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留守兒童教育故事
留守女生日記
星期三 天氣:晴
爸爸媽媽已經走了兩天了,今天是報名的最後一天,我要帶弟弟去報名。
弟弟讀一年級了,聽說一年級的新同學報名會很麻煩,我有點擔心。
一年級報名的地方有很多人,我們根本擠不進去。有幾個大人還跟老師吵起來了,我就帶著弟弟坐在教室前面的台階上等。
三年前我上一年級,是爸爸帶我來報名的,一會兒就弄好了。我問弟弟想不想爸爸,弟弟說不想。我狠狠地推了他一下。快12點了,來報名的人越來越少,終於給弟弟報上了,在一(1)班,我以前也在一(1)班。
然後我去給自己報名,老師批評了我,因為老師要下班了。但還是把名給報了。明天,我和弟弟就都上學了。下午為弟弟買好了鉛筆、橡皮、文具盒,還有本子。
星期一 天氣:晴
今天開學典禮,要很早很早就到學校,也就是說我要更早更早起來,幸好不是冬天。早飯吃什麼呢,我倒真是想了很久呢,弟弟不喜歡吃辣的,而我喜歡吃辣的,可怎麼辦呢?終於決定帶弟弟到外面吃粉干。而我要趁著這點時間把菜園子里的菜摘下一點來,要不中午又不知道該吃什麼了。弟弟還在睡覺,我本來想讓他幫我的,可他太小了,才6歲,於是我就自己去摘菜了。隔壁吳阿姨起得也很早,和我一起摘菜,還誇我能幹呢。
星期三 天氣:雨
今天,老師來找我,說讓我當宣傳委員。我很高興,我喜歡把自己的字漂亮地寫在黑板上,再加上許多很漂亮的畫兒。我的字寫得很漂亮,讀幼兒園的時候,媽媽每天都陪我練字,橫平豎直地寫: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後來媽媽去了南邊工作,我也一直在練,一練字就能想起媽媽。
可我拒絕了老師,老師問我原因,我一句話沒說。因為我下午回家要做飯,要洗衣服,要做作業,要檢查弟弟的作業,還要陪弟弟練字。我想,等弟弟長大了,寫字的時候也一定能想起我。
可是我想當宣傳委員。
星期二 天氣:晴
放假了,我和弟弟哪兒都沒去,做完作業,我倆就在門口的石墩上坐著。我知道弟弟在想媽媽,我也在想。
星期六 天氣:多雲
終於上課了。
同學們都興高采烈地談論著他們假日里的趣事,並爭著告訴老師,他們和爸爸媽媽去了哪裡玩。老師也問了我,我說我在想媽媽。老師看了我一眼沒有說話。
下課後,老師讓我填一個表,老師說我是留守孩子,要填這樣的一個表,做一個統計。
老師問我的臨時監護人是誰。
沒誰!
老師以為我不知道什麼叫監護人,又給我解釋一番,她問我誰幫我做飯,誰幫我洗衣,誰幫我檢查作業。
我悄悄地問老師,我能不能是那個誰?
老師很生氣地拍了桌子,「也就是說現在沒人帶你,你自己做這些家務?真是的,你爸爸媽媽也真夠狠心的,怎麼能這樣?你弟弟還在讀一年級吧?也要你照顧嗎?真是過分!你爸爸媽媽怎麼能這樣啊!」
我看著老師生氣,看著老師批評我爸爸媽媽,沒說一句話。我覺得,老師說的對!
老師後來問我要了爸爸的手機號碼,說要教育爸爸!可是,打不通!
我知道打不通,因為我每天都打,從沒通過。
星期日 天氣:雨
每天下午,我和弟弟哪兒都不去,只是坐在石墩上,想媽媽。這好像是我們的一個習慣了。
今天弟弟突然問我:姐姐,媽媽是不是不要我們了?
我也不知道。
媽媽,你是不是不要我們了?
② 小學教育案例 如何讓留守兒童遠離自卑走向成
由於缺乏父母關愛,交流渠道不暢,留守兒童難以向外界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閉的心理;此外,留守兒童在與同齡人交往的過程中,由於顯性與隱性的現實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內心容易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緒。親情呵護的缺位,孩子在一個缺乏溫情的環境中長大,使得孩子們不懂得去享受愛,去關愛別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應有的鼓勵和肯定,導致孩子對生活、學習自信心不強。
[2](一)以活動為載體,讓他們學會交往
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性格孤僻、冷漠的學生學會關心別人,和同學交往的過程中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古語說:「投桃報李」,人際交往是互酬性的,你與人家交往,人家才願意與你交往。教育他們最簡單的主動與同學打招呼做起,每天能主動地與同學聊天,形成一種習慣,就能逐漸擺脫孤獨了。同時,有意識的多舉行一些文體活動,如教師節、「六.
一」、中秋節等節日安排文娛演出,春季、冬季舉行運動會,多動員他們參加。在參加的過程中和其他同學團結協作,共同拼搏,為集體爭光。與此同時,和其他同學增進了解,促進溝通,互相關愛。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這樣,他就會被無數善意的手握住的。
(二)了解、尊重、賞識,培養他們自信心
幫助留守兒童在生活和學習中樹立自信心,是克服自卑心理的關鍵所在,讓他們在各種困難和挫折面前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善於這些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事實上,每個孩子有了才能,會引以為自豪,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心理學家威廉.
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懇求別人對自己的關懷。」一般來說,留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較強,班主任教師可以智慧性地在班幹部配置上設置諸如「勞動委員助理」、「勞技課科代表」等職位,鼓勵留守孩子積極參與這些職位的競爭。教師對留守兒童應細心觀察,努力發現留守孩子的長處,並合理地利用孩子的優點,讓孩子多參與班集體的管理事務,以樹立其對生活、學習的信心。
(三)、鍛煉意志,激發他們戰勝困難、挫折的勇氣
針對留守兒童意志薄弱,不善於克服困難的狀況,可以開展各種類型的主題班會、演講等教育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同學之間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挫折是經常出現的,應正視所面臨的挫折和困難;同時,組織學生了解名人、偉人的故事,讓他們談看法,談體會,以提高他們對生活中各種的認識。另外,教師還應該在培養孩子自覺性、果斷性、自製性和堅持性上多努力,以鍛煉孩子的意志。(四)、特別的呵護特別的愛,培養學生的自護能力
隨著社會流動人口的增加,隨著多種經濟型體制的並存,貧富懸殊,犯罪率出現了上升的趨勢。於是社會不安定因素也在增加,教師應結合學校的德育教育,團隊活動指導學生懂得自護、自救常識,珍視生命,教師可在班級中展開一些機智擒敵,大膽自救,冷靜脫陣的案例分析,增強學生的自護自救意識,同時還可開展一些安全知識講座等活動,使學生的自護、自救成為一種能力。
③ 如何做好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
越來越多的農民工父母為了謀生外出打工,但卻把的子女留在了農村家裡,由老人或親戚照看,造成「單親教育」、「隔代教育」、「寄養教育」的現象,使學生成為留守兒童。
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下面本人就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學校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做出以下幾點意見。
一、留守兒童存在哪些問題第一,安全問題。
留守兒童雖然有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於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
因此在課余和節假日等老師無法監管的情況下,留守孩子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兒童的安全問題成為很大的隱患。
第二,心理人格問題。
據由於留守孩子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應該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
尤其當遭遇挫折時,不願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
第三,道德品行問題。
留守兒童一般為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初中生,正處於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
如果是有祖父母來隔代撫養教育,往往意味著由較低文化家庭成員來撫養孩子;
留守孩子由於長期處於這種狀況中,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的健康成長。
第四,學習問題。
隔代撫養的孩子,無法在學習上得到家長的幫助和指導。
而雙親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樣很難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的輔導。
因為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二、學校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
1、加強家長與留守兒童的聯系。
學校和老師應當為搭建溝通的橋梁,起到積極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家長與子女間的聯系是雙向的,如果與家長聯系困難,那至少學生一方的資源是可把控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動溝通多了,親情也就溫暖直達了。
2、營造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
學校通過校內廣播、刊物、宣傳欄、集體活動等形式,積極傳播良好的學習方法。
學校周邊的環境,如網、游戲室、錄像廳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營業性場所應教育學生遠離。
3、鼓勵學生住校,專設教輔老師。
學校應鼓勵留守兒童住校,採取集中管理老師有更多機會與學生溝通,學生節省大量上學時間。
針對寄宿學生,專設教輔老師,由班主任或班級科任老師擔任,其主要職責是關懷學生放學後的生活情況,並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和學習態度,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後學習方法。
4、積極推行家訪制度。
制訂「分工家訪,共享信息」的家訪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分頭對每個學生進行家訪,了解班上每個學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親在哪裡打工,從事什麼工作,平時跟孩子採取什麼樣的聯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監護人是誰,對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採用什麼方法等。
家訪後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級老師開會共享,針對其中的難題,大家一起商討。
5、提升教師自身修養。
老師們做什麼,學生們學什麼。
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學生模仿。
因此除學校一直強調的專業水平提升外,不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師都必須普遍重視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個人修養。
這種修養的提升,雖非一日之功,但如果從學校、從教師個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視,是能夠在短期內起到相當明顯的變化,從長期的潛移默化看,效果更是驚人。
總之,為留守兒童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是學校、家庭、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應提高認識,協調一致,為此做出積極努力,使留守兒童和所有孩子一樣享有同一片藍天,受到同樣的關愛,把素質教育落實到每一個孩子身上。
④ 有關留守兒童的故事
雖然沒有父母在身邊,小張宏一點沒有放鬆對自己學習的要求,各門功課成績都在班裡名列前茅,連年獲得校三好學生。她關心同學,熱愛集體,學校成立留守小隊以來,她被民主推薦為「溫暖小隊」的小隊長。她積極組織小隊隊員開展義務勞動,慰問演出「拾舊利廢」等活動。關心隊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榜樣示範,把苦的累的留給自己。張紅,一名普通的留守孩子。面對孤獨,她選擇了快樂;面對逆境,她選擇了堅強。
胡迎晨,女,1994年3月出生,蒙城縣葛橋中學九年級(1)班班長。胡迎晨作為一名留守兒童,她一邊讀書,一邊照顧長期卧床不起奶奶,還要靠販賣青菜、喂豬養鴨掙來的錢交每學期的學雜費。她學習非常努力,被評為市級和校級「三好生」。雖然自己的家裡很窮,她卻經常資助比她困難者,帶頭為班裡面臨輟學的同學進行捐款。她品學兼優,樂於助人,主動幫助班裡後進生補習功課。組織班級學生護送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痹症的同學上下課,而且她自己還堅持天天參加。胡迎晨總能對比自己困難同學伸出溫暖的手,無私地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鼓勵。
王雪晗,女,1995年11月出生,宿州市墉橋區朱仙庄鎮大張小學五(1)班班長。王雪晗父母外出打工後,爺爺不幸被燒傷,奶奶摔倒後導致右手骨折。尚還年幼的她在接踵而至的不幸面前,勇敢地挑起照顧爺爺、奶奶的重擔。同時,她還要照顧年幼的弟弟,帶弟弟上學,幫他輔導功課。在學校王雪晗也是「知名人士」,連續四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在徵文比賽、演講比賽中多次獲獎。她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組織同學探討學習方法,幫助同學補習功課。在她的帶領下,整個班集體團結一致,蒸蒸日上。她還組織留守兒童一起學習,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習慣,培養自理、自律、自護的能力。
⑤ 對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的案例和解決方法有哪些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內容提要: 根據一項對國內10 000多個家庭的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孩子對自己父母教育方式不滿意。有31.09%的孩子不喜歡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氣與自己談話;有18.05%的孩子對父母否定、貶低、侮辱自己表示不滿;有5.16%的孩子指責父母經常威脅、打罵自己。應當說,威脅和打罵孩子是家長教育孩子無能的表現,最愚蠢的父母都不應該威脅和打罵孩子。
關鍵詞: 家長 教育根據一項對國內10 000多個家庭的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孩子對自己父母教育方式不滿意。有31.09%的孩子不喜歡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氣與自己談話;有18.05%的孩子對父母否定、貶低、侮辱自己表示不滿;有5.16%的孩子指責父母經常威脅、打罵自己。應當說,威脅和打罵孩子是家長教育孩子無能的表現,最愚蠢的父母都不應該威脅和打罵孩子。父母文化程度低不要緊,文化程度再低的父母,都能夠給孩子講理,工人能講出工人的理,農民能講出農民的理,但不能打孩子。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所有職業中,有兩種職業的工作是最不應當失誤的。一是醫生治病,一旦失誤把人治死了,生命是無法挽回的;二是教育孩子,一旦教育失誤,把孩子教壞了,也是很難彌補的,甚至是不可逆轉的。特別是現在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一個家庭往往就一個孩子,如果孩子不能成才,不僅不能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而且對將來家庭的生活也帶來很多的麻煩。據統計,目前中國至少有8 000萬獨生子女,這是人類生命史上從未有過的事情。因為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因此家庭對自己孩子能否成才的關注,已經不僅僅是培養孩子成長本身的問題,也關繫到父母親晚年的幸福,以及家庭的榮譽等復雜的社會問題。所以,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往往比一般家庭更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由於現在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使得總體上對孩子的教育愈來愈重視。這在中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就必須要學習教育孩子的知識,真正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說,父母應當有正確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和很強的教育能力。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孩子都是第一次,缺乏經驗。因此,必須認真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制定好自己教育子女的計劃。對人的教育是不能做實驗的,只能成功,不能失敗。這不僅需要家長有很強的責任心,對社會、對家庭、對孩子負責,也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光憑善良的願望和熱情是遠遠不夠的。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藝術。說它是科學,因為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說它是藝術,是因為由於面臨的客觀條件和教育對象千差萬別,實施教育必須具有隨機性和創造性。
家庭教育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共同承擔起教育責任,彼此之間很好地協調和銜接。對於家庭來說,要把教育專家、學校老師的教育經驗與家庭教育的方法結合起來,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技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有這樣兩個例子可以說明制定孩子早期教育計劃的重要性。
19世紀初,德國教育家卡爾·威特將自己的孩子實施超常教育計劃,使其八九歲通6國語言,通曉數理化,9歲上大學,14歲獲哲學博士,16歲獲法學博士。根據教育自己孩子的經驗體會,他寫了一本書,名字就叫做《卡爾·威特的教育》。
20世紀初,另一位父親按此書教育自己的孩子威廉·詹姆斯·塞德茲,使其上小學僅一年就畢業,11歲考入哈佛大學。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不同之處在於:學校教育主要側重於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而家庭教育主要是對孩子的人格和品質進行塑造。有些父母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對子女的教育卻很成功;而有些家長雖然學歷很高,但對子女的教育卻並不成功。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在於教育的方法是否得法,而不是看教會孩子的多少文化知識。
因此,家庭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條件,制定好培養孩子的計劃。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別人家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但不能照抄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別人家的孩子學彈琴,我的孩子也彈琴;別人家的孩子學畫畫,我的孩子也畫畫;別人家的孩子上學跳級,我的孩子也非要跳級。依著葫蘆畫瓢,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絕對不行的,是不會成功的。
每一個孩子都不同於任何其他孩子,天生的條件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每一個孩子未來智力與才能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須在研究與了解孩子這些特點的情況下,根據具體情況,制定一個適合自己孩子特點的教育計劃。雖然家庭教育的原則和規律是相同的,但由於教育的對象不同,必須採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具體來說,家庭制定早期教育計劃的方法和步驟主要是:
(1)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徵,確定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時機和方法;
(2)了解孩子的智力特徵,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以一門興趣愛好為主,確定引導和開發的時機和方法;
(3)了解孩子健康特徵,確定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時機和方法。
比如,少年大學生馮瓏瓏的父母,從孩子喜歡畫畫中,制定了培養孩子的計劃;少年大學生田曉菲的父母,從孩子喜歡詩歌入手進行培養;少年大學生曹宇的父母,從孩子喜歡下棋開始培養超常智力。所有優秀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是有計劃、按步實施,做到因「材」施教。
家長在教育和培養孩子時,很重要的是應該讓孩子自由地成長,自主地發展。對孩子一定要啟發和引導,千萬不要強制,不要抑制孩子的天性,要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幸福地成長。
最近,許多報刊都報道了上海14歲少年丁磊的成長經歷。他小小年紀已經取得了兩張文憑,11歲時拿到了上海外國語大學的英語大專文憑,14歲拿到了山東大學計算機專業自考本科文憑。丁磊在自學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證明了人類具有很大的學習潛能,早期教育確實能夠充分開發和發揮這種潛能。也反映出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和方法,仍然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丁磊家庭為他制定的學習計劃和方法並不可取。
首先,丁磊父親主張「先學最重要的東西」,「以後不夠用了,缺什麼再補什麼」。在這種「急用先學」的思想指導下,丁磊所學習的主要是針對需要通過考試的知識。由於大量採取自學的方式,影響了學校的正常學習,丁磊只是勉強通過了初中的畢業考試,以後就再也沒有上學校學習。從這些可以判斷,丁磊所學習的知識,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雖然前面有些知識進度很快,也學得很深,但是以犧牲其他知識的學習為代價的。這對他下一步的學習,以至將來搞科學研究,肯定會有很大的影響,後勁不足。我們還記得中國科大少年班的情況,剛開始招收的少年大學生,都只是一門或幾門功課拔尖,到了大學後,學校不得不用一二年的時間來為他們補習中學、甚至小學應該學習的知識。對孩子的教育如果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採用拔苗助長的方法,這是不可取的。實際上,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都是基礎教育,很難區分哪些知識是重要的,哪些知識是不重要的。通常認為,只有在明確從事的職業和科研方向之後,才能確定所學知識的重要程度。
其次,丁磊從小學時就經常不去學校,初中畢業後就始終在家自學,沒有同學的群體,與同齡孩子相處的時間很少,缺乏與社會的交流,尤其是孩子平時游戲、玩耍的活動時間很少。這樣對於一個正在發育成長的孩子是否有點殘酷,嚴重時會導致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問題。這種隔離式教育方法,雖然能夠提高一些學習效率,但對於孩子的成長總體上是不利的。
「博士家庭」的母親李振霞老師曾經說過:「我有一個學生,不讓孩子上學,也不讓他接觸社會,放在家裡自己培養,不讓他接受學校的教育。我看過這個孩子,瘦瘦的,不是一個綜合發展的孩子。這種教育方法是很狹隘的,即使是父母很優秀,也不可能對孩子有全面的教育。孩子還是要進入學校、進入社會,這樣他的發展道路會越走越廣的。」
與「丁磊現象」、「哈佛女孩劉亦婷」等天才教育的觀點相反,一批所謂反「天才」教育的觀點正在形成,其代表作有:《我平庸,我快樂》、《快樂家教方案》、《何必上哈佛》等等。《我平庸,我快樂》一書的作者提出:「寧要快樂的傻子,也不要憂郁的天才」,「要想成龍,就要犧牲孩子童年的快樂;要想快樂,就不能指望孩子成龍。」作者認為「平庸即快樂、天才必憂郁」,認為「望子成龍是萬惡之源」,這種推斷未免過於簡單,這種觀點未免過於極端。要知道,「天才」未必憂郁,絕大部分「天才」是快樂的,他們從自己學習成長的努力中得到樂趣,他們不僅現在是快樂的,而且他們的童年多數也是快樂的。然而,平庸未必快樂,童年不參與競爭,不去拼搏,沒有成就感,有什麼可快樂的?長大後落後於他人,能快樂得起來嗎?只能是一種悲哀。望子成龍本身並沒有錯,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兵,但不是說非要每個士兵都去當元帥。不想考清華、北大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同理,不能認為每個學生都能進清華、北大。作為家長,望子成龍是對的,但不要逼子成龍。
因此,對如何教育孩子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各種教育方法要吸取積極有益的部分,使我 們對孩子的教育,計劃更周密,方法更科學。
⑥ 留守兒童的故事
胡迎晨,女,1994年3月出生,蒙城縣葛橋中學九年級(1)班班長。胡迎晨作為一名留版守兒童,她一邊讀書,一權邊照顧長期卧床不起奶奶,還要靠販賣青菜、喂豬養鴨掙來的錢交每學期的學雜費。她學習非常努力,被評為市級和校級「三好生」。雖然自己的家裡很窮,她卻經常資助比她困難者,帶頭為班裡面臨輟學的同學進行捐款。她品學兼優,樂於助人,主動幫助班裡後進生補習功課。組織班級學生護送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痹症的同學上下課,而且她自己還堅持天天參加。胡迎晨總能對比自己困難同學伸出溫暖的手,無私地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