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人教版小學語文文言文匯總

人教版小學語文文言文匯總

發布時間:2020-12-23 16:27:59

『壹』 小學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注釋
1.祠(cí):祭祀。周代貴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個季度祭祀都有專門的稱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員。

2.舍人:門客,手下辦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種盛酒器,類似壺。

4.相謂:互相商議。

5.請畫地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畫地:在地面上畫(畫的過程)。為蛇:畫蛇(畫的結果)。

6.引酒且飲之:拿起酒壺准備飲酒。引:拿,舉。

7.蛇固無足:蛇本來就沒有腳。固:本來,原來。

8.子:對人的尊稱,您;你。

9.安能:怎麼能;哪能。

10.為:給;替

11.遂:於是;就。

12.賜:賞賜,古代上給下,長輩給晚輩送東西叫賜。

13.為之足:給它畫上腳。足(此句中的足):畫腳。

14.終:最終、最後。

15.引:拿起。

16.且:准備。

17.成:完成。

18.余:剩餘。

19.足:腳。

足:畫腳

20.亡:丟失,失去。

21.為:給,替。

22.乃左手持卮:卻,表示轉折

23.奪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飲其酒:那,指示代詞

25.終亡其酒:那,指示代詞

26、謂:對......說。

譯文
古代楚國有個人祭過祖宗以後,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一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它還有剩餘。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好的人喝這壺酒。」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准備飲酒,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為它畫腳。」他還沒有(把腳)完成,另一個人的蛇畫好了,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話剛說完,就把那壺酒喝完了。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掉了那壺酒。

分析點評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為蛇。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弄砸。

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這個故事的意義是膚淺的,「畫蛇添足」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不要因為小小的錯誤而喪失了自己本該有的東西。"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了,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

2: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3: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掩耳盜鈴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鍾②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③;以錘④毀之,鍾況然⑤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⑥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7)也!

注釋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後,逃在齊國。

亡,逃亡。

(2)鍾:古代的打擊樂器。

(3)則:但是

(4)負:用背馱東西。

(5)錘(chuí):槌子或棒子。

(6)況(huàng)然:形容鍾聲。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謬。 (8)惡(e):害怕。

譯文
范氏逃亡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鍾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鍾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害怕別人聽到鍾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荒謬了。

寓意
鍾的響聲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總是要響的。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都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的人對不喜歡的客觀存在,採取不承認的態度,以為如此,客觀就不存在了,這和「掩耳盜鈴」一樣,都是極端的主觀唯心主義——唯我論的表現。

嫦娥奔月

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和.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摘令伐木。

注釋
斫:zhuo,大鋤;引申為用刀、斧等砍

翻譯
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葯,後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葯,飛往月宮 嫦娥於是就住在月宮之中,變成了蟾蜍 就是傳說中的月精 故老的傳說中月亮上有顆桂樹,還有蟾蜍。因此有一本記錄異事的書上說:」月亮上有顆桂樹非常高,樹下有個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樹被砍開之後馬上就癒合了,砍樹的人叫做吳剛,是西河人,在學仙道的時候犯了過錯,就罰他砍伐桂樹。

刻舟求劍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節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注釋
1.涉--渡,由後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志。

3.其--他的,代詞。

4.自--從。

5.墜--掉,落。

6.於--在,到。

7.遽--立刻,急忙,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詞,這兒。

10.吾--我的。

11.之--結構助詞,不譯。

12.所從墜--從劍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詞。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劍,代詞。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這樣。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來後,他便從自己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尋找劍。

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寓言故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山海經》

注釋
1、曰:叫作
2、發鳩之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3、拓木:拓樹,桑樹的一種
4、狀:形狀
5、烏:烏鴉
6、文首:頭上有花紋。文,同「紋」,花紋
7、其鳴自詨:它的叫聲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
8、是: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兒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異義詞
赤足:1.文中指紅色的腳。
2.現代漢語中指光腳。

譯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里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其實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叼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貳』 人教版中小學課本收錄的文言文有哪些

人教課標本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部分文言文作品,具體是五年級下冊的《楊氏之子》、六年級上冊的《伯牙絕弦》以及六年級下冊的《文言文兩則》——《學奕》《兩小兒辯日》.
中學
七年級上冊:
5 童趣
10 《論語》十則
15 古代詩歌五首
1.《觀滄海》
2.《次北固山下》
3.《錢塘湖春行》
4.《西江月》
5.《天凈沙秋思》
20 山市
25 《世說新語》兩則
(一)《詠雪》
(二)《陳太丘與友期》
30 寓言四則
3.《智子疑鄰》
4.《塞翁失馬》
七年級下冊
5 傷仲永
10 木蘭詩
15 孫權勸學
20 口技
25 短文兩篇
1.《誇父逐日》
2.《兩小兒辯日》
30 狼
八年級上冊
21 桃花源記
22 短文兩篇
1.《陋室銘》
2.《愛蓮說》
23 核舟記
24 大道之行也
25 杜甫詩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26 三峽
27 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
《記承天寺夜遊》
28 觀潮
29 湖心亭看雪
30 詩四首
歸園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荊門送別
游山西村
八年級下冊
21 與朱元思書
22 五柳先生傳
23 馬說
24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25 詩詞曲五首
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赤壁
3.過零丁洋
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5.山坡羊潼關懷古
26 小石潭記
27 岳陽樓記
28 醉翁亭記
29 滿井游記
30 詩五首
1.飲酒(其五)
2.行路難(其一)
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己亥雜詩
九年級上冊
17 智取生辰綱
18 楊修之死
19 范進中舉
20 香菱學詩
21 陳涉世家
22 唐雎不辱使命
23 隆中對
24 出師表
25 詞五首
《望江南》
漁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獵
武陵春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九年級下冊
17 公輸
18 《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9 魚我所欲也
20 《莊子》故事兩則
惠子相梁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21 曹劌論戰
22 鄒忌諷齊王納諫
23 愚公移山
24 《詩經》兩首
1.關雎
2.蒹葭
望採納,謝謝

『叄』 求人教版小學語文所有文言文及翻譯!!!!總復慣用,很急

楊氏之子
原文: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揚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譯文:
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裡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並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伯牙絕弦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
俞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聽琴.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要表現高山,鍾子期聽了,贊嘆到:」太好了,我彷彿看見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裡想要表達流水,鍾子期就說:」太好了,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裡想表現什麼,鍾子期都能准確的道出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伯牙覺得世上再難找到聽得懂他琴聲的人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學奕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圍棋。其中有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講的,他都認真聽,細細琢磨,認真領悟;另一個人表面上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可是心裡卻認為天鵝要來了,想著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鵝射下來。他們雖然一起學習圍棋,可是後者不如前者。是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嗎?回答: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盤盂:盛物之器,圓者為盤,方者為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辯論,(就過去)問他們在辯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遠,而到中午的時候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馬車的車頂那麼大。等到中午,就像盤子一樣大,這不就是遠的(看起來)小而近的(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涼快,等到了中午的時候(感覺)就像進入了澡塘,這不就是越近(感覺)越熱越遠(感覺)越涼嗎?」
孔子也無法決斷(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話孔子說:「誰說你懂得很多啊?」

『肆』 人教版小學語文文言文目錄

四年級上冊
第一組
觀潮
2* 雅魯藏布大峽谷
鳥的天堂
4*火燒雲
語文園地一
第二組
5 古詩兩首
△ 題西林壁

蒽,是人教的,只不過還得麻煩樓主找找啦~~
△ 游山西村
6 爬山虎的腳
7 蟋蟀的住宅
8*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語文園地二
第三組
9 巨人的花園
10* 幸福是什麼
11 去年的樹
12*小木偶的故事
語文園地三
第四組
13 白鵝
14*白公鵝
15 貓
16*母雞
語文園地四
第五組
17 長城
18 頤和園
19*秦兵馬俑
語文園地五
第六組
20 古詩兩首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送元二使安西
21 搭石
22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23*卡羅納
24*給予是快樂的
語文園地六
第七組
2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6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27*烏塔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語文園地七
第八組
29 呼風喚雨的世紀
30*電腦住宅
31 飛向藍天的恐龍
32*飛船上的特殊乘客
語文園地八
選讀課文
1 五彩池
小青石
麻雀
迷人的張家界
仰望布達拉
一個蘋果
幻想家
人造發光植物
生字表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四年級下冊
第一組
△ 1 古詩詞三首
 獨坐敬亭山
 望洞庭
 憶江南
△ 2 桂林山水
△ 3 記金華的雙龍洞
△ 4 七月的天山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一
 第二組
△ 5 中彩那天
△ 6 萬年牢
△ 7 尊嚴
△ 8 將心比心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二
 第三組
自然之道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蝙蝠和雷達
大自然的啟示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三
第四組
夜鶯的歌聲
小英雄雨來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四
 第五組
觸摸春天
永生的眼睛
生命 生命
花的勇氣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五
第六組
鄉下人家
牧場之國
古詩詞三首
 鄉村四月
 四時田園雜興
 漁歌子
麥哨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六
 第七組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全神貫注
魚游到了紙上
父親的菜園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七
 第八組
寓言兩則
 紀昌學射
 扁鵲治病
文成公主進藏
普羅米修斯
漁夫的故事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八
 選讀課文
△ 1 趵突泉
△ 2 小珊迪
△ 3 有趣的動物共棲現象
△ 4 黃繼光
△ 5 生命的葯方
△ 6 可愛的草塘
△ 7 到期歸還
△ 8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
△ 生字表(一)
△ 生字表(二)
人教版新課程小學語文五年級上下冊課文目錄
五年級上冊
第一組
竊讀記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走遍天下書為侶
我的「長生果」
△ 口語交際•習作一
△ 回顧•拓展一
第二組
古詩詞三首
梅花魂
桂花雨
小橋流水人家
△ 口語交際•習作二
△ 回顧•拓展二
第三組

松鼠
新型玻璃
假如沒有灰塵
△ 口語交際•習作三
△ 回顧•拓展二
第四組
釣魚的啟示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
落花生
珍珠鳥
△ 口語交際•習作四
△ 回顧•拓展四
第五組
綜合性學習:遨遊漢字王國
有趣的漢字
第六組
地震中的父與子
慈母情懷
19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學會看病
△ 口語交際•習作六
△ 回顧•拓展六
第七組
圓明園的毀滅
狼牙山五壯士
難忘的一課
最後一分鍾
△ 口語交際•習作七
△ 回顧•拓展七
第八組
七律•長征
開國大典
青山處處埋忠骨
毛主席在花山
△ 口語交際•習作八
△ 回顧•拓展八
選讀課文
黃果樹聽瀑
斗笠
太空「清潔工」
鞋匠的兒子
剝豆
你一定會聽見
木笛
百泉村(四章)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五年級下冊
第一組
1 草原
2* 絲綢之路
3 白鯨
4*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一
回顧•拓展一
第二組
5 古詩詞三首
6 冬陽•童年•駱駝隊
7* 祖父的園子
童年的發現
9* 兒童詩兩首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二
回顧•拓展二
第三組
楊氏之子
晏子使楚
12* 半截蠟燭
13* 打電話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三
回顧•拓展三
第四組
14 再見了,親人
15* 金色的魚鉤
16 橋
17* 夢想的力量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四
回顧•拓展四
第五組
18 將相和
19 草船借箭
20* 景陽岡
21* 猴王出世
口語交際•習作五
回顧•拓展五
第六組
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
信息傳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利用信息,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第七組
22 人物描寫一組
23* 刷子李
24* 金錢的魔力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七
回顧•拓展七
第八組
25 自己的

『伍』 中小學語文人教版必背文言文古詩

古文部分
1、《論語》六則
《論語》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為政》)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公冶長》)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2、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儀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3、生於憂患,死欲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後死於安樂。

4、曹劌論戰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5、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餘,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6、出師表
諸葛亮
前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棉、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7、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8、三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早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 ,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9、雜說
韓愈
雜說四首
其一(龍說)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 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其二(醫說)
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醫下或有人字。)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綱下或無之字。理亂或作亂否。)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紀綱或作綱紀。)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通於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所以,閣無以字。)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作或作僭。)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於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世或作帝。)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四海或作天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諸本或無天字。扶或作持。今按:此句未詳,疑有誤字。)《易》曰:「視履考祥。」善醫善計者為之。(善計或無善字。)
其三(《崔山君傳》)
談生之為《崔山君傳》,(談生者,談姓,不知其名。之或作雲,而無為字,非是。)稱鶴言者,豈不怪哉!然吾觀於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於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昔之聖者,(聖者或作聖人,或並有人者二字。)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鳥者,(鳥,閣作馬。或雲:《屍子》「禹長頸鳥喙」,閣本訛也。)其貌有若蒙亻其者,(《荀子》:「仲尼之狀,面如蒙亻其。」注雲:「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亻其」。亻其音欺。)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謂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膚,(《楚辭》:「平肋曼膚,何以肥之。」)顏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則人,其心則禽獸,又惡可謂之人邪?(貌或作面,貌上或有其字。禽下或無獸字。邪或作也。《列子》:「包犧、女媧、神農、夏後氏,蛇身人面,牛尾虎鼻,皆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人之德。夏桀、殷紂、魯桓、楚穆,狀貌七竅皆同,而有禽獸之心。」公意亦如此耳。)然則觀貌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其行事之可否為不失也。(或從閣、杭無可否字,非是。)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憤世嫉邪而作之,故題之雲爾。
其四(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0、陋室銘
周敦頤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11、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動;〔亻叔〕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 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 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 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 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 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 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 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 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3、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4、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5、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庭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者耳。
16、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陸』 人教版小學語文所有文言文

楊氏之子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柒』 小學語文文言文完整版有匯總資料嗎

公 孫 丑 下

共十四章

(一)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說:「有利的天時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心的團結。三里的內城,七里

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起來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時的戰機,然而卻不能取

勝,這是有利的天時不如有利的地勢。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鎧甲不是不堅利,

糧食不是不多,(可是敵人一來卻)棄城逃離,這便是有利的地勢不如人心的團結。所以說,控

制人民不遷逃,不靠國家的疆界,鞏固國家不靠山川的險阻,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鎧甲的堅利。得

到仁義的人,幫助他的就多;失掉仁義的人,幫助他的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家裡人都

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天下的人都歸順他。讓天下人都歸順他的人去攻打連家裡人都背

叛他的人,(必然所向無敵;)所以君子不戰則罷,戰則必勝。」

(二)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

可以風。朝①,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

孟子正要去朝見齊王,齊王派人來說:「我本該來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風。

明天早晨,我將臨朝聽政,不知(您是否肯來)讓我見見您嗎?」

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孟子回話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②。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

不可乎?」

第二天,孟子出門到東郭氏家去吊喪。公孫丑說:「昨天推說有病,今日卻去吊喪,也許

不合適吧?」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

孟子說:「昨天有疾,今天好了,怎麼不能去吊喪?」

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③:「昔者有王命,有採薪之憂,

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

齊王派人來詢問病情,醫生也來了。孟仲子應付來人說:「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點

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點,急匆匆趕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現在到了沒有?」

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孟仲子隨即派了幾個人到路上去攔截孟子,告訴他:「請您一定不要回家,趕快到朝廷去!」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④。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

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

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景子說:「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這是人世間最重大的倫理關系。父子關系以慈愛為

主,君臣關系以恭敬為主。我看到了齊王對您敬重,卻沒看到您怎麼敬重齊王。」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雲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

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孟子說:「咳!這是什麼話!齊國人沒有一個拿仁義的道理去說給齊王聽的,難道是認為

仁義不好嗎?(只是)他們心裡在想:『這個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談仁義!』那麼,(對齊王的)

不恭敬沒有比這更大的了。至於我,不是堯、舜之道不敢在齊王面前陳述,所以齊國人沒有一個

像我這樣敬重齊王的。」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

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景子說:「不,不是說的這個。禮的規定說:父親召喚,兒子不能用『諾』應答,(而要

恭敬地用『唯』應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車子駕好就動身。您本來准備去朝見,聽了君王的

召令卻不去了,這恐怕與禮的規定不大符合吧。」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

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

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

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

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

也。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

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

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

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孟子說:「難道能這么說嗎?曾子說過:『晉國、楚國的財富,沒法比得上。不過,它們

憑借財富,我憑借我的仁德;它們憑借爵位,我憑借我的道義,我欠缺什麼呢?』難道這話沒有

道理而曾子隨便說說的么?這或許是另有一種道理的罷。天下普遍看重的東西有三樣:爵位、年

紀、道德。在朝廷里,沒有比爵位更尊貴的,在鄉里,沒有比年齡更尊貴的,輔助君主、管理百

姓,沒有比道德更尊貴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種(爵位)而輕視另兩種(年齡、道德)呢?

所以想要有大作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見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議,那就(親自)前去請教。

如果他不像這樣(誠心實意)地崇尚道德、喜愛仁義,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幹事。所以湯王對於伊

尹,(首先是)向他學習,然後才把他當作臣子,所以不費力氣就統一了天下;桓公對於管仲,

(首先也是)向他學習;然後才把他當作臣子,所以不費力氣就稱霸諸侯。現在天下(大的諸侯

國)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誰也超不過誰,(之所以如此)沒有別的原因,是因為(君主)喜歡

任用聽從他們使喚的人做臣,而不喜歡任用教導他們的人做臣。湯王對於伊尹,桓公對於管仲,

就不敢隨意召見。管仲尚且不能隨意召見,何況不願做管仲的人呢?」

【注釋】①朝(Zhāo):早晨。②東郭氏:齊國的一個姓東郭的大夫。③孟仲子:孟子的

堂弟,又是他的學生。④景丑氏:齊國大夫景丑。

(三)陳臻問曰①:「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②;於宋,

饋七十鎰而受③;於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

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陳臻說:「以前在齊國,齊王送您一百鎰好金您不接受;在宋國,送您七十鎰,您接受了;

在薛,送您五十鎰,您接受了。如果以前不接受是對的,那麼後來接受就是錯的;後來接受如果

是對的,那麼以前不接受就是不對的。在這兩種情況中,您必定處於其中的一種了。」

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

『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

饋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孟子說:「都是對的。當在宋國的時候,我將要遠行,遠行的人必然要用些路費,宋君說:

『送點路費(給你)。』我為什麼不接受?當在薛地的時候,我有防備(在路上遇害)的打算,

主人說:『聽說需要防備,所以送點錢給你買兵器。』我為什麼不接受?至於在齊國,就沒有(送

錢的)理由。沒有理由而贈送,這是收買我啊。哪有君子可以用錢收買的呢?」

【注釋】①陳臻:孟子弟子。②金:古代所說的金,多是指黃銅。③鎰(yì):古代的重

量單位之一,二十兩為一鎰。

(四)孟子之平陸①,謂其大夫曰②:「子之持朝之士,一日而三

失伍,則去之否乎?」

孟子到了平陸,對那裡的長官(孔距心)說:「如果你的衛士一天三次擅離職守,開除不

開除他呢?」

曰:「不待三。」

孔距心說:「不必等三次。」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飢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壯

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孟子說:)「那麼您失職的地方也夠多的了。荒年飢歲,您的百姓,年老體弱拋屍露骨

在山溝的,年輕力壯逃荒到四方的,將近一千人了。」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

孔距心說:「這個問題不是我能夠解決的。」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

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

孟子說:「假如現在有個人,接受了別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麼必定要為牛羊尋找牧場

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場和草料,那麼是把牛羊還給那個人呢,還是就站在哪兒眼看著牛羊餓

死呢?」

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孔距心說:「這是我的罪過。」

他日,見於王曰:「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

心。」為王誦之。

往後的某一天,孟子朝見齊王說:「大王的地方長官我認識五個,能認識自己罪過的,只

有孔距心。」(孟子)給齊王復述了一遍他與孔距心的談話。

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

齊王說:「這是我的罪過啊。」

【注釋】①平陸:齊國邊境的邑,在今山東汶上縣北。②大夫:這里指地方上的行政長官。

(五)孟子謂蚔蛙曰①:「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②,似也,為其可

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

孟子對蚔蛙說:「你辭去靈丘地方長官的職務,請求擔任法官,似乎是有道理的,因為可

以(接近齊王向他)進諫了。現在已經幾個月了,還不可以進諫嗎?」

蚔蛙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

蚔蛙向齊王進諫而不被採納,便辭官而去。

齊人曰:「所以為蚔蛙則善矣,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

齊國有人議論說:「孟子替蚔蛙出的主意倒是很好了,他怎麼為自己考慮,我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以告。

公都子把這話告訴了孟子。

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

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孟子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有官職的人,如果無法行使他的職責就辭職;有進諫責任

的,無法盡到進諫的責任就辭職。我既沒有官職,又沒有進諫的責任,那麼我的行動進退,難道

不是寬寬綽綽大有迴旋餘地了嗎?」

【注釋】①蚔(chí)蛙:齊國大夫。②靈丘:齊國邑名。士師:官名,掌禁令、獄訟、刑

罰,為古代法官之通稱。

(六)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①。王驩

朝暮見,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

孟子在齊國擔任卿,奉命到滕國去吊喪,齊王派蓋地的大夫王驩作為副使與孟子同行。王

驩(同孟子)朝夕相見,但在從齊國到滕國的來迴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談起出使的事情。

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為小矣;齊滕之路,不為近矣,反之而

未嘗與言行事,何也?」

公孫丑說:「齊國卿的職位不算小了;齊國與滕國之間,路不算近了,往返途中不曾同他

談起出使的事情,為什麼呢?」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說:「那個人既然獨自包辦了,我還說什麼呢?」

【注釋】①蓋(gě):齊國邑名,在今山東沂水縣西北。王驩:蓋邑的地方長官,齊王的

寵臣。

(七)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嬴①。

孟子從齊國到魯國去(安葬母親),返回齊國時,在嬴地停留。

充虞請曰②:「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

今願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

充虞請問道:「前些日子您不知道我缺乏能力,派我監理打造棺槨的事,當時事情匆迫,

我不敢請教。現在想冒昧地問一下:那棺槨似乎太華美了吧?」

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

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

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

人心獨無恔乎?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孟子說:「上古時候,棺槨沒有規定的厚度,中古時候,棺厚七寸,槨的厚度同棺相稱。

從天子到平民百姓,(棺槨講究)不只是為了好看,而是這樣才稱盡了孝心。(由於等級的限制)

不能用(好的棺槨),就不會稱心;沒有錢財用好的棺槨,也不會稱心。既有資格又有錢財,古

人就都用好棺槨,為什麼偏我不能這樣?而且為了避免泥土挨近死者的肌膚(而用厚棺槨),對

於孝子之心豈不是一件感到慰藉的事嗎?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子是不會因為愛惜天下財物而從

儉辦父母的喪事的。」

【注釋】①嬴:齊國南部邑名,在今山東萊蕪縣西北。②充虞:孟子弟子。

(八)沈同以其私問曰①:「燕可伐與?」

沈同以個人名義問道:「燕國可以討伐嗎?」

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②。有仕於

此③,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

私受之於子,則可乎?何以異於是?」

孟子說:「可以。子噲不得把燕國讓給別人,子之不得從子噲那裡接受燕國。比方說,這

里有個士人,您喜歡他,就不稟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祿、爵位讓給他,那個士人也不經君王

同意,私自從您那裡接受俸祿和爵位,這樣行嗎?(子噲)讓君位的事,同這有什麼兩樣?」

齊人伐燕。

齊國攻打燕國。

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

有人問道:「(您)鼓勵齊國攻打燕國,有這回事嗎?」

曰:「未也。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

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

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

『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今以燕伐燕,

何為勸之哉?」

孟子說:「沒有。沈同問『燕國可以征伐嗎?』我答復他說『可以』,他們認為這個說法

對,便去征伐燕國。他如果問『誰能去征伐燕國?』那我將答復他說:『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

以去征伐。』就好比這里有個殺人犯,如果有人問我:『這個人該殺嗎?』我就回答說:『可以。』

他如果再問:『誰可以去殺這個殺人犯?』那我就會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殺他。』現在,

讓一個跟燕國一樣無道的國家去征伐燕國,我為什麼要鼓勵它呢?」

【注釋】①沈同:齊國大臣。②其事參見《梁惠王下》第十、十一章及本篇下一章。③仕:

同「士」。

(九)燕人畔。王曰:「吾甚慚於孟子①。」

燕國人反抗(齊國的佔領)。齊王說:「對孟子我感到很慚愧。」

陳賈曰②:「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

陳賈說:「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較,自己覺得誰強一些?」

王曰:「惡!是何言也!」

齊王說:「咳!這是什麼話!」

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③。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

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

之。」

陳賈說:「周公派管叔去監察殷人,管叔卻帶著殷人叛亂。(如果周公)知道他會反叛還

派他去,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會反叛而派他去,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還未能完全具備,

何況您大王呢?請允許我見到孟子時向他作些解釋。」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

陳賈見到孟子,問道:「周公是怎樣一個人?」

曰:「古聖人也。」

孟子說:「古代的聖人。」

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

陳賈說:「他派管叔監察殷人,管叔卻帶著殷人叛亂,有這回事嗎?」

曰:「然。」

孟子說:「是這樣。」

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

陳賈說:「周公是知道他會反叛而派他去的嗎?」

曰:「不知也。」

孟子說:「(周公)不知道。」

「然則聖人且有過與?」

「既然這樣,那麼(豈不是)聖人也會有過錯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

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

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孟子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誰能料到哥哥會背叛呢?)周公的過錯,不也是

情有可原的嗎?況且,古代的君子,犯了過錯就改正;現在的君子,犯了過錯卻照樣犯下去。古

代的君子,他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後,人民都仰望著他。現在的

君子,豈只是堅持錯誤,竟還為錯誤作辯解。」

【注釋】①齊國佔領燕國時,孟子曾向齊宣王提出,為燕立一君主而後撤離。齊王不聽。

兩年內,燕人不服;趙國等諸侯國也反對齊吞並燕,怕齊國因此而變得更強大,於是立燕昭王,

燕人擁護,迫使齊軍敗退撤回。②陳賈:齊國大夫。③周武王滅商後,封紂王之子武庚於其舊都,

派其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監視殷的遺民。武王死後,成王幼,周公執政,管叔等和武庚反叛,

後周公平定了叛亂。

(十)孟子致為臣而歸。王就見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

得侍同朝,甚喜;今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

孟子辭掉齊國的官職要回鄉。齊王到孟子住處去見他,說:「過去想見您而不可能,(後

來)能在一個朝廷里共事,我非常高興;現在您要撇下我回去了,不知今後還能見到您不?」

對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孟子回答道:「我不敢要求(同大王相見)罷了,這本來就是我所希望的。」

他日,王謂時子曰①:「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②,

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

過後的某一天,齊王對時子說:「我打算在都城裡給孟子一所房屋,用一萬鍾糧食供養他

的弟子,讓大夫和百姓都有個效法的榜樣。你何不替我去對孟子談談這件事呢?」

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③,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時子通過陳子把(齊王的打算)告訴給孟子,陳子就把時子的話告訴了孟子。

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

是為欲富乎?季孫曰④:「異哉子叔疑⑤!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

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古

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

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

賤丈夫始矣。」

孟子說:「是啊,時子哪知道這件事是不能做的呢?如果我想富,辭掉了十萬鍾的俸祿卻

來接受這一萬鍾的賞賜,這是想要富嗎?季孫說:『真奇怪啊,子叔疑這個人!想讓自己做官,

沒被任用,那也就算了,卻又叫他的子弟去做卿。人們誰個不想富貴?而偏偏在富貴之中有人想

獨自壟斷。』古時候做買賣,是拿自己所有的東西交換所沒有的東西,有關部門的官吏管理這種

事罷了。有個下賤的漢子,總要找塊高地登上去,用來左右張望,(企圖)把集市貿易的好處都

撈到。人人都認為他卑鄙,於是就對他征稅。對商人征稅就是從這個下賤的漢子開始的。」

【注釋】①時子:齊國大夫。②鍾:古代容量單位,一鍾合古代的六石四斗。③陳子:即

陳臻,孟子弟子。④季孫:人名,事跡不詳。⑤子叔疑:人名,事跡不詳。

(十一)孟子去齊,宿於晝①。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

隱幾而卧。

孟子離開齊國,在晝邑宿夜。有個想為齊王挽留孟子的人,恭敬地坐著跟孟子說話。孟子

不答理他,靠著小桌子打盹。

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後敢言②,夫子卧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

客人不高興地說:「我先齋戒了一天,然後才敢來同您說話,您卻睡覺不聽我說,今後再

不敢來見您了。」(說完,起身要走。)

曰:「坐!我明語子。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

③;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④。子為長者慮,而不

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

孟子說:「坐下,我明白地告訴你,從前,魯繆公要是沒有人在子思身邊(伺候致意),

就不能使子思安心留下;要是沒有賢人在魯繆公身邊,就不能使泄柳、申詳(在魯國)安身。你

替我這個長輩著想,卻想不到(魯繆公怎樣地對待)子思;(光勸我留下而不去勸齊王改變態度,)

這是你跟我這個長輩搞僵了呢,還是我這個長輩跟你搞僵了呢?」

【注釋】①晝:齊國邑名,在今山東臨淄附近。②齊:同「齋」,齋戒。古人在有重大事

情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示誠敬,稱齋戒。③魯繆公是魯國國君,名顯,前409 年

—前377 年在位。子思,名孔伋,孔子之孫。魯繆公尊敬子思,常派人在子思身邊伺候致意,使

子思安心。④泄柳、申詳:同為魯繆公時賢人。泄柳亦稱子柳;申詳,孔子弟子子張之子。他們

二人認為,如果沒有賢者在左右維護君主,自身就感到不安。

(十二)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①:「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

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干澤也②。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

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茲不悅。」

孟子離開齊國。尹士對人說:「不知道齊王不能成為商湯、周武王那樣的君主,那就是不

明智;知道齊王不可能,然而還是到齊國來,那就是為著期求好處。不遠千里地來見齊王,不相

投合而離開,在晝邑住了三夜才走,為什麼這樣滯留遲緩呢?我對(孟子)這一點很不高興。」

高子以告③。

高子把這番話告訴了孟子。

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

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

王如改諸,則必反予。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予

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

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

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

孟子說:「那尹士哪會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來見齊王,這是我自己願意的;不

相投合而離開,難道也是我願意的嗎?我是不得已罷了。我住了三夜才離開晝邑,在我心裡還覺

得太快了,(心想)齊王或許會改變態度的,齊王如果改變了態度,一定會召我回去。(等到)

離開了晝邑,齊王沒有(派人)追我回去,我這才毅然下定決心回老家去。我雖然這么做了,難

道肯舍棄齊王嗎?齊王還是完全可以行善政的。齊王如果任用我,那豈只是齊國的百姓得到安

寧,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安寧。齊王或許會改變態度的!我天天期望著他能改變!我難道像那種

氣度狹小的人嗎?向君主進諫不被接受,就怒氣沖沖,臉上顯露出不滿的表情,離開時就非得拼

盡一天的氣力趕路,然後才歇宿嗎?」

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尹士聽了這話,說:「我真是個小人啊。」

【注釋】①尹士:齊國人。②干:求。③高子:齊國人,孟子弟子

(十三)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

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老師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樣子。以前我聽您說過:『君

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

天未欲賓士天下也,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

豫哉?」

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在是一個時候。每五百年必定會有聖王出現,這期間也必定

會有聞名於世的賢才。從周以來,已經七百多年了。按年數說,已經超過了;按時勢來考察,該

出現聖君賢臣了。上天還不想讓天下太平罷了,如果想讓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時代,除了我,

還有誰(能擔當這個重任)呢?我為什麼不愉快呢?」

【注釋】①充虞:孟子弟子。②此句是孔子之語,見《論語·憲問》。

(十四)孟子去齊,居休①。公孫丑問曰:「仕而不受祿,古之道

乎?」

孟子離開齊國,停住在休地。公孫丑問道:「做了官卻不接受俸祿,這是古代的規矩嗎?」

曰:「非也。於崇②,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

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

孟子回答道:「不是的。在崇地,我見到了齊王,回來後就有了離開齊國的想法,我不想

改變(這個想法),所以不接受(俸祿)。接著齊國有戰事,不便申請離開。長時間呆在齊國,

不是我的意願。」

【注釋】①休:地名,在今山東滕縣北,距孟子家約百里。②崇:地名,不可考。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小學語文文言文匯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