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中小學生的發展特徵和教育策

中小學生的發展特徵和教育策

發布時間:2020-12-21 21:56:42

㈠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中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包括哪些方面,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

小學生認知發展的一般特點與教育
初中生是指11、2歲到14、5歲的兒童。初中階段又可稱為少年期、青春期或學齡中期。青少年期生理發生迅猛的變化,正處於生理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尤其是少年期。初中生的身體外部形態變化非常顯著。身體迅速長高、體重也隨之而增加。內部生理機能迅速發育,並逐步趨於成熟。性器官與性功能開始發育起來,出現第二性徵,但初中生的性發育尚未成熟,而且因地區、文化背景、身體狀況等條件的不同,初中生的身體發育又存在較明顯的個體差異。由於初中生生理發育的急劇變化,使其心理產生了一次大的飛躍。初中生從依賴成人制訂規范來生活的孩子變成一個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成人權利、義務的少年,處於一種半成熟、半幼稚,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不自覺性並存交錯的時期。因而,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要求。
(一)初中生感知覺的發展
初中生的學習、生活發生了較大變化,致使其感知覺在原有的認識水平的基礎上,有了新的變化、發展,促使他們的感受性和觀察力發展的更好。初中生的視覺感受性在不斷提高,辨別各種顏色和色度的精確性在不斷增加。與小學一年級學生相比,初中生區別各種色度的精確性要提高60%以上。到15歲前後,視覺和聽覺的敏度甚至可以超過成人。初中生辨別音高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對音階的辨別有很高的准確性。在運動覺方面,學生的關節肌肉得到高度發展,為體育活動、繪畫、寫字等技能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教師在學生教育中,要注意保護學生的感官,尤其是視感官。注意用眼衛生。
在知覺方面,初中生的知覺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首先,知覺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較大提高,能自覺地根據教學要求去知覺有關事物。其次,知覺的精確性、概括性更加發展,出現了邏輯性知覺。在空間知覺上帶有更大的抽象性。比較熟練地掌握三維的空間關系。遠距離空間知覺逐漸形成。能夠掌握各種地理空間關系,形成地球、世界、宇宙等空間表象。但對更加復雜的空間關系,如,立體幾何、光年等的理解尚有困難。在時間知覺上,可以更精確地理解較短的單位,如,月、周、時、分等,而對較大的如「世紀」、「年代」這樣的歷史時間單位,雖然也可以開始理解,但常常不太精確。在觀察力發展上,初中生觀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確性和概括性都比小學生有了顯著的發展。研究發現,初中二年級是觀察力概括性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在觀察中,他們觀察細節的感受力、辨別事物差異的准確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均在不斷地發展。這些為他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初中生記憶和注意的發展
從識記的目的性來說,在教學的要求下,初中生識記的有意性更加發展起來。初一年級學生的無意識記常常表現得很明顯,對有興趣材料記得比較好,對一些困難材料記得比較差。隨著教學的要求,學生逐步學會使記憶服從於識記的任務和教材的性質,因而有意識記日益佔主導地位。從識記方法上,初中學生的意義識記能力更加發展起來。但有些初中生由於對教材不理解,還常常採用機械識記的方法。其中,初中一年級學生機械識記方法還起著很大的作用。從識記內容看,初中生的形象識記和抽象識記都在發展。抽象識記從初一年級開始加大了發展速度,而形象識記雖仍在發展,但是到了初中三年級以後則略有下降趨勢。就形象識記和抽象識記來講,對於中學生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不能說孰優孰劣。
在注意發展方面。初中生有意注意有了進一步發展。注意比較穩定和集中。教師的課堂教學不需要象小學那樣,一節課要變換幾種教學形式。此外,高中學生注意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在注意的分配和轉換品質上,初中生都有一定的發展。他們可以邊聽老師講課、邊記筆記。絕大多數學生具有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但總的來說,初中生注意分配能力發展相對較為緩慢。初中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注意轉移能力,但存在著個別差異,有一些學生轉移能力較差,因而有可能造成學習落後。
(三)初中學生思維的發展
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從總體上講處於優勢地位。但初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即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支持,具體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研究發現,初中二年級是中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從初中二年級開始,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這種轉化大約到高中二年級初步完成。
從形式邏輯思維看,初中一年級已開始占優勢。初中二、三年級開始能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質屬性。就辯證思維發展來講,初中一年級學生已經開始掌握該種思維的各種形式,但水平還不高。初中三年級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處於迅速發展的轉折期,但是辯證邏輯思維尚未處於優勢地位。同時初中學生思維的品質尤其是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很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點。
(四)初中學生想像的發展
想像與思維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想像是一種特殊的思維過程。初中學生的學習內容變得更加復雜、抽象了,所以更需要想像的參與。初中生想像的有意性迅速增長。這與他們實踐活動的豐富多采有很大關系。研究發現,初中二年級到初中三年級是學生空間想像力發展的加速期或關鍵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在這個時期發展學生的想像力。此外,初中生想像的創造性成分在不斷增加。他們不僅能將看到的或聽到的具體事物說出來、寫出來,還能運用這些材料「編出」尚未看到或聽到的事情來。他們的想像不象小學生那樣,多是模仿和再現,而能夠顯示出一種創造性。不過這種創造性成分還是有限的,不能估計過高。初中學生想像的現實性在不斷發展。想像的內容比較符合現實,富有邏輯性。初中生的想像的現實性可以通過他們的幻想和理想反映出來。初中生的幻想具有現實性、興趣性,有時也帶有虛構的特點。而要達到理性的想像一般要到高中階段。
(五)初中生的認知教育
初中階段是人的一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認知發展上處於一種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狀態中,即各種認知過程都在發展而又都發展得不完善。因而,在教育中,我們既要向他們提出具體的、可行的要求,又不能奢望過高。由於他們已能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因此對他們的教育內容可以具有一定的理論性、抽象性。針對初中生生理發育的特點,要提高他們對自身的性發育所帶來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變化的認識。針對他們富於想像、崇尚英雄的特點,要教育他們區分勇敢與魯莽、友誼和義氣、大膽與粗暴等界限。針對他們認識上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特點,教師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用事實說話,使他們心服口服,逐漸改變他們敢於爭論卻常常缺乏依據,敢做又不善於做的缺點。因此,對初中生進行教育仍然要根據他們認知發展的特點和水平來進行。只有改變他們的認識,才可能改變他們的行為。

㈡ 小學生情感意志的發展特點與教育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指一個人自覺確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克服困難以達到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意識的能動性、積極性的集中體現,是人類獨有的心理現象。意志和行動是密不可分的,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動叫意志行動。意志支配、調節著行動,並在意志行動中表現出來。意志是學生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一般情況下,學業成績的好壞與意志水平的高低是一致的。意志堅強的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較強,並能克服困難,堅持組織自己的學習,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反之,意志薄弱的學生,往往會影響學業成就的提高。

二、小學生意志發展的特點

(一)意志行動動機和目的發展的特點

小學低年級學生還不善於自覺地、獨立地提出行動的動機和目的。到了中年級以後,小學生隨著知識經驗的增加以及思維水平的提高,逐漸學會了自覺地、獨立地向自己提出行動的動機和目的,並逐步具有了遠景的、抽象的、有一定社會意義的動機和目的。

(二)意志行動任務的決定與執行的特點

小學生意志行動任務的決定與執行之間的時間間隔不長。他們的意志行動是比較簡單的,還不善於為了一件事去反復思考、計劃、決定和執行,這些往往是同時發生的或是比較接近的。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待困難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年級越低的小學生克服困難的精神越差,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生克服困難的精神也不斷增強。小學生對意志行動任務的責任感,在克服困難、完成任務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生意志行動任務的責任感強,遇到困難容易克服;反之,缺乏責任感的小學生,遇到困難有意迴避,或輕易求助於教師或同學。

㈢ 中小學生認知發展與人格發展的規律是什麼,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實施教育教學

學習是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的規律要服從於「學」的規律。一切教學方法和手段都只有順應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規律,才能有效地創設課堂教學的最佳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敏銳地意識到目前學生人格培養的必要性,根據中小學階段青少年理心理特點、認知發展與人格發展的規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我個人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學習的特點。初中學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態度,並且隨著主體意識的覺醒,逐步對教師產生選擇性及懷疑的態度。通過幾年集體生活的訓練,已經比較習慣於有組織的自覺的班集體生活,開始把自己看成是集體的一員,重視班集體的輿論和評價作用。隨著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強,對學習、對集體的責任感進一步提高,同時逐漸形成了對作業的自覺負責的態度,開始認識到學習是一種義務,出現了意識較強的學習動機。
2.認知的發展。在注意方面,學生的有意注意逐步發展並佔主導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穩定性、注意廣度、注意的分配、轉移等方面都較低年級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在記憶方面,有意記憶逐步發展並佔主導地位,抽象記憶有所發展,但具體形象記憶的作用仍非常明顯。在思維方面,學生逐步學會分出概念中本質與非本質,主要與次要的內容,學會掌握初步的科學定義,學會獨立進行邏輯論證,但他們的思維活動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色彩。在想像方面,學生想像的有意性迅速增長並逐漸符合客觀現實,同時創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3.情感的發展。初中學生情感的內容進一步擴大、豐富,他們能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情感表現及隨之可能產生的後果,並且控制和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強。在道德情感方面,學生主要以具體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為依據,同時,也開始出現內化的抽象道德觀念作為依據的道德判斷。在意志方面,自覺性、果斷性、自製性、堅持性有一定發展,但不顯著。
4.個性的發展。在自我意識方面,幼兒期兒童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變化較大,因此,還不能形成真正穩定的個性。進入中學後,特別是通過小級階段的學習適應性鍛煉,他們逐步把握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形成集體意識,學生的自我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在這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
人格教育是最基礎的素質教育 ,小學生人格教育就是學校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學生人格形成的規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過生活、學習、活動中經常化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質的過程。人格教育是一種著眼於心靈塑造和品格養成的教育。
總之,通過這次國培視頻的學習我認為:以提高全體在我的實際教學工作中, 注重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研究,並根據學生的學習認知特點,學生語文學科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從心理特點出發,激發並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注重教學策略研究,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著眼整體素質,切實提高課堂的效率和質量。

㈣ 論述中小學生發展具有哪些時代特點,針對這些特點教育者應如何進行教育論述

答、時代特點:()生理成熟期提前 (2)思維活躍,但學習興趣不高 (3)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具有較高的職業理想和務實的人生觀 (4)自我意識增強,具有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 (5)心理問題增多 (參照教師資格證考試的相關答案要點,已確認是正確的,論述部分自由發揮,給了你點參考框架)
針對性教育:
1、心理教育
一、建立心育導向機制
充分發揮教務處、年級組長、學生會、班主任、班幹部的作用,狠抓校風、班風,人際關系及校園文化等。以班級為單位,每周進行「班級管理」量化評化,評比內容包括儀容儀表、考勤、紀律、衛生、宿舍內務、好人好事等,並在每周的升旗儀式上進行小結,對先進班級頒發「流動紅旗」進行表彰。通過心理輔導講座、主題班會、心理活動課等多種途徑,加強學生心理承受力、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面對危機時的心理應對能力,教給學生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使學生初步形成一套心理自助機制。採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對貧困學生窘迫抑鬱心理狀態進行干預,對成績落後學生的自卑無望心理進行鼓勵,對單親家庭學生的父母之愛缺失的心理給予溫暖關懷,對早戀學生的朦朧情感給予正確引導等。通過團隊活動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互助互愛的情操,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影片,開展讀書活動,培養學生高雅的情趣等等。這些導向手段對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創設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
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對中學生的健康心理形成與發展起著暗示熏陶的作用。通過美化、凈化校園,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消除不健康的東西,對學生心靈的污染,以豐富的校園文化佔領學生思想陣地。學校教學樓、運動場、花園、旗台、舞台等的設計都符合教育學生的特點。我們把一些能力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的標語掛在教學樓,宿舍樓和餐廳,比如「了解自我、正視自我、欣賞自我、完善自我」、「微笑可以縮短心靈之間的距離」、「敞開心扉,讓陽光灑遍心房」等。學生隨時都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中,落實在行動中。我們還通過宣傳欄,黑板報、團隊之聲廣播站等宣傳設施,定時刊登、播報時事和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形成健康的輿論導向。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用健康有益的東西佔領校園空間,感染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高雅的情趣、積極向上的進取心理,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在各班創建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創建和諧的同學關系和開放、合作、寬松、積極的學習氣氛,創建優美的教室環境等。可以通過創設良好的群體心理氣氛,使班集體成為一個充滿愛心、團結協作、自由快樂、積極向上、滿足學生交往和歸屬的「情感家園」。良好的風氣催人積極向上,人際關系融洽使學生具有安全感,並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雅,減少各種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深刻的影響,使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和提高。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厭學是現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心理問題,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理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使學生心得到健康調整。教師教學方法不靈活、嘲諷、相互間缺乏心理溝通,都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壓抑。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消除師生心理障礙的關鍵,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駕起了溝通的橋梁,學生就會喜歡上你的課,學習就有了興趣,學業成績也就隨之有了提高;與老師關系親密了,也就會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這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人格的健康發展。
三、開設心理輔導課
學校可根據專項計劃開設心理輔導課,並保證每班每個月開設一節心理輔導課。心理輔導課內容的選取建立在對本校學生心理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在確定心理輔導課內容時強調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做到四個考慮:①考慮學生成長過程中必然遇到的問題;②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③考慮學校對學生教育的整體規劃的需要;④考慮學生所處的環境和他們的實際需要。學校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習心理,社會交往、自我意識、青春期心理、消費休閑心理等方面。學校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徵組織心理輔導課的教學活動,充分注重學生的內心體驗達到增進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學校心理輔導課有定期跟蹤進的研討機制,有開課記錄,並有對心理輔導課的效果評價以及改進措施。
四、設立心理輔導室
學校結合現時期青少年良好心理缺乏的需要,開設心理輔導室,設立專職心理輔導老師。心理輔導室個別輔導是採取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排解心理困擾,並對有關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診斷、矯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輔導:①發展輔導,即幫助心理上比較健康、無明顯心理沖突、能基本適應環境的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和開發潛能,提高學習和生活的質量,以獲得更完善的發展;②適應輔導,即幫助心理比較健康、但在學習生活中存在各種煩惱和心理矛盾的學生解除困擾,減輕壓力,改善和提高適應能力;③障礙輔導,即幫助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學生克服障礙,緩解症狀,恢復心理健康。心理輔導室每周一到周五進行個體輔導,提供學生在適應、發展學習、壓力、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輔導。心理輔導室為廣大學生提供了診斷、矯治心理行為的有效途徑和健康成長的空間,增強了心理輔導工作的實效性。
五、開展校園特色活動
在日常工作中,我校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開展校園活動。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自身特點,我們精心設計、巧妙安排一些生動活潑、健康積極、豐富多彩的敝開心扉,快樂生活活動,摸索出了「分時期,有重點、分層次、成系列」的成功經驗。在課間引導學生開展班際跳繩比賽,「看誰跳得遠」比賽、羽毛球比賽、三人籃球賽等等,增強友誼;採用升旗儀式上開設「學生訴心語」時間;每月舉辦一次專題心理講座或輔導工作小結,每學期開展寫「三信」(給老師一封信、給家長一封信、給同學一封信)活動;每年舉行校運會、元旦聯歡、歌舞書畫活動、特別是留守兒童的書畫展,讓他們備受溫暖。我們堅持不懈地開展這些活動,使學生郁積的心結得以開解,緊張繁重的學習生活得以放鬆,心情變得輕松,心胸變得豁達。
六、創新方法,改進心理教育手段
以前,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較多地停留在「堵」的方式中,哪班哪人哪方面發生了心理危機,就往哪裡突擊。教務處、班主任、心理輔導老師充當著「救火隊」、「消防員」的角色,輔導效果總是不夠理想。為此,學校應該不斷進行研究、討論、尋求對策,找到了一條心育秘訣:變「堵」為 「疏」主題引領,活動涵托,使心育工作達到防患於未然。可採取以下方法:
①實施「心理教育導師制」,即把一個班的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分工承擔,由各個科任教師分別承擔幾個學生的心育導師,以利於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人疏導。
②定期開設心理健康講座,即針對學生心理上存在的主要的共性問題,定期開設心理健康講座,指導學生自覺進行心理調適。
③開展主題月活動,即緊緊抓住當代中學生活潑、好動、求新、求異、開放、民主等心理特徵,每月突出一個活動主題,形成系列,異彩紛呈,以促使學生克服孤僻、自私、脆弱等不良心理特徵,養成守紀、合群、自製、頑強等心理品質。
④架設「學校——家庭」橋梁,即通過多種方式把心育環境的建設延伸到家庭和社會,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不良心理行為得到很好的矯正。
⑤建立心育檔案,實行監督跟蹤,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指導和幫助,盡早地從心理危機中解脫出來。
未來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對人的心理素質的需求也就更高。可以說,心理教育是使每一個學生獲得生動活潑全面發展的一條「高速公路」,它需要社會上的有效教育資源充分利用,需要個人多一點辛勤耕耘,才能共同創造出更加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
七、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對策
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根據心理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依據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⒈全面滲透,全方位推進。加強學校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適應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個重要屬性,即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動學校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學校首選策略,構建一個專門渠道與非專門渠道有機結合的教育網路。專門渠道就是要開展心理教育專業課,實施心理輔導,開展心理咨詢和實施心理治療;非專門性的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在德育活動中,在課外活動中、在勞技課中,在學校的各項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⒉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教育,每一個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有著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家庭的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家庭應從下面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以身作則、率先示範。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注意鍛煉孩子的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失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創設些困難、障礙、曲折、增強其自信,培養其獨立的人格,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為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當作私有「財產」,愛之則寵,恨之則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溺愛型和打罵型的教養方式可直接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生,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系,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如家長會、家長學校、座談會等。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健康的內容。⒊營造一個寬松、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並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只有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藍天,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全社會都應高度重視,政府要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學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工作的重點,抓緊抓好;家長要提高認識,配合學校做好工作;使少年兒童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為將來踏上社會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2、思想道德(或思想品德)的教育
首先,要掌握新時期中小學生的行為特點,思維方式,從而找到適合的教育方法新時期的中小學生,他們所處的環境和70後甚至80後的教師是很不一樣的。我們那一代人,思想都比較保守,視野也比較受到限制,所以我們一般都比較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90後的青少年則不同,由於網路的普及,知識更新加快,孩子們每天獲得的信息很多,這些信息也是良莠不分的。這些孩子的語氣、衣著、發型和行為都可能會有些怪異,有些另類,比如說,他們敢叫胡錦濤為「胡哥、濤哥、濤濤」等,實際上我們那一代人是不能容忍的,可是現在必須得適應社會這個大環境。我們是承前啟後的一代人。老師必須得加強學習,否則我們可能跟不上孩子的步伐,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我們當教師的,要學會和新生代的孩子交朋友,和他們平等對話,不能老擺「師道尊嚴」的架子,否則他們會不買賬的。要善待他們,同時也要引導他們,不能過於包容和放縱。第二、引導孩子們用好網路,而不要讓他們沉溺於網路。我認為,網路應用得好,就是一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生活、提高,非常有用、有效。在緊張的學習中,網路可以提供給我們太多的方便,可以讓我們進步的步伐走得更快。同時,網路也是個玩具,沉溺於其中而不能自拔者大有人在。所以,教育學生明辨是非,正確對待網路,把它作為我們的工具加以應用,而不要把它作為玩具,玩物喪志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說孩子們沉溺於網路和游戲之中,荒廢了學業,那就對不起養育我們的父母,關懷我們的老師,更會自毀大好前程,那太不值得了。
三、幫助孩子們樹立責任感。現在的孩子,由於獨生,家庭環境優越,往往缺乏責任感。有些孩子只要父母服務,而不知感恩父母,關心和回報父母。對別人更是以自我為中心,對父母對家庭都沒有責任心,又何談對社會、對國家有責任感呢?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某人負責,對某事負責,只有養成了凡事負責的習慣,將來才會對社會對國家負責。
四、教育孩子做有愛心的人。人都有自私自利的弱點,但是,社會往往經常出現各種災難、意外等,人總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何況社會到任何時候都存在貧富不均,總是存在弱勢群體的。培養學生具有樂於助人的品德十分有意義。一個具有愛心的人總是樂善好施,充滿活力,現實社會我們總是報怨人心不古,報怨物慾橫流,好心人太少,熱心人不多,人情冷漠。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必須要注入愛心的教育,教師必須要言行一致,為學生做好表率。
五、加強法制教育。加強法制教育勢在必行,但不要只是空洞的說教,最好能結合實際,利用鮮活的案例來讓學生討論,發表看法,教師加以點撥,從而使學生得到正確引導,減少和避免青少年犯罪當然,新時期如何開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這個話題,是個很大的話題,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因為這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必須要與家庭、社會緊密配合,而不能孤立地依靠學校。

3、關於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或人生觀世界觀(因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所以,選擇怎麼說都可以的)
一、注重交流,促進師生互為信任,增進情感。
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必須具備 「干一行、 愛一行」的精神,只有對本職工作無比熱愛,才能對學生產生深厚的感情;學生反過來才能把教師當成知心朋友,才能使學生從 「親其師」 ,到「信其道」,進而「樂其道」。因此,我十分重視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注意從細微之處入手,處處事事體貼他們,如感情上的親近、學習上的幫助、生活的關懷,盡量滿足他們自尊需要。這樣,使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的誠意,消除了他們的疑懼、自卑等心理障礙,融洽師生的感情,促使這些學生把老師的要求轉化為行動。教師和學生之間只有知識的多與少、先知與後知的差別,沒有人格上的差別。所以課堂教學中一定要保持師生之間的和諧,因為教學過程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人際關系。師生之間的密切交往是促進學習進步的一個強勁的因素。和學生能夠交流溝通得像朋友一樣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往往會比較高,良好的教學環境,和諧的課堂氣氛才是教學相長的境界。當然,學生所學的功課不可能每章每節都能和生活聯系起來,但只要有聯系的就會使學生學得親切,感到學了有用,這也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重要措施。從學生的感情入手,幫助學生樹立生活的信心、學習的信心,教學活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握教育的時機,激發學習熱情。
贊美是人人都喜歡的,當我們贊美一個人的時候他必定會按照你所贊美的方向去做。只要我們多用贊美代替譏笑,多用鼓勵代替嫉妒,只要我們多講一句鼓勵的話,就會給別人以極大的支持與鼓舞。所以、我們應創造更多的表現機會,也應給予他們更多的成功體驗,老師在他們獲得每一點進步時,都應及時給予表揚與肯定,讓他們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尊、樹立自信。此外,還要注意到講課時,要把他們放在主要的視線里,而且要多提問,多讓他們演示,讓他們有更多的參與機會,這樣才不至於讓心裡產生自己是陪客,或以為被老師遺忘的心態。在個別輔導時要主動接近學生,常常多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關懷,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樂於學習,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每個學生都具有各自的特點。
三、開拓心理教學,培養孩子樹立正確地人生觀。
家庭是培育愛的學校。在人生旅途上,家庭無疑是他們的第一所學校。要使每個學生在家庭覺得溫暖,必須讓其家庭真正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源泉。在家庭里,父母應當成為真正的老師,不僅要以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去指導子女,而且能夠以身作則,展示出道德准則的典範,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校與社會是家庭教育的深化與延伸。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第二大影響力的地方是學校。當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不容忽視,要給他們更多的關心、教育與矯正。能通過交友方式, 打通學生的心扉, 教會他們學會學習、 學會做事、學會與人交往、相處、溝通的人際關系;達到與社會和諧、與自然和諧、與身心和諧,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另一方面學校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內容包括學生個人簡歷、家庭成員情況、個性的心理特點等。使學生生的意志品格、審美觀、道德觀得到健康的發展,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p.s.資料確實不好找,沒有現成的,我雖然學師范專業,但是有些問題也不太了解。結合自己所學,再參考了一下別人的文章,大體上就是這么個框架,我沒有仔細的修改,因為你這個題目還是比較寬泛的,我不知道你是做論文還做論述,所以,具體的修改只能你自己動手了。不過框架還是比較清晰的,很好修改。

㈤ 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社會發展特徵和核心問題

您好!下面的信息是從網上搜索到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只是與您問題的要求不太符合,少了一部分。

一、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一)入學適應問題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一個逐漸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到教師同學這樣一種人際關系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校規校紀的約束等,這一切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對於部分心理發展迅速的學生,以及在幼兒園受到過入學准備教育兒童,他們能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但部分兒童則會出現適應不良現象。這種適應不良大多表現在:產生情緒障礙,如焦慮、不安、抑鬱、害怕等;注意力不夠集中,爾後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能約束自己,總是違反紀律等。一般經過幾周的自我調節能夠逐漸適應,少數學生可能會持續數月之久。通常個性內向、膽小、謹小慎微、急躁和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容易出現入學適應不良。
(二)學習方面的問題
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中分數,給小學生造成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壓力。據遼寧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 1995 年遼寧省中小學生課外作業量高於國家教委規定標准 60% ,而許多家長還給子女開「小灶」,使學生夜讀時間越來越長,多數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 9 小時。加之現有的教學內容偏難,對學生學習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壓下,學生身心受到了極大損害。兒童年齡越小,學習過程中越容易產生疲勞,如果學生的學習持續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學習疲勞,若學生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會使其視力下降,食慾不振,面色蒼白,大腦供血不足,瞌睡,失眠,頭熱,腳冷等。在心理方面則會產生抑鬱,煩躁,信心不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緩等現象。
(三)厭學與逃學問題
據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 5% —— 10% 。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教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有些農村的孩子厭學情緒還得到家長的支持,乾脆輟學在家,幫父母幹活,做生意等。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四)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泛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五)意志障礙
這類小學生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不能經受學校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行動放任自流。中國的家長歷來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溺愛,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採取消極的逃避方式,這種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問題了。
(六)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造成妨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攻擊、逃避、自暴自棄等。按性質劃分,問題行為可以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個體行為對組織紀律和社會一般生活准則的觸犯或違背,這種問題行為常常是由不恰當的需要、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缺乏經驗和認識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問題行為,是指個體行為對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對集體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違背或侵害。這種問題行為一般是由錯誤的意識傾向或個性特點所造成的,因此表現出經常型、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點。
(七)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小學生人格的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異常固執,我行我素,人際關系緊張。
(八)依賴心理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心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較強的依賴心理,首先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如天氣的變化不能適應,不知道添減衣服,需要老師或家長的提醒才行,否則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現為自責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九)考試怯場的恐懼心理
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部分小學生臨考時處於緊張而又恐懼的情緒狀態。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面對排名次和決定人生前途的升學考試,大部分學生感到精神緊張,壓力很大,他們渴望成功,也擔心遭到失敗。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錯,稍有一次失敗了,就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分自責,產生焦慮心理,導致對下次考試的擔憂,總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場就心煩意亂,身體顫抖,本來應該答上的問題在腦中毫無印象,發揮失常。嚴重者還會出現生理異常反應,不能正常參加考試。長期這樣,會造成其心理變態,性格乖僻和行為異常。

二、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來自小學生自身的因素
1、遺傳因素
在農村,由於近親婚姻造成兒童生理發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殘疾,智力偏低等,這使得他們不能很好地學習和生活,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其他人也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他們,必然造成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
2、氣質類型
小學生同成年人一樣,氣質類型可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四種。其中,膽汁質和抑鬱質類型的學生對不良刺激反應敏感,他們極易產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師批評而言在我們看來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對他們來說卻是莫大的打擊。如遼源市一小學生因受老師批評而服毒自殺的事件,恐怕與那位學生的氣質類型有直接的關系。
3、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兒童的身體發展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階段,其大腦的發育趨於成熟,這對其心理發展極為有利,因此,童年期兒童的心理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但因為其心理還不夠穩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發生變化,因此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來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學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環境,家庭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情感意志,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1、父母的溺愛
眾所周知,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經20多年,使我國的家庭發生了重大變化: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護,不願讓他們受一點委屈,經歷一點風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錯誤時,父母也不說一個「不」字,天長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當他們走進學校,走向社會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時,便不能接受,無所適從。
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有的家庭,父母從來不把子女看作是與自己平等的一員,認為子女只能逆來順受,惟命是從。他們對子女過於嚴厲、粗暴和專制。還有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愛的誤區」,對子女過高要求,過度期望,過分保護,過度溺愛。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高,琴棋書畫樣樣學,英語電腦門門通,考試名列前茅……只要學習好就言聽計從,有求必應。而一旦失誤,就挖苦諷刺,棍棒相加。家長這種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和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損害,獨立性受到壓抑,加上彼此間生活觀,價值觀等存在差異,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間關系緊張,隔閡加劇,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懼、膽怯等消極心理品質,誘發心理問題。
3、家庭氣氛不和諧
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給越來越多的孩子帶來了不幸,嚴重破壞了兒童正常的生活環境,給他們造成的心理創傷難以癒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離婚的父母,有的沒人要子女,有的隨法院判決,不管哪種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學齡期就仇視社會,嫉妒他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還有在經常發生沖突的家庭中,有心理問題的兒童比例比較大,研究證明,家庭沖突不僅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還會導致孩子在神經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態。
(三)來自學校的因素
1、學習負擔過重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小學生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他們背負著父母的希望和老師的期望。由於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能力,重書本輕課堂的現象依然存在。老師評價學生,社會衡量學校,理論上是全面發展,實質上是分數和升學率。為了追求升學率,加班加點,題海戰術,價值了學生的負擔。這種局面使小學生疲於應付,心理極度緊張,導致他們用腦過度,皮層機能降低,從而影響學習效率,造成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或者產生焦慮、苦悶、壓抑、恐懼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障礙。
2、教師教育方法失當
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它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一些教師把學生考高分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忽視心理素質的教育和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小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和愛護。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和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遷移、泛化到小學生與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際交往焦慮。
3、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幾乎是空白
過去由於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我國曾不公正地對待心理學。80年代初,我國在部分高校恢復了心理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盡管普及心理學科學知識的工作已經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進入小學課堂,小學普遍沒有心理健康指導機構,國內較少的心理專家和心理醫生對小學生來說更是鞭長莫及。
(四)來自社會的因素
1、社會競爭的加劇
雖然小學生還沒有直接接觸社會,但他們的父母、老師和周圍的人無不在給他們灌輸一個事實: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信息傳播的瞬息萬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競爭機制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使得小學生不得不體會到競爭的壓力和生活的壓力,導致他們對現實充滿迷茫和困惑,產生無所適從的心態,從而引起各種心理問題。
2、社會不良行為的影響
在社會環境還沒有達到凈化的情況下,新舊體制的共存,法規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敗現象的滋生和不健康東西的泛濫;一部分人的社會道德水平滑落,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兒童,這些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三、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日益突出的小學生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但它並非洪水猛獸,它既然有形成發展的過程,我們就必然能找到預防和矯治的方法和措施。我們認為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必須重視,雖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學生僅僅極少數,但是我們發現學生中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偏差問題隨年齡增長,因此需要對全體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及有關部門都來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採取積極的對策,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對策。
(一)學校應採取的對策
1、小學心理健教育的原則。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面向全體、寬容、保密、持續」的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為有心理問題需要矯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發展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非是假設小學生群體中大量存在心理問題,而是所有的學生都要心理健康發展,個別學生確有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面向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矯正。
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這一個學生的一切。寬待每一個學生,就不能把學生分類,不能假設班級學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為學生家庭經濟文化行為習慣不同而看不起學生。缺乏對學生的寬容,心與心難溝通,教師與學生難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難以進行。教師用寬容的態度接納每一個學生,包括他的優點和缺點,以及不能原諒的錯誤,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問題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和適時的問題。
保密事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教師一定要保密。談話紀錄、心理測試資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對象包括學生本人、家長和其他的老師,不能隨意使用學生個案資料,保密還要有時間的規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持續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系列化,一是要有長期的規劃和打算,要明確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應急任務,而把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學教育的一部分,伴隨整個小學階段。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團體輔導。團體輔導採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為塑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為,激發群體向上的精神。團體輔導通常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因為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據本班的實際和團體輔導計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力培養良好的班級氣氛,使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也是時代發展對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輔導室。心理輔導室以學生個體或小組為對象,也接受學生的主動咨詢。心理輔導室的工作應該專業化,教師應培訓上崗。心理輔導室要有專任教師負責和專門的工作計劃,固定的開放時間,固定的場所。小學生心理輔導室的環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輔導的要求,還要增加兒童的特點,讓小學生一進門便喜歡它,彷彿進俱樂部活動一樣開心。心理輔導室的名稱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蘋果」俱樂部等。
個案教育。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兩種心理輔導的補充和深入。個案的對象應有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學生、智力臨界學生、模範學生、問題較多的學生,學生作為個案對象,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定。個案教育一般要做較長期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校接觸許多的教師,因此學生個案教育最好採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以負責人為主,幾位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同一對象。個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記錄,盡量詳盡,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一定要真實,還可以寫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個案資料,原則上學生在校期間個案研究不公開。
測試與矯治。採用問卷調查、測試紙等手段充分了解學生群體現狀,而後找出存在普遍意義的問題。測試量表宜採用心理專家提供的專門設計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設計的心理調查表。測試的數據資料僅供參考而已,所有的數據都不可全信, 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數據表現的。通過測試調查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團體輔導、心理輔導俱樂部活動、個案教育等,進行必要的預防和矯治,促進小學生整體發展。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小學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以幫助小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該課程可分為心理衛生與健康科普和實際訓練操作兩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課,後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等,藉此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洩痛苦、克服自卑、樹立自信等心理調節手段,防患於未然。
(二)家庭應採取的對策
1、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的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教正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都需要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與配合。
家長開展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議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首先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例如小學生在學校里被老師批評時,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勸解他,可是小學生被老師批評後,回家還會被家長變本加厲地再批評一頓,孩子肯定會感覺很委屈。因此,老師和家長應默契配合,由一方擔任批評的角色時,另一方擔任勸解,萬不可兩面夾擊,要給孩子「溫暖的家」的感覺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要傾聽孩子說話。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在學校里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主要也就是教師說,小學生說話的機會相對少,說心裡話的機會更少了。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裡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予以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別是父親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說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中地位重要,建議工作忙的父親們每周至少要與孩子共同用餐 3 — 4 次,在餐桌上的話題往往比較輕松,當孩子說話家長傾聽時是最美好溫馨的時光。
寬容與約束都重要。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並沒有一致的意見,現實中家庭教育失敗的教訓往往過分寬或過分嚴。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寡愛。家長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家長的適時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好品性,表揚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構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悅的幸福人生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2、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成長
由於傳統教育觀的長期影響,我們的父母不具備系統的教育子女的理論知識,指導思想有試偏頗,教育方法不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要改變這種形狀,小學生的父母亟帶需接受比較系統的再教育。社會也有責任給他們提供學習的條件,如舉辦家長學校,使家長正確認識和處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間的關系,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最大限度地減少溺愛型和專制型家庭,使小學生的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並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學習和發展。
3、父母要慎重對待離婚
父母離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寧靜,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不少子女因此心理開始扭曲。為人父母者,當夫妻關系不和時,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萬不要輕易去趕時髦、鬧離婚。即便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在離婚前,也應當多為子女考慮考慮,畢竟孩子是無辜的,而且他們正處在發展時期,給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是我們的責任。
(三)小學生自身應採取的對策
1、小學生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並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製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也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那些已經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小學生應當在教師和家長的直接指導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點,發揚自己的優點,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2、小學生要學習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如:(1)學會放鬆。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像、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的。(2)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裡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事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受益。(3)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慣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也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的內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3、小學生要善於求助,尋找支持
尋求幫助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積極態度,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持,以獲得良好的幫助和指導,有問題,可以和師長、親人、朋友談。求得幫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助的過程,我們所獲得的不僅是這一次的辦法,而是自己的更多體會。心理咨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心理咨詢,可以使咨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行為有所變化。在這個豐富的社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質量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提高。

㈥ 了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家長篇——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一般特點兒童的發展大體可分為身體發展、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三個方面。(一)小學生的身體發展身體的發展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小學生身體的健康發展為他們從事學校學習活動提供了保證,而腦及高級神經系統的發育更是他們心理發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質基礎。小學生身體發展在人的一生發展中處於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他們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長4~5厘米,體重平均每年增長2~2.5千克。同幼兒相比,骨骼更加堅固,但由於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質較少,比較容易變形、脫臼。小學生身體的肌肉組織雖有所發展,但不夠強壯,缺乏耐力,容易疲勞,不易長時間從事過於激烈的體育活動。從體內機能的發育來看,小學生的心臟和血管在不斷增長,其容積沒有成人的大,但新陳代謝快,所以小學生心跳速度比成人快。從肺的發育來看,六七歲兒童肺的結構就已發育完成,至十二歲時已發育得較為完善,兒童的肺活量在這一階段也迅速增加,表明肺功能不斷發展。從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來看,小學生的腦重量已逐漸接近成人水平。隨著大腦皮層的生長發育,兒童腦的興奮過程與抑制過程逐漸走向平衡,覺醒時間逐漸延長,睡眠時間縮短,這使兒童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學習活動。(二)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小學生的感知覺已逐漸完善,他們的方位知覺、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發展,觀察事物更加細致有序。小學生的記憶能力也迅速發展,從以機械識記為主逐漸發展到以意義識記為主,從以具體形象識記為主到詞的抽象記憶能力逐漸增長,從不會使用記憶策略到主動運用策略幫助自己識記。小學生的言語也有很大發展,能夠比較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口頭言語,在教育的影響下,逐漸掌握了書面言語,學會了寫字、閱讀和寫作。小學生思維的基本特徵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為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小學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所佔的成分較多,而高年級兒童抽象思維的成分較多。總之,在系統的學校教育影響下,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了很大發展。(三)小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兒童入學以後,社會關系發生了重要變化,與教師和同學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長,在與教師和同學的相處中,兒童學習與人相處、與人合作及競爭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師生關系及同伴關系對兒童的學校適應有重要影響。這種關系的質量既影響到兒童對學習的興趣,對班級、學校的歸屬感,也影響到學生情緒、情感的發展。小學階段也是個體自我概念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兒童學業成敗、社會技能、來自教師及同伴的社會支持對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個性品質有很大的影響。小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也逐漸發展起來,從只注意行為的後果,逐步過渡到比較全面地考慮動機和結果。由於認知能力的發展特別是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兒童越來越能從他人角度看問題,道德情感體驗日益深刻。小學生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心理學家在研究兒童心理發展時,通常要回答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天性與教養的問題(即遺傳與環境),意在回答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因素;第二,發展的普遍性和個別差異問題;第三,發展的連續性和可變性;第四,發展是量的增加還是質的改變。這後三個問題涉及到對發展的本質的看法。(一)天性與教養兒童心理發展受遺傳的影響有多大?受生長的環境影響有多大?二者是怎樣相互作用的?兒童心理發展是由出生時就已建立好了的模式決定的,還是受出生後的經驗影響的?這些基本理念很重要,它影響到我們如何對待兒童。如有些兒童有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可能他們的父母親也恰巧有同樣的行為習慣,如果教師據此就將兒童的行為習慣歸因於遺傳,就會放棄對他們的幫助教育。如果教師認為一個人的成長發展與其生存與教育環境有很大關系,就會從改善環境入手,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國目前開展的希望工程就是基於這種理念。從科學心理學創建以來的心理學史來看,關於遺傳和環境問題的爭論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20世紀初葉,問題的提法是一種非此即彼的絕對二分法,強調是遺傳還是環境在人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20世紀中葉,心理學家開始注意到遺傳和環境二者都是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並開始研究各自的作用;發展到現代,由於對遺傳和環境的科學研究的深入,越來越顯示二者的復雜關系,因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就進入到探究二者是如何起作用的,分析二者的相互制約的關系。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以高爾頓(F.Galton)為代表的遺傳決定論和以華生(J.B.Watson)為代表的環境決定論之爭。遺傳決定論的基本觀點是個體的發展及其個性品質早在生殖細胞的基因中就決定了,發展只是這些內在因素的自然展開,環境與教育僅起一個引發的作用。他通過家譜調查發現,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大大地超過了普通人。在他的調查中,從英國的名人(政治家、法官、軍官、文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等)中選出977人,調查他們的親屬(有血緣關系)中有多少人同樣著名,結果發現有332人。而對人數相等的對照組(即普通人)的調查發現只有一個人出名。高爾頓認為,這兩組人群出名人的比率有顯著差別就是能力受遺傳決定的證明。但是高爾頓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缺陷,如對研究對象的環境因素沒有認真分析,兩組人的家庭背景、物質條件等相差太大等。環境決定論的主要觀點是兒童心理的發展完全是外界影響的被動結果。華生曾經用一段著名的論斷來表明他極端的環境決定論的思想:「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和我可用以培育他們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證隨機選出任何一個,不問他的才能、傾向、本領和他的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特殊人物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或甚至於乞丐、小偷。(轉引自高覺敷:《西方近代心理學史》,265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他用條件反射的方法,證明兒童對許多事件產生怕、怒、愛等情緒多數都是習得的。現在,很少有人持極端的觀點,大家都贊同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論。我國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遺傳素質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是心理正常發展的物質基礎。兒童心理發展主要是由兒童生長的環境條件與教育條件決定的,其中教育起著主導作用。遺傳規定了心理發展的可能性,而環境與教育則提供了心理發展的現實性。不同的社會環境與教育條件決定著心理發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內容(王耘、葉忠根、林崇德:《小學生心理學》,14~15頁,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二)發展的普遍性和個別差異是否對所有兒童,不管他們的文化、性別或環境如何,其發展模式都是一致的呢?是否在每一種文化里,在每一個兒童身上,發展都是一樣的?發展的哪些方面對所有兒童來說都是一致的,哪些方面又是不同的?發展的獨特性以什麼方式表現出來?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涉及到對發展的普遍性和差異性的看法。兒童的發展既有共同規律,又有個別差異。一般說來,無論是哪個國家、哪種文化背景下的正常兒童,其發展總是有一些共同的規律,從出生到成熟都要經歷一些共同的階段,也就是說存在一些共同的、普遍的、規律性的特徵。如兒童智力的發展大體都要經歷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這是共性的東西。但是在發展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方面卻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兒童早慧,有的兒童晚熟,同樣年齡的兒童其思維發展水平未必相同;有的兒童有運動才能,有的兒童有音樂天賦,同樣有天賦的兒童最終取得的成就也不盡相同。總之,教育教學必須根據兒童發展中的普遍規律進行,同時要針對兒童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三)發展的連續性和可變性兒童哪些方面的特徵隨著年齡的增長仍保持一致,哪些方面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發生變化?對於兒童來說,有些人格、身體方面的特徵隨著年齡的增長,仍保持著相當的一致性,如有的孩子從小就愛說愛笑,長大了仍然活潑外向,是各種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有的兒童從小文文靜靜,長大了仍沉默寡言,願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些方面又發生著明顯變化,會走會跑,會讀會寫等。兒童心理學就是要研究兒童的心理在什麼方面、以什麼方式發展變化的,在什麼方面是頗為一致和穩定的,並據此制訂教育對策。(四)發展變化的本質兒童心理的發展是指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主要表現為心理活動從未分化向分化、專門化發展,從不隨意性、被動性向隨意性、主動性發展,從認識客體的直接的外部特徵向認識事物的內部本質發展,對周圍事物的態度從不穩定向穩定發展。兒童心理的發展既是量的增加,又是質的改變,是一個不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表現為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兒童心理發展中,每個年齡階段所表現出的本質特徵,稱為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兒童心理年齡特徵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兒童在每個不同的年齡階段中表現出來的一般的、本質的、典型的心理特徵。第一,兒童的心理年齡特徵受社會和教育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因此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年齡特徵。兒童心理的年齡特徵總是會打上特定歷史和文化、教育的烙印,但社會教育又有穩定繼承的一面,是有規律地作用於兒童的。兒童對社會知識、經驗的掌握順序是服從於人類知識、經驗本身積累的順序的。第二,兒童心理發展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每一個階段既含有上一階段的特徵,又有下一階段的萌芽,但是每一個階段總是有佔主導地位的本質特徵,這些特徵是從個別的兒童心理發展事實中概括出來的。如經過大量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已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第三,兒童心理年齡特徵是相對穩定的,但不是絕對不變的。穩定性表現在: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一定年齡階段的大多數兒童總是處於一定的發展水平上,表現出基本相似的心理特點;許多年齡特徵特別是認知能力方面的年齡特徵的變化,有一定的范圍和幅度;每一階段的變化過程和速度大體都是穩定的。可變性主要表現為不同的社會生活條件下,特別是當社會教育條件有較大改變時,往往會引起兒童心理年齡特徵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往往不是立刻就表現出來的。

㈦ 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的特點及教育

( 一 ) 感知覺的發展
在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的感知覺發展很快。低年級小學生感知事物時較籠統,往往只注意表面現象和個別特徵,時、空特性的知覺也不完善。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小學生的感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知覺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顯發展。他們已能從知覺對象中區分出基本的特徵和所需要的東西,對於時間單位和空間關系的辨別能力也逐漸增強,其准確性、系統性都不斷地提高。
( 二 ) 注意的發展
小學生的注意力發展表現在注意的目的性和注意品質的發展兩方面。
1.注意的目的性
剛剛進人學校,小學生的注意力水平是有限的,注意的目的性還很低,無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所吸引。上課時,他們會思想「 開小差 」 ,做小動作;做作業時,也需要教師或家長的督促。隨著學習活動的進行,大腦不斷成熟,神經系統活動的興奮與抑制過程逐步協調起來,有意注意逐漸在學習和其他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四五年級小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習活動和教師的要求將注意指向學習對象,有意注意由被迫狀態提高到了自覺狀態。
2 .注意的品質
小學生的注意品質也在不斷發展,主要表現為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增加,注意的范圍有所擴大,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逐漸提高。
在整個小學時期,學生注意的集中能力是逐步發展的。低年級學生注意的集中性水平較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足。他們能觀察具體形象的事物,而不善於觀察抽象、概括的材料;能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不善於專注於事物的本質聯系。其二,注意集中的時間較短。
小學生注意的穩定性也在逐步發展的。實驗表明,在一般情況下, 7 ~ 10 歲兒童可以連續集中注意 20 分鍾左右, 10 ~12 歲兒童可以集中注意 25 分鍾左右, 12 歲以上兒童可以集中注意 30 分鍾左右。在組織良好的教學中,小學高年級學生可以保持注意30 ~ 45 分鍾。
小學低年級學生,特別是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明顯地表現出不善於分配注意的特點。他們在同一時間的注意只能集中在一個對象上,還不能對注意進行有效的分配。隨著學習活動和其他活動范圍的擴大以及知識技能的發展,小學生逐漸發展了注意分配的能力。中高年級學生在同一時間里可以把注意分配在幾個對象上。
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轉移的能力還比較差,他們還不善於把注意從一件事情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小學中年級以後,學生的注意轉移能力逐漸地發展起來。
( 三 ) 記憶的發展
從學齡前期的無意記憶佔主導地位發展到有意記憶佔主導地位,是小學生記憶發展的一個特點。在小學低年級,無意記憶佔有比較主要的地位。隨著年級的升高,以及學習、訓練的影響,小學生的有意記憶明顯得到發展,它的主導地位逐漸顯著。一般而言,這個主導地位的顯著表現是從三年級開始的。
隨著小學生的有意記憶逐漸超過無意記憶成為主要的記憶方式,意義記憶所佔的比例逐漸超過機械記憶而在記憶活動中漸居重要地位。由於理解意義與邏輯思維的理解能力有密切關系,因此,意義記憶佔主導地位的關鍵年齡,往往與理解力發展的關鍵年齡一致,大約在三四年級。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還不豐富,第一信號系統還占優勢,因此,他們在識記事物時常常表現為形象記憶。隨著教學的影響、知識的豐富和智力的發展,小學生的抽象記憶發展也逐步超過形象記憶。
( 四 ) 思維的發展
在 5——7歲期間,兒童的思維過程經歷了一場變革。這是一個從前運算思維向具體運算思維的過渡階段。這一變革使得兒童可以在心理上完成某些活動,而不像過去那樣必須由實際的身體活動來完成;也使得兒童能夠在心理上進行活動的逆推。
並不是所有的兒童都在同一個年齡段完成這種轉變,而且沒有一個兒童能夠迅速地從一個階段轉到下一個階段。兒童通常會同時表現出兩個發展階段的認知行為。當兒童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轉化時,在發展高級認知行為的同時,仍然保持了前一思維階段的特點。
進入具體運算思維階段後,小學兒童的記憶和認知技能得到快速發展。兒童的分析綜合能力提高了,思維擺脫了自我中心,達到守恆是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主要成就。另外,元認知能力有所發展,即對自己思維過程的認知以及學會如何學習的能力。
在這個階段的初期,思維依賴於具體的對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認識事物的個別特徵和表面現象。隨著年齡增長和學習活動的深入,他們開始能夠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並根據種屬關系對事物進行分類和簡單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這時,兒童的思維能力出現了一次質的飛躍,即逐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
總之,小學三年級之前偏重形象思維, 10 歲左右是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轉折期。
( 五 ) 言語的發展
在言語方面,小學生對口頭言語中語音的細微差別逐漸掌握,並開始進入書寫言語發展時期。在教育、教學的影響下,小學生的詞彙數量增加很快,對詞義的理解越來越精確,語法運用逐步趨於合理、完善,言語表達更加連貫、生動和多樣化。小學生不僅在母語的掌握上獲得了長足進步,而且還有能力同時進行外語學習,這說明小學生的言語發展有很大潛力。
( 六 ) 想像的發展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想像力十分豐富。在他們的頭腦中,現實與想像之間往往沒有明確的界限。有時候,他們會由於想像與現實的同一化,導致行為和言語的不合情理。如果沒有考慮到兒童想像發展的這種特徵,這種情形會經常在成人眼中被當做「 說謊 」 、 「 欺騙 」。對此,教師和家長要有充分的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想像已能比較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其想像的內容也趨於現實,想像的現實性有了較大提高。

㈧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有哪些特點及教育方法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主要是:
1、整個小學階段,小學生的感知覺發展很快,其准確性、系統性都能夠不斷地提高。
2、注意水平不斷提升但仍有限。
3、隨著年級的升高,隨意記憶明顯發展,但不隨意記憶佔主要地位。
4、想像力豐富,但想像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確界限。
5、學生的抽象思維有很大的發展,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
6、與青春期學生相比,情緒情感較穩定且比較單純。
7、與學前兒童相比,自我意識更加明確。

課堂教學方法就要針對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特點設定:
1、小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逐步提高但仍有限,因此在課堂上不斷明確需要注意和記憶的目標,可以通過提示,讓學生自己得到結論,以強化學習效果。
2、小學生的感知覺充分發展,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為輔,因此要多使用具體的實物或圖片作為教學輔助用具,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
3、小學生的想像力豐富但幻想的成分較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甚至會由於想像與現實的同一化,導致行為和言語的「不合情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說謊。對此,教師要充分的理解,培養良好品德的同時,保護好學生的想像力,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像和聯想。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協調性、開放性和可塑性。這一時期不僅是認知能力發展的高峰,也是發展和諧個性、良好品德和社會適應性的最好時機,學校和家長都應注重培養學生認真學習之外的習慣,以身作則給孩子設定良好的行為規范。此外,與同學、老師、親子的關系融洽,也有利於孩子真實的心理活動,從而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因此老師和家長要多鼓勵少批評,尊重學生的情緒、情感,時刻把握和引導學生的心理動態。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生的發展特徵和教育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