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年級小學生總管不了自己,提醒寫作業吃飯總是想著玩
小學,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6-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現階段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有些地區仍是5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和中國留日學生引入中國的。
教授學童識字的「小學」,古代也叫「蒙學」,包括教育階段及教育場所兩種含義。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為《蒙求》、《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四書》等。沒有固定年限。採用個別教學,注重背誦,練習。在學的學生也叫「蒙生」。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小學教育除了教育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
「小學堂」劃分為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
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小學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小學校〔修業三年〕。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小學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1922年,國民學校仍改為初等小學校,取消預備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衛一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小學),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鄉鎮(人民公社)一級設置一所中心小學,在各村(生產大隊)設村小。隨著老齡化加速,幼兒人口比重下降,小學生源減少,各村小開始撤並,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小學,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
新中國的小學學制,廢除了民國時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實行一貫制小學,先後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學。由於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升初中不再實行考試。
初小是指小學一年級至四年級的教育階段。讀完四年級合格者,取得「初小」學歷。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村欠發達地區才普遍建立初級小學。不少地區的農村學校是「一所學校、一個老師、一個教室、一個班級」初級小學復式班。一名教師包攬了4個年級、所有課程。初小教育對於掃除文盲運動有重大意義。
高小全稱為「高級小學」。小學五年級、六年級被稱為「高年級」。讀完高年級合格者,取得高小學歷。1949年之前,中國的高級小學並不普遍。
具備初級小學和高級小學的學校,稱之為「完全小學」,簡稱「完小」。中國實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後,建立農村完小,已經成為基本標准。縣城及以上城市的小學普遍是完小,所以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就不再作標記,而農村小學的完小仍然是教育普及程度的標志。
小學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21世紀初,一些地區又進行試驗,實行小學五年制教育。如寧波山東地區2006年在部分學校試行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學制」試點。濟寧等地點現 今也沿用著「五四學制」。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