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消化系統衛生保健手抄報資料
1.食物到哪裡去了
一、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像;願意合作與交流;能夠珍愛生命;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了解人體的消化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二、教科書分析
本課通過觀察、體驗等生活經驗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和消化過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本課以學生生活中感受吃饅頭的實例切入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猜想、假設、推理、實驗、結論認識身體的消化過程和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
活動准備:
教科書提供了一個背景圖,展示了各種食物。以文字形式提出了本課探究活動的主題: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吃下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同時,教科書以文字形式提示了本課探究活動需要准備的材料:碘酒、滴管、試管、澱粉液、饅頭等。
課前准備活動要讓學生充分搜集有關人體消化系統方面的資料,准備好本課實驗工具,如燒杯、溫水、溫度計、試管、滴管、澱粉糊、碘酒等。同時讓學生調查家人的飲食情況和飲食習慣。
教師還要准備好實驗材料、食物消化錄像資料和有關食物消化衛生保健方面的資料等,目的是為學生學習活動做好准備,以便為學生提供各種探究活動的資料和信息。
活動過程:
活動一:描述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變化過程。
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提供了兩個學生吃饅頭的情景圖。一生正在吃饅頭,一生手拿饅頭在思考,學生語言「吃下的食物經過了口腔……」、「食物又到了哪裡?」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吃饅頭的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描述食物進入人體所經過的路徑和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變化過程。卡通語言「我們來畫畫食物在人體內的旅行……」意在讓學生用繪畫的方式將食物在身體內的運動變化過程描述出來。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親身體驗活動,讓學生展開猜想與假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提出自己的觀點。
二是教科書提供了一個人體消化器官結構圖,圖中標注了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膽、胰等消化器官名稱,目的是引導學生規范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科學的依據。
教學時可以圍繞「我們每天都要吃飯,那吃進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展開「吃饅頭,畫食物旅行運動路線」的探究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大膽進行假設和猜測,主要是理解和把握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過程,食物通過了哪些人體器官。二是猜想食物在身體里的變化過程,它們最終變成了什麼,進而理解消化的意義和消化對人的生命的作用。
本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人體的消化器官圖,讓學生在討論分析的基礎上,對照自己的身體指認人體的消化器官:人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肝、胰等。
活動二: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包括四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展示了一幅三個學生交流觀點的情景圖,卡通語言「食物在胃裡……」、「嚼饅頭時,感覺有點甜……」意在提示學生及時回顧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生活經驗感知口腔在消化過程中的作用和特點,對口腔的消化作用做出合理的猜想。
二是驗證性實驗,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唾液的消化作用。教科書展示了「實驗提示」、學生實驗情景圖、資料卡三項材料。「實驗提示」提示了學生實驗的操作過程:取兩只試管,分別加入等量的澱粉液。在其中一個試管中加入少量唾液,並搖勻。將兩個試管放入37℃左右的溫水中。過一會,分別往兩個試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觀察現象。學生實驗情景圖中的卡通語言:「顏色……」指明了學生的觀察要點。同時,教科書還用「資料卡」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到:加了唾液的澱粉液遇碘不變藍,這說明澱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已變成了其他的物質——糖,說明人口腔內唾液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分析,根據小提示分析出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三是教科書通過漫畫的形式規范學生認識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過程。其中包括:牙齒將食物破碎,加進唾液,經舌攪拌,將食物送入食道;食物經過食道到達胃;胃的蠕動及胃液的作用把食物變成食糜,進行初步的消化;食糜到達小腸後,在腸的蠕動及腸液、膽汁的作用下進一步消化,變成能溶解於水的營養物質,被小腸腸毛吸收;大腸繼續吸收水分,剩餘的食物殘渣由肛門排出體外。
四是總結消化器官的認識。教科書提供了一個資料卡,主要介紹了食物的消化主要靠兩方面的作用:一靠牙齒的咀嚼、胃的蠕動將食物破碎,這是物理性消化;二靠唾液、胃液、腸液、膽汁等消化液,將食物中不溶解於水的營養成分變成溶於水的物質,這是化學性消化。資料卡主要為學生提供人體消化過程和消化的意義的資料。
教學中應圍繞「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這一問題,讓學生大膽的猜想,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設計,驗證自己的猜想。在這一活動中,教師的引導是必要的,實驗材料的提供可以有針對性。教科書只是提供了典型的唾液消化澱粉的實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條件,如膽汁對脂肪的消化。如果考慮學生設計實驗方面的難度,教師也可以直接先進行「唾液消化澱粉」的驗證性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引發下一環節探究活動。
食物在體內是如何被消化的,師生可以圍繞「人體消化過程卡通示意圖」和「資料卡」以及師生搜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分析、歸納概括。教學組織活動應著眼於學生個人和小組的獨立的探究和整理,但教師應給以必要的講解,特別是消化液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錄像資料為學生提供直觀感性認識。
自由活動:
教科書提出了一個活動指向:健康的身體離不開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怎樣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呢?教科書呈現了以討論交流為主要形式的自由活動,首先設計了一個交流空白框,目的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飲食,交流保護消化器官的看法。其次,教科書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了生活中常見的幾種飲食習慣,向學生進行飲食衛生教育,包括:不挑食;吃飯要定時定量;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飯時要洗手;吃飯時不要看書、看電視;飯後不要劇烈運動等,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消化器官的衛生保健。
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每個人收集到的相關資料,並展開認真的分析和討論,然後讓他們表述自己的見解或小組的共識。教學時要使學生通過交流,反省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通過相互交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保健方法。
拓展活動:
提出了一個拓展活動指向:辦一期消化系統衛生保健的手抄報。學生可以根據課堂的探究和交流,進一步搜集有關於人體消化的資料,設計、製作手抄報。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更廣泛地了解人體消化的知識,完善認知。
本課的「拓展活動」適合在課下完成,教師選擇適當的時機組織學生反饋完成情況,如舉行手抄報展評活動,切實使拓展活動落到實處。
活動要點:
口腔中的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實驗材料】試管兩支、燒杯、碘酒、溫水、澱粉液。
【實驗步驟】
1.分別向兩只試管倒入少量稀澱粉液,在其中的一個試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搖勻,把兩只試管同時放在約40℃中。
2.過一會兒,分別向兩只試管滴入2—3滴稀釋的碘酒,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加入唾液的試管中沒有什麼變化,
【實驗分析】由於澱粉由於澱粉變藍的性質,所以沒加唾液的試管中澱粉液變藍。而加入唾液的澱粉液中的澱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麥芽糖,所以沒有變藍。
② 消化系統衛生保健資料,說實話,老師是叫著畫手抄報的,光差資料了,急~
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
消化管 ;
由口腔至肛回門,為粗細不等的彎曲管道答,長約9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又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和大腸等部分。臨床上通常把從口腔到十二指腸的一段,稱為上消化道;空腸到肛門的一段,稱為下消化道。
.消化腺
是分泌消化液的腺體,包括大、小兩種。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則位於消化管壁內,如食管腺、胃腺和腸腺等。
③ 一年級怎樣做健康常識衛生保健預防傳染病文明校園的手抄報
又一個健康的身抄體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預防疾病,人人有責。手抄報的主要內容:什麼是甲型H1N1、預防小知識、傳播途徑、甲型H1N1基本知識、甲型H1N1主要症狀、水痘的症狀、如何預防水痘。aware天貓
④ 關於「衛生保健」的手抄報材料
H5N1病毒
H被稱為紅細胞凝聚素,N被稱作神經氨酸苷酶,它們都是糖蛋白,分布在病毒表面。H有1—15個亞型,N有1—9個亞型(在甲型病毒的情況下)。由於H和N的組合不同,病毒的毒性和傳播速度也不相同。
在過去100年間,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病毒有三種,分別是:導致西班牙流感的H1N1型,導致亞洲流感(1957年)的H2N2型,以及導致香港流感(1968年)的H3N2型。H5N1型是堪與它們相提並論的強毒型病毒,值得予以警惕。
構成流感病毒遺傳基因的核糖核酸的突然變異,比人體脫氧核糖核酸要快100萬倍。此前,大約每隔10—40年就會出現一種高致病性病毒。病毒平均每年有10次突然變異,30年就有300次,大概在300次突然變異中,就有一次變成強毒型。
流感病毒起源早於脫氧核糖核酸。在30—40億年前就存在核糖核酸世界(由核糖核酸司職遺傳的世界),有一種學說認為,流感病毒是那個時代產生的化石級產物。不過據說近年流行的流感病毒源是鴨子,出現於200—300年前。與其類似的病毒在蚯蚓身上也存在,在自然界更是廣泛存在。它在最初的宿主體內還相安無事,一旦超越種類感染其他宿主,它便突然具有強毒性,開始作惡。
此次的H5N1型病毒已在雞群中流行,如果它感染豬或人,其繁殖速度將迅速變快。
圖為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公布的一張未標明日期的彩色電子顯微照片。它顯示出H5N1型禽流感病毒(金黃色)在MDCK細胞(綠色)培養液中的活動狀態。
衛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五月至八月是感染手足口病及腸病毒-71型的慣常高峰期。由於腸病毒-71型感染是透過直接接觸病者的鼻或喉嚨分泌而傳播,因此市民必需保持警覺性,並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飯前、如廁後及處理完嬰兒的尿片後應徹底洗手;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掩蓋鼻口;
*保持空氣流通;
*染有鼻或口腔分泌物的玩具或用具應洗干凈。
病童應留在家中,直至病癒才可回校上課,以免感染其它兒童。
⑤ 關於衛生與健康的四年級手抄報
衛生與健康抄致力於宣傳健康和保襲健知識,致力於醫生和群眾的交流,是專業的綜合性健康資訊門戶,它是由熱心於公益事業的專業醫生創辦的非盈利公益性網站,提供專業、完善的健康信息服務,服務內容攬括疾病、症狀、葯品、健康問答等多個生活健康領域。旨在宣傳大眾健康知識,服務民眾,營造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進步。
⑥ 三年級環境衛生知識手抄報
四勤」:是勤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打掃衛生。
手經常拿這摸那,很容易被弄臟。如果用臟手扣鼻子、揉眼睛、摸嘴巴,就會把病菌帶進體內,引起疾病。所以一定要勤洗手。皮膚是維護身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勤洗澡,能及時清除毛發中、皮膚表面、毛孔中的灰塵、細菌,防止生瘡、長癬、長疥子。指甲里容易藏有灰塵、病菌、病毒、寄生蟲,應當勤剪指甲。此外,環境衛生不好,容易傳播疾病。要勤打掃衛生,保持室內外清潔。
「兩不」:不要共用衛生潔具(如:毛巾、杯子等),不亂扔垃圾。
「五好」:是心態調整好、生活安排好、飲食調節好、衣服穿得好、健康關注好。
心態調整好:就是要保持心情愉快。這樣,不僅人感到舒服,還會增強抵抗疾病的免疫力。要注意講科學,不迷信,用科學指導生活。
生活安排好:每天都應當為學習、體育鍛煉、家務勞動等活動安排一定的時間。並且注意生活的規律性。
飲食調節好:就是要注意飲食衛生和營養,盡可能每天都吃一點蔬菜、瓜果和豆製品。
衣服穿得好:就是要注意天氣變化,隨時增減衣服,積極預防感冒。
健康關注好:就是關注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如果發熱、拉肚子要及時請醫生診治。千萬不要亂吃葯。
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健腦
青少年處於身體發育和學習文化知識的最佳階段。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身體好、學習好,將來能夠在社會上有所成就,這就需要強健的體魄和聰明的頭腦。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健腦。
一、吃好早餐。一直就有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的說法,但由於早上時間最為緊張,有的孩子又懶床,就來不及吃早餐。這樣,對大腦的損害非常大,因為不吃早餐造成人體血糖低下,對大腦的營養供應不足,而上午又是功課最多的時候,大腦需要的能量得不到供應,長期下去,會影響功課和大腦的發育。早餐中鮮牛奶最為適宜,它不僅含有優質的蛋白質,而且還含有大腦發育所必需的卵磷脂。
二、保證充足的睡眠。睡眠是大腦休息和調整的階段,睡眠不僅能保持大腦皮層細胞免於衰竭,使消耗的能量得到補充,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過程達到了新的平衡。良好的睡眠有增進記憶力的作用。青少年每天應保證8小時的睡眠時間。同時要注意睡覺時不要蒙頭,因為蒙頭睡覺時,隨著棉被內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升高,氧氣濃度不斷下降,大腦供氧不足,長時間吸進污濁的空氣,對大腦損傷極大。
三、飲水充足。水是人體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研究發現,飲水不足是大腦衰老加快的一個重要原因。青少年每天至少要飲用8杯水,以保證身體的需要。參加體育鍛煉。通過鍛煉不僅可以使骨骼、肌肉強壯發達,依能促進大腦和各內臟器官的發育。
四、不要帶病用腦。在身體欠佳或患各種急性病的時候,就應該休息。這時如仍堅持學慣用腦,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腦的損傷。
學校衛生宣傳材料
一、中小學生每日學習時間、戶外活動時間、睡眠時間:
1、學習時間(包括自習):小學生每日不超過6小時;中學生不超過8小時。
2、戶外活動時間:小學生每日不少於3—3.5小時,中學生不少於2—2.5小時。
3、睡眠時間:小學生每日睡眠應保證10小時,中學生應保證9小時。
二、刷牙方法、讀寫姿勢、個人衛生「四勤」「五不」等:
刷牙方法:早起晚睡要刷牙,正確方法請記下,順著牙縫往外刷,除盡牙縫飯菜渣。
刷上牙,往下刷,刷下牙,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刷,牙齒刷得白又白。
讀書的姿勢:手拿書本用心看,書距眼睛一尺遠。姿勢端正腰挺直,保護視力要牢記。
筆的姿勢:小小鉛筆手中拿,手離鉛筆一寸遠。食指在前拇指後,斜拿鉛筆字寫大。
寫字的姿勢:寫字做到三個一,一寸一拳和一尺。左手壓紙右手寫,身正肩直頭不斜。
生水喝不得:夏天汗多口以渴,生水不能隨便喝,
水中病菌多又多,引起疾病多又多,
飲水衛生要講究,確保健康真快樂。
個人衛生「四勤」:勤洗手指甲,勤洗頭理發,勤洗澡洗衣,勤漱口刷牙。
個人衛生「五不」: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不清潔的食物,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不亂丟果皮紙屑。
早睡早起身體好:晚上莫貪玩,按時上床睡,天亮早起來,睡中十小時,白天精神爽,學習能力強。
吃飯定時定食:一日三餐不可少,定時定食要記牢。早吃好,午吃飽,晚餐適量身體好。
眼保健操的操作方法及四個穴位:四個穴位:天應穴、晴朗穴、四白穴、太陽穴 站、坐、走、卧的姿勢 站如松、走如風 座如鍾、卧如弓
立正穩重像棵松 座姿端正像個鍾
頭正肩平挺起胸 不駝背來不窩胸
手臂下垂腳靠攏 頭正肩平身自然
眼視前言多威風 雙腳平放好輕松
走起路來似春風 睡覺側身腿稍弓
頭正肩平腳步動 像個大弓真舒坦
腳鐵內勾和外扒 側卧仰卧不俯卧
挺胸擺臂向前行 睡姿科學疲勞改
三、早晚刷牙;飯後漱口:
我們吃完食物後,會有不少殘渣粘在牙齒上,留在牙縫里。晚上睡覺時口腔閉合,唾液分泌減少,加上口腔溫度合適,牙縫里的殘渣就會在口腔細菌作用下變酸,使牙齒缺損、疼痛:破壞牙齒功能,影響消化吸收,並能引起牙髓炎、根尖病及心臟病、腎病、風濕病、敗血病等,嚴重影響身體健康,所以我們要養成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和睡前不吃東西的習慣,並要求每人都有自己的保健牙膏和保健牙刷(毛束2—3排,每排6—8束毛,刷頭軟小,在口腔中轉動靈活,容易清洗到牙齒的各個面)。按照正確的刷牙方法刷牙,各部位重復刷8—10次,刷完後要徹底用清水刷掉牙刷的殘留物並甩干,然後放入漱口杯內,刷頭要朝上,要放在乾燥、通風處,還應定期更換牙刷,當刷毛已倒伏、捲曲,失去清潔作用時應當廢棄更換。
健康從寢室做起
人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而我們同學起碼有二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寢室里度過,因此,講究寢室衛生,對促進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注意空氣衛生:改善寢室空氣衛生質量,要注意通風換氣,早上起床後立即打開門、窗通風,晚上睡覺時窗戶也要留個通風口。
2、做好每天的室內衛生:應做到床上平整、衣櫃整潔、盆內無臟褲襪,鞋子及時換洗;地面無垃圾、洗漱台清潔、便池無異味等。
3、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床上用品應該定期清洗和晾曬。
4、不要隨便在床上坐卧:從外面回到寢室,不要隨便在床上坐,更不要就這樣睡在床上,以免身上和衣物上的灰塵污染床上用品,影響身體健康。
你選選吧
⑦ 關於消化系統衛生保健的手抄報
1.食物到哪裡去了
一、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像;願意合作與交流;能夠珍愛生命;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了解人體的消化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二、教科書分析
本課通過觀察、體驗等生活經驗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和消化過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本課以學生生活中感受吃饅頭的實例切入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猜想、假設、推理、實驗、結論認識身體的消化過程和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
活動准備:
教科書提供了一個背景圖,展示了各種食物。以文字形式提出了本課探究活動的主題: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吃下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同時,教科書以文字形式提示了本課探究活動需要准備的材料:碘酒、滴管、試管、澱粉液、饅頭等。
課前准備活動要讓學生充分搜集有關人體消化系統方面的資料,准備好本課實驗工具,如燒杯、溫水、溫度計、試管、滴管、澱粉糊、碘酒等。同時讓學生調查家人的飲食情況和飲食習慣。
教師還要准備好實驗材料、食物消化錄像資料和有關食物消化衛生保健方面的資料等,目的是為學生學習活動做好准備,以便為學生提供各種探究活動的資料和信息。
活動過程:
活動一:描述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變化過程。
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提供了兩個學生吃饅頭的情景圖。一生正在吃饅頭,一生手拿饅頭在思考,學生語言「吃下的食物經過了口腔……」、「食物又到了哪裡?」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吃饅頭的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描述食物進入人體所經過的路徑和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變化過程。卡通語言「我們來畫畫食物在人體內的旅行……」意在讓學生用繪畫的方式將食物在身體內的運動變化過程描述出來。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親身體驗活動,讓學生展開猜想與假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提出自己的觀點。
二是教科書提供了一個人體消化器官結構圖,圖中標注了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膽、胰等消化器官名稱,目的是引導學生規范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科學的依據。
教學時可以圍繞「我們每天都要吃飯,那吃進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展開「吃饅頭,畫食物旅行運動路線」的探究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大膽進行假設和猜測,主要是理解和把握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過程,食物通過了哪些人體器官。二是猜想食物在身體里的變化過程,它們最終變成了什麼,進而理解消化的意義和消化對人的生命的作用。
本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人體的消化器官圖,讓學生在討論分析的基礎上,對照自己的身體指認人體的消化器官:人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肝、胰等。
活動二: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包括四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展示了一幅三個學生交流觀點的情景圖,卡通語言「食物在胃裡……」、「嚼饅頭時,感覺有點甜……」意在提示學生及時回顧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生活經驗感知口腔在消化過程中的作用和特點,對口腔的消化作用做出合理的猜想。
二是驗證性實驗,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唾液的消化作用。教科書展示了「實驗提示」、學生實驗情景圖、資料卡三項材料。「實驗提示」提示了學生實驗的操作過程:取兩只試管,分別加入等量的澱粉液。在其中一個試管中加入少量唾液,並搖勻。將兩個試管放入37℃左右的溫水中。過一會,分別往兩個試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觀察現象。學生實驗情景圖中的卡通語言:「顏色……」指明了學生的觀察要點。同時,教科書還用「資料卡」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到:加了唾液的澱粉液遇碘不變藍,這說明澱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已變成了其他的物質——糖,說明人口腔內唾液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分析,根據小提示分析出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三是教科書通過漫畫的形式規范學生認識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過程。其中包括:牙齒將食物破碎,加進唾液,經舌攪拌,將食物送入食道;食物經過食道到達胃;胃的蠕動及胃液的作用把食物變成食糜,進行初步的消化;食糜到達小腸後,在腸的蠕動及腸液、膽汁的作用下進一步消化,變成能溶解於水的營養物質,被小腸腸毛吸收;大腸繼續吸收水分,剩餘的食物殘渣由肛門排出體外。
四是總結消化器官的認識。教科書提供了一個資料卡,主要介紹了食物的消化主要靠兩方面的作用:一靠牙齒的咀嚼、胃的蠕動將食物破碎,這是物理性消化;二靠唾液、胃液、腸液、膽汁等消化液,將食物中不溶解於水的營養成分變成溶於水的物質,這是化學性消化。資料卡主要為學生提供人體消化過程和消化的意義的資料。
教學中應圍繞「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這一問題,讓學生大膽的猜想,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設計,驗證自己的猜想。在這一活動中,教師的引導是必要的,實驗材料的提供可以有針對性。教科書只是提供了典型的唾液消化澱粉的實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條件,如膽汁對脂肪的消化。如果考慮學生設計實驗方面的難度,教師也可以直接先進行「唾液消化澱粉」的驗證性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引發下一環節探究活動。
食物在體內是如何被消化的,師生可以圍繞「人體消化過程卡通示意圖」和「資料卡」以及師生搜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分析、歸納概括。教學組織活動應著眼於學生個人和小組的獨立的探究和整理,但教師應給以必要的講解,特別是消化液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錄像資料為學生提供直觀感性認識。
自由活動:
教科書提出了一個活動指向:健康的身體離不開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怎樣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呢?教科書呈現了以討論交流為主要形式的自由活動,首先設計了一個交流空白框,目的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飲食,交流保護消化器官的看法。其次,教科書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了生活中常見的幾種飲食習慣,向學生進行飲食衛生教育,包括:不挑食;吃飯要定時定量;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飯時要洗手;吃飯時不要看書、看電視;飯後不要劇烈運動等,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消化器官的衛生保健。
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每個人收集到的相關資料,並展開認真的分析和討論,然後讓他們表述自己的見解或小組的共識。教學時要使學生通過交流,反省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通過相互交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保健方法。
拓展活動:
提出了一個拓展活動指向:辦一期消化系統衛生保健的手抄報。學生可以根據課堂的探究和交流,進一步搜集有關於人體消化的資料,設計、製作手抄報。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更廣泛地了解人體消化的知識,完善認知。
本課的「拓展活動」適合在課下完成,教師選擇適當的時機組織學生反饋完成情況,如舉行手抄報展評活動,切實使拓展活動落到實處。
活動要點:
口腔中的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實驗材料】試管兩支、燒杯、碘酒、溫水、澱粉液。
【實驗步驟】
1.分別向兩只試管倒入少量稀澱粉液,在其中的一個試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搖勻,把兩只試管同時放在約40℃中。
2.過一會兒,分別向兩只試管滴入2—3滴稀釋的碘酒,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加入唾液的試管中沒有什麼變化,
【實驗分析】由於澱粉由於澱粉變藍的性質,所以沒加唾液的試管中澱粉液變藍。而加入唾液的澱粉液中的澱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麥芽糖,所以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