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計劃

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計劃

發布時間:2020-12-20 02:28:29

⑴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

一、激發興趣,提高參與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有個性的,他們的活動受需要和興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 。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學生之所以對數學感到枯燥、無味、怕學, 其原因之一是由於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所決定的,再者就是受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中強調指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 。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是立體的、豐富的、生動有趣的!面對如此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慾,極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二、化靜為動,揭示內在規律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能
夠將教學重點和難點一一呈現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提供豐富感知、呈現思維過程,
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讓學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極大
地支持了學生對邏輯推理、問題解答和數學觀念的尋求與研究。尤其是引導學生對一些抽象
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動態演示,形象揭示
知識的生成過程, 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 藉助於觀察和比較,逐步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 從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
三、聯系生活,體驗知識生成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不是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每個學習者都是在其現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信息主動進行選擇和加工,從而建構起自己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學中受教學手段的限制和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學生掌握起來總是有一定困難。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為學生創設視聽情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動態生成」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⑵ 如何在各學科教學中實現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研究性學習、啟發性、互動化學習已經步入師生的日常教學活動當中,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已經成為中小學教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我們應逐步擺脫空洞的說教、貧乏的語言、呆板的插圖為特徵,採取壓迫式的灌輸方式的原始教育教學手段,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工具,寓教於樂,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對的問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問題,信息技術將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學生學習、研究、探索知識的有力工具。以下是我就此問題,結合其他學科在與信息技術整合中的構思設計,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運用現代媒體、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學生去探索新的知識、挖掘新的潛能,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要靠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引導、啟動和發展起來的。而多媒體有刺激感官的作用,運用媒體,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的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認知的透明度,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促進學生學習潛能的轉化。
例如在數學課《倍數》中概念的導入,教師運用了我國去年的「非典病毒」這個記憶猶新的名詞,而且讓學生觀看多媒體動畫——病毒的復制分裂過程,從而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積極探索新的知識,為推動課堂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樣導出倍數的定義,學生就更容易吸收、消化了。又如在語文課《草船借箭》的教學中,導入課文時先讓學生看看三國相關視頻,熟悉裡面人物的形象。從而啟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切入新課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並很好的挖掘和發揮他們的對知識的理解的潛能,下面的教學就得心應手了,學生也就學得輕松自如。
象這樣的教學在很多學科都能得到體現,特別是在理論知識過於空洞、課程內容過於抽象時,信息技術的整合就更能體現它的優勢,例如在數學方面,媒體技術都是以點、線、圓為基礎,具備了強大的基本作圖功能,並且可以對圖形進行動態的演示和分析,在科學教學等方面,如果我們運用媒體,給學生直觀形象的實體、動畫,能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甚佳。
二、創設問題情境,加強學科整合
日趨活躍的現代教育技術是近年來教學改革的亮點,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中,直觀形象的視、聽、感知總能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結合具體內容編制軟體,配合師生教於學而融聲音、圖畫、文字於一體的認識環境的MCAI(多媒體輔助教學)和教師根據自身課程安排和多種軟體平台製作出的課件,受到了學生們的青睞,通過媒體獲得信息,進行思考活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語文課《將相和》的分析人物形象教學中,教師不僅插入一些動感圖片,而且剪接了一些視頻,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廉頗和藺相如在前後的一些語言、行動以及神態的變化,加強了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理解的透明度,從而輕而易舉的總結歸納出了兩個人物的性格特徵,不再需要教師對課本的文字進行仔細的分析、講解、融會貫通,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完全的調動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就可想而知了,這樣教學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積極挖掘信息,優化學科整合
在現今的教學中,大凡都能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改善我們的課堂教學實效,但是,還有一部分的教師沒有很好的去研究、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比如,有的課堂教學需要達到的效果,而我們並不能很好的實現和解決它;或者說我們某些學科的素材相對來說並不充裕,而教師們並不能積極的去收集、整理,來富裕我們的資料素材庫;有的教師只是利用多媒體來改善課堂氣氛,並沒有認識到這里信息儲備是何等的豐富,而沒有充分發揮他的實際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做大量的研究、探索工作,我們在常規教學工作中,要不斷積累經驗,多進行技術、學術課題研究。積極挖掘可利用信息,組織各學科教師針對各自學科的特點,結合信息技術傾向和學校軟體技術平台,優化各個學科的整合。
總之,當今的教育教學正在向信息化遞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能力將是衡量我們教師教學能力的標准,為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我們不能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應不斷更新自己,充實自己,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工具,寓教於樂,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輕松地學習、掌握知識。

⑶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

所謂整合,它強調了對個體特徵的繼承性,即被整合的個體並不喪失其自身特性,使當前行為保持在過去已經形成的某些理念之下的同時,又強調了個體中一些要素的交叉與融合,使處於某一過程的不同個體在某種目標的導引與要求下,呈現出高度的和諧與自然。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主動地適應和變革課程的過程,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將對課程的各個組成部分產生變革影響和作用。人類邁入信息化社會,基於信息技術的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變革人的傳統的課程觀、教育觀和教學觀以及學習觀等,應該尊重人的獨立性、主動性、首創性和合作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將有利於營造新型的學習型社會,營造全方位的學習環境。
一、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創設各種情景,用繽紛絢麗的色彩,美麗迷人的畫面,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吸引到課文內容中來。例如教學《北京》這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觀看《北京》的影片或幻燈片,並揭示問題讓學生思考:北京是個怎樣的地方?作者又是如何描寫北京的景色的?在配樂朗讀的同時,把學生帶入「游覽」北京的意境中去。最後讓學生討論、回答上述問題。通過眼看、耳聽、心想、口說等多種感官訓練,不僅誘發了同學們對北京「美麗景物」的嚮往之情,又為學生想進一步了解北京的景物留下無窮的餘味。學生們被北京的美麗景色深深吸引,學習慾望就更加強烈了,學習興趣也就更加濃厚了。
二、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變抽象內容為具體生動的畫面。
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中,由於受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的限制,抽象思維才開始發展,在課堂上,教師單純依靠語言文字來進行抽象的講解,學生就會感到很難理解課文。這時,就要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把枯燥無味的文字變為生動有趣的畫面、動畫,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教學質量。例如:教學《撈月亮》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然後,迎合學生心中急於想知道「猴子們看到月亮掉在井裡時的樣子」這一心理,及時打出幻燈片(或動畫),然後教師出示一組幻燈片(或動畫)把課文的線索清晰的勾勒出來。(是誰發現月亮掉在井裡了——它當時的心情怎麼樣——它是怎麼做的——其它的猴子又有什麼表現——它們都說了一句什麼話——它們是怎麼撈月亮的——是誰發現月亮還掛在天上),幾張簡單的動畫便交給了學生們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到此,本課的教學計劃也就順利的完成了。隨後,還可以藉助另一張幻燈片(許多年過去了,當年參加撈月亮的那隻小猴子也變成老猴子了。這一天夜晚,它帶領著它的子孫們坐在井邊,它會和它的子孫們講些什麼呢?做些什麼呢?)這樣,又引起了學生探究的熱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與學科整合,朗讀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
在課文教學中,每篇課文的重點詞、句、段需要詳細講解,在課堂上,單憑教師的提問,學生的回答,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這時,恰當運用電教手段,常常會使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迎刃而解。在朗讀感悟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還必須千方百計的創設情境,讓學生很自然的進入情境。除了利用體態語言等「煽情」之外,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動畫、影片等)盡快地讓學生入文入畫,入情入境。
四、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布置形式多樣作業,體現創造性。
針對目前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現狀,在家庭作業的設計上,我們應該少布置一些以抄寫、機械做題為主的短期作業,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收集、整理、獲取信息,並綜合運用這些信息進行創新的「研究性學習」的作業。例如:在教學《北京》一課時,教師可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在網上查詢有關北京的資料,圖片、文字都可以,鼓勵學生如果能找到圖文並茂的資料就更好了。課後布置學生將課前所找的資料加以補充、整理,有條件的同學課製作電腦小報,並在班上加以張貼,表揚鼓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後,將原來的教師直接的口授講解傳授單一的知識呈現途徑,轉變為由多樣化的知識呈現途徑,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將課程內容傳授給學習者,知識傳授途徑的多樣化,帶來高效的學習效果。
信息技術與課程實施整合後,單一的由教師作為知識來源的局面被打破,學習者可以直接從信息化環境和數字資源中獲取知識,同時,學習者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從學習化社區、其他學習者、在線專家等方面獲取課程內容,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
此外信息技術與課程實施整合後,對整個課程實施的各個層面都發生了變革作用,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學習者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習者由被動的簡單接受,轉變為主動的意義建構者和積極的學習者。學習者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轉變為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以及探究學習。
以多媒體化、網路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對傳統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資源,產生深刻的影響和變革作用,同時它是促進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途徑。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也是一個新的理念的提升。

⑷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當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已成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只有準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概念、原則和方法,才能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含義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 ,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創造生動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原則
在教學實踐中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則
1.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 ,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不僅僅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過程,它必將伴隨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可以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構建新型教學結構
當前教改的主要目標是創建新型教學結構 ,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教並重」的教學結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既是知識的建構者,又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而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習者建構恰當的學習情境,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信息。
3.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
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設教學資源可結合教師開發和學生創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資源作為素材,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可以通過網路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教師也可以自行開發適用的教學資源。
4.結合各學科特點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在基於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 ,信息技術要服務於具體的學科學習任務。教師應結合各自學科特點去建構既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又能較好體現新型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
三、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從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來看,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
這是信息技術用於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 ,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低層次。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或多媒體素材庫,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製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還可以利用模擬軟體來演示某些實驗現象。這樣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投影、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是指將信息技術以輔助教學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學,主要實現師生之間情感與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興趣開設一些專題或聊天室,並賦予學生自由開辟專題和聊天室的權力,使他們在課後有機會進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這些通訊工具與外界交流,獲取知識。
3.信息技術作為個別輔導工具
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運用練習型軟體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體,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熟練知識,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個別輔導式教學。此外,教學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
校園網、互聯網的建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由單調的文字教材變為信息密集、形式多樣、海量開放的資源庫。在這種豐富的資源環境下學習 ,能夠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局限於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能開闊思路,接觸到豐富的信息。
5.信息技術作為測評工具
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學習者的個別輔導工具 ,指導個別化學習,它的測評系統能及時向學習者提供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使學生明確學習中的長處與不足,便於有目的地調整學習。
6.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養學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
7.信息技術作為協作工具
計算機網路技術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現協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網路環境大大擴充了協作范圍 ,減少了協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分工協作,獲得共同進步,不僅學到知識與技能,而且在過程與方法上獲得收益,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體驗。
8.信息技術作為探究工具
現代信息技術正在為探究學習這種高層次認知活動提供越來越有力的支持。根據教學需要 ,創設一定的情境,並讓學習者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有利於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可靈活採用各種教學模式
1.探討式(協作學習式)
其授課程序是 :提出問題----分組研究----確定選題----自主學習----發布學習成果----信息反饋。這種教學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模式。
2.講解演示
講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師課堂講授與演示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所具備的圖像、動畫、語言和音樂的功能 ,發揮計算機所特有的交互性,將教材內容呈現給學生。該模式也可供學生作為個別教學的形式利用,通過選擇學習時間的長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與練習
操作與練習是當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教學模式。它是通過反復地練習使學生鞏固和熟練某些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速度和准確性。該模式的特點是計算機的即時反饋功能得到了恰當的應用。
4.個別指導
個別指導模式主要模擬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情景 ,即利用計算機扮演講課教師角色。它基本採用分支型程序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分成一系列教學單元,每次呈現只是一個概念或知識點。
5.對話
「對話」是指計算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計算機可以向學生提問 ,允許學生用自然語言回答,學生也可以向計算機提問。這種模式實現了計算機與學生間的「真正」對話。
6.教學游戲
教學游戲常常被用於產生一種較強烈的競爭性的學習環境 ,而其內容和環境都與教學目標相聯系,把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為一體,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寓教於玩」的作用。
7.模擬
模擬亦稱模擬 ,是指用計算機模模擬實現象或實現理論上的「理想模型」。這種模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8.計算機輔助測驗
計算機用於教學後 ,許多學校用計算機進行教學評價、測驗。由計算機顯示題目,考生在終端操作答題,計算機立即核對答案和評分。這種測驗能為考生及時提供反饋信息,還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澄清錯誤概念,特別適合於單元測驗和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9.問題解答
問題解答試圖給學生呈現一個或幾個問題情景 ,讓學生加以解決。該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給學生以挑戰,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0.發現式學習
發現式學習是屬於認知建構主義理論中的一種學習方法。通過計算機使學生置於構造好的環境中 ,並提供進行探索、分析、推導、計算等工具,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遠程輔導與在線討論
遠程輔導與在線討論的模式主要是指處於異地的學習者及教師利用 Internet網路通信技術所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網路,可以共同上課,共同討論問題,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學手段難以完成的事情。

⑸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

一、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信息承載功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1、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之前就已經有了生活的經驗,他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所以在數學探究學習之始,我們應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潛力。
2、新《標准》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而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可實現對小學數學教學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它們管理的信息不僅是文字,而且還包含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媒體信息。通過這些載體,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增大課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師控制教學信息的靈活性。多媒體以及網路技術,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學習方式,加快學生的理解進程,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
3、如在教學「常見的數量關系」中,我們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讓學生在「逛超市」中體會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數量關系在生活中的應用。如:一瓶牛奶的標價2元,這個2元就表示什麼?顧客手中的6瓶可樂,這個6表示什麼?在收銀台計算的又是什麼呢?從中學生可以體會單價、數量、總價在超市中的廣泛應用。接著讓學生自己在「超市」中購物。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根據什麼數量關系式?這樣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在課堂中讓學生「逛超市」。讓學生身臨其境,零距離接觸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
4、當然,我們還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存儲功能,根據需要把一些圖形、題目、題目的分析或解答過程等預先存儲在電腦當中,課堂上適時地在學生面前再現出來;還可以利用計算機高速處理信息的特點,在課堂上快速、准確地進行作圖。通過計算機軟體,教師可以對教學目標信息實現實時控制,可以在任何時刻讓某段文字、某個圖形出現;也可以在任何時刻讓客觀存在或隱去;可以隨機作出圖像;可以對屏幕上出現的運動對象隨時干預,象電影定格一樣使之靜止在某一畫面上,以對某些需要強調的運動結果進行特寫;可以對圖形(或圖像)進行局部放大等等。這樣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拓展了師生交流的渠道,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利用多媒體呈現形式的活潑新穎,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慾望
1、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就是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地位。
2、新《標准》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換言之,數學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索學習。應用「幾何畫板」,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進行自主探索,親自去體驗,更強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實現「意義建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我們就利用「幾何畫板」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做「數學實驗」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我們在教學中利用幾何畫板能夠動態地表現幾何關系、交互性的特點,讓學生自己去做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的「平移」、「旋轉」的一些功能,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種動態的操作過程,給學生進行比較和抽象創造了一種活動的空間和條件。然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觀察、發現、討論、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與已學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大膽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最後可以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對計算公式進行驗證,從而實現對知識意義的構建。

⑹ 如何實現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農村小學怎樣更好的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小學各科整合中的地位和優勢之所在,而目前農村小學「轟轟烈烈喊課改,扎扎實實抓應試」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對於農村的小學教師而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還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和領域。本文就結合我們農村小學在信息技術與新課程整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闡述一些自己的見解。

一、有效地提高全體教師計算機操作技能

在部分教師可能都為晉升職稱學習過電腦,但知之甚少,根本不夠來運用這些新設備更不要說是自己能製作課件。我們要解決用電腦來教學和學習的問題,首先就要來學習怎麼樣來使用計算機,這是當迫在眉睫的事情。所以首要問題是有一定的師資力量在全體教師中開展計算機的普及教育,要能使每一個教師能夠用word軟體來編排試卷,會在網上查找相關的資料,會在電腦上播放電子幻燈片,會使用投影設備;進一步學會自己製作powerpoint 等,會在網上也發布自己的作品;再進一步就要有一部分教師能夠用 flash 等製作一些有交互性的課件。我們也把這項工作為教學研究的一部分。

我們要培養出一些能掌握現代教學資源,能熟練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的教學一線教師。這在這當中每個學校還要有一定的設備維護人員,在學習和以後的教學中來為正常使用保駕護航。

二、利用信息技術課開展好學生的計算機教育

許多城市學生家中已經有電腦,而農村學校的計算機教育起步較晚,利用現有的模式設備和當前的軟體,學生應當在短時間內學會在計算機中完成一些信息建立、查找、保存的基本操作,能夠完成教材上的一些查找知識的學習任務。這就需要學校加強信息技術課的教育,適當增大課時量,建立良好健康的網路環境。不但要教學生學會如何使用計算機,還要教會學生如何用計算機來學習。當然,這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基本任務,也是課程整合的一部分。

三、信息技術與各課程的整合

信息技術能與課程相結合才是信息課最終的目的。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真正作為教學的工具,整合到學科課程中來。用好計算機作為一種手段教學,並且要取得一定的效果,這才是真正的整合。

運用信息技術設備可以創設良好的情境,在語文教學中可以作為語言文字教學的一個補充;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很形象的表現出一些抽象的圖形,運用在數學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同時加強其形象思維,可以上學生方便地找出一些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數據;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模擬出一些現有儀器或設備無法完成的實驗;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在網上或其它地方找到一些現實生活中很難見到的動植物標本;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得到一些時事政治和現實事例;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在教學中用一些圖片和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等等。

四、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有了設備,還要有好的軟體才能真正讓這些設備發揮出最大的優勢。對於計算機來說,沒有軟體就只是一個空殼,我們設備上有的只是最基本的辦公軟體,如果只靠這些軟體根本不會產生太大的效果,就需要有一些更好的軟體,既可以很直觀地呈現出很多東西,對於我們教師來說也很方便。如:在語文,音樂、美術等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用《金山畫王》製作一學學生喜歡的圖片;可以運用《音頻剪輯軟體》收集一些聲音片段進行編輯,帶給學生一種聽覺的感受等。

我們的教師不光能找到並運用一些現成的課件,還要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來修改課件。在遠教 ip 資源中有許多現成的課件,但是有些課件或有些課件的部分內容不適合自己的學生,或我們自己身邊有一些材料,就可以對課件進行修改、加工。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有這種能力。

教師如何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真實性的問題情景,才能使學生置身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進行學習。現在我們有一些同步資源可以很好的利用,如我們在進行古詩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三冊中的古詩《登鸛雀樓》時可以調用裡面的視頻資源,其中在誦讀古詩的同時還顯現出詩中描寫的一些情境,非常直觀,但是我們還要注意在我們方便的同時不能抹殺學生的抽象思維。

與此同時,如何能運用這些設備和軟體創設出一種良好的環境或氛圍,在用課件時就要有選擇,根據知識的特徵圍繞學生來選擇,課件盡量符合本節課的要求,能解決教學難點之外,還要以培養學生的基本功,另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著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要充分體現交互性,課堂中還依然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計算機輔助教學是輔助教師授課、解決教學難點的手段,在課堂上,計算機只是一種教學工具,只是作為現在我們手中的黑板、粉筆一樣,作為現在教學手段的一種補充。教師在講課中不要完全依賴計算機,不要把課堂變為課件展示。所以,教師在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時,除了在課件上下大工夫,讓課件盡量符合本節課的要求,能解決教學難點之外,還要以培養學生的基本功,另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著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學生的思維方式,不能讓一些太多的形象表現阻礙學生的抽象思維的發展,計算機的模擬功能再強大也不如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放在面前,不能用模擬實驗而減少甚至取代實物的實驗。

另外,我們可以多看一些較好的教學案例,參加一些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方面的培訓,到一些起步較早的學校去學習,聽一聽課,不光要把他們請進來,我們還要走出去,看一看他們是如何開展這項工作,學一些先進的經驗,再結合我們自己情況改進我們的工作。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的去實踐、探索。我們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課程完美整合,搞好課改,提高教學效率,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推動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進程。

最後提示:我們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利用計算機技術組織教學上來,會對教學工作造成損失。信息技術永遠都不可能取代教師,我們不能用一段錄像就完成一個知識點的講解,還需要我們老師多動嘴,一些優秀的傳統教學方法不能丟。並且開展信息技術不要過於形式,專門來上公開課,這就偏離了課程整合的方向。要大膽的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實驗,不能一曝十寒,只是一時熱,要將這個工作長期發展下去,真正做到整合。

⑺ 如何加強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思考

一、對信息技術及整合的認識
對信息技術廣義的理解是: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技術。而從教育的角度看,信息技術可看作是教育環境或教育手段的一部分,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改善教育、教學,促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整合是指使若干相關部分或因素成為一個新的統一整體的建構、程序化的過程。其結果使系統各要素實現整體協調、相互滲透,使系統發揮最大效益。對於整合的理解,當今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各有其說。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將其表述為: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於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開創了小學數學教學新的里程碑
課堂教學是由一個多要素所構成的復雜的動態系統,它是提高教學質量,促使學生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新形勢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課堂教學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式等要素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樣也正深刻影響和改變著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以系統論和教育教學技術理論為指導,根據小學數學教學規律,實現信息技術系統與教、學系統各要素融合的信息化教學思想,以整體的、聯系的、發展的、變化的觀點去分析、研究、解決學科教學中的問題,克服過去難以解決的矛盾,真正實現教學目標的綜合化、教學過程的民主化、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教學技術的信息化,從而使素質教育在學科教學中得到突破性進展。其宗旨是通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數學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運用新穎、先進的教育技術,可以為小學數學教學新的生長點提供廣闊的展示平台。因此,研究現代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它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有利於轉變教育思想,改革課堂教學,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教育觀念與教學機制的整體變革。整合的核心就是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中去,在教學實踐中利用技術手段得到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甚至三維虛擬現實等多種信息用於課件製作,充實教學容量,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方法更加多樣,更加靈活。有效的整合並運用,更有利於開創小學數學教學的新天地,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新的革命,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
三、找准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切入點,課堂將熠熠生輝
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就是從教材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徵、生活實際,恰當地把傳統教學手段(教師的教學語言、板書、教學掛圖、課文插圖、實驗儀器、模型標本等)和電化教學手段(幻燈、投影景音、錄像、計算機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服務於總的教學目標,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首先從小學數學教學的本質特徵及其教學形式上考慮。小學數學教學重視課堂的目標意識、組織調控意識、情感意識、反饋糾正意識、評價意識、學生參與意識,突出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而這種教學,明顯地要求在教學中採取高容量,快節奏,循環反饋,重視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真正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打破由教師主宰整個教學活動進程而把學生置於被動地位的傳統教學的習慣與常規。
1、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小學數學教學比較理想的教學環境
近年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作為工具應用的革新,可作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種有效的認知工具。過去強調「刺激——反應」,並把學習者看作是對外部刺激作出被動反應,即作為知識灌輸對象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已經轉向強調認知主體的內部心理過程並把學習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體的認知學習理論。人們感知事物是通過多感官進行的,通過心理學實驗研究發現,多重感官的協同活動能夠有效地提高記憶成效,形成正遷移。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於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就是人類獲取信息到底主要通過哪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可以更好地獲取知識。他還作了另一個實驗,是關於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如我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製作了物體和圖形的課件,通過演示,讓學生直觀感知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徵,清晰地理解並感受生活中物體的不同形狀,清晰詳盡的找出日常生活中各種形狀的物體,在這一過程中,小學生興趣濃,注意力集中,記憶更深刻,有利於「轉化」這一數學思想的形成,有利於數學知識學習的「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的目標達成。這說明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於知識的保持。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小學數學教學,它所具有的多種特性特別適合於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教學環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2、運用信息技術的交互性,發揮數學教學目標導向性和認知主體作用。
多媒體技術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並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產生激勵,實現教學導向功能。這個特點使得多媒體計算機不僅是教學的手段方法,而且成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一個重要因素。如:在教學將一個長方形的對角拉動轉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後周長及面積引起的變化中,我運用Flash程序製作成一個課件,並設計了相對應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觀察轉化過程中長方形的長(a)和拉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a)有無變化,長方形的寬(b)與拉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h)有無變化,從而得出面積的變化。同理,操作得出周長有無變化。運用課件功能,操作得出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後周長與面積的變化規律。整個過程由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相應的結論,充分體現課堂中學生的自主獲取知識這一新課改理念,改變了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於被灌輸的狀態。多媒體技術提供這樣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連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比如可以用個別化教學模式,也可以用協商討論的模式。學生在這樣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

閱讀全文

與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