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處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綜合實踐是一種開放型的教學活動,它打破知識的界限,加強學習與社會的溝通。該課程把活動、知識統合成一個整體,既保證了體系內部各學科信息的交流,又加強了教學與生活世界的信息交流,培養學生具有全新的觀念與視野,具全面的知識、技術與能力,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綜合實踐活動是課程改革的一門新的課程,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是這門課程教學的直接策劃者、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無論是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綜合性,還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綜合性都要求教師具有復合型的素質,對音、體、美、自然等各學科的教學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前提下,由單一型向全能型轉變。教師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成敗的關鍵,怎樣的教師才能實施這門課程的教學,才能使這門課程具有使用價值,發揮出應有的效力呢?我覺得我們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下工夫。 一、重建課程觀。 綜合實踐活動體現了課程的「範式轉換」。這種轉換首先表現為課程概念的轉變。課程不再是靜止的「跑道」,即需要貫徹的課程計劃或需要遵循的教學指南,課程成為對個體生活經驗的改造和建構,成為自我的「履歷情境」,意即成為「在跑道上奔跑」的歷程。派納總結說:「課程不再是一個事物,也不僅是一個過程。它成為一個動詞,一種行為,一種社會實踐,一種私人的意義,一種公共的希望。課程不只是我們勞作的場所,也是我們勞作的成果,在轉變我們的同時也轉變自身。」 其次,課程概念的轉變隨之帶來課程形態的變化。正如多爾在《後現代課程觀》中的思想: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成為一種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課程發展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不再是完全預定的、不可更改的。綜合實踐活動所代表的課程形態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靜態的知識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師生共同創造的一系列「事件」,是師生開放的、動態的、生成的生命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所體現的課程轉向引起了傳統課程理念的深刻變革。它將學習者置於課程的中心並將個體意識的提升作為追求的目標,充分確立起個體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課程不再是控制教學行為和學習活動的工具和手段,它有效地彌合了個體與課程之間的斷裂,成為師生追求意義和價值、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 二、轉變教師觀念。 教師的教學觀念是教師對教學對象、目標、內容、過程、教學質量和評價等諸方面的理解和認識。教師的教學觀念有無超前性和時代性,不僅體現了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而且也放映了這個教師有無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因此,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是現代社會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教學觀要求教師必須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課程改革入手,建立全新的課程觀、教學觀、學習觀和教研觀,在新的教育觀指引下,培養適應未來社會人才,為他們學習終身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先進的教育觀念是進行教育實踐、教育改革的先導。面對全新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我們教師要以新的角色投入實踐中,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一定的教學質量。課改中一再強調「以學生為主」,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尤為適用。教師一定要遵循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學生自治」原則,放開手讓學生學會學;尤其要摒棄「師道尊嚴」,在適當需要的時候可以「蹲下來與孩子交談」。建構主義思想認為「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角色發生了轉變」。的確,教師應盡量沖淡「權威」觀念,重新樹立學生本位意識。教師的責任就在於助學、導學、啟學、撥學、促學,教師的指導策略和組織策略,都只服務於學生的自主活動。根據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開設的宗旨,教師不得不又充當真辟荒者的角色,自行深入生活,開發教學資源。教師們要在深入領會「生活教育」的基礎上,「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做「敢探未發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 三、更新教師知識。 「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桶水又有別於普通的水,它的營養含量更為豐富、復雜。由於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打破了書本知識范疇,從而擴延到生活實際,突破學科限制,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教學中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師有較強的綜合文化素質。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過程中,教師除了自主地開發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方案,展開教學過程,還要教育科學研究。教師已經不只是單純負責上課了,現在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的綜合素質越來越被強調。他不再是單一的講課者角色,而是多種新角色集於一身,以便在課程實施中游刃有餘。 2、教師的專業素質進一步提高,這是新課程實施之關鍵。每個教師都必須加強自己的專業素質。如教師基本功要扎實,同時接受一切有利於自己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質。它可以通過進修、校本培訓等多種途徑來實現。 總之,教師都要增強終身學習的意思,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來配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實施。 四、激活教學方法。 現在的教育愈來愈追求師生的平等性,教師的引導性,課堂的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體現了教學的範式轉型。傳統教學以機械的、單向灌輸式的知識傳遞為特徵,把豐富的教學簡單化為單一的認識活動。在綜合實踐的視野中,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認識過程,而是師生在生活世界中通過共同建構意義的活動。教學範式的轉型意味著教學成為一種生活,一種以精神交流和意義創生為主要目的的人的生活;意味著教學消除師生作為「知識權威」與「無知者」之間的對立關系,建立起師生之間以對話為特徵的生命和情感的溝通,強化學生與教師的主體角色;意味著教師擺脫「專業個人主義」的桎梏,建立協調、溝通與合作的教學方式,進行「協同教學」;意味著知識不再作為永恆的真理接受膜拜,而是作為探究的資本和創生意義的材料接受質疑和拷問。 可見,教學範式的轉型還教學以生活世界之本原,使之充滿生命的靈動和生活的詩意;其次教學恢復了學生在知識建構中的主體地位,打破了師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靈隔膜,使之合作與對話的態度,以更具創意和開放的精神提升教學的品質;再次教學擺脫知識、純粹理性對人的控制,防止了教學過程中人的異化,最終彌合了人與教學之間的斷裂。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看到學生生命完整價值、學生個體差異、主體精神,將課堂融於生活、回歸生命,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尊重學生獨特體驗,從「研究」中展開。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對傳統育人模式的重大挑戰,它是向學生學習生活著的現實世界,學生學習途徑、方法不一,「研究」結果的內容和形式各異,呈現出開放學習態勢,因此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相應被激活,本著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原則,靈活採用教學方法去教學。如在學生進行實踐性活動時,教師可以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引導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在必要時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把課堂轉入社會、自然之中,教師唯一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可見,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老師從頭講到尾」的教學模式早已被否定掉了。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課堂的需要,順勢激活教學方法,再也不能一塵不變了。 五、提高教師能力。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同時也給教師提供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徑。教師必須得具備相應的能力去征服坎坷,帶著創新意識去發展自身能力,適應課程實施需要。其能力的提高主要體現在設計教學法案、搞科研活動、處理信息等過程中。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載體已經由以往的「本本」轉向了「問題」。「問題」何來?需要教師去開發、探究。沒有了現成的教材,「如何去尋找教材」「組織設計教學方案」這一系列工作都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創新性的能力。 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中所提及的「教育問題與社會問題交叉」,這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也應得到充分體現。「生活教育」再度被強調,教師的能力要不斷更新。 現在的教師除了擔任教學引導者角色外,還擔任著教科研角色,這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所趨,也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這門新型課程可持續發展的必需。教師可通過各種途徑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如教育敘事研究之類都是對完善創新能力有一定幫助、有效的方法。 綜上所述,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視野中,課程成為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即教學與學習展開的歷程;教學成為創生課程事件的過程,即課程的開發歷程;而學習成為在教學交往中建構知識與人格的過程。綜合實踐活動最終實現了課程、教學與學習的遺體化,有效解決了課程、教學與學習彼此割裂的現象,避免了三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在一體化的狀態中,教師、學生、活動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三者交織在一起,沒有一個邏輯的行為主體,師生的活動共同構成了課堂。 杜威說:「選擇了一種教育,就選擇了一種生活。」課改,對廣大教師來說,不僅僅是壓力,是挑戰,更是一次「蛻變」。小學綜合實踐對我們教師提出了諸多的新要求,我們要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並對照自己,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咬定青山不放鬆,只爭朝夕勇於探索的精神,把各門課程糅合在一起,及時地「充電」,那樣我們就一定能適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需要,跟得上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取得豐碩的成果。
2. 從幾個案例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目標正確就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版際情況。教學目標權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
3. 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精心設計教學教程,設計可行的,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教師的引導是否成功的關鍵,活動是否有趣,是否緊扣目標,活動時間是否允許,活動之間如何聯系過渡,活動能達到什麼效果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4. 中小學體育測試數據模塊在生成文件後為什麼報不上去
你們學校還沒有上傳啊??我們都弄完了,你用的是WPS??還是EXECL?是不是版本問題,我回們辦公室是WPS,是傳不了的答,你試試別的電腦傳一下,我也是用別人電腦才上傳的,希望對你有用吧
馬上就要到月底了,趕緊上傳
5. 如何利用小學數學 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是主角,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基本上所有的教學過程甚至所有的問題及答案都是教師提出的,課堂上沒有爭論,也沒有異樣的聲調,一切似乎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然而,由於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按照預定的「軌道」運作,這必然要求教學活動突破預期目標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走向生成、開放的創造天地。
6. 小學生網上報初中父母實際住址代碼是自動生成的嗎
這種地住址代碼一般都會自動生成的
我們只需准確的把文字填上去
管理員後台也會進行再次檢查
7. 如何在excel中自動生成一元一次方程試題,小學生做
=IF(ROUND(RAND(),0),RANDBETWEEN(0,100)&IF(ROUND(RAND(),0),"+","-")&IF(RAND()>0.2,"",RANDBETWEEN(2,5))&"x",IF(RAND()>0.2,"",RANDBETWEEN(2,5))&"x"&IF(ROUND(RAND(),0),"+","-")&RANDBETWEEN(0,100))&"="&RANDBETWEEN(0,100)
函數解析:
1、根據隨機值,確認題目中變數「x」在加減符號前後的位置。
2、產回生一個0-100的隨機數與答隨機的加減符號使該數與變數「x」進行預算。
3、根據隨機數判斷產生一個1-5倍的變數「x」的倍數值。
4、產生一個與前半段變數公式相應的0-100的運算結果。
8. 如何有效利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生成資源
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課程功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著重要意義,而在課堂教學中由學生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可以超越教師的思維,就更顯珍貴。因此教師一方面利用教材資源,精心設計,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於捕捉、放大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瞬間,一旦發現學生有什麼奇思妙想,我們要有教學資源意識,認識到這種課堂上生成資源的寶貴,並有效地加以利用,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增強實踐和創新的能力。我是從以下兩方面加以闡述的:
一 課前為生成而准備
生成並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使教學有的放失。
1、 課前認真備課,了解教材,熟透自己要上的內容。切忌倉促上陣。預則立,不預則廢。為能有效、高效的應對生成,教師應有積極對待可能的生成性問題的心態,通過積極的應急預案減少「無措」現象。這樣一來老師自己也有信心。
2、教師不僅僅要鑽研教材,了解課程標准,還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了解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即知識起點問題。在教學前要了解學生能夠使教師在進行本節課宏觀設計的時候更具有可行性。
3、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論是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理解能力,應用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教學之前應充分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二、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閃光點,促成學生再創造
課堂教學中,到處都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亂想中;在順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錦上添花,甚至是畫蛇添足中……只要蘊含著閃光點、生長點、轉折點、鏈接點,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師就可挖掘、開發、引伸、利用,見機行事,不斷優化教學。
例如:「千克的認識」教學
生:老師,我看我媽買蔬菜、水果時,總是講買了幾斤,斤就是千克嗎?
師:這位同學真善於開動腦筋,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這么好的問題。因為我們所生活的區域,都習慣用「斤」作計量單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很難聽到「千克」這個計量單位。其實,「千克」是國家法定的計量單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中國習慣使用的計量單位,同學們有誰知道「千克」與「斤」的關系嗎?……
在教學過程中,盡管要學生「掂一掂」、「稱一稱」去感知1千克物體有多重,但學生還是覺得抽象。當把「千克」與他們生活中很熟悉的計量單位「斤」聯系起來時,再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1千克物體大約有多少,學生就爭先恐後地回答。
生:16個雞蛋大約1千克,8個蘋果大約1千克……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正是積極捕捉信了學生的這一意外,充分用了這一教學資源,不僅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而且還彌補了教師教學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學也因此才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三、課末為生成而升華
動態生成的時間不僅僅在課前,課中,也發生在臨近結束。例如:在結束課堂後再次回顧同學們在課中發現問題和難點,加以鞏固。
總之,面對生成性的問題,教師的應對要熱情、理性、科學、自如。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教師有這樣的勇氣和膽量,有應對的能力和智慧。而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儲備量,不斷催生新手段,這一切才能變為現實。
9. 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多種感官並用,親自參與教學中的實踐操作、觀察、合作交流,親自摸一摸、看一看等(即:百聞不如一見),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例如:我在教學小學數學第九冊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的教學設計時,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確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和對圖形的觀察、比較、發展空間觀念,使學生知道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積時的運用,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運用轉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准備: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的演示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系的: 教學過程:(分為三步)
一、導入:讓學生觀察自己的紅領巾,它是什麼形狀?怎樣計算它的面積?今天就來研究三角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三角形的面積
二、教學實施: 1、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個別發言)。 2 、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合作完成三角型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小組合作完成): (1)用兩個完全相同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2)用兩個完全相同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3) 用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這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觀察、交流、分析、發現後,教師進行相應的講解,引導總結出:S=ah÷2 3、設疑:只用一個三角形,能不能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學生通過思考、操作、交流後發現(知識自動生成),只不過學生不知道這些方法叫什麼(割補法、折疊法),教師進行點撥後學生便很快理解和掌握了。 4、學生自學例題,教師進行幫助。 5、課堂小結(個別發言、補充)。
三、課堂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上的「做一做」和相關練習題,適時教師進行個別輔導、幫助。 2、教師出示事先設計好的補充性題目(有一定梯度、圖文並茂))巡視、參與學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