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成才
首先是作為父母的遺傳基因,這是決定孩子起跑線的決定因素,其次是生活環境,最後是教導內容和方法。
② 如何利用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嶄新的紀元,人與人之間將更加走向合作與分享,責任感將成為現代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小學階段,孩子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開始迅速發展,這個時候正是培養責任感的最佳時期,所以我們要為孩子在小學階段就打好這個基礎,切實培養起小學生的責任感。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指出:「在社會關系中,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這就確切無疑地指出了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肩負著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責任。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是責任教育?
一、小學責任教育的定義
責任教育是指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途徑、方法,培養責任主體的責任素質,以使其對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加以確認、承諾並履行的教育。學校責任教育就是使學生踐行某種職責,而對學生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影響的過程。
小學生的責任心根據其年齡特點,可以從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以及對自然這幾個維度,劃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的責任心:
1、自我責任心:自主、認真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自己的事自己做,對自己的生活負責。珍愛生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2、 他人責任心:心中有他人,對他人負責包括對家庭負責任,對集體負責任,感受責任帶給自己的益處等。主要以學生為主體,教育學生去付出責任,並且享受責任帶來的益處,更高層次的是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責任習慣。
3、 社會責任心:承擔家庭責任,對家庭負責。集體的利益高於一切,對集體負責。講公德、守規則,對社會負責
4、 自然責任心: 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對自然負責。
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責任心,怎樣對他們進行責任教育?
二、小學生責任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的責任教育應該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多個環節入手。應該從學習實踐中培養,從行為實踐中培養,從家庭實踐中培養,從社會實踐中培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責任教育呢?
1、根據文本內容,制定有利於學生責任教育的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的三維目標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美、山河壯麗、人民勤勞智慧;了解和熱愛革命領袖及中國共產黨……」例如小學六年級上冊課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學目標制定其中之一:「以讀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懂得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增強環保意識,受到保護環境的教育。」教學目標的制定,有利於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責任教育,培養學生的自然責任心,即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對自然負責。
2、利用新課中的導入,滲透責任教育
在教學中,首先抓好「導課」這一環節。我用生動、形象的電化教學和富有感情語言,將學生的思想感情帶入教材所描寫的情境之中,引起學生內心世界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他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例如新授課文《詹天佑》一課時,我設計的導入是:多媒體出示青龍橋站旁的銅像,講述銅像的由來,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事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
根據文本的內容,設計導入,在導入中滲透對學生的責任教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在教學中融入了德育教育,真是一舉兩得。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動地滲透責任教育。
從閱讀課文的全篇內容中,感受人性關懷。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以「情感教育」為主線,把「關愛生命,塑造完美人生」的人文意識傾注給學生,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從中感悟、體味人性關懷。
上課之前我們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准確把握文本,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語文的特點,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在《窮人》一文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貧困毅然收養了已故鄰居兩個孤兒的事,他們的高尚品質讓人感動。為了培養學生對他人的責任心,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問題: 「說說桑娜和和她丈夫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研讀文本,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善良、愛幫助人、勤勞、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有同情心、淳樸……」。通過對教材的發掘,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主人公的高尚品質,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在教學中還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講述人間真情故事,讓學生感受互相關愛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了責任教育。
漢語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它有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文化心理特徵。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這個工具。
教學中,我們的課本有很多的課文,我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區分時間的投入,重要的文章要精講,讓學生能夠很清晰的了解文章主題思想、文章的重要內容、文章的重要句子等等。在我們的教學中要勇於進取,用一種獨特的思維去引導學生,吸引學生,讓學生將學習作為一種樂趣長期的堅持下去,養成一種愛讀書、好讀書的境界。
4、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言傳身教相結合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以自己的語言來影響和教育學生,教師的行動更是無聲的教育和最有影響的榜樣。由於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可以說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加強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言傳身教等人格力量的德育功能,其中特別是身教的作用就顯得十分的必要。首先,教師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對學生中模糊的認識或錯誤的觀點要幫助澄清或予以糾正,切忌將社會中的不良風氣帶進課堂,片面的看待個別社會問題;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表現出崇高的敬業精神和高尚的師德,讓學生感受到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認真對待各項工作;第三,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知識淵博、語言表達、板書等教學能力強,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勤奮學習,形成良好的學風。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表達教師愛心,盪起回應。「愛」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基石,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環節,沒有愛,所有的人文精神將失去了光彩。教師要以愛為根,多種方法與學生產生共振,從而達到教育目的。我們不能把眼光放在知識接受上,重知識能力而輕愛好與特長教育,使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老師之間不能和平共處,缺乏融洽寬容的人文內涵。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無私地關愛每一個學生,尊重並欣賞每一個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都能成才,並把這種信心傳遞給學生,在學生心中盪起回應。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新課程改革的歷史背景下,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明確目標,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根據教學內容,創造各種不同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念。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使學生不僅得到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使學生在學習中接受責任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諧社會的新人才。但我們也看到,良好習慣的養成並非一蹴而就,總會有反復,良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責任心的支撐。責任心以認識為前提,以情感為基礎,靠意志來維持,通過行為來體現。一個人具有對己對人、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心,良好的行為才可能穩定持久,進而形成受益終身的良好習慣。
③ 辯論會:中小學生封閉式是否有利於學生成才正方三辯問題和總結最好有反方,急!!!
正方一辯姚遠開篇立論:
謝謝主席,大家好。首先感謝諸位觀看這場比賽。希望我們能為大家帶來新鮮的思維理念。並引發各位對先進教育管理模式更深層次的思考。
今天我方的觀點是中小學封閉式管理有利於學生成才。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具體分析。
第一,從關鍵的概念方面,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地為適應社會需要,相繼辦起了封閉式管理學校。那麼,何為封閉式管理呢?它是一種嶄新的學校管理思想,是根據中小學生個性發展特點,針對這一學生群體自控能力相對比較差,不具備足夠的分辨能力,而為他們營造的一種精神特區。以免受外界不良風氣、思想的侵蝕。是一種對中小學生實施的有效管理模式和保護措施。另一方面,封閉式管理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深入觀察、實踐的基礎上,對客觀規律充分尊重後的明智選擇。還要說的是這里的封閉式絕對不等於隔絕與外界的聯系、禁錮思想、封閉視野,而是一種統一管理、規范行為、鍛煉學生自力能力的理念。
第二,從封閉式管理的必要性來說,由於社會是一個紛繁復雜的統一體,存在著多種危機,那種打開校門將學生的管理置於一個無限擴大的空間是一種極端危險的做法。多少同學在放學路上被圍堵搶劫, 多少同學夜不歸宿,酒巴網巴泡通宵。全國平均每天有三名學生死於上學放學路上的車禍,平均每天有兩個同學被社會閑雜人員毆打。然而,實行封閉式管理則能有效避免這類事件的發生。
第三,從實行這一模式的意義上說,由於它是封閉式管理與開放式教學的統一體,其重中之重是綜合教育,這就很好地針對當今人才的四大支柱。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要求。有利於學生優秀個人品質與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有利於其獨立生活能力、自立精神和堅強意志的形成。有利於學生在集體生活過程中不斷完善、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
綜上所述,中小學封閉式管理有利於學生成才。它必將成為現代教育管理主流
正方四辯鮑天聰總結陳詞:
下面我從價值方面論述我方觀點。
一是在中小學實行封閉式管理,半封閉式管理學校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產物。封閉式學校要求學生以寄宿制的管理。學生從開學起,生活學習全部集中在校園進行。絕大部分學生均不具備住校的經驗,初次離家使他們很不適應,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多,家庭條件好,而封閉式管理學校使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快適應提高勞動素質,增強獨立生產的能力。適應住讀制的學校生活。
封閉式管理使學生在校時間長,學校責任更大。當今時代,掌握知識多少已不在是衡量人才的標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迅速掌握新知識的本領和進行創新能力。而封閉式教學開展綜合教育正是迎接這一挑戰的關鍵。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使其具備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堅定的觀念、良好的習慣,才能經受住社會發展的挑戰和更為嚴格的考驗。
封閉式管理的做法尊重了教育規律,尊重了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排除外界因素對學生影響。這樣就能更有利地學生個性關系的發展和創新。有利於學生品質的培養,有利於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高遠目標的意識的培養,雖然實施這一模式需要諸多成熟的條件,但它終將成為主流,大量事實也同樣做了證明。
因此,綜上所述,中小學封閉式管理有利於學生成才。
求採納
④ 中小學生封閉式教育有利於學生成長
正方一辯開篇立論:
謝謝主席,大家好。首先感謝諸位觀看這場比賽。希望我們能為大家帶來新鮮的思維理念。並引發各位對先進教育管理模式更深層次的思考。
今天我方的觀點是中小學封閉式管理有利於學生成才。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具體分析。
第一,從關鍵的概念方面,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地為適應社會需要,相繼辦起了封閉式管理學校。那麼,何為封閉式管理呢?它是一種嶄新的學校管理思想,是根據中小學生個性發展特點,針對這一學生群體自控能力相對比較差,不具備足夠的分辨能力,而為他們營造的一種精神特區。以免受外界不良風氣、思想的侵蝕。是一種對中小學生實施的有效管理模式和保護措施。另一方面,封閉式管理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深入觀察、實踐的基礎上,對客觀規律充分尊重後的明智選擇。還要說的是這里的封閉式絕對不等於隔絕與外界的聯系、禁錮思想、封閉視野,而是一種統一管理、規范行為、鍛煉學生自力能力的理念。
第二,從封閉式管理的必要性來說,由於社會是一個紛繁復雜的統一體,存在著多種危機,那種打開校門將學生的管理置於一個無限擴大的空間是一種極端危險的做法。多少同學在放學路上被圍堵搶劫,多少同學夜不歸宿,酒巴網巴泡通宵。全國平均每天有三名學生死於上學放學路上的車禍,平均每天有兩個同學被社會閑雜人員毆打。然而,實行封閉式管理則能有效避免這類事件的發生。
第三,從實行這一模式的意義上說,由於它是封閉式管理與開放式教學的統一體,其重中之重是綜合教育,這就很好地針對當今人才的四大支柱。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要求。有利於學生優秀個人品質與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有利於其獨立生活能力、自立精神和堅強意志的形成。有利於學生在集體生活過程中不斷完善、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
綜上所述,中小學封閉式管理有利於學生成才。它必將成為現代教育管理主流。下面我從價值方面論述我方觀點。
一是在中小學實行封閉式管理,半封閉式管理學校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產物。封閉式學校要求學生以寄宿制的管理。學生從開學起,生活學習全部集中在校園進行。絕大部分學生均不具備住校的經驗,初次離家使他們很不適應,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多,家庭條件好,而封閉式管理學校使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快適應提高勞動素質,增強獨立生產的能力。適應住讀制的學校生活。
封閉式管理使學生在校時間長,學校責任更大。當今時代,掌握知識多少已不在是衡量人才的標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迅速掌握新知識的本領和進行創新能力。而封閉式教學開展綜合教育正是迎接這一挑戰的關鍵。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使其具備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堅定的觀念、良好的習慣,才能經受住社會發展的挑戰和更為嚴格的考驗。
封閉式管理的做法尊重了教育規律,尊重了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排除外界因素對學生影響。這樣就能更有利地學生個性關系的發展和創新。有利於學生品質的培養,有利於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高遠目標的意識的培養,雖然實施這一模式需要諸多成熟的條件,但它終將成為主流,大量事實也同樣做了證明。
因此,綜上所述,中小學封閉式管理有利於學生成才。
⑤ 小學生學習壓力大,是否有利於成才
應該有吧,俗話說得好,有壓力才會有動力!
⑥ 小學生怎樣才能成材
傑出青年的家庭與家庭教育
家庭作為具有血緣關系的社會群體,以其先入為主的重要性、多維性、家庭群體中交往接觸的密切性,成為兒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形成兒童最初的觀念,成為他們接觸其他現實影響的過濾器。家庭教育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良好的家庭與家庭教育將為個人成材提供有利的基礎,否則,兒童如在家庭中長期被扭曲,成人後在社會上是需要化很大力量去校正的。
家庭環境與教育主要包括兒童父母的文化程度、職業家庭氛圍、親子關系等等,研究在成功人士的背後是什麼樣的家庭,這對我們將是極有啟發的。
一、傑出青年的父母文化程度
對傑出青年的父親文化程度調查表明:
小學文化 初中 大專、大學以上 高中、中專 不識字 無效
37.84% 20.94% 18.92% 12.84% 8.78% 0.68%
這一組數據顯示傑出青年的父親的文化程度,小學、初中文化程度者近60%。說明傑出青年的父親大多受過初等教育,不識字的比例較低。
傑出青年的母親文化程度調查表明:
不識字 小學 高中、中專 初中 大專、大學以上 無效
39.19% 30.40% 11.49% 10.13% 8.11% 0.68%
母親中1/3以上為文盲,另外近1/3僅受過小學教育,兩者相加幾乎佔70%,這是令人吃驚的。
此次傑出青年的父母文化程度調查,與國內外教育社會學研究結果截然不同。教育社會學研究認為,家長的文化程度是影響子女學習成績和品德面貌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並且家長的文化程度與其子女的學習成績、品德表現成正相關,即家長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學習成績和品德表現越高。同時,國外學者認為母親對於子女的教育是尤其重要的,甚至超過父親的影響。那麼此次傑出青年的調查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近40%不識字的母親為傑出青年的成材到底提供了什麼?家庭教育中什麼是促使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
傑出青年的父母目前大多為45~65歲左右,由於歷史的原因,他們沒有機會受較高的教育,文化程度偏低。但是,這些父母們不滿足自身的社會地位,希望子女能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父輩的命運,因而對子女的期望值比較高,對孩子的教育給予更大的關注。同時,傑出青年的父母雖然文化程度偏低,對子女的學業無法進行直接輔導,但其人格因素尤其是誠實、進取、勤奮、吃苦耐勞等品質,直接影響子女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以及各種品德形成,使子女終身受益。傑出青年的父母文化程度體現了中國特有的國情和時代特色,因而與國外研究有所不同,與中國今後的發展狀況也會不同,這是值得特別說明的。
還應當指出,傑出青年的父母文化程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父親的文化程度普遍高於母親的文化程度。父親受過高等教育超過母親10個百分點,受過初中教育超過母親10個百分點,而母親文盲則比父親高30多個百分點。說明父親以受過一定的文化教育為主,而母親中有相當一部分根本沒受過文化教育,表明我國婦女在受教育方面仍與男子有相當的差距,仍需較大的提高。母親的文化程度提高了,將極有利於子女成材。
父母文化程度高低並不決定子女的成材比例,對子女成材有重要影響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父母對子女的關心程度、父母自身人格因素的影響。
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雖然不是影響子女成材的關鍵,但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注意方面應有所不同。文化程度較高的父母有時往往過於忙碌,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所設計的道路前進,而忘記孩子是有生命、有思維的人,需要關心與愛護,同時在父母巨大影子籠罩下的孩子容易受到壓抑,感到自己永遠無法超越父母成就的悲哀而失去信心。這是知識型家庭或事業型家庭不可忽略的一個問題。
文化程度較低家庭中,文化程度不高可能會影響父母的思維廣度和深度,而將子女的教育定得過於現實和短淺,不利於兒童的長遠發展,如家庭經濟條件不好,讓子女輟學等,使子女失去飛翔的翅膀;再者文化程度低可能會無法輔導子女的具體學習。提醒文化程度較低的父母,眼光要放得遠一點,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
二、傑出青年父母的職業
傑出青年的父親職業狀況如下:
農民 工人 知識分子 機關幹部 企業領導 個體經營者 無業 軍人 公司職員 商業服務人員 無效
27.70% 25.68% 17.56% 17.56% 3.38% 2.70% 2.03% 1.35% 0.68% 0.68% 0.68%
傑出青年的母親職業狀況如下:
農民 家庭婦女(無業) 工人 知識分子 機關幹部 商業服務人員 軍人 企業領導 無效
37.16% 22.29% 16.89% 12.16% 8.11% 1.35% 0.68% 0.68% 0.68%
這組數據顯示,傑出青年的父母多為普通勞動者,還有20%的母親無業。此外,傑出青年父母職業狀況與文化程度具有一致性。
傑出青年的父母職業調查,不同於國外關於父母的職業類別對家庭教育影響的某些論述,即家長職業類別影響子女的學業成績和心智發展,職業類別越高越具有文化色彩,其子女的學業成績和心智發展更令人滿意。
傑出青年的父母職業類別調查結果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我國人口中工人、農民所佔比例大大高於幹部與知識分子,按人口分布狀況,出身於工人、農民家庭的人應該多於知識分子與幹部家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思想,在45~65歲的農民、工人心目中仍佔有相當地位。他們熱切希望子女通過受教育等途徑擺脫父輩的貧困與愚昧,因而對子女的期望值和投入相當高,甚至不惜傾家盪產。再者,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學校傳播的文化知識不同於西方學校的以中產階級思想為主的文化,工農子弟與學校教育傳播的文化並無較大的沖突,完全可以適應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在社會化過程中障礙比較少,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才能進入主流文化,並成為社會上的精英人物。
傑出青年父母文化背景和職業類型的分析充分顯示了新中國建國後教育的成就和社會的進步。西方關於父母文化程度與職業對子女教育與成就影響的結論是源於對西方社會背景下的研究。西方社會由於實行資本主義,學校教育中傳播的主流文化是以中產階級的文化為標准,學校的教學內容無不打上這一烙印,甚至學校中的語言也以中產階級為准。出身貧窮和無文化背景的下層階級子女很難適應學校生活,最終被迫離開學校進入非主流社會,而不進入主流社會在西方是很難成功的。同時,西方社會雖然實行義務教育,但高等教育仍是收費的,文化低下的父母一般是從事「藍領」工作,無法為子女支付高額學費,這一切均限制了中下層階級子女的成材。
而我國自建國後,較徹底地打破了門第觀念,工人、農民與一切勞動者均是平等的,學校傳播的文化知識與工農子弟並無較大的沖突,工農子弟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才能適應學校的生活和學習,有可能成為佼佼者進入主流社會。同時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做了大量普及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教育是不收費的(只收取少量學雜費),金錢不成為受教育的障礙,只要願意學習,任何孩子均可進入學校學習,而不分家庭背景如何及貧富與否,這種平等為每個孩子提供了相同的機會。
傑出青年父母文化背景和職業類別的調查,肯定了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方面的成就和我國階層開放程度。但隨著近年來市場經濟發展,人們之間貧富差距加大,以及義務教育後階段教育的收費,如何繼續體現這一優越性仍是令人深省的問題。
傑出青年的父母文化程度和職業類別調查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職業類別並不完全決定子女的人生,良好的教育與個人的奮斗尤為重要。但是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高低和關注值大小,以及父母自身人格因素對子女成材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三、傑出青年童年時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指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體現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家長和子女間相互關心、相互依靠、信任的程度。親子關系在童年時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因為父母作為家庭經濟的提供者,具有社會規定的權威;父母作為成年人,具有更多的社會經驗和文化知識,從文化傳遞上講更具有權威性;家長在家庭中擁有經濟和社會的權威,有權利決定家庭的主要問題。但是,作為子女的兒童也不完全是被動的,兒童首先是獨立的個體,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兒童既可能接受父母的教誨,也可能產生逆反心理,置父母教誨於不顧。兒童在親子關系中是同樣重要的。
童年時,傑出青年通常對父母交待的事情:
願意去做 想去做 不願意做
91.22% 7.43% 1.35%
表明傑出青年童年時能與父母相處融洽,對父母的教導能較好接受並按父母指導去行動,與父母無較大沖突。
童年時,傑出青年如果有了煩惱,大多向誰訴說:
同學好友 自己 父母 兄弟姐妹 教師 無效
38.51% 33.11% 15.54% 7.43% 3.38% 2.03%
傑出青年傾訴煩惱對象的選擇,表明他們童年時獨立性很強,既能與父母融洽相處,同時又保持自我獨立。
傑出青年童年時傾訴煩惱的對象與現代兒童有些差別。據杭州「太一調查」表明,現代兒童傾訴煩惱的對象依次排序為:媽媽、爸爸、好朋友、祖父母與外祖父母、自己、其他人、老師,其中父母占絕對優勢,位居榜首。由此可見現代兒童在家庭中與父母有更好的交流,但同時存在著生活或心理上對父母更多的依賴,希冀父母幫助自己解決問題。而傑出青年卻選擇同學好友與自己作為自己傾訴的對象,表明其童年時獨立性較強,更傾向於在同伴間尋求幫助和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對父母的依賴性相對較少。同時兩者比較同樣驗證了現代兒童生活空間的狹小,傑出青年首選的是同學好友,是與自己無血緣關系,生活在一較大范圍的人群,而現代兒童則選擇父母,與自己有血緣關系並密切(整日)生活在一起的人,這種選擇雖然表明現代兒童與父母交流好於傑出青年,但獨立性差與生活空間狹小卻是極為突出的。
因而,建議今日父母應鼓勵孩子主動解決問題,注意培養子女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孩子有煩惱時,父母應注意傾聽並提出問題,培養孩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應鼓勵子女走出家庭,與同伴小朋友交往,因為兒童長大後大多數時間要與同齡人和同事們相處。
從親子關系兒童一方而言,傑出青年與父母保持良好而獨立的關系,那麼作為權威出現的父母在親子關繫上又表現如何呢?
童年時,傑出青年的父母對子女的許諾:
大多能兌現 有時兌現 很少兌現 無效
64.78% 25.68% 5.40% 4.05%
說明傑出青年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能夠言行一致,履行對孩子的諾言,尊重子女,將其視為平等的人。家庭中的許諾對於孩子來說極其重要,兒童時期孩子對每一承諾都是極為認真的。如果家長不履行諾言,偶爾一兩次還可獲得諒解的話,那麼經常不履行諾言對兒童來說是極其沉重的打擊,使兒童失去對父母的信任,甚至導致兒童今後生活中的失信行為嚴重,而傑出青年的父母卻樹立了榜樣,一諾千金。家長們在許諾時一定要慎重,切不可信口開河,應根據兒童要求的合理與否,是否可以實現,確定是否許諾。一旦許諾,盡力去實現,
若無法實現,應對兒童解釋清楚,而不能以「很忙」,「忘了」做借口,甚至無任何交代,以免留下隱患。
童年時,傑出青年的父母對傑出青年的朋友和同學的了解程度:
不了解 一般了解 非常了解
16.21% 50.68% 33.11%
父母如能對子女的朋友和同學比較了解,說明家長了解其子女的生活圈子及其性格、愛好等。了解兒童是教育兒童的基礎,傑出青年父母多數對子女及其朋友有所了解,許多人甚至是子女的好朋友。了解孩子是與孩子溝通的基礎。一位教授的兒子高中時,暑假打工,當鑄工累得肩上磨掉了幾層皮,用工錢給父親買了兩瓶酒,興沖沖拿回家。父親卻虎著臉說:「誰要你買這個!這么浪費!」孩子當時真想當著父親的面摔碎這兩瓶酒。自此以後,兒子有什麼事情也不告訴父親。父親只是一廂情願地為兒子設計前途,兒子終因盜竊罪進了監獄。反面與正面例子均表明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關鍵所在。
總而言之,傑出青年童年時親子關系比較密切和諧,父母能較好理解尊重子女,子女對父母教導能執行和領會,無較大沖突,可以說家庭氣氛溫馨和諧。
四、傑出青年父母的教育態度
父母的教育方式與態度可分為民主寬容式、獨斷權威式、溺愛放縱式,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對子女產生不同影響。從對傑出青年的調查表明:
童年時,傑出青年的父親的教育態度是:
慈祥而民主 嚴厲而專制 溺愛而放縱 無效
55.40% 40.54% 2.03% 2.03%
童年時,傑出青年的母親的教育態度是:
慈祥而民主 嚴厲而專制 溺愛而放縱 無效
67.57% 24.32% 7.43% 0.68%
傑出青年的父母在教育方式與態度上是基本一致的,即民主寬容式最多,獨斷權威式次之,溺愛放縱式最少。父母教育方式與態度的一致,可避免兒童在父母間的無所適從,從而使正確的教育得以貫徹。傑出青年的父母在教育態度選擇上略有差異,母親溺愛放縱的比例高於父親5個百分點,民主寬容式高於父親12個百分點;父親獨斷權威式高於母親16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表明,傑出青年的家庭仍然以傳統型為主,即嚴父慈母,父親的角色比較嚴肅,母親角色比較溫和。
傑出青年父母對待孩子間矛盾的態度從小事上驗證了父母教育態度的選擇。
童年時,當傑出青年與小朋友吵架時,其父母通常對自己孩子:
分清是非 一味批評 一味袒護 無效
69.60% 26.35% 2.03% 2.03%
當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產生矛盾時,父母的處理方式表明其教育方式不同。分清是非表明父母能在分辨事實的基礎上,較客觀地教育子女,是慈祥民主式,一味批評是權威專制式的,一味袒護是放縱溺愛式的。傑出青年父母對孩子間矛盾的處理同樣是慈祥民主最多、權威專制次之,放縱溺愛最少。
民主寬容式的父母對兒童採取的教育態度是尊重子女,了解兒童的心理,對兒童的行為既有約束又給其自由思考和活動的空間,家庭氣氛寬松平等,這有利於兒童的順利成長,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態度。
獨斷權威式的父母對待子女問題上一般以自己的意志為准則,而不大考慮子女的思想,採取高壓政策,家庭氣氛比較壓抑,壓制兒童自由思維,但是其嚴格的要求會使其子女被動地把握事物的是非,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較大的是非錯誤。
溺愛放縱式是最不利於兒童成長的教育態度和方式。溺愛放縱式的家長過分順從兒童的要求,包括不合理的要求,甚至對孩子的錯誤姑息遷就,易使兒童形成懶惰、任性、自私、適應能力差等不良品德和行為習慣,而這些不良品德和行為習慣將不利於兒童的順利成長,更無從談起成材。嬌子如殺子,溺愛放縱子女往往導致悲劇。
當代家庭教育中存在著過分溺愛子女的傾向。父母童年時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由於歷史的原因,物質條件比較差並且經受了一系列的磨難,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著誤區。相當多的父母出於補償心理,一方面是溺愛,對孩子過分的關注,孩子就像糖娃娃一樣,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這種過分的關心形成一種對創造力開發的抑制力量,使兒童失去抗挫折的免疫力,一切由父母代辦,無需動腦筋想問題。家庭溫室過於保溫,一旦略有風雨,孩子便無法承受,出現「出走」甚至輕生等現象。過分的溺愛,百依百順,使孩子不知有什麼原則。在沒有原則約束的情況下,人性慾望中惡的一方面會得到極大的釋放,開始是慢慢的少量的,其後是爆發性的。在對115名18歲至25歲的死刑犯調查中,發現90%的家庭對子女實行著溺愛放縱式教育。
另一方面,現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著期望值過高,超過孩子現實的承受能力。據「子女教育與家長心思95北京調查」表明:52.7%的家長曾經或正在讓孩子在校外上各種輔導班,安排專門時間輔導孩子功課的有49.2%,請家教的佔16.9%。家長的這種行為主要是希望孩子能上大學,出人頭地,目前升學考試的激烈競爭,使許多家長擔心孩子僅從學校獲得的知識難以應付。另外還希冀孩子能有一定「藝術細胞」。父母的行為完全不顧及兒童自身的感受,星期日變成了星期七,孩子沒有玩耍時間,孩子不是被功課所累就是為各種特長班所困。
當孩子對這些沒有興趣時,他們會一心二用,身在曹營心在漢,甚至會厭惡學習,厭惡新知識,喪失對知識和人類最美好事物的追求,這是最可怕的。一旦喪失了興趣,一切學習都將毫無意義。
當代家長應為兒童創造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呢?應是自由寬松的環境,在家庭中尊重孩子,對重大問題由孩子提出方案,家長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共同決定取捨。不必縱容孩子在物質上要求,使孩子明白生活中永遠有不可得的東西。適當減輕兒童的課業負擔,讓孩子到自然、社會中去學習,讓孩子心靈之弦在自然與社會中奏響。
五、家庭教育中的家務事
家務事是家庭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如洗碗掃地等等。家務事對於孩子而言,不僅是一種簡單勞動,還有更多的含義。
傑出青年童年時在家幫助父母做家務:
經常做 有時做 很少做
81.08% 13.51% 5.41%
經歷了六七十年代成長起來的這幾代人,由於家庭多子女或其他原因,家長無意識地創造了寬松的家庭環境並要求孩子從事一定的家務勞動。家務勞動使傑出青年學會基本生存之道,學會自理,並在勞動中懂得生活的艱辛,從小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生存是成材的基礎,學會生存應是立足於社會的根本。
現今被寵愛的獨生子女許多根本不會做家務,甚至穿衣、吃飯均由父母不同程度地包辦,這與傑出青年的童年存在著極大的反差,即使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存在著差距。調查顯示,美國城市小學生每天花在家務勞動上的時間平均是1.2小時,而中國的城市小學生只有0.2小時。作為發達國家美國的孩子家務勞動的時間卻是作為不發達國家中國的6倍,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數據!
有些家長認為現在由於機械化、電氣化,家務勞動本來就所剩無幾,而且電、煤氣都是不安全因素,小孩子盡量不要動手,以免造成傷害。其實這是極為片面的認識。首先應更正對家務勞動的看法,家務勞動對於兒童不是單純的勞動,而是學習生存最基本方式的手段,是兒童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重要方法。在家務勞動中兒童會學會如何合理安排生活,如何避免危險等等,同時培養兒童勇敢、果斷等品質。再者,家長在兒童從事家務勞動時,應告訴孩子安全事項,如怎樣用電、如何用煤氣,在危急情況下如何辦等問題,避免無謂的事故,加強兒童自我保護能力。家務勞動不應只局限於洗碗、掃地等等,可更廣泛些,如讓孩子到指定的商店去買一樣東西,去鄰居家借一樣東西……鍛煉孩子生存自立的能力。
放開你牽著孩子的手,給予他一定的指導,讓他自己去走,自己去闖,他會變成你所希望的堅定、勇敢、能迅速適應環境的傑出人物。
⑦ 求一場辯論賽辯論「中小學生封閉式教育對孩子成才利弊」的稿子(正方四辯最好說的精彩,煽情點的)
關鍵看自己怎麼發揮.
⑧ 中小學生封閉式管理不利於學生成才 問題是:二 三辯手應該如何對對方辯手進行攻擊
現在中國的許多大學生到學校之後不能自力更生,甚至不懂得如何同陌生人打交版道,對權外面的世事沒有自我辨別的能力,總是活在自己的獨有的空間里,許多學生甚至得猶豫症。綜觀每年高考,哪次沒有學生因考不上自殺的,這些都是因為對外界壓力沒有承受能力,試想從小就讓孩子接觸社會給他們提前做好應付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事,等真的出了社會還會想迷途的羔羊那樣不知所措嗎?請問對方辯友,如果你有孩子,你願意他經不起世事的打擊,還是願意從小就鍛煉他
⑨ 大學生到中小學生任教對自身成才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任教的話,一方面可以積累經驗,再就是這也是一種管理人的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