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當前中國小學科學教育

當前中國小學科學教育

發布時間:2020-12-22 00:58:50

⑴ 小學科學畢業試題【科學教育版】

我們在生長的過程中 身高 和 體重 都發生了變化。我們出生的第一年生長速度 最快 。
2. 青春期 是我們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女孩大約從 10歲 開始,男孩 要稍晚些 。在這個時期,我們的 體形形態 、 心理方面 都發生著巨大變化。青春期男女 身高 最先快速生長。
3.第一塊恐龍化石是在 1822年 。後來,古生物學家對從岩石中發現的 頜骨 和 牙齒 的化石進行研究,一位科學家將命名為 恐龍 ,它是一種 爬行動物 。
4.化石是在地層中 保存的幾百萬年以前死亡生物的殘骸或遺跡 ,如 骨骼 、 外殼 、 葉子 。化石一般出現在 沉積岩 當中。活化石的代表:書P19
5. 達爾文 於 1859年 出版了震驚學術界的巨著 《物種起源》 。其主要觀點是: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澄江生物群 地發現對達爾文的經典進化學說提出了挑戰。
6. 自然界中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而不適應者則被淘汰 ,這是自然選擇。
7.一種生物願意長期生活在某個環境里,是因為這個環境為它提供了生存、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 食物、水、庇護所 等條件,這樣的生活環境為生物的 棲息地 。
8.同一棲息地上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可以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為 夥伴 ,有些生物為了 生存 ,需要從周圍的環境中 獵取食物 ,於是它們之間就形成了 敵對 關系。
9.生物之間普遍存在的「吃與被吃」的食物關系就是 食物鏈 。生物學家給食物鏈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 自己製造食物的生產者,以其他生物為食的消費者和分解動植物殘骸或廢物的分解者 。食物鏈開始於綠色植物,終結於大型食肉動物。
10.能夠使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本領叫做 能量 。我們常見的能量有:書P43
11.能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 它可以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 。
12.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使用的能源有些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 不可再生能源 ,如 煤、石油、天然氣 ;還有一些能源是可以再生,稱 可再生能源 ,如 太陽能、潮汐能、風能、水能 。太陽是人類「能源之母」。

問答題:
化石的形成過程。
蝗蟲體色的變化、青蛙膚色的不同是哪種選擇?(自然選擇)
青春期要注意什麼?
科學用腦五要素是什麼?
動物的進化順序是什麼?
什麼是寒武紀的大爆發?
什麼是生態平衡?
新型能源有哪些?
這只是一些練習

⑵ 小學科學課程包括哪些方面

新科學課程標准主要內容:

1、科學課程內容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地球與宇宙科學

技術與工程

2、課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公平的學習機會。

2.倡導探究式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3.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4.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部發布通知指出,2017年9月起,全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也就是說,從2017年9月份開始,小學一年級就要開設科學課了。

通知要求小學一年級要單獨開設科學課,每周安排不小於1課時,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也同時發布。

(2)當前中國小學科學教育擴展閱讀: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最關鍵的要素是科技人才,而科學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徑。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通知》,這是自2001年頒布《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實驗稿)》16年後,正式發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根據《通知》的要求,今後的小學科學教育將有哪些變化呢?

變化之一:小學從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保障一二年級學生每周至少一課時,三至六年級的科學課學時保持不變。這不僅對於從小激發和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與國際上K-12(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科學教育的主流一致。許多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就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

也就是說,從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國一年級的小朋友們每周都將上至少一節科學課。同時,小學階段科學課時總量的增加也意味著課程內容的擴充,具體變化和效果還有待新版課程標准深入實施後一探究竟。

變化之二:科學教學實施方面注重實驗教學和實踐探究過程,單獨強調了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基於科學教育研究專家諾曼·萊德曼教授的研究成果,真正的科學探究一定是從問題開始,探究過程以要解決的問題為主線開展。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就是要引導學生樂於發問、善於發問、提出可通過探究來回答的科學問題。單獨強調問題意識,注重實踐探究過程,這些對於提升兒童的科學探究能力將起到重要作用。

變化之三:合理配置科學教師;加大經費投入,保證實驗室建設等需要。小學科學教師的師資問題是困擾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瓶頸,不少地區都面臨小學科學教師缺乏理科背景和職業發展受限的問題。而課程內容的擴充和實踐探究的強化很可能為一線小學科學教師帶來新的挑戰。

《通知》中指出要合理配置科學教師,對於加強小學科學教育師資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也是新的課程標准順利推進實施的重要保障。這意味著,今後越來越多的孩子有專業的科學教師,而加大經費投入將能夠保證滿足孩子們開展科學實驗的需要。

應該說,《通知》對小學科學課程設置、內容、教學實施及師資環境都做了明確的要求,必將引發小學科學教育的一系列變化。我們拭目以待,小學科學教育開啟新時代

⑶ 當前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現狀是什麼樣的

1、從總體來說,由於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一直是重視學生的分數和學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由於高考指揮棒所起的幾乎決定性的作用,從小學教育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小學都有「主課」與「附課」的說法。只要在高考中佔大比重的就是「主課」,佔小比重的就是「附課」。科學教育,在北方大部分地區也稱為「自然」,由於其在中考和高考中所起的作用遠遠小於語文、數學等科目,所以長期以來都沒有引起學校和社會的足夠重視!因此,從事科學教育的教師的地位,也就相應的會低於教授其它科目的教師。

2、從地域差別來說,東部優於西部,城市由於農村。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東部經濟的發展速度明顯優於西部,城市的物質條件優於農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些器物層面的東西,對科學教育課程的是否開設、師資力量的配備等起著決定的作用。

3、從學歷層次來看,從事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師,大部分是中專學歷,農村甚至是一些自學成材的教師。更多的教師是半道出家,轉行從事科學教育,沒有接受過良好的、系統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的學習,教學過程都是憑借自己的感覺和前人的一些點滴的經驗來盲目的進行。

4、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非科學和偽科學行為還相當普遍,雖然對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積極參與和合作的理念耳熟能詳,但在實際教學中仍然較多採用競賽、限時完成實驗的做法;弄不清怎樣正確理解和應用建構主義於教學實踐之中,錯把孩子們的幻想當成科學假說。我們的教師還沒有真正理解科學本身不鼓勵競爭,而鼓勵合作這一特性;今天任何一項重要科學成就,都來之於科學家之間、科學家與其他人之間的坦誠合作。優秀的科學家追求客觀真理勝過追求榮譽。《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提出了一系列教師在教學觀念上應該做到的轉變,其中包括從鼓勵競爭轉變到培養合作精神。

⑷ 小學科學教育反思

孩子們真的在像科學家一樣探索嗎?------對當前小學科學教育的幾點反思(二)發布時間:2005-11-01 點擊:2594 作者:張明翔 來源:漢博網站

二、孩子是在享受探究的樂趣嗎?

(案例2)你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這是三年級下冊的一節科學課《 感覺周圍的空氣》 ,要求學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氣後用感官感覺空氣,並能夠用口頭語言把自己的感覺描述出來, 從而使學生感覺到空氣就在我們身邊。在學生匯報了想對空氣作哪些了解後,進入下面的教學環節。

師: 你還有什麼方法能把空氣放到課桌上進行研究呢?

生:用塑料袋裝一些空氣。

生:拿氣球吹一些空氣。

生:我們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氣。

師:好,同學們想了這么多辦法,課本上只介紹了一種方法,還不如我們想得多。我們就用這些辦法來收集空氣,然後大家一起來玩空氣,你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開始。

學生一聽到「開始」就迫不及待地動手做起來,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氣,有的往塑料袋裡吹氣,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氣,有的還在商量辦法。空氣採集到後,有的孩子在拋塑料袋, 有的相互扔來扔去, 當一個孩子用手猛按塑料袋發出很大的響聲後,教室里「啪」「 啪」的聲音不斷,此起彼伏,整個課堂充滿歡聲笑語,大家玩得非常開心。但教學再也無法延續。

(反思): 「玩」不是科學課的目的

在現在的科學課堂教學中, 我們經常聽到「 玩」這個詞。有的教師甚至把「玩」當成是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主體性的表現。一節課中總要玩幾次,並把觀察、實驗也全部叫做「玩」。 「玩中學」希望把孩子從沉悶的書本中解放出來,認為孩子只要通過玩就會學得更好。 但是把教學過程完全建立在學生帶有盲目性的 「玩」的基礎之上,並不是科學的。孩子們自己動手玩確實很重要,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也確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課堂參與率。但這種「玩」忽略了科學探究的復雜性,壓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只是處於動手操作的興奮之中,而認識不到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復雜性,感受不到科學發現的興奮。在「玩」 的過程中,學生的活動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他們往往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希望得出與自己的期望相符合的答案,而對於那些有礙於他們研究的「障礙」,往往不會追究。 學生僅僅是在享受動手操作的 「自由」所帶來的樂趣,而不是在感受探究所帶來的樂趣。所以我們也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在研究一個事物時,大多數學生首先會受材料的吸引,三四分鍾後新奇感逐漸消失,學生開始做小動作,甚至去捉弄別的孩子。

(對策)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長,才能各不相同,課堂作為一個學習載體,必須要為這些各具特色的個體提供學習活動的舞台,並讓他們盡情盡興。可這些學習個體的自控技能又不成熟,要讓課堂產生最大的效益,必須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現在我們很多教師認為,喚起孩子的學習慾望,更多的是靠學生喜歡的內容來吸引他們。但是要真正激發學生對探究活動的參與慾望,使他們發自內心地產生觀察,實驗的動機,最重要的還是來自學生對觀察,實驗的內心需求。雖然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對表面事物和感官現象做出反映,它是瞬間的和無意識的行為,通過現有的知識和簡單的行動就能夠得到滿足。 在教學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材料的吸引力遠遠大於教師。只有讓我們的孩子在動手之前能對活動作縝密的設計(在活動過程中,能將自己的所做所見與所想進行對比才會有一定的收獲。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創設條件,激發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 並保證孩子的探究慾望得到滿足。

⑸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教育

良好的教學秩序需要教師的用心經營。就目前科學課的課堂教學現實而言,教師要堅持「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和「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這兩條教學基本原則,在具體的教學細節上加強對學生常規學習行為習慣和科學學習方式的指導,努力做到讓學生「活」而不「亂」,讓課堂「動」而不「鬧」。
一、有人考察過國外的小學科學教學,他們發現兒童上科學課時總是很安靜,說話聲很小,這既是個人素養的良好表現,也反映了教學狀態之有序。難道我們的兒童天生是個吵鬧者?其實不然,他們小時候也會一個人安安靜靜地擺弄玩具,也會用半天時間痴迷地看小螞蟻爬動……浸泡在科學的世界中樂此不彼。回歸安靜,表面上看只是強調了教學秩序在「聲音」這一維度上的表現,有的人甚至會批評安靜的課堂背後隱喻著「思維的停滯和情感的冷漠」,但我們同樣難以想像,在高分貝的環境中學生保持思維的連貫性和情感意志的理性。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安靜沉穩的心態有利於孩子提升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他們天生是個探究者,是個傾聽者。說得嚴重些,正是我們的教學把他們變成了一個個會吵會鬧的無蠻嬰孩。值得注意的是,回歸安靜的課堂與重返死氣沉沉的課堂是完全是兩回事。
二、「有序」與「和諧」無疑是相近的兩個詞。課堂做到了和諧自然也就有序,之所以無序,正是因為課堂中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音符。不懂謙讓,不肯傾聽,不願順從……,這些現象多了,教學秩序便無法保證,更別談教學的靈動性和流暢性了。孩子的個性的確需要尊重,只是不要讓它演變成培植自我主義的溫床。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如果不能夠得到有效地約束,合作、溝通、交流、評價都陷於形式,甚至連形式也很難堪實現。表現欲強固然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徵,但如果不加以調訓則更不利於他們日後的學習和心理成長。「調則和諧,放則滋生」,教學中合理的感化和引導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其長遠價值不言而喻。
三、有思維的課堂總是讓人感覺上去很有品質和力量。相反,缺少了思維彌漫的課堂,不管教學設計有多麼精巧,感覺上去總覺得缺少了一股「精氣神」。當學生忙於思維的時候,還有誰會去擔心教學秩序的問題呢?特級教師與普通教師所執教的科學課,其最大的特質就在於能夠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靈,不斷地推動他們去思考和聯想。也許他們的教學手段是如此的傳統無奇,又或許他們為學生准備的器材很平常,但他們卻總能在教學的不經意間暗置玄機,在一波又一波地探究與設問中把學生引向最終的目的地。有一點是應當明確的:科學課上的探究活動並不是越多越好,也並不是越熱鬧越好,在活動中最好能有思維上的訓練參插其中,這樣的科學課才顯得有份量。
四、不管是以前的自然課,還是現在的科學課,只要教師說一聲開始實驗,用不了一秒種,我們的學生便會一站而起,簇擁一團,這似乎成了這門學科無法擺脫的鮮明印記。很多教師對於出現這種情形都無計可施,自然也只能由學生去「自主探究」了。甚至有人說:「只要學生有興趣,上桌子也不要緊。」此話過矣!現在的問題不是扶植學生的興趣,而恰恰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學生對探究活動的高度熱情。勿須諱言,學生過度強烈的參與意識所帶來的已不再是探究價值的提升,相反已經拖滯了科學學習的效率。」

⑹ 結合實際,談談目前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當前我國科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科學教育已開展了二十多年,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首先,從最能直接判定科學教育的水平及其有效性的學生科學素養上看,2000年北京市中學生科學素養狀況調查顯示,北京市中學生科學態度正確的佔60.5%,不正確的佔39.5%;科學文化知識方面正確選擇的佔68.9%,31.1%的中學生沒有正確選擇;生活舉止良好的佔54.2%,45.8%的中學生缺乏良好的生活舉止。其次從國民的科學素養看,我國在1992年採用國際通用的抽樣調查方法,調查了我國國民的科學索養情況,並與14個發達國家進行比較,發現國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程度,我國排在倒數第一。學生的科學素質是學校教育的產物,國民素質反映國家的整體教育水平。可見,我國科學教育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科學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課程設置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
1科學教育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脫離
長期以來,在傳統的學校精英教育體制下,中小學的教育功能主要是為升入高一級學校培養優秀學生的,在教育內容上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只學必考的內容,其他內容可以少學或不學。在這種體制的影響下,中小學科學教育在內容上完全脫離日常生活,「封閉的實驗室研究與抽象的問題為主,導致學生對科學理論的來源和科學理論對實際生活作用的認識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位訪美學者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中美兩國學校里的重要問題。然而,焦點不同,中國的學校更強調學習理論,而美國的學校則更強調學習實踐。」其實,實踐與理論間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技術就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2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帶有權威性和機械性
我國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講解和提問為主,學生從上學之日起就圍繞著教師、教材、考試轉,聽課、記筆記、背誦、做練習是大多數學生的主要學習策略。這種學習策略完全違背了科學的含義和價值。「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會使科學知識變得枯燥無味,錯過了學習科學的本質即科學精神的機會。同時,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即忽視了前科學概念。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知道某些事情並不涉及我們的概念圖式和它們所代表的含義之間的一致性,我們不能直接地接近那個真實的世界。
3科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趨向單一性和專門化
從課程開發的模式看,有兩種基本形態: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我國科學教育課程設置採用的是分科教學法,體現在如小學的自然和中學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課程中。而在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的課程改革起,其科學課程的整合就已開始,從幼兒園到8年級的科學教育早已是綜合性的了。當代科學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分科課程教學只注重學科本身內在的邏輯性、完整性,而忽視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在今天這個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素質型人才的社會里,單一的學科教育束縛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直接有礙於公眾科學素養的整體提高,是不符合個人和社會的需要的。
另外,我國科學教育課程設置的問題還體現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分離上。20 世紀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教育思潮相互整合的時代,「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教育的整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發展對現代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我國當前以應試教育為主要特徵的科學教育具有濃厚的「科學主義」色彩,把科學教育的目標局限在單純地培養科學專家和技術專家上。忽視了對其人文精神的培養。
二、解決對策
我國的科學教育應該將重點放在科學教育的情景化上,即教會學生把在學校學習的科學知識用於理解和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上。按照當代科學社會學和科學教育學及科學哲學的觀念,科學非純科學,科學是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它受社會價值的影響,同時又影響著社會價值。並且,科學知識是依賴於杜會背景而決定的研究成果。因而很多構成科學方法、判斷和激情等方面的東西只有在讓學生親自與科學接觸時才可以獲得。基於上述觀點.本文試以情景化這思想為核心提出解決的對策。
1開設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重視技術教育和人文教育
隨著當代科學的發展,科學作為一個系統不僅僅是一個單獨的學科,還是一個由單獨學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交叉學科,它是作為科學系統的子系統而存在著的,這就呈現出科學教育具有綜合性或整合性趨勢。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的優勢在於:第一,各學科之間本來就具有相似性和關聯性,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能利用各學科的特點和優點更有效地解決社會復雜的實際問題;第二,多學科研究協同發展能產生新知識突變,出現新的科學局面;第三,使知識科學具有豐富的生活性、具體性和多樣性,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科學教育課程設置上,首先應重視技術教育。理科課程應設置相應的「動手動腦」課,如讓學生設計一個方法來固定物體或移動物體,設計一個天平用於比較兩個物體的重量,設計警報裝置的電路等。學校應定期開展技術設計活動,展現學生設計製作的作品。這種課的教學可以參考STS課程,即科學—技術—社會教學模式。它將科學、技術、社會的知識融入科學教育之中,擴大了科學教育的內容,使科學教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並十分關注科學的熱點問題。如最早開展STS課程的英國,其課程包括讀物、教師指導書、錄音、決策游戲、幻燈片和統計材料等。教材按不同年齡段設計為成套的模塊組合。每套包括100~120個模塊不等。在取材時不但考慮到自然科學學科,而且特別留意使用這樣三種題材:(1)與日常生括及現實社會有關聯的同題;(2)科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發明、發現;(3)贊成與反對的觀點並存和答案不限於一個的日常生活中有爭議的科學、技術問題。
科學教育需要人文科學的融合。人文科學以其「隱性」的特點有助於科學教育的發展和完善。隱性教育主要是通過校園的建築、文化、學習氣氛等對科學教育產生影響。在台灣的科學課程改革中就增加了「潛在課程」。目前台灣的一些小學已修建了植物園、動物園及科學信息櫥窗等。根據整合的思想,隱性教育還需要與顯性教育整合才能使科學教育更有效。現代建構主義明確提出,要在科學課程中進行顯性的科學本質教學,以達到教育的人文化。因此,可以通過在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課程內容中融入對科學本質的討論。通過對一些著名的科學產品和科學實驗的背景及發明創造者的介紹,了解這些對我們生活有重大影響的科學事物的由來和科學家高尚的科學品質和生活逸事,使學生融入科學文化中,通過榜樣示範效應激發學生學科學的興趣。
2分析、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使教學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
一般來說.學生是按自己的想法去解答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是簡單地復習學過的內容,而是用新的觀點去改造原有的想法。因為每個學生學習知識都有一種再創造和再發現的過程,學生要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正如皮亞傑所說:「學生通過吸收並與原來知識相融合的過程來建立理論的層次結構。」而哈什維總結了實證研究的結果,指出學生一般傾向於觀察那些符合自己「概念」的實驗,而忽視那些與自己「概念」相左的結果。這說明學生力求發現的僅僅是他們目前「概念」所允許他們發現的內容。因此,根據學生學習的這一特點,教師在科學教育中應該遵從以下原則:(1)了解學生現有的科學知識水平,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講授。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提問題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思維品質,然後再介紹常規知識、概念等。按照建構主義的學習原則,提問題應注意:要求學生作出一個可檢驗的預測;利用不很昂貴的設施或器材;有一定的復雜性,可以使學生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適合於小組活動。(2)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想取代錯誤的觀念。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難免存在一些錯誤,教師應認識到學生看似錯誤或迷惑的觀點恰恰表明他們目前的理解程度,因此,需要教師去主動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並據此備課,正是因為了解學生的「錯誤觀念.所以才能通過教與學的互動,使觀念轉變,形成科學的思考方法,從而獲得科學知識。正如許多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所說「備課一方面是備教材,另一方面是備學生。
3創設情景教學環境,以探究的教學方法將科學知識教授給學生
美國的《科學教育標准(草案)》明確指出了「科學探究是學生科學學習中「基本的、起支配作用的原則」,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通過活動和探究獲得知識,掌握科學的方法,形成對自然的科學態度。情景教學和探究式學習方法在科學教育中的有效性在於;第一,大量研究揭示、科學知識是依賴於社會情景而形成的研究成果,它是在實驗室的控制下、在大自然的情景中、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探索出來的,而且科學觀點或理論在被科學團體確認前i幣要經一些主要的科學社會機構進行交流和檢查,因此它具有情景性和社會性,如果忽視它的這種特性,那麼必然會使科學概念和理論過於抽象。加拿大的科學教育就強調科學課程需要通過積極的實驗方法去學習,要求所有的學生參加實驗活動,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在真實的問題與事件的情境中教授科學概念;第二,就思維活動的功能而言,既需要主體批判地考察已有的認識成果,又需要大膽創新。在認識過程中,批判是創造的前提,而創造又是科學批判精神的內在要求。建構主義認為,任何優秀的「教」和「學」的實質是一種批判性的關系。
根據情景教學的優點和思維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第一,教師應注重科學教育內容的時代性、現實性,即科學知識應與時俱進。發達國家就很重視科學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如英國的電腦教育,在整個歐洲都是出色的,不僅抓得早還抓得緊。另外,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與社會牛活日常生活相結合,不但使學生容易掌握,而且使學生能更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以及處理好偶發事件。第一,科學教育課程應重視實驗課和討論課,將學生放入一個真實的情景中進行學習。第三,善於利用認知沖突,將學生置於問題情境中,使學習的重點從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進行復制轉移到學生成功地組織他們自己的經驗。第四,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科學的解釋。教師所起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獲得可以幫助他們解釋和評價科學性問題的證據;引導學生根據事實證據形成解釋,對科學問題作出回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其他可能的解釋來評價他們自已的解釋;引導學生交流和論證他們所提出的解釋。
現代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客觀有效的,教授過程和課程設置應該是靈活的,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富有時代感、擁有理性思維和具有靈活應變能力的新一代。

⑺ 在全國小學科學課普遍受重視嗎,我學的是科學教育專業,前途如何

在目前素質教育這一大前提下,你學的專業是很吃香的,也受學生喜歡,但是需求量畢竟不如語數外那樣老師多。。

⑻ 如何把小學科學課上好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如何讓學生學得主動、認真、愉快,對於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四有」的社會主義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我們以《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為指導,結合教材特點和當地自然和社會環境以及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做了一些嘗試。現在寫出來與各位同仁共享。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予以批評指正。
一、要更新教育觀念,確立正確的課程理念:
1..主動學習 :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了解科學知識的功能與價值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主開發的過程,是疑問、困難、障礙、矛盾的暴露過程和心智、個性、成果、喜悅的展示過程的統一。 2.、我們應更多的關注課堂:課堂教學是學生 最主要、最經常、最大量地獲得教育的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對於師生猶如戰場對於將士。向課堂40分鍾要高效益,是科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學生心往神馳的境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深刻領悟:「學科學對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3.定準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教互學、主動開發、共同提高的科學課的雙向互動的創造性過程。 4.面向全體:以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為本,兼顧優秀生、中等生和後進生,創設良好的科學教學氛圍,讓科學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
二、要有強烈的新課程所要求的目標意識。
教學目標有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有直接目標和間接目標。至於原來我們特別關注的知識,它只是用來整理的其中一個目標,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或主要目標。如:科學三上年級的《我的大樹》一課教學中不是追求學生對大樹的知識究竟知道多少,而是引導學生如何確定觀察內容,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讓學生通過活動體會和領悟「什麼是觀察」「觀察和看有什麼不同」,學會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匯報交流等等。學生在活動中通過看、摸、聞、聽等多種方式全身心的感受和體驗;用測量的方法知道大樹的粗細、高矮等有關信息;用文字、圖畫、採集標本等方法記錄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語言和動作向大家描述大樹……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對自己觀察的大樹有了直接的認識,對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的興趣,科學素養也就在這樣的活動中形成了。 因此,在科學課堂上要有強烈的新課程所要求的目標意識,沒有目標意識或目標偏失的課就是沒有質量的課。
三、要優化教育資源,整合具體的操作過程,並要重視教學設計在實施中的合理性。
小學科學是一門具有活動性特點的比較綜合的新課程,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對教學內容進行活動化的處理,把課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關聯的活動組合。上課時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活動組織和指導工作,根據探究價值的大小引領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活動,並在多向互動中培養學生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素養。 科學新課程標准中指出:在小學階段,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必須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涉及科學探究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環節,也可以是全過程。因此,科學課堂教學是一項靈活性比較大的工作,不同的教學內容就有不同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環節。
四、要體現學生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雙主體」
針對新課程標准所提出的科學課要體現學生主體與教師指導、活動的趣味性與探究性、活動的量和質這三對關系是否和諧。學生主體與教師指導的關系的具體表現之一是:尊重孩子的學習意願和教師控制教學進程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孩子做出的回答、選擇以及結果、結論,而學生的活動往往非教師所能控制,因此任意性的學生主體作用將直接影響後續教學的方向和質量;另一方面教師必須把課堂教學引向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因此教師的引領必不可少。但引得多了,學生主體就淡化了,引得少了,學習效率就下降了。本人認為:教師在處理這對關系時要承認學生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雙主體」,即教師是在學生主體活動中發揮著主體作用,及時介入、及時提煉,做到心中有譜;活動的趣味性與探究性的關系表現在:趣味性的活動不一定具有探究性,而探究性的活動也不一定具有趣味性,兩者往往不可兼得。本人認為:教師在處理這對關系時要從學生的特點、生活和學習基礎等實際情況出發進行考慮,允許學生探究生成性的大家都興趣的又有價值的問題。至於事先考慮好的問題,教師應根據需要有機地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在不影響教學目標達成的前提下,讓學生自由選擇自由探究。另外,教師還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把課內的多種有價值的探究性問題延伸到課外,做到趣味性和探究性的統一;活動的量和質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活動的結構及內涵的研究上。科學課就是有一個個有關聯的活動組成的,這些活動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性,好的結構不但能使活動達到好的效果。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五、要充分利用現代電化教學手段。 《課程標准》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展為主線」的現代教學理念。因此,我們根據目標和內容,結合小學生對新奇事物具有好探究的心理特徵,運用音響、幻燈、電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們有意指導學生看中央電視台的《動物世界》、《人與自然》、《致富經》等電視欄目,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人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在教學有關植物的根、莖、葉和動物方面的一些內容時,又把這方面的內容製成幻燈片,學生的學習由原來書中的抽象講解,變得栩栩如生,一目瞭然。學生掌握起來也輕松、愉快。
六、要重實驗操作、讓學生主動發展。在教學中,我們強化演示實驗,提高教學效果。實驗具有直觀性、趣味性、知識性。做好一個演示實驗會比抽象籠統講解更具體、更有吸引力,學生觀察實驗操作時都精力集中,甚至留下終身難忘的記憶。如《浮力》的教學,我們准備了一個裝滿水的水槽,手中拿一木塊,問學生:將木塊放入水中,會是什麼樣呢?學生有不同的說法,都紛紛說出自己的結論。當我們演示時,學生聚精會神地觀察,證實自己的結論是對或錯,這樣學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後讓幾個學生上來演示,用手向下按木塊,說說手有什麼感覺,這時我們告訴學生這種向上推的力就是浮力。再讓學生想想,如果把鐵塊放在水中又是什麼樣的結果呢?(沉下水底)是不是下沉的鐵塊就沒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學生思考後,我們再演示。用測力計先測出鉤碼的重量,記錄下數據,然後將鉤碼放入水中,再看此時測力計的數據有什麼變化, 得出數據,既真實、又可信。最後,師生共同分析,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由於學生參與其中,記憶深刻,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果。
七、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求知慾是對新事物進行探究的心理傾向,是激發創造活動的「誘發劑」, 是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原動力。好奇心則是求知的大門。為了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教學中,我們從學生感興趣的材料著手,有效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的位置上,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找出問題的答案。尊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如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課前,我們有意把一個乒乓球弄癟,課堂上,我們向學生求教:「老師剛才打球時,不小心把球弄癟了,誰能幫老師修復一下。」這時有幾個同學說:「老師,你把球放在杯子里,再倒點熱水,球就會鼓起來。」有的同學說會不會喲?這時,我就找個同學按他說的方法做。等球鼓起來,教室里一片歡呼聲。我們就抓住時機問:這是什麼原理呢?你們知道嗎?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好嗎?學生一下子都活躍起來了。對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老師要加以保護,不能因學生的想法幼稚而嘲笑、斥責。教學中,無論學生思維成就的大小,都要給予鼓勵。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應充分體現學科特點,根據教學實際充分挖掘科學的教育功能,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切實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科學素質。

⑼ 請調查你所在學校小學科學教育的現狀並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自20世紀末以來,科學課程的地位在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受到重視,科學課程的地位在逐漸提升,很多發達國家已經將科學課程作為中小學階段的核心課程。在這種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下,「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小學科學課程在我國中部農村地區的開展情況究竟如何?帶著這個問題,本人對當地的農村小學科學教育現狀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調查與了解。 本次調查採用的是不記名問卷調查法。調查圍繞小學科學教育開展現狀的相關因素展開,設計了四大項目:小學科學教育的含義及其重要性的理解、小學科學教育開展情況、小學科學教育與語文、數學、英語的權重、小學科學教育面臨困境的因素等。有86%的教師、校長、家長對小學科學教育的意義一無所知;14%的教師、校長認為小學科學教育就是自然常識的另一種說法而已,它與科學教育、科學研究無關;90% 的受訪者對「科學素養」一詞非常陌生,認為小學談科學素養屬於拔苗助長。對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體現「科學、技術、社會」(STS)的科學教育構想和從小培養學生如何學習、如何由談科學到做科學等問題就更覺得離自己很遙遠。每周課表上都安排2節「自然常識」,而且均是語文或數學老師兼帶(大多改成了語文、數學課);或學校安排了少數二級機構行政人員或鄰近退休的老教師為兼職自然常識教師,上課時一般安排學生自習,或照本宣科地讓學生自己讀一遍即可。學校無小學科學課程的專職教師,更談不上小學科學教育方面的校本教研和為了小學科學教育而准備的課程資源。學校從未進行過與小學科學課有關的教學檢查、教學評比,縣小學教研室也從未組織過小學科學課方面的交流、探討新的公開課教學等教研活動。領導、老師和家長認為不可能與語文、數學、英語相提並論。他們認為「小學科學課」(自然常識)永遠只能是副課,語文、數學、英語的主科地位不可動搖。原因很簡單,是因為高考、中考指揮棒的作用。只有3%的受訪者認為小學科學教育也很重要,但他們立即又說,「自然常識」 可以讓孩子到中學去補,中學要開設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到那時學生理解能力要強些,更容易理解科學知識。幾乎100%的受訪者認為:在應試教育下,只有「分數」才有市場,而小學科學不屬於應試范疇,所以不受重視;農村小學科學教育師資嚴重匱缺;農村小學科學實驗條件差,奇缺一些實驗設備;小學科學教育的工作績效難以體現,因為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是隱形的、難以評估的,造成小學科學教師的工作成績的難以評估,所以一些科學教師在評優晉級時,拿不出工作成績,教師自身也不重視小學科學,學校領導更不重視。科學教育對於廣大的農村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在一些農村地區經常會出現一些意外傷害事故,甚至導致封建迷信盛行,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損失。小學科學作為一門科學啟蒙教育,它的價值是其他基礎學科(語、數、外)所無法替代的。而且,廣大的農村兒童同樣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不重視農村地區的科學教育,就等於在扼殺農村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調查,本人越發對於農村地區的小學科學教育的現狀擔憂。希望這個調查能引起社會的關注,更希望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作為一名農村教師我期望教育主管部門能對農村的小學科學教育在師資、經費、評估等政策上予以傾斜。

閱讀全文

與當前中國小學科學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