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更好地進行古詩文教學的備課
一、深鑽教材 ,全面把握教材內涵。
教師備課時,只有深刻地領會一首詩歌的背景、意境,詩人對詩句中字、詞的錘煉,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
1、破詩題,知詩人。古詩的內容短小精悍,題目的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統領全詩。因此,大多古詩教學都應從破題入手,即:引導學生找准題眼,弄清題目的意思。另外,有些古詩是詩人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些是詩人的觸景生情,了解了詩人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把握詩歌的時代背景。詩歌與作者的思想、經歷和所處環境密不可分。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此詩為文天祥《指南錄》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約作於祥興二年(1279)——被元軍俘獲的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之時。元軍元帥張弘范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堅持抵抗的張世傑時,他出示了此詩以明志節。了解這些歷史背景有助與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3、抓字眼。理解了詩句中的重點字詞,就理解了詩意,體味到作者的感情。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其中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只要抓住一個「孤」字,就能理解朋友遠去,形單影只的孤獨和對朋友依依不捨的感情。
4、同一類別的古詩可以進行比較賞析,積累。四年級教材中的送別詩——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學時可以和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做一比較,我們會發現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的「寒」「夜」「孤」「冰」等詞,體現了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的凄涼與傷感;《送元二使安西》寫到「朝雨」與「輕塵」,寫到客舍「青青」、柳色「新」,用語清新明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入這種比較,將有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詩歌賞析能力,也更利於積累。
二、摒棄死教硬教法,以培養學生興趣為重。
經過我們的問卷調查顯示,有大約60%的同學對古詩詞有一定興趣,大約30%的同學都是無興趣,大約20%的同學有濃厚興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求學生不僅要背誦詩句,還在不求甚解的基礎上死記詩意,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課標」對古詩教學的要求可以看出,小學古詩教學主要的任務還是誦讀和積累,在此基礎上達到對詩歌的初步理解,因此我以為,小學生學習古詩是可以「不求甚解」或「不求深解」的,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不必要求深刻或者透徹,只要從總體上把握詩的感情或大致的場景即可,這是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的。我們應當摒棄過去古詩教學死教硬教法,以培養學生興趣為重。但「不求甚解」並不排斥對古詩中關鍵性的重點詞句的理解,相反,對重點詞句,不能只是簡單模糊地理解,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對「綠」字的品味,只有準確地理解這一神來之筆,這個詞才是鮮活靈動的,才具備了知識遷移的功能,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詩人嚴謹的創作作風以及母語文化的迷人魅力,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引導也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事實上,隨著學生知識和閱歷的增長,他們對很多知識會獲得一種自然而然的理解,對小學生而言,培養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更重要。
三、注重開放靈活的課堂設計
1、反復誦讀,讀中悟情。
語文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詩歌的特點是富於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要求學生在理解基本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誦讀,如:教師聲情並茂的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節奏和停頓,讀出感情,學生自由讀、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配樂讀等,從形式各異的閱讀中領會讀的樂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中的意境,激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
2、創設情景,加深感受
(1)畫一畫 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如杜牧的《山行》,孟浩然的《春曉》,都是詩中有畫的千古名作,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引導學生作畫,學生越畫興趣越濃,對詩中的畫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2)演一演 小學生是愛表現的,我們應創設一個輕松、開放的平台讓他們盡情發揮,傾灑熱情,通過表演來展示學習成果是再現古詩意境的好辦法。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一幅村童撲蝶圖。「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是全詩的中心畫面,這不是靜止的,也不是一瞥即逝的,而是持續的活動,它生動的表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充滿了童趣。教學時,可以演一演,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再比如教學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也可採用演課本劇的形式再現詩中情景,這樣,學生對詩意的體會更深入。
3、引導想像,豐富體驗
讓學生閉上雙眼,在輕柔的音樂聲中或在老師的誦讀聲中,充分發揮想像,在腦海里呈現一幕幕古詩所表現的情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學生的腦海里會播放不同個性的「電影」,不管電影如何,學生們都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乘上了騰飛的飛船品嘗了導演電影的喜悅,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如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學生熟讀詩句,理解詩意後,讓學生做導演,播放「電影」。聽著學生講述自己導演的電影,老師和同學們也彷彿身臨其境,與詩人一起眺望著孤帆的遠影,一起吟詩長嘆
四、注重課外的拓展延伸
課標 指定學生積累優秀古詩詞75篇,還有的需要教師補充。教師可以結合某一首古詩的學習,開展相關的主題探究活動,以實現課外的拓展和延伸。例如學習了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以送別詩為主題搜集,積累;學習了賀之章的《詠柳》後,可以「春景」為主題引導學生搜集描寫春景的古詩一起感受濃濃的春意;學習了王維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後,可以「思鄉」為主題引導學生搜集名家的此類詩作一起欣賞、鑒別,達到觸內旁通的效果。並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誦下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㈡ 古詩詞教學有哪些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情景交融,體味意境美
王之夫在《姜齋詩話》中所說的「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這些古詩詞時,就要特別注意這種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體的特點,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美。
首先,抓關鍵詞句。所謂關鍵詞句,主要指詩歌中富有表現力的妙詞佳句。這些詞句最能引發讀者情思,餘味無窮,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教學《虞美人》,把握一個「愁」字,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汪洋恣肆,無窮無盡,學生就可以去體會李煜的亡國之痛對這些關鍵詞句的反復品味,學生心中就會激盪起與詩人、詩作相關的深切感受,感情誦讀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抓思維方式。在古詩詞的形象世界裡,語言環境不等同於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簡單鏈條式結構,而是一個由形象體系互相滲透著情感的立體式多維空間存在。所以教師還應點撥學生從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維觸角,讓學生順利地把握住詩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實則意味深永的普通詞句。像王維的《山居秋暝》、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詞句均通俗易懂,正像王國維說得:「一切景語皆情語。」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只有把每一個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細細品味,才能讓學生越發感到詩人的心境,更能從整體上肯定、強化詩的意境。
二、創設情景與自主感悟相結合
教師應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以誦讀為主線,串聯感受、理解、領悟與擴展,始終把學生的吟誦能力、感悟能力、表達能力、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放在首位;示範引導,創設自主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參與,互動合作,開放發散,拓展創新,讓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養和諧發展。不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而是通過學生自由的聯想與想像去感悟詩歌的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情趣,創設情景是現代教育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協助學生盡快掌握課文內容。但它也有一個缺陷,往往會造成學生對課文情景認知的單一性。實際上很多人同讀一首詩,其腦海中造成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比方《遊子吟》這首詩,有的學生想像的意境是兒子睡在床上,母親在床邊燈光下給兒子縫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兒子在燈下看書,母親在燈光前縫衣服;還有的人想像到意境則是兒子到臨行時穿著衣服,母手拿針線在兒子身上縫補。因此,依照創設情景與自主感悟相結合的原則,兩個方面各取所長,以補其短,以此取得古詩詞教學的最佳效果。
三、 科學評價,激勵為主
在古詩詞教學之初,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結合本詩情景進行「吟誦」。如「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要啟發學生用輕讀讀出月下的靜謐,用延長的拖音品味閑適、恬靜的氣氛。一開始可以有意識地讀得誇張一些,其中,可以教師范讀,可以自由練讀,可以互讀互評,可以配樂營造氣氛,可以配圖加強直觀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樣。這一環節,應讓學生大膽地、興味盎然地去吟讀。在多遍初讀之後,讓學生閉目暝想,並把所讀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然後演演詩人當時的神情舉止,說說詩中描繪的山川景物,談談腦中閃出的特寫鏡頭,教師要珍視學生在初讀中的獨特感受,讓學生初步感知,走近詩人,走近詩境。
教學的過程中,記憶力好的同學,背得要快些,記誦得數量要多一些;記憶力稍差一點的學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數量要少些。一部分語感好的同學,讀得就好些,語感差一點的同學,讀得就不會那麼好。對待讀得不理想同學,教師應該耐心指導,並且還要表揚他「讀得很認真」或「很有感情」等等。對這些情況,教師要正確對待,要承認差異,個別沒有完成任務的同學,教師也要予以表揚,予以鼓勵。
四、強化訓練,提升能力
教學中,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去想像畫面,去創造性地補充擴展和再創造,還要鼓勵學生突破常規,大膽質疑批判。如教學《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請學生談談現在歌星們演繹的好不好;比較《早梅》「昨夜數枝開」和「昨夜一枝開」哪句好;比一比描繪西湖的詩誰收集得多,說說你最喜歡哪一首(句),為什麼等等。這些富有挑戰性的古詩詞教學形式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以拓展,潛能得以發揮,個性得以張揚,也讓課堂和詩詞都煥發出了生機活力。輔以適當的訓練,把學生主動學習同教師重點指導訓練結合起來,只有通過適當的訓練,學生所學的知識才能夠得到鞏固。如先教給學生賞析的步驟與方法,然後再輔以具體的訓練。要精心選擇訓練材料,並合理設計訓練計劃,要遵循先易後難、先主後次的訓練原則,有計劃、有步驟的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達到知識的遷移,從而提升古詩詞的閱讀能力。
總之,新課程標准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師應遵循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濃厚興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閱讀和鑒賞古詩詞的水平,提升學生的文學品位,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古詩詞的無窮魅力。
㈢ 古詩詞教學中如何運用想像策略
一、情景交融,體味意境美
王之夫在《姜齋詩話》中所說的「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這些古詩詞時,就要特別注意這種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體的特點,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意境美。
首先,抓關鍵詞句。所謂關鍵詞句,主要指詩歌中富有表現力的妙詞佳句。這些詞句最能引發讀者情思,餘味無窮,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教學《虞美人》,把握一個「愁」字,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汪洋恣肆,無窮無盡,學生就可以去體會李煜的亡國之痛對這些關鍵詞句的反復品味,學生心中就會激盪起與詩人、詩作相關的深切感受,感情誦讀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抓思維方式。在古詩詞的形象世界裡,語言環境不等同於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簡單鏈條式結構,而是一個由形象體系互相滲透著情感的立體式多維空間存在。所以教師還應點撥學生從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維觸角,讓學生順利地把握住詩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實則意味深永的普通詞句。像王維的《山居秋暝》、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詞句均通俗易懂,正像王國維說得:「一切景語皆情語。」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只有把每一個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細細品味,才能讓學生越發感到詩人的心境,更能從整體上肯定、強化詩的意境。
二、創設情景與自主感悟相結合
教師應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以誦讀為主線,串聯感受、理解、領悟與擴展,始終把學生的吟誦能力、感悟能力、表達能力、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放在首位;示範引導,創設自主學習環境,讓學生主動參與,互動合作,開放發散,拓展創新,讓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養和諧發展。不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而是通過學生自由的聯想與想像去感悟詩歌的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情趣,創設情景是現代教育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協助學生盡快掌握課文內容。但它也有一個缺陷,往往會造成學生對課文情景認知的單一性。實際上很多人同讀一首詩,其腦海中造成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比方《遊子吟》這首詩,有的學生想像的意境是兒子睡在床上,母親在床邊燈光下給兒子縫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兒子在燈下看書,母親在燈光前縫衣服;還有的人想像到意境則是兒子到臨行時穿著衣服,母手拿針線在兒子身上縫補。因此,依照創設情景與自主感悟相結合的原則,兩個方面各取所長,以補其短,以此取得古詩詞教學的最佳效果。
三、 科學評價,激勵為主
在古詩詞教學之初,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結合本詩情景進行「吟誦」。如「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要啟發學生用輕讀讀出月下的靜謐,用延長的拖音品味閑適、恬靜的氣氛。一開始可以有意識地讀得誇張一些,其中,可以教師范讀,可以自由練讀,可以互讀互評,可以配樂營造氣氛,可以配圖加強直觀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樣。這一環節,應讓學生大膽地、興味盎然地去吟讀。在多遍初讀之後,讓學生閉目暝想,並把所讀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然後演演詩人當時的神情舉止,說說詩中描繪的山川景物,談談腦中閃出的特寫鏡頭,教師要珍視學生在初讀中的獨特感受,讓學生初步感知,走近詩人,走近詩境。
教學的過程中,記憶力好的同學,背得要快些,記誦得數量要多一些;記憶力稍差一點的學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數量要少些。一部分語感好的同學,讀得就好些,語感差一點的同學,讀得就不會那麼好。對待讀得不理想同學,教師應該耐心指導,並且還要表揚他「讀得很認真」或「很有感情」等等。對這些情況,教師要正確對待,要承認差異,個別沒有完成任務的同學,教師也要予以表揚,予以鼓勵。
四、強化訓練,提升能力
教學中,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去想像畫面,去創造性地補充擴展和再創造,還要鼓勵學生突破常規,大膽質疑批判。如教學《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請學生談談現在歌星們演繹的好不好;比較《早梅》「昨夜數枝開」和「昨夜一枝開」哪句好;比一比描繪西湖的詩誰收集得多,說說你最喜歡哪一首(句),為什麼等等。這些富有挑戰性的古詩詞教學形式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以拓展,潛能得以發揮,個性得以張揚,也讓課堂和詩詞都煥發出了生機活力。輔以適當的訓練,把學生主動學習同教師重點指導訓練結合起來,只有通過適當的訓練,學生所學的知識才能夠得到鞏固。如先教給學生賞析的步驟與方法,然後再輔以具體的訓練。要精心選擇訓練材料,並合理設計訓練計劃,要遵循先易後難、先主後次的訓練原則,有計劃、有步驟的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達到知識的遷移,從而提升古詩詞的閱讀能力。
總之,新課程標准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師應遵循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濃厚興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閱讀和鑒賞古詩詞的水平,提升學生的文學品位,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古詩詞的無窮魅力。
㈣ 古詩詞到底應該怎麼教
本文主要探討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古詩詞教學在中學語文教育中一直佔有一席之地,古詩詞試題也是中考和高考中必然會出現的內容.那麼我們知道,古詩詞,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首首境意高遠,蘊涵哲理,膾炙人口、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後,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上完六年級古詩詞復習,我對新課標要求必背的古詩進行了一次測試評估,有以下幾種評估題式: (1)把詩句填寫完整;
(2)把詩句、作者、詩題用線連起來;
(3)根據下列節日寫出對應的詩句;
(4)根據景物寫出相對應的詩句;
(5)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詩句;
(6)按要求默寫古詩. 題目並不難,但范圍比較廣.評價結果,令我大吃一驚,一些以前學過的詩句大部分學生毫無印象,就連去年每人背出並都會默寫、在我心目中已經過關了的詩句寫對的同學也寥寥無幾.為什麼會這樣?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啊!帶著一頭的霧水,我冷靜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1.從我的教學方法看 (1)教學形式套路化:古詩教學中,我往往採用這樣的套路「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認為這樣的套路是古詩教學的萬能鑰匙,教學設計也往往把解詞釋義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花大力氣解決.先是逐字逐詞地解釋,再是理解每個句子,最後串講整首詩的意思,到此便認為達成了目標.習慣於古詩教學模式化的我在備課時自覺輕松、不假思索地套用這三步曲,嫻熟用之.本來意蘊悠遠、營養豐富的古詩大餐被我翻譯成一碟索然無味的小菜. (2)教學任務簡單化:很多時候,在古詩教學中,我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卻置古詩詞文學營養和民族情結於不顧,把學生當作接受的容器提壺灌之.將自己所認為的重點一股腦兒塞給了學生,以達到速成的效果.古詩教學最終被簡化成會背誦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 (3)理解過程輕感悟:古詩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著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大.於是我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等等.學生朗讀的機會很少.常常是課始學了生字讀一遍,然後理解詩意後再讀一遍,一首詩「學完」,總共讀了兩三遍.學生自讀感悟,從詩中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像力和鮮明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所以,在學生的課本上看到的是乾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譯文筆記.課後,我雖也注重古詩詞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對詩人、詩情的激情共鳴,缺乏對古詩詞語言文字的拍案叫絕,學生們似乎只是機械地「翻譯」,苦苦地背誦. 2.從學生積累效果看 課外積累重數量,只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我片面理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再加上應試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讓學生背誦積累古詩、宋詞,一星期兩三首,首首過關.結果學生越背越厭,憑借最短的有效記憶,糊弄老師.其實,這些所背的內容沒過幾天甚至幾小時,早就遺忘了.真可謂是讀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導學生背誦的古詩沒有進行恰當的歸類,全憑我的想當然,使學生的記憶產生誤區,出現「問君能有幾多愁」對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話. 平時的古詩教學誤區重重,因此,教材中雖編入了許多令人叫絕、千古傳誦的經典詩詞,然而在學生眼中卻如過眼雲煙.因為他們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教師那裡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沒有情感,古詩詞學習怎會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詩教學有實效性?這也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找准基點激情感.教師要用對古詩詞的喜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帶著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帶著對古詩詞的崇敬之情,去學習、品議、賞析,從中汲取文學營養.因此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每一課,都應找准激情點,以此為契機.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思鄉的主題曲;《贈汪倫》是摯友篇;《登鸛雀樓》則既抒發志向又蘊涵哲理,這一首首詩作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起到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像力,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品質. 二、誦讀書寫促積累.背誦古詩促進積累,增強記憶,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讀課上成背詩課,學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詩的誦讀中拉開序幕,學生不只是會背即止,要溫故知新,背得熟,記得牢.長期訓練必將形成積累,增強記億,養成習慣.其次書寫古詩勤識字.用規范的文本,標準的章法指導學生在寫字課上抄寫、默寫會背誦的古詩.這樣,既強化了古詩的記憶,又能幫助學生鞏固識字,就不會出現「春眼不絕曉,處處吻啼鳥」的錯誤了. 三、以讀為主悟詩意.《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的教學當然也應體現這一點.詩情詩意是讀出來的,教師不能再越俎代庖,而應讓學生直面經典,與詩詞文「真心接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教師則重點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即使是疑難焦點,教師也不急於揭曉,而應巧設台階,引導學生逐步領悟.一遍又一遍地誦讀,在誦讀中將古詩文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從而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以達到讀懂詩意,感悟詩情的目標.如學習《江雪》與《題秋江獨釣圖》,讓學生讀讀這兩首詩,說說眼前分別出現了怎樣的畫面,然後再進行朗讀賞析,學生就能找到同樣都在「獨釣」,而兩位詩人心情、境遇是不同的. 四、拓展比較助升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每個學期只學2~4首詩,整個小學階段加起來也只不過是二、三十首.這對於有著古詩積淀豐厚的我國,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來說都是一種遺憾.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古詩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以詩帶詩.如在學習了《送孟浩然之廣陵》之後,可以讓學生自學四首關於送別的古詩:《別董大》、《送別》、《贈汪淪》、《送元二使安西》等.在學習了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後,可讓學生自學《春望》、《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幾首關於愛國的古詩,這樣就達到了以詩帶詩、拓展詩量的效果,還有利於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果長期這樣教學的話,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就能學到一百多首詩,學生古詩的閱讀量大大增加,學生的語文底蘊也就變得深厚了. 另外學習方法上也可以拓展.教學貴在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能「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古詩文的教學,除了指導學生掌握一般的學習步驟、學習方法外,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方法橫向的遷移運用.引導學生聯系地理、歷史、自然等知識讀懂詩意,用繪畫表達理解,用音樂配合誦吟,用表演再現情景等.如六年級《泊船瓜洲》一詩的教學,可以通過讀地圖了解京口、瓜洲及鍾山的地理位置,從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的意思.還可啟發學生聯系常識課上學到的有關王安石變法的歷史知識,感受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與離別家鄉的依戀交織於胸的復雜情感.而學習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樣,有的朗誦,有的吟唱,有的繪畫,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將詩寫成書法作品…… 古詩詞教學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一個有活力的古詩課堂,啟示學生自己進行研究性學習,有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與幸福,這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詩教學.
㈤ 教師應該怎樣進行高效的古詩詞教學呢
本文主要探討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古詩詞教學在中學語文教育中一直佔有一席之地,古詩詞試題也是中考和高考中必然會出現的內容。那麼我們知道,古詩詞,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首首境意高遠,蘊涵哲理,膾炙人口、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後,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上完六年級古詩詞復習,我對新課標要求必背的古詩進行了一次測試評估,有以下幾種評估題式: (1)把詩句填寫完整;
(2)把詩句、作者、詩題用線連起來;
(3)根據下列節日寫出對應的詩句;
(4)根據景物寫出相對應的詩句;
(5)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詩句;
(6)按要求默寫古詩。 題目並不難,但范圍比較廣。評價結果,令我大吃一驚,一些以前學過的詩句大部分學生毫無印象,就連去年每人背出並都會默寫、在我心目中已經過關了的詩句寫對的同學也寥寥無幾。為什麼會這樣?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啊!帶著一頭的霧水,我冷靜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1.從我的教學方法看 (1)教學形式套路化:古詩教學中,我往往採用這樣的套路「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認為這樣的套路是古詩教學的萬能鑰匙,教學設計也往往把解詞釋義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花大力氣解決。先是逐字逐詞地解釋,再是理解每個句子,最後串講整首詩的意思,到此便認為達成了目標。習慣於古詩教學模式化的我在備課時自覺輕松、不假思索地套用這三步曲,嫻熟用之。本來意蘊悠遠、營養豐富的古詩大餐被我翻譯成一碟索然無味的小菜。 (2)教學任務簡單化:很多時候,在古詩教學中,我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卻置古詩詞文學營養和民族情結於不顧,把學生當作接受的容器提壺灌之。將自己所認為的重點一股腦兒塞給了學生,以達到速成的效果。古詩教學最終被簡化成會背誦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 (3)理解過程輕感悟:古詩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著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大。於是我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等等。學生朗讀的機會很少。常常是課始學了生字讀一遍,然後理解詩意後再讀一遍,一首詩「學完」,總共讀了兩三遍。學生自讀感悟,從詩中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像力和鮮明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所以,在學生的課本上看到的是乾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譯文筆記。課後,我雖也注重古詩詞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對詩人、詩情的激情共鳴,缺乏對古詩詞語言文字的拍案叫絕,學生們似乎只是機械地「翻譯」,苦苦地背誦。 2.從學生積累效果看 課外積累重數量,只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我片面理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再加上應試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讓學生背誦積累古詩、宋詞,一星期兩三首,首首過關。結果學生越背越厭,憑借最短的有效記憶,糊弄老師。其實,這些所背的內容沒過幾天甚至幾小時,早就遺忘了。真可謂是讀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導學生背誦的古詩沒有進行恰當的歸類,全憑我的想當然,使學生的記憶產生誤區,出現「問君能有幾多愁」對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話。 平時的古詩教學誤區重重,因此,教材中雖編入了許多令人叫絕、千古傳誦的經典詩詞,然而在學生眼中卻如過眼雲煙。因為他們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教師那裡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沒有情感,古詩詞學習怎會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詩教學有實效性?這也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找准基點激情感。教師要用對古詩詞的喜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帶著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帶著對古詩詞的崇敬之情,去學習、品議、賞析,從中汲取文學營養。因此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每一課,都應找准激情點,以此為契機。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思鄉的主題曲;《贈汪倫》是摯友篇;《登鸛雀樓》則既抒發志向又蘊涵哲理,這一首首詩作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起到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像力,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品質。 二、誦讀書寫促積累。背誦古詩促進積累,增強記憶,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讀課上成背詩課,學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詩的誦讀中拉開序幕,學生不只是會背即止,要溫故知新,背得熟,記得牢。長期訓練必將形成積累,增強記億,養成習慣。其次書寫古詩勤識字。用規范的文本,標準的章法指導學生在寫字課上抄寫、默寫會背誦的古詩。這樣,既強化了古詩的記憶,又能幫助學生鞏固識字,就不會出現「春眼不絕曉,處處吻啼鳥」的錯誤了。 三、以讀為主悟詩意。《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的教學當然也應體現這一點。詩情詩意是讀出來的,教師不能再越俎代庖,而應讓學生直面經典,與詩詞文「真心接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教師則重點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即使是疑難焦點,教師也不急於揭曉,而應巧設台階,引導學生逐步領悟。一遍又一遍地誦讀,在誦讀中將古詩文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從而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以達到讀懂詩意,感悟詩情的目標。如學習《江雪》與《題秋江獨釣圖》,讓學生讀讀這兩首詩,說說眼前分別出現了怎樣的畫面,然後再進行朗讀賞析,學生就能找到同樣都在「獨釣」,而兩位詩人心情、境遇是不同的。 四、拓展比較助升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每個學期只學2~4首詩,整個小學階段加起來也只不過是二、三十首。這對於有著古詩積淀豐厚的我國,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來說都是一種遺憾。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古詩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以詩帶詩。如在學習了《送孟浩然之廣陵》之後,可以讓學生自學四首關於送別的古詩:《別董大》、《送別》、《贈汪淪》、《送元二使安西》等。在學習了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後,可讓學生自學《春望》、《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幾首關於愛國的古詩,這樣就達到了以詩帶詩、拓展詩量的效果,還有利於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果長期這樣教學的話,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就能學到一百多首詩,學生古詩的閱讀量大大增加,學生的語文底蘊也就變得深厚了。 另外學習方法上也可以拓展。教學貴在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能「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古詩文的教學,除了指導學生掌握一般的學習步驟、學習方法外,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方法橫向的遷移運用。引導學生聯系地理、歷史、自然等知識讀懂詩意,用繪畫表達理解,用音樂配合誦吟,用表演再現情景等。如六年級《泊船瓜洲》一詩的教學,可以通過讀地圖了解京口、瓜洲及鍾山的地理位置,從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的意思。還可啟發學生聯系常識課上學到的有關王安石變法的歷史知識,感受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與離別家鄉的依戀交織於胸的復雜情感。而學習成果的展示形式也可多樣,有的朗誦,有的吟唱,有的繪畫,有的表演小品,有的將詩寫成書法作品…… 古詩詞教學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一個有活力的古詩課堂,啟示學生自己進行研究性學習,有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與幸福,這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詩教學。
㈥ 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文教學
一、古詩教學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分六步進行: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二、古詩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今天馬老師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孫老師執教的《長征》,「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八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偉大的詩人,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七律詩」板書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像今天的馬老師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孫老師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紅軍長征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其實是巧妙地「扶」。當學生對古詩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後,通過集體交流了解到了學情,根據學情,來決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該「扶」,又該怎麼「扶」。通過「扶」,讓學生初步體會在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進一步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為體味詩情,進入詩境做好了准備。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馬老師在讓學生明詩意這一環節,先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讀懂前兩句詩,再通過朗讀感悟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緊接著就放手讓自學第二句古詩,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依據學情適當的進行概括和提升。孫老師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語更是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華。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今天這兩節課在朗讀環節兩位教師就是這樣層層深入地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在上一環節,學生已經在老師的指導朗讀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馬老師採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孫老師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課程標准指出:小學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於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大連市小學語文質量評價標准在各年級的積累要求中的第一條就明確規定該年段積累詩文的數量及途徑。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所以在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後,並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今天的兩節課在方面都做到拓展。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柳。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教育有模,但無定模;無模之模,乃為至模。」古詩的教學結構可以多樣,教學方法千變萬化。六步古詩教學法是我們在開展有效課堂研究中關於如何有效進行古詩教學的一種探索,一定有很多的不足與遺憾。但是我們堅信在我們全體東風老師的有效課堂教學研究中,在教師進修學校邵主任和杜老師的專業引領下,一定會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質量!郭會玉 (初中語文 甘肅武威四期初中語文二班 )
㈦ 統編教材背景下,古詩文該如何教
我們都知道,文言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根與魂。可是,在我們眼裡情文並茂、簡潔凝練內的文言文,對於大多數容初中生來說卻是佶屈聱牙、深奧難懂,讓人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學又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編教材尤其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在七年級的新教材中文言文佔比在1/5-1/4之間,到了八年級更是提高至1/3。回顧歷年中考,雖考查的是課外文言文,但考察的知識點還是課內的。那如何才能做到既吸引學生對文言文產生興趣,又提高文言文的學習效率,落實新教材中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提升文言文的拓展遷移能力呢?小編以自身為例,談談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整理、運用的三個方法。
統編教材背景下的文言文,這樣教,有趣又有效!
㈧ 孩子中考必考的古詩文背誦非常熟練,但是一碰到古詩文閱讀就不會,應該怎麼辦
古詩文不僅僅復要求孩子會背制誦默寫,還要理解內容。近幾年加大了對古詩文傳統文化的考察力度,孩子所掌握的詩歌鑒賞方法不會靈活運用,對作者情感變化分析不清楚,另外文言文沒有掌握翻譯方法,導致課內外文言文不會翻譯和遷移運用。北京新東方中小學1對1的老師會依據近年考情,分主題幫助孩子梳理古詩文,從古詩文內容、手法、作者情感來幫助孩子查漏補缺,結合真題、模擬題進行日常打卡訓練,提高孩子鑒賞詩歌、課內外文言文遷移對比的能力。
㈨ 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閱讀教學30
一、古詩教學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分六步進行: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二)、介紹背景,知詩人。(三)、自主學習,明詩意。(四)、想像誦讀,悟詩情。(五)、創設情境,入詩境。(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二、古詩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今天馬老師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孫老師執教的《長征》,「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八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偉大的詩人,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七律詩」板書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像今天的馬老師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孫老師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紅軍長征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其實是巧妙地「扶」。當學生對古詩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後,通過集體交流了解到了學情,根據學情,來決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該「扶」,又該怎麼「扶」。通過「扶」,讓學生初步體會在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進一步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為體味詩情,進入詩境做好了准備。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馬老師在讓學生明詩意這一環節,先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讀懂前兩句詩,再通過朗讀感悟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緊接著就放手讓自學第二句古詩,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依據學情適當的進行概括和提升。孫老師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語更是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華。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像誦讀,悟詩情。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
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今天這兩節課在朗讀環節兩位教師就是這樣層層深入地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在上一環節,學生已經在老師的指導朗讀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馬老師採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孫老師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課程標准指出:小學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於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大連市小學語文質量評價標准在各年級的積累要求中的第一條就明確規定該年段積累詩文的數量及途徑。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所以在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後,並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今天的兩節課在方面都做到拓展。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柳。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