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心理危機干預方案哪家好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等等一系列的社會變化,影響青少年心理成長的社會心理因素也越來越多。那麼面對當下青少年心理危機逐漸增多的現象,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對此進行干預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相關的干預策略。 進行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可以借鑒國外臨床心理學家提出的危機介入策略。 (1)精神支持。給當事人適當的鼓勵,贊同他的決定,表明你對他充滿信心,使其堅信自己有處理危機的能力,給以精神激勵和支持。 (2)提供宣洩機會。給當事人提供宣洩的機會和途徑,有助於疏導那些可能會造成自我毀滅的情感,如憤怒、恐懼、憎恨等不良情緒。 (3)給予希望和樂觀精神。選擇恰當的時機使當事人看到希望,使他們對前途充滿信心。應先鼓勵精神沮喪的當事人訴說心中的真實情感,再給予希望和樂觀。 (4)有選擇的傾聽。可以有選擇地聽取當事人的交談,如可忽略他的閑聊部分,當其開始談到情感時,你就可以有所反應。 (5)勸告、直接建議和限制。對陷入困境情緒思維混亂的心理危機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勸告和建議,防止和限制不利的情況發生。但針對青少年學生某一方面心理危機干預的具體策略,應根據其復雜而具體的情況,全面而系統地做好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調解他們出現的心理危機。 根據廣大青少年不同心理危機的表現,對應的干預策略和途徑肯定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在此我們只能為大家進行部分比較常見策略的介紹,具體問題可具體與心理專家探討。
② 小學生3-6年級的金融危機作文怎麼寫....
「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而是專實現了屬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里的夢想。我現在就是站在籠子里向你們講話。這個鐵籠子四面插著五根鐵欄桿:選票、多黨制、司法獨立、新聞自由和軍隊國家化。」這段話,是當年布希當選總統演講詞的一部分。
把總統關進籠子里的美國人民,面對著華爾街製造的金融危機,現在或許深刻地認識到:除了總統以外,還應當把貪婪的資本也關進籠子。這些華爾街巨頭們的貪婪和無恥,大搞投機,劫貧濟富,編造了數不清的謊言,製造了天大的泡沫,為了滿足自己沒有止境的一己私利,給全體美國納稅人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把貪婪和無序關進籠子里也是我們目前高爾夫市場的首要工作,其實市場本身完全有序有節的,只是某些「大有能奈」的人,興風作浪把市場攪了。培養一個健康的市場是多麼的不容易,可毀掉它確是輕而易舉的事。
③ 如何給小學家長塑造危機感
將孩子和別人比較
④ 小學5年級作文危機時刻400字
大地震一直深深地刻在人們的內心深處。雖然這件事已經發生了有2年多了,但是我回從來沒有忘記答過那天所發生的一切。
那天正是一個春光明媚的好日子,可是卻籠罩著一層可怕。我們正坐在教室里聚精匯神地上課,可是大地卻顫抖了一下又停了來來,那時我們並沒有在意。過了幾分鍾,地晃的更加厲害了,燈在上空晃動著,教室里開始出現裂縫。就這樣一場悲劇上演了。
我們不顧一切的沖出了門外。樓道里你推我搡亂得不可開交,每個人都像是一頭發怒的公牛一個勁兒往下沖。
大街上卻早已人心惶惶。昔日那些得意洋洋的高樓開始搖晃,再加上巨裂的震動馬上變的粉身碎骨。汽車在馬路中打轉,完全迷失了方向。許多無辜而幼小的後靈卻在廢墟下和死神做最後的挑戰。當他們盡情哭泣里也沒有人理會。
人們面對這場空難,有的束手無策,有的人只會等待,有的卻冷靜面對。而我們卻站在操場想念自己的親人,顯得十分無助。
在這危難時刻,我們要學會鎮定自若的面對困難,這在才能平安渡過危難。
⑤ 地球怎麼了,我們的地球遭遇到了哪些危機,作為小學生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地球由抄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襲,已經不堪重負,人類每天產生的廢氣,肥料嚴重污染著地球的空氣,
過度採伐是森林消失,亂捕亂殺動物已經兵臨滅絕,地球的生態系統已經嚴重損壞!
作為我們應該從自己做起,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低碳生活,洗過手的水和洗過澡的水要留著沖廁所,淘米水要留著澆花,每天少看一個小時電視,把空調溫度升高一度等等都是在節約能源,出門乘坐公交車等捷運工具,
每個人節約一度電(一台式電腦使用4個小時)60億人就節約60億度點,地球就被少使用了幾萬萬噸煤,就會少了上萬體積的污染氣體
⑥ 作為教師怎麼幫助小學兒童克服心理危機
教師幫助小學兒童克服心理危機,那就要好好的跟兒童溝通。
⑦ 小學生問答:遇到危機的情況,好朋友應該怎樣做
應該果斷的。
拋棄你。
離開你。
不要你。
⑧ 根據埃里克森心理發展階段論,中學生和小學生面臨的主要危機各是什麼因而,教育
小學生處在潛伏期~ 主要是勤奮感與自卑的矛盾~ 教育應該鼓勵發展兒童的勤奮感~ 而中學時主要出在青春期~ 矛盾是同一性(identity)建立與同一性混亂~ 要注意人生規劃的培養以及對自己的認識。這個時候還涉及到之前四個階段的危機解決情況~故也可對之前四個階段的品質進行修正~ 同一性問題的最終解決是確定職業理想。(大多同一性的建立會一直持續到成年早期,成家立業之前)
以下是Erikson的畢生發展理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⑴口唇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
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志生命誕生的怒吼。」
⑵肛門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范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臟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復應用「我
」、「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埃里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⑶游戲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沖突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里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像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⑷潛伏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態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麼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准,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闆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
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埃里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⑸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沖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沖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佔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⑹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系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里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系,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埃里克森把愛定義為「壓制異性間遺傳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
⑺中年期(25~65歲):生育對停滯的沖突
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後的歲月中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將生兒育女,關心後代的繁殖和養育。他認為,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⑻老年期(65歲以上):完滿感與絕望的沖突
由於衰老過程,老人的體力、心車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沖突。
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自我調整是一種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循環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