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良好的品德培養
一、寓教育於學生活動之中 小學生品行的形成過程包含著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三個基本要素,但由於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為主,抽象邏輯思維正處在萌芽狀態,加上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弱,對抽象的道德觀念難以理解。所以,對於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首先靠組織專門的教育活動很難收到較好效果。最好把品德教育滲透在小學生生活的各項活動之中,同時又要抓好時機隨時進行,在這里,我認為有幾個條件需要注意:1、環境的作用. 環境是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條件。為小學生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正是為了使學生在可能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的發展。只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精神、學習環境,才能更好地加速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2、常規培養的一致性 現在小學里從六周歲半就進行一年級學習,他們從一個耍孩子走進課堂,受不了學校的正常教育的約束,況且,他們的家長都非常寵愛他們,常規教育是對學生正確執行生活中各環節的具體制度和行為准則的教育。對小學生常規教育就堅持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從小學生能接觸到的,易於理解的事物入手,通過各種活動,使學生能按時上學,有規律的生活愉快、有秩序地參加活動,學習,從而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3、寓教於教育活動及學習過程中. 小學教育活動應是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活動及其自覺學習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各方面能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就要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品德情感和態度,幫助其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能用正確的思想判斷善、惡、真、假、美、丑等,形成初步的道德評價能力,並能在行動中體現出來。小學教育中,思想品德課、晨會課、班隊課、周會是向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小學生在思想品德課上學到有關的知識,通過各種活動,人的道德行為的學習,受到有關優秀的道德品質的熏陶,使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逐漸統一起來,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教師的素質是品德教育的關鍵1、以誠相見,融洽感情 學生都喜歡和藹可親的老師,願意和他們交往,也願意聽他們的語言,接受他們的教育,特別是學習不好的學生,他們往往有一種自卑心理,所以,作為老師,首先應尊重學生,坦誠相見,師生情感越融洽,越和諧,學生越樂於接受老師的教育。例如:我班上有一名學生,他學習、紀律各方面表現都很差,但自尊心特別強,身上有不少壞毛病。我注意到他的這些特點,就經常主動找他談心,聊天,或不時摸摸他的頭,當他犯一些小錯誤時,我總是在課後找他說話。因此,我們可以說是好朋友。他有時心裡有事,也會主動找我談談,能看得出來,他十分信任我。記得一次,他因一件小事與班裡的一名學生發生口角,進而打起來,我知道後馬上趕到班級,他看到我立刻把手停下來,走到我面前。到辦公室後,我只問一句怎麼回事?他慢慢地把頭低下來說:王老師,我不對,我不應該打人,今後我一定改,一定不再和同學鬧矛盾了。我聽了以後,只說了一句我相信你。後來從別的學生口裡得知,他主動向那位同學道了歉,兩人又和好,而且再沒有鬧過矛盾,所以老師一定要尊重學生,以誠相見。平易近人,學生才會親近和信任老師,十分快樂地接受老師的教導。2、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小學生年齡小,他們對老師有較強的依戀之情,他們寧願接近老師,模仿老師,所以不管老師的積極或消極方面的影響都會在小學生身上發揮作用,為了使兒童的思想感情、道德認識得到健康的發展,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小學教師對小學生思想道德認識和個性傾向的發展變化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在營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愛憎感情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為人師表是教師工作的重要特徵。在教學中,為建立好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僅要用自己的學識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教人;不僅通過語言傳授知識,而且要用自己的靈魂去培養人格。教師的語言是有聲的行動,教師的行動是無聲的語言,前者使學生信服,後者使學生佩服。教師要以文明高尚的言談舉止,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以及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和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等,為學生做出表率,樹立仿效的榜樣。這樣就激發學生對教師的敬佩。親其師而信其道,就能找到良好教育效果. 這種無聲的教育卻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夫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然及不從。身正對老師來說尤為重要。教師要為人師表,言行一致,以高尚道德,良好的個性品質教育學生,發揮示範作用,為學生樹立立身做人的榜樣。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例如:平時總要求學生不怕臟,不怕累,而老師如果總是讓學生幹活,自己卻指揮,學生會怎樣想你,因此,每次衛生打掃,我總是帶頭干,與同學生們一起掃地、擦桌凳、門窗、拖地。在我的帶動下,學生養成了徹底打掃衛生的好習慣。這說明教師處處都能以身作則,從而時刻都能注意自身形象和表率作用,學生一定能受到感染,進而達到品德教育目的。很自然地也建立了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學科教學中品德教育的滲透1、有目的地進行品德教育 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是培養新一代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由於教材總是反映一定社會對教育目的的要求,體現一定階段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教師在教學中總是以自己的思想觀點、政治立場和道德品質去分析駕馭教材,進行啟發誘導影響學生的;教學活動的組織,教法的應用,教師的工作作風,言談舉止等,無不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學效果的評價,都要有意識地突出品德教育為首的思想,落實品德教育到位的措施。2、有情趣地進行品德教育 首先是教師的熱情和表情,教師應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勇於追求和維護真理,愛憎分明,善於表達真情的人;應該是播種智慧,誘發情感,童心常在的教育藝術家。教師能在頌揚良好品德行為的同時,能激發起學生憤慨,善惡之情。這樣通過學生動之以情,啟之以思,曉之以理,再導之以行,達到品德教育的目的。3、智育與品德教育有機結合 做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社會主義學校的重要特點,也是教育工作者及廣大教師的基本職責。我們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人才,教師必須既管教書,又管育人,以身作則,寓教育於各科教學之中,使智育與品德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而達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良好品德的培養離不開家庭和社會 小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與家庭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家長是兒童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的第一位老師,家長的優良品德,如愛護公物,助人為樂,與他人友好相處等,都會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並逐漸形成學生對待周圍人和事物的正確態度;相反,家長的不良行為,對學生的影響也是深刻的,有的家長愛佔便宜,常為一些小事和鄰居大吵大鬧,這一切都會在學生的幼小心靈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家長要注意到自己在學生品德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給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此外,社會輿論、社會公德,影視作品、人際關系等等,都會對小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形成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只有全社會都來關注,影響和培養學生,才能使學生在良好的大環境中健康成長。
❷ 如何培養小學生道德品質
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心理學認為,自尊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之一,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日本教育家天崎仁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成績差的學生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是由於缺乏自信心造成的。現代心理健康理論也認為,精神快樂感、安全感、自信感和充實感是每一位心理健康者必備的四大要素。試想,當一個學生在被橫加職責與體罰中喪失了自尊與自信時,他又怎麼可能會有良好的發展呢?所以,我認為尊重學生,是教師課堂教學中職業道德的情感基礎。 二、要承認學生是富有獨特個性的存在,允許學生有差異地發展。 世界上無法找到兩片完全一樣的葉子,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富有個性的存在。教學的目標和任務不是去磨平學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而是因勢利導,促進學生生動活潑、豐富多樣地發展。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作為平等者中的首席,一方面教師要盡可能地自我調節,讓自己的教學風格靠近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面,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盡可能地適應教師的教學風格,努力實現師生心靈上的共鳴。 三、要堅持教學民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尊重學生並不是放任學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學生搗亂、做小動作等現象,教師應該及時、果斷和正確地處理這些問題。強調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絕不是可以放鬆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也絕不是可以不尊重師長,更不是可以忽視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和合作意識的培養.因此,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的表揚和批評要公正合理,對於一些不那麼討人喜歡和存在問題的孩子,要盡可能地傾注心血和愛心,用師愛去感化他們冷漠的心。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是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奠基工程。 四、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各項素質,言傳身教,為人師表。 教學是充分展現教師素養的特殊社會場景。現在老師們常常在說「現在的孩子一幫不如一幫」「現在的孩子真不好管」,就其內部的本質原因,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所面對的教育對象變了,「獨生子女綜合症」在他們身上逐漸體現出來,並且只會越來越嚴重,而我們教育學生所採取的手段仍然是以前的方式和方法,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所以造成了我們的方法滯後與我們的學生,才造成了教師當今的無奈。要解決這一問題,只有我們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研究,不斷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的各項工作,豐富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爭取 每個學生都喜歡。
❸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品德
1、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於學生來說,有許多道德品質可以從培養行為習慣開始,以後再給予意義。從行為習慣入手,對中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不失為一條科學的途徑。
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習慣。透過一個細微的習慣,往往能分析一個人的思想、作風、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能使品德從內心出發,不走彎路而達到高境界。
從系統科學的觀點來看,道德習慣是道德行動自動化的過程,是由不經常的道德行動轉化為個人品德的突破點,是品德發展的質變的指標。良好的道德習慣的形成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
2、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好的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在平時的學校教育中,家風體現在孩子的言行之中,家教也是一個家風的體現,它是通過孩子的言行表現出來。在為人處事方面,對別人要做到寬容、和善、認真地對待;在生活上,做到細心,對每件事都堅持認真地去處理。
在道德方面,我時常提醒自己絕不做任何破壞、違反社會規則的事情,我會盡力地做好道德上的小事情,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不要做得最好,但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對待它們。
3、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愛國主義是幾千年來鞏固其祖國的最深切感受。這是一個永久性的問題,但在第一次教育和第一次研究的影響下,我們經常忽略這一主題。引導學生從小就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真正了解一個人與國家的密切關系,真正把自己視為祖國的未來,有遠大的理想,並發揮主人的作用。
4、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素質。
在這個混亂的社會中,讓學生區分是非,知道什麼是守法,什麼是非法,教育學生有關法律知識,教師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許多學生都是法律知識的宣傳者,他們通過法律等活動進入課堂,使學生從小就能樹立法律意識,成為守法的好學生。
百年規劃,教育導向,作為教育者,教師的任務不僅要教導和混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人,學生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成為祖國的支柱。
5、加強人情教育。
應該加強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教育。在「朋友之間」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解釋朋友之間的良好幫助外,學生還會背誦朋友的詩,加深他們對朋友的了解,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家庭,老師,學生,友誼。
社會的文明與和諧是每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每個人都應該給予一點愛,以實現我愛每一個人的美好未來,每個人都愛我,並促進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❹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品德修養
作為一名小學抄班主任,必須以戰襲略的眼光來認識新時期班級德育工作的重 要性,認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過程的特點,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 學校的德育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總稱。思想教育指思想意識教育,是人生觀和世界觀方 面的教育,即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政治教育 是指學尹對學生進行政治立場、政治方向的教育,即學校要引導學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逐步形成愛憎分明的政治態度和立 場,正確認識國家、階級和政黨及其關系。品德教育是指道德行為、道德作風的教育,學校通過向學生傳授社會主義的道德觀 點、道德行為規范,使學生逐步形成高尚的品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於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指出,小學教育階段目標是:教育幫助小學生初步培養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 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樹立基本的是非觀念、法律意識和集體意識
❺ 小學生應學習的道德品質有哪些
在古希臘特爾阿波羅神殿牆上,刻有這樣的文字:「了解你自己」。然而千百年來,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仍然是一個謎。美國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指出:盡管有腦力風暴、心智革命、智商、情商、心理分析和心理健康等人類研究課題風靡全球,但是我們還遠遠做得很不夠。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論述要建設我們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明確指出:把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顯然,「四有」都屬於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范疇,都屬於道德教育任務,培養中小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特別是在新課改下《思品與社會》教學,談談小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的幾種途徑。
一、對小學生要重視德性認知教育
加強小學生認知教育是道德行為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學的、系統的現代化德育課程體系,開展德性知識學習活動,做好德育教材建設。當前我們正面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此時我們更應該把學生的德育任務擺在首位,從小學到時中學把德育內容注入各學科教學的始終,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構成完整體系,使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另一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做好德育認知應與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並注重開發和調動學生心理潛能,從而去實現德育的內化。目前,有的教師自身道德素養和業務素質不高,超前、過高、或不按教育規律進行德育,導致學生無法接受、無法承受;有的教師脫離學生生活的環境,脫離現實生活,脫離學生實際,想當然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只求形式、不講內函。致使學生無法接受,達不到內化的效果,也就取不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目的。
二、增強學生強化與內化統一的自我意識
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是強化與內化的統一,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強化。例如:如何使學生學會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熱愛集體,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等,都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尤其要對學生進行行為方式示範,組織示範或模仿性道德實踐,讓小學生在直觀形象地強化過程中,領悟和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示範,達到內化的目的,從而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素材
各學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材料、內容,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有創造性的去挖掘、發現,並及時有效地加以滲透、利用。例如:《思品與生活》、《思品與社會》課是專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就應充分的把它利用發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獨厚的。因此,教師應把《思品與生活》和《思品與社會》課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發揮它的育人作用,而不應把灌輸知識目標、政治常識放在第一位。同樣《語文》課是向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學科,其它的一些學科中也蘊含著很多的德育因素,都應把它作為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來,用於教學之中。
四、加強課外延伸,滲透德育行為
英國學者萊基在《歐洲倫理生活晚》一書中,曾將人的德性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嚴肅德性;第二類是壯烈德性;第三類是溫和德性;第四類是實用德性。尤其是第四類德性,它是促使人們走向事業成功的德性。因此,我們除在學科教育中進行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還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如:開展課內外活動或各種實踐活動。比如:舉行一次「清潔沱江河——共創美好家園」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可能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學生去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五、重視學生社會公德建設在道德養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連串列為,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藉助矛盾對立的偉大與剛強才能衡量出來。
按照「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規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會形象,制定學生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語言、文明行為公約等。號召學生開展「與文明握手,告別陋習」、「為貧困學生獻一份愛心」等主題活動,這種延伸於課外的德育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於一體,深受學生歡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環境
前蘇聯偉大教育家加里寧說:「教師世界觀,他的一言一行,都會使學生受到那樣這樣的影響。」學博為師,德高是范;教師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會對學生成長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親其師,信其道」,「身教重於言教」,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師德形象在課堂教學中有著深刻的意義。教師的舉止言行,儀表服飾,神態氣質,甚至習性無一不作為信息傳導給學生的大腦,反饋於教學的過程之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規范自己的形象。教師要嚴於律已、率先垂範,帶動學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就必須努力提高小學教師的道德修養,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七、實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網路德育
如果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標准不統一,則會使受教育者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沖突,增加其混亂性,從而影響小學生的道德品性的養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視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根本原因在於道德在塑造人的心靈、秩序和人格結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面對當今社會要盡可能地優化當今的德育環境,去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有效協調,使小學生成為新世紀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當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的家長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單獨留家就讀或實行隔代管理,給學校管理帶來諸多不便,致使部分學生從小養成不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特別是現代社會的單親子女的增多,給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難度。為培育合格建設人才,全社會都應動員起來,實行學校、家庭、社會為一體的網路教育。
當然,中小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的途徑還很多,作為新世紀的德育工作者,應在新形勢下,更新德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德育途徑,為培育社會主義事業全格人才而奮斗。
❻ 50小學生品德培養的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
)
說
理教育
法:通過語言說理,使學生明曉道理,分辨是非,提高道德認識的方
法。這是一種堅持正面理論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導,增強辨別是非能力,促進道德發
展的重要方法。
2)榜樣示範法:用榜樣人物的優秀品德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
陶冶
3)品德評價: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和抑制,促進品
德健康形成和發展的方法。它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
4.教育法:教師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隊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
感染。5)實際鍛煉法:讓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鍛煉思想,培養優良思想和
行為習慣。
6)品德修養指導法: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反省,實現思想轉
化和行為控制。
❼ 如何培養小學生道德發展
鍛煉學生的德育意志,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尤為重要。
許多學生不乏道德認識,知道要怎樣做而不應該怎樣做,但往往禁不住某些事情的誘惑而人為地犯錯誤,或情緒被激化時而犯錯誤。
這些同學所缺乏的就是道德意志力和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可見,教師在德育中鍛煉學生的道德意志、培養學生道德行為的重要性。
那麼教師應該怎樣去做,才能鍛煉好學生的道德意志,培養好學生的道德行為呢?「小學兒童的品德是從習俗水平向原則水平過渡,從依附性向自覺性過渡,從外部監督向自我監督過渡,從服從型向習慣型過渡。」
既如此,「壓」也不失為一種方法,說「壓」有些不太合適,要說嚴格要求更為妥當。人都有自覺能動性,但人的自覺能動性往往具有一定的范圍,並不是每一項紀律都能自覺的遵守,每一項任務都能自覺的履行,每一件事情都能自覺的完成,也就是說人還有一些不自覺性。對小學生而言由其如此,表現在道德品質上,自覺能動性越強的學生道德品質九越高,反之亦反之。對於「反之」的同學,就需要我們的嚴格要求,使之養成習慣,形成為自覺能動性。當然,嚴格要求是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的。
其次,反復實踐道德行為。人們只有在反復的道德行為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加深道德認識、鞏固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也只有在反復的道德行為的實踐過程中,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自覺性,完善和穩定道德品質,以便在以後指導其行為。拿一件小事來說,教 師如果常常帶領學生做一些「幫一幫」、「扶一扶」、「掃一掃」的好人好事,久而久之,等學生養成習慣了,即使是沒有教師的帶領,他們見到這些事情也會自覺的去做。因此,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將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反復的實踐。
再次,還要注意德育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良好的行為習慣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也是可以改變的,同樣,不良的行為習慣受到良好環境的影響也是可以改變的。影響學生品質的德育環境的范圍很廣,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在社會,網吧、游戲廳、公共場所、人際關系、社會風氣;在家庭,父母的言行、家中的一些書刊及物品;在學校,教師的舉止、同學間的交往、校園文化、學校風氣,著一些都嚴重影響著學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良好的班集體、和諧的人際關系、健康的周邊環境、良好的校風都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施加著道德教育。有利於學生道德認識的形成,有利於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有利於學生道德意志的鍛煉,影響著學生的道德行為。
所以,德育環境的建設不容忽視。
❽ 小學生品德的培養從哪些方面進行
人的品德包括很多方面,我覺得首先要學會做人——有孝心,懂禮貌,負責任,遵守社會公德,還要明事理,講原則……其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重在日積月累「潤物無聲」。但現在的社會環境不夠好,對孩子影響太大,誘惑的力量永遠大於說教。我覺得除了讀書名理之外,還是要的多從環境教育和身體力行的影響方面著手效果要好些——父母身正為范,處芝蘭之室,選德高者為人師表,交德才兼備之友……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