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生有哪些特點
(一)與同伴交往的特點
小學生的同伴關系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與小學生認識過程的發展相適應,也與小學生在班集體中的集體活動經驗有關。
小學生的同伴關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條件或偶然興趣一致的基礎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樓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薄。
後來,他們逐漸建立了新的交往標准:其一,他們傾向於選擇與自己的興趣、習慣、性格和經歷相和諧的人做朋友;其二,他們傾向於選擇品行得到社會贊賞的人做朋友,如挑選學習成績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做朋友。
所謂性別認同,是指對自身性別的正確認識。小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正確地理解自己的性別並將自己投身到同性別的活動中去,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這樣有助於小學生對自身性別的接受,逐漸形成符合社會期望、合乎社會規范的行為,並最終適應社會生活。
此外,在小學生的同伴交往中,還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現象。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級的男生,常常採取製造事端的方式與女生接觸,如在課間把女生的文具藏起來,在課桌中間畫一條界線等,表明這些男生對女生特有的興趣。
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女生會表現出微妙的變化,如表現出拘謹、靦腆、故意的漠不關心等。所有這些行為特徵,都是小學生異性交往的特點。
(二)與父母交往的特點
雖然小學生與同伴的交往明顯增多,但與父母仍保持著親密的關系,對父母仍懷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小學生與父母的關系在其發展上仍起著重要作用。
一般來說,在家庭中,父母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對小學生施加影響:第一,教導,即父母通過言傳身教,直接向小學生傳授各種社會經驗和行為准則;第二,強化,即父母採取獎懲的方式強化小學生的行為准則,並鞏固這些行為准則的地位;第三,榜樣,即父母往往是小學生最早開始模仿的對象,他們效仿父母,學習父母的行為方式;第四,慰藉,即小學生對父母形成的依戀感使他們易於向父母傾訴不安和煩惱,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幫助。
② 小學生的行為特點是什麼
小學生,指正在小學上學的學生,亦指某類成年人的想法和思維方式與同齡人相差甚遠甚至背道而馳,對事物的認知和思考能力如孩子一般幼稚、單純。
基本解釋
1、年歲較小的學生。(小學男生、小學女生)
2、在小學上課的學生。
3、這類群體大多數成員都是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叛逆、知識不足而導致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自我管束力缺乏以及由此引發胡鬧是使其變為小學生的主要原因。這類就是在青春期沒有好好調整導致心智不成熟的後果。
小學生以學習為其主導活動,因而其大量情緒情感內容與學習活動和學校生活相聯系。學習的成敗、在班集體的地位、同伴間的關系,都使小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體驗。小剛因得不到電腦而情緒不高,您可以對他曉之以理,並教給他調整情緒的方法。
小學生社會性情感的比重逐漸增加,義務感、責任感、集體主義情感和友誼感逐步形成。小學生的理智感也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學習熱情越來越穩定而深刻。
小學生安全常識
一、課間活動
1.不跳樓梯,不從高處往下跳,不爬欄桿,不滑扶手,不做有危險的活動。
2.上下樓梯不奔跑,開展體育活動、課間游戲要到學校操場。
3.上廁所要避開高峰,高年級同學要照顧低年級同學。
4.雨天路滑要小心,同學之間不推搡。
二、教室活動安全教育
1.防磕碰。不在教室中追逐、打鬧,做劇烈的運動和游戲,防止磕碰受傷。
2.防摔。需要登高打掃衛生、取放物品時,要請他人加以保護,注意防止摔傷。
3.防墜落。無論教室是否處於高層,都不要將身體探出陽台或者窗外,謹防不慎發生墜樓的危險。
4.防擠壓。教室的門、窗戶在開關時容易壓到手,也應當處處小心,要輕輕地開關門窗,留意是否會夾到他人的手。
5.防火災。不帶打火機、火柴、煙花爆竹、小鞭炮等危險物品進校園,杜絕玩火、燃放煙花爆竹等行為。
6.防意外傷害。不準帶錐、刀、剪等鋒利、尖銳的工具等文具,不能隨意放在桌子上、椅子上,防止有人受到意外傷害。
③ 小學生認知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小學低段:
1、自我中心論:認為別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樣,認為世界是內以他容為中心。
2、思維的不可逆性:本階段兒童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思維運算。
3、思維具有刻板性:本階段學生尚未獲得物體守恆的概念。
4、思維的去集中化特徵:做鋪墊時傾向於運用一種標准或維度,例如:長的多,密的多,大的多。
小學高段:
1、思維具有一定彈性:能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和群體運算。
2、思維可逆性:思維開始去集中化,能處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進行一些互換的邏輯推理。
參考資料: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網路
④ 小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具有哪些特點
1、外向性問題行為,這是直接干擾課堂正常的教學活動的攻擊性行為。如:爭吵、推撞、追逐、訕笑等侵犯他人的行為;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擅換座位、傳遞紙條等過度親昵的行為;高聲談笑、發出怪聲、敲打做響、做怪異動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語言粗暴、頂撞老師、不服從指揮等盲目反抗性行為等等。
2、內向性問題行為,這是不容易覺察,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不構成直接威脅的退縮性行為。雖然不直接威脅課堂紀律及他人學習,但對教學效果和學習的影響很大,對學生個人的人格發展也有極大的危害。
主要表現為課堂上心不在焉,發獃等注意力渙散行為;胡寫亂寫、抄襲作業等草率行為;害怕提問、抑鬱孤僻等厭惡行為;神經過敏、頻繁活動等不負責任行為等。
(4)小學生特徵擴展閱讀
對策
1、人際溝通策略
作為一種課堂管理策略,人際溝通旨在實現師生真誠地理解彼此行為的真實理由,消除師生之間因交流而出現的對彼此行為的誤讀,並達成對彼此行為的諒解與共識。
課堂管理的人際溝通策略主要包括傾聽和訴說、信任和責任等環節。人際溝通的關鍵在於:積極地傾聽,了解課堂問題行為發生的真實原因;信任學生有改進自己行為的能力,並讓其承擔起行為改進的真實責任。
2、強化策略
作為一種課堂管理策略,強化的基本假設:課堂行為是強化的產物。課堂行為的維持或矯正,可以通過對強化的操縱實現。主要是正強化和負強化的相互轉化。因為學生良好的行為一旦得到鼓勵或贊揚,就會得到強化,並逐步鞏固下來,這是正強化。
同時,通過鼓勵和強化良好行為,有意忽視課堂問題行為可以抑制或終止其他問題行為,這是負強化。通過正強化與負強化的相互轉化,實現對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
具體方法有很多,當學生產生良好行為時,教師可以通過口頭表揚、身體接觸(如摸摸頭、排排肩膀等)、提供較好條件或更多機會等方式鼓勵和強化學生。
當學生出現問題行為時,教師可採用轉移學生注意、移除媒介、有意忽視、信號暗示、使用幽默等方法及時終止問題行為。對於一些較嚴重而又難以制止的問題行為,可適當採用一些懲罰措施。
⑤ 小學生個性特點
小學生入學時能掌握他們經驗范圍內的時間概念,但對於與他們的生活關系不太密切的時間單位不能理解,而且對時間長短的判斷力也比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時間單位的理解力和對時間長短的判斷力都會不斷提高,開始逐步懂得珍惜時間,學習的自覺性也日益增強。
小學生對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記住,而對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有時記起來卻感到困難。他們能記住一些具體的、直觀的材料,而對抽象的詞、公式和概念卻難以記住。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思維理解能力不斷提高,對詞的抽象識記和意義識記的能力都會不斷提高。
2. 想像、思維的特點。
低年級的小學生,想像具有模仿、簡單再現的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中高年級,他們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小,創造想像開始發展起來。
低年級學生在不能直接觀察到事物特徵的情況下,對某些概念進行概括會感到困難。而到了高年級,他們則開始能夠依靠表現一定數量關系的詞語來進行概括。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掌握概念中直觀、外部特徵的成分逐漸減少,而掌握抽象、本質特徵的成分不斷增多。
3. 情感、意志的特點。
低年級小學生雖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高年級,他們的情感更為穩定,自我尊重,希望獲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強烈,道德情感也初步發展起來。
小學生的自製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沖動,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在學習活動中,雖然開始時勁頭很足,但卻往往虎頭蛇尾,不能持久。
⑥ 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1、感知覺有了充分發展
在入學之初,小學生的感知覺已經有了充分的發展,他們的聽覺和視覺十分敏銳,能夠比較准確地辨別事物的顏色、形狀等。他們的味覺、嗅覺和觸覺也已經比較發達。這些都為他們進行學習活動提供了基礎和保證。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的感知覺發展很快,其准確性、系統性都能夠不斷地提高。特別應當指出的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觀察活動,對於小學生感知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注意水平有限
剛剛進入學校,小學生注意的目的性還很低,只能夠注意自己感興趣的對象。他們隨著學習活動的進行,注意能夠很快地得到發展,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習活動和教師的要求將注意指向學習對象,注意的持久穩定性和范圍都不斷地發展。但一般來說,小學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師通過專門的努力引起並且給予指導。
3、不隨意記憶佔主要地位
在小學低年級,不隨意記憶佔有主要地位。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生的隨意記憶明顯得到發展。但在整個小學階段,他們的不隨意記憶始終佔主要地位。
4、想像力豐富,但想像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確界限
小學低年級學生,想像力十分豐富。在他們的頭腦中,現實與想像之間往往沒有明確的界限。有時候,他們會由於想像與現實的同一化,導致行為和言語的「不合情理」。如果沒有考慮到兒童想像發展的這種特徵,會經常在成人眼中被當作「說謊」「欺騙」。對此,教師要有充分的理解。想像力是十分寶貴的,是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萌芽,教師應當著力保護和慎重對待。
5、以形象思維為主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有很大的發展。開始時,思維依賴於具體的對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認識事物的個別特徵和表面現象。隨著年齡增長和學習活動的深入,他們開始能夠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根據種屬關系對事物進行分類,進行簡單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但從總體而言,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
6、情緒情感較穩定且比較單純
與學前兒童和青春期學生相比,小學生的情緒情感比較穩定,並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時甚至能夠將真實的情緒隱蔽起來。在整個小學階段,學生的情緒情感是比較單純的。
7、自我意識更加明確
與學前兒童相比,小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加自覺,更加明確地意識到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與中學生相比,他們的自我意識更多地依賴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權威人物的評價——主要是教師和家長。他們十分渴望得到教師和家長的肯定,而對於同學的意見則不太在乎。從總體上說,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社會化程度有了較大提高,但是仍然不夠客觀、全面,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
⑦ 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①連續性與階段性;②定向性與順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異性。
剛剛進入學校專, 小學生注意的目屬的性還很低, 只能夠注意自己感興趣的對象。他們隨著學習活動的進行,注意能夠很快地得到發展, 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習活動和教師的要求將注意指向學習對象, 注意的持久穩定性和范圍都不斷地發展。 但一般來說, 小學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師通過專門的努力引起並給與指導。
在小學低年級, 不隨意記憶佔有比較主要的地位。 隨著年級的升 高,小學生的隨意記憶明顯得到發展。但在整個小學階段,他們的不隨意記憶始終佔主要地位。
⑧ 小學生活動需要有什麼特徵
小學課外活動的基本特點是:A、自願性。
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雖然都是實現教育目的重要途徑,但由於課外活動在活動內容、組織形式、活動方式上等又不同於課堂教學,因此,又具備了它自身的特點。
1.課外活動具有很高的自主性
課外活動是在課堂教學以外進行的活動,組織者根據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可隨時隨地的經常組織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活動,課外活動有時是學校或校外教育機關統一組織的活動,還有很多時候是在學校或校外教育機關的指導下,受教育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以及實際的需要,自願地組織、選擇和參加的活動。這樣,不僅能發揮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使受教育者的才能、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有利於受教育者的優良個性品質的培養。
2.課外活動的形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課外活動的開展,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狀況等來確定。活動規模的大小、活動時間的長短、活動內容的選擇等都可以靈活掌握,沒有固定模式,生動活潑,靈活多樣。
3.課外活動的內容具有很強的伸縮性
進行課外活動可以根據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情況,或受教育者的不同願望,開展內容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像課堂教學那樣,要按照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科書的要求去做。活動內容可由學校或校外教育機關根據實際需要自行決定,內容可深可淺,可多可少,還可以不斷變動,具有很強的伸縮性。
4.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相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課堂教學中,受教育者可以獲得知識,培養思想品德,提高審美能力等。在課外活動中,受教育者有直接動手的機會,在其親自參與、組織、設計的各項實踐中,獲得了實際知識,提高了思想品德和身體素質,各方面的能力都在實踐活動中獲得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