Ⅰ 地球科普知識小作文200字三年級
科學
真科學能造福人類,偽科學會貽禍一方。我們學科學,是為了促進人類的進步,所以版要抱有一顆善良的和諧的心權,保持一份淡然的平和心態去面對科學,善待科學,用好科學。 最後,希望所有人都能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只要我們勤奮學習,永不言棄就會得到真科學。
一個個奇思妙想讓「不可能」變成了現實,這就是人類對科學知識的聰明利用。所有的科學家都是從小發明走想大發現的,科學的大門永遠向愛探索的孩子們敞開。同學們,你也試試,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
走進科學,科學界中有許多妙不可言的事情,觀察氣象,收集標本,科學實驗,科普活動,生活發現等都是探索科學的一種,人類因科學而進步,科學因人類而創新,人類離不開科學,科學也離不開人類。
Ⅱ 科普小知識資料
每天六個一提高免疫力
睡一個好覺:睡眠不良和免疫系統功能降低有關。體內的T細胞負責對付病毒和腫瘤,如果得不到充足的睡眠,T細胞的數目會減少,生病幾率隨之增加。不一定要睡足8小時,只要早上醒來覺得精神舒暢就可以。
做一番運動:每天運動30到45分鍾,免疫細胞數目會增加,抵抗力也會相對增加。不過,運動如果太過激烈或時間超過1小時,身體反而會製造一些荷爾蒙,抑制免疫系統的活動。
做一次按摩:按摩使身體放鬆,減少壓力。每天接受45分鍾的按摩,1個月後,免疫功能會有明顯改善。
做一回白日夢:每天做5分鍾的白日夢,一邊深呼吸,一邊做做白日夢,讓愉快的畫面從腦中飄過,可以增加免疫細胞的數目和活動能力。
參加一次藝術活動:笑能使干擾素明顯增加,免疫細胞變得更活躍。如果自認缺乏幽默感,可以多看喜劇片、好笑的漫畫。音樂可以增加對抗感染及癌症的抗體,不管喜歡哪一種音樂,聆聽時都能刺激健康的生理反應。
與知己交流一次:朋友多的人,不但不容易感冒,免疫功能也比性格孤僻的人好。有研究顯示,良好的社交關系有助於對抗壓力,減少壓力,影響免疫細胞功能。
冬天取暖也要注意方法
寒流一來,有些人就瑟瑟發抖,想方設法取暖,可其中十之八九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如:
活動取暖幅度過強。冬天多活動,一來能鍛煉身體,二來可驅走寒冷,但對老年人來說,運動時一定要量力而行,別選擇那些活動幅度過強、活動量太大的運動項目,而應選擇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運動量小的項目。如果在運動後出現了頭暈、頭疼、四肢乏力、胸悶氣短、失眠多夢等症狀,說明這項運動量過大,就應該注意減少運動量,要及時停止不良反應特別大的運動項目。
驅寒取暖方法失度。由於大多數老年人怕冷,在睡覺時都喜歡用熱水袋貼身而卧,或讓電熱毯把被窩搞得熱熱的以驅寒取暖,這樣常常會引起皮膚紅斑或燙傷,一般室溫達到18——25攝氏度時,也是人體適宜溫度,就無需用其他方式來加溫取暖。
日曬取暖時間過長。一些老年人,冬天一來,有事沒事就喜歡帶著孫輩搬只椅子到能曬到太陽的壩壩里取暖,這本是好事,適當曬曬太陽有利於對鈣質的吸收,但醫生提醒說,曬太陽也有個度,如時間太長對身體就有害無益了,因為日曬過長會損傷皮膚,破壞人體的自然屏障,使大氣中有害的化學物質、微生物侵襲人體,造成感染,還可引起視力減退。特別嬰幼兒皮膚嬌嫩,更不能直接暴露在直射光下久曬。
捂頭睡覺有損健康。有些老人冬季喜歡捂頭睡覺,以為這樣可以暖和些,而這樣的睡眠方法對健康是有害無益的。一則會因被窩內的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等廢氣逐漸增加,影響了正常的呼吸運動,甚至造成窒息。二則是因被窩內缺氧,易誘發心腦血管病。
Ⅲ 太陽、地球、月運動的科普知識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佔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則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
太陽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6)千米,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是2×103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從化學組成來看,現在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採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並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是地球的1/81,相對於所環繞的行星,它是質量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內密度第二高的衛星,僅次於木衛一。
現在一般認為月亮形成於約50-75億年前。
它的自轉與公轉同步(潮汐鎖定),因此始終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正面標記著黑暗的火山熔岩海,中間夾雜著明亮和古老地殼的高地和顯目的隕石坑。它是天空中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天體,盡管它呈現非常明亮的白色,但其表面實際很暗,反射率僅略高於舊瀝青。由於月球在天空中非常顯眼,再加上規律性的月相變化,自古以來就對人類文化如語言、歷法、藝術和神話等產生重大影響。月球的引力影響造成地球海洋的潮汐和每一天的時間延長。月球現在與地球的的距離,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而月球與太陽的大小比率與距離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視大小與太陽幾乎相同,在日食時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陽而形成日全食。
月亮直徑約3476.28km。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1]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望採納。
Ⅳ 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是哪些
這個問題很廣泛哦,不可能全部都涉及,只能根據實際選幾個方面搞.如果考慮實用的話就關於地震及科學避震等等.或者可以從環保上做功夫,又或者可以從太陽系來看,講地球及其所處的太空環境等等,太多了
Ⅳ 地球的科學小知識
地球科襲學指一切研究地球的科學,主要包括地質學、地理學,以及其它衍生學科。
各學科通常會以物理、地理、地質、氣象、數學、化學、生物的角度研究地球。它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手上所戴的黃金飾品和鑽石,都是來自地球的礦產資源;蓋房子所用的砂、石、水泥,其原料也是來自地球;所吃的魚蝦,大都取自海洋;氣溫的變化影響生活甚巨;天體的運行,也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
因此,地球科學是一門很基礎、很重要的學科。
地球科學的范圍很廣,涵蓋地質學、海洋學、氣象學和天文學等領域。地質學在探討地球的歷史與各部分組成,包括其演化和各種礦學、岩石以及礦產的分布;海洋學在研究海水的運動、海水的物理與化學性質及海底地形;氣象學在分析大氣的組成、構造和運動;而有關地球起源、太陽系的形成和天體的運動變化,乃至宇宙的演化,均屬天文學的研究范圍。
以隕石撞擊地球為例:高溫高壓撞擊地球的結果,勢必引起地形與地質的變化;飛揚在大氣中的粉塵微粒會遮蔽陽光,大氣和海水溫度因而降底。因此,看似簡單的天文事件,卻引起地質、氣象和海洋的變化,可見各領域關系密切、環環相扣。
Ⅵ 愛護地球的科普知識
日常環境保護科學知識:
環境 在環境科學中,一般認為環境是圍繞著人群的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體,如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環境污染 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質量下降而有害於人類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環境污染要素分為: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
水污染 當骯臟、有害的物質進入潔凈的水中,水污染就發生了.水的污染源主要有:未經處理而排放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的農田污水;堆放在河邊的工業廢棄物和生物垃圾;礦山污水等.水土流失也可造成水體污染.
大氣污染正常的大氣中主要含對植物生長有好處的氮氣(佔78%)和人體、動物需要的氧氣(佔21%),還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0.3%〉和其他氣體.當本不屬於大氣成分的氣體或物質,如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塵、有機物等進入大氣之後,大氣污染就發生了.大氣污染源主要有: 工廠排放、汽車尾氣、農墾燒荒、森林失火、炊煙(包括路邊燒烤)、塵土(包括建築工地)等.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我國特有的環境污染,在各種公共場所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製品,如大量的廢舊農用薄膜、包裝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
Ⅶ 第49個世界地球日科普知識競賽的答案
世界地球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2009年第屆聯合國大會決議將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活動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而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世界地球日每年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它的總主題始終是「只有一個地球」。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每年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並根據當年的情況確定活動主題。2018年世界地球日主題是:「珍惜自然資源 呵護美麗國土」,意在呼籲全社會珍惜我們珍貴的自然資源,倡導大家愛護我們美麗的家園。
人與自然是共存、共生、共榮的關系。我們必須尊重自然,正確對待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善待、保護自然,就是關愛、保護人類自己。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世界地球日( The 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2009年第63屆聯合國大會決議將每年的4月22日定為"世界地球日"。
該活動最初在1970年的美國由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發起,隨後影響越來越大。活動宗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而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會在4月22日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2016年主題是: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倡導綠色簡約生活。
Ⅷ 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赤道半徑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氣層和磁場,表面的71%被水覆蓋,其餘部分是陸地,是一個藍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也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已有45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自西向東旋轉,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8)地球科普知識知識小學擴展閱讀:
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構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地球表面的氣溫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約15℃左右。而在不見陽光的地下深處,溫度則主要受地熱的影響,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處的地核溫度更高達6000℃以上,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5778K,5500°C)更高。
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
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