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教育學主要講的是哪些方面的內容
數學,語文
2. 956小學教育學是什麼
956小學教育學:1.小學教育的產生與發展:機構的產生與發展,義務教育的普及,各國的教育改革等。2.課程與教學:小學課程的類型、設計與實施、小學教學的意義與任務、教學活動的本質與模式、教學原則、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3.教師與學生:學生的本質屬性、權利與義務、小學生的特點;小學教師勞動的特點、小學教師的角色、地位和職責、小學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等。4.小學教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班級管理、課外活動和少先隊活動的組織等。參考書目:1.《小學教育學》(第二版)黃濟、勞凱聲、檀傳寶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版。(叢書名:高等學校小學教育專業教材)2.《比較初等教育》張民選主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 什麼是良好的班集體
如何建設一個優秀班集體
班級是學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單位,也是班主任進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組織保證。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對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建立一個優秀班集體,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
一、確立班集體的奮斗目標
班集體的共同奮斗目標,是班集體的理想和前進的方向,班集體如果沒有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所以,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應該有一個集體的奮斗目標,這個目標應是遠期、中期、近期目標的結台,逐步實現目標的過程會產生梯次激勵效應,形成強大的班級凝聚力。作為班級組織者的班主任應結合本班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制定出本班的奮斗目標。在實現班集體奮斗目標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集體每個成員的積極性,使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過程,每一集體目標的實現,都是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要讓他們分享集體的歡樂和幸福,從而形成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我曾帶過一個基礎很差的班,班內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小學中的差生。這些學生一進入中學便表現出散漫的特點。剛開始的一星期,班內學生上課不聽,下課打追,作業不交、衛生不做,毫無集體榮譽感可言。查找原因,大都是破罐破摔,沒有學習目標,對自己缺乏信心。針對此情況,我找同學談心,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以此為起點,邁好初中第一步,確定第一個目標,塑造一個新的我。經過努力不僅達到這個目標,
班集體在畢業時還成為「三好班。」
二、培養正確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一個良好的班集體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去影響、制約每個學生的心理,規范每個學生的行為。正確的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級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熏陶、激勵的作用。在扶正壓邪,獎善惡的過程中,輿論具有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內要注意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善於引導學生對班級生活中一些現象進行議論、評價,形成「好人好事有人誇,不良現象有人抓」的風氣。
我接手過一個初二的班集體,班內學風很濃,凝聚力強,學生都有較遠大的理想,可是「傲」氣很重,都看重「大事」,不注重自己身邊發生的小事,不屑於做小事。如:放學後窗戶沒關就走了,大白天六個管燈全開著卻不以為然,等等。針對這種情況,我組織開展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班會,會上對小事該不該管進行了辯論,還列舉同學身邊發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後得出結論:「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同學們還在班會上倡議班會之後班內成立一志願團,定期為學校、社會做好事,產生很好的效果。有了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就會無形的支配集體成員的行為和集體生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三、實行班級管理民主化、細致化
有句話說:「抓在細微處,落在實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細致入微,才能使班級管理見成效,而在細致管理基礎上還應充分發揮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識的讓學生參與管理,創設各種表現機會,充分調動全班每個同學的積極性,形成民主管理氣氛使學生自我表現心理得到滿足,民主意識得到培養,管理能力得到增強。幾年來,我胡照魏書生老師的一些做法,在班內實行「分級管理制」。一級管理:六名班委,負責全班各大項工作的監督總結。二級管理:大組長和小組長,分管各組的學習和衛生。三級管理:科代表,負責各學科的學習情況,及時輔助任課教師的工作。四級管理: 職責長,負責班內各項小范圍工作,如「燈長」「盒長」「桌長」「門長」「窗長」等,把班內大小而瑣碎的工作分配到個人,使每個人都是官,都是班內小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民主激勵效應。
四、發揮班委會和骨乾的核心力量
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必須擁有一批團結在班主任周圍的積極分子,組成班集體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才能帶動全班同學去努力實現集體目標。在上一點中提到的一級管理人員即為班內核心力量,他們分別負責其它級別的各項工作,如「學習委員」負責指導總結「科代表的工作」「生活委員負責指導督促職責長的工作等。
五、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
集體活動能發揮娛樂、導向、育人的功能,班主任要積極組織、參與學校各項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相互關心,尊重理解和協作的關系。許多優秀班主任的經驗表明「寓教育於活動中」對實現班集體的共同目標對每一個人的健康成長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則需班主任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來確定。最後,良好的班集體的形成還需要有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完成以上工作。
4. 小學教育學考試重點
小學教育學考試重點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學概述
1、 識記教育心理學的定義與發展歷程
(1)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節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2)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A. 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1903年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教學心理學》
B. 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後,吸取了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學科心理學也成了教學心理學的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個性和社會適應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學心理學領域
50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的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也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
C. 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魯納發起課程改革運動,重視探討教學過程和學生心理,重視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
人本主義思潮也前期李一場教育改革運動。
重視研究教學中的社會心理因素
D. 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
皮亞傑、維果斯基理論的傳播
1994年布魯納總結教學心理學發展的成果:a. 主動性研究
b. 反思性研究
c. 合作性研究
d. 社會文化研究
2、 理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及其基本作用
(1) 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A. 學習與教學的要素 【5要素】
a. 學生
b. 教師
c. 教學內容
d. 教學媒體
e. 教學環境
B. 學習與教學的過程 【3過程】
a. 學習過程
b. 教學過程
c. 評價/反思過程
(2)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作用
A. 幫助教師准確地了解問題
B. 為是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C. 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
D. 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第二章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1、 識記心理發展、自我同一性、學習准備、最近發展區和關鍵期等基本概念
(1) 心理發展 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四個基本特徵:A. 連續性與階段性
B. 定向性與順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異性
(2) 自我同一性 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其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一致性形象。
(3) 學習准備 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4) 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多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
(5) 關鍵期 【勞倫茲】在某一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2、 理解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心理學發展與教學的關系,自我意識及其發展
(1)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A. 感知運動階段 【0~2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B. 前運算階段 【2~7歲】
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別是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主要有一下特徵:
a. 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b. 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c. 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
d. 思維不具可逆性
C. 具體運算階段 【7~11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能夠進行邏輯推理。
標志: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
D. 形式運算階段 【11~15歲】
a. 命題之間的關系
b. 假設-演繹推理
c. 抽象邏輯思維
d. 可逆與補償
e. 思維的靈活性
(2) 心理學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A. 認知發展制約著教學內容和方法
B. 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 自我意識及其發展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認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自我意識的發展:
A. 生理自我 3歲左右基本成熟
B. 社會自我 少年期基本成熟
C. 心理自我 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
3、 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認知方式的差異,智商的含義,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1) 認知方式差異
又稱認知風格,指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為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A. 場獨立與場依存
a. 場獨立 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
b. 場依存 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
B. 沉思型與沖動型 【反應時間與精確性】
a. 沉思型 深思熟慮且錯誤較少
b. 沖動型 很快地檢驗假設且常常出錯
C. 輻合型與發散型
a. 輻合型 找到最適當的唯一正確的答案
b. 發散型 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2) 智力差異
A. 智商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B. 智力的差異
a. 智力的個體差異
常態分布(中型分布)
b. 智力的群體差異
男女智力的總體水平大體相等,但男性的智力分布的離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結構存在差異,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領域
(3) 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A. 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B. 智力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影響學習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的遷移,並不影響學習是否發生。
C. 要求我們根據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與作用,不斷改革教學,努力因材施教,做到:
a. 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年齡分班教學、能力分級制】
b. 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是教學方式個別化 【布盧姆 掌握學習理論】
c. 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斯金納 程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
(4) 性格差異
A. 性格是特徵差異
a. 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
b. 性格的理智特徵
c. 性格的情緒特徵
d. 性格的意志特徵
B. 性格的類型差異
a. 根據個人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分為 外傾型、內傾型
b. 根據個人獨立或順從的程度,分為 獨立型、順從型
(5) 性格差異的教育含義
性格不會決定學習是否發生,但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性格也作為動力因素影響學習的速度和質量。性格的性別差異又會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還會影響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
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教育應更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
4、 評價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及其教育含義
(1) 人格發展階段
A. 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
B. 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C. 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D. 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E. 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12~18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
F. 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
G. 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
H. 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2) 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
A. 家庭教養模式
B. 學校教育
C. 同輩群體
(3) 人格發展階段的教育意義
第三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
1、 識記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和學習結果分類、先行組織者
(1) 加涅學習層次分類 【8類】
A. 信號學習 【巴普洛夫 經典條件反射】
B. 刺激—反應學習 【桑代克、斯金納 操作性條件反射】
C. 連鎖學習
指學習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反應動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應動作聯結。
D. 言語聯結學習
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語單位的聯結,即言語連鎖化。
E. 辨別學習
指學習一系列類似的刺激,並對每種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應。
F. 概念學習
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並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徵作出反應。
G. 規則或原理學習
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H. 解決問題學習
指學會在不同條件下,運用規則或原理解決問題,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2) 學習結果分類 【5類】
A. 智慧技能
表現為使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學習者的環境,使學習者能處理外部的信息。
B. 認知策略
表現為用來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內部組織起來的能力。它是在學習者應付環境事件的過程中對自身認知活動的監控。
C. 言語信息
表現為學會陳述觀念的能力。
D. 動作技能
表現為平穩而流暢、精確而適時的動作操作能力。
E. 態度
表現為影響著個體對人、對物或對某些事件的選擇傾向。
5. 如何創建優秀班集體
如何建設一個優秀班集體
班級是學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單位,也是班主任進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組織保證。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對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建立一個優秀班集體,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
一、確立班集體的奮斗目標
班集體的共同奮斗目標,是班集體的理想和前進的方向,班集體如果沒有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所以,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應該有一個集體的奮斗目標,這個目標應是遠期、中期、近期目標的結台,逐步實現目標的過程會產生梯次激勵效應,形成強大的班級凝聚力。作為班級組織者的班主任應結合本班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制定出本班的奮斗目標。在實現班集體奮斗目標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集體每個成員的積極性,使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過程,每一集體目標的實現,都是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要讓他們分享集體的歡樂和幸福,從而形成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我曾帶過一個基礎很差的班,班內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小學中的差生。這些學生一進入中學便表現出散漫的特點。剛開始的一星期,班內學生上課不聽,下課打追,作業不交、衛生不做,毫無集體榮譽感可言。查找原因,大都是破罐破摔,沒有學習目標,對自己缺乏信心。針對此情況,我找同學談心,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以此為起點,邁好初中第一步,確定第一個目標,塑造一個新的我。經過努力不僅達到這個目標,
班集體在畢業時還成為「三好班。」
二、培養正確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一個良好的班集體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去影響、制約每個學生的心理,規范每個學生的行為。正確的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級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熏陶、激勵的作用。在扶正壓邪,獎善惡的過程中,輿論具有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內要注意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善於引導學生對班級生活中一些現象進行議論、評價,形成「好人好事有人誇,不良現象有人抓」的風氣。
我接手過一個初二的班集體,班內學風很濃,凝聚力強,學生都有較遠大的理想,可是「傲」氣很重,都看重「大事」,不注重自己身邊發生的小事,不屑於做小事。如:放學後窗戶沒關就走了,大白天六個管燈全開著卻不以為然,等等。針對這種情況,我組織開展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班會,會上對小事該不該管進行了辯論,還列舉同學身邊發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後得出結論:「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同學們還在班會上倡議班會之後班內成立一志願團,定期為學校、社會做好事,產生很好的效果。有了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就會無形的支配集體成員的行為和集體生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三、實行班級管理民主化、細致化
有句話說:「抓在細微處,落在實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細致入微,才能使班級管理見成效,而在細致管理基礎上還應充分發揮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識的讓學生參與管理,創設各種表現機會,充分調動全班每個同學的積極性,形成民主管理氣氛使學生自我表現心理得到滿足,民主意識得到培養,管理能力得到增強。幾年來,我胡照魏書生老師的一些做法,在班內實行「分級管理制」。一級管理:六名班委,負責全班各大項工作的監督總結。二級管理:大組長和小組長,分管各組的學習和衛生。三級管理:科代表,負責各學科的學習情況,及時輔助任課教師的工作。四級管理: 職責長,負責班內各項小范圍工作,如「燈長」「盒長」「桌長」「門長」「窗長」等,把班內大小而瑣碎的工作分配到個人,使每個人都是官,都是班內小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民主激勵效應。
四、發揮班委會和骨乾的核心力量
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必須擁有一批團結在班主任周圍的積極分子,組成班集體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才能帶動全班同學去努力實現集體目標。在上一點中提到的一級管理人員即為班內核心力量,他們分別負責其它級別的各項工作,如「學習委員」負責指導總結「科代表的工作」「生活委員負責指導督促職責長的工作等。
五、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
集體活動能發揮娛樂、導向、育人的功能,班主任要積極組織、參與學校各項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相互關心,尊重理解和協作的關系。許多優秀班主任的經驗表明「寓教育於活動中」對實現班集體的共同目標對每一個人的健康成長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動則需班主任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來確定。最後,良好的班集體的形成還需要有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完成以上工作。
6. 教育學考試題:::班主任如何建設一個良好的班集體 急用急用,謝謝
(一)、加強班風建設
1、安排班級活動
要以全國少工委頒布的「加強少先隊思想道德教育和深化體驗教育的意見」為基礎內容,根據學校德育工作安排,引導少年兒童開展各項實踐活動。活動要加強對少年兒童思想品德教育和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活動之前要制定好計劃,明確活動要求,設計好活動並扎扎實實地組織實施,力求取得主題教育的最大效應。班主任與學生一起確定好本學期各項活動的主題,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靈活多樣、富有情趣的課內外活動,如主題班隊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友誼中隊舉辦一些聯誼活動。
2、營造向上氛圍
根據各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努力營造平等、圍結、和諧、進取的班級氛圍。
(1)制定班級公約、班風,給自己班級、小隊取個新名字,創作班歌等。(2)布置教室環境。如設立「袖珍圖書角」、「衛生角」、「金色童年」、「我們在這里成長」等文化背景。
(3)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責任心,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和成就感。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供顯示學生才華的機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自理自治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掘創新精神。
3、指導培養小幹部
班級小幹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認真選拔小幹部,同時要精心培養小幹部。第一,幫助小幹部樹立威信;第二,鼓勵小幹部大膽工作,指點他們工作方法;第三,嚴格要求小幹部在知識、能力上取得更大進步,在紀律上以身作則,力求從各方面給全班起到模範帶頭作用,亦即「以點帶面」;第四,培養幹部團結協作的精神,要能夠通過幹部這個小集體建立正確、健全的輿論,帶動整個班集體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形成集體的組織性、紀律性和進取心,亦即「以面帶面」。
(二)、班級考核評比
1.加強常規檢查評比
在上學期的基礎上,本學期將不斷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細則》,並繼續開展各項常規檢查評比活動,每天公布檢查結果。班主任要切實從班級自身出發,加強宣傳發動,指導訓練,將各項常規工作抓細抓實,力爭主動、科學、民主管理班級,切實抓好班風班貌建設。同時認真抓好班隊課、夕會課等,並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班隊活動,使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更合理化、規范化、藝術化。
加強教學常規的檢查評比。本學期,圍繞「規范秩序」的學校工作思路,加強對教學常規的檢查,要求班主任協助個人可教師做好教學常規的宣傳、指導、訓練工作,同時將班主任考核與學科質量掛鉤,與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合格率掛鉤,班主任要組織協調好各科老師合理安排拉差補差人員和時間,朝消滅不合格率的目標奮進。
在每日檢查評比的基礎上,每月匯總成績,並評出「常規優秀班集體」與「單項先進班集體」。期末,進行「優秀班集體」、「優秀雛鷹中隊」、「優秀班主任」及各個單項先進班集體的評選。
(三)針對特殊學生,開展特殊教育
1.期初排出特殊學生名單(貧困家庭學生、智力障礙學生、自控力差生),學校建立特殊學生檔案。 2.通過多種途徑,採取多種方法,對特殊學生開展教育。 班主任要通過觀察、與學生談心、聽取各方意見,建立起豐富的信息網路,隨時掌握與調控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思想行為動向。要力爭和科任老師及家長對學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態度,並時常同他們交換意見。特別要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取得共識,配合學校教育好孩子。 3.針對行為習慣差、自控力差的學生,學校成立行規學習班,由退管會的老師和學校有關老師對特殊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態度、日常行規等方面進行教育和訓練。 4.開展幫困助困活動。學校設立愛心基金,通過「結對助困」等活動,從生活、學習等方面對貧困學生進行關心幫助。
四、具體措施:
1、 抓好班級一日常規,杜絕遲到曠課現象,抓好自修課紀律,提高效率。
2、 提高板報、牆報質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構建良好的班級文化。
3、 利用班級刊物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勵學生。
4、 通過組織班級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增強班級凝聚力。
5、 定期開展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方法。
6、 開展有益的文體活動,促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7、 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力爭在各項活動中取得好成績。
8、 定期與學生談心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疏導解決學生的問題。
7. 小學教育學哪些課程
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普通話、教師口語、教學設計等。
1、教育學
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學是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和解決教育問題、揭示一般教育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教育是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教育學是有目的地培養社會人的活動。它是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2、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
3、邏輯學
邏輯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指導人們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的學科.邏輯學是研究純粹理念原則性的一門極為重要的科學,純粹理念就是人類大腦思維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
4、普通話
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 是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准漢語。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
5、教師口語
《教師口語》再版,說明"教師口語學"研究勢在必行,前景光明。要開好"教師口語"課,必須加強"教師口語學"研究,必須建立"教師口語學"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已成為近年來廣大口語教學研究工作者的共識。
8. 創建班集體的策略是什麼還有班集體的教育意義是什麼
一、確立班風內容
二、班風培養
三。是注意發揮班幹部和學生積極分子的作用。
四 是注意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
五 注意在活動中養成、鞏固、充實和完善
總之,班風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優秀班集體創建中的一項重要策略。作為班主任必須瀝青該系統的構成要素,並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匯聚起來,才能創建優良班風。而優良班風一經形成,就能夠使集體和它的成員形成自我教育機制,真正達到「無聲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的境界。所以,為創建優秀班集體我們沒有理由忽視班風建設,而且必須加強班風建設。
一、 常規管理為班級創造有序生活環境
班級是一種集體學習、生活的組織。既然是集體,就需要建設一套有序的組織結構和活動方式;學生在班級集體中從事學習、鍛煉、交往活動,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和依據一定的程序。有了一定的規則和程序,集體活動才能有條不紊,個人在集體中活動才既「」,又有所遵循、不觸規。而班級里要按課程計劃有序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也要以做好常規管理為前提。可以說,常規管理是班級的「開路」工作或奠基工程。
某一常規管理為班級開展的某一方面的教育創設環境和條件。紀律常規是班級一切活動必需的行為秩序條件。有了一定的紀律規范,才能保證班級的教育、教學順利開展。學習常規保證學生按一定的學習規程進行上課、自習、作業、考試等,有一定的學習常規才有一定的學習質量保證。活動交往常規是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間及與其他人之間交往的一般規則,它既是學生需要學習掌握的生活道德的內容與能力,同時,良好的人際關系又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發展的條件。環境衛生常規則是為了學生身體健康和順利學習而產生的要求,等等。可以想像,一個班級的學生如果行為守紀,教室窗明幾凈,師生、同學之間團結友愛,秩序井然,學習氣氛濃厚,那麼,這個班級一定朝氣蓬勃,德智體美勞的教育、教學活動也就有堅實的保障。所以,每個班級都需要有效的常規管理。
二、 抓常規是班主任管理班級的「入手處」
班主任面對班級里幾十個學生開展工作,其職責是要對全體學生的德智體全面負責,工作的任務重,內容多,千頭萬緒,工作量十分繁重。面臨千頭萬緒,班主任,尤其是新班主任從何入手進行工作呢?答案是:常規管理就是其「入手處」。常規管理是對班級學生一般因素、通常狀態的管理,常規是班級教學、紀律、日常生活的最基本要求,與每一個學生相關聯。因此,班主任抓好常規管理,就在班級建立了基本的秩序,為全班學生創造一個有序的學習生活環境。而且,班級常規管理內容為日常行為,具體細小,看得見,摸得著,一旦認真抓,容易出成效。班級工作走上了正軌,老師、學生既有成就感,又為進一步開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有經驗的班主任接到一個新班後首先抓的就是常規管理。
三、 實施常規管理就是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班級常規管理的內容都是些具體的日常「小事」,如,要求學生按時到校、准時完成作業、保持教室環境衛生、課間不要追打瘋鬧等。這些小事很平常,以至於每個班級里每天、每人都會發生,對老師、學生來說司空見慣。但用學校教育無小事的觀念看問題,這些小事恰是學生內在品質的外部反映,透過他們細小外部行為,可以推測學生內心的所思所想和情緒高低。如,准時到校,不缺課是熱愛學習的表現;對人有禮貌,是文明素養的表現之一等。正是這些具體行為,構成學生學習生活實踐的主要內容和過程,日積月累,逐漸積淀形成人的一項項品質。如果學生大部分日常行為都能按要求去做,規范有序,那麼,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在校生活就有質量,否則,可能是另外一種情況。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科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得出結論說:「教育無非就是練習正確的行為,練習從廣義來說就是組織青年合理的、有明確目的多方面的活動,使他們習慣於遵守社會公認的行為標准和准則。」因此,班主任進行常規管理就是對學生實施基本品德及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是指在兒童的幼年和少年時期,通過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的具體事情對他們的言語、行為、態度等進行訓練,以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基本的做人品質的活動。養成教育從日常的言行舉止入手對兒童進行訓練,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是一種細致的積累式的教育,欲積日常行為的涓涓細流,而後匯成良好品德的大海。養成教育強調從小進行訓練,養成習慣,打好做人的基礎。養成教育要求進行經常性練習,持之以恆,不可一曝十寒,方能形成穩固的好品格。我國自古有「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教育格言,意指嚴格的養成教育對人的成長有著重大的意義。
班級常規管理也是著眼於班級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學生的言、行、心態進行指導、規范、訓練,因此,與養成教育具有同樣的目標與功效;從教育手段的角度看,班級常規管理是學校實施養成教育的主要途徑。
初中學生正處於身體生長的第二高峰和心理的快速發展期,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他們身、心表現的突出特點是半幼稚半成熟,但其思想行為都還在形成過程中,還很不穩定,也未成型,因此仍是培養優良行為習慣的好時機。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當然,初中階段行為習慣的培養應與此階段的培養目標相符合,如,通過訓練他們按時到校、堅持出勤,培養學生守時惜時、努力學習的品質;通過訓練他們遵守課堂、自習、課間操等紀律的行為,養成他們自律、文明守紀的習慣;通過訓練他們做好清潔值日、保持教室清潔衛生的習慣,培養他們認真負責、講文明講衛生的素質等。而這些好習慣、好品質一旦形成,將使孩子們終身受益。
四、 在常規管理教育中繼承民族優良傳統
中華民族乃文明禮儀之邦。在民族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對於如何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形成了優良的民族傳統,並以儒家思想文化為代表,構建起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而聞名於世界。
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一生致力於「禮」的傳播和建設,他建議國君對老百姓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而對青少年的成長及教育而言,則「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把禮儀、禮貌作為做人的基點。因而,他要求其首先學習掌握對待各種人的態度及行為准則:「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對父母講孝道,對兄弟講友愛,對朋友要講信用,對大眾要有愛心和仁義。 孟子將孔子的思想概括發展為「仁、義、禮、智」四字道德規范,成為民族後世兩千餘年做人行事的標准。
宋朝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明確劃分了大學與小學的教育任務與方法。將小學教育的主要任務定為德育,使用養成教育的形式,通過「以事教進行道德規范教育。即「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達到掌握「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小學集解》)。朱熹擬定大學的主要目標是「明明德」,而且教育的方法主要「以理教」,但也仍然沒有放鬆對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的修養要求。在其主持的白鹿洞書院中,以「學規」的形式對其學生提出明確學習、待人接物的常規要求,分別有「為學之序 、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中國教育史》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年版第頁)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知識分子個人的道德修養途徑與要求。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有人認為世界已進入「後現代社會」 時代。中國傳統的人際和諧、天人合一的思想受到了世界、尤其是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重視,將重現其光輝。步入新世紀的大門,我們的基礎教育要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為指針,站在時代的高度對青少年進行文明行為、禮儀規范訓練。這就既要繼承我國優秀的道德文化傳統,但又要剔除那些諸如「愚忠」、「愚孝」等糟粕,學習借鑒世界文明禮儀,在學生身上培養起具有時代內涵的中華民族文明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