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一年級科學
寫在答題前的話:
如果你是家長的話,我的建議是你先找出題目中所用的材料,然後和孩子一起按照要求動起手來。孩子學習科學的重要意義幫助孩子更好的認知,啟迪孩子學習樂趣,拓展孩子的科學思維,為今後的學習地下基礎。而家長或教師此時扮演的是引路者,要耐心的和孩子「玩」到一起,助孩子成長!
再說說實驗過程:
•首先,第一題!這道題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認識科學稱量的重要性以及知識積累的重要性!
預測結果
預測是指人們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對某事物或事情的預先判斷和推理!
就比如題目中預測大象皮的重量,家長可以讓孩子根據平時學到的和生活使用經驗一起猜測其重量,並做好記錄!比如預測大象皮的重量大概有10克。
餘下預測同理!
掂量結果
掂量就是用手去掂一下,感受一下物體的重量等。是一種在經驗習慣下的一種預測手段。這個經驗知識越豐富感受越敏感結果越准確。
當然是否准確並非重點,重要的是帶領孩子的體驗過程。
同理拿大象皮到手上掂量一下,猜測大概有多重,記錄下來!如大概9克!
稱量結果
這個就需要藉助稱量工具,比如克稱,淘寶上很便宜的,十幾元到幾十元。這個就非常的准確與科學。
這里我們就可以讓孩子學習到科學稱量的過程和意義!
•第二題,就是一個比較的過程。這個實驗過程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然後,家長們可以在這過程中給孩子普及一些質量、密度的知識。
② 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科學是什麼》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針對吹泡泡能夠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
2、能夠從提出的問題中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3、知道科學是什麼。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4、培養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准備]
1、洗滌劑、洗衣粉、肥皂、甘油、水等配製吹泡泡的溶液。
2、各種粗細不同的吸管。
3、鐵絲或鋁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討論「什麼是科學?」只有科學家那裡才有科學嗎?吹泡泡游戲里也有科學嗎?
教師演示:吹泡泡。
談話:關於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教師將學生提出問題及時記錄下來,並進行整理,合並同類項。)大家提出的問題哪一個適合我們這一節課研究呢?(根據問題的可行性選擇出要研究的問題。)怎樣才能吹出有大有好的泡泡?學生嘗試配製吹泡泡溶液,選擇吸管吹泡泡。
比一比,誰的泡泡大,為什麼?
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樣。
思考:說一說吹泡泡都經歷了哪些過程?
談話:吹泡泡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學。科學就是提出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
三、討論:我們身邊哪裡還有科學?
③ 適合一年級小學生了解的科普知識有哪些
適合一年級小學生了解的科普知識有用火安全小知識。
④ 如何讓小學一年級學生愛上科學課教研活動記錄
科學課首先要立足「實驗」。例如在教學「水滴里的生物」這一課時,以前我們學校條件差,沒有顯微鏡,就是憑講解,學生一點興趣也沒有,現在有顯微鏡了,只要取來一些培植好的水,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學生就看到「草履蟲」、「水藻」等微生物,學生還能畫出它們的現狀,同時學生也就自然想到要注意飲水衛生,要保護水資源。藉助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實驗,讓學生在快樂的探究中掌握科學知識。 金巧蘭發言:
科學課老師要專注的觀察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要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感悟和困惑。對於困惑老師不要急於解釋,要引領全班學生共同面對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合力。執教者的組織引領和觀摩者的品味思考緊緊的交織在一起,三節課的時間宛若白駒過隙,轉瞬即過。 教研組組成員大家各抒己見,結合研討課中具體的教學環節,闡述自己的理解與思考。在此起彼伏的討論聲中,大家都把自己精彩的課堂教學經驗,進行了交流和探討,還把課堂中不足之處 與會科學教師們的思想在碰撞中求同存異,在交流中彰顯個性,實現互補。
果園小學科學教研組活動記錄
時間:2011年10月29日. 地點:會議室。
參加:科學學科教研組成員。 主持:趙麗
活動的主題: 「做中學」相關研究。 趙麗發言:
今天我們教研活動的主題是「做中學」的相關研究。我認為「做中學」是科學課的課堂細節,就是在科學課堂上,必須讓學生「做」起來,學生只有做了,才能真正去認識自然世界,才能明白科學道理。只有注重課堂細節,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科學素養的養成,科學離不開探索,科學課也需要我們在踏踏實實地教學過程中注重細節,把握規律,才能在教育的道路走向深遠,迎來我們果園小學科學學科萬紫千紅的春天。 侍朝陽發言:
我的理解:「做中學」就是把目標定位在從事實出發,讓學生看到、知道、做到、想到。使學生在熟悉事物、收集事實的同時、自然而然的就要形成一種對事物客觀性的認識,這樣的教學就會大大提高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的思考力。 朱必春發言:
我認為科學課的關鍵問題是尊重自然,「做中學」正是體現了這一點。我們在科學課的課堂教學中,問題的呈現要從事物實際出發重,對問題的描述要在對事物觀察的基礎之上,就是要由事實性的依據,即使某一個學生的觀察不夠全面,但是我們有全班的學生,要給學生有空間、有時間,會讓答案完善的。 金巧蘭發言:
「做中學」確實是科學課中很重要的教學方法,我在教學「溶解」的時候,就是讓學生在實驗中去發現:有些物質能夠溶解在水中,形成了水溶液,有些物質則不行。物質的溶解是有一定的限度的,達到飽和以後就不再溶解。一些物質溶解於水中形成水溶液,這是一個可逆的過程(如酒精)。引導從事實出發去探究科學概念,這樣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會得到提升。
⑤ 適合一年級小學生了解的科普知識
每天六個一提高免疫力
睡一個好覺:睡眠不良和免疫系統功能降低有關。體內的t細胞負責對付病毒和腫瘤,如果得不到充足的睡眠,t細胞的數目會減少,生病幾率隨之增加。不一定要睡足8小時,只要早上醒來覺得精神舒暢就可以。
做一番運動:每天運動30到45分鍾,免疫細胞數目會增加,抵抗力也會相對增加。不過,運動如果太過激烈或時間超過1小時,身體反而會製造一些荷爾蒙,抑制免疫系統的活動。
做一次按摩:按摩使身體放鬆,減少壓力。每天接受45分鍾的按摩,1個月後,免疫功能會有明顯改善。
做一回白日夢:每天做5分鍾的白日夢,一邊深呼吸,一邊做做白日夢,讓愉快的畫面從腦中飄過,可以增加免疫細胞的數目和活動能力。
參加一次藝術活動:笑能使干擾素明顯增加,免疫細胞變得更活躍。如果自認缺乏幽默感,可以多看喜劇片、好笑的漫畫。音樂可以增加對抗感染及癌症的抗體,不管喜歡哪一種音樂,聆聽時都能刺激健康的生理反應。
與知己交流一次:朋友多的人,不但不容易感冒,免疫功能也比性格孤僻的人好。有研究顯示,良好的社交關系有助於對抗壓力,減少壓力,影響免疫細胞功能。
冬天取暖也要注意方法
寒流一來,有些人就瑟瑟發抖,想方設法取暖,可其中十之八九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如:
活動取暖幅度過強。冬天多活動,一來能鍛煉身體,二來可驅走寒冷,但對老年人來說,運動時一定要量力而行,別選擇那些活動幅度過強、活動量太大的運動項目,而應選擇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運動量小的項目。如果在運動後出現了頭暈、頭疼、四肢乏力、胸悶氣短、失眠多夢等症狀,說明這項運動量過大,就應該注意減少運動量,要及時停止不良反應特別大的運動項目。
驅寒取暖方法失度。由於大多數老年人怕冷,在睡覺時都喜歡用熱水袋貼身而卧,或讓電熱毯把被窩搞得熱熱的以驅寒取暖,這樣常常會引起皮膚紅斑或燙傷,一般室溫達到18——25攝氏度時,也是人體適宜溫度,就無需用其他方式來加溫取暖。
日曬取暖時間過長。一些老年人,冬天一來,有事沒事就喜歡帶著孫輩搬只椅子到能曬到太陽的壩壩里取暖,這本是好事,適當曬曬太陽有利於對鈣質的吸收,但醫生提醒說,曬太陽也有個度,如時間太長對身體就有害無益了,因為日曬過長會損傷皮膚,破壞人體的自然屏障,使大氣中有害的化學物質、微生物侵襲人體,造成感染,還可引起視力減退。特別嬰幼兒皮膚嬌嫩,更不能直接暴露在直射光下久曬。
捂頭睡覺有損健康。有些老人冬季喜歡捂頭睡覺,以為這樣可以暖和些,而這樣的睡眠方法對健康是有害無益的。一則會因被窩內的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等廢氣逐漸增加,影響了正常的呼吸運動,甚至造成窒息。二則是因被窩內缺氧,易誘發心腦血管病
⑥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一般能了解到的科學知識有哪些
語文課本里間接透露的是觀察天氣,所有跟天氣有關的動物現象,天空的徵兆,還是很淺顯的,平時身邊的日常現象等。
⑦ 小學一年級新增科學課,怎麼上才「科學」
動手做,玩中學,一年級不側重原理性的東西,重在接觸和體驗。能演示的就不空口說,以便專孩子屬理解和記憶。小學科學課經常採用實驗和情境式教學的形式。對一年級學生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不過分強調知識點教學,在課程中增加游戲等環節。對一年級的教學中要使用兒童的語言,注重趣味性,同時也要注意科學規范和標准用語。要求一年級學生只要做實驗就要做記錄,如果不會寫字就用圖畫或者拼音代替。在小組匯報環節,鼓勵孩子使用「我發現」這樣的說法,要求孩子在發言之初就亮明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