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信息技術對小學教育的發展規劃

信息技術對小學教育的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0-12-17 10:54:11

1. 如何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轉載
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

一、專家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①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義
是要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所以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這種動力與支撐體現在三個方面:
⑴可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廣泛共享,從而促進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質量和建設學習型社會;
⑶能在創新教育模式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
(二)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徑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途徑、方法則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持和戰略研究體系,具體包括五項內容:
⑴建設若干教育信息化技術與裝備研究和成果轉化基地。⑵開展新技術教育應用的試驗研究,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教育信息化關鍵技術與裝備。⑶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規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模式。⑷通過信息化試驗區與試點校的集成創新,提供系統解決方案,促進信息技術、裝備與教育的融合。⑸建設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機構,跟蹤、分析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與趨勢,評估教育信息化進展,提出發展戰略與政策建議,為教育信息化決策提供咨詢與參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觀念取代「整合」觀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種真正有效的、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觸及到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而不是只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修修補補」)的途徑方法,可見「深度融合」觀念和傳統「整合」觀念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前者要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後者則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從來不敢去觸動(或根本沒有想到要去觸動)更深層次的「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問題。
由於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眾所周知,這也是除遠程教育以外,各級各類教育的主陣地),所以,「課堂教學」應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既然「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那麼「課堂教學結構」 自然就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既然「課堂教學結構」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那麼,實現了「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 自然就等同於實現了學校教育系統最主要的「結構性變革」,這應是合乎邏輯的結論。
「學校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 的確切內涵就是要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眾所周知,所謂課堂教學結構就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這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教學結構的變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實際體現在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變上,也就是: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培育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並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例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光碟等)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是輔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多年來國內外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經驗告訴我們: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過程,若不緊緊抓住「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和構建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這個中心,是不會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價的。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過程,不能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而必須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也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出新型的『主導—主體相結合』課堂教學結構」。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之所以提出、並倡導「信息技術要與教育深度融合」這一全新觀念與做法的基本出發點,也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質與確切內涵所在。

二、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理解
經過10餘年的實踐與總結,中國政府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這一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要實現這一根本目的,僅僅擁有先進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術手段是不夠的。當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新的技術和手段的運用上,而且對教育的發展帶來更新的理念和動力,使教育內容、方法和模式發生深刻變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在於要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運用信息技術逐步改變原有的教育教學過程與模式,實現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向以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的教學方式的轉變,並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習者的需求,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范圍內選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進一步突破傳統教學活動的時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學的效率與質量。這一變革的過程就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過程,只有融合才能體現出信息技術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作用,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質。
(二)「融合」不是一般的技術應用,而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相互促進
一方面,信息技術要進入教育教學過程,改變教育教學模式,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要實踐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信息技術提供支撐,同時也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只從改變「教與學環境」或改變「教與學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時從改變「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角度)去強調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只是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上,還沒有觸及到教育的結構性變革。他認為要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覺地認識到:不能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而必須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實現教育的結構性變革—也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出新型的『主導一主體相結合』課堂教學結構」。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之所以提出、並倡導「信息技術要與教育深度融合」這一全新觀念與做法的基本出發點,也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質與確切內涵所在。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總結過去的經驗時發現,推動教育信息化不能簡單地搞硬體驅動,而忽視課堂教學應用,這種方式做起來相對容易,但難以持久,並且效果也是會大打折扣的。我國教育部公開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採取應用驅動,一是要著眼於解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在教與學的主戰場中開展應用。這種應用應該是師生廣泛參與的日常教與學的活動,應該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應該是對即有教學方法的改造與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應用、實現新的應用。也就是要從教育教學的目標要求和學習者的需求出發,以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為目標來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才能找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點,才能真正體現融合對於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強大支撐作用。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永無止境的,技術的不斷創新會給應用提供新的動力和條件,教育的需求和發展也會給信息技術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特別是在課堂日常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習者學習方式便捷化、學習支持個性化,從而獲得高質量的學習結果,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和本質,而且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國政府確定的「十二五」期間「三通兩平台」的核心目標與任務,都是按照應用驅動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寬頻網路校校通」屬於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范疇,「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都是從不同側面強調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班班通」強調的是數字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共享與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深入普遍應用。他們提出了以建設「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路課堂」三種形式推進「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雲技術為學習者提供的網路服務空間與環境,努力使每個學生或教師都可以擁有一個網路上的個人管理平台,逐步實現課 內、課外的教學、學習與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來的發展方向,強調以網路為載體,著重探索信息時代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的新模式。

注①:何克抗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東北師范大學終身教授,長期從事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研究,特別是基於Internet的網路教育應用研究。科研方向:教育技術基本理論、信息化教育、教學系統設計。

2. 如何制定科學有效的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

如何制定科學有效的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
江蘇省海門市能仁中學 吳永平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以知識和信息的產生、傳播及應用為基礎的知識經濟將佔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知識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取決於教育發展、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將呈現出越來越突出的作用。然而,傳統的教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教育信息化。
可以預見,數字化校園、智慧校園建設將是未來幾年學校建設的發展趨勢,經濟發達地區正在如火如荼地加大推進力度。根據國家教育部、省市各級教育部門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我校從本學期開始把加快學校信息化建設作為學校工作重點,利用信息化技術支撐,提升師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校管理水平,促進學校規范辦學,為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打下良好基礎。為此,學校正在研究制定《海門市能仁中學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我們在制定這一行動計劃時,深切地感受到,只有科學有效地制定行動方案,才能真正發揮信息化技術的優勢,讓信息化技術成為學校跨越式發展的翅膀,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助手。如何科學有效制定呢?我認為要考慮以下幾點:
一、合理提出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目標
結合學校「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十三五」遠景規劃,提出學校未來6年發展目標,以建設市內一流、省內重點示範學校為目標,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結合我市「三通兩平台」(寬頻網路校校通、數字資源班班通、學習空間人人通和教學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的契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改革教學模式、創新學習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到明年學校信息技術裝備力爭達到《江蘇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標准》Ⅰ類要求,從而為推動學校教育事業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二、明確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任務
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不僅僅是信息技術硬體等基礎設施建設,更重要的是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系統、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方

面的建設和提升。為此,能仁中學將在今後三年,在教育信息化建設大潮中,重點明確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任務。一是迅速推進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數字化教室建設;二是完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系統,建成學校教育數據中心和各類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基於集約化原則和雲計算模式,建成切合我校實際需要的公共服務平台,提供豐富的教育軟體,滿足教學、科研、管理需求,實現數據統一管理、互聯共享,同時,建成服務師生的網路備課平台、網路教學系統、同步課堂系統、教育協同辦公系統,支持多種教學模式,實現基於網路的協同教、學、研活動;三是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立足本校、面向全市,藉助國家、省和南通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合作開發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成學科齊全、具有學校特色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促進基礎教育教學資源的可持續更新和共建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打造能仁教育發展新優勢;四是增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50歲以下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每年至少接受20學時信息技術培訓,著力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和領導能力,開展基於信息技術、以學科應用為核心的教師培訓,創新網路環境下的教師培訓模式;五是探索基於網路的教育教學活動組織管理和評價體系,為教師開展網路教研活動提供支撐服務;六是大力開展學生數字化學習,引導學生開展基於問題的遠程協作學習,提高學生的探究精神、協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規劃制定要符合地方經濟發展水平
我們知道學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基礎設施是各學校的校園網和一些區域性的教育信息網路和數據中心。在校園網的建設和應用中,其硬體建設是基礎,教學資源建設是核心,教與學的應用是目的,而校園網的管理、維護與培訓是其保障。在整個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經費投入相當大。目前,我市義務制教育階段,學校辦學經費由市財政部門全額撥款。所以,規劃制定時,必須要與地方財政部門溝通協商,需要預算資金多少,分幾年完成,每年預算多少等等,只有取得地方財政的支持,規劃才可以按部就班實施。同時,也可以鼓勵多方參與投入建設,統籌安排教育信息化經費使用,及時調整經費支出重點,合理分配在硬體、軟體、應用、維護等各環節的經費使用比例。同時,加強項目管理和經費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四、規劃制定要符合學校實際

目前,我校已經實現了數字資源班班通,教室內多媒體投影(08年安裝)也已經使用多年了,陳舊老化,尤其燈泡壽命短,價格昂貴,教師普遍反映效果不好。互動式電子白板產品的推出,為我校優化、提升現有信息基礎設施配置水平,加快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提供了契機。國慶期間,我校已經在所有教室安裝了電子白板。由於互動式電子白板具備和超越黑板的所有功能,包括隨意書寫、畫圖、批註重點,並且可以使用或編輯豐富多彩的電子課件,在教學中的應用功能特別強大,如無需粉筆或滑鼠、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資源、強大的計算機多媒體工具等,完全可以實現全面、全方位的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師之間、師生與課件之間)
我市教育局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區域雲服務模式,提供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於MPLS-VPN方式組建教育專網。我校只要適當增加投入,實現校園內無線寬頻上網,更新和配備學校網路接入設備,普通教室信息設備終端就能夠滿足網路環境下多媒體互動教學需要。
五、加快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
面對當前基礎教育區域信息化推進工作的迅速發展,對於我校而言,技術和硬體設備已不是突出問題,制約我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主要瓶頸,是傳統教育觀念與現行教育評價管理體制的束縛。
我們知道,信息化體系有六個要素,信息資源,信息網路,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准。六個要素是一個有機整體,而對於學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設,信息網路是基礎,信息資源是核心,信息資源的利用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是其保障。硬體基礎設施,只需經費投入,而軟體體系建設,尤其是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升,乃是當務之急。
根據專家的意見,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包括:第一,有強烈的信息意識,對信息、信息社會、教育信息化有基本正確的理解和認識;關心教育信息化進程,積極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去;第二,對信息有較強的敏感度,認識到信息資源對教育教學的重要性;第三,能准確、高效地解讀和分析評價信息;第四,能有效地獲取和傳遞信息;第五,能有效地將相關信息和所教學科整合;第六,能利用相關信息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第七,能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

教學效果;第八,有較強的信息道德意識和信息安全意識;第九,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第十,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據此,我以為,信息素養重點包含以下方面:信息意識、信息倫理道德、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重點,包含信息技術的操作能力、信息查找能力、信息組織存儲能力、信息組合編輯與表達的能力,也包括一定的程序設計能力、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等等。
我校絕大部分教師仍然缺乏教育信息技能,他們使用的信息技術處於初級階段,主要是利用常規的幻燈演示、單機課件和電子郵件等。特別是40歲以上的非信息技術教師習慣採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參加教育信息技術培訓不積極,對教育信息技術的特性缺乏認識和了解,不使用信息化教學條件,能運用硬體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的教師很少。而且,我校信息技術教師僅4人,年齡也偏大。這些現狀,對學校教師信息素提升帶來困難,但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教育發展的需要,這是學校和老師必須面對的現實,必須做出應對。 面對新形勢,我校提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建設工程」,有計劃地培養一批有影響的學科網路教研團隊和信息化教育教學能手。廣泛開展網路教研活動,分層分類組織教育管理人員、教師參與,以「信息化教學能手」競賽和「教育技術課題」研究為抓手,更新教育教學的理念,變革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育管理人員和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支持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
為此,暑假期間,我校組織了部分教師參加了市局層面組織的培訓,由上海師大黎加厚教授做講座。作為校長,暑期我參加了市局組織的校長層面信息素養提升培訓,9月25日,我校安排信息技術教師參加數字化校園應用平台培訓,國慶後,將組織全體教師參加電子白板應用培訓,並組織各類比賽,從而加速提高教師現代信息技術的操作能力。
基於上述情況,在制定規劃時,應將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訓作為重要內容,為此,我建議為加快建設教育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應完善教育信息化技術人員的編制管理與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把教育技術能力納入教師資格認證考核體系,推動提升教師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
加快建設「能仁數字校園」,邁向「能仁智慧校園」,從現在起,學校啟動校園信息化建設頂層規劃的制定工作,按照學校的統一部署,根據上級行政部門信息化發展規劃和國際、國內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在校內、校外廣泛調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我校信息化建設規劃。我們將徵求行政部門、專家、教師、學生等四個層面的座談會意見,科學合理制定《海門市能仁中學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通過幾年努力,將把能仁中學從「數字校園」帶進「智慧校園」,為學校未來描繪全新圖景。

3. 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發展帶來了哪些變化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現代教育帶來了發展的動力,為現代教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與工具,信息技術的應用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特徵之一。因此,認識知識、信息及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對教育發展及其前景都會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知識與信息在信息時代的價值
世界正處在一個信息與通信技術大變革的時代。知識與信息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並日益廣泛深入地滲入到經濟、文化、政治等活動中。知識與信息是信息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是信息社會的必需。知識與信息對於信息社會,好比鮮血對於人體一樣重要。沒有知識,沒有信息的流通,信息社會就會崩潰,人類社會就會陷入歷史倒退的危機。知識與信息是與信息社會相伴隨的信息經濟的主要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信息社會的財富。擁有知識與信息就擁有發展的優勢與機會。但是,知識、信息與自然資源存在本質上的差別。
首先,知識與信息具有時效性。知識與信息是不斷更新的,今日之擁有並不保證它會永遠存在下去。因此,知識與信息的擁有是一千不斷進取的過程。
其次,知識與信息具有共享性,是可以分享和再生產的資源。知識與信息的能量只有在傳播與應用的過程中才能釋放出來。因此,掌握獲取信息的方法與途徑,是在信息社會中擁有發展的機會和優勢的關鍵所在,而社會的信息技術水平將是經濟發展水平的決定因素和衡量標准。現代信息技術已將「地球村」的假說變為現實。在許多領域中,物理意義上的空間距離已不再是影響獲取產品與服務的因素。遙距醫療、遙距教育、遙距購物等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突破時空限制的遙距模式代表著全球化的遙距經濟的誕生。
二、信息技術對教育內容的影響
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與學習革命,其中首當其;中的就是教育內容的改革與革命。現代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逐漸普及,極大地擴展了學生的知識來源。信息時代的學生,不僅僅從包括家庭、社會、學校在內的本土文化環境以及書本中吸收知識,而且可通過衛星電視、國際互聯網,從跨文化、跨時空的電子信息資源中汲取知識。知識資源的拓展,提供了學生發展的更廣闊的天地,也向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使學生在廣闊的電子空間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成為信息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信息時代需要有知識的人才。人類知識財富需要代代相傳,傳授前人積累的知識仍然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信息社會的知識時效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知識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短。因此,知識的擁有不僅止於對前人積累的知識的繼承,更重要的是對新知識的更新。
其次,信息社會不但要求會學習的人才,同時還需要具有協作能力的人才。人們通常認為整天與計算機打交道令人朱去情感,失去人際協作能力。由此推出信息社會中只需要與機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際協作的結論。其實不然,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雖然減少了人際交流的機會,但是並不意味著降低了人際溝通和協作的重要性。如果說工業化中採用機器的結果是以流水線的集體勞作方式代替了個體勞動方式,從而顯示人際協作的重要性,那麼,信息社會中的遙距模式,是以網路化的更為精密的系統協調代替了流水線式的協調。紀律觀念、分工合作觀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協調等都是信息社會中的人們必須具備的能力與品質。美國與澳大利亞等國家從小學開始就常出一些題目,分工合作,進行解答,然後教師在小組之間進行評比,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4.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標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有: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版些權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5. 簡答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要讓他們具有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是不切實際的,應該從小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來確定小學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
1.使小學生了解現實社會中信息技術的意義。現實社會中信息的存在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也是隨處可見的,我們要利用信息就必須懂得信息技術,只有正確地利用信息技術,各種各樣的信息才能為我所用,社會才能更快速高效的發展。因此,要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了解信息技術在實際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存在的意義。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信息技術、培養信息技術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2.學會使用計算機等信息工具獲取信息資源,並把它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的一種輔助方法。就小學生而言,他們將來面對的是初中、高中、大學的學習生活,「走向社會」畢竟還是以後的事情,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當中才是信息技術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因此要在小學階段就學會一些計算機、通信設備等信息工具的簡單使用方法,並學會利用這些工具獲取有用的信息資源,輔助其他學科的學習,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
3.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觀。現代信息社會的信息犯罪時有發生,必須要在小學階段就要培養學生的信息道德意識,把信息技術教育與德育結合起來,在培養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收集與利用信息的道德觀,使學生具有自覺抵制社會不良現象影響的能力,並具備良好的信息道德觀。

6. 如何規劃中小學教師信息提升工程規劃書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要求,根據《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教師〔2013〕13號)文件精神,充分發揮「三通兩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決定實施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簡稱「提升工程」),根據我省教師教育信息技術實際,制定本規劃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國教師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和教育部、省教育廳《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精神及要求,通過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提升全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提高教師隊伍教育教學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服務教師,統籌規劃。堅持以服務全省廣大中小學教師為宗旨,在教育部的統一要求和指導下,由省教育廳統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具體組織實施全省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
(二)按需施訓,注重實效。充分結合我省教育教學特別是教師信息技術實際,遵循教師專業成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規律和教師需求設計培訓項目,組織實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
(三)應用為本,學以致用。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為導向,以通過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來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為中心,提高全省中小學教師運用所學信息技術理論和知識指導實踐、解決問題、提高教學水平的能力。
(四)測評驅動,積極創新。堅持行政統籌,社會參與,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為指導,推進工程實施的管、辦、評分離,引入社會資源,大膽探索,積極創新,把改革創新貫穿於工程實施的始終,通過組織教師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測評,以評促學,以評促用,建立培訓、測評、應用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機制,實現數量與質量、規模與效益的統一。
三、總體目標
在教育部的統籌指導下,根據教育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體系,從2014年起,按照先易後難、先骨幹後全員、逐步推進的原則,分年度、分層次組織開展全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提升,到2017年,完成全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提升培訓工作。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建立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機制,激發教師持續學習動力,推動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取得新突破,提升全省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水平。
四、主要任務
(一)實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提升培訓
1.確定培訓對象。培訓對象為全省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2017年前達到退休年齡的教師自願參訓,參加了2013年「國培計劃」遠程培訓項目並選擇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專題的教師可不參訓。重點加強各級專兼職培訓者、中小學校長和教研員等骨幹隊伍以及農村教師的培訓。
2.統籌培訓項目。根據教育部要求,充分整合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相關培訓項目,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推動「英特爾未來教育」、「微軟攜手助學」、「樂高技術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計劃」、「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等項目與本省教師培訓資源的融合,採取短期集中、遠程網路、技能大賽等方式,設計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項目,特別是要充分利用現代網路信息技術提供課程資源,培訓骨幹培訓者和共建培訓平台,擴大優質資源輻射范圍。
3.創新培訓方式。根據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學習特點,有效利用網路研修社區,推行網路研修與現場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要強化情境體驗環節,確保實踐成效,使教師邊學習、邊實踐、邊應用、邊提升;建立學習效果即時監測機制,確保培訓質量。堅持底部攻堅,積極推動網路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建立以校為本的常態化培訓機制。推行移動學習,為教師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便捷有效學習提供有力支持。採取「送教下鄉」和「送培上門」等方式,為不具備網路條件的農村教師提供針對性培訓。健全中小學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確保研修質量。
4.強化培訓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校長繼續教育必修學時(學分),原則上每年培訓人數不得少於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總數的20%,每五年教師接受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不得少於50學時,2014—2017年各市(州)培訓分年度規劃任務數(見附件2)。省教育廳規劃制定分年度培訓項目,引入招投標機制,遴選省內外具備資質的機構單位承擔當年培訓任務和測評工作。試行教師培訓學分管理,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學分認定,推動學分應用,激發教師參訓動力。各市(州)、縣(區、市、特區)要通過專項培訓和專題教研,建設教師選學服務平台,組織開展本地區教師全員培訓,對未參訓或培訓學時不夠、測評考核不過關的教師,要結合職稱、評優、評特等教師專業成長制定相應的懲處措施,督促教師參訓。各級要完善專項培訓體系,做好與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相關培訓的有機銜接。
5.提高培訓實效。各地各培訓機構要建立國家與地方、公辦與民辦、普通與特色、一般與優質的共建共享資源服務平台,匯聚各地各方面培訓課程資源和培訓服務信息,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與學科知識、與教育教學實際、與教師專業成長等緊密結合,建立優質資源遴選機制,推動資源交易與交換,提高培訓內容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對通用性強的優質資源進行加工升級,建立基於互聯網的MOOC(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平台,探索開展教師培訓MOOC等網路課程資源建設工作,利用合作項目引進和開發優質資源,建立優質課程資源庫。各地要重點建設典型案例資源,支持中小學與高校及教師培訓機構合作,加工生成性資源,開發微課程資源,滿足教師個性化學習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匯聚本地資源,與國家平台實現互聯互通。中小學校要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作為校本研修的重要內容,將教研與培訓有機結合,重點通過現場診斷和觀課磨課等方式,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用結合。
(二)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
省教育廳根據教育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指南,開發、引進適合我省實際的測評工具,建立網路測評系統,組織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測評,為教師提供便捷有效的測評服務。測評主要採取教師網上自測方式,通過案例開展情境測評,以評促學,以評促用。不具備上網條件的教學點、村級小學各地結合實際可採取其他方式進行測評。各地要根據測評數據及時調整提升工程實施計劃,確保全體教師應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訓機構要根據測評數據制定完善培訓方案,確保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中小學校要分析測評數據,找准短板,有針對性地開展校本研修。教師要根據測評結果,明確自身不足,查漏補缺,合理選學。
(三)推動教師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各地要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資格認定、資格定期注冊、職務(職稱)評聘和考核獎勵等的必備條件,列入中小學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中小學校要將信息技術應用成效納入教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促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主動應用信息技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適時組織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示範課評選、教學技能比賽和優秀課例徵集等活動,充分發掘、推廣應用成果,形成良好應用氛圍。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探索建立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實驗區、示範性網路研修社區和示範校等舉措,推動信息技術應用綜合創新。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省教育廳在教育部的指導下負責全省提升工程實施的組織管理,成立貴州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實施工作領導小組(見附件1),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於省教育廳廳教師工作處,成立執行機構(設在省廣播電視大學),負責組織管理的具體工作。成立專家委員會,負責研究、指導和評審等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招投標、管理及相關協調工作,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實施精細化管理。各市(州)、縣(市、區、特區)教育行政部門要成立相應機構,安排專人負責本地區「提升工程」的組織管理工作,要將「提升工程」實施與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教育「9+3」計劃等有關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結合起來,充分整合教師培訓、教研、電教和科研等部門資源,依託各級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縣級教師進修學校等培訓基地,加強對中小學校的指導,開展本地區全員提升培訓。中小學校長是本校提升工程實施的第一責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機制、整合資源,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二)經費保障。省級安排專項經費,支持管理平台建設、專項培訓、資源開發和能力測評等工作。在「國培計劃」專項經費中切塊用於農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市(州)、縣(區、市、特區)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安排專項經費,支持本地教師全員培訓,要加大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硬體投入,為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基礎保障。中小學校要在學校公用經費中安排資金,為本校教師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創造良好條件。
(三)制度保障。各級要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制定管理辦法,出台相關配套政策。在省教育廳的指導下,開發並運用測評工具,制定完善測評辦法,開展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要充分發揮社會培訓測評機構和成熟技術的作用,充分授權培訓機構與國家平台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合作,整合其它優質資源。要建立完善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的激勵機制,促進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提升教育信息技術。
(四)監督保障。教育部將通過信息管理平台對各地工作進行動態監測,定期通報監測結果。實行測評分離,以保證培訓質量和評估實效。省教育廳將採取專家評估、網路評估和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做好提升工程實施的監管評估工作。將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落實情況納入教育「9+3」計劃督導評估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考核驗收重要內容。各市(州)、縣(市、區、特區)教育行政部門要重點加強中小學校推動信息技術應用工作的監管評估。

7. 信息技術對教育變革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信息技術對教育變革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技術轉變了教育改革環境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促成了一個網路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的教育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所有的教育資源得到了溝通,構架了一個全新的、無限開放的平台,實現了真正的資源共享,轉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環境。

2、信息技術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

自從信息技術在學校得到廣泛應用後,教師由原來的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即傳統的說教模式,轉變為了多媒體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也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有力的縮短了教師的備課時間,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研究學生、研究教材,從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

3、信息技術轉變了學生的學習觀

信息技術的普及轉變了學生的學習觀。學生由原來的聽即被動地位,轉變成課堂主體地位,課中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的知識來源由原來的單一書本,擴展到了網路資源。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自行上網查找學習資料,煅煉出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4、信息技術轉變了傳統的人才觀

傳統的觀點把知識擁有量的多少、運用知識能力的強弱作為人才的標志。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人才觀由知識型人才觀轉變為素質型人才觀。所謂素質型人才觀,除了應該包含傳統的德智體的內容以外,還要特別突出信息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相關的協作精神、適應能力。信息能力和網路能力體現了信息時代的人才的特點。

(7)信息技術對小學教育的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信息技術教育目標體系應滿足五個基本要求:

(1)時代性(先進性),要緊扣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脈搏,滿足信息社會對人才信息素質培養的基本需要。

(2)科學性,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知識起點、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學目標要有針對性,注重因材施教。

(3)具體性,表述中盡量避免含混和不切實際的語詞,應明確、詳細,可以觀察和測量。

(4)遞進性(層次性),如,總目標、課程目標、章節(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知識點目標的關系,是一種學習內容方面的遞進關系。

(5)系統性,應列出全部知識點的教學目標,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教學目標搭配合理,能起到相互促進、總體優化的作用。

參考資料:信息技術教育目標---網路

8.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計劃

朋友:現在為你提供以下內容,不恰當的地方希望你適當修改。謝謝!
學情分析:本人擔任初一年級信息技術課,初二年級分4個班,共178名學生,共中優秀生共有58人,中等生共有81人,學困生共有39人,所任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一,中等生多有偏科現象,學困生在學習上懶惰、怕動手動腦。
學困生差因分析:學困生的學習目的性不明確,上課小動作多,注意力不集中,不記筆記,課後不復習。對一定要求掌握的信息技術概念及操作要領不加強鞏固,對信息技術開始有些興趣,以後興趣越來越淡,不知任何知識要想學好都要付出辛勤與汗水。
二、 教 學 目 標
1、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質量目標。

1、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意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要求掌握的初步知識,本學期的教學內容為第五章、第六章,具體知識點如下:
第五章:了解Excel的功能與主要特點;掌握Excel的啟動與退出;掌握工作表的建立;掌握在工作表中輸入文字和數據;掌握工作中數據的簡單計算;掌握工作中的數據操作、文字編輯;掌握工作表的列印。
第六章:了解PowerPoint啟動與退出、PowerPoint的界面組成;掌握演示文稿的建立、打開、保存;掌握設施模板的應用、幻燈片背景的設置;掌握PowerPoint的五種視圖模式的切換;掌握插入文本框及文本的編輯;掌握插入與編輯圖片文件;掌握觀看幻燈片放映與設置放映方式;掌握幻燈片演示效果的設置(動畫、聲音、切換)。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期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手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計算機的演示操作,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以及關心社會的情感,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肩負的重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學習。
2、質量目標: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認真學習洋思、萬石、郵堂經驗,進一步落實具體措施,重視學困生的轉化工作,面向全體學生,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抓好中上生,促進學困生提高,使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逐步提高,在初二時能通過《信息技術》中級考核。
三、 教 材 分 析
1、本學期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分析和技能訓練要求。

2、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 本學期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分析和技能訓練要求。

知識結構體系分析:本學期教學內容共二章,以Excel電子表格作為學習的重點,主要是:利用Excel電子表格軟體計算、統計、分析、匯總數據;利用PowerPoint製作、設置、播放多媒體作品。
技能訓練要求:通過學習Excel電子表格軟體,會計算、統計、匯總、分析數據,製作圖表,並會列印報表;利用多種媒體(文本、圖片、聲音、視頻)合成製作簡單的多媒體作品,設置幻燈片的放映方式。
2.本學期教材在學科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學期所學知識是數據處理的基礎知識,為以後深入學習計算機流行軟體打下扎實的基礎。Excel是優秀的數據處理軟體,學好它為以後踏上工作崗位帶來辦公自動化。PowerPoint是簡單、實用的多媒體製作軟體,對於教學、廣告、宣傳都很有應用。兩章知識是當今計算機應用方面的熱點知識,學生興趣濃,是學習信息技術的關鍵,培養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的學生,才能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信息社會才能具備終身學習能力、自學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電子表格中的數據計算、簡單幻燈片的製作與播放。

難點:電子表格中的數據計算。

四、 改 進 教 學 的 措 施
1、落實教學「五認真」的具體措施。

2、提優補差的內容、途徑和方法。

3、教研工作目標和計劃。

1. 落實教學「五認真」的具體措施。

教學中以教學大綱為綱,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在開學初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認真落實「五認真」具體措施:

一、認真備課:力爭集體備課,明確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探索、研究疑難問題及有關微機實踐。分析學生情況,統一教學要求,盡力做到超前1—2周,做到每課必備,寫好教案。領會大綱精神,鑽研教材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做到十備:一備滲透德育;二備重點突出,突破難點方法得當;三備信息技術基本概念;四備信息技術基本操作用語、基本術語;五備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六備疑難問題的解決思路;七備信息技術實驗操作的增補及成敗關鍵;八備學生自學提綱;九備操作練習作業精選;十備課堂教學的總設計。

二、認真上課:以啟發式教學為原則,以操作訓練來強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精講多練,前後連接,板書規范清楚,教態親切、自然,採用多種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及時總結,做好教學後記。

三、認真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每節新課前做好預復習工作,以利於鞏固教學重點和克服薄弱環節,有利於強化信息技術術語、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

四、認真組織信息技術操作考核:對學過的每一單元及時進行雙基考核,及時分析、指正、查漏補缺。

五、認真組織輔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採用多元化的輔導,幫助分析原因,啟發思維,尋求正確的操作習慣和方法。採用多關心、多提問幫助學困生,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對於特別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織課外活動興趣小組,以培養學生的特長。

2、提優補差的內容、途徑和方法。

對於優秀生可以適當學《考試綱要》以外的知識來充實自己,並在學習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技能、技巧;對於學困生在課上、課後給予更多關心、幫助和指導。對於特別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織課外活動興趣小組,以培養學生的特長。

3.教研工作目標和計劃。

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通過探討學習,總結得失,並將自己的實踐活動轉化為理論,學期結束時,至少寫一篇經驗總結或論文。

閱讀全文

與信息技術對小學教育的發展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