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祁門縣的教育
祁門縣幼兒教育發端於民國25年(1936),是年,崇善坊女子小學增設幼兒班,時稱「半年級」,收幼童20餘名,5年後停辦。民國26年,彭龍小學亦設幼稚班,幼童人數不詳。
1952年,祁山完全小學附設幼兒班,有幼童50餘人,教養員1人。翌年,設大、中班各1個,收幼童95人,教養員3人。同年,農村開辦大齡托兒所,全縣收幼童92人。1957年,橫頭鄉(今祁紅鄉)、三友鄉(今平里鄉)相繼開辦幼兒班,祁小幼兒班增至3個,全縣有幼兒班5個,幼童167人,教養員6人。1958年,農村幼兒班(包括臨時性、季節性幼兒班)猛增至257個,收幼童5716人,全縣共有幼兒班260個,幼兒5846人,幼兒入學率達83%,但其中拼湊數目,形同虛設者為數不少。其後,國民經濟發生困難,農村幼兒班紛紛停辦,至1962年,全縣僅存幼兒班4個,幼童147人。
1964年秋,祁山小學附設幼兒班遷出,建立城關幼兒園,設大、中班各2個,收幼童200餘名。同年,祁門茶廠開辦幼兒班,農村幼兒班亦陸續恢復,全縣有幼兒班26個。「文化大革命」中,幼教事業受到損失,1972年,全縣幼兒班減至18個,幼兒545人。1973年,幼兒班改名紅兒班。
1979年,全國托幼工作會議後,幼教事業再度發展。是年4月,祁山鎮街道幼兒園創辦,各鄉幼兒班亦紛紛開辦。1982年有幼兒班123個,幼兒2837人,教養員135人。1985年,幼兒班增至174個,幼兒3830人,教養員184人。其中,公辦6個,幼兒301人;街道4個,幼兒166人;農村163個,幼兒3349人;縣火柴廠幼兒班1個,幼兒14人,幼兒入學率53%。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南鄉鄉立高等小學堂在平里創立,此為祁門縣有新學之始。翌年,縣立高等小學堂,隔年,西鄉鄉立高等小學堂亦相繼創立。
辛亥革命以後,新學有所發展。民國2年(1913),學堂改稱學校。翌年,小學發展到22所,計城內5所,東鄉6所,南鄉3所,西鄉7所,北鄉1所,學生共623人。嗣後,迭有興廢。民國7年,小學增至30所,學生917人,此為祁門縣教育發展的第一次高峰。此後,又呈下降趨勢。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大批知識分子流入徽州避難,教育事業呈現一時興盛的局面。是年,辦起短期小學31所,全縣有學校59所,學生2496人。民國30年,國民政府頒布《國民教育實施綱領》,施行政教合一的國民教育制度,私塾和短期小學並入正規小學。翌年,全縣有小學101所,學生6100人,達到民國期間小學教育發展的高峰。此後數年又逐漸跌入低谷,至民國37年,全縣僅有完小13所,初小22所,學生920人。
建國後,縣人民政府先後接收8所完小為公辦學校,解放前停辦的學校也次第恢復,1949年全縣有小學86所,學生4975人。1952年,縣人民政府制訂《初等教育五年發展計劃草案》,加強普及初等教育工作,接收全部初小為公辦小學。是年,全縣小學發展到185所,學生711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63.7%。翌年,祁門縣第一所民辦小學開辦,至1956年,民辦小學增至22所,加上公辦小學,全縣有小學205所,學生8112人。1958年「大躍進」期間,全縣小學增至274所,學生12271人。1960年統計,小學達401所,學生1978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6.9%,但其中不乏浮誇。同年,國民經濟進入困難時期,翌年,小學降至274所,學生10839人。1962年以後,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教育事業得到恢復。祁門縣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在鞏固公辦小學的同時,發展民辦小學和耕讀小學。至1964年,全縣公辦小學197所,民辦小學240所,耕讀小學(班、組)523所,共960所,學生1880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3.5%,基本上實現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標。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鬧革命。1968年,復課鬧革命,全縣小學425所,學生14288人。此後,由於60年代人口的盲目增長,學齡兒童猛增,學額急劇上升。1972年,全縣小學增至593所,學生20152人。以後,學校和學生數繼續上升,至1980年,形成祁門縣有史以來的最高峰,小學614所,學生30650人。這以後,計劃生育工作初見成效,學生數開始下降。1981年,小學607所,學生29959人。1983年,605所,27833人。
1984年,祁門縣進行小學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推動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是年,全縣小學587所,學生26106人,入學率為98.7%,年鞏固率98.6%,畢業率93.6%,普及率96.2%,提前一年實現普及初等教育,跨入全省第一批普及初等教育縣的先進行列。1985年,全縣小學585所,學生24341人,入學率上升到99.4%。1986年被評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 祁門縣中學教育始於民國28年(1939)。是年,祁門縣茶商集資創辦私立祁閶初級中學,招收學生110人。民國33年改為縣立初級中學,至1949年,累計畢業生約380人。
建國後,縣立初中更名祁門縣初級中學,學生數漸增。1949年,在校學生117人,至1957年,增到339人,9年累計畢業生362人。
1958年,縣初中開設高中班,首次招生48人,成為祁門縣第一所完全中學,改名祁門中學,在校學生548人。1960年,學生增至1699人。1961年,祁門縣初級農校改為全日制普通中學——祁門縣初級中學,中學增至2所,但學生數下降,初中651人,高中112人,共763人。1965年,中學教育在整頓、提高的基礎上穩步發展,學生數回升至653人,其中初中563人,高中90人。8年累計初中畢業生988人,高中畢業生151人。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課,1968年冬恢復招生。縣初級中學停辦,祁門中學招生203人。1969年以後,在「上小學不出隊,初中不出大隊,高中不出公社」的口號下,中學迅猛發展。1971年,初中增至12所,各校並附設高中部。至1977年,全縣有中學28所,其中初中20所,完中8所,另有附設初中班的小學47所,共有學生13157人,形成祁門縣在校中學生數的最高峰。
1978年,開始糾正中學盲目發展的現象,停辦了6所初中,3所完中。後又對中學教育進行調整,至1985年,全縣有完中2所、初中18所,學生8355人,其中初中7717人,高中6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