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升初中總復習—語文
(一)文言文通假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回轉,掉轉。
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樂羊子妻》)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屏:通「摒」。
8、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
9、無他,但手熟爾。(《買油翁》)爾:通「耳」,相當於「罷了」。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麼。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故事兩篇》)道:通「導」,引導。
21、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故事兩篇》)曷:通「何」。
22、聖人非所與熙也。(《晏子故事兩篇》)熙:通「嬉」,開玩笑。
23、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於心,衡於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捨生皆被綺綉。(《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遊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59、雞棲於 (《君子於役》) :通「橛」,指為棲雞做的木架。
二 文言實詞
古漢語實詞主要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他們有實在的意義,能單獨回答問題。
(一)古今異義。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時詞,由於演變的結果,詞的含義表現出以下幾種差異:
①詞義擴大。如「江」和「河」古時專指長江與黃河,現在泛指江河。
②詞義縮小。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兒子,現在專指男子的配偶。
③詞義轉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義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見識淺),而現在是品德惡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詞義交叉。如「憐」,古今意義都有憐憫的意思,但「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中的「憐」解釋為愛憐比較適合文意。
古今異義的單音詞集錄
去 湯 郭 尋(不久)走 裙 致詞(對――說話)但(只是) 贊(傳記結尾處的議論文字)曾(還、尚且)謝(道歉) 借(即使 假設借第令勿斬) 比(等到 比至陳) 間 控(拉開)惡(怎麼) 委 池 入 出 發 舉 征(征驗)夫 或(有的人 某人)進 退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獄 鄙 再 向(過去的 以前的)師(軍隊 取法)
古今異義的雙音詞集錄
絕境 交通 妻子 無論 前途(前面的路程) 所以(――的方法――的原因)會計(聚會商議) 往往 經綸(籌劃治理)親戚(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緣關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員 古意:父母兄弟至親骨肉) 南極(從南面到達某地) 排空(沖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 痛恨(痛心和遺憾) 開張 感激(感慨而激動) 犧牲 於是(介詞於和代詞是的連用)以為(把――作為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可以 明年 幾何(多少)
( 二) 詞類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某些實詞臨時改變它原來所屬詞類的意義和功能,當成另一類詞使用,這種現象叫「詞類活用」。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一狼洞其中 打洞 婦撫兒乳餵奶 名之者誰 取名 公將鼓之 擊鼓 置人所罾魚腹中 用網捕 狼不敢前 上前 願為市鞍馬 買 不能名其一處也 說出
②名詞作狀語。如「箕畚運於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裝土石),表示運輸的工具。
其一犬坐於前 像狗一樣 狐鳴呼曰 孔子東游 乃丹書帛曰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亮躬耕於隴畝 親自
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誠良的人。
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親賢臣,遠小人」中的「親」「遠」意為親近,疏遠。 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長 善於 恢弘志士志氣 發揚光大
⑤動詞活用為名詞。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中的「出」「入」意為出產的東西,收入的東西。 猛浪若奔 奔跑的馬 屠懼,投以骨 屠戶
⑥意動用法。某些名詞、形容詞帶了賓語,語意含有「以……為……」,「認為……是……
A.名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是什麼 例: 父利其然也 。利:原為名詞,現做意動動詞,可譯為「認為這樣是有利的」
B.形容詞的意動,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某種特徵、特點。 例:不恥下問 認為――是恥辱 一覽眾山小 認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 認為這樣很怪異
⑦使動用法 A.動詞的使動用法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使――惱怒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無案牘之勞形 使――勞累
(三)一詞多義。古漢語絕大多數是一字一詞,因此一詞多義實際上主要是一字多義。所謂「多義」,即既有本義又有引申義,比喻義等。理解一詞多義要了解學習它們在古漢語中的多種意義,並要在具體語境中辨別確定其含義。
初中常見文言實詞集錄
安 (1)形容詞,安定的、安逸的 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形容詞,安穩的、穩定的 如:風雨不動安如山 (3)疑問代詞 怎麼
如:安得廣廈千萬間 (4)動詞 養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把 (1)動詞 拿、持 如:把酒話桑麻 把酒臨風 (2)形容詞,白色的如:綠楊陰里白沙堤 可憐白發生
比 (1)動詞 挨著 對著 天涯若比鄰 (2)動詞 比作 如: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3)動詞 相比 曹操比於袁紹
兵 (1)士兵 軍隊 如:可汗大點兵 (2)兵器 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 (1)名詞,古代 護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詞水池 墨池記
出 (1)動詞,出現、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2)動詞出去、出來 如:不復出焉 (3)動詞 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動
詞產生 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處(chù)(1) 名詞 地方 幾處早鶯爭暖樹 (2)名詞 時候 時間 鄉書何處達
(3) chǔ 動詞 處在 處江湖之遠
次 (1)名詞, 層次 不可計其層次矣 (2)動詞 ,編次、編排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3)動詞,駐扎、停留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次北固山下
從 (1)動詞,跟從,跟隨 擇其善者而從之 (2)動詞,依從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3)形容詞,從前的,以前的 來從楚國游 (4)形容詞,從容
道 (1)動詞 說 不足為外人道也 (2)名詞 道路 古道西風瘦馬 (3)名詞 道德 伐無道,誅暴秦 (4)名詞 規則 正確的方法
以諮諏善道 (5)名詞 學問 即加冠,益幕聖賢之道 (6)名詞,道義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得 (1)動詞,得到 既出,得其船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 (2)動詞,達到
(3)動詞 ,能夠,可以 余因得遍觀群書 (4)通「德」動詞 感激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發 (1)名詞,頭發 可憐白發生 (2)動詞 出發 朝發白帝,暮至江陵(3)動詞 發出 野芳發而幽香 (4)動詞 征發、征派 發閭左謫
戍魚陽
負 (1)動詞,背負 負者歌於途 (2)動詞 依靠,依附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感 (1)動詞 感動 帝感其誠 (2)動詞 傷感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3)動詞 感慨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臣不勝受恩感激
觀 (1)名詞 景觀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2)動詞,觀看,觀賞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3)動詞 閱讀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以上盡是一些例子,復習時,應學會歸類整理
三 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沒有明確實在意義,而偏重於語法意義的一類詞。它的基本作用是幫助實詞構成句子,表達一定的意思,初中
階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於、者、乃、夫、且、然、蓋、則、焉」13個文言虛詞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於」應重
點掌握。在學習和掌握文言虛詞時,首先根據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當什麼成分,再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詞語間的相互關系,確定它
的詞性,辨別它的意義。
之 (1)代詞 指代前面出現的人、事、物。如:漁人甚異之 願陛下親之信之
(2)助詞 a 用在主謂之間 無意 兩狼之並趨如故 無絲竹之亂耳
b 結構助詞「的」忘路之遠近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3)復指代詞 譯為「這樣的,那樣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4)動詞 譯為 「到 」輟耕之隴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音節助詞 無實際意義,可不譯 悵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6)提前的標志 孔子雲「何陋之有?」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於 (1)介紹與動作發生相關的時間地點 a 在 其一犬坐於前b 到 指通豫南
C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2)介紹行為動作所涉及的對象,可譯為 「向」「給」「對」 a向 告之於帝
b 給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c 對 萬鍾於我何加焉
(3)介紹比較的對象,可不譯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以 (1)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借的條件 可譯為「憑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紹行為動作的對象 可譯為「把」屠懼,投以骨 咨臣以當世之事
介詞(3)介紹行為動作的原因 可譯為 「因為」「由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起點時間 可譯為「從」
(5)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根據 可譯為「根據」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連詞(1)表目的,可譯為「來」「用來」「以便」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河曲智叟無以應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屬予作文以記之
(2)表原因 可譯為「由於」「 因為」扶蘇以數諫故
(3)表結果 可譯為「以致」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傷先帝之明
(4)表連接 可譯為「而」,或不譯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焉 語氣詞 (1)用在句尾,表直陳的語氣,相當於「呢」「了」,也可不譯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寒暑易節,始
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問語氣,相當於「呢」萬鍾於我何加焉? 又何間焉?
兼詞 相當於「於之」其中於為介詞 之為代詞 可譯為「在這里」「從這里」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夫大國,難測焉,懼有伏焉
代詞 (1)用在動詞後做賓語,相當於「之」,可譯為與之相當的詞語
(2)疑問代詞「哪裡」「怎麼」且焉置土石
為 (1)介紹與行為動作發生相關聯的對象,可譯為「替」「給」等 尚思為國戍輪台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為天下唱 不足為
外人道也
介詞(2)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譯為「為了」「因為」等
願為市鞍馬 為宮室之美 為報傾城隨太守
(3)介紹動作的主動者,譯為「被」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士卒多為用者
連詞 wèi 表因果關系 因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語尾助詞 夫子何命焉為
所 (1)特殊代詞,它不能單獨做句子成分,必須和別的片語成所字短語,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經常位於動詞前和動片語成「所」字短
語,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後面的動詞支配的人、事、物。這種短語是名詞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語、賓語、謂語、定語。
問女何所思-……-所思 所憶都是所字短語 ,即想的人、事、物,做賓語
問所從來,具答之 所從來,即來的地方,做賓語
(2)「所以」,這是「所」字短語後來慢慢發展成的,「以 」是介詞,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親賢臣 ,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1)知識代詞,常用來指代上文所說的情況,含有「這樣」的意思,常常充當謂語,也可單獨成句,偶爾還做狀語。雖然,受地於先王
(2)由代詞演化來做詞尾,常常附在動詞、副詞、象聲詞、形容詞等後面,一起充當謂語或狀語,以模擬聲響或描繪事物、動作、狀態
、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整齊的樣子 雜然相許
(3)連詞 表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4)連詞 相當於現代漢語「然後」「然後才」,表示承接 人恆過,然後能改
然則 相當於現代漢語「既然這樣,那麼」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然而 相當於現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表轉折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
其 (1)代詞 a 通常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時在句子里做定語。代人,可譯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
可譯為「它的」 屠大窘,恐前後
受其敵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後面跟的是代詞,那麼「其」就譯為「其中的」,做定語。 其一犬坐於前
c 特殊:第一人稱代詞 蹲其身,使與台齊
(2)加強語氣 其如土石何?
乃 (1)連詞a 表前後兩件事在情理上順承,時間上一前一後,可譯為「於是就 於是才 終於」 陳勝、吳廣乃謀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條件關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條件,後一分句說明了這種條件的結果
弗勝,守臣死,乃入據陳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
(2)副詞 a表示對事物或事情的確認。可譯為「是」「實在是」「本來是」等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b表出
乎意料之外。可譯為「竟然」
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夫 (1)指示代詞 念fú 表遠指,相當於「彼」,可譯為「那」「那個」予觀夫巴陵勝狀
(2)語氣詞 a用於句尾 表感嘆,相當於「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b用於句首,表示將要發表議論,用來引出議論。 夫戰,勇氣
也 夫環而攻之
而 (1)表順接 可譯為「然後」「就」 溫故而知新 聚室而謀曰
(2)表轉折 可譯為「卻」「可是」人不知而不慍 環而攻之而不勝
(3)表並列 可譯為「並且」,或不譯 黑質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飾,可譯為「地」,或不譯 默而識之 恂恂而起
(很多要認真看呀~^_^哈哈,其實還有很多,不過要受字數的限制,要多一些的話,可以加我,312389359 隨便你~)
回答者:主宰者2 - 助理 二級 4-20 21:37
看了樓上的總結,范圍太廣而且脫離中考軌跡沒太大的可用性(另外,太多了難以入目)
其實,現在中考語文題型就那麼幾種,
給你一些建議(我相信這樣會更好):
第一輪復習時,將課本通看一篇(非常仔細地看),特別是看文言文部分和詩詞部分,再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將初中要求背誦的50篇文言文和詩詞力爭都背下,最少也應背下重要句子或名句及它們的意思。同時,也要注意一些綜合性學習和課後閱讀(如名著導讀等),這幾年中考都在考,綜合性學習部分一般有 3——5分,名著導讀部分一般也有3——5分,所以應適當注重。文言文和詩詞部分一般高達20分以上,這些知識都是比較基礎的,盡量不要失分。
第二輪復習時,從字、詞、修辭、語言運用、病句修改、閱讀技巧和寫作技巧這幾方面入手,分層分類逐步訓練。
最後查漏補缺,綜合性訓練中考題型。
必須注意:
1、復習前一定寫好復習計劃,並嚴格按計劃進行。
2、多了解實事,多訓練人文、環境、外交等方面。
❷ 小學升初中語文復習資料
這個一定要說明是哪裡的,因為各地的名校要求都不一樣哦。一般在書店看一下對比一下就出來了,多得很
❸ 小升初語文必考知識點
課本基礎加八十首詩。還有一些文言文。
❹ 小升初語文分班考試必背知識
不必擔心,肯定都有學過的,至於課外的,也就是靠平常的積累,語文是靠細水長流的,其實不是臨時抱佛腳的,所以不必擔心小升初語文分班考試主要考甚麼。
❺ 2020小升初語文必考知識點有哪些
要考的知抄識點很多,如詞語的襲解釋、辨析和搭配;多音字、同音字、錯別字辨析;近義詞、反義詞和一詞多義;成語的理解和運用;諺語、歇後語與對聯的積累與運用;句子的改寫和轉換、連詞成句;標點符號;修改病句;修辭與仿寫;語言表達、談看法、勸解、寫簡訊、寫言外之意;古詩詞積累、古詩詞的理解與運用;對課內文言文的初步了解;文學常識積累;名著閱讀等。
我這里有小升初語文知識點的思維導圖,需要的話,找我~
❻ 小學生升初中必背知識有哪些
不要只為了學習知識而默默的背誦!
如果產生了興趣,慢慢的講學習化為樂趣,根本就不存在什麼背誦的知識!
記住苦學與樂學是不同的!
❼ 小升初,語文積累知識點;以及數學深奧題型。謝謝!越多越好!
1.第一位開拓"童話園地"的作家是:葉聖陶
2.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3.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龍須溝》
4.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5.第一位女詞人,亦稱"一代詞宗":李清照
6.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
7.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8.樂府雙璧:木蘭詞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樂府三絕
9.先秦時期的兩大顯學是:儒墨
10.儒家兩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別被尊至聖和亞聖。
11.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有兩大詞派,: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以王維,孟在為代表的其風格,前者雄渾豪,後者恬淡疏朴
12.常把宋詞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前者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後者以柳永,周邦彥,李清照為代表。
13."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的兩面大旗:反對舊禮教,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
14.兩篇《狂人日記》的作者分別是:俄羅斯的果戈里我國的魯迅
15.世界文學中有兩大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16.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凌濛初)
1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18.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郭沫若
19.史學雙璧:史記資治通鑒
20.江南三大古樓:湖南嶽陽樓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
21.歲寒三友:松竹梅
22.三輔:左馮翊右扶風京兆尹
23.科考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和自的第一名(解元,會元,狀元)
24.殿試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
25.中國三大國粹:京劇中醫中國畫
2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馮夢龍)
27.儒家經典三禮:周禮儀禮禮記
2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29.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30.佛教三寶是:佛(大知大覺的)法(佛所說的教義)僧(繼承或宣揚教義的人)
31.茅盾"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
32.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33.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34.《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35.三王:夏禹商湯周公
36.三山:蓬萊方丈瀛洲
37.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38.巴金"愛情"三部曲:雷電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40.三代:夏商周
41.三原色:紅綠藍
42.三體石經:尚書春秋左傳古文小篆漢隸三種字體書寫
43.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品德辭令儀態女工
44.初伏,中伏,末伏統稱三伏。夏至節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節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後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45.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群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46.三姑六婆: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媒婆師婆(巫婆)牙婆虔婆葯婆接生婆
47.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農五帝:黃帝顓瑣帝嚳堯舜
48.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釋九流:儒家道家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
49.三山五嶽:東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萊、方丈
五嶽: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50.三性:祭祀用的牛羊豬(太牢)(無牛為少牢)
51.三一律:歐洲古典廣義戲劇理論家所制定的戲劇創作原則,就是地點一致,時間一致,情節一致。
52.佛教三昧:止息雜慮,心專注於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53.佛教三藏:總說根本教義為經,述說戒律為律,闡發教義為論(通曉三藏的叫三藏法師)
54.三省六部:三省: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55.三軍:上中下左中右海陸空
56.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57.三吳:吳郡吳興會稽(丹陽)三國:魏蜀吳
58.三秦:雍王(西)塞王(東)瞿王(陝西北)
59.三楚:港陵-南楚吳-東楚彭城-西楚
60.三墳五典:三墳:伏羲神農黃帝五典: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
6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我國古代建安文學的代表
62.三公:周時,司馬司徒司空西漢,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師太傅太保
63.三教:儒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