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圖作文作文:一個小學生推著一個瘸子
比教室窗檯高不了多少的王絲宇是582個學生中的一個。雖然還不完全理解「命運」是什麼,但她還是在自己的作文本封底上,寫下端端正正的幾個蠅頭小楷:「知識改變命運」。
南川區中國海外三泉希望小學的建立,給大山深處的孩子們帶來了希望,同時也帶給偏遠小鎮當代文明的火種。這一所希望小學,成為當地人的希望之路……
倔強的身影
有一搭沒一搭應付記者問話的時候,王絲宇扎著馬尾的小腦袋始終沒有抬起來過。站在三年級一班的窗檯前,身體微傾,抵住牆壁,雙手捧書,像一尊雕塑立在溫暖的春光中。身後幾十個孩子響徹雲霄的嬉鬧,遠處耀眼的金色油菜花,都不能牽扯這尊雕塑絲毫,只有偶爾拂過的春風,微微撩動她的發梢。
3月22日下午,南川區三泉鎮。從14∶13一直到17∶14,中國海外三泉希望小學教室窗檯前,只有11歲的王絲宇,保持著這樣的站姿翻完了手中的《一千零一夜》,一本中學生課外讀物參考書。而她,只是這所希望小學五年級的學生。
「想家了就看書啊,書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事,看入味了就忘記了想家唄。」11歲女孩王絲宇一字一句地說道。抬頭、對視,眼眸清澈如水,只是被寒風吹颳了一個冬天的臉上,滿是皸裂,風乾的鼻涕一直糊到了嘴唇。
又是周末,一個她最不願意度過的日子,盡管陽光燦爛。她的寢室里,15個夥伴已全部被父母接回家。她知道父母已從遙遠的珠海回到了重慶武隆縣打工,但11歲的她,並沒有感覺到武隆與珠海有什麼不同。因為除了春節那短暫的幾天,她還是見不到那兩張她無比渴望看見,卻依稀有些模糊的臉。
但她畢竟還是找到了高興的理由,那就是她只需要5角錢,就可以在學校外找一個公用電話,給爸爸媽媽打電話了。
不過,這5角錢的電話也「不能亂打」。她只在兩種時刻給爸爸媽媽打電話,一是「實在是忍不住想哭了」,二是「書又看完了」。自幼一個人獨睡的王絲宇,對黑夜已經具備了免疫力。即使周末的晚上,她也敢一路小跑穿過走廊去上廁所。
可她還是會哭,不怕黑夜不代表她勇敢。她說,她想家。
於是,想家的時候她就拚命看書,經常是一邊散步一邊看書。從《格林童話》到《成語故事》再到《魯濱遜漂流記》,寢室衣物隔柵里厚厚的書本陪著她踱過了校園每一寸土地。讀完一批,她就會給媽媽打電話,要她給自己再寄幾本書來。王絲宇的母親對女兒這點要求似乎有求必應,而這所希望小學幾乎全免費的制度,也使得她能擠出更多的錢滿足孩子小小的願望。
比教室窗檯高不了多少的王絲宇,還不完全理解命運是什麼,但她還是在自己的作文本封底上,寫下端端正正的幾個蠅頭小楷:「知識改變命運」。
醞釀希望
相比王絲宇的懵懵懂懂,大1歲的梁萍更能體會「命運」這個捉摸不透的詞。
山區小道崎嶇難行。3月23日上午,當抱著被汗水濕透的衣服,累得幾乎是四肢並用爬到梁萍家的記者出現在她家門口的時候,一直在前面帶路的梁萍已經跑進屋裡隨即一手提著板凳一手端著茶水又迎了出來。穿著秋季校服,一直靦腆淺笑的她額頭甚至沒有一粒汗珠。
梁萍家離學校並不遠,直線距離2000米左右,然而這段路程需要走上一個半小時。路很陡,從頭至尾,幾乎都要手腳並用,才能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家。
跟著梁萍從裡屋迎出來的,是她的父親,只是坐著輪椅。去年春節,他剛剛借錢把這個立於山崖之上的家
重修完,就因為一場莫名的病倒下,之後就只能以輪椅代步了。在梁萍的記憶中,每天早晨,70多歲的奶奶總會顫顫巍巍推著坐輪椅的父親,在門口目送她去學校。傍晚,這對身影又會在門口等她回家。
母親王潤會,是梁萍每天見得最多的親人,她就在這座希望小學做雜工。只有12歲的梁萍,從來不在意與母親在校園內碰面,並且總會上前幫母親一把。只是,母親每次都會把她推開。36歲的王潤會,只有在家裡的時候,才會望著女兒無端微笑。這是一個四面都是懸崖峭壁的鄉村。她說,女兒是她的希望,也是這個家的希望。
母親幾乎不會對女兒說出這個希望,女兒卻似乎比母親更懂得這個希望的存在。父親治病的欠賬和蓋房的欠賬,母親從沒有告訴梁萍,而梁萍也從來不問,但她知道那是「很多很多的錢」。她學習的動力,似乎並不完全來自知識的吸引力,這筆「很多很多的錢」,同樣是她刻苦努力的原因。
與母親簡單的希望不同,梁萍的希望似乎更多。而所有希望的實現,被這12歲的女孩很明確地跟學習「掛上了鉤」。為此,她非常喜歡小鎮上這所「很特別」的小學。母女二人的希望,似乎在這所小學里,得到了交集。
希望的開始
無論王絲宇還是梁萍母女,都有自己朦朧的希望,但只有周曉斌清楚,承載這些希望的,其實就是這座有著582個學生的希望小學。
42歲的周曉斌,是中國海外三泉希望小學校長,在此之前,他是一牆之隔的三泉鎮中心校校長。
三泉鎮得名於當地三大泉:溫泉、冷泉、燙泉。只是美麗的名字無法改變惡劣的現實。這個南川區第三大鄉鎮,幅員面積達191.5平方公里,80%的村社和人口卻只能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上,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僅700餘元。
多年的校長生涯,使周曉斌練就了一身輾轉騰挪的「硬功夫」。三泉鎮中心校原來的小學部有500多名學生,教室只有6間。於是,他想辦法將座位設置成「電影院模式」,最終一個教室可以塞進90多名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一級一個班。
這樣的境況一直持續到去年9月,一所由中國外海集團捐贈建設的希望小學,在中心校旁邊建了起來。隨後,他兼任該校校長,並將中心校小學部遷往希望小學。這是一座完全不同於當地灰牆黑瓦的歐式校園,所有建築都模仿哥特式建築風格。各項配套設施直逼南川校園最高水平,連運動場都全是塑膠場地。12間教室、4間功能室、3間辦公室、28間學生寢室,甚至還有專門的食堂,很長時間里周曉斌都有一種騰雲駕霧的感覺。
發生改變的不僅僅是校園。當地居民給予希望小學的關注,令人難以想像。學校施工期間,每天都會有人到工地看看。建成後不到半年時間,這所小學已經成為當地重要的鍛煉、集會場所。「到學校去。」成為當地一句流行語。
「希望小學里的琅琅書聲給這個貧困的地方帶來了新的希望。」一位老教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