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是什麼
小學音樂"歌唱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
一、音準問題
在歌唱教學中存在兩個較普遍的現象:1、全班齊唱時,總有一些同學的音調不準,聽起來很著急。2、學生獨唱時,很多學生不夠肯定也不夠自信跑調的現象嚴重。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一是有的學生總覺得音找不準,唱完上一句,下一句的起音就找不到了;還有的學生心理清楚怎樣唱,但是一唱出聲就不對了。歌唱教學中音準問題嚴重,使學生的歌聲缺乏美感,音準問題不解決,怎能讓歌唱深入學生的內心?怎能讓歌唱激起學生內心美好的情感?久而久之音準問題還會使學生對歌唱失去興趣。二是教師對學生歌唱音準的關注率很低,面對學生歌唱時音不準缺乏有效的方法。有的教師認為這么一點音準問題是很正常的,便忽略了;而有的教師則是關注到音準問題了卻沒有有效的方法去解決,也就跳過去了。在歌唱教學中請學生獨唱的機會少,檢測少給學生唱歌的時間不夠多。導致學生在歌唱時對准確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對聲音的控制能力不夠強。
解決音準問題的對策
(一)、常規聆聽。培養學生會聆聽、會比較、會評價、會調整的音樂學習習慣。
(二)個別檢測。培養學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1、在歌唱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演唱,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2、學生單獨演唱時找出錯誤並糾正;3、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歌唱知識技能欠缺。
中年階段(3—6年級)是小學教學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逐步理性,所要掌握的知識由感性到了理性,此階段的唱歌教學不但要與讀譜知識相結合,而且要求學生在唱歌中對呼吸方法、發生技巧等知識逐步的掌握和運用,從三年級開始進入合唱教學,要求學生在節奏和曲調上有比較准確的把握。
解決歌唱知識技能的對策。
(一)呼吸訓練形象化
1、用畫線條來表示呼吸的強、弱、長、短。
在黑板上畫出各種線條,在畫線的同時讓學生發出「si」的聲音,並引導學生根據線條的粗、細、長、短用線條的走向進行呼吸練習。
2、用手勢等動作來指揮學生的呼吸
教師時快時慢做兩手掌打開收攏的動作,學生隨著教師的動作的變化進行氣息控制訓練。
(二)讀譜與音準訓練生動化
Ⅱ 關於音樂教學的實踐調查報告
關於音樂教學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科學發展觀不僅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導綱領,也是推動科學、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的指導綱領。教育科學發展觀是在教育領域,破除傳統的、被長期束縛的思想觀念,樹立起現代化的、科學的發展觀。教育科學的發展觀是有時代特色的、符合時代需要的發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發展觀,才能辦出一流的教育。
隨著我縣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民歌民舞「五進活動」的大力推進,音樂教師隊伍的不斷充實,課內外藝術教育內容的逐步到位,學校音樂教育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重視,音樂學科正隨著改革的步伐朝著素質教育的目標一步步邁進。然而我發現,人們重視更多的是城市學校音樂教育,在地域遼闊的廣大農村地區,絕大多數地方的學校音樂教育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教育理念提出了要以培養人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方針,而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獨特功能。所以,呼籲全社會關注農村小學音樂教育,關注音樂教師,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如何提高音樂教育在農村學校及社會的地位,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農村小學中,沒有專職的音 樂老師,音樂學科往往被認為是「副課」,一些老師認為音樂課不就是唱歌,不就是吼幾嗓子,沒有對音樂課有一個根本的認識。有些學校就把一些不大懂音樂、年齡偏大的教師「特殊照顧」安排教音樂,真正有音樂基礎的教師往往所學非所用的去教數學、語文等主要學科。(我校除外)
再一點就是大部分農村小學學校音樂教學設備落後,所有的農村小學學校沒有一架鋼琴,連電子琴也不是每個學校都有。電子琴也是個擺設,沒有教師會彈。一些小學上課必備的打擊樂器、配套教學光碟也只有幾家學校有。音樂教材也都只能循環使用,想讓學生圈圈點點都成問題。在音樂學科師資配置上,農村學校目前還是缺乏尤其是小學,農村小學幾乎都是兼職教師。有的農村小學一位老師要帶語文、音樂、美術、體育、品德與生活五門課。此外有些學校還常以課時緊張為理由,利用音樂課的時間上其他課,致使學生無法學習掌握完整的音樂知識結構。針對上述實際情況,思考農村小學音樂教師應具備何種素質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應是我們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要有敢於教的精神
這也是農村小學音樂教師所應具備的一個重要條件,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細心大膽,不拘泥於固定形式,敢於開拓創新,善於營造教育背景。本文強調的敢於教學和善於教學相比,後者表現的是一種能力,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音樂素養與文化內涵及良好的傳授知識的方法;而前者表現的是精神魅力,需要教師具有卓識的遠見、飽滿的熱情,在教育中充分顯露教師的眼界、見識與胸襟,讓理想與理想在這里相互交流,讓心靈與心靈在這里相互接觸。
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相同的一點是,他們都熱愛音樂藝術。農村學生由於所受音樂教育甚少,好奇心強,而對音樂藝術有更深更濃的熱愛之情。
教師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甚至可以說學生將來的形象氣質,是他們目前的任課教師的形象氣質的復制與擴散,即古人所謂的「上施下效」,這也更為音樂教師提供了發揮才乾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教學方式方法落後的教師就無法受到學生的歡迎。而敢於開拓創新、思維活躍、胸襟廣博的教師就能以他那大膽靈活的教學方式及激情飽滿的氣質引導與感染學生,把學生引向更為廣闊的天地。從另一方面看,社會環境與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性格習慣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更加簡單,可供學生學習和鍛煉的課外活動與社會交往場合少。學生的各種能力,諸如社交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無法得到有效的學習和鍛煉。另外,在農村,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還有很多經濟困難的家庭,這種家庭對孩子學習與生活當中的很多要求無法給予滿足,這就很可能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學生今後將面臨的是處處充滿競爭的復雜社會,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完善的綜合能力是他們必備的參與社會競爭的條件。學生心理素質與綜合能力的任務便落到教師的身上。音樂教育在這方面的功能雖不是萬能的,但也有很多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功用。在音樂訓練與活動中,有許多看似與人的某種能力的培養無關,但他卻能夠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或對於相關能力的培養而起到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例如:歌唱的音調對語言聲調的影響,音樂集體訓練對團體協作精神的培養,舞台表演對心理素質與應變能力的培養等。但這種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具有卓越遠見的音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大膽的嘗試與創設,在嘗試與創設過程中尋找其內在的聯系,並借各種音樂訓練與活動,漸漸的使學生的心理和諧的發展,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有效培養。
說到底就是要求教師要有一股特殊的氣韻與精神貫注在他的言行舉止中,別開生面地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體悟、用自己的歌聲去表達、用自己的動作去體驗,給他們單調的視野帶來美景,給他們貧乏的心靈帶來朝氣,給他們乾涸的語音帶來活力,給他們生硬的舉止帶來生機。
二、要有善於教的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所應具備最基本的主觀條件莫過於善於教學的能力。這種能力既有教學技術的體現,又有文化涵養的要求。只有善於教學的教師才能把知識准確地、完整地傳給學生;只有善於教學的教師才能真正喚醒、激發學生的心靈和智慧。
據了解,像我縣這種情況不只是存在少數地方,是全國多數農村小學共同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這種不完善的音樂教學開始於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故學生上了低年級和初中階段還只是掌握極少的音樂知識與技能,不少學生還不具備簡譜的能力,其他的諸如音樂的鑒賞、音樂表現及音樂創造能力,更無法得以有效的培養。音樂教師面對這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其教學之難可想而知了。
我們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農村小學音樂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學生對音樂課不感興趣,教師應如何藉助音樂的特殊魅力培養他們的興趣;學生在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方面掌握薄弱,教師要如何用方便、有趣的方法有效地使學生正確掌握這些知識與技能;學校要求舉辦興趣小組與開展文藝活動,教師要如何因陋就簡地開展,既要使活動生動有趣,又要使學生學有所得;為實施新課程標准提出的學科綜合的教學理念,教師要如何把各民族文化、民間藝術、科學文化知識及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民間文化等融入音樂教學。不難看出,這里蘊含著音樂藝術、教育教學技術、心理學知識、科學文化知識、民俗文化知識與自然地理知識等多種知識的綜合。音樂教師,作為一名音樂藝術教育工作者,不同於一般的音樂藝術工作者,它不僅要掌握這些知識且要善用這些知識,體現出育人的特點,也就是要能夠用它所掌握的音樂知識與文化知識教育學生,讓他們從狹義走向廣闊,從膚淺走向深入,從蒙昧走向明晰。音樂教師只有既掌握熟練的教育教學技能,又具備良好的音樂修養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具有培養學生、引導學生的「善於教」的能力。
三、有樂於教的熱情
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者,其教育教學態度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樂於教學是教師必備的道德修養中最重要的品質。首先,他必須熱愛音樂藝術,只有熱愛音樂藝術的教師才能善於用音樂藝術;其次,他必須熱愛學生,只有熱愛學生的教師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學生,更自覺地教育學生。
很多農村的學生,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尋求一條改變困境現狀的道路,因此考大學是他們最理想的出路。面對著大學新生錄取仍以高考分數為准繩的狀況,各學校很難真正實施素質教育。更何況學校的評優工作更多的還是以各校的中考和高考成績為杠桿。另外,受社會舊傳統的歧視及音樂從事著的落後思想的影響,農村民眾輕視音樂教育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校方領導與教師,只監督學生在考試科目上的學習,音樂科目自然就容易被忽視。相應的說,音樂教師在學校的地位就無法提高,職稱考評與福利待遇總是落後於「主科」教師。
音樂教師在學校的地位低,音樂教學設備差,社會及教育部門不重視音樂教學等一系列客觀現象,極易造成教師主觀上對音樂教學的應付心理。
音樂教師的這種態度看起來似乎是人之常情,但我對此的不同的看法。前文已提過,音樂學科地位的提高有賴於教學質量的保證。不可否認的是,音樂教育若只以簡單的唱歌與聽音樂為教學內容,無法體現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特殊的教育功能,他也就不具備引起農村社會各界人士及教育部門重視的資本。這就有賴於一批熱愛音樂教育、熱愛學生的教師隊伍孜孜不倦耕耘於音樂教壇。
音樂,這種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在教育中對人的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卻有它特殊的功能,自古以來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視這種功能,並且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傳統。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對音樂功能的闡述中,就很強調音樂中的善與美的統一,道德與音樂的統一,尤其是善與美。他強調了這些音樂特性,其實也是為了感染人、教育人。柏拉圖也曾經說過:「音樂教育是至高無上的,因為任何事物都不能像節奏與和聲那樣深達人類內心深處並給予最強烈的震撼。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將音樂銘刻在心,傳於後人」。兩千年前音樂教育在人類社會已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當然這與先賢們廣博的知識學問的影響和孜孜不倦的教學的倡導是緊密相連的。
四、小結
教師素質的提高,不只是個人或某小團體的事,而是國家乃至整個社會的事。我們期望各教育部門都來重視農村小學音樂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與學習;也真誠希望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能發揚古聖先賢的優良作風,勤學苦練,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獨有的精神氣韻、飽滿的教育熱情,投身於農村學校的音樂教育,讓更多的農村孩子感受到音樂藝術帶來的無窮生機與喜悅。
Ⅲ 小學音樂教育現實意義
1.感受與鑒賞。感受與鑒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應注意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賞為主。教師的講解、提示,力求簡明、生動,富有啟發性。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引發想像和聯想。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感受與見解,鼓勵學生勇於表述自己的審美體驗,以利於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逐步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積累感受與鑒賞音樂的經驗。
2.演唱。演唱歌曲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最易於接受和樂於參與的表現形式。歌唱技能的練習,應結合演唱實踐活動進行。創設與歌曲表現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注意變聲期的嗓音保護,避免喊唱。
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合唱教學可從輪唱開始,逐步過渡到多聲部合唱。 唱歌教學要注意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演唱的自信心,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
3.演奏。器樂演奏對於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器樂教學應與唱歌、鑒賞、創造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例如,可用樂器為歌唱做伴奏,演奏欣賞曲的主題音調等。可採用各種演奏形式,以學生普遍學習樂器的合奏為主,鼓勵學生從實際條件和各自的興趣愛好出發,在普遍參與中發展自己的特長。
課堂樂器應易學易奏,便於集體教學使用。吹奏樂器必須符合衛生標准,發音純正。可因地制宜,選擇學習本地區、本民族適宜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樂器。鼓勵和引導學生自製樂器。
4.識讀樂譜。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於進行音樂表演和創造等教學活動,識譜要與演唱、演奏、創造、鑒賞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要以生動的音樂為載體,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可以通過學生熟悉的歌曲或樂曲識讀樂譜,也可以藉助樂器演奏來學習。
簡譜和五線譜是我國現行的兩種主要譜式,各地、各校在教學中可自行選擇。五線譜教學建議採用首調唱名法。
5.創造。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音樂創造是指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即興創造和運用音樂材料來創作音樂的活動。在音樂教學中,處處都有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機會。教師應將創造力的培養貫穿於各個教學領域,要啟發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藝術表現,不要用「標准答案」去束縛學生。同一個練習,可能有多種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種處理方法;同一首樂曲,可能有多種理解。應重視音樂實踐中的創造過程,培養和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
Ⅳ 音樂教育對小學生身心發展有哪些作用
音樂教育能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體驗。音樂以美的音色、節奏、和聲、旋律構成美的形象,所以能振奮 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音樂正是通過美的音響、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鳴、美化心靈,使人身心愉悅,它以曲動人,以情感人,其感染 力是巨大的。
音樂教育道德情操智力發展身心健康
1 音樂教育對學生道德情操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音樂教育能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操是指高尚的情 感體驗。音樂以美的音色、節奏、和聲、旋律構成美的形象,所 以能振奮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音樂正是通過美的音響、 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鳴、美化心靈,使人身心愉悅,它 以曲動人,以情感人,其感染力是巨大的。
音樂是最具情感的藝術,在培養學生高尚情操方面起著 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何時起,有許多的學者、作曲 家把一些標準的行為規范,理想的道德行為編成了童謠、譜 成了歌曲讓孩子和學生們傳唱,使學生的情感世界自然而然 的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 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 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
通過對音樂作品情緒、格調、思想傾向、人文內涵的感受 和理解,培養自身態度和價值觀,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裡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音 樂藝術所具有的強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動欣賞者的心靈, 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塑造人的理想和健康人格。
2 音樂教育對學生的智能發展有促進作用
音樂能開發人的智力,這是符合大腦機能活動科學規律 的。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左半球具有語言、 計算等功能,是比較繁忙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樂、繪畫、空 間知覺等功能,是比較清閑的半球。人們一直把大腦的左半 球視為優勢半球。《學習的革命》一書中形象地稱左右半球為 「學術性左腦」和「創造性右腦」。左右腦均衡發展,功能互補, 才是人腦發揮其最大潛能的要點。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教 育模式造成學生左腦超負荷,右腦則呈睡眠狀態。音樂活動 的開展能夠使大腦建立更多、更復雜的神經聯系,因為熟悉 旋律,感知節奏等音樂活動都需要右腦的參與,而對音樂性 質及樂曲之間關系的理解中左腦則起著決定作用,尤其是音 樂技能訓練的工具大部分都是雙手協調活動促使左右半腦 的興奮和思維,從而促進全腦的開發。
音樂教育對兒童的智力發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般的智能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維力和 分析判斷能力等。學習音樂需要記住各種音符、節奏等,這自 然會鍛練人的注意力、記憶力,而將無聲無色的樂符演變成 生動的旋律,不僅需要學生手腦等的配合,更需要對音樂作 品的理解和領悟,直至對人生、精神和宇宙世界的認識和理 解,通過音樂教育,有利於培養人腦的抽像思維能力,能促進 人的想像力,有助於啟迪、開發兒童的創造力。
3 音樂教育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
科學實踐證實,音樂有益於身心健康。當悅耳的音樂通 過人的聽覺傳人大腦皮層以後,美麗的旋律能刺激並興奮神 經系統,煥發人的精神,而隨著感情的變化,能使人產生高尚 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質,產生堅強的意志和對生活的熱愛,促 使人身心和諧、情緒振奮、心情愉悅,同時起到加強血液循 環,增加內分泌,促進消化,解除疲憊的作用。馬克思曾說過: 「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 楚。」小學實施素質教育重視音樂教育,要通過多種形式,多 種途徑,多種音樂氛圍,開展多樣的音樂課外活動。如我校組 織的舞蹈、合唱興趣小組,通過舞蹈訓練,可以增強他們的體 質,促進學生的骨骼、肌肉、呼吸、神經系統和循環的生理機 能發育,加快身體新陳代謝,使他們的肌體不斷地生長發育, 隨著起伏的旋律,歡快的節奏,學生身心都得到愉悅和鍛煉。 另外,練習歌唱時,做平緩的胸腹深呼吸運動,能鍛煉肺活 量,對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美麗的歌 聲,使學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不僅能培養學生一種團結協 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更能鍛煉學生有一個身心健康的體魄。
4 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審美情趣是人的全部情趣的核心,音樂美能使人的多種 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它能培養人豐富的情感、積極勇敢的創 造力、把握事物本質的思維能力及大膽的聯想和想像力,它 使人們獲得趨向美好事物、排斥丑惡事物的心理定勢,培養 人們良好的性格品質,使人們逐步達到自覺地、自由地運用 美的規律去創造客觀事物,改造人自身,在真善美中達到高 度統一。
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它通過美的 音色、美的節奏、美的和聲、美的旋律構成美的藝術形象和對 音樂作品(健康向上的)的演唱、演奏、欣賞等教學活動,把學 生帶進一個真善美的藝術天地,使人們接受審美教育的熏 陶,激發其情感,培養高尚的情操和審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構 建和提高整體素質,是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機組 成部分,它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具有 重要作用
Ⅳ 如何激發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活力
如何激活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更有效,是目前大家所關注的問題。要達到預期的課堂教學目標,使小學課堂教學更有效,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確立培養目標,研究教學方法。
一、改變教育理念
音樂新課程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使學生具有高尚的審美情操。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考慮到美感能力的發展從簡單到復雜,從初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展開。尤其是小學年齡段的學生,可以通過對作品的初步比較、評價,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趣味,引導學生從真正美好的東西中,得到美的享受,從勞動中、日常生活和藝術中去理解和創造美好的東西。教師要講求教育藝術,用充滿智慧的提問,給學生的思維插上想像的翅膀。
二、音樂普及教育
音樂教學其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促進全體學生多方面的協調發展,而不是培養音樂家。在這大目標的前提下,由此決定其性質是音樂藝術普及教育,而非專業的音樂教育。教師必須開展強化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最終達到培養審美能力,發展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素質。美育能培養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去為創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奮斗。
教師可根據小學學生這一年齡段他們的生理、心理、知識結構、綜合能力、人格等越趨成熟的特點,結合本學科優勢,教育學生去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與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促使學生和諧的發展,以達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心等素質的目的,培養面向未來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通過藝術教育幫助學生明是非、知善惡、識美醜,以「善」為美,以「有德」為美,以「愛科學」為美,以「愛國」為美,以「好學」為美。在我的音樂欣賞課上,如何來培養孩子們對音樂情感的敏銳的洞察力,是非常有趣的的過程。記得有一次我在沒有出示課題的情況下,讓學生說說聽了《野蜂飛舞》後的感受。學生有的說聽到了洪水暴發的聲音;有的說聽到了駿馬在奔騰……其中有一個學生還描述得很生動:「音樂時而低沉有力彷彿一頭兇猛的老虎,音樂中時而跳躍的感覺又如同一隻可愛靈動的小鹿,音樂中飛快的速度彷彿是老虎和小鹿互相追逐的場景,音樂大氣恢宏的感覺又帶人進入了寬闊的原野。」我被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所折服,我不禁問他:「為什麼你會想到這個場景呢?」學生回答我說:「前幾天我在《動物世界》節目中看過老虎追趕小鹿的場景,今天聽音樂的時候我不知不覺地就想到了。」是呀,不管是「老虎追逐小鹿」還是「駿馬奔騰」或者是「洪水暴發」,是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在聆聽音樂時思維想像的成果,教師怎能輕易否定呢?更何況音樂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在沒有標題的提示前任何感受是成立的。我對於學生的回答給與贊賞和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積極性也得到了肯定。
那麼為什麼會沒有學生聯想到野蜂飛舞的情景呢?於是我問學生:「你們看見過一大群蜜蜂飛舞的場景嗎?」學生說沒有。怪不得,沒有生活體驗,哪來的意境?為了讓學生能體會到作曲家最初創作此曲的本意,於是我在課後尋找了一短有關於野蜂的視頻。通過觀看,讓他們了解到野蜂喜歡群聚的生活、它們抖動翅膀時發出的聲音,還有他們攻擊敵人時的兇猛場景。有了這個的鋪墊,再去欣賞《野蜂飛舞》的效果非常好,學生聽著音樂時而抖動翅膀、時而感覺危險、時而手裡劃著野蜂飛舞的路線。
任何精彩的一瞬間不是在課前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從思與思的交流中,從情與情的觸摸中生長出來的。尊重學生對音樂的獨特詮釋,就是尊重我們的音樂,這正是音樂欣賞課的獨特魅力所在。大度,應容納各種不同的聲音;異聲,可能造就異彩。
三、研究教學方法
小學生的知識功能潛藏於頭腦內,看不見,摸不著,當他們在欣賞作品時是否聽到、聽懂、或感受理解的程度深淺,教師都可以在設計時通過外部教學策略引發學生內在的功能,如要求學生概述作品,學生就必須回憶和陳述他們所感受的音樂作品,能夠概述作品的學生必定已激活了他原有的音樂、文學、文化、語言組織、口頭表達等綜合能力,並且把注意指向作品的要點,進行欣賞時三度創作的反饋。教師設計的問題不僅需要作出學生概述所需要的認識功能,而且需要監控獲取的大意,以使問題切中要害。
課堂音樂教學成功的前提和關鍵因素,是建立一種融洽、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如教師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創造精神,學生也會信賴教師,進而「親其師,信其道」,在師生感情的交融中,愉快地完成音樂學習任務。教師要創立適合小學學生年齡特點的教與學的音樂實踐方式。
音樂活動的過程原本就是三度創作的過程,一度創作是譜面靜態的,二度創作是動態的表演,三度創作是欣賞者,課內的說、唱、奏、等活動都是在創作中進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挖掘教材中可進行創造性教學的內在因素,為學生提供創作素材及語匯,給學生一個時間和環境的空間。另外,教師要具有廣泛的興趣,還要有淵博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輕松、靈活、自如。讓學生通過這門學科的學習,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一次用打擊樂器練習時,讓我發現了一個好方法。在學生自由練習打擊樂器時,我一改以往走來走去巡視的方法,自己在學生旁邊坐下來帶頭練習。我練習得很認真,一開始有學生來張望我,特別是那幾個調皮的學生,他們可能覺得老師練習很新奇。看我練習得那麼認真,他們沒有開小差,看了一會兒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認真練習起來。我把這種方法引用到了音樂欣賞課上,我坐下來安靜地聆聽著音樂,隨著音樂的起伏,有時閉上眼睛,有時隨著律動輕輕地擺動身體,有時會跟著音樂的旋律用手指輕輕敲擊節奏。結果下面的孩子也和我一樣非常認真,他們學著我的樣子在認真欣賞音樂。
總之,成功的課堂教學結構能使教師滿懷信心地按照教學設計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教師良好的心理狀態又會感染學生,增強學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師只有在轉變教育觀念,確立培養目標,研究教學方法,並以心理學、教育學知識作指導的前提下設計的課堂教學才符合現代學習論和教學論原理,才能使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更有效。
Ⅵ 小學音樂教育為什麼把培養興趣作為重要理念
【英盛觀察】興趣是人對事物或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熱情和肯定態度,並由此產生參與、認識和探究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引起和維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對感興趣的事物,人們總會主動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動過程或認識過程不是一種負擔。因此,興趣是學習的巨大動力,是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研究的精神力量。
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意義,應該說早已被人們所認識,愛因斯坦的「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即是一句至理名言。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把學生的音樂興趣培養作為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和目標,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就教育現狀而言,音樂教育由於沒有升學考試的外力推動,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就成為了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要動力甚至是惟一動力,學生沒有音樂學習興趣,音樂課程就有可能成為虛設;就音樂教學而言,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其基礎性主要不是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是音樂學習興趣,或者說音樂興趣是基礎中的基礎,因為,沒有興趣做基礎,包括傳授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內的音樂教學的基本任務就難以完成;就終身教育而言,音樂興趣是學生在音樂方面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即是學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斷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發展自身音樂能力的動力催化劑。學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個學習階段,已經步入終身學習時代的當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比掌握學習內容更為重要。「學會音樂」為「會學音樂」,更需要把學習興趣歸還給學習者。因此,把音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接受學習為探索學習,便成為音樂學習中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就不能使學生熱愛音樂,對音樂產生感情。如果通過九年義務教育連個音樂興趣都沒有在學生心中建立起來,那就不能不說我們的音樂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是失敗了。如果我們的音樂課不能使學生喜愛,不能成為發自學生內心的需求,那麼任何所謂「音樂學習」對孩子們來說都沒有意義。
基礎音樂教育對音樂興趣培養的關注,必將帶來音樂教學內容、方法、評價等方面的革新與變化。諸如改革教學內容過分強調學科體系嚴密性,過分注重經典知識的傾向,加強音樂教學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改革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接受學習,被動模仿的傾向,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索發現等多種音樂學習活動;改革教學評價過分偏重知識、強調選拔的傾向,建立既關注結果更加重視過程的評價體系等等。這種圍繞著興趣培養的音樂教學改革,無疑會展現出一個音樂教學的新天地。讓學生每每帶著濃郁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讓學生時時保持一種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和愉悅體驗,孩子們更學會「學海無涯『樂』作舟」,音樂課堂便成了學生精神上的家園,音樂將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中,成為其心靈里美好的東西。
Ⅶ 如何使教學評價在音樂教學中發揮作用
義烏市廿三里第二小學商蘭君[摘要]
音樂教學評價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評價技術,對音樂教學所預期的一切效果給於價值上的判斷,它是音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目前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學生評價存在重教師輕學生、重知識重技能、重共性輕差異性、重目標輕過程等,針對這些不足,在文章中我進行了闡述分析,並提出了一些走出不足的途徑以改變音樂教學中學生評價的現狀,發揮學生評價的真正作用。[關鍵詞]
學生評價;音樂教學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在教育評價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嘗試。新課程改革使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教育課程更把評價提到了新的高度,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素質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評價也成為音樂教學的重要環節。《音樂課程標准》指出:現代音樂教學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
貫徹《音樂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
著眼於評價的教育、激勵與改善的功能。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對音樂教學要素,過程和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通過音樂教學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激勵教師進取,完善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因此,學生評價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也有著獨特的魅力,我們欣喜的看到越來越多的音樂教師在《音樂課程標准》新理念的指引下,開始注重起評價來,特別是對學生的評價。但是,在欣賞了一堂堂充滿新理念、新思想的研討課後,我發現對於學生評價我們依然存在許多不足,可見許多教師仍沒有完全理解對學生評價的新理念。因此,有必要對現在學生評價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並找出相應的對策。
一、評價內容應注重知識技能與綜合素質並重
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是指《音樂課程標准》規定的學生經過學習應達到的演唱、演奏、識譜視唱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原來的老教材中,每學期學習的歌曲和欣賞的曲子各約六到七首,而且一些音樂知識和技能被單獨的列了出來,在教材內容少的情況下,音樂知識和技能教學內容就更被大多數教師所強調。到學期結束評價時,教師往往會以試卷的形式來檢測學生的音樂知識;讓學生單個分別演唱、演奏、讀譜視唱的形式來檢測學生的音樂技能。雖然現在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但還是不乏一些教師延用舊思想舊理念,要知道從這些方面去評價學生,使得音樂課成為了學生的負擔。
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因此普通中小學音樂教育從屬於音樂審美教育,為審美教育服務,其內容和要求都是從感受與表現音樂的情感需要出發,適應音樂實踐活動的需要;而且,小學音樂教育的音樂知識技能學習都是貫穿於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之中。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對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評價應根據小學音樂教育的特點,綜合演唱、演奏、讀譜視唱、音樂欣賞等內容進行,避免單純的知識技能技巧考核。
新的課程要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學業成績,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做出評價,而且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考察,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認可,給予積極評價,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建立自信;以質評為基礎,應用先進的評價方法,不僅考察認識或概念等認知層面,同時關注對表現等行為層面的考察,如行為觀察、情境測驗等。
二、評價主體應注重學生與教師並重
傳統意義上的音樂教學更多地強調以教師為評價主體,任何結果都必須由教師一人來評判,教師是學生發展及其學習狀況的裁判員或者法官,教師評價的結果具有絕對的權威性。例如:一生在教師邀請下演唱新學的歌曲,唱完後,師就急匆匆的把學生演唱時所出現的錯誤公布了出來。這樣的評價,缺乏探討性和激勵性,毫無意義。從某種角度上來說,評價主體的單一性,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強調教師為主體,更忽略了同級評價、不同源的評價。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可以說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根本。要想讓學生真正地發展,變被動為主動,我覺得把評價權交給學生至關重要。在評價過程中,學生不是一系列考試的消極應付者,而應該是主動參與者。
學生有權評價自己,也有權評價他人。在評價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大膽地評價、了解、鼓勵自己或他人。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個性。新課程標准就是倡導學生參與學習評價,鼓勵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互評,也鼓勵家長和社區人員參與評價過程。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常將學生請上來,或展現優美的舞姿,或描繪歌曲表現的意境,或做一回小老師,與大家一起討論、分析如何唱好新歌,讓學生主動參與自評或互評的評價之中,使學生每節課學有所獲,在每節課後都能余興未了,保持對音樂的興趣。
其次,學生更有權評價教師,教師雖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但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親密夥伴。輕松、愉悅、平等的師生關系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同時也有利於師生的共同提高。如:我在歌曲范唱完後,誠懇地問學生:老師唱得怎麼樣?同學們會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樣一個愉悅、和諧、平等的環境中,老師和學生共同懂得了怎樣更好地來學習音樂。這樣的評價體系是立體的,交互的,開放的。
三、評價標准應注重共性與差異性並重
每位學生的本身音樂條件、生活環境、所受的音樂熏陶、對音樂喜好的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他們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的程度也會參差不及,如果用同一標准去衡量他們,那麼對於那些在某方面因為客觀原因而掌握的不太理想的學生來說,不僅有欠公平,也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而對於那些在某一方面有特長的學生來說,不僅得不到肯定,還有可能被埋沒。
四、評價結果應注重目標與過程並重
以往的音樂教學評價注重目標取向課程評價,它把評價的重心放在評價結果是否達到教師預先制定的目標上,從評價結果呈現學生的學習的成果,追求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准確性,多採用科學化的定量方法。盡管這種評價簡便易操作,但它忽視過程、忽視了人的豐富的內在變化。評價結果如果只是單一的分數量化呈現形式,沒有針對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個性特點和不同的發展,就不能切實反映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例如:在教學生學習時,往往用自己的目標思維定勢去約束學生,使學生無法勇敢地表達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碰撞出的不同的思維,及由此思維而引發的不同的認知,即使有這樣的生成結果,教師也會把學生這種不同於目標的學習結果認定為錯誤。這樣的評價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音樂教學過程取向評價強調把教師學生在課程開發、實施以及教學運行過程中的全部情況都納入評價范圍,起到評價者與具體評價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張凡是具有教育價值的結果,不論其是否與預定目標相符合,都應當受到評價的支持與肯定。這樣的評價是新課程所需求的,也是有利於學生發展的
Ⅷ 《中小學音樂教育》讀後感
[《中小學音樂教育》讀後感]《中小學音樂教育》是一本綜合性的音樂期刊,它包括音樂理論、音樂作品、音樂教育、學術交流等等豐富的內容;同時信息量大,交流面廣,其中的文章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也對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較深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結合自己的教學情況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小學音樂教育》讀後感。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是素質則其人教育的靈魂。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興趣是參與的"向導",參與則是吹遍興趣之花的春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興趣和參與這一對孿生的姐妹,其實質就是要確立好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感受:一、以興趣激發參與我認為音樂課的備課不同於其他學科,不需要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某些知識點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因為音樂課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所以在備課中設計的反思還是以提高興趣為主。如何提高激發學生的興趣,結合《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觀點和我所從事的小學音樂教學學科,設計了以下三個觀點來闡述:1、營造音樂氛圍,激發學生想像。音樂是抽象的,每個人聽同一首作品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教師講述得太多或對意境描繪得太具體,既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思維,又阻礙了對學生想像能力的培養,所以老師大可不必多費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像空間留給學生,讓其發揮主觀積極性和參與教學的主動性,這樣學生才會獲得審美的愉悅體驗。但是老師如果不加引導,一味讓學生體會,學生也很有可能會摸不著頭腦著就需要老師的牽引,使學生聯系生活展開豐富的想像,從而正確領會音樂內容,如在欣賞樂曲《夢幻曲》時,讓學生隨著音樂展開聯想,教師輕聲啟發:"夜,靜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著眼睛,一位美麗的仙女出現在我的面前,她拉著我的手和我一起飛向遙遠的夜空…"同學們在樂曲中展開想像的翅膀,個個身臨其境,優美的旋律把孩子們帶到輕柔飄渺的夢境中去了。在學生開展的一些活動中,也積極引導學生恰當運用音樂,學生詩歌朗誦中配上音樂,會更能激起人們的情感;美術繪畫過程中嘗試去播放輕松愉悅的音樂等等,讓音樂無時無刻在學生身邊回響。音樂知識生動趣味化。音樂教學用生動的形式將知識內容裝扮起來,創造了一種有節奏,有形象,既和諧又生動的教學氣氛和情境。學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裡。他們的表現慾望會被激發出來,讀後感《《中小學音樂教育》讀後感》。2、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習的興趣在音樂教學中恰當選擇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創造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引導學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感受音樂。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上音樂課時,我充分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手段,通過"音畫結合"的形式,有機地把音樂與圖畫結合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新鮮感,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3、通過音樂游戲、舞蹈,激發學習的興趣音樂課的形式是以動為主,以情引動,以動助學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兒童愛玩、愛動這一天性,運用音樂游戲、舞蹈、律動等,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和場面,將具有動感的音樂與兒童好動的性格特點相結合,讓學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動動中去感受、理解、表現音樂。如在歌曲《小麻雀》這首歌曲教學中,由於面對的學生都是低年級的,年齡較小,我運用設置情景,曲後表演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學習歌曲,感受音樂,發揮其主體作用。具體做法是:設置情景,讓小朋友帶上頭飾,自由發揮想像力,表演小麻雀、小花貓的走路動作,在表演中讓學生自己體會小麻雀、小花貓有禮貌的一面。表演結束後再問:"我們該學習小麻雀、小花貓的什麼品質?"學生很快就能悟出對人要有禮貌的道理。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心情舒暢,思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敢想、敢說、敢問,敢於大膽創新,樂於發表意見。在教學中適當加入了游戲、歌表演、樂器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有益於學生淋漓盡致地發揮其主動性。二、培養興趣,以引導調動參與目前,大部分老師已經注意到了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時候還難免存在著機械式填鴨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學使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感受不到參與和思考的樂趣,自然會影響教學效果。在音樂課堂上,視唱練習是一個薄弱的環節,畢竟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沒有任何基礎的樂理知識,所以對於這塊的教學,我想應該要重點抓。三、及時評價,肯定參與音樂課堂上對學生恰當的評價是激勵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對素質好的學生,因為它們的成功率比較高、自信心比較強,評價他們的學習可以嚴格一點,有利於促進他們更加勤奮,對於素質較弱的學要捕捉他們的閃光點。教師的鼓勵性評價應注意把握兩個方面:一是參與態度的評價,教學中教師應用心觀察學生參與的情況,及時進行評價。表揚態度認真的學生和小組並給以獎勵──小紅花,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以此激勵每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對個別態度不端正的學生,教師應有意識的在以後的活動中給予適當的幫助,從而達到全體學生提高參與水平的目的。二是參與效果的評價,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參與教學,對他們在教學活動中取得的成績,教師應給以充分的肯定和積極的鼓勵,但對參與效果的評價要因人而異,讓所有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上次參與的快樂,正是下次參與的動力,如此循序漸進,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心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總之,《中小學音樂教育》期刊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表答出來,很好地幫助了我們音樂教師教學思想,提升了教學理念,並積極探索與實踐的結合,特別注意教學理念和研究成果運用在實際教學,指導教學工作。讀了這本期刊,讓我感觸很深,留給我思考的也很多。所以,我覺得結合以上三點來力求創把自己的教學提上一個台階,而且要有創新,並且創新型的教師就應該主動反思、勤於反思,並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長處,修改自己的短處,揚長避短,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能。
〔《中小學音樂教育》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Ⅸ 感謝大貓!我想了解下中小學現代音樂教育的現狀
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及改革思路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整個教育事業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小學音樂教育獲得了難得的良好發展機遇,受到了黨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概括起來,這些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這幾個方面:第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大都初步建立了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管理、咨詢、教研機構,改變了過去一直無專門機構和無專人管理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那種自發狀態;第二,制定了一系列指導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的法規和文件,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無法可依的局面;第三,改變了中小學音樂教育長期存在著大面積空白的狀況,中小學音樂課開課率穩步上升,特別是1994年高中開設藝術欣賞必修課,更是結束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高中不開設音樂課程的歷史;第四,涌現了一大批中小學優秀音樂教師,積累了許多成功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經驗,中小學音樂師資隊伍建設初見成效;第五,開展了一系列有聲有色的課外校外音樂活動,有效地推動了學校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第六,編寫了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中小學音樂教材,音樂教學器材配備在部分地區也已初具規模。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由於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基礎差,底子薄,發展很不平衡,因此,盡管取得了上述這樣的成績,但存在的問題還很多,這些問題包括: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管理機構和管理隊伍仍不健全;音樂課開課率不平衡,有的還很低,音樂師資缺額大,教師素質以及學歷達標率和崗位合格率低,外流情況嚴重;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真正的投入少,整體上教學設備奇缺;對音樂教育的認識不科學全面;教學水平及教材質量不高等等。顯然,這些問題中的大多數是只有依靠政府行為才有可能得以逐步解決的,而不是科研工作者和一個或幾個科研課題所能駕馭和解決得了的。
在另一方面,我們也不難看到,中小學音樂教育目前所取得的成績更多的還是一種量的壯大和硬體上的加強。當然,沒有這些量上和硬體上的發展,就根本談不上音樂教育的質的發展和飛躍。但音樂教育的質的提高,或者說要想使音樂教育能夠可持續發展,除了要得到量和硬體這些外在條件的保證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那就是與此同時,我們應當更多地關注中小學音樂教育本身即中小學音樂教育內在的問題。因此,在20世紀行將結束,21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刻,認認真真地審視我們以往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實實在在地回答中小學音樂教育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包括理論上模糊的問題和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對我們音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是迫切的和不可迴避的。
我們認為,目前我國中小學音樂課程本身存在著兩個較為嚴重和突出的問題,一個是音樂教育的非藝術化的傾向,即中小學音樂教育沒有很好地突出音樂藝術的特點;另一個是中小學教育的專業化傾向,即中小學音樂教育沒有很好地突出中小學生的特點,以至於中小學音樂教育往往在實踐中變成了非中小學的、非音樂的教育。上述問題可以說在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內容與形式、原則和方法等諸多方面都明顯地表露出來。
對於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和任務的理解,目前主要存在著下面幾種片面偏頗的觀點,這些觀點或者把專業音樂教育的目的和任務理解為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或者把其他非音樂課程的目的和任務當作音樂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來理解。一些人往往把教會學生掌握音樂教材上的知識技能看作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本身,認為中小學音樂教育主要是為高一級專業音樂學院輸送專業後備人才,因而培養音樂特長生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一些人則習慣把音樂教育看作是「飯後的甜食」,是學校教育的一種點綴,是學校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還有一些人則喜歡把整個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簡單移植成音樂教育的目標,特別是在目前大家都在談論素質教育的時候,很多人更是喜歡人為地、空洞地拔高音樂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把音樂教育當作了醫治百病的良方。我們認為,上述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各種片面理解主要是由於對中小學音樂教育本質特徵認識不足所至。一方面,中小學音樂教育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教育,而不是面向個別尖子的專業音樂教育或職業培訓教育;另一方面,音樂教育是一種藝術的教育、美的教育,而主要不是一種科學的教育、真的教育甚至善的教育,而藝術教育、審美教育的主旨就是美化生活,提高人類的生存與生活質量。因此,中小學音樂教育應該是通過引導學生參與音樂活動,使學生享受成功的滿足,獲得審美愉悅體驗,進而使學生喜愛音樂,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慾望,並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具備進一步學習音樂的基礎知識和能力,以及了解音樂文化發展的歷史,為他們在音樂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同時達到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的目的。
在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方面,目前存在的問題同樣也比較嚴重。這首先表現於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人們往往採用沒有突出音樂藝術特點的、與其他學科相同的教學方法來進行音樂教學;在理論上,雖然近年來學者們也提出了許多音樂教學原則,但其中的一些原則也同樣沒有突出藝術的特點,因而很難對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發揮出應有的指導作用。總之,目前中小學音樂教學過分知識化、理性化,重教師的講授,輕學生的參與體驗,重教學的結果,輕教學的愉悅過程,重知識技能的教學,輕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效果不好。以至於普遍出現這樣的情形: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音樂,但卻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我們認為,教師所採用的教學方法的非藝術性,必然地使音樂教育中摻雜了一些非音樂、非藝術的成分,其存在勢必會影響到學生作為音樂欣賞、音樂表現和創作主體的那種主體地位。因此,音樂教學方法上的改進,歸根到底就是要真正確立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音樂課是活動性、實踐性課程,音樂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音樂實踐活動,因此,音樂教學的形式和方法也就必然不同於其他知識性、學術性的學科。對於音樂教學來說,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學生是否真正成為了音樂教學,即音樂實踐活動的主人。如果音樂教學的形式和方法照樣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那麼學生的主體地位就不可能得到保證,音樂教學就不可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就不可能使學生真正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和成功的滿足。因此,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為學生創造主動參與音樂的機會,讓學生真正成為音樂教學活動的主人。
在內容及要求方面,目前中小學音樂教育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專業化、成人化的傾向。總體上講,現行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及據此編寫的多種版本的音樂教材,無論在內容上、體例上,還是在要求上,受專業音樂藝術院校的相關影響比較深:內容與要求追求全面、系統,難度偏大,既超出中小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學生在音樂方面發展的需要,許多知識和技能是一個非專業音樂工作者所無需掌握和不可能運用的;而在體例安排上,各類音樂知識往往成條塊分割狀態,沒能夠很好地將它們融合在一起,使它們以完整的音樂形象而不是以相互分離的知識點呈現在學生面前,致使學生接觸到的往往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識點而不是真正的音樂。同時,教材編排過分強調自身嚴密的邏輯體系及時序安排,封閉單一,死板不活潑,沒有給教師和學生留下多少創造的餘地,與音樂學科本身的創造性格嚴重相悖。我們認為,要想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充分尊重音樂課程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也必須充分遵循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中小學生音樂審美特點。
由於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也由於目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實踐水平不高,理論探討不深入,因此,中小學音樂教學評價也相當落後並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可以說,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健全科學合理、具有統一標準的中小學音樂教學評價制度,以至於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合符中小學音樂教育規律的行為往往被人們認為是錯誤的,而一些違背中小學音樂教育規律、與中小學素質教育大目標相背離的行為,則往往被人們加以肯定並推廣。因此,認真探討並建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評價標准,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之,目前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在發展,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應該說,我們在上面所指出的問題只是其中的幾個主要問題而已,還有如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家庭音樂教育的脫節,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的分離,學習國外音樂教育理論不能與我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等等問題也較為嚴重。這些問題能不能得到根本地解決,關鍵就看音樂教育的改革是否適應21世紀社會與教育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