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手工造紙的製作程序
我國傳統手工紙的製法,有一整套生產工序,不論採用何種原料,抄造何種紙張,基本都是大同小異的步驟。這些主要的生產工序有:泡料、煮料、洗料、曬白、打料、撈紙、榨乾、焙紙。
泡料 又稱浸料,是把不同原料按等級分開,紮成小捆,泡在水塘里。浸泡的時間隨原料品種不同而異,毛竹砍下後要在水裡浸泡半個月左右,稻草扎捆在河水裡一般泡7~10天,樹枝、麻桿浸泡的時間則在10天左右。浸泡的目的,是把原料中的可溶性雜質溶(除)去,為製造良好的紙漿打下基礎。
煮料 是用鹼或石灰的水溶液在高溫下處理原料,將粘連在纖維之間的果膠、木素等除掉,使纖維分散開來而成為紙漿。煮料過程也隨原料不同而有很大差別:煮桑皮先用石灰水泡10分鍾, 再放進煌鍋里與石灰水處理5天,取出後還堆置發酵。稻草只需要少許石灰稍微蒸煮或堆放發酵,即可成為紙漿。
洗料 是把蒸煮後的漿料放入布袋內,經過水的沖洗和來回擺動,把紙漿中夾雜的石灰渣及煮料溶解物等洗凈。
曬白 就是把本色紙漿(灰白、淺黃到棕色不等)變為白色紙漿。傳統的曬白法是把洗凈的漿料放在向陽出,直接利用日光照射約達2~3個月的時間,直到紙漿顏色變白為止。現在一些手工紙的產生時也有利用漂白粉進行漂白的,只不過漂白粉用量較少,漂白的時間也還較長。
打料 是用人力、水碓、石碾等把漿料搗打成泥膏狀,使漿料中的纖維分絲和帚化,能夠交織成具有一定強度的紙頁,打料是人工造紙操作中最繁重的一道工序。
撈紙 又叫入簾或抄紙。撈紙是先把紙漿和水放日抄紙槽內,使紙漿纖維游離地懸浮在水中,然後把竹簾投日抄紙槽中抬起,讓纖維均勻地平攤在竹簾上,形成薄薄的一層濕紙頁,最後把抄成的濕紙移置在抄紙槽旁的濕紙堆上。
榨乾 是把濕紙頁內多餘的水分擠壓出去,使濕紙具有一定的強度,以利於刷紙乾燥。當抄造的濕紙頁累積到數千張時,利用壓榨設施施加適當的壓力,使紙內的水緩慢地流出。壓榨時不可加壓過猛,否則會影響濕紙頁的質量;壓榨後濕紙所含水分也不宜過多後過少,以防分紙時揭破或焙紙時發生脫落。
焙紙 也稱烘紙或曬紙,就是把濕紙頁變成可以使用的干產品。焙紙的方法是把經過榨乾的濕紙一張一張地分開,再將其刷貼在烘壁外面,利用壁內燒火的熱量,傳遞到外壁蒸發紙內的水分,使紙頁變干。焙紙時烘壁表面溫度不可過高,不然紙頁易起皺和發脆。
㈡ 中國古代造紙作坊生產流程圖 為什麼是手工作坊
(1)造紙流程
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收集和處理,就是將植物原料按照需要進行收集(如有些植物原料需要皮,而有的卻需要莖稈),並將收集到的原料進行一定的處理如切碎、晾曬等;第二是纖維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需要在鹼性物質的配合下,如石灰、草木灰等)使植物纖維原料並分散成纖維狀第三是磨(打漿),就是用臼搗的方法進一步的使其分散為纖維,並使纖維產生一定的分絲纖帚化,而成為可用紙漿;第四是抄紙,就是把紙漿摻水使其成為一定濃度的懸浮液,然後用抄紙器(竹簾等)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均勻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幅;第五是壓榨就是把抄好的濕紙幅疊放在一起,採用負重壓榨的方法脫去濕紙幅中的水分。第六是乾燥,就是把濕紙幅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東漢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幾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竹子的纖維硬、脆、易斷,技術處理比較困難,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
以我國古書《天工開物》卷中所記載之竹紙製造方法為例,作為介紹。古時以竹子造紙之步驟如下:
1. 斬竹漂塘:斬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臼: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 盪料入簾: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盪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餘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5. 覆簾壓紙:然後將簾反復過去,使濕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復盪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濕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乾:將濕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乾。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後,濕紙逐張貼上焙乾。乾燥後,揭起即得成紙。
(2)為什麼是手工作坊?
這是由當時落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
㈢ 如何手工造紙
步驟:
1。把紙加水打碎成糊狀~
2。在「紙漿」中加入白色染料~
3。做一個鐵絲矩形,用舊絲襪套在上面,使之看起來像一面「濾網」~
4。把鐵絲架放入紙漿中,緩慢撈起~
5。烘乾鐵絲架,大功告成!~
㈣ 造紙工藝的4個步驟是什麼
古代造紙術經過蔡倫的改進,形成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版為原料的分權離、打漿、抄造和乾燥4個步驟。
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即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乾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4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我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總之,漢代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㈤ 紙張的製造過程(8個步驟)
紙張的製造過程如下:
1、木料去皮。原料有很多,這里用木頭作原料,質量好。將用專來造紙的木料屬放進滾筒,去掉樹皮。
(5)小學生手工造紙過程擴展閱讀
造紙原理:
造紙生產分為制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參考資料
網路—造紙
㈥ 傣族手工造紙的技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雲南民族手工造紙的歷史悠久,如彝族、白族、納西族、傣族、漢族的手工造紙都有據可查,手工紙在該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和傳播中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2006年5月20日,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根據史料記載,紙傳入雲南的歷史最遲可追溯到三國時代,但對雲南手工造紙術的記載較晚,元代才有確實的記載,明代以後關於雲南造紙的史籍記載較多。清代時少數民族地區手工造紙得到發展,從四川、湖廣等地來的工匠帶來了造紙技術。因此清代有關雲南造紙的記載最多,造紙業最發達,手工紙成為宮廷貢紙,甚至還出口至越南等地。在這些確實的記載前,雲南的造紙業應有一定規模,並已掌握較高技術。
納西聚居於滇西北的麗江、香格里拉,後來保留著圖畫文字,歷史上由祭師東巴掌握,從而稱「東巴文」,用於書寫東巴經。東巴經在納西語中稱「森究魯究」,意思是「刻在木頭或石頭上的文字。」所以東巴經出現時,紙還未傳入納西族地區。根據記載,大約在元代,麗江地區已有造紙業,但未有對東巴紙的記錄。東巴經一般沒有題寫抄書時間,最早有時間記錄的經文出現於公元1668年(清康熙七年)。用於書寫東巴經的紙稱「東巴紙」,又稱「白地紙」。
東巴紙其製作技藝較為獨特,後保存於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三壩納西族鄉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台)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發祥地,東巴紙是東巴最重要的寫經用紙,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負盛名。
東巴紙的原料采自當地獨有的植物原料「阿當達」,經鑒定為瑞香科麗江蕘花。其造紙過程由採集原料、曬干、浸泡、蒸煮、洗滌、舂料、再舂料、澆紙、貼紙、曬紙等工序組成,主要工具有紙簾、木框、曬紙木板、木臼等。東巴紙的活動紙簾較為特殊,曬紙過程明顯受到澆紙法的影響,又有抄紙法的痕跡,是中國造紙術與印巴次大陸造紙法兼容並蓄的結果。
白地東巴紙色白質厚,不易遭蟲蛀,可長期保存,用它書寫的東巴經典據20世紀40年代的調查有五千多卷。白地東巴紙為弘揚東巴文化做出了卓著貢獻,從工藝史角度來看,它又是研究我國手工造紙的難得實例。
在歷史上,婦女不參加造紙過程,主要是因為東巴紙一般用於神聖目的,婦女一般被認為不潔,從而即使婦女知道技術也不允許參與造紙,但婦女可以採集原料、剝皮、煮料時生火和准備薪柴以及洗料等不含造紙技術的簡單活動。在現實中,婦女不參與造紙的規則已經不再存在。
納西族的手工造紙,融入了一些中原造紙的方法,是多元文化交匯的產物。東巴經卷帙浩繁,後來仍保留有紙1萬多卷,分藏於世界許多國家的圖書館和研究機構。東巴文化傳承曾一度中斷,再加上外來紙張的湧入和國營造紙廠的建立,對成本高、勞動強、周期長的手工造紙無疑是一個沖擊,對東巴紙的需求越來越少。另外,納西族造紙技藝有傳子不傳女的傳統,一向以家庭作坊進行生產且不外傳,故在現代商業社會的壓迫下隨時都有消亡的可能,急需搶救和保護。
自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東巴文化研究的復興和深入,納西族學者注意到東巴文化傳承對納西族的重要性以及東巴紙在其中的作用,支持恢復東巴紙製作技術。
㈦ 夾江手工造紙的發展是怎樣的
據史載,年,夾江所送的「長簾文卷」和「方細土連」兩紙經康熙親自試筆後,被欽定為「文闈卷紙」和「宮廷用紙」。
夾江紙名聲大嘩,除每年定期解送京城供科舉考試和皇宮御用外,各地商人雲集夾江,爭相采購夾江紙品。因此,夾江有了「蜀紙之鄉」的美譽。其實,夾江紙和其他科技成果一樣,也是在此前的造紙技術基礎上取得的。
唐代用澱粉糊劑做施膠劑,兼有填料和降低纖維下沉槽底的作用。至宋代以後,多用植物黏液做「紙葯」,使紙漿均勻。常用的紙葯是楊桃藤、黃蜀葵等浸出液。這種技術早在唐代已經採用,但是宋代以後就盛行起來,以致不再採用澱粉糊劑了。
這時候的各種加工紙品種繁多,紙的用途日廣,除書畫、印刷和日用外,我國還最先在世界上發行紙幣。這種紙幣在宋代稱作「交子」,元明時期後繼續發行,後來世界各國也相繼跟著發行了紙幣。
元代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至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
明清時期,用於室內裝飾用的壁紙、紙花、剪紙等也很美觀,並且行銷於國內外。各種彩色的蠟箋、冷金、泥金、螺紋、泥金銀加繪、砑花紙等,多為封建統治階級所享用,造價很高,質量也在一般用紙之上。
經過元明清數百年歲月,至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的物質條件。
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各地造紙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製造的紙張名目繁多。在紙的加工技術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塗蠟、砑光、灑金、印花等工藝,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色以鮮明靜穆為主。
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箋,如描金銀圖案粉蠟箋、描金雲龍考蠟箋、五彩描繪砑光蠟箋、印花圖繪染色花箋,在三色紙上採用粉彩加蠟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銀畫出各種圖案,箋紙的製作在清代已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
㈧ 如何手工造紙
1、准備原材料,圖為原料麥秸稈,麥秸稈要乾的,質量好的那種,內
㈨ 寫喜歡的手工活動參照蔡倫造紙的例子寫100字寫手2步驟是否寫清楚如何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寫手I過程
歡的手工活動參照蔡倫造紙的例子寫100字寫手2步驟是否嗯無語
㈩ 造紙的過程(要簡單的易懂的|)
造紙的過程:
第一步,制漿。如果用樹類、草類造紙,那先要把樹木和草切碎,然後再悶在一個大鍋裡面蒸煮至爛,接著把蒸好了的液體(專業上叫紙漿)從鍋裡面放出來。
再使紙漿流過專門的設備被紙漿中的纖維磨得更爛。接著,把紙漿用篩選設備處理一下,然後漂白,並且把紙漿洗干凈。
到這里的工作,我們專業上叫作「制漿」。
概括起來就是:切碎--蒸煮--磨--篩選--漂白--洗滌。
第二步,造紙。把制漿處理好的紙漿再一次篩選除渣(注意:這里的篩選設備並與制漿工段的篩選設備並不是共用的)。
由於制漿車間過來的紙漿比較濃,在這里還需要把紙漿稀釋一下,至大約0.8%的濃度。
這時,處理好的紙漿通過管道,經過專門的設備(專業上叫「流漿箱」)噴到網子(專業上叫「成形網」)的面上。
網子的背面有真空箱一直吸收網子里的水,從而也就把液體的紙漿慢慢的吸成了有一定強度的濕紙。濕紙再經由專門的輥子(專業上叫「壓榨輥」)擠壓。
最後貼在許多個大鐵鋼(專業上叫「烘缸)缸面上徹底乾燥完畢,並且捲成大卷。大卷的紙輥再在復卷機上進一步捲成符合客戶要求的成品紙。
(10)小學生手工造紙過程擴展閱讀
造紙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分有機制和手工兩種形式。
機制是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濕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然後烘乾成紙。
手工則用有竹簾、聚酯網或銅網的框架,將分散懸浮於水中的纖維抄成濕紙頁,經壓榨脫水,再行曬干或烘乾成紙。
機制和手工兩種造出來的紙最大區別在於,由於手工紙採用人工打漿,紙漿中的纖維保存完好;機制紙採用機器打漿,紙漿纖維被打碎。
使得手工紙在韌性拉力上大大優於機制紙。機制紙存在漿網速差導致纖維縱橫向分布不均,手工紙不存在纖維縱橫向分布比例不均,特別體現在書畫用紙上(比如:宣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