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學生學習的特點有哪些
1、學生的學習是以掌握間接知識經驗為主的。
學生主要是學習和掌握前人所積祟起來的各門科學知識,即間接的知識經驗,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人類的認識成果。
學生的學習不需要也不可能事事從頭實踐。學生為了更好地理解、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有時也會通過實踐去獲取一定的直接經驗,但學生的實踐是服從於一定的學習目的的、與科學家探索尚未發現的客觀真理的實踐活動是不同的。
2、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下進行的。
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有系統地指導和傳授,使學生的學習避免了許多彎路,而能夠在較短的時問內取得更有效的學習成果。
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有系統地指導和傳授,使學生的學習避免了許多彎路,而能夠在較短的時問內取得更有效的學習成果。
3、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在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各種教育活動實現的。
4、學生的學習是在學校班集體中進行的。
班集體這一特殊團體中的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等對學生的學習有浪要影響。人類學習與學生學習之間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學生的學習既與人類的學習有共同之處,但又有其特殊的特點。
5、學生的學習是在有計劃、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情況下進行的。
學生的學習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並達到社會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實現。由於教師既掌握所教知識的內在聯系,又了解學生學習過程的特點。
因此,能夠保證在較短時間內,採用特殊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完成掌握前人經驗和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學習過程。
② 小學生的學習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說學習是小學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認識或認知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世界,豐富自己,發展自己。學習有下列幾個基本特點:
(1)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或認識活動要越過直接經驗的階段。
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越過直接經驗,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東西學到手。這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區別於人類一般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的特殊本質。
(2)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或認識活動。
學生的學習是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的。教與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教是為了學,學則需要教,二者互為條件,互相依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或認識活動受教師教授活動的制約。
(3)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運用學習策略的活動。
學生最主要的學習是學會學習,最有效的知識是自我控制的知識。要學會學習,就有學習策略的問題。學習策略是指在學習活動中,為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而學會學習的規則、方法和技巧,是一種在學習活動中思考問題的操作過程,是認識(或認知)策略在學生學習中的一種表現形式。
①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因此學習策略受制於學生本人,它干預學習環節,提高認識技能,調控學習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主體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
②學生的學習策略是學會學習的前提,學習策略是造成其學習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
③學習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動,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選擇、使用、調節和控制學習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動。學習策略實施的過程也是實行決策的過程。
(4)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或認知活動的動力。
①學習動機的構成因素。學習動機由需要及其表現形態、情感因素以及滿足這種需要的學習目標等構成。
②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轉入活動狀態,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或意向,從而成為學習活動的動力。其誘因可能來自學習活動的本身獲得的滿足,稱為學習的內部動機;也可以來自學習之外所獲得的間接滿足,稱為學習的外在動機。
(5)學習過程是學生獲得知識經驗,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質水平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人類認識活動總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和階段,是一般認識過程的一種特殊形式。
學習是小學兒童主導活動的原因
兒童進入學校以後,從小學時期開始,學習活動就逐步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並對兒童的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之所以說學習是小學兒童的主導活動,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學校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活動,是一種社會義務。與學前兒童的游戲相比,學生的學習不但具有更大的社會性、目的性和系統性,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兒童必須明確認識學習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動服從這一目的,並對這一目的的實現情況進行檢查。學習是社會對兒童提出的要求,是兒童必須完成的社會義務,因此,兒童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願或興趣行事。兒童在這種特殊的學習過程中,產生了責任感和義務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兒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養和鍛煉。
②學校學習是通過教學活動來實施的,小學兒童必須通過教學活動,掌握讀、寫、算等最基本的知識技能,為進一步掌握人類的知識打下最初的基礎。在掌握這些知識經驗的過程中,兒童不但心理活動的內容有了改變,而且各種心理過程也起了變化。心理活動的有意性和自覺性都明顯地發展起來,其思維活動也逐漸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
③學習活動是以班集體為單位的,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兒童相互交流、相互幫助,不僅發展了社會交往的技能,提高了社會認知的水平,培養了合作、互助的集體精神,自我意識也進一步發展起來,兒童逐步形成了班集體和各種同伴團體,掌握了各種基本的社會行為規范,形成並發展了各種良好的品德。
③ 學生學習的特點有哪些
知識體系零散,基礎知識不扎實,階段考試成績飄忽不定
表現:對有些知識點概念理解不清,習題處理有困難。在後續課程中涉及到此類知識點的相關知識會產生連鎖反應,造成進一步的學習困難。
後果:這種現象持續下去,久而久之,就會象滾雪球一樣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對策:
1) 求教於老師。讓老師給自己分析一下造成自己學習困難的原因和關鍵點。這里首推自己任課教師。因為對於你任何一個學科的學習,你的任課教師是最了解你的優劣所在的人,也是指點你解決學習困難的一個關鍵。如果你和任課教師的溝通有障礙(此問題解決對策見下文),還可以求教其他的相關學科教師。
2) 制定解決方案。請老師幫助自己制定好一個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包括時間計劃、學習內容和形式等等。因為中學生已經經過了多年的學習過程,有些問題累計的過多,需要系統的來解決,不能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只是解決了表面問題,真到綜合訓練和考試的時候,問題依然存在。
3) 下定決心,努力實施。解決自己沉積的問題,如同慢火熬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恆心、耐心。一定要付出多於其他人的功夫。切忌耍小聰明,敷衍了事。無論採取什麼方案,都要扎扎實實的去做。有些同學的自我管理能力可能比較弱,這時候就需要請求家長、老師來幫助自己,監控自己對學習方案的完成情況。注意,因為是問題是自己的,家長和老師是來幫助自己的,所以無論在何種情況下,自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樣才能讓自己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平時的作業題都會做,但考試總是考不了高分。
現象:老師在每節課後留的作業都能比較順利的完成,正確率也比較高,可是一到期中、期末考試的時候,分數就不理想了,平時會做的題也做錯了,稍微綜合一點的題目也不能拿滿分。
後果:使同學們的自信心下降,懷疑自己的能力,考試就底氣不足,做題猶豫不決,耽誤考試寶貴的時間,成績下降。
對策:平常的課後作業、練習的目的是用來鞏固、加強所學知識點記憶、理解和運用,並檢測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一般多為專用知識點練習題目,綜合性不是很強。期中、期末考試上階段檢測性考試,是綜合考察同學們對本階段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因為篇幅和時間的問題,所以在設計考試題目的時候,往往會在每種題型中安排一些知識點綜合類題目,以考察同學們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同學們出現這種問題,還應該肯定你達到了學習的基本要求,對基本知識點達到了理解掌握的層次,但是對該知識點還沒有達到綜合運用層次,對多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沒有能夠形成知識系統。要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在學習知識點完成課後作業的同時,參考相關類知識。同時,同學們也可以利用互幫互學來看看其他同學在某些知識點上都在注意什麼、學習什麼等等。同時,同學們在完成一個題目練習後,如果你能分析這個題目的設計思想,那麼在今後遇到相關問題的時候,就會比較熟練。
④ 小學生的學習態度的特點
小學生學習態度形成和轉化的基本特點
(一)由被動到主動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師和家長的要求去學習,有些學習差的小學生是靠家長逼著去上學,相當被動。然而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對學習的目的、意義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尤其小學生活豐富多彩,學習內容生動有趣,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學習的熱情也越來越高,表現出越來越高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由模仿到內化
小學生具有很強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們天天生活在夥伴中、集體中,親眼所見那些學習好的同學得到教師和家長更多的關愛,得到同伴的認可和尊重,評為三好學生或優秀少先隊員,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這樣耳濡目染,小學生頭腦中逐步形成好學生的信念、標准,成為支配學習的動力和准則。
(三)由不穩定到穩定
由於小學生的心理結構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對待學習也和對待其他事物一樣,是以興趣和快樂為心理動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較大的波動性、不穩定性。隨著年級的升高和知識的積累,對學習的目的也越來越明確,榜樣的模仿也由身邊的人和事,逐漸發展到對先烈和賢哲們的模仿,希望自己通過努力學習,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有作為的人」。有了理想,有了方向,有了成功的嚮往和體驗,學習態度也就日趨穩定。
⑤ 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特點
小學生學習習慣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穩定性、系統性、自覺性。
2、學習計劃缺乏持久性、自覺性和目的性。
3、學習態度的差異化,致使學習習慣呈現多樣化;學習興趣的濃淡,導致學習習慣呈兩極化傾向。
良好習慣的養成,對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及學業的進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從小抓起,越早越好。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如果以後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盡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所以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幼兒園起,就要開始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強化訓練,從而形成穩定的自覺行為。
二、循序漸進,逐步發展。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一朝一夕養成,也不能統統一下子養成,它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逐漸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大小,結合教學的具體情況,以及能力增長的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要求,使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由小到大, 持續穩定地得到發展。
三、嚴格要求,密切配合。良好習慣的養成,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復的實踐,並且對學生來說,應主要放在課堂上進行。小學低年級學生自製能力差,一些良好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至鞏固為止。但教師不能只講要求,應結合教學實踐,精心備課,細心指導,反復訓練,認真檢查,嚴格督促,使良好習慣的養成融於課堂教學中,同時在反復實踐和強化訓練中,也要注意各科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密切配合。
⑥ 小學生有哪些特點
(一)與同伴交往的特點
小學生的同伴關系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與小學生認識過程的發展相適應,也與小學生在班集體中的集體活動經驗有關。
小學生的同伴關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條件或偶然興趣一致的基礎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樓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薄。
後來,他們逐漸建立了新的交往標准:其一,他們傾向於選擇與自己的興趣、習慣、性格和經歷相和諧的人做朋友;其二,他們傾向於選擇品行得到社會贊賞的人做朋友,如挑選學習成績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做朋友。
所謂性別認同,是指對自身性別的正確認識。小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正確地理解自己的性別並將自己投身到同性別的活動中去,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這樣有助於小學生對自身性別的接受,逐漸形成符合社會期望、合乎社會規范的行為,並最終適應社會生活。
此外,在小學生的同伴交往中,還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現象。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級的男生,常常採取製造事端的方式與女生接觸,如在課間把女生的文具藏起來,在課桌中間畫一條界線等,表明這些男生對女生特有的興趣。
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女生會表現出微妙的變化,如表現出拘謹、靦腆、故意的漠不關心等。所有這些行為特徵,都是小學生異性交往的特點。
(二)與父母交往的特點
雖然小學生與同伴的交往明顯增多,但與父母仍保持著親密的關系,對父母仍懷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小學生與父母的關系在其發展上仍起著重要作用。
一般來說,在家庭中,父母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對小學生施加影響:第一,教導,即父母通過言傳身教,直接向小學生傳授各種社會經驗和行為准則;第二,強化,即父母採取獎懲的方式強化小學生的行為准則,並鞏固這些行為准則的地位;第三,榜樣,即父母往往是小學生最早開始模仿的對象,他們效仿父母,學習父母的行為方式;第四,慰藉,即小學生對父母形成的依戀感使他們易於向父母傾訴不安和煩惱,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幫助。
⑦ 小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有哪些
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出發,依據小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與心理發展的需要,確定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小學生自我意識的輔導 (2)小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 (3)小學生情感和意志的訓練 (4)小學生學習心理的提高(5)小學生人際關系的輔導
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師的基本任務和責任之一。
新修改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綱要》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做了進一步細化。根據綱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識和技能。其重點是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應從不同地區的實際和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做到循序漸進,設置分階段的具體教育內容。
小學低年級主要包括:
1.幫助學生認識班級、學校、日常學習生活環境和基本規則;
2.初步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重點是學習習慣的培養與訓練;
3.培養學生禮貌友好的交往品質,樂於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
4.使學生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初步學會自我控制;
5.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和新的學習生活,樹立紀律意識、時間意識和規則意識。
小學中年級主要包括:
1.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
2.初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樹立自信,樂於學習;
3.樹立集體意識,善於與同學、老師交往,培養自主參與各種活動的能力,以及開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4.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解決困難的快樂,學會體驗情緒並表達自己的緒;
5.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角色意識,培養學生對不同社會角色的適應;
6.增強時間管理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學習與興趣、娛樂之間的矛盾。
小學高年級主要包括:
1.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和興趣愛好,在各種活動中悅納自己;
2.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端正學習動機,調整學習心態,正確對待成績,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系,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
4.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正確面對厭學等負面情緒,學會恰當地、正確地體驗情緒和表達情緒;
5.積極促進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逐步認識自己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關系;
6.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初中階段學習生活做好准備。
⑧ 小學生要具有哪些特點
小學生的人際交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與同伴的交往、與父母的交往、與教師的交往(一)與同伴交往的特點
小學生的同伴關系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與小學生認識過程的發展相適應,也與小學生在班集體中的集體活動經驗有關小學生的同伴關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條件或偶然興趣一致的基礎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樓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薄。後來,他們逐漸建立了新的交往標准:其一,他們傾向於選擇與自己的興趣、習慣、性格和經歷相和諧的人做朋友;其二,他們傾向於選擇品行得到社會贊賞的人做朋友,如挑選學習成績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做朋友。
小學生的同伴關系還具有一定的性別特點。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對他們最喜歡的同伴在性別上的選擇態度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以前的小學生,都傾向於選擇同性同伴,這種現象在小學階段呈上升趨勢。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同性別的小學生具有共同的興趣和活動方式,便於相互合作和交流;其次,選擇同性別的同伴也反映了小學生性別認同的作用。所謂性別認同,是指對自身性別的正確認識。小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正確地理解自己的性別並將自己投身到同性別的活動中去,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這樣有助於小學生對自身性別的接受,逐漸形成符合社會期望、合乎社會規范的行為,並最終適應社會生活。
此外,在小學生的同伴交往中,還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現象。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級的男生,常常採取製造事端的方式與女生接觸,如在課間把女生的文具藏起來,在課桌中間畫一條界線等,表明這些男生對女生特有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女生會表現出微妙的變化,如表現出拘謹、靦腆、故意的漠不關心等。所有這些行為特徵,都是小學生異性交往的特點
⑨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哪些特點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階段性的特點: (1)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初對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以後逐漸對學習的內容、對需要獨立思考的作業更感興趣。 有的研究材料表明,約從三年級起,學生更喜歡比較新穎的、困難的、需要動腦筋的、獨立思考的學習作業。例如:寧願演算應用題,也不願演算試題;寧願默寫也不願習字或抄寫;寧願講解也不願讀書。 (2)在對待學科上,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初是不分化的,以後逐漸產生對不同學科內容的不同興趣。 低年級的學生對讀、寫、算都同樣感興趣。從中年級起,隨著他們知識的豐富、能力的發展和教師的教學影響,學生才表現出對某一學科的興趣。但這種興趣仍然不穩定,容易受教師和家長的影響。 (3)對有關具體事實和經驗的知識較有興趣,對有關抽象的、因果關系的知識的興趣在初步發展著。 低中年級的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具體的活動和事例。例如:閱讀故事、小學,從事技術活動、體育活動等。四年級後,開始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初步計算規律的應用、語法結構的變化等感興趣。 (4)游戲因素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一定的作用,從中年級起,這種作用逐漸消失。 低年級學生對玩中學的方法更感興趣,如通過擺弄學具的直觀動手活動來學習數學。從中年級起,這些因素下降,而對日漸新穎的教材本身更感興趣,喜歡動腦筋,獨立思考。 (5)在閱讀興趣方面,一般是從課內讀物發展到課外閱讀,從閱讀童話故事發展到閱讀文藝作品和通俗讀物。 在讀物內容上,低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歡童話故事,約從中年級起,學生對描寫英雄人物的戰斗故事、帶有驚險意味的讀物、科普讀物更感興趣。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不僅有利於增強學習的動力,發展孩子的智力和創造力,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積極進取的精神。孩子天生對自己周圍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和求知的渴望,天生想了解這個世界。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習正好滿足孩子的這一需要。因為有興趣的學習,能解除心中的疑問,使孩子能感受自身的智慧力量. 大量事實證明,有廣泛興趣的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的極少。他們一般都有較高的積極性,善於思考發問,知識學得活,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智力發展也快。如果沒有一定的興趣,往往不善於思考發問、死記硬背,久而久之,易產生厭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