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諺語雲:「人是習慣的奴隸。」王爾德說:「起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我們。」也有人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可見成功的教育應從良好習慣的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葉聖陶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一種好的習慣可以受益終身。」……這就是說,如果學生從小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將來他就能在沒有任何強制因素和外人點撥輔導的情況下,也能非常自覺、饒有興味地去學習、去生活。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習從內心出發,不走彎路而達到高境界;不良的學習習慣,會給學習的成功帶來困難。大綱也指出:「教師要按照各個年級的教學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要著重培養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預習和復習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和檢查作業的習慣,看書報和聽廣播的習慣,勤動筆的習慣。」新課程中的習慣篇也體現了以下教育教學觀:素質教育觀、學生發展觀、「小語姓小」觀。好習慣就像是我們生命之樹上盛開的一朵朵美麗的小花。學生能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們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陳鶴琴則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在這個競爭的時代,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在社會中「成龍」、「成鳳」,而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教師需高度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便是著眼學生一生的發展,讓他們終身受益。 行為變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一個動作,一種行為,多次重復,就能進入人的潛意識,變成習慣性動作。人的知識積累、才能增長,極限的突破等都是習慣性動作、行為不斷重復的結果。如果學會運作潛意識技巧,就可以建立一種自動運作的「長效機制」,從而達到人生的奮斗目標。不斷地重復某個動作,在潛意識中,轉化為程序化的慣性。也就是不用思考,便自動運作。這種自動運作的力量,即習慣的力量。它是非常巨大的,長此以往將使其主體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習慣組成的。俗語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長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成功人士並不見得比其他人聰明,但是,好習慣讓他們變得更有教養、更有知識、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賦,但是,好習慣卻讓他們訓練有素、技巧純熟、准備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決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習慣卻放大了他們的決心和努力,並讓他們更有效率、更具條理。 點點滴滴的好習慣將會改變人的一生! 首先、老師要主動與學生交心:教師應主動地、和藹地和每個學生交談,打消學生對學校的陌生感,盡快成為每個學生的好朋友。要注意通過觀察、談話等方式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每個學生都是抱著美好的願望上學的,教師要保護並激發這種學習的願望,循循善誘,積極鼓勵應是我們啟蒙教師主要的教學方式。 其次、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激發學生養成習慣的慾望:孔子曾講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自覺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它能使「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學生一旦有了自覺性,就會心甘情願地、積極主動地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教師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故教師應千方百計,使學生了解這樣做的好處,激發起學生這樣做的願望。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特別是要組織教學活動時,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通過故事或通俗易懂、兒童化的語言,滿足學生好動和自我表現的慾望,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問題,在合作中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交流中產生情感共鳴,在運用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學生在滿足心理需要的過程中,注意力自然而然集中在學習上。另外,對剛入學的兒童來說,教師的教學藝術顯得格外重要,千叮萬囑學生是會厭煩的。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老師可採用師生互動的方式。如要讓學生安靜時,教師說:「一、二、三」,學生說:「快坐好」;需要提示時,教師說前半句,讓學生接著說後半句。如,「小小耳朵——認真聽,小小眼睛——仔細看,小小頭腦——仔細想,小小雙手——學會做」,學生很感興趣。教師有時用眼神暗示,手勢暗示等能起很好的作用。此外,有的老師還總結了處理偶發事件的策略。如,「寬容的策略,轉移的策略,停頓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誘導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卻的策略」等。 第三、明確要求與具體指導相結合:對成年人一般提出要求就行了,不需指導過細,而對低段小學生則不行,必須做到「明確要求,指導具體」。如學生的作業習慣,要制定出具體要求,如:一、書寫規范、二、格式正確、三、正確率高、四、按時完成。用這四條要求經常指導孩子的作業,給予評判,好的印上紅旗或小紅花,開展一日無錯題活動。經常在全班展覽,鼓勵本人,促進大家。為了明確要求,可制訂養成教育內容序列,從每個細小的動作入手,從站、立、行開始,隨時都要給予指導。另外,從學生的作文和日常接觸中,如發現有的孩子接、發東西、說話等不太有禮貌,就要及時教孩子學會如何接遞東西,如何說話。低段的孩子,缺乏起碼的生活經驗,如果沒有具體地指導很難形成良好習慣,所以培養習慣必須具體指導。教師在學校指導,家長在家裡指導,邊指導邊訓練,最終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教師要善於當好醫生。新的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教師是多重角色的職業。是演員,又是服務員;是長輩,又是朋友;是學生,又是老師。然而,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方面,筆者認為教師更應該像醫生。根據學生的不同「症狀」,把矯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同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緊密結合起來,發揮「醫生」的作用,對症下葯,治病救人。培養一個好的習慣很不容易,需要學生有堅強的意志力,老師也要付出艱辛的勞動。而糾正一個不良習慣更是難上加難。有關專家指出,一個人幾天養成的不良習慣,一輩子都不一定能徹底改掉。的確,剛入學的孩子,他們盡管天真活潑、聰明可愛,但在他們身上,不良習慣隨處可見。如:上課時隨便講話,東張西望;隨便下座位,隨手扔紙片;亂放學具,作業拖拉等等。這些不良習慣一旦形成,糾正起來非常困難。因此,在培養良好習慣的同時,很多時間也在糾正不良習慣。既要塑造他們,又要改造他們,既要做好「園丁」,又要做好「醫生」 第四、榜樣示範:首先,教師樹立形象:在孩子們的眼裡,教師是完美無缺的榜樣,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特點,教師必須發揮示範作用,注意言傳身教。學生耳儒目染,由此而產生的內驅力,對其良好的習慣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葉聖陶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學生在學習中接觸最多、關系最密切的莫過於老師了,學生,特別是低段小學生,他們是在模仿中學習,其模仿能力相當驚人。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著一定的威信,教師的行為習慣經常成為學生的模仿對象。家長經常會從小學生的口裡聽到這樣的話:「我們的老師是這樣說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表現出良好的習慣,以身作則,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只要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得以更好地實現。其次,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在培養行為習慣方面,榜樣尤為重要。列寧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無聲的力量,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典範,是行為規范化的模式。榜樣是活的教科書,具有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對學生具有更大的說服力,更強的感染力,對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學生的一個心理特點就是模仿。他們可塑性強,給他們樹立什麼榜樣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給他們做榜樣,就可以激勵他們向積極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紀律方面,多給孩子樹立身邊的榜樣,挖掘每個孩子身上的優點及時樹立典型,孩子們都有爭強好勝心理,就會不由自主地以他們為標准要求自己,養成嚴格遵守紀律的習慣。榜樣還有矯正作用,它像一面鏡子,可以使學生經常對照檢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第五、檢查評比與自我評價相結合:只要求沒檢查,就跟沒說一樣。因此檢查評比工作必須堅持下去,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對學生的紀律、衛生、文明行為、學慣用具、三帶等情況每日與家長聯系,做到「天天查、周周評、月月總結」。開展「爭星」評比活動,評出紀律標兵、文明禮貌標兵、勞動小能手……工作雖然瑣碎但對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起到了督促作用。但是檢查評比終究是外力,養成好行為習慣必須靠內因,為此把檢查評比必須與自我評價結合起來。依據小學生評價手冊,每月認真進行四評: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評,教師評。如果學生把道德規范與本人的有關行為進行聯系,對照評價,這對學生道德行為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特別是自我評價,它是學生進步的力量源泉,只有自己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才會產生美化自我行為的強大動力。 第六、持之以恆,反復訓練: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細節開始,在教學中,有許多的「細節」,諸如寫姿、坐姿,回答問題時聲音宏亮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把這些細節養成好的習慣,《老子?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教師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習慣是經過重復或練習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動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須有一個過程,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不斷強化,需要持之以恆地滲透。久而久之,學生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習慣是一種動力定型,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和強化的結果,必須經過長期、反復的訓練才能形成。因此筆者認為嚴格要求,反復訓練,是形成良好習慣最基本的方法。習慣培養具有長期性,我們必須要耐下心來,不怕麻煩,時時講,處處講。以情促行,持之以恆,學生一定能習慣成自然的。我們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對學生過早提出統一的、硬性的要求,而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思之自得者真,習之純熟者妙。」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復進行訓練。反復訓練對低段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他們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從概念開始,而是從實踐中體驗和訓練出來的。一些大道理一時半會兒很難被他們理解,但是,在訓練中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體會到好習慣的益處,慢慢就理解了。這時的習慣已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因此他們會受益終身。訓練是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中心環節,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 第七、科學地激勵學生:對學生取得的每一點微小的成績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鼓勵學生增強成就感,能調動其積極性,使其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努力,激勵其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小朋友特別喜歡表揚,表揚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起著激勵和導向的作用。對剛入學的孩子,給一些物質獎勵如小紅花、五角星等是可以的,但不要太頻繁,以免弄得教師手忙腳亂。我們提倡課堂評價多樣化,豐富多彩的口頭評價,簡單易行,也能取得實效,如「這個同學很認真聽別人的發言,他不重復別人的意見」。「這個同學的想法與眾不同,很動腦筋。」「這組同學討論的很熱烈,合作得很好,希望其它組同學也能像他們那樣。」評價要有針對性,語言要豐富,不要總是一句:「你真棒」。評價要真誠,對回答有錯誤的同學,應善意地指出,或再提一個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糾正錯誤。使學生在老師的贊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老師的引導下自覺地修正自己的錯誤。 第八、校內外合軌並行:習慣培養具有隨機性,必須注意「家庭與學校、社會,擰成一股繩」。學生除了學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除了在學校處處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外,還要與家長密切聯系,請求家長配合老師的工作,學生在家庭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也要督促學生的行為,時刻提醒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點工作中,教師要經常進行家訪,可以是面訪,也可以是電訪,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行為,及時得到反饋的信息,對學生的壞行為作出及時的糾正。教師與家長不斷地溝通,互相配合,讓學生養成壞習慣的機會減到最少。 最後、老師要換位思考,體諒學生:每個生命的成長都有一個過程。習慣的養成也有個過程。靜下來想一想,孩子的現有水平有時真得很難達到家長和老師期望的水平,過分的強壓和管束也許會達到適得其反的結果。不管是鼓勵多了還是嚴厲多了,孩子都會疲了,所以和孩子之間一定要把好這個度,引導孩子自覺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在有些地方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的時候,不要一味的指責,這時孩子更需要得是安慰,現在的孩子通過家庭環境、各方面信息返回到他大腦中的事情太多了,別看年齡小,想法倒挺多,觸到他的自尊心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更細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不同孩子不同對待。 總之,多一個好習慣,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和機遇;多一個好習慣,我們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們的教育最終是對學生的行為發生影響,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對兒童進行德育的有力手段,同時在具體的培養中滲透著思想品德教育。養成教育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新人的關鍵環節,只有抓好這一環節,從實際出發,靈活機動地培養學生各種良好行為習慣,才能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作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乘著良好習慣這艘帆船,乘風破浪,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B. 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一邊做作業,還一邊吃東西或一邊看電視,一心二用;
2、沒有養成記事本記錄每回天要做的作業題的習答慣;
3、家庭沒有制定出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導致孩子學習和做作業沒有時間觀念,拖拖拉拉,效率低下;
4、在學習和做作業時,不認真,不專心,審題不嚴,書寫不工整;
5、缺乏自己整理書桌用品和收拾書包的習慣;
6、依賴思想嚴重,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總是希望老師、家長能告訴他怎麼做等等。
C.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認為就是你要在平常的時候一直就是急著你應該怎麼做,就是從平常做起,然後到後面的話可能你這個習慣就會養成了。
D.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就是要從小抓起,
要讓他養成固定的學習時間和習慣。
E. 小學生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學習,要養成下面這些學習習慣。
1、課前做好預習工作,提出問題;課上動腦動手,集中注意力。一般來講,老師教的知識都是根據教學大綱、考試大綱來進行的,所以上課的專心很重要。
2、學習中學會給自己定定目標(大、小、長、短),這樣學習會有一個方向;然後梳理自身的學習情況,找出自己掌握的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容易丟分的知識點;再者合理的分配時間,有針對性地制定學習任務,一一的去落實。
3、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輔助理解,加深記憶。
當然了,為了讓學習記憶變得簡單起來,一些記憶技巧對學習記憶也是有幫助的,比如諧音法、圖像法、聯想法、結構法等等。比如我練習過的《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其中的「編碼定位記憶」就用到了諧音轉化記憶、意義轉化記憶、形象轉化記憶、位置記憶、聯想記憶,思維導圖就是一種結構式的記憶。這些方法在特定內容的記憶上有很好的幫助。
4、做題反思。做題的時候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遇到錯的題(粗心做錯也好、不會做也罷),要把這些錯題收集起來,每個科目都建立一個錯題集(錯題集要歸類),當我們進行考前復習的時候,它們是重要復習對象,保證不再同樣的問題上再出錯、再丟分。
F.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並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以下介紹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供同學們參考:
1.主動學習的習慣
別人不督促能主動學習,一學習就要求自己立刻進入狀態,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鍾學習時間。要有意識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於學習,並能堅持始終。
2.及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習慣
要在規定的時間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把每個規定的學習時間分成若干時間段,根據學習內容,為每個時間段規定具體的學習任務,並要求自己必須在一個時間段內完成一個具體的學習任務。這樣做,可以減少乃至避免學習時走神或注意力渙散的情況,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在完成每個具體學習任務後,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時間段的學習中去。
3.各學科全面發展,不偏科的習慣
現代社會迫切需要的是發展全面的復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學生要全面發展,不能偏科。這就要求中學生對自己不喜歡的學科更要努力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興趣。對不喜歡的學科或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科,可以適當降低標准,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經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的初期目標、中期目標、遠期目標,然後要求自己去完成。這是克服偏科現象的有效方法。
4.預習的習慣
課前預習可以提高課上學習效率,有助於培養自學能力。預習時應對要學的內容,認真研讀,理解並應用預習提示、查閱工具書或有關資料進行學習,對有關問題加以認真思考,把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以便課上有重點地去聽、去學、去練。
5.認真聽課的習慣
上課時,老師不僅用語言傳遞信息,還會用動作、表情傳遞信息,用眼神與學生交流。因此,中學生上課必須盯著老師聽,跟著老師想,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能否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學習,是學習效率高低的關鍵性因素。上課要做到情緒飽滿,精力集中;抓住重點,弄清關鍵;主動參與,思考分析;大膽發言,展示思維。
6.上課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
中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上要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積極回答問題可以促進思考,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創新意識的勃發。回答問題要主動,起立迅速,聲音宏亮,表述清楚。
7.上課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
中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上要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積極回答問題可以促進思考,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心裡素質,促進創新意識的勃發。回答問題要主動,起立迅速,聲音宏亮,表述清楚。
8.多思、善問、大膽質疑的習慣
學習要嚴肅認真、多思善問。「多思」就是把知識要點、思路、方法、知識間的聯系、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認真思考,形成體系。「善問」不僅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還要虛心向老師、同學及他人詢問,這樣才能提高自己。而且,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有所創造,敢於合理質疑已有的結論、說法,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敢於挑戰權威,要做到決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問題。要知道「最愚蠢的問題是不問問題」,應該養成向別人請教的習慣。
9.上課記筆記的習慣
在專心聽講的同時,要動筆做簡單記錄或記號。對重點內容、疑難問題、關鍵語句進行「圈、點、勾、畫」,把一些關鍵性的詞句記下來。有實驗表明:上課光聽不記,僅能掌握當堂內容的30%,一字不落的記也只能掌握50%,而上課時在書上勾畫重要內容,在書上記有關要點的關鍵的語句,課下再去整理,則能掌握所學內容的80%。
10.課後復習的習慣
課後不要急於做作業,一定要先對每一節課所學內容進行認真的復習,歸納知識要點,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系,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結構或提要步驟式知識結構。主動詢問,補上沒有學好的內容。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要注意進行交替復習。
11.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和自己選做的作業,認真思考,認真書寫,一絲不苟,對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尋找解決的辦法。作業寫完後,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徵和要點,以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作業錯了,要及時改過來。
12.階段復習的習慣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形成單元、章節知識結構,在大腦中勾畫圖式。這是使知識系統化,牢固掌握知識,形成學科能力的重要一環。
13.自覺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習慣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發展的表現,是創新能力的內核,是實現未來發展的關鍵。中學生應該隨時注意運用如下步驟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1)界定自己所面臨的問題。(2)搜集相關問題的所有信息。(3)打破原有模式,從八個方面嘗試各種新的組合。包括改變方向,改變角度,改變起點,改變順序,改變數量,改變范圍,改變條件,改變環境等等。(4)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5)讓大腦放鬆,讓思維掠過盡可能多得領域,以引發靈感。(6)檢驗新成果。以上六步是解決作業難題的有效方法。
學無止境,在學習過程中要善於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也要善於借鑒他們比較好的學習經驗為己所用。聰明的你一定能找出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乘風破浪,早日達到勝利的彼岸!
G. 簡述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家庭教育中,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6種方法
積極家庭教育
2019年12月19日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家庭教育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成功的教育也是從良好的習慣養成開始的。可在現實中,有些家長往往更多地關心孩子對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其實,對小學生來說,在某種程度上,習慣的養成比知識還重要的多。那麼,在家庭教育中,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1、督促和幫助孩子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以養成善於計劃和追求實效的習慣
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了追求實效,學習也需要有計劃,在家裡的學習更需要有詳細的安排。家長要指導孩子按不同時間段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如周一至周五在家學習計劃,周六周日學習計劃,寒假、暑假學習計劃。
周一至周五,剛回家要安排先做半小時左右的作業,盡量把當天的作業做完,如果做不完晚飯後在做。因為按照心理學的遺忘規律,剛回家趕快做作業,有趁熱打鐵的效果。
在雙休日和寒暑假期的早晚,要安排孩子背誦和記憶一些東西,如古詩詞,好文好詞,英語單詞等,因為按照認知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早上和晚上睡覺前人的記憶力更好,早上前面雜事干擾少(無前攝抑制),晚上後面事情干擾少(無後攝抑制)。大部分學校早操前要安排一節早讀課,讓孩子讀課文、背單詞,就是這個道理。實際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經驗都能證明這一點。
有了學習計劃,家長要督促落實計劃。孩子當天的學習任務,一定要當天完成,雙休日的任務也要分在兩天各自完成,寒暑假的學習任務,也要按分解的情況分段完成,絕對不能拖到快開學集中突擊去作做。
2、指導孩子認真檢查作業,糾正錯題,以養成善於反饋嬌正的習慣。
在小學生完成作業的問題里,容易犯兩個錯誤:一是沒有回頭檢查的習慣,二是不能自覺自願地糾正錯題,並且年級越低,表現越突出。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檢查驗算可以發現錯誤;糾正和完善錯題,才能彌補對知識掌握過程中的缺陷。
在我家孩子上高中時,我看了好多高考狀元的學習經驗談,他們幾乎有一個共同的經驗,就是都有個錯題集。因為錯誤代表著已學知識中掌握較差的部分,在某種意義上講,糾正錯題比做新題更重要,比反復做題效率更高。所以,家長務必讓孩子先更正錯題,再去做新的作業,長期堅持,使其成為一種習慣。
3、協助孩子認真完成口頭家庭作業,以養成注重背誦記憶的習慣。
家庭作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書面作業,如寫生字,抄單詞,完成課後練習題等;另一種是口頭作業,如背詩詞、背課文、背英語單詞、聽寫生字生詞,口算數學題等。小學生往往重視前者,忽視後者,其原因就是後者老師不好檢查。所以家長要通過微信群等途徑,搞清楚每天的作業,督促完成口頭作業。
平時常聽家長說:學習去。孩子就趕快去做作業。實際學習並不等於做作業。因此家長要幫助孩子,除了完成老師補置的作業外,盡可能的進行一些自學內容。如,復習已學過的內容,讀一些課外書籍等。在這里提醒家長,在小學不要給孩子教沒上的內容,因為如果家長先講了,孩子上課就會不專心,時間長了會使孩子養成不善於傾聽的壞習慣。這正是小學生留級弊大於利的原因。
4、指導孩子自覺進行單元復習和總復習,以養成善於綜合歸類的習慣
小學生的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老師的引領,靠著老師布置的練習題、練習冊的引導,尤其目前孩子的家庭作業量偏大的情況下,孩子很少有自覺進行單元復習和總復習的習慣。這都不利於孩子總結性復習習慣的養成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綜合性復習不僅有利於鞏固本單元或本學校知識技能,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家長利於周末或假期,指導孩子對上一單元或上一學期的知識進行歸類復習,提高鞏固知識的效果。如:上一單元或上一學期學了那些古詩,學了那些好詞好句,學了那些英語單詞,學了那些數學公式等等。
5、提醒和及時矯正孩子的寫字姿勢,以養成規范寫字和保護視力的習慣
小學教育只所以也叫基礎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有它的基礎性。不僅是小學所學的知識技能、學習方法、小學培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連做題的姿勢和握筆姿勢都是以後繼續學習的基礎。由於目前班額太大,老師的各別指導跟不上等原因,現在一部分學生在整整六年的小學生活中,也沒有學會如何用正確的姿勢握筆,不僅嚴重影響著寫字的效果,還影響著孩子的視力。
在小學常見的錯誤握筆姿勢是手指離筆尖太近,致使筆桿太陡,沒有靠在虎口裡, 所以,筆就不易拿穩,字的筆畫就寫不長。這種情況,如果不能在低年級得到解決,一旦形成習慣,以後孩子的字就不容易寫舒展。因此,家長要時時提醒,監督和矯正孩子的握筆姿勢,讓正確的姿勢能夠形成並得到鞏固。
6、教育和督促孩子愛護書本,及時整理書櫃和書包,以養成愛護書籍的習慣
大家發現沒有,大凡學霸式孩子,都喜歡書,平時也喜歡整理書。相反,學習差的孩子,他的書皮也最容易掉。
我們一提到猶太人,就會馬上想到這個民族的人聰明,實際這和猶太人熱愛學習、喜歡書籍是分不開的,據說猶太人有個家庭世代相傳的傳統,就是書櫥要放在床頭,這除了用起來方便外,主要體現對書的敬重。猶太人也不焚書,即使是攻擊猶太人的書。
我們家長也要教育孩子從小愛護書籍,並給孩子提供專用書櫃,買漂亮的書包,督促孩子及時整理書包,定時整理書櫃。
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很多,每種習慣的養成辦法也各種各樣。尤其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由於個體的不同,每個個體所處的環境不同,都應有不同的培養方法。但教育有其規律可循,孩子各年齡段的身心發展也有其規律可循。因而,家長應抓住小學階段孩子接受教育的特徵,及時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圖片來自網路)
H.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好的學習方法就好比是好的開門鑰匙,幫您打開一扇扇快速提升學習效率的學習之門。
1.認真預習的習慣
很多同學只重視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後完成作業,而忽視課前預習,有的同學根本沒有預習,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有時間,而是因為沒有認識到期預習的重要性。那麼預習有什麼樣好處呢?課前預習也是學習的重要環節,預習可以掃除課堂學習的知識障礙,提高聽課效果;還能夠復習、鞏固已學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能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減少對老師的依賴,增強獨立性;預習可以加強記課堂筆記的針對性,改變學習的被動局面。在預習時,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內容與前面已學的知識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課內容與前面已學知識的聯系,找出所需的舊知識,並補習此時的知識;找出本課的難點和重點(作為聽課的重點);對重點問題和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用筆劃或記入預習筆記。
2.專心聽課的習慣
如果課前沒有一個「必須當堂掌握」的決心,會直接影響到聽講的效果,如果在每節課前,學生都能自覺要求自己「必須當堂掌握」,那麼上課的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實際上,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上課聽不懂沒有關系,反正有書,課下可以看書。抱有這種想法的學生,聽課時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聽課障礙,就不想聽了,結果浪費了上課的寶貴時間,增加了課下的學習負擔,這大概正是一部分學生學習負擔的重要原因。
3.及時復習的習慣
及時復習的優點在於可加深和鞏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學習後發生的急速遺忘。根據遺忘曲線,識記後的兩三天,遺忘速度最快,然後逐漸緩慢下來。因此,對剛學過的知識,應及時復習。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提高,復習次數可以逐漸減少,間隔的時間可以逐漸加長。要及時「趁熱打鐵」,學過即習,方為及時。忌在學習之後很久才去復習。這樣,所學知識會遺忘殆盡,就等於重新學習。
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就是說,復習過去的知識能得到很多新的收獲。這個「新」主要指的是知識達到了系統化的水平,達到了融會貫通的新水平。首先,知識的系統化,是指對知識的掌握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也就是從整體、全局或聯系中去掌握具體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學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識系統中的應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識的系統化,能把多而雜的知識變得少而精,從而完成書本知識由「厚」到「薄」的轉化過程。系統化的知識,容量大,既好記又好用。最後,系統化的知識有利於記憶。道理很簡單,孤立的事物容易忘記,而聯系著的事物就不容易忘記。想搞好知識的系統化,一要靠平時把概念和原理學好,為建造「知識大廈」備好料;二要肯於堅持艱苦的思考。思想懶漢,逃避艱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識的;三要學會科學地思維。
4.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明確做作業是為了及時檢查學習的效果,經過預習、上課、課後復習,知識究竟有沒有領會,有沒有記住,記到什麼程度,知識能否應用,應用的能力有多強,這些學習效果問題,單憑自我感受是不準確的。真正懂沒懂,記住沒記住,會不會應用,要在做作業時通過對知識的應用才能得到及時的檢驗。做作業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實際上,不少學生正是通過做作業,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區別開來,對事物之間的關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變換更靈活。可以說做作業促進了知識的「消化」過程,使知識的掌握進入到應用的高級階段。做作業可以提高思維能力;面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就會引起積極的思考,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使新學的知識得到了應用,面且得到了「思維的鍛煉」,使思維能力在解答作業問題的過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業可以為復習積累資料;作業題一般都是經過精選的,有很強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過的習題也不應一扔了事,而應當定期進行分類整理,作為復習時的參考資料。
5.練後反思的習慣
在讀書和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復習備考過程中,每個同學都進行過強度較大的練習,但做完題目並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1.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2.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3.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4.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5.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應當培養的優良習慣還有許多,諸如有疑必問的習慣,有錯必改的習慣,動手實驗習慣,查找工具書的習慣,健康上網、積極探究的習慣等等。從課堂學習的過程看,還有認真預習、專心聽課、及時復習、獨立完成作業、積極應考等好習慣。
6.積極應考的習慣
從學生的角度講,考試的結果直接關繫到對自己的評價,也關繫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從學校的角度講,老師為了檢查教和學的近期效果,以便對教學進行及時的調整,為了推動學生的系統復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也把考試作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學校在考試復習前進行動員,考試時講考場要求,設置考場,安排監考老師等等,形成了一定的緊張氣氛。
為什麼有的同學在考試時考不出應有的水平呢?這涉及到臨考准備、臨考發揮、考後分析等一系列問題,其中決定性的因素一般有三個:一個是學習因素,即知識能力的水平;一個是心理因素,即情緒、意志等狀況;一個是方法因素,即會不會應考的問題。應該如何應考呢?首先,對參加考試要有一種積極的態度,不要給自己再施加壓力。臨考前,不要去想考試成敗將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後果,尤其不誇大考試成敗的影響,要想好萬一考不好的「對策」,對自己的期望要實事求是;正確對待外來的壓力。其次,考試前要休息好。臨考前要減輕學習負擔,要保證充分的睡眠,要適當進行代體活動,要保證身體鍵康。再次,在考試過程中,注意答卷順序,按先易後難的答卷法,審題要認真,想不起來,先放一放,做好後要仔細檢查,更正錯誤。
7.閱讀自學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系,反復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學習層次越高,自學的意義越重要,目前我國的高考(Q吧)為選拔有學習潛能的學生,對考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8.觀察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通過大腦進行信息加工,總結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徵。
9.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復加工,釀造知識蜂蜜。
10.總結歸納的習慣
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I. 小學生怎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做到從小做起,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小學生的好習慣,應該從小做起,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注意明確好習慣的標准,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能夠明確好習慣的標准,孩子才能學會遵守。
堅持督促孩子,好習慣養成需要一個時間和過程,所以,我們應該及時監督和督促孩子。
好習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我們就應該逐漸對孩子有更高的標准。
平時注意多鼓勵孩子,我們在孩子的學習中,特別注意應該多關注和了解孩子心理狀態,多鼓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