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生春節手抄報插畫怎麼畫
燈籠、糖葫蘆、鞭炮、餃子、有關春節的東西、
再寫點中國春節的由來啊習俗什麼的就行了、
2. 小學生簡單過春節敘述簡短
月初六上午,我正在姑婆家門前跟剛脫險的阿花玩,忽然聽到了「咯咯噠!咯咯噠!」的叫聲。外婆告訴我,這是母雞下蛋後的報喜聲。我問在井邊忙著洗菜殺魚的姑婆:「你們家還養雞?」姑婆用手一指:「喏,那邊有個雞棚。」我跑過去一看,用竹籬笆圍起來的雞棚很寬敞,靠裡面角落裡有一堆稻草,上面躺著四個紅殼雞蛋。雞棚里共有六隻母雞,它們的毛都是棕黃色的,雞冠鮮紅,爪子金黃,只只體肥膘壯。它們像六個矮胖的貴婦人,正在裡面悠閑地散著步。只見它們用爪子這里刨刨,那兒扒扒,不時低下頭啄上幾口。多可愛的雞啊!
我看得正歡,表舅打開雞棚的門鑽了進去。母雞們立刻拍打著翅膀,「咯咯咯」地四處逃竄。表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抓住了一隻又大又肥的,笑著對我說「某某,先去玩一會兒,待會兒殺雞款待你這個小貴客。」我急忙攔住表舅:「別殺!別殺!這么可愛的雞你怎麼忍心下手?再說它還下蛋呢!」表舅不顧我的苦苦哀求,還是把雞殺了。我難過地差點哭出聲來,悶悶不樂地回到房裡打開了電視機。
「開飯啰!」表舅一聲招呼,大家圍桌而坐。桌子中央放著一大盆白煮雞,雞湯上漂著一層金黃色的油花,散發著陣陣香味。姑婆夾起一個雞腿放到我的碗里,我拿起來沒啃幾口就把它啃完了,接著又喝了一大碗雞湯。外婆在一旁提醒我:「慢點吃、慢點吃,沒人跟你搶!」媽媽伸手在我鼻子上颳了一下:「剛才還在為殺雞傷心呢,這會兒卻吃得比誰都香,你啊,真是貓哭耗子——假慈悲。」
第二篇
街上貨物琳琅滿目,購物者是多之又多,你看,一些女士們正在商店選購「新年禮服」呢,周圍圍著一群可愛的「小天使」,笑嘻嘻地吵著鬧著要買新衣服、新玩具。這些媽媽被吵得沒辦法,只好放下手中已看好的衣物,先帶「寶貝們」一陣狂購後,再來為自己添置。
「對不起,不好意思,把你的衣服弄臟了。」這時突然傳來一句道歉。怎麼回事?原來一位大伯剛買完魚出來,不小心將正在購買年畫的幾位小姑娘的衣服弄臟了。「沒關系!」小姑娘笑嘻嘻地拿著剛選好的年畫又走進了另一家商店。這位大伯也笑哈哈地走了。
「哈哈哈……」那邊又傳來了一陣陣笑聲……
3. 小學生春節手抄報,求分別為50字和100字的材料
春節的歷史
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春節的傳說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
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准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春節的習俗
1、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
「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2、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3、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4、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3)小學春節的圖畫大全集擴展閱讀:
遠古時期,就有了干支歷法及歲時的雛形。據古文獻《三命通會》記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干支的發明標志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16]《詩·豳風·七月》里記載了人們收獲後釀酒宰羊的歡聚場景,「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十月滌場,……曰殺羔羊,……萬壽無疆。」
漢朝時,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東漢崔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也越來越豐富。
魏晉時,已形成除夕守歲的習俗。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唐朝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宋代人過年開始吃餃子,宋朝稱餃子為「角子」。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葯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盛行。
清朝非常重視過年,宮廷過年十分奢華,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過年要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才算結束,猜燈謎是甚為流行的取樂方式。
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政府提倡新歷,傳統過年不再休假。禮儀上,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逐漸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
4. 小學生春節繪本故事
今天是1月29日,是中國一年一度的春節,別問我看春節聯歡晚會時的心情怎麼樣。光是晚會前的「煙花展」就讓我激動不已。
瞧,金尾怪旦和銀尾怪旦一同發射,好似一條金龍和一條銀龍在空中互相纏繞,蜿蜒盤旋在城市上空。再看那邊的平房上一個孩子高舉著煙花對著空中,說時遲,那時快,一顆煙花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間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煙花彷彿是一朵美麗的蓮花在空中展開了花瓣。再看那邊有一顆煙花升到空中,「嗵」爆炸了,之後只見那顆煙花瞬間變成了星形,又在周圍分布了幾顆很小的星星,那幾顆星星又分出了上粗下細的「枝杈」,好漂亮啊!這彩色的大光環是為一年一度的春節燃放的啊!看著這美麗的煙花,我也情不自禁地想放一束。
該做飯了,這時守在窗前看煙花的我,鼻子一抽,一股香氣飄進我的鼻子,我便樂顛顛地鑽進了廚房,對爸爸說:「爸,今天什麼飯?這么香啊!」爸爸卻說:「你的鼻子真靈啊。」「我的鼻子誰不知道啊?我的鼻子是世界一流的,領導鼻子新潮流。」爸爸笑了,媽媽笑了,全家都笑了。我說:「我說爸,今天的晚飯到底是什麼?」爸爸說:「據統計,今晚的飯菜十分豐富,有餃子、紅燒獅子頭、白菜炒酥肉……」老爸還沒說完,我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心想:今兒晚上的飯菜這么豐富,不吃對不住媽媽啊,今天晚上一定大開吃戒。哎呀,大事不妙了,一提紅燒獅子頭,肚子就開始唱「空城計」了,不行,還是先補兩口吧!剛想伸手抓點心吃,卻聽見老爸用他的冒牌每聲喊了一嗓子:「開飯啦!」我想今天的飯菜這么好吃,又做得這么快,真是太好了!我正浮想聯翩,一陣炮聲把我給震醒了,我脖子一扭,只見老爸用一根棍子挑著鞭炮,站在窗口放。「爆竹聲中一歲除,只把心桃換舊符。」爸爸放完鞭炮,就拿著新春聯,揪著我到門外,我們把舊春聯一揭扔了,再把新春聯往牆上一貼,「好嘞,完工!」我一進門只見紅燒獅子頭擺在桌子正中央,一大批美味佳餚圍在它周圍。一家人圍著桌子坐下。「來,吃飯!」媽媽說道,說著她夾起丸子送到我前面,我正准備去接,誰知那丸子一滑,「溜」到了爸爸碗里,爸爸給媽媽回敬了一個。我裝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說:「哎!看來只有我自己夾了。」說罷,我的碗里便多了兩個丸子,我笑了,我們大家都笑了。當晚宴接近尾聲,我說:「祝我們大家萬事如意,心想事成!我們幹了!」爸爸說:「沒酒,怎麼干?」他正在疑惑之下,媽媽指了指餃子湯,說著三碗餃子湯碰到了一起……
「哈哈哈」我們一家三口笑了起來,這笑聲被晚風吹到很遠的地方,這笑聲飽含著激情和對祖國的春節祝福在大地母親的懷抱中久久地回盪著!
5. 小學生春節對聯畫畫大全
上聯:事事如意大吉祥 下聯:家家順心永安康 橫批:四季興隆
上聯:歲通盛世家家富 下聯:人遇年華個個歡 橫批:皆大歡喜
上聯:天地和順家添財 下聯:平安如意人多福 橫批:四季平安
上聯:天增歲月人增壽 下聯:春滿乾坤福滿樓 橫批:四季長安
上聯:萬事如意展宏圖 下聯:心想事成興偉業 橫批:五福臨門
上聯:五湖四海皆春色 下聯: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萬象更新
上聯:喜居寶地千年旺 下聯: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喜迎新春
上聯:一帆風順吉星到 下聯: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6. 春節的手抄報,圖案簡單一點,小學生能畫出來的,文字要3個版塊
首先,你可以在抄四周畫襲上春聯。從網上抄一些對聯下來。接著你可以在畫的中間,畫上一些燈籠,鞭炮的輪廓,在裡面寫字。你還可以在畫上畫一些小魚,象徵著年年有餘。你還可以畫一兩個小孩子穿著過年的新衣服,在放鞭炮。(鞭炮爆開的地方你可以畫上像雲的圈圈,在裡面寫字.或在裡面寫上你的名字。)
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加油吧!
7. 一年級小學生春節的字畫
網路圖片
春節到了,我們回到了老家xx過年。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回,它標志著農歷年的結束,新的一答年的開始;將告別寒冷單調的冬天,迎接生機盎然的春天。我們在南縣家的門上貼「福」字,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的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
我買了一些煙花和小朋友在大街上放鞭炮,煙花在劈里啪啦聲中綻放著火花,我和小朋友圍著煙花高興的跳著、笑著。許多人提著禮物在街上走著,臉上都掛著燦爛的笑容,我猜他們應該是去走親戚的吧!我們家一般是在年三十中午吃團圓飯,南縣的規矩是吃團圓飯前放鞭炮,告訴大家我們吃團圓飯啦!我們家吃團圓飯也不例外。先燃放鞭炮,伯母在廚房准備著飯菜,要准備12個菜,有雞、鴨、魚。飯菜擺上桌後,奶奶點好蠟燭,燒好香,先祭拜祖宗,儀式舉行完後,我們再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吃,伯伯端起酒杯祝酒,表達新春的祝願,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兩旁,說著一年美好的事物,好開心!
你們的春節是怎麼過的,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啊!
8. 小學生關於春節習俗的寫話範本60字的
相同:
1 原住民也稱春節為過年,農村進入農歷臘月中旬便作準備,如舂年糕粉、做新衣裳、買新鞋新帽、理發等。
2 年三十(除夕)下午開始過年,貼門神、春聯、接灶君入宅,晚餐一家吃團圓飯,外出家人無要緊事都要回來團聚吃飯。
3 春節期間,會舉辦各種民間舞蹈,主要有舞龍、舞獅等。
不同:
1 壓歲錢
傳統:長輩三十晚上要給晚輩壓歲錢。
深圳:三十晚上全家洗澡要洗「大吉水」(用桔皮、柚葉等),邊洗邊說幾句大吉大利的話,洗完後,長輩才給晚輩壓歲錢
2 探親日
傳統:大年初二
深圳:年初四,是探親日,出嫁婦女紛紛回娘家探親。
3 年初一
傳統:沒有禁忌。
深圳:嚴禁殺生,不拜神,還忌送錢物給別人。
9. 關於小學生寫春節漫畫作文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