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生三年級學生厭學怎麼辦
目前在校學生的厭學率已達30%甚至更高」,這是兩會期間北京市政協委員田曉君告訴媒體的,這說明厭學已經成為普遍現象!而且,這種厭學現象不僅存在於那些學習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身上,也存在於那些學習成績佼佼者身上。我們時常能聽到這樣的聲音「是我爸讓我來學的,我根本就不想學」,「學校升學考試要考,不學就去不了好學校」,「他們交了錢叫我來,我才來的,我才不想來呢!」……
難道學生學習就真的只是為「分」學,為家長學嗎?
是應試教育的錯嗎?應試教育下,「分」成為了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准。所以很多家長學生就把學生厭學歸結為應試教育的錯。家長們為了應試教育把無形的壓力都押在孩子身上,以犧牲孩子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去換取學習成績,換取升學率。這種情況下,孩子能不厭學嗎?
就是為了孩子的成績,所以有一部分老師採取填鴨式的教育。他們始終把分看成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這些老師的日常教學中就會採取這樣的教學手段。他們只注重知識的輸入與輸出,他們認為,我把該講的知識都傳授給你了,你只要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認真完成作業,認真復習,考試時考一個好成績,考一所好學校,就可以了。但是對於學生而言,這種只有輸入和輸出的學習,是乏味的學習。他們並沒有從這種學習中體會到快樂,他們又怎麼能不厭學呢?
而我們的家長也有類似的想法。他們認為,我只負責交錢,我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孩子去上學,去學習,把成績拿回來就行。他們從孩子那裡期望的也只是學習成績,也只是「分」而已。家長也把孩子的學習歸結為輸入和輸出兩個方面,而不在意孩子的學習過程,一味的希望他們努力,希望他們犧牲游戲,犧牲休息,希望他們克服困難,孩子又怎麼能不厭學呢?
而我們的學生呢?他們從始至終都只能默默接受,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無形的壓力,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沒辦法說不學,他們又不知道該如何快樂的學習,他們只能通過厭惡學習,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來發泄自己的不滿!
我們的孩子何時才能從所謂的厭學狀態中走出呢?
其實,應試教育本身並沒有錯!我們提倡素質教育,但是這與考試並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教育系統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負有選拔和篩選的功能,有一整套的入學選拔體制。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學校完成的。孩子如果學習成績上不去,就沒有繼續深造的機會,就不能在學校中完成素質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技能就無法獲得。
而家長這種望子成龍的想法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的家長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而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家長才是「使孩子真正從厭學狀態中走出來」的關鍵。學習不僅僅是輸入和輸出兩個狀態,而是輸入——系統轉化——輸出三個狀態。「系統轉化」是關鍵!我們不能讓孩子孤獨的完成系統轉化,我們應該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來完成這個過程。
教師在輸入的過程中,應注重知識的趣味性,只有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到快樂。如:我們在給孩子講授添括弧去括弧時,孩子經常會不明白為什麼出現減號時就要變號。1234-376+476的運算中,其實可以先計算476-376,所以要寫成1234+(476-376),但是學生就會寫成1234-(476-376),這是該如何辦呢?可以這樣理解:你原來有1234元錢,-376代表你先花去376元錢,+476代表媽媽又給了你476元錢,其實你是賺了100元,那麼你現在的錢數就應該是1234+100元,那麼學生就不會出錯了! 再如:在學習除法運算時,我們知道0不能做除數,但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這樣向學生解釋:如果我上街去買一筐蘋果,打算分給大家吃,可是當我把蘋果運回來時,卻發現你們都出去玩啦,你說,蘋果還可以再分嗎?當然不能分了,所以,你現在應付該明白「0為什麼不能作除數」這個問題了!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他還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試問這樣的學習又怎麼能夠讓學生討厭呢?
我們的家長呢?可以起到輔助教師教學的作用,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戲,把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游戲,讓學生學有成就感。如:在訓練孩子做簡單加、減、乘、除運算時,可以用撲克牌來做游戲,隨便挑出幾張撲克牌做運算比誰的運算速度快!再如:家長可以主動向孩子詢問學校或是課外學習的內容,然後讓孩子想自己作講解,再加以適時的表揚,那麼孩子會從中體會到成就感,孩子又怎麼能夠厭學呢?
所以,給孩子一個快樂成長的空間,讓孩子覺得學習不再是孤軍奮戰,讓孩子覺得學習不再只是輸入和輸出,讓孩子有興趣的學,讓孩子有成就感的學,那麼孩子一定會從厭學得到學習狀態中走出來。
『貳』 小學生厭學原因有哪些
一、小學生厭學心理原因分析
1. 家庭因素。(1)過分溺愛或放任自流。獨生子女在當今社會已經越來越多,由於物質條件十分豐裕,致使獨生子女在家養成所謂的「公主病」。父輩的物質給予,祖輩的精神關愛使小學生在家沒有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造成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的惡性學習心理。(2)家庭關系不和諧。父母及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家庭關系的重要基準,做孩子的良師益友是家長的最高境界。假如孩子長期處在一個充滿「戰爭硝煙」的家庭和一個「冷如冰窖」的家庭,使他們整天處於焦慮不安的情緒中,使他們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那麼孩子們就會轉移到他們認為能平衡心理的地方,厭學情緒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2. 學校因素。(1)教師的「唯分論」。盡管素質教育早已提倡多年,但分數的「指揮棒」還是無形中影響著教師,片面地追求分數,一味地追求優秀率和升學率,只重視學生成績好壞,而不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同時在教育手段上還存在著應試教育中的「灌輸式」、「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內在動力,走進「唯分論」誤區。(2)作業的「題海論」。現在的教師「考核」制度也給教師帶來了壓力,一些教育工作者由於某種主觀原因的限制形成了一種危機感,空前的危機感使得這些教師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提高升學率上,而升學率又是靠學生成績來判定的,致使教師不得不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
3. 學生自身因素。(1)學習能力不足。有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並非是真的厭學,也不是懶惰、智力低下,而是存在著學習方面的嚴重落後,影響了學習的成效,具體來說就是學習能力不足。許多學生花費大量精力來做練習,卻事與願違,成績總得不到提高。(2)無明確的學習計劃。多數學生存在著對學習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狀態,沒有一個科學性的學習計劃,不會對科目進行統籌安排,學習起來顧此失彼,對知識死記硬背,對課程內容不會抓住重點、難點,不會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二、解決策略
1. 家庭方面。(1)家長要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家長要多和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特別是留守兒童,家長不要只是提供衣食住行,也要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多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發現有什麼不好的苗頭及時解決,這樣可避免或減少孩子厭學、逃學問題的發生。(2)正確看待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一般要多表揚,少批評。研究表明,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就及積極性格的形成,與家長的褒獎密切相關。對孩子的進步,哪怕微小的進步,也應給予肯定和表揚。(3)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當孩子犯錯時,切忌簡單、粗暴,棍棒相加,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知道父母的鼓勵、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要經常與教師溝通,全面關心孩子的健康發展,使孩子增強學習的信心和興趣,不要求學生做得最好,但要求其能做得更好!
2. 學校方面。(1)轉變觀念,客觀地評價學生。學校在開展素質教育中,對學生的評價要進行改革,應從多方面、多渠道、綜合地評價學生。要打破以往只重知識記憶、背誦而忽視創造等能力考查的教學評估方法,在考試、考核中實行動口、動手和動筆相結合;在成績評價上實行自評、互評與師生共評相結合。這樣可加強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對學生的評價,這就要求教師隨時觀察,記錄學生的學習行為,隨時隨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與品質習慣。(2)活躍教研氛圍,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首先,學校應多開展教研活動,組織公開課、研討課,開展聽課、說課等活動,培養教師的教學能力。其次,多些橫向聯系,「走出去,請進來」,多組織教師去發達地區參觀學習,多請一些知名人士講學,授示範課等,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最後,搞好課題研究,讓教師們在課題研究中,不斷總結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改進教育教學方法。
3. 學生自身方面。(1)明確學習目標。我們要通過開主題班會或給學生講名人故事的形式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使每個人都有奮斗的方向。同時使學生明白有了目標就得為之奮斗,即使不聰明,只要努力了就會成功。(2)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掌握學習方法。教師應教育學生首先要有正確的學習目的、良好的學習態度,從根本上克服厭學情緒,還要合理地利用時間和大腦,不搞疲勞戰術,以質取勝。(3)及時激勵學生,讓學生在成功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學生往往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他們是按照別人的評價去認識自己的。學習有時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很多時候樂趣在於最終的結果而不是在過程,要培養學生持之以恆的毅力,讓他們奮力堅持到最後。所以,學生哪怕只是取得了極其微小的進步,我們也要善於發現,及時鼓勵。
『叄』 小學厭學怎麼辦
1.要善於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興趣並非天生就有,特別是有逃學、厭學行為的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淡化,要使小學生學習興趣萌發和強化的確不容易。不過,只要家長用心,辦法還是有的。愛迪生上小學沒有幾周就因不習慣於學校呆板的程序和沉悶的氣氛,對學習喪失了興趣。他的母親南菲發現後沒有責備他,而是經常帶他到小河邊,一面欣賞美麗的景色,一面讀書作題。他們還一同登上瞭望塔,一面乘涼,一面講述羅馬帝國興衰的歷史知識。這種學與玩相結合的方式,很快使愛迪生恢復了對學習的熱情。所以要注意使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如綜合運用聽、說、讀、寫,避免學習時間過長使小學生心理上產生厭煩情緒。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配合錄音、錄像等電化教學手段,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對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要從小做起,在小學生的學習問題上,原則是可以指導,但決不包辦代替,讓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確立責任感和獨立性。
3.幫助小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
合理利用時間和大腦,不搞疲勞戰術,以質取勝。
4.幫助小學生同老師建立良好關系
培養他與小朋友進行交往的能力,改進心理上對集體生活的適應能力。對於低能兒童,應該進行富有針對性的功能訓練,採取一些特殊的教育方法。在這方面,應該接受專家的指導。
5.要使小學生看到學習的進步
有一對中年夫婦不管工作和家務多忙,每周都要對小學生的作業仔細檢查兩遍,把小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簡要紀錄,並把小學生做過的作業本收藏起來,過一段時間就拿出來讓小學生比較一下,經常告訴小學生學習上有哪些進步,還有哪些不足。這樣,小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心裡有數,信心足,動力強。當小學生在學習時自然地產生一種喜悅的心情,得到莫大樂趣時,學習也自然變得容易而有趣了。
6.幫助小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具體困難
一般來說,小學生逃學、厭學都有一些具體的原因,如有的小學生是因為學習基礎太差,怎樣用功學習也趕不上去,乾脆不想學了;對於這類學習基礎差的小學生,要在校內和家裡抓緊「補課」,盡快使小學生補齊漏洞。有的小學生受到某一位老師的訓斥,對這位老師有抵觸情緒,因而殃及對這位老師所任課程的態度;這類小學生,可以通過談心的方式,與他進行溝通來解決問題。
7.及時發現並鼓勵小學生學習上的進步
學習有時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很多的時候樂趣在於最終的結果而不是在過程。所以要培養小學生持之以恆的毅力,讓他們奮力堅持到最後。所以小學生哪怕只是取得了極其微小的進步,我們也要善於發現,及時鼓勵。這樣小學生學起來會更帶勁。
8.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小學生直接參與學習過程,建立良好的評價方式與手段,最終消除小學生的厭學情緒。
總之,排除孩子厭學心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家長要有耐心,掌握好的方法,多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的解決孩子厭學這一問題。
『肆』 小學生厭學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小學厭學是非常常見的,在小學之前孩子一直是處於幼兒園的階段,孩子上了小學專這個時候出現厭學並不是學習屬的壓力,而已孩子的情緒和適應,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會伴隨著不同程度的厭學行為,比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從幾個方面來看,孩子產生厭學的緣由,有以下一些原因:
認知上出現了偏差,也就是從根本上對學習就是產生了厭煩。
被家長過早的逼著去學習,參加各種補習班,對學習的興趣極大降低。
還有的孩子會把有一些問題歸結為其他原因,比如說是老師的原因,自己沒考好是同學的原因等等。
家庭環境盡量要給孩子營造一種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尤其是家庭的氛圍要是愉快的,輕松的家庭環境,面對孩子要更好地避免過多的爭吵,對孩子的陪伴也要盡量保持較高的效率,而不是孩子玩兒自己的家長忙自己的。
『伍』 怎麼改變小學生厭學心理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徹底改變厭學孩子的厭學情緒,就必須要培養內他的學習興趣。厭學孩子對容自我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後,隨即就要開始自我實踐,這種嘗試結果的好壞是他們能否徹底轉變的關鍵。因此,一定要盡量創造環境,讓厭學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興趣,品嘗到學習的成功感和趣味感,並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而樹立信心,堅定信念,徹底消除厭學的心理障礙。
『陸』 如何解決小學生厭學心理
產生厭學情緒的學生大多數學習成績不佳,對學習感到乏味,學習被動。他內們感到學習是一種苦差容事,簡直就是活受罪,但是迫於老師、家長的壓力,不得不每天背著書包到學校混日子。學生自身學習興趣不濃,缺乏正確的學習目標。
當孩子對學習變得無趣、被動時,家長不要急著批評責怪,而是應該協助孩子找出學習被動無趣的根源在哪裡。一般而言,孩子覺得學習是件被動的事主要是因為孩子對學習概念不清,無規范的學習目標和計劃。而從孩子學習心理進行分析,一般而言,孩子會認為學習時間剝奪了自己的快樂。
學校老師只能在學校時間對孩子進行學科教育,而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父母在一起,作為父母,首先的得學會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目標及學習計劃,讓孩子能夠學會主動學習。其次父母應該學會尊重孩子的學習興趣,另外父母應該學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孩子的學習應該由他自己去做主,只要孩子有了這樣的思想,他才會主動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家長,您好,希望以上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能幫到您,也請您多多關注孩子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
『柒』 一年級小學生厭學怎麼辦
我的孩子也上一年級,入學一個月後過了十一長假也發生了不願上學的現象,(在幼兒園請了一段病假後也發生了類似現象)。孩子不願上學和假期有關系,尤其膽小不自信的孩子,我查了查這種症狀叫幼兒分離焦慮症。我的孩子表現出來非常焦慮,晚上睡不好覺、早晨嘔吐。所以我非常了解你的心理。
在幼兒園時期,我是換了幼兒園。到了小學,由於孩子進的是名校,我們費了很大的勁才進的,不能簡單地靠改變環境來解決。我是和孩子談心事,講老師和媽媽不一樣,媽媽可以經常表揚孩子,但一個班級有50幾個小朋友,孩子不可能天天得到表揚,沒有紅花,媽媽也認為你表現非常出色。然後再向他了解他不願上學的原因,孩子起初不想說,後來講到是周圍的小朋友經常在下課的時候傳他的本子,要是能換位就好了。我對他講,傳本子是和你做游戲,同學喜歡你才傳你的本子。你可以今後傳別人的本子,然後在家裡三個人做起了傳本子的游戲。孩子當天回來後說,媽媽我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我和一個小朋友達成了協議,兩個人共同傳另一個小朋友的本子,條件是他不再傳我的。我問你傳別人的本子,哪個小朋友也和你一樣煩惱呀,兒子講「這個小朋友挺高興,認為我們和他做游戲呢」。我和他爸爸誇獎孩子進步了,能自己解決問題了。
我想一年級時期如果孩子能度過前三個月就進入正常軌道了,關鍵是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難關。
我的做法:
1)孩子都希望別人表揚他,尤其是老師比家長的話更有價值,時不時撒個小謊講「你老師給我打電話說你最近進步很快」,這樣孩子更喜歡老師、喜歡學校。
2)在家裡表演上課游戲,進行角色互換,讓孩子當老師,家長當學生。
3)孩子的爸爸一般是我們的反面教材,有時候故意出點錯,孩子覺得自已比爸爸強會更愛學習。
4)不要講老師的任何不好的話,孩子會不愛自己的老師。「你老師最好了,你的學校是最棒的」。
這是我的做法,不知對你有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