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教育抗挫折案例

小學教育抗挫折案例

發布時間:2020-12-19 01:42:08

①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適當超強度的運動,可以提高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籃球,足球,跆拳道,都是很好的提高孩子抗挫折的運動。

② 淺析怎樣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抗挫能力

抗挫能力差的表現: 1、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亂發脾氣、哭鬧。 2、受不了一點批評,光愛聽表揚的話,一批評就不高興,甚至哭鬧。 3、自尊心較強,好勝心強,好面子,承受不了失敗。 4、怕困難,遇到一點問題就退縮。 5、特別嬌氣,做錯了事,家長一說就哭。 6、不敢承認錯誤,老是用哭來推卸責任。 7、遇到一點困難就愁眉苦臉,不是想找大人幫忙就是想放棄,或怨天尤人。 8、從不尋求解決困難的辦法,從不分析失敗的原因。 抗挫能力差的原因孩子成長的過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正常的現象,能夠忍受和消除挫折並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然而,現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較差。舉例說明:前些年新聞媒體上曾經報道過的《夏令營的較量》,中國孩子在中日夏令營中的表現實際上是差強人意的,他們表現出的獨立能力、抵禦挫折的能力明顯低於日本的孩子,這點不得不令人擔憂,也因此掀起了一輪挫折教育大討論以及關於青少年能力培養的思考。另外,媒體上也經常報道,有的孩子因為受了點委屈就跳樓,許多孩子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好就離家出走、甚至自殺,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高考生成績一直很好,家長對其期望值很高,考上名牌大學不成問題,可高考後自己估分覺得考得不理想,感覺對不起家人,就留下遺書自殺了,結果是這個孩子的成績考得很好,只是當時估分不準確,如果他的抗挫能力強一些,現在應該是個坐在課堂里學習的大學生,將來還會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可現在留給家人的確是無盡的痛苦。這些案例比比皆是,其實都是缺乏抗挫能力的表現,曾經有一個專家對幼兒受挫能力進行過調查,結果有55%的孩子頂不住失敗的打擊,31.2%的幼兒認為自己沒有經過挫折,承受能力不強。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孩子怎麼啦?為什麼在挫折面前,我們的孩子顯得那麼脆弱? 1、自身因素:當前,日益競爭的社會使得家長對孩子過分重視智力開發和掌握學習技能,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使他們缺乏起碼的生存能力和奮斗精神,缺乏獨立精神,缺乏必要的知識、經驗的准備,這是兒童容易受挫的最大原因。孩子自身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兩方面。比如生理方面,讓一個三歲的孩子去畫一個很形象的人物,他肯定完成不了,因為他還處於塗鴉期,畫不出來必然會產生挫折感;如果某個孩子動作協調性發展不好,他再怎麼努力,在各種體育活動中也很難得第一,也會產生挫折感。心理方面的,如果一個孩子做事缺乏堅持性和毅力,遇到困難不是想辦法克服,而是採用迴避的態度,也是造成挫折的原因之一。2、家庭因素:外部因素主要來自環境方面,隨著獨身子女的日趨增多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孩子大都從小就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環境中,是在溫室里、蜜罐里長大的,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逆境教育」。 (1)包辦代替 家長習慣對孩子的事務包辦代替,恨不得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孩子沒有了任何實踐的機會,使得孩子的多種能力得不到良好的發展,「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意識也難以培養起來。這樣,當孩子真正面對現實生活,面對競爭,不能處處第一、事事得到滿足時,他們自然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2)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經驗,遭遇挫折是難免的。大人不應嘲笑孩子,或責怪孩子這錯那錯,而是應該平時多注意培養孩子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品質,並在克服困難方面為孩子樹立榜樣。 (3)針尖對麥芒 挫折教育不是針尖對麥芒,必須注意適度和適量,過度的挫折感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恐懼感,最後喪失興趣和信心。 (4)不幫孩子總結敗因 孩子輸了比賽哭是種自然發泄,也是要求上進的表現,家長不能說「輸就輸吧,沒關系」,否則會助長他無所謂的心態,而應幫他分析失敗原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5)過度預期孩子的能力 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既要求孩子樣樣全能、次次最優;又盡力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特別是物質方面的需要。由於家長的這種態度,孩子也逐漸對自己形成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事事爭強,贏得起輸不起。家長總是對孩子說「你肯定是第一名」、「我最喜歡你考一百分」等,這會讓他覺得只有第一名,爸媽才會喜歡,如果做不到,就不喜歡他了,這會使他不願意麵對挫折和失敗。 (6)家長的處處遷就,對兒童需要的極力滿足,又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凡是他想達到的目標,總是可以一帆風順地實現。 (7)不適當的家庭教育給孩子所營造的成長氛圍,與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真實經歷之間的強烈反差,是孩子難以面對現實、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8)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 許多家庭出於對孩子的愛護之情,在生活中盡量避免讓孩子受挫。當他們預見孩子可能碰到困難時,他們總是自己挺身而出,為孩子掃除障礙。 家長這種「可憐天下父母心」的舉動和認識,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這些在父母保護傘下長大的孩子一旦碰到問題和困難經常會不知所措,無能為力,不敢去面對,還容易產生畏懼、退縮、抑鬱、失落等情緒,更別說去想辦法戰勝困難、解決問題了。長此以往,這些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更輕易受挫。 3、外界原因:此外,還存在一些外在原因使得孩子受挫。比如:孩子去參加比賽,總會有輸有贏,輸了的孩子必定會受挫,這並不是因為孩子不努力,而是因為冠軍只有一個。 抗挫能力的培養: 1、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認識抗挫教育的重要性 許多父母都認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應該對孩子保護有加。這種觀念直接影響了孩子。其實,一個人受點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處。家長應正確看待挫折的教育價值,把它看成是磨煉意志、提高適應力的好方法。我國自古就有「自己跌倒自己爬起」的古訓,家長要認識到,孩子要長大,將來必定要自己去面對社會、人生和生活中的一切。因此,有意識地讓幼兒受點苦和累,受點挫折,讓幼兒品嘗一點生活中的磨難,從而使其懂得人生道路的坎坷,並學會從挫折中接受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獨立意識,以及應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小的方面來說,對於他們個體的成長有利,大的方面來說,今天的幼兒將擔負起明天社會發展的重任,未來社會競爭更為激烈,每個人都需要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棟梁,對於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好在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了「溫室的鮮花生命力永遠比不上山間的野草,讓孩子直面挫折,學會應對挫折,才會讓孩子活得更好。我們需要對孩子進行適度的挫折教育,以增強其承受挫折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因此,幼兒抗挫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抗挫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 心理家研究指出: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九成以上的人會選擇五種反應:攻擊、退化、壓抑、固執與退卻,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於10%。大多數人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總是將失敗的想法歸咎到負面的事物上,習慣對自己一味的責備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調整負面情緒。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一個能笑看一切的人抗擊打能力必定會比一般的人強。具備很強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舊能夠快樂前行的孩子,因此,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個性很重要,讓孩子能微笑著面對挫折。 2、把握挫折教育的時機,幫助幼兒正確理解挫折孩子對挫折正確的認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關鍵,是我們進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兒年齡小,對事物的認識是具體形象的,家長在幼兒面臨困難時,應該讓他們直觀地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從反復體驗中逐步認識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從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會遇到困難,成功的喜悅恰恰來自於問題的解決。只有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感受挫折,認識挫折,才能培養出他們不怕挫折、敢於面對挫折的能力。所以我們在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時,應該讓幼兒直觀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真實感知挫折,認識到生活有順有逆、有苦有樂,從而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只有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確理解挫折,才能培養他們不怕挫折、勇於克服困難的能力和主動接受新事物,承認並敢於面對挫折的信心。家長在平時孩子碰到困難時,教育孩子採取不迴避的態度,鼓勵孩子面對現實,勇敢的向困難發起挑戰。一句「你行的」、「你真勇敢」、「好樣的」、「瞧你做得真好」……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激勵他努力去克服困難,當孩子一次次戰勝困難時,他們便增添了勇氣,激起了戰勝困難的願望。這使家長的「你行」也就變成了他們自己的「我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反復出現某些性格上的缺點,不少家長也都常常為此大呼小叫,而事實上,這樣的處理方法很不利於幼兒的心理成長。在遇到這種情況時,首先是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遇挫時要進行冷靜的對待,不過分去放大自己的挫折感,這是克服挫折的重要因素。要隨時暗示自已:困難誰都會遇到,「既來之,則安之」,用心理暗示緩解挫折感。例如,自己告訴自己「明天會更好」,給自己打氣,使自己感覺到希望。還應創設一種寬松的情境,讓幼兒自由表達他們受壓抑的情感,抒發他們的不滿,以緩解他們不愉快的情緒;如果孩子很生氣,甚至大怒的話,則應找一些他們喜歡的活動,吸引他們參與,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從自己喜歡做的事中找到自信,從而減輕或消除挫折感。 3、教會孩子正確對待失敗 很多情況下,給孩子帶來最多打擊的往往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他對失敗的理解。比如你的兒子沒能被選上代表幼兒園參加聯歡會,他想到的原因可能是:「我不如別的小朋友。」但也有其他原因,比如「他們需要更多小女孩」,或者「他們要挑唱歌唱得最好的」。這樣做不是要你教孩子逃避責任——有些時候導致失敗的確實是孩子自身的原因。「任何人做事,一開始都會有困難」,這個是必須要告訴孩子的。父母可以激勵孩子堅持到底,不必把盡善盡美看得過重。不要迫不及待地為孩子提供幫助,讓他們自己試著用不同的方法來迎接挑戰。如孩子學寫字有困難,可以先讓他臨摹。 作為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態度常常是不穩定的,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在碰到困難和失敗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和挫折,這時,家長要及時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你只要勇敢,一定能做好的」,「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看一看下次怎樣做」。家長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嘗試,同時,教育孩子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難和抗挫折的能力。4、對孩子的期望應合理,培養孩子能正確地評價自我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家長應有客觀的評價,並據此對兒童的成長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勵孩子向恰當的發展目標努力。如果家長只看到孩子的優點而無視他的缺點,孩子就會對自身的不足缺乏認識而驕傲自滿,不能接受失敗;如果家長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就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使孩子不敢面對失敗;當然,家長如果總是挑孩子的毛病,貶低孩子,對孩子不抱期望,也同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這樣的孩子缺乏自信,會逃避困難以求避免挫折。總之,家長對孩子不合理的期望會加大兒童遭遇挫折的機率。相反,家長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導孩子對自我進行正確的評價,對自己在實現目標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挫折能有適當的預測。這樣,孩子心理上對承受挫折有所准備,當面對挫折時也就會客觀、冷靜地應對。 5、給孩子樹立榜樣,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心理學研究表明,榜樣對兒童行為的形成和改變有顯著的影響。給孩子樹立不畏困難、戰勝挫折的榜樣,不僅有助於增強兒童勇敢面對挫折的信心,還可以向兒童揭示出這樣的道理:對任何成功者不應僅僅羨慕而更應敬佩和學習,世上沒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斷進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正確適當的引導同樣尤為重要。只要成人正確成功地加以引導和肯定,無疑是給了孩子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因為幼兒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因而應採取正面教育的方法,為他們樹立正確的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增強幼兒的抗挫折能力。 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適時地給孩子講些有關於挫折教育的故事,可以給孩子講述偉人成長的經歷、故事,「自古英雄多磨難」,世界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是身經磨礪百煉成鋼的。希望孩子以這些名人作榜樣,不畏挫折。兒童生活中最好的直接榜樣就是家長。「身教勝於言傳」。家長對待挫折的態度和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態度和行為。 孩子也可以成為自己的榜樣。比如,對孩子戰勝挫折的經歷,家長應指導兒童將其記錄下來。這樣,當孩子以後又面臨挫折時,可以提醒他看看這些記錄,向自己學習。當然,樹立孩子做自己榜樣的形式絕不是僅此一種,家長和孩子可以結合實際創造適合自己家庭的特殊形式。 6、注重幼兒能力的培養,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以及抗挫的信心 要想減少孩子遭遇挫折的次數,就要增強孩子抵禦挫折的能力,如掌握與年齡相符的知識技能,比如大班的孩子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會穿衣、系鞋帶、疊被整理玩具等,如果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會做,他就會在集體活動中落後於別人,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失去自信,以至於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不會做,反正我是落後的。除這些基本技能以外,還要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遇到困難不退縮、失敗後不悲觀等。另外家長要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如洗手、洗臉、穿衣、整理床鋪等,很多能力不是一次就能達到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放過任何機會抓住教育,應隨時教育,隨時觀察,抓住機會,為他們提供條件,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當幼兒進步後,家長一定要以積極的態度給予贊揚和鼓勵,強化幼兒的行為,並隨時表現出認可的神態,使幼兒的受挫意識得到改變,提高他們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能力不足的孩子,一遇困難就無力應付,時時會被挫折壓得垂頭喪氣。能力強的孩子,善於解決問題,不易受挫,而且即使受了挫折,他們也能積極地從其它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補償。兒童的許多能力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當兒童面對問題時,父母不應以「決策者」的身份越俎代庖,替孩子做決定、執行決定,而應作為「顧問」,向他們提供建議,對他們的選擇提供咨詢,教給孩子一些克服困難的方法,最後由兒童自己做決定並實施。這種教育過程不僅可以培養兒童的能力,而且還能培養兒童自己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精神。 7、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氣 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為了讓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少吃苦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適當地吃些苦頭,培養他承受挫折的勇氣和能力。有了這樣的准備,孩子才可能在今後少吃苦。不少家長也懂得這個道理,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艱險、勇敢堅強,但這種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家長既不忍也不敢將孩子置於困難之中。然而,面對挫折能夠堅韌不拔的性格,僅靠說教是無法培養的,兒童必須經歷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家長在日常教育中還應注意設計教育環境,不要一味給孩子營造一切需求都能輕易得到滿足的生活環境,更不要阻礙孩子適當接受困難和挫折磨練的機會。挫折教育重要的並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後是否有恢復能力,是否有無所畏懼的自信心。其實,挫折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尋找幸福的能力,這樣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家長要提高認識,改變原來的教養態度,讓孩子走出大人的「保護圈」,放開手腳不要怕孩子摔著、碰著、餓著、累著,孩子摔倒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對挑食、偏食、厭食的孩子,餓他一兩頓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家長不要去幫忙,例如,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褲子自己穿,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解決掉,把他們前進的障礙清除得乾乾凈凈。 8、放開手腳,讓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中國孩子的致命弱點在於沒有自主性、依賴性強。這種現象歸根結底就在於父母的包辦代替,讓孩子缺乏自信,能力低下,使孩子喪失了自我實踐的機會。 孩子穿衣、穿鞋時,笨手笨腳,磨磨蹭蹭,父母過來很快就幫他穿好了;孩子小時候學著自己吃飯,可能弄得滿桌子都是掉的飯菜,還是沒有吃到嘴裡多少,父母看著便不耐煩,於是親自喂孩子吃飯。父母的做法看起來利索、痛快,但卻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同時也養成了孩子凡事依賴父母的習慣。 如果對孩子過度地溺愛,事事包辦代替,最終會使其養成嬌弱的弱點,以至於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例如孩子摔倒了,如果不嚴重,我們應鼓勵他自己爬起來,而不是急切地跑過去相扶;孩子想要玩具,應當鼓勵其自己去拿,衣服也要鼓勵其自己去穿等,切不可讓他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我們應當使孩子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一定的障礙和挫折,讓孩子在生活中漸漸學會獨立面對一切。 要捨得讓孩子吃苦,讓孩子吃苦應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對孩子不要太溺愛,讓他吃點苦,受點折騰;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給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務,孩子能做的,父母絕不要包辦代替。 9、進行體能上的磨煉,以鍛煉他們的意志 例如,冬季來臨時,鼓勵他們早起晨跑、晨練,磨煉他們與嚴寒作斗爭的意志和毅力;在家裡,也可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徒步郊遊、爬山、逛公園等,從而使孩子體驗到勞累,體驗到艱辛,體會到生活中除了甜,還有苦和辣,使孩子在各種環境下受到挫折的磨煉。 10、通過批評、忽視等方式,使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現在的一些孩子聰明伶俐,但由於在各種游戲和競賽中,父母總是讓孩子勝利,做事情總是表揚孩子做得最好,結果使孩子爭強好勝、自以為是,偶爾接受批評,便會沮喪、惱怒或喪失信心。因此,對他們適當批評,指出其缺點和不足,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游戲活動中,不一定每次都讓孩子做主角,在競賽活動中,也不一定要想盡辦法讓他們勝利。而當孩子犯錯時,對其給以適度的懲罰,也可以使其體會受挫折的感覺,學會自我調節。有的父母不願看到孩子失敗,下棋、玩撲克、游戲、競賽時,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贏,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有的家長總怕孩子受委屈,即使孩子做錯事,從不說孩子的不是,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只聽得進贊揚的話,而不能接受批評的壞習慣,在學校一受到老師、同伴的批評,就會出現逃課、逃學、與同伴發生沖突的事件。其實,作為家長,有時讓孩子體驗一點失敗的滋味未嘗不是好事,可借機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有缺點,這些缺點自己不知道,但別人很容易發現,只有當別人批評時,自己才知道錯在哪裡,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並非討厭自己,而是幫助、愛護自已,讓孩子懂得有了缺點並不可怕,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11、不要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要讓孩子明白:想得到一個東西,必須自己付出。只有經過自己努力獲得的東西,才是最好的,也是最值得珍惜的。 12、利用現實生活,提高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美國人對孩子的教育值得我們借鑒,美國的教育專家認為,培養孩子的獨立處事能力和抗挫能力,父母具有重要作用。美國的孩子從小就單獨居住自己的房間,自己活動,鍛煉獨立生活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分擔家務,例如打掃房間、替父母買東西等。在這些活動過程中他們常常會遇到困難挫折,父母應要求他們獨立解決問題,在排除這些挫折的過程中,使他們進一步地成熟起來,提高獨立處事的能力。 當家裡發生一些變故時,父母不要向孩子隱瞞,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磨難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財富,如果父母向孩子隱瞞實際情況,孩子就會失去戰勝磨難的機會。失去這種生活實踐的機會,對孩子來說損失是非常大的。13、生活中尋找逆境教育,提高幼兒抗挫能力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挫折,都是磨煉孩子意志和毅力的運動場。但挫折教育,也並非是讓父母去搜索挫折,給孩子預制挫折,而是主張順其自然,讓孩子在挫折中體驗真實的生活。適度和適量的讓孩子感受挫折,在孩子遇到困難而退縮時鼓勵孩子,當他跨過了無數道溝溝坎坎之後,就能體驗「一覽眾山小」的人生修為。生活中,小挫折無時不在,讓孩子經常有一些小挫折,在解決小挫折的過程中,可以增強抗挫能力。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失敗的原因有多種,除自己的原因以外,也會有外界的原因,我們要總結失敗的原因,下次盡量避免,只要努力爭取,就會成功。 14、有意設計障礙,培養孩子抗挫能力 眾所周知,自信心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鑰匙,注重幼兒早期自信心的培養,將有助於幼兒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強。對孩子來說,在成長的道路上難免要遇到苦難、阻礙,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果孩子平時走慣平坦路、聽慣順耳話、做慣順心事,那麼一旦他們遇到困難,就會不習慣,從而束手無策、情緒緊張,容易導致失敗。所以家長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有意地給孩子設置些障礙,可以培養孩子更好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碰到挫折時有足夠的心理預備,並能沖破阻礙、重新站起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在設置障礙時,要注意挫折教育具有預防性和針對性,可有目的地組織障礙性活動。同時,家長還要注意孩子的年齡特點,設置障礙的困難程度須是孩子通過努力能夠克服的,從而培養他們挑戰困難與挫折的自信精神、堅強意志和抗挫能力。 當然,家長在給孩子設置障礙時應注重幼兒的年齡特點,設置的障礙困難程度須是幼兒通過努力能夠克服的。前蘇聯教育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就提出:要讓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我們家長就應該遵循這一理論,為孩子設置適度的障礙,才能讓孩子不斷體味到成功,增強自信,從而產生戰勝挫折的動力。 我們設置的情境應符合幼兒心理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把握好情境的「難度」和「強度」,避免使幼兒產生畏難情緒,當幼兒面對難題或遭受失敗而出現情緒波動時,家長不必急忙去代替包辦,更不能埋怨或奚落幼兒,應該留在孩子身邊給他們一種安全感;同時,鼓勵幼兒積極嘗試,尋找戰勝困難的途徑、方法,必要時給予一些指導。 在設置障礙時,父母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組織障礙性活動。因為設置障礙會產生正反兩方面的效應,如果運用得不好,反而會刺傷孩子,抑制孩子的積極行為。父母在為孩子設置障礙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設置障礙的對象是經常受到表揚的孩子 設置障礙的對象主要是那些經常受到表揚的孩子,這些孩子在生活中總是一帆風順,所以要給他們增加一些挫折。而對那些受挫較多、性格內向而又脆弱的孩子,不適宜採用這種方法。 (2)設置障礙要適度和適量 由於孩子受挫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因此在設置障礙時,對於年齡越小的孩子,設置障礙應該越少,障礙發生的頻率應該越抵。對於受挫較多的孩子,設置障礙應少,甚至可以不設障礙。設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強;同時,孩子一次面臨的難題不能太多,否則,過度的挫折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其產生嚴重的受挫感,從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3)設置障礙要循序漸進 障礙的設置應該具有漸進性。障礙應該由小到大,由少逐漸增多,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難度,切不可一開始就給孩子一個下馬威,這會一下子把孩子的自信心摧垮。 (4)設置障礙要與鼓勵、表揚相結合 設置的障礙應與鼓勵、表揚相結合。當孩子排除了障礙、戰勝了挫折時,父母要給予及時的幫助與鼓勵,強化孩子積極的行為,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在孩子遇到困難而退縮時,要鼓勵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並取得成績時,要及時肯定,讓孩子體驗成功,從而更有信心去面對新的困難。 (5)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情緒反應 孩子在遇到困難與障礙時,感到委屈是難免的,產生一些不良的情緒反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父母應該有這種心理准備。在孩子受挫後,對一般的情緒反應,父母可以不加理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然後振作起來;如果孩子情緒反應過度,父母要給予溫情的鼓勵以及必要的心理上的支持,讓孩子及時擺脫失望、傷心等不良情緒反應,及時地樹立信心。 父母不要輕易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有時候,父母不妨延遲、拒絕,讓孩子嘗嘗挫折感。比如,孩子要吃飯時,故意晚點開飯;孩子想要玩具時,不妨可以拒絕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經歷一些困難與挫折,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教育抗挫折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