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語文課程標准》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該是多少萬字以上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知識與技能 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
目標: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過程與方法貫穿於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全過程,科學探究的過程一般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七個環節。不同的環節採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② 新課標規定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是多少
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要求第二學段(3—4年級回),積累課文中的答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2)小學生閱讀量標准擴展閱讀:
新課標的相關要求規定:
1、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2、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3、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③ 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一學期的閱讀量大約多少字
一天閱讀量1-30頁左右。
一月閱讀量1本書(1-200頁左右)。
一年閱讀量12本書左右(1-1200頁左右)。
至少我們學校是這樣的
一般小學語文課本,每學期只有幾十篇課文。如果讓學生僅局限於學習課文,根本滿足不了學生的閱讀需求。所以每學期各校對學生課外閱讀都有「量」的要求。
小學語文新教學大綱中要求,除了提出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外,還指出「課外閱讀的總量六年制不少於"150萬字」,這是量的最低要求。只有擴大閱讀面,學生才會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增強理解能力,這樣才能更有利於進一步的學習。
⑤ 課程標准規定三年級的閱讀量是多少
課程標准規定三年級,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1、第一學段(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2、第二學段(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3、第三學段(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5)小學生閱讀量標准擴展閱讀
閱讀可以分成三種方法:
1、信息式閱讀法。這類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了解情況。我們閱讀報紙、廣告、說明書等屬於這種閱讀方法。
對於大多數這類資料,讀者應該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讀法,眼睛像電子掃描一樣地在文字間快速瀏覽,及時捕捉自己所需的內容,舍棄無關的部分。
2、文學作品閱讀法。文學作品除了內容之外,還有修辭和韻律上的意義。
閱讀散文要注意它的韻律,聆聽詞句前後的聲音,還需要從隱喻或詞與詞之間的組合中獲取自己的感知。文學家的作品,唯有充分運用這種接受語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們的聰明才智、想像能力和寫作技巧。
3、經典著作閱讀法,這種方法用來閱讀哲學、經濟、軍事和古典著作。
閱讀這些著作要象讀文學作品一樣的慢,但讀者的眼睛經常離開書本,對書中的一字一句都細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從而理解其中的深奧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經典著作閱讀法閱讀文學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學作品的特色,以 使讀者自己鑽進所謂文學觀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參考資料
網路-閱讀
⑥ 小學生平均每天閱讀量達到多少字
這還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最好按時間算 ,大約每天花一小時左右應該可以了!如果有興趣的話,多花點時間那更好!
⑦ 中國小學生的閱讀量是多少
根據2011年調查數據顯示:
一、小學生圖書閱讀率達84%
調查數據顯示,小學生在上一學期(指2010年下半學期,全文同) 「課外圖書」閱讀率達到84.0%,期刊閱讀率為69.7%,報紙閱讀率為64.7%。小學生人均每學期閱讀「課外書」11.76本,閱讀期刊6.35期,閱讀報紙6.80份。
二、超過半數的小學生認為自己的閱讀量「一般」或較少(含「比較少」或「非常少」),48.0%小學生認為自己的閱讀量「很多」或「比較多」
調查數據顯示,有37.9%的小學生人為自己的閱讀量「一般」,有14.1%的小學生認為自己的閱讀量「非常少」或「比較少」,另外,分別有19.7%和28.3%的小學生認為自己的閱讀量「很多」或「比較多」。
三、「學習壓力大」成為影響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障礙
近四成(36.6%)小學生認為「學習壓力大,沒時間」是他們課外閱讀時遇到的主要困難,有56.7%的小學教師也認為「小學生學習壓力大,沒時間」 是影響小學生課外閱讀的主要因素。
四、小學生課外閱讀呈現功利化傾向,提高學習水平成為小學生的主要閱讀目的
針對上學期讀過「課外讀物」的4—6年級小學生,我們在調查中詢問了他們讀課外書的目的。數據顯示,在這些小學生中,有近八成(78.0%)的學生將「為了提高學習」作為課外閱讀目的之一,有約六成(59.6%)的學生是為了在課外閱讀中「得到樂趣」,也有約三成的學生是「為了和同學、朋友有共同的話題」而進行課外閱讀。另有近一成(8.1%)的學生是「為了得到爸媽或老師等人的表揚」而進行課外閱讀。
五、在「卡通動漫」類課外讀物閱讀選擇上,小學生與老師存在明顯分歧
在上學期讀過課外讀物的小學生中,有半數以上(54.6%)的學生表示,在上一學期讀得比較多的課外讀物是「兒童文學」。表示經常讀「科普/網路」、「卡通動漫」類課外讀物的學生分別有43.9%和43.3%。
在小學教師問卷調查中,有84.9%的老師希望小學生多讀「兒童文學」類課外讀物,82.6%的老師希望小學生多讀「科普/網路」類課外讀物。但希望小學生多讀「卡通動漫」類課外讀物的老師很少,只有27.5%,這與學生的喜好存在明顯分歧。
六、互聯網和手機已經成為小學生的重要閱讀渠道,但網路使用的娛樂化傾向值得警惕
本次調查發現,小學生上網率達到63.6%。在4—6年級小學生網民中,網路游戲是多數(55.6%)小學生網民的主要網路活動之一,網路使用的娛樂化傾向較為明顯,另有46.7%的人把「看書/看報/看期刊」作為自己的主要網路活動之一。
小學生的手機閱讀率為31.3%。高年級小學生的手機閱讀率達39.5%,低年級小學生的手機閱讀率也有22.9%。
七、小學生普遍希望設立閱讀課或閱讀時間
70.2%的小學生表示所在的年級開設了專門的閱讀課或閱讀時間。在所在年級未開設閱讀課或閱讀時間的小學生中,近九成(86.4%)學生希望(「非常希望」或「比較希望」)開設閱讀課或閱讀時間。
八、校園閱讀活動亟需提高趣味性,並增加閱讀活動數量與種類
在關於學校閱讀活動的開展情況和學生的參與情況調查問項中,在4—6年級小學生中,有84.7%的小學生表示所在學校舉辦過不同種類的閱讀活動。有六成以上(62.9%)的學生認為應「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另外,有55.8%的學生認為應「增加活動舉辦次數」,有51.3%的學生認為應「增加活動種類」,有37.5%的學生認為閱讀活動應「能夠讓更多的人真正參與」,有35.9%的學生認為應「增加活動的互動性」。
在小學教師問卷調查中,在表示所在學校舉辦過閱讀活動的小學教師中,約有八成(80.3%)的老師也認為應「增加活動趣味性」,另有七成(69.9%)的老師認為應「讓更多的人真正參與」,有近六成(57.4%)的老師認為應「增加活動種類」,還有54.0%和44.3%的老師認為應通過「增加活動互動性」和「增加舉辦次數」來改進校園閱讀活動。
九、小學教師普遍認為課外閱讀有利於促進小學生學習、提高素質
在小學教師問卷調查中,絕大多數老師認為課外閱讀有利於促進小學生學習,有利於提高小學生素質。具體來說,有94.1%的老師認為小學生課外閱讀「有利於促進學習」,有87.2%的老師認為小學生課外閱讀「是提高小學生素質的重要因素」。而對小學生課外閱讀持負面態度(如「課業太重,會增加學生負擔」、「影響學生學習,不贊成」等)的老師只有極少數(總計不足一成)。
十、應當設立專門的閱讀時間、開展閱讀活動促進小學生閱讀已成多數教師的共識
在小學教師問卷調查中,當被問及應通過什麼方式促進小學生閱讀時,有81.7%的老師認為應「設立專門的閱讀時間,讓學生閱讀」,72.5%的老師認為應「舉辦校園讀書節或其他讀書活動」,71.1%的老師認為小學生「家庭內應該營造讀書氛圍」,62.5%的老師認為應「安排閱讀指導老師,引導學生閱讀」。而建議採用其他方式(如「免費發放課外讀物」、「改革應試教育體制」等)促進小學生閱讀的老師比例均超過四成,但不足半數。
⑧ 教育部新課標要求小學,初中閱讀量各是多少字
小學為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初中為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
初中要求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彙、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能利用圖書館、網路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幫助閱讀。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
(8)小學生閱讀量標准擴展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相關要求規定:
1、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2、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
3、善於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