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淺談如何在班集體中進行小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
說實話這個必須得多搞實踐活動才行,小學生只有多親身體驗才會懂得深刻
❷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方面的教育
道德品質,即品德,是一種個體現象,它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表現。一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准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穩固的特徵,便是他的道德品質。一個人的品德如何,對一生有重大的影響。現在不少家長在關心孩子身體健康、注重智力開發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品德教育。「等孩子長大懂事了,再教育也不晚。"這是一種頗有代表性的看法,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它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品德教育也要從幼小時抓起,才能有好的效果。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向母親和父親講,從兒童懂事的初期起,就應該讓公民的品質在兒童心靈中形成、樹立和鞏固起來。公民意識和公民情感發源於兒童時代,播在兒童心靈中的一粒小小的種子,會長出茁壯的幼芽,長出深根。"由此可見,對兒童早期的品德教育是何等重要。作為家長首先要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兒童感受到父母的情意和家庭的溫暖,在具體方法上要根據孩子「知、情、行」的發展以及外界的要求來決定。所謂¨知」是指對兒童進行說理教育,使他們初步知道具體的行為准則。最好從形象事例教育著手,因兒童的形象思維較先發展,具有很好的模仿能力。英雄模範和發生在孩子身邊的好人好事,往往會獲得孩子的敬仰,並引起他們模仿的自覺性。也可通過看電視、連環畫等形象化的藝術手段,來形成對人的道德認識,陶冶情操,培養性格,啟發行動,使他們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逐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情』』是指對待是非的感情態度,父母對好的言行、習慣表示滿意、欣慰,並願意學習和模仿,對壞的言行和不良習慣表示不滿和厭惡。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感就是榜樣,可使兒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行」是指兒童良好品德和意志行為的培養,給兒童創造實踐的條件。譬如,願意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愛吃的東西也樂意和大家分享等,並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這樣做。
總之,對年幼的孩子要少說空洞乏味的大道理,側重於行為習慣的培養。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認識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就可適當增加一些道理上的講解,使他們逐步養成尊敬父母和師長、團結友愛、文明禮貌、忠誠老實、正直善良、勤勞儉朴、熱愛祖國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❸ 小學生公民意識心得
近年以來,我們學校重點以「爭做合格小公民」主題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小學生法制教育宣傳工作,進一步增強小學生的法律意識、安全意識、維權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擴大普法工作的宣傳效應,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主要工作情況如下:
一、啟蒙為先
要讓孩子自覺地學法、守法、用法,法律觀念須先立。為此,我們結合當前小學生的年齡、心理及生活特點,先後舉辦了"讓法與我們同行"、"讓法紮根在我們心裡"等法律啟蒙教育講座,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身邊的典型案例,啟發引導孩子們了解法是什麼、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重要關系等基本問題,從而幫助其建立法的公正觀、善良觀、秩序觀等基本觀念,並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斷實踐,不斷提高,不斷升華,為下一步學習、運用具體的法律打下一個良好思想基礎。
二、突出重點
法制教育要有針對性,才能收到實效。在獲得蘇州市德育先進學校的基礎上,以爭做合格小公民為抓手,我們在開展這項工作中注意抓好四個重點:一是以特殊家庭子女為重點教育對象。通過調查摸底,我們對特殊學生進行了分類統計,建立了特殊學生的檔案。將部分行為習慣特殊家庭子女和其他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問題學生組成"陽光小隊",成立幫教小組,制定幫教措施,在小隊中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制、品德教育活動,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讓這些孩子在參與活動過程中轉變不健康思想傾向和不良行為習慣,同時通過家訪等渠道,向這些孩子的家長進行法制宣傳,為這些孩子創造一個良好成長環境。二是以一年級和六年級為重點教育年段。針對一年級新生行為習慣差、容易成為校外被侵害對象等特點,我們重點抓行為習慣和安全常識教育,開設了《守護生命,人人有知》等專題法制講座,讓孩子一進校門就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針對六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而辨別是非能力弱的特點,我們著重通過思想教育來幫助六年級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四是以雙休日、節假日為重點宣傳教育期。在這期間,我們重點抓好安全法制教育,讓學生學習掌握好防火、防電、防暑、防盜、防災等安全常識,同時與社區、德育基地聯合舉辦消防演習、法制夏令營等與法律有關的教育活動,強化學生假期中的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防患於未然。
三、形式多樣
要讓法律的精神真正深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應力戒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刻板化和被動性。為此,我們大膽實踐,不斷摸索,力求將「爭做合格小公民」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開學初,我校組織學生重溫了《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公民道德20字規范》《小學生守則》等多項規范制度。再如,在開展交通法規教育宣傳中,我們除採用出宣傳板報外,還邀請交警中隊的民警來校講座,大隊部利用國旗下講話向全校師生進行教育,組織學生參觀交通安全宣傳畫展覽。組織學生開展「我做合格小公民主題」徵文活動和主題班隊活動觀摩。開展法律知識競賽,做到全校學生人人參與,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舉辦以防止家庭暴力為主題的模擬審判、參加「科學消費」演講比賽、參觀「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展覽、不定期帶法律宣傳材料回家等多項活動,不僅增長了孩子們的法律知識,而且激發了孩子們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關於加強中小學生遠離網吧、文明上網教育,全面開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
各區縣教育局、各中等職業學校、市直屬各學校:
一、嚴格落實市教育局《關於禁止中小學生進入網吧的緊急通知》(汕市教德[2004]15號)的精神,禁止中小學生進入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積極參與配合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開展「網吧」專項整治工作。
二、集中開展法制教育。全市各中小學校在放寒假之前,要集中對全體中小學生開展一次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教育。結合我局提出的在全市中小學生中開展迎新年主題活動(汕市教[2004]112號)的要求,在放寒假之前,各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要安排一次法制教育課,廣泛宣傳學習《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和《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教育學生不進入網吧等營業性的未成年人不宜的娛樂場所。在寒假春節期間,全市各中小學要組織學生開展「拒絕邪教、抵制新型毒品、遠離網吧、文明上網、做守法公民」的法制教育自我教育活動。各中小學校要指派教師對學生上網進行指導,教育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上網學習、娛樂時,不登錄、不瀏覽未成年人不宜的網站,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危害。要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致家長一封信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宣傳未成年人不得進入網吧的政策和要求,教育子女不進網吧,不瀏覽不良信息,切實承擔起家長和監護人的責任。
三、加強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嚴格執行考勤制度,定期組織排查影響學生正常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了解無故曠課生的行蹤,掌握學生動態,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對少數違規進入網吧、荒廢學業,甚至沉湎網吧的學生,在網上有違規和不道德行為的學生加強教育引導,並及時與家長聯系溝通,共同做好耐心細致的教育工作。
四、豐富學生的假期生活和學習。繼續倡導並組織學生開展以「四個一」為主要內容的寒假實踐活動,即參觀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一次社區志願服務活動、為回報父母長輩做一件實事、學習一項生活技能。按市教育局《關於在全市中小學生中開展迎新年主題活動的通知》(汕市教〔2004〕112號)的要求,在寒假期間組織學生開展「勿忘國恥,珍惜時光,勤奮學習,報效祖國」的假期讀書活動。
五、加強學校校園網、電腦室、多媒體課室等可以上網等場所的管理。不得將學校的電腦室作營業性經營,更不能租賃承包給他人經營,一經發現,追究有學校校長及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六、加強中小學生的安全教育。全市各中小學校在放寒假之前進行一次防火、防水、防食物中毒、防暴力、防觸電、防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在寒假期間組織的社會實踐、參觀考察等各種活動均要事先進行精心設計,做好安全預案,防止發生各類傷亡事故。
七、各中等職業學校、市直屬各學校,各區縣教育局將本區縣各中小學校加強中小學生遠離網吧、文明上網教育的情況於1月30日前報送市教育局德育科
自己摘抄點吧。
❹ 中美兩國小學生解題能力有什麼不同
中美兩國的教育各有優弊,中國教育雖然比較傳統但是孩子能懂得忠孝禮儀,美國教育雖然能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但是親子關系不比中國,文化底蘊和沉澱也不比中國,獨立人格更易引發犯罪。 由於中美兩國不同的價值觀、思維模式,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導致兩國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一)家庭教育目的的不同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家庭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家庭教育實踐活 動的歸宿。它制約著家庭教育活動的方向,一切家庭教育活動都是實現家庭教育目的的過程。 在我國,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指把孩子培養成人才,將來有出息,過上穩定、舒適的生活。至於孩子的獨立生活的能力,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公民意識則很少考慮。結果,即使學業成績再好,將來也很難立足社會,甚至還會與父母的期望相反。 美國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性強和具有生存能力的社會人。這個目標與中國的家庭教育目標比起來,是不高的。社會人的目標不是讓人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一個現實的,易把握的要求。 (二)家庭教育內容的不同 英國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論述培養紳士的家庭教育時,提出並論述了家庭保健、家庭道德教育和家庭智育。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書,對於兒童的家庭體育、德育、智育、美育、家庭勞動教育等方面的任務和內容,作了詳細地闡述。可見家庭教育所承擔的任務和教育內容是多方面的。有什麼樣的教育目的,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內容。 中國的家庭教育內涵分為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但往往當孩子進入學齡期就開始將智育放在首要位置。在體育上,中國的家長更喜歡防禦性的、靜態的、被動的保護方式。如:保證孩子生長發育的各種營養品,保護孩子安全,注意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在智育上,向孩子傳授知識、技能,為孩子購買各種知識性、趣味性的讀物、訓練孩子讀、寫、算的能力,為步入學校教育打下基礎。在美育上,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特長的重要性。因而盲目的培養孩子的特殊藝術才能。如送孩子去繪畫班、舞蹈班學習、聘家教等,從而導致孩子學這學那,最後失去了學習藝術的興趣。相對中國的家庭教育內容,美國的家庭教育內容比較豐富、科學。 美國的家庭教育內容注重孩子在體力、認知、語言、社會性、情感上的和諧發展。美國人有這樣一個信念:成功靠努力爭取,而不是靠繼承。美國人崇尚個人奮斗,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獲得成功。黃全愈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滲透出美國家庭教育的點滴。在促進體力的增強上,重視幼兒的戶外活動、體育鍛煉。如在院子里盪鞦韆,野外遠足等活動;在認知的發展上,家長注意開拓孩子的文化,審美視野,孩子的學習興趣,尊重兒童自己的選擇;在社會性的培養上,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要求孩子學會具有與同伴合作、分享、互動的行為;在情感的陶冶上,指導孩子欣賞音樂、美術、舞蹈的美,帶孩子到美術館、博物館看各種展品,鼓勵孩子親身接觸、體驗大自然的奧秘。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 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內容的具體措施和手段。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和文化傳統緊密相聯。 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表現在生活上的包辦、代替。社會上過分保護,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於是就限制孩子與外界接觸。經濟上對孩子放任,不少家長對孩子總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這無形中助長了孩子們奢華浪費的習慣。與生活、經濟、社交上的縱容相比,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卻非常高。當孩子出生後就以天才的標准來要求、教育孩子。 美國家長從鍛煉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發,對孩子採取放手不放任的方法進行教育,主張開放式教育。重視實際鍛煉,強調在實踐中培養孩子,而不是說教。美國父母更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權,把孩子當作是一個獨立、平等的家庭成員相待。 (四)家庭教育的結果不同 由於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其教育結果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 中國家長包攬一切,孩子形成了依賴性的思維定勢、不會自己做決定、遇事不果敢、缺乏興趣、不願嘗試、適應性較差。不懂得人際交往的技巧,人際關系較差,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缺乏社會責任感。美國孩子從小就表現出很強的自立能力,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掙的錢來讀書,美國孩子還對社會表現出很強的適應能力,他們更能吃苦,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積極樂觀,求知慾強,敢於冒險,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
❺ 小學生公民意識的資料300字
公民來意識自教育
更多資料:http://ke..com/link?url=0zu3G1Ayqzy9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