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教育活動評析

小學教育活動評析

發布時間:2020-12-19 07:21:00

小學教學活動設計方案分哪些步驟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實際上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圍繞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學習問題而展開的教學設計.這種設計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有利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

② 如何提高小學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的生命線,一所學校聲譽的好壞都取決於這所學校的教學質量。現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談談幾點看法:
一、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端正學生學習態度。一是向學生講道理,告訴他們我們來到學校就是為了學習;二是告訴學生他們這個年齡就是最適合學習知識的年齡,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會徒傷悲的。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方面著手。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熟悉文本內容、准備教學內容,還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他們的感官,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可以從心理學方面來考慮,我們要給學生自信心,當他有些微小的成功,就要及時去表揚他,讓他知道,我能學好這門功課,我有信心學好這門功課,這樣他就會逐步對這門功課感興趣。學生有了錯誤,不宜過多指責從而打擊他的積極性,使他產生厭學情緒。
二、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引導學生查閱課外資料;認真備課,設計最佳方案
在教學中,學生起著主體作用,而教師起著主導作用。一個好的教師就是一個好的節目主持人,一個好的組織者,好的領導者。因此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先要吃透教材,先是把課文讀幾遍,然後再看各類教學參考書,在查閱相關資料,然後根據自己的領悟備課。同時也鼓勵學生在學習新課以前通過課外書籍查閱相關資料,在上課時給予表揚肯定,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自覺的學習獲得知識。這樣教師學生同時運用得來的知識會更牢固,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師除了對上課內容的准備,還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就要了解自己班中的學生,知道他們的知識基礎和答題能力。選擇適合他們的問題來研究。並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讓他們有更多數的人參與到主動學習中。在教學中,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可以用上美術、音樂、電腦等。總之,凡是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就要利用。
三、打好語文基礎知識
1、重視對學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感染
作為教師,我們應用學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學生的思維想問題,特別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我們應尊重學生文化,貼近學生生活,走進學生世界,憑借教材用中華民族文化的瓊漿玉液澆灌學生純潔美麗的心靈,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學會做人。
2、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巧妙地藉助學生已有的口語經驗和相關的生活經驗,使之與所
學知識建立聯系,寓學於樂,化難為易,既增添學生情趣,又滲透了文化素養的培養。
3、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學習能力的核心是「感悟」,朗讀與背誦是「感悟」的有效方法。對於漢語言的精髓,在學生學習書面語言時,一開始就讓他們接觸這些精品,讓他們熟讀成誦,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品位和語文素養,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蘊,使其受用終身。
四、及時批改作業,加強培優補差工作。
布置了作業以後,教師要及時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改。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發現問題後,要及時讓學生訂正。對於不會訂正的同學,教師要從旁指點,進行補差。做到日日清,當天清。學生就沒有拖拉、偷懶的問題。這是一個補差的好辦法。
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把時間還給學生。
課堂教學中,保證充分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認真地讀書、識字、交流、寫作(包括寫字、造句、寫文章等練習)把現在課堂教學中化在「多餘的情節分析,瑣碎的談話,沒有思維價值的提問」等活動中的大量時間省下來;而學生懂的,教師則堅決不講;把握教學的節奏與容量,使教學時間安排得科學合理,保證學生在課堂里,能主動積極地學習,能認認真真讀書,主動積極地思維,實實在在地訓練,學會動手操作等,扎扎實實地掌握好語文這門工具學科,循序漸進地提高語文素質。
2.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教師在教學中常常為了落實教學目標,而直奔「教學結果」,忽視了教學過程,使學生陷入被動局面,反之,教師遵循教學規律,重視過程教學,在過程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懂得主動學習。
如閱讀課應該引導學生自己真正讀懂,要讓學生有一個「讀——悟——回」的學習過程。但目前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教師的提問,自己不主動質疑。而「質疑」是學生閱讀能力,思維方式、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反饋,也是教師教學的起點,現在教師怕學生提問沒質量,「浪費」教學時間,又怕自己無法駕馭、就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權利。實質上,指導學生能從字里行間找出矛盾,新舊知識之間發現矛盾,能換一個角度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那麼,語文的學習就會變得積極、主動、有效。要讓學生自己發現這些看似矛盾、實質是問題的症結所在,當通過讀書、領悟,解決了這些疑問,就獲得了相應的閱讀能力。所以閱讀教學的過程可以是:「自學——質疑——導讀——釋疑——悟讀——練習(應用)一一存疑」。這樣周而復始,螺旋上天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能力。
3.因材施教,是提高質量的前提條件
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同時,又要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個性差異畢竟存在,所以在課堂上必須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在教學中,針對各種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從實際出發,有題可做。
六、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籍,拓展知識面,提高寫作水平。(學生要有書可讀,開放學校圖書室是前提)
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有一個積累消化的過程,而閱讀是最好的積累。何況,多讀多寫就是學好語文的傳統經驗。因為課外閱讀的功能很大,可以豐富詞彙,提高讀寫能力;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吸收信息,儲存信息;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質。如果能在課內得到閱讀方法的指導,課外擴大閱讀面和閱讀量,逐步養成自覺進行課外閱讀的習慣,學生將大大得益。高年級則要對學生加以閱讀指導,以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示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所謂真正的閱讀興趣表現為:喜歡讀,集中注意地讀。持久地讀,有效地讀;而閱讀的方法可以有精讀、略讀。泛讀……在閱讀過程中作些讀書筆記等。
七、影響質量的其他因素。
1.教師評價單一。重結果輕過程,重考績輕能力。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也是教師的生命線。如果一位教師的教學質量不好,那麼無論如何,他不會被認為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相反,如果一位教師的教學成績非常突出,往往就會一俊遮百丑,他就可能是一位獲得過很多榮譽的「優秀教師」。以學生考試成績代替了對教學質量的評定,導致了教學管理工作只重結果,不重過程以及獲取成績的手段。教師的教學質量,除了學生的考試成績外,還應包括學生是否愛學、樂學、會學等學習因子及動手操作、演示,參加實踐活動等學習能力方面。
2.教學設施與教學需求矛盾。
許多教學工具、設備老化、滯後、虛設嚴重。
3.學校制度在制定和實施時也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一是還存在著見分不見人、見章不見人的現象。好像在實施這些制度時,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完成賦分,缺乏制度的實施者與教師的溝通、交流、指導。二是制度的實施都是學校的管理者(教干),實施的對象就是被管理者,使兩者處於一種對立狀態,都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為,或者說是一種權力行為。
4、教師激勵機制要加強。
對教師表揚的形式、次數太少,影響教師積極性。可以設立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優秀青年、老年教師〉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幹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
農村教師福利待遇幾乎為零,學校辦公經費嚴重不足,制約了學校發展和教師工作積極性。
教師收入太少,低於農民工40元/天的基本標准,和其他行業差距更大。
教師政治地位不高,社會尊師重教氛圍不濃。
5、對教師培訓流於形式,教師沒有學到真本領,多數教師仍沿用舊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來教新教材,來教育社會化的學生。
6、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嚴重脫節,甚至背離。
提高小學教學質量的建議

在實踐中不難覺察到,小學素質教育難以推進,深層次的症結是課堂效率不高。我認為,只有通過課堂教學的高效率,狠抓教學質量,才能保證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較充裕的時間和空間。
一、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領導充分重視教學工作。
1、每周校辦公會都安排研究教學工作的時間,針對存在的問題,商定有力措施。
2、領導深入教學第一線,及時了解教學工作情況,每位校級、中層幹部都擔任一門學科的教學,每周深入教研組指導教研工作,每學期聽課不少於30節,課後就教法、學法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3、備課檢查分定期查和抽查兩種形式。定期查分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檢查後留有記錄並及時向教師反饋情況。個別教師還需跟蹤檢查,督促其整改;抽查是在推門聽課後隨機檢查,在定期查、抽查情況的基礎上於期末評出優秀教案。
每學期定於期中階段檢查作業情況,分作業量大小、作業設置是否有層次、學生書寫情況、教師批閱情況等幾項,評出優秀作業。
4、加強教學管理,嚴格執行教委下發的教學課程、課時計劃,做到三表立法。每天值日校長都要巡視每班的上課、下課情況,對隨意調課、空堂、拖堂、不備課上課等違紀現象做嚴肅處理。
5、學校制定了教學質和量的評價措施。
6、學校成立了教科室,設了中心教科研組,帶領教師進行教科研理論學習,在《教科研園地》中交流教學經驗,大膽開展教學實驗。
7、每年組織一次教學研討會,每學期有專題研討會或優質課賽教。
二、加強教學研究,重視師資培訓。
1、科研先行,全員參與。
開學初傳達了教科研計劃,提出實驗要求,每位教師都根據學校教科研總課題,結合素質教育的目標任務,找出本學科的重點、特點及學生自身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確立實驗的子課題,有目的地在課堂教學中摸索實驗經驗。教師在期初有研究計劃,過程中有記錄,有階段小結。
2、教研組形成網路,教研活動有落實。
學校成立了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體育、思品、勞動、自然、活動等十二個教研組,每周一下午大科組活動,每月一次小科組活動,研究教法、教材,開展說課、一人一課、評課活動。學習有關的教學先進經驗,並將其結合到實際教學中,增加教學中的科研成份。
3、抓教師的師資培訓工作。
學校分期分批派教師參加區級骨幹班培訓,外出觀摩優質課,鼓勵教師參加業余進修,新教師定期培訓。

③ 小學科學課活動教學效果評語怎麼寫

問題引導,設置情境,小組討論,互動交流,及時評價,自主探究,觀察現象,得出結論,聯系生活,教師小結;有特色的地方另外評價,指出不足。

④ 當今小學教育熱點是什麼具體分析闡述下。。。

一、當今小學教育熱點
1、地區差別:教育差距加大

中國是世界上地區差異特徵最顯著的國家之一。據上海智力所的研究,我國義務教育的差異度,全國可分為五類地區,最發達的A類地區為北京、上海、天津;B類地區為遼寧、江蘇、浙江、廣東;最差的E類地區包括寧夏、甘肅、雲南、貴州、青海、西藏。1994年,A、B、E類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之比5.6:2.9:1.0;當年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之比為3.0:2.0:1.0,與1988年(這一比率為2.8:1.5:1.0)相比,呈加大趨勢。

我國地區差距的另一個特點是:不僅各省區之間差距明顯,在同一省內、以及地區之內縣際差異同樣很大。據上海智力所對縣際差距變化的研究,Gini系數由1994年的0.238下降為1997年的0.235,縣際差距在總體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縣的不利狀況更加突出。

據對1782個縣的統計分析,小學生和初中生生均經常性支出,東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地區內縣際差距大於地區間差距。比較而言,小學入學機會平等較令人滿意;東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初中入學率差距比較突出,少數民族自治縣與非民族縣的初中入學率組間差距也較明顯。由於初中教育的急劇發展,初中教育投資增長滯後的矛盾突出。

2、城鄉差別:農村教育問題仍然突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國城鎮人口所佔比例26.23%;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該比例為28.85%,1997年10月,該比例為29.92%,農村人口約佔70%。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農村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整體仍然落後,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依然嚴重存在。城鎮和農村之間適齡兒童的小學入學率、初中入學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顯,

1995年,農村義務教育適齡兒童佔全國適齡兒童總數的80%以上,而在校生佔全體總數的比例為小學在校生佔70.5%,初中在校生佔57.17%。以1998年我國城鄉普通中學的狀況看,農村學生擁有初中教育份額約一半強,但在高中階段在校生僅佔一成四。城鄉之間的差距,就高中教育而言, 1998年比1995年擴大了2個百分點。

農村學生輟學、流失率仍然較高,初中生輟學率上升,農村輟學率偏高。1998年全國初中在校生輟學率3.23%,達167萬人,比1997年上升0.09個百分點。農村輟學率為4.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97個百分點。有的地方農村輟學率高達10%以上。應當指出,就許多地方的實際觀察,農村學生的流失輟學率,比統計數字要高得多。

由於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全國目前現有危房約1300萬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農村。雖然危房佔全國中小學總校舍的比例不足 1%,但在「二片地區」、「三片地區」比例較高,寧夏中學危房面積達5.32%,小學達4.6%;新疆中學危房達4.05%,小學佔3%;青海中學佔3.16,小學佔4.33。有的貧困縣危房面積高達10%-15%以上,如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小學危房率高達28.3%。由於七八十年代解決校舍問題時經費不足、建築質量差,80年代末興建的校舍中有「豆腐渣」工程,使一些地區劣質房的比例較高,不足10年的校舍成為危房,新危房出現率每年約為2%-3%。大面積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仍然沒有根本解決。
3、階層差別:關注弱勢群體和貧困學生

8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階層逐漸分化,貧富差距逐漸拉大,成為我們觀察公平問題的另一個重要視角。

據李強的研究,1997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1/5人口佔全部收入的51.
4%,次高的1/5人口佔有8.63%,收入最低的1/5人口佔有4.06%,高收入階層佔有總收入的比例是低收入階層的12.7倍。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數,1979年為0.31,1988年為0.38,1994年為0.434,1997年0.4577,已經超過國際上一般認為的適度范圍,超過國際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另據國家統計局1999年第三季度城鄉居民家庭收入的調查結果,如果按戶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將全部調查戶五等份分組,其中20%的高收入戶占總收入的42.4%;20%的低收入戶僅占總收入的6.5%,高收入組和低收入組的戶人均收入比為8∶1,差距相當大。按1999年8月份戶人均收入計算的基尼系數達到0.354。

由於義務教育階段實際的教育收費不斷增加,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實行收費,社會弱勢群體的教育權利受地不同程度的影響,校園中的「貧困生」群體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對農村大量出現的流失輟學的調查顯示,貧困仍然是使許多任上不起學的第一位的原因。但與以前不同的是,當前許多地方出現的令農民難以承受的教育負擔,是由不規范的亂集資、亂收費造成的。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全國數千萬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是被忽視的。

由於大學、中專等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實行收費,校園中出現了一個不斷擴大的貧困生階層。據魏新的研究,即使是在前幾年每年1千多元學費的條件下,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貧困學生。研究顯示,1997年入學學生組對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價格彈性為1.095,這意味學費增加10%時,約有11%的學生會因難以負擔而放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貧困階層分為城市和農村兩種情況,農村的是絕對貧困階層;城市則是原先的中等收入階層降下來的失業者、退休者等,心理壓力和相對剝奪感更大,社會影響力也更大。由於升學和進入好學校除了能力競爭之外,越來越依賴家長的社會關系、經濟能力,弱勢群體往往缺乏選擇性,城市不同階層對入學機會和學校質量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感受增加。

一些調查顯示,在城市的重點中學,以及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上,不同階層、家庭背景存在明顯差別。占人口90%以上的體力勞動者的子女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試競爭中顯然處於不利地位。北京市招辦統計:1990年北京市錄取新生17248人,其中幹部、軍人、職員子女13474人,佔78%;工農子女3561人,佔21%。北京市一所重點理工科大學1998年招收的新生,其中出身幹部家庭的佔27.0%、知識分子佔9.4%、職員佔3.6%、軍人佔2.1%,工人佔26.4%、農民占 18.7%、其它佔12.2%。名牌大學、重點大學和熱門專業,來自幹部和知識分子家庭的子女比重越來越高。即便上大學,貧寒家庭的學生進入軍校、師范、農林及一些冷門專業。在城市的重點中學,幹部和知識分子家庭的學生占絕大多數,幹部家庭的學生比例遠遠超過其它階層。

不同階層在學業成功上的差異同樣巨大,在各級學校教育中學習失敗、輟學留級、中途棄學的,主要是家境貧寒、社會地位較低的階層的孩子。

4、女性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

近十年來,我國女性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在整體上有很大進步,發展的態勢也較好,見表二、表三。1998年與1990年相比,男女童入學率差距由1.28個百分點降至0.14個百分點;民族聚集區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由3.7個百分點降至0.7個百分點。女性教育的問題集中在農村的貧困邊遠地區,主要表現為女童教育不足。1997年,我國仍有1.45億成人文盲,其中青壯年文盲3775萬,70%為女性。 「八五期間」全國掃除文盲2441萬,女性僅佔41%,比男性低8個百分點。在城市和高層次的教育中,主要表現為女大學生、女研究生在擇業過程中受到的歧視和不公正待遇,涉及用人制度和傳統觀念的改變,正在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全國55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4%(1991年)。比較而言,少數民族學生在各類學校在校生的比率不低,但發展極不平衡,目前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是西部貧困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二、熱點的背景,運作,意義
我國當前出現的種種教育不平等,主要是由其發展中狀態決定的:經濟落後導致教育的有效供給不足,經濟、文化的不平衡發展導致巨大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貧富分化,重男輕女的文化傳統導致女童教育的薄弱,等等。這一現實是歷史形成的,並將會在我國長期存在,只能通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加以解決。

值得重視的,是在這一實際國情中,導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會加劇現實中的教育不公;同時,相對於縮小歷史形成的發展差距而言,通過制度安排和政策調整來增進社會公平,是更為容易實現的。因而,認識和調整這一制度性因素,應當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這種制度性的不公,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教育資源配置不公、教育政策和規則不公。

1、育資源配置的失衡

對於歷史形成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巨大發展差距,教育資源配置的應當體現:一是規則的公平,以不再繼續擴大差距;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向落後地區傾斜,以主動縮小差距。建國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的運作中,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的狀況雖有所改變,但改革開放之後,各地的發展差距又拉大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

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傳統原因之一,是強調教育的直接功利價值,希望迅速改變工業、科技落後局面,因而,教育的實際重心在高等教育。而計劃體制下的教育資源配置,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並不是從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因而,盡管在一段時間內也有平衡布局的政策,但地區差距還是沒有有效地縮小。例如,中西部許多省區長期以來沒有一所重點大學。

重高等教育,體現的是國家對「效率」的直接追求。由於國家壟斷了教育資源,又財力不足,致使基礎教育長期薄弱。輕基礎教育的現實,不僅嚴重損害了教育公平,而且由於國民素質、勞動力素質低下的制約,總體而言對經濟發展並不是高效的。

2、重點學校制度加劇了教育不公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尤其是基礎教育管理權的下放,大大加快了教育民主化的進程。這一過程同樣受到「公平-效率」矛盾的制約,基礎教育面臨這一選擇:是優先滿足大多數兒童的教育需求,使所有兒童地受到必要的教育;還是通過強烈的競爭和篩選,使一小部分人受到較好的教育?我們事實上選擇了走培養「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線。層層設置的重點學校制度,加劇了基礎教育領域內部資源配置的失衡,導致在地區內、區域內學校之間差距的拉大,甚至是人為地製造差距,造成了一大批基礎薄弱的「差校」、「垃圾學校」。重點學校絕大多數設在城市、城鎮,從而有利於城鎮學生的升學。這種把學校、學生分為不同等級,為了選拔少數「尖子」,而使多數兒童的利益受損、強烈競爭性的教育,是違背義務教育的性質和宗旨的,是「應試教育」的制度基礎,目前正在糾正、改變之中。但公立學校之間業已形成的重大差距,已經成為目前市民關注的新的教育不公的動因。

3、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

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結構、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形成了一種忽視地區差別和城鄉差別的「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國家的公共政策優先滿足甚至只反映和體現城市人的利益,例如過去的糧油供應政策、就業、醫療、住房、勞保等各項社會福利等等。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建立,這一思路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但作為一種和思維定勢它仍有較大的慣性,依然潛存於社會決策之中。對此應當有相應的認識並予以矯正。

例如,無視城市和農村兒童、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兒童在教育環境、教育資源上的巨大區別,主要以城市學生的學力為依據制定的全國統一大綱、統一教材和統一標准,對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學生無疑是很不公正的。多項調查表明,導致農村學生流失輟學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僅次於經濟負擔),是由於教學難度過高,致使許多學生難以勝任,成為學業的失敗者。 [xv]這一「規則的不公」導致了在受教育機會上「起點的不公」。其背後,正是「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作祟。

4、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不公

我國現行的統一高考制度,具備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數面前的人人平等。但由於實際錄取學生採取分省定額劃線錄取的辦法,各省市區的錄取定額並不是按照考生數量平均分布的,而是按計劃體制下形成的優先照顧城市考生的准則,因此出現同一份考卷,各地錄取分數線的極大差異,從而加劇了原本已經存在的城鄉之間的教育不平等。

1998年,太原市中專錄取分數線,非農村學生為376分,農戶生按不同區劃分別為532分、529分,最大差距達156分,引起強烈不滿。 [xvi]近年來各省市高校錄取線的極大差距,也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中國最窮的貴州省,1998年人均GDP為2323元(北京為1.8萬元,為貴州的7.75倍),理工科本科重點線480分,文史類(含外語)知道線為514分,也高於北京市。

此外,一些政策、制度安排不當,也是造成地區之內、階層之間教育不公的原因。例如,由於農村基礎教育管理許可權下放到縣以下,致使鄉際之間的教育差距拉大,部分貧困地區的鄉級財政則無力支撐基礎教育。又如教育收費問題。教育費用過高成為制約農村教育發展和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嚴重問題。

希望對你有用!!謝謝採納!!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及評價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一、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內涵

一個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處疑難問題,

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應該描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典型的、生動的交往狀態與外在行為,刻畫他們豐富的、細膩的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

二、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特徵

1、素材真實性

案例所反映的應該是一個真實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發起大家的思考。

2、選材典型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敘述的是一個數學教學的典型事例,這個事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並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集中在數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數學思維上的沖突。

3、情節具體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要能夠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生動地描述出來。例如,反映某一個數學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數學教學內容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說明,而應是對雙邊活動的具體情節展示敘述,做到翔實、有趣。

4、時空廣延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5、目標全面性

小學數學數學案例對行為等的敘述,要能反映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特性,涵蓋教學目標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數學認知的思維活動,對教學的態度、情感,學習數學的動機、需要等。

三、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功能

小學數學教師寫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記錄功能——案例寫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等等的記錄。如果我們說一個數學教師展示其自身生命價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課堂、在學校、在與學生的交往的話,那麼,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情感,同時也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夠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2、導向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使小學數學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能夠成為案例的事實,往往是小學數學教師工作中魂牽夢繞的難題,或者是刻骨銘心的事件。如果你對案例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工作方式,那麼隨著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會逐漸發現你自身工作的難點在哪裡,今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3、反思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如果把反思當成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時沖動或歲末特有的行為,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其向專業化水平邁進。

4、傳播功能——案例為教師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工作主要體現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案例寫作是以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財富。同時,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復雜性,以及所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並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的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不證自明的知識、價值、態度等,通過討論和批判性分析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

四、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編制

1、編制原則

(1)客觀性原則。一個案例就是關於某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繹出的事實」來代替。堅持實事求是,盡量依據時間發展順序客觀記錄事例。杜絕摻假現象,不會「合理構想」。不搞「文字游戲」,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變事實。

(2)獨特性原則。在撰寫案例活動中,倡導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工作,不人雲亦雲,不見風使舵,要有個性的觀察、個性的實踐、個性的反思、個性的表述。

(3)價值性原則。撰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推動教學的改革。因此,所選事例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價值程度,與案例本身的實際意義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向教學實際需要選擇事例。

2、編制格式

分析有關案例不難發現案例的一般格式與寫法。目前專家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變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與「提示——案例——訪談錄——分析」。「提示」,主要簡介「案例」與「分析」中將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論,可以促進理論知識與教學實例的融合。「訪談錄」以對話的形式記錄對有關教師進行的訪談,以外化教師的緘默知識,便於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產生的背景、過程和做法。教師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斷+反思」,其變式主要有「背景——片斷——反思」與「片斷——評析——反思」。

可見,案例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為了一個主題而截取的教學行為片斷,這些片斷蘊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它源於實踐,但高於實踐。案例以真實的教師和事件為基礎,但又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實錄,它是教師對自身典型教學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節課或一個片斷,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把幾節課的相關片斷疊加。從案例內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敘事式」和「對話式」;從案例內容的編排方式看主要有「單一式」、「對照式」和「遞進式」。反思一方面是基於案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例印證理論;另一方面要高於案例,要從案例的分析中生發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

⑥ 《小學教育》案例分析

對啊,他們管理的人員應該想到這個問題啊,小孩子不知道事情的深淺,這種潛在的危險他們是應該能夠想到並且避免慘劇的發生的,讓孩子們分批回宿舍就不會出現這種狀況了

⑦ 小學音樂教學案例分析!

出色的歌手
(鄂倫春民族歌曲)
教學設計說明:
《出色的歌手》是鄂倫春民族歌曲。因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體驗。因此,我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差異等為基本理念;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理念,通過運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多種教學形式和豐富有趣的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們積極主動的學習音樂、創造音樂、享受音樂,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智。在互動的學習中,教師以參與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成為學生們的合作夥伴、平等中首席者。通過本次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使師生間達到共識、共賞、共進。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歌曲《出色的歌手》,讓學生真正感受鄂倫春族曲調的風格特點,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們在體驗、探究、模仿、合作、綜合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
3、知識與技能目標
提高學生的音樂實踐和舞蹈創編能力,並能用輕柔而有彈性的聲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運用自豪、歡快的情緒,輕柔而有彈性的聲 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用不同的節奏型和不同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具准備:電子琴、打擊樂器
教學時間:2012年4月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教師跳舞,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想送給你們一個舞蹈,你們想看嗎?
(生)早已按耐不住內心的喜悅,不約而同的說:「想看」。
播放課件音樂,教師跳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師)老師跳的舞蹈是哪個少數民族的?
(生)蒙古族。
(師)看來,你們不僅有一定的欣賞能力,而且音樂的知識面還很寬。真了不起。我們生活在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會跳蒙古族。你們想不想讓老師帶你們走出大草原去鄂倫春族人們居住的地方走走、看看,了解那裡的風土人情?
(生)想。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鄂倫春族吧。(播放歌曲:出色的歌手)欣賞鄂倫春美景。
三、學習歌曲《出色的歌手》
1、聆聽
(1)初聽歌曲《喜歡》
思考:這首歌曲主要贊美鄂倫春的什麼?
(2)復聽歌曲
提問:這首歌曲的情緒表現是什麼樣的?
2、教師范唱
3、學唱旋律(教師彈琴)
學生用la來模唱歌曲旋律。
4、朗讀歌詞
(1) 教師按節奏朗讀歌詞。
(2)學生按節奏獨立朗讀歌詞。
(3)師生互動,隨音樂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5、學唱歌曲
(1)學生獨立填詞演唱歌曲
(2)教師糾正個別錯誤唱法
(3)找難點、突破難點
(師)這首歌曲我們已經基本學會了,哪位同學對這首歌曲還有不會的地方請你提一提,同學和老師幫你共同的解決。
學生任意提自己不會的地方,師生共同幫助解決。
(4)跟音樂反復練唱歌曲
6、歌曲處理
(1)提問:這首歌曲應該用什麼樣地情緒和聲音來演唱?
(2)教師彈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帶著演唱地情緒和聲音練唱歌曲。
四、創編活動
1、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打擊樂器為歌曲。
2、小組展示、評價
五、課堂小結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教育活動評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