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生德育教育都有哪些內容啊
1、熱愛祖國的教育
教育學生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尊敬國旗、國徽,認識祖國版圖,會唱國歌;初步了解家鄉的物產、名勝古跡、著名人物,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以及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2、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
教育學生知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建立了新中國,現在正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學生懂得幸福生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的。
3、熱愛人民的教育
教育學生知道我國勞動人民在舊社會受剝削、受壓迫,新社會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設我們的國家。
4、熱愛集體的教育
教育學生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要熱愛集體、關心集體,培養集體意識和為集體服務的能力;服從集體決定、遵守紀律、努力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珍惜集體榮譽,為集體爭光;在集體中團結、謙讓、互助、合作,關心他人,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學習做集體的小主人。
5、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教育
教育學生懂得勞動光榮,懶惰可恥,祖國建設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幸福生活靠勞動創造;要熱愛勞動,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培養勞動習慣,愛護公物,勤儉節約,珍惜勞動成果;學習老一輩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初步培養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
6、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
教育學生知道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初步懂得建設祖國、保衛祖國離不開文化科學知識,從小把自己的學習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想聯系起來,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7、教育學生關心、愛護、尊重他人,對人熱情有禮貌,說話文明,會用禮貌用語,不打架,不罵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學校、社會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禮節;遵守學校紀律和公共秩序;講究個人衛生,保持環境整潔;愛護公用設施、文物古跡,愛護花草、樹木,保護有益動物。
8、民主與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
教育學生懂得在集體中要平等待人,有事和大家商量,少數服從多數,個人服從集體;在少先隊組織里學習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行使少先隊員的權力,學習過民主生活。
9、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
教育學生要誠實、正直、謙虛、寬厚、有同情心、活潑、開朗、勇敢、堅強、有毅力、不怕困難、不任性、惜時守信、認真負責、自尊自愛、積極進取。
10、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引導學生學習怎樣正確看待周圍常見的事物;初步學習全面地發展地看待問題的方法。
Ⅱ 沈陽市中小學生德育網文明小博客如何通過系統管理員的審核
Ⅲ 中小學生德育課堂心得體會五百字
良好行抄為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成功影響很大,它是形成學生健全人格的基礎,是學生成人、成材的前提。現在的小學生辨別能力較差,模仿能力極強,一些不文明的臟話可以毫不顧忌地說,不文明的行為也因為年幼無知而輕易地被大人原諒,有的孩子待人長幼不分。很多學生在家長的溺愛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作業本上寫錯的字都是家長代勞擦了,作業寫完了,本子、書文具盒放在書包里的事都是家長代勞的。等等,等等,長此以往,造成學生做事沒有方向,動作磨蹭,有始無終,丟三落四的壞習慣,自理能力極差。俗話說:「播下行為,收獲習慣;播下習慣,收獲性格。」怎樣幫助一年級孩子走好入學的第一步,使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
Ⅳ 小學生德育教育都有哪些內容
小學生德育教育有:
1、民族精神教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養和發揚團結、回愛和平、勤勞勇敢、答不斷自我完善的偉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與革命傳統和創新精神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政治基礎知識教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知識初等教育。職業理想教育立足於定位和奉獻社會。
3、道德品質、文明行為教育: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社會和家庭美德。以誠信和專業精神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以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交際禮儀和專業禮儀的教育和培訓。珍惜生命,遠離毒品,保護環境的教育。
4、遵紀守法教育:法律基礎知識教育、職業學科和崗位標准化教育。自覺遵守學校紀律和規章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具備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心理咨詢和幫助等基本知識。中等職業學校除應具備上述一系列教育內容外,還應隨著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開展形勢任務和時事政策教育。
Ⅳ 沈陽中小學德育網答題
關於2008—2009學年度中小學寒假工作安排的通知
各區、縣(市)教育局,各直屬單位:
為切實做好2008—2009學年度中小學(含中等職業學校)寒假工作,現將有關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弘揚奧運精神,培養高尚情操」為主題,充分利用改革開放30周年和迎接建國60周年的有利契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感受祖國巨大變化,堅定報效祖國的理想;閱讀、觀看優秀文學影視作品,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堅持鍛煉身體,學習生活技能,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組織教師開展學習、培訓、家訪等活動,在保證師生人身安全和充分休息的前提下,讓中小學假期這一特殊的教育時段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
二、寒假時間
義務教育階段、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假期從2009年1月14日起,至2月25日止,2月26日開學;教師放假時間為1月17日起,至2月18日止,2月19日上班。
普通高中學生假期從1月14日起,至2月18日止,2月19日開學;教師放假時間為1月17日起,至2月11日止,2月12日上班。
三、教師活動安排
1.放假前,要集中2-3天時間,認真組織廣大幹部教師深入學習《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共遼寧省委遼寧省人民政府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教師感動中國--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師事跡選》、《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學習手冊》,增強廣大幹部教師依法從教意識,增強廣大幹部教師對師德建設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形成師德建設人人有責、從「我」做起的氛圍,倡導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生學習的師德精神。
2.繼續深入開展「萬名教師進家庭」活動。教師要增加家訪和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次數,認真聽取家長對學校和學生所在班級的意見,以此增加對學生,特別是貧困生、單親和離異家庭學生的關愛。學校領導班子成員要做出表率,帶頭到幫扶學生家庭進行家訪,特別是主要領導要帶頭深入學生家庭,徵求學生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意見。
3.做好下列寒假幹部教師培訓工作:
(1)市教研室和市電教館將圍繞教師基本功競賽進行一系列的培訓,包括:教研員進行教師基本功示範和相關內容說明;圍繞教師基本功競賽決賽學科進行的技術、重點、內容、程序等專題培訓;舉行教師基本功市級決賽,組織各學科教師觀摩研討。同時開展高中全學科開展的教學研討;圍繞一線教師科研課題進行的提高我市教師科研能力的相關培訓;落實《遼寧省十一五期間中小學、幼兒園骨幹教師省級培訓實施方案》,妥善安排中小學(幼兒園)各學科骨幹教師積極參加省級培訓。
(2)市電教館將開展沈陽市郊區及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校園網路管理師培訓。在開學前組織全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集體備課活動。
4.教師寒假結束上班後至學生開學前的時間段,全市集中安排教研活動。各學校要在新學期開學前安排好教師集中備課,每位教師至少備好一周的課程,並寫好教案。
四、學生主體活動安排
1.中小學生公益日活動。
結合沈陽創建國家生態城市活動,以「我為創建生態城出一份力」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活動。積極向家長宣傳文明祭祀,不買、賣燒紙、不燒紙祭祀,倡導網上祭祀、鮮花祭祀,做文明祭祀的小監督員。在2月22日公益日期間,集中組織開展生態保護宣傳活動。
2.「改革開放知多少」網上有獎答題活動。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為增加中小學生對改革開放的了解,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沈陽市中小學德育網將以改革開放30年偉大成就為主要內容,以中小學生為主要對象,開展「改革開放知多少」網上有獎答題活動,中小學生可直接登錄沈陽市中小學德育網()了解具體參賽辦法、答題規則及獎勵辦法,自願參加答題活動。答題時可查閱資料或向家長、老師求助。
3.「閃光的足跡」讀書徵文活動。
2009年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寒假期間,以「閃光的足跡」為主題,舉辦讀書徵文活動。各中小學校要指導學生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考察、訪談、閱讀等途徑,收集、整理反映建國60年光輝歷程的相關資料,教育學生深刻認識祖國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歷史意義,引導學生樹立報效祖國的崇高理想,具體事宜見《沈陽
Ⅵ 如何利用互聯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網路對中小學生德育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隨著網路技術的日益發展,網路的開發和應用日趨提高,復雜化、多元化、商業化日益加強,網路越來越成為科技、文化、教育等傳播的重要載體,正在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隨著網路的日益普及,它給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使他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能通過互聯網進行聯系。當前的網路已成為一個吸納、承載人類生活、生產的大平台,它以其快速便捷的信息提供方式及無可比擬的信息容量,極大地推進當前物質文明,同時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尤其是思維方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網路對德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網路使當前的德育工作的社會化程度得到非常明顯的提高,網路的普及推動了對中小學生的德育教育的普及。二是網路使我們了解到更為真實的中小學生的思想動態,根據這些動態,教育者能有效地對中小學生進行相關的德育教育,從而提升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針對性。三是網路世界大容量的信息豐富了當今德育教育的素材;網路傳播的多媒體(文字、畫面、聲音等)特性,豐富多彩的手段可以使德育教育更具有藝術的感染力;網路傳播的即時性可以使得教育更具有時效性。因此,我個人認為,首先,網路有利於級解中小學生的心理壓力和讓中小學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其次是網路有助於激發中小學生的求知慾和增強自信心,再次是網路的出現為中小學生的成長發展更多地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它充實了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更多樣化,因而也給當前中小學生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網路經過德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網路豐富了德育的內容,增多了信息量;網路促進了德育手段的現代化,實現了多媒體交流;網路使德育超越了時空的局限,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效率;網路消除了面對面可能產生的心理壓力和存在的顧慮,能夠了解中學生的真實思想,有利於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總之,網路正在成為繼學校、課堂、家庭、社區、社會之後的第五大重要的德育陣地,所以,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互聯網要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也提出了:「計算機聯網作為開放信息傳播和交流工具,是當前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陣地。」在網路化信息時代,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網路給德育帶來的積極影響,同步跟進網路,讓網路更好地為我們的德育教育服務,為德育現代化服務,為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服務。
誠然,網路對德育的積極影響是主要的,但是,我們又必須清醒地看到,網路在給人們帶來文明、便利和享受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新問題。據統計,互聯網上的信息80%以上來自美國,其主導價值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利己主義等。而且互聯網常常成為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文化侵蝕,毒害我國青少年的首選的廉價的最便利的工具之一。所以,網路對我國青少年的德育的消極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網路的特點又使其對中小學生具有魔力般的吸引力。有數據表明,中小學生已成為我國網民的重要主體,也成為各種網吧的常客。他們一旦迷戀上網,很容易痴迷成癮,深受其害而不不能自拔,所以,正確看待網路對德育和中小學生的消極影響,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網路,是當今我們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
那麼,網路對德育的消極影響也就是指網路的負面影響:一是網路上信息良莠不齊,可能使一些中小學生失去理性思維,迷失方向,深受其害。二是網路的開放與封閉及虛擬的現實間的兩種象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危害。三是西方網路思想文化的侵蝕,扭曲了中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網路會使中小學生的道德意識弱化,道德責任感淡化,並對其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有負面影響。網路的負面影響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對我國主旋律文化形成了巨大沖擊,導致當前許多中小學生學生道德失衡,嚴重影響學生的學業和身心健康。
總之,面對目前的網路信息化時代,網路已經成為當前中上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網路對他們思想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意識、行為規范的消極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應對網路的挑戰,正確應對網路的消極影響,在積極地推廣網路應用的同時,切實加強網路的管理和教育,引導網路良性地健康地發展,最大限度地消除網路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消極負面影響,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安全、文明的網路環境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二、中小學生的德育教育的意義
德育是發展全面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同時,它也是形成中小學生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它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教育。教育理論上曾說道:「智育不好出次品,體育不好出廢品,德育不好出危險品。」可見,一個人的德育好壞在人的一生中是至關重要的。而21世紀是網路時代,隨著網路技術的日益發展,網路的開發度和自由度日趨提高,復雜化、多元化、商業化日益加強,日益成為科技、文化、教育等傳播的重要載體,正在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不同文化類型、意識形態之間的交匯、沖突與整合將越來越明顯。快速發展的網路給人們生活和學習帶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近幾年中小學生上網人數的急劇飆升,網路對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產生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也給中小學的德育教育提出了許多值得深思和改進的問題。雖然網洛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問題,但網路本身不是洪水猛獸,關鍵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要認真研究網路環境下如何創造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徑,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如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倫理思維和判斷;如何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德育規律來提高德育的操作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因此,網路已成為當前中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陣地,作為網路普及的今天,重視網路對中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也變得十分重要。
三、學校應對網路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學校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場所要緊密圍繞如何適應網路時代,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
首先,要深入了解網路環境下德育的效應和學生思想變化的特點。
我們不能一味指責學生自甘墮落,不好好學習,沉浸在網路中,而應當認真分析為什麼網路中的事物能迅速地吸引學生?它是怎麼迎合了學生什麼樣的需求,這種需求為什麼在學生正常的生活中缺失了?有人說:「90後作為完全獨生子一代,承受的各方面壓力都很大,導致的困惑和緊張可想而知。」的確如此,如果學生在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找不到成功、感動的感覺,在學校和家裡都處於一種持續麻木的狀態之中,一旦上網遇到可以給人以感觀刺激、令人激動的事物,就會很容易被其吸引,甚至產生一種久違了的感覺。青少年處於身心發展的階段,生理和心理機制的發展尚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判斷能力,自我約束和控制的能力偏弱,同時青少年的反叛心理強,好奇心強,不少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會無條件地接受網路提供的信息,接受它的不良教育,良莠不分,兼收並蓄。他們寧願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脫離現實。在網上,大家又互相學習、模仿,加上缺少了來自方方面面的理性監管,更易造成感觀刺激的泛濫。故而,網路能夠吸引大批的未成年學生於其中並樂此不疲,是與其固有的特性和學生當前的遭遇分不開的。而此時網路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消解青少年精神生活的積極因素,限制學校德育作用的發揮。
其次,充實、更新、拓寬中小學德育內容。
當前,學校德育實踐在內容上主要強調「三個主旋律」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學校德育知識化、認知化和泛政治化,而較缺情感體驗及情感發展。只有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去開放自主的活動,去真切地體驗現實中的生活,將自己的熱情、身心融入進去,才能認同道德規則,才能把它化為自己的內在道德需要,才能在實踐中體驗和遵循。如愛國主義教育要結合中國的國情和地方的實情,以多樣化的形式,充分發揮歷史資源建設的德育基地教育作用,讓學生親自上網搜集或查閱當地的名人事跡,參觀其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的博物館和紀念館,並寫下自己的感受來體驗道德情感,促進道德品質的生成。我國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面臨嚴峻挑戰以及各種復雜環境屹立不倒、歷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所以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意義,充分發揮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傳統民族節慶的作用來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內容,禮儀、風俗的理解和維護,將道德認知有效地轉化為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並外化為行為,達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統一。心理健康教育彌補了學校德育內容,為德育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其某些內容也可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再次,拓寬德育途徑,改進德育方法。
(1)引導學生主動接受好網路道德教育
學生對計算機充滿了好奇心,網路對中小學生更是充滿誘惑。除學生對網路的獵奇心理,消除神秘感,正確地引導他們去接觸網路是非常必要的。學生能在正確的信息引導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中小學教育基本上已經普及了計算機課程,學校要重視此教學工作,抓住機遇進行網路道德教育。德育教學的滲透也不能僅僅局限於課堂上的口頭傳授,對於網路的道德法規和網路安全法規就可以採取說理誘導法,對於信息垃圾、計算機病毒等不良信息對人類的危害,除了明確指出、深入剖析以外還可採取集體討論法等。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是相對開放的可以藉助於過程性設計、協作學習、讓學生參與對不良道德行為的正確評論等途徑實現。通過校園網路,開展人生觀、價值觀、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建立一個學校德育網站,鼓勵學生在網上對中小德育形式,內容,目標各抒己見,並對學校發生的德育方面的具體案例在德育網上做到教師,家長,學生網上對話與交流。利用網路的正面優勢促進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同時也防止了學生忽視正常學習、沉溺於網吧、陷入網路陷阱的負面影響。
(2)注重德育目標的實現的方式、方法
重視對學生系統的道德知識體系的灌輸及道德目標的實現方式。不斷向學生灌輸道德知識,理解道德規范,形成道德判斷推理能力。為了避免過程的枯燥,教師在灌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來自互聯網的美麗的道德故事,即採取「故事法」。故事中,人的智慧、真情的溫暖以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力量在觸動和召喚著學生的心靈。這種「欣賞型德育」可以通過各種德育內容的審美化改造從而使學生自覺自願,並愉悅地接受道德的熏陶。學校可在校園網上建立一個「故事資源庫」供師生參閱。不能忽略了道德行為的塑造與指導,因為道德教育的目標是形成學生的品德,使學生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地過有道德的生活。把知識轉化為信念,把道德轉化成行動,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真正地下工夫,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指導他們的現實生活,才能使他們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也就是要培養學生相應的道德行為習慣。教師還要善於從正面教育的角度,客觀評價學生,善於提升學生中的典型事例,使他們在肯定、贊揚、鼓勵中,受到良好道德情感激勵。所以道德教育過程不僅要求學生積極的參加,而且更要強調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來獲得和實現道德價值。
(3)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及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把德育容入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
傳統德育方法,重視單向灌輸,較缺乏雙向互動和參與。重課堂式的教育,輕社會生活實踐和德育文化建設,表現為德育時間和空間的封閉性。德育途徑應由課內向課外拓展,由學校向社會拓展。學校教育應是使每個學生都受到全面的教育,學校要豐富課餘生活,提倡健康、積極的集體活動,把學生的目光從網路中轉移。課外活動,是培養人才的有效手段。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基本設施,師資力量來組織適合本校的學生參與的學科活動、科技活動、文化藝術活動、體育活動和專題講座等在內的各種形式的活動。在活動中不但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了基本科學素質,鍛煉了頑強的意志和毅力,而且增強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避免學生與周圍的世界產生矛盾的時候,就會去網上尋找「更完美」的朋友。與社會接觸,在社會實踐中認清自己肩負的責任,學會自我教育,對學生品德的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如,在校內及社會上有許多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服務他人來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通過服務他人,學生可理解別人的需要,體驗對別人的同感、同情,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承擔精神,並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養成堅毅和豁達的品行,將社會的需要內化成自身修養的動力。
總結:
總之,面對目前的網路信息化時代,網路已經成為當前中小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網路對他們思想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意識、行為規范的消極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做為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應對網路挑戰,正確對待網路的消極影響,在積極發展推廣網路的同時,切實加強網路的管理和教育,引導網路良性健康發展,最大限度地消除網路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消極負面影響,最大限度地發揮網路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的積極影響,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安全、文明的網路環境,讓網路發揮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應有的積極作用。
Ⅶ 中小學生德育學堂六百字
據了解,《臨溟學堂》選擇觀眾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追求教育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重視傳播互動。欄目選材廣泛,涉及文化、社會、經濟、時事等各個方面,將電視媒體與課堂相結合,融合學生德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在專家、學者和社會之間架起橋梁,從而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社會的目的。《臨溟學堂》第四期由新昌小學校電視台趙龍台長負責劇本編寫,整體策劃,由學生中心主任陳玲麗擔任主講教師。拍攝工作在信息中心王敏主任總體協調下,在張亞兵老師、王聰老師、剪紙工作室孫立峰主任等相關老師以及同學們的努力下,已於三月底順利殺青。後期製作完成後,將由海城電視台3套節目於四月份播出
Ⅷ 中小學生常用的德育原則有哪些
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過程的規律性,是對德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中小學的德育原則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生活的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是他們言行一致。
疏導原則
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折疊嚴格要求和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因材施教原則
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在集體中教育原則
進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以便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教育影響一致性和連續性原則
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中西各國的德育原則
德育原則是人們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在中外教育史上,許多教育家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代表一定的階級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德育原則。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丘很重視循循然善誘人" (《論語·子罕》);對人不僅"聽其言",更重視"觀其行"(《論語·公冶長》);而且採取因材施教、以身作則等原則。孟軻特別強調意志的鍛煉和培養,主張一個人要有作為,須經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的刻苦磨煉。荀況重視環境和教育的作用,提出"居必擇鄉,游必就士",以"防邪僻而近中正"(《荀子·勸學》)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是中國古代德育的重要原則,《學記》早就指出"禁於未發之謂豫"。後來(見程顥、程頤)也說"以預為先"朱熹主張知先行重,認為"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朱熹語類輯略》)王守仁在兒童教育方面,要求教育要順應兒童的性情,像時雨春風之於花木一樣,"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顏元、戴震等反對宋明理學,都強調實行、實用等實踐原則。
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很重視道德和道德教育,他針對當時詭辯派的言行不一,崇尚空談,提出了"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主張心口一致,表裡如一的原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就是美德",但他反對教給學生現成的道德知識,主張通過師生問答、爭辨,啟發學生自己從問答中得出結論,作為德性涵養的原則。17世紀英國教育家J.洛克提出"自然後果"原則,強調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為後果中自動對行為加以調節,反對教育的外力干涉。這條原則,後來被法國思想家J.-J.盧梭、英國教育家 H.斯賓塞和義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所採用。18~19世紀,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倡導愛的教育,他在《林哈德和葛篤德》(1781~1787)里描述葛篤德本著"慈母之心"教育孩子,使兒童受到感動。德國教育家J.F.赫爾巴特提出寓教育於教學之中,稱為教學的教育性原則。他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0世紀,美國教育家J.杜威強調從學校的社會化活動中進行道德教育的原則,反對設置道德課程進行直接道德教學,主張德育中批判的、探討研究的精神,強調在教學中發現什麼是正確的,而不是習慣於一套已知的道德原則。杜威的這個思想,對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校中的德育仍產生著影響。
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馬卡連柯提出的在集體中通過集體進行教育,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以及結合生產勞動進行教育等都是社會主義社會學校進行德育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
中國現在學校德育的原則,是根據社會主義社會德育的性質、任務,在總結教育實踐經驗(包括教育史上有益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力求反映學校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現在教育界比較公認的德育原則有:共產主義方向原則,知行統一原則,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疏導原則,集體教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教育影響連貫性和一致性原則,以身作則原則等。
德育原則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貫穿於整個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終。德育原則不是凝固不變的,它將隨著人們對德育過程規律認識的加深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而日益豐富和發展。
學校的德育原則
共產主義方向性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無產階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對學生的德育要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聯系起來。
這一原則體現了我國德育的社會主義性質,是區別於一切剝削階級德育原則的根本標志。共產主義方向性原則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原則,它集中地反映了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的階級性質和培養年輕一代的根本要求,是學校進行德育的政治方向和根本保證。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能否沿著共產主義方向前進,關繫到我們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這一原則要求德育工作必須以共產主義精神教育學生,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其次,教師在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必須具有科學性。一方面,教師要以科學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另一方面,教師的教育方法要具有科學性。再次,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結合時代的特徵和社會發展的趨勢。最後,要把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方向的教育與學生日常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知行統一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知識教育,又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實際鍛煉,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結合起來,使他們成為言行一致的人。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知行統一是這一原理在德育中的具體應用。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人們的正確認識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在思想品德構成的要素中,知和行是最基本的要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沒有正確的認識,行動往往是盲目的,甚至會出席錯誤的行為,而正確的認識如不能在行動中體現出來也就是言行不一。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要組織學生系統地學習社會主義理論和道德規范。使學生能對社會、對人生、對道德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掌握明辨是非的標准,以指導和評價自己的行為。其次,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訓練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中包括學習實踐、生產勞動、社會公益活動、文體活動、科技活動等。使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深化認識,增加情感體驗,磨練意志,養成社會所需要的道德行為習慣。最後,教師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教師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對學生影響非常大,教師以身作則,並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去影響教育學生,能比言教發揮更大的作用。教師的言行一致,對學生知行統一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正面教育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說服教育為主,積極疏導,啟發自覺,指明方向,從提高認識入手,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
這一德育原則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要求。我國的教育目的是培養社會的主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開拓性人才,而不是馴服的奴僕。同時,這條原則也符合對中小學生教育的特點,在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時,不能靠壓服,更不能諷刺、挖苦、體罰學生,而要耐心細致地正面說理,要更多地採取積極引導的方法。當然,在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的同時,也要給予必要的紀律約束。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堅持正面啟發,積極疏導。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其次,要以正面的榜樣和事例教育學生。以表揚、激勵為主,批評、懲罰為輔。最後,要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處於發展中的學生,他們的可塑性非常大,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必須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把耐心說服和合理的規章制度結合起來,發揮思想品德教育的效力。
折疊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尊重、信任學生與逐步對學生提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的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思想品德。
尊重學生就是尊重他們的人格,信任他們的力量和能力,相信他們能夠自力自理;嚴格要求,就是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教育。人都具有自尊心,只有受到尊重和信任,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從教師的尊重和信任中增強了自信,從而成為思想轉化的內部動因和催化劑。如果對他們不尊重、不信任,而是歧視、侮辱、壓制,那麼就會造成學生"視學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讎而不欲見"。因此,尊重、信任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前提,也是教師的教育態度問題。
教師只有熱愛、尊重和信任學生,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育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但尊重、信任學生必須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熱愛、尊重學生,必然對他們提出嚴格要求,愛中有嚴,否則就會變成嬌寵護短,放任自流;嚴格要求,必須以尊重、熱愛為前提,嚴源於愛,否則會變成無理、無度。因此,嚴格要求與熱愛、尊重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對我們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當我們對一個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時候,在這種要求里也包含著我們對這個人的尊重。"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教師要熱情關懷每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為尊重、信任是教育學生的基礎。尤其是後進生,更需要教師用愛心來醫治他們心靈的創傷,教師只有熱愛、尊重、信任他們,才能激起他們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使他們不斷進步。其次,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應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適當。要求合理正確,是指要求要合乎道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切合實際令人信服;要求明確,是指德育要求易於被學生掌握,便於記住和履行;要求適當,是指要求嚴得合理,是學生可以做到的。如果教師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或是無理要求,都會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最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必須堅持貫徹到底。在貫徹執行對學生的各項要求時,要督促學生完成,不能遷就、姑息、朝令夕改和放任自流,否則各種要求就會失去教育力量,教師也會失去教育威信。
集體教育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學生集體不僅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良好的學生集體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要把青少年學生培養成為共產主義接班人,共產主義的道德核心是集體主義,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必須依靠集體,通過集體來實現,集體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最佳環境。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集體教育原則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教育作用。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要努力培養和形成良好的班集體。教師要確立集體的奮斗目標,引導學生關心、熱愛集體,積極指導學生開展集體活動,以形成健全的班集體。其次,要充分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教師要把集體當作教育的主體,先向集體提出要求,然後通過集體教育學生個體,其中最重要的是發揮學生幹部的作用,並通過學生幹部,把教師的教育意圖轉變成集體的要求。同時,要讓每個學生參與集體的活動與管理,增強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形成集體的凝聚力,充分發揮集體的教育力量。最後,要處理好學生集體與個人的關系。教師要把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要在集體教育的基礎上,抓緊對個別學生的教育。在集團中,既有集體的活動與交往,又有個人的獨立思考和個別活動,使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在德育中,要依靠和發揚學生品德中的積極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極因素,長善救失,因勢利導,使學生思想品德不斷進步。
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動力在於他們思想內部的矛盾運動,即積極的戰勝消極的,正確的戰勝錯誤的。當然,這兩方面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以自身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過程,教師要善於運用矛盾的轉化,促使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使缺點、落後的因素轉化為優點、進步的因素。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學生。全面了解和評價學生是正確教育學生的前提。對學生既要看到他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他消極的一面,無論對優秀學生還是後進學生,都要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和評價。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發揚長處和克服不足,使他們健康地發展。其次,長善救失,因勢利導。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地鞏固發揚自身的優點來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點。教師的責任就是積極地創造使學生向優點方面轉化的條件,使優秀學生更先進,後進學生不斷努力進取。特別對後進學生,更要注意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予及時鼓勵和表揚,促使他們向積極的方面轉化。最後,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高修養水平。學生的進步離不開教師的幫助教育,但主要靠他們的自我教育、自覺努力。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善於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善於自覺進行反思與反省,嚴於解剖自己,開展必要的思想斗爭,自覺進行道德自律和道德修養。
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在德育中,教師應對各方面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步調一致,並且有計劃、有步驟、系統連貫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要統一學習內部的教育力量。按照德育任務,向學生提出統一要求,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其次,要統一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主動與各方面加強聯系,共同討論研究教育學生的問題並取得教育要求上的一致性。最後,要保持德育工作的經常化和制度化。
Ⅸ 中小學生德育課堂心得體會500字
認真學習了學校領導的講座之後,我對什麼是德育實踐活動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德育實踐活動課的開設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德育實踐活動並不神秘,德育實踐活動課也沒那麼難上。關鍵是認識問題,定位問題,認識對了,定位準了,很多問題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德育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德育實踐活動不是教學層面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而是課程層面的一種具有獨立形態的課程。德育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領域延伸。
如果只是組織大量的活動而沒有有效的管理與引導,將是雜亂無章的、無序的、低效的,所以要進行統籌規劃。家長和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德育實踐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對社會、家長的宣傳工作。利用有關媒體、家長學校、家長會,廣泛宣傳德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引導社會和家長了解德育實踐活動不但不會影響學生對學科課程的學習,反而會因為活動增強學生的探究創新意識,學會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而有益於學科課程的學習,從而重視這門課程,配合學校開好這門課程。
設置德育實踐活動的意圖主要是要加強學校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鍛煉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改革要求教學過程中,要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特別是德育實踐活動課程,更應該處理好「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之間的關系。
Ⅹ 如何加強中小學生的德育教育
縱觀教育改革的歷史,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深刻的教訓,在追求理想教育模式和科學教育方式的過程中,各類教育精英、普通教學工作者都貢獻出了無窮智慧。時至今日素質教育已成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且日漸被人們認可,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對中學生地位、現狀有較深刻的認識和分析,並對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做有益的探索。
一、中學生現狀令人堪憂
1、青少年違法犯罪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呈上升趨勢,接二連三發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觸目驚心。某校兩個14歲的中學生因發生一點小矛盾,男孩便有預謀地在放學途中將女孩連勒帶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為三好學生的劉某和楊某在家做完寒假作業後,談到了網上色情,心裡產生了躁動,將在宿舍里玩耍的七歲幼女騙至家中,將其猥褻姦汙。更有甚者,由於學校考試中四門功課不及格,難以向家人交待,竟將父母和奶奶殺死,然後自殺。
2、厭學隊伍日漸擴大
據對部分學生抽查,近20%學生不愛學習、不想學習,他們大部分抱有讀書沒用的想法,認為只要有錢便可暢行天下,他們整日無精打采或上課睡覺,周末整日泡在網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網吧,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置之不理。甚至有學生逃課曠課長達數周。
3、日常行為極不規范
在校園經常聽到學生胡侃,什麼社會上的「行話」、俗語如行雲流水脫口而出,臟話臭話隨口流露,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長發、染發、穿耳者為數不少,以至常聽到社會人員議論「如今的學生有時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學生」。
4、造成上述現狀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社會風氣的影響,家庭對孩子的溺愛,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視音像製品及網路文化的影響等。
總之,中學生表現出的種種現象令人堪憂,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整個社會都有責任為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
5、網路對未成年人的影響
網路是一個「天使」與「惡魔」同在,鮮花與陷阱並存的世界。對於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也是一柄雙刃劍。它既是一個新的信息源,有利於拓寬視野;又是一個新的傷害源,使用不當又會危及身心的健康。網路內容的多元性,促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臨著強大的沖擊。未成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異化思想的沖擊。現代信息技術促進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同時,也加劇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沖突,使未成年人面臨著多種價值觀念的挑戰。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其掌握先進信息技術,大力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文化價值觀,詆毀社會主義制度,宣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這往往與未成年人頭腦中沉澱的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沖突,使未成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傾斜。網路社會,一切都呈開放的狀態,單一的思想很難將未成年人生頭腦束縛住,網路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一定意義上講,網路環境比社會環境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更大。如此種種,都給我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戰。
二、如何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及學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學校、家庭及社會教育的各個環節,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結合的原則,做到有的放矢。針對上述情形,當代德育教育猶其應強調如下幾點:
1、加強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內容,講道德是做人的起碼原則,中學生道德教育主要是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職業道德教育,具體表現在堅持「五愛」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師在此過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則,以身示範」,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應以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學生,讓學生耳濡目染,最終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緊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廢。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往往具有情緒不穩定,意志品質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特點。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關鍵要做到:增強學生交往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緒,較強的自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養,不僅僅是紙上談兵,重要的是結合社會實踐,聯系中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挖掘和提煉,正反兩方面施加影響,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覺調節情緒、意志堅強、性格良好等。
3、提倡個性發展教育
個性發展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對中學生主要是進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審美情趣的培養,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二十一世紀,人們的審美觀易受影視、音像製品、網路文化以及廣告宣傳等的影響,中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個性發展教育的迫切任務之一就是要在尊重發展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培養健康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
4、全面改進未成年人德育教育方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對新世紀新階段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面對信息時代,廣大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改變過去封閉型、被動型的教育方法,不能只滿足於文件的層層轉發,不能只停留於原理原則的闡述,應該樹立開放的現代的教育觀,充分發揮學校、社會、家庭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選擇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使德育教育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主動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積極主動地引導未成年人在社會實踐中自主選擇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生道路,促進他們主動健康地成長。
5、加強信息網路法規道德的建設和管理。
要提倡「網路文明」,加強文化管理,加大管理力度,強化執行信息網路法規,優化道德建設和管理,堅決執行國家《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真正促使網吧實行身份證登記制度,限制營業時間,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對一些只求經濟利益、不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著想的黃色網站和網路犯罪毫不留情,堅決打擊。要使用高科技手段建立「防火牆」,從技術上進行過濾,把一些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有毒的垃圾信息拒之於視聽之外。
總之,把幫助生生學會負責與整體推進素質教育相結合。《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加強民族團結和國防教育,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等。要實現這些素質教育目標,需要解決負責的問題,青少年知道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歷史責任,就能自覺接受社會教育,實現決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