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舉例說明什麼是教育學 小學階段的
小學教育學是什麼概念
一、教學原則的概念及意義
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學原則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學原則的合目的性。教學活動永遠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進行的,教學原則要能夠指導教學工作,必須與國家所規定的教育教學目的一致,必須是有利於這些目的實現的。
同時,教學原則的概念還表明了教學原則的合規律性。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活動中的,需要通過人們的認識才幹獲得,而人們在認識規律時,並不總是能夠得到與之相符的結果,由人們提出的教學原則既可能是符合規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規律甚至完全與規律相悖的。只有那些經過長期實踐證實確實能給予教學工作準確指導的原則,才可能是真正反映了教學規律的。歷史上的教育家提出了無數的教學原則,而真正能夠保留下來的只是極少數。
一般地說,教學活動越是能夠符合教學原則,教學活動就越是輕易成功;反之,教學活動越是脫離教學原則的要求,教學活動就越是可能失敗。但由於教學活動是在不斷發展的,並且教學模式多種多樣,不同的教學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學原則與之相適應,因而教學原則也處在不斷變化與發展之中。
二、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體系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體系,是在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的教學原則體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內容已由我國教學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結合我國的教學實踐有所發展,並補充了一些新的原則。特殊應當指出,這一原則體系是針對師生系統地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假如教學採用教師輔導學生從活動中自己學習的模式(例如活動課程),則這一原則體系並不適用。
(一)直觀性原則
指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這一原則是針對教學中詞、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與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相互脫離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學活動的特點之一在於它是一種間接認識,學生在教學中是以學習前人經驗即書本知識為主的。這些書本知識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們與學生的生活和他們自己的個人經驗存在相稱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人的認識總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詳細過渡到抽象,完全沒有感性認識和詳細形象做基礎和支撐,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純粹理論知識的。由於書本知識與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距離,學生們在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直觀性原則的意義在於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通過提供應學生直接經驗或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幫助他們掌握原本陌生難解的理論知識。
㈡ 小學教育學是什麼概念
一、教學原則的概念及意義
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學原則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學原則的合目的性。教學活動永遠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進行的,教學原則要能夠指導教學工作,必須與國家所規定的教育教學目的一致,必須是有利於這些目的實現的。
同時,教學原則的概念還表明了教學原則的合規律性。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活動中的,需要通過人們的認識才幹獲得,而人們在認識規律時,並不總是能夠得到與之相符的結果,由人們提出的教學原則既可能是符合規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規律甚至完全與規律相悖的。只有那些經過長期實踐證實確實能給予教學工作準確指導的原則,才可能是真正反映了教學規律的。歷史上的教育家提出了無數的教學原則,而真正能夠保留下來的只是極少數。
一般地說,教學活動越是能夠符合教學原則,教學活動就越是輕易成功;反之,教學活動越是脫離教學原則的要求,教學活動就越是可能失敗。但由於教學活動是在不斷發展的,並且教學模式多種多樣,不同的教學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學原則與之相適應,因而教學原則也處在不斷變化與發展之中。
二、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體系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體系,是在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的教學原則體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內容已由我國教學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結合我國的教學實踐有所發展,並補充了一些新的原則。特殊應當指出,這一原則體系是針對師生系統地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假如教學採用教師輔導學生從活動中自己學習的模式(例如活動課程),則這一原則體系並不適用。
(一)直觀性原則
指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這一原則是針對教學中詞、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與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相互脫離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學活動的特點之一在於它是一種間接認識,學生在教學中是以學習前人經驗即書本知識為主的。這些書本知識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們與學生的生活和他們自己的個人經驗存在相稱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人的認識總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詳細過渡到抽象,完全沒有感性認識和詳細形象做基礎和支撐,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純粹理論知識的。由於書本知識與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距離,學生們在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直觀性原則的意義在於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通過提供應學生直接經驗或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幫助他們掌握原本陌生難解的理論知識。
一般地說,直觀的詳細手段有以下三種。
1.實物直觀。實物直觀是通過實物進行的,直接將對象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習兒童生活中比較陌生的內容時,實物直觀能夠最為真實有效和充足地為學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須的感性經驗。
2.模像直觀。模像直觀是運用各種手段對實物的模仿,包括圖片、圖表、模型、幻燈、錄音、錄像、電影、電視等。實物直觀雖然具有真實有效的特點,但往往由於受到實際條件的限制而無法使用;模像直觀則能夠有效地彌補實物直觀的缺憾,特殊是現代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得模像直觀的范圍更加廣闊,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分子結構,都能夠藉助某種技術手段達到直觀的效果。
3.語言直觀。語言直觀是教師運用自己的語言、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比喻描述,引起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直觀的效果。與前兩種直觀相比,語言直觀可以最大限度地掙脫時間、空間、物質條件的限制,是最為便利和最為經濟的。語言直觀的運用效果主要取決於教師本人的素質和修養。
在教學中貫徹直觀性教學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當地選擇直觀手段。學科不同,教學任務不同,學生年齡特徵不同,所需要的直觀手段也不同。
2.直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地說,在教學內容對於學生比較陌生,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上碰到困難或障礙時,才需要教師運用直觀。為直觀而直觀,只能導致教學效率的降低。
3.在直觀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認識。直觀給予學生的是感性經驗,而教學的基本任務在於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應當在運用直觀時留意指導,比如通過提問和解釋鼓勵學生細致深入地觀察,啟發學生區分主次輕重,引導學生思索現象和本質及原因和結果等。
(二)啟發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充足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以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一原則是為了將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有領導的認識」是教學活動的特點之一,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小學生是不可能自行達到社會對於他們的要求的,教師對於教學任務能否完成和教學效果的優劣都負有主要責任。然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在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自覺主動地學習,離開了這一點,學生對於科學知識的真正掌握、學生智力的發展、學生態度感情的成熟和提高都是不可能的。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啟發性原則,對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的啟發應當能夠激起學生緊張、活潑的智力活動,從而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識,獲得多方面的體驗和鍛煉發展。因此,啟發應當選擇那些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進行比較復雜的思維活動,但又是他們通過自覺積極的思索能夠得到基本准確結果的問題來進行。簡朴的事實和記憶性的知識,即使順利地「啟發」出結果,價值也是有限的。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啟發只有在切合學生實際時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的啟發才可能是有針對性的和有效的。
3.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權威式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是凌駕於學生之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學術權威,學生很難真正做到自由地、充足地提問和思索。只有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將自己當做人格上與之完全平等的人,他們的學習自覺性才可能真正地調動起來。
(三)系統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
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連貫、系統地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置好教學活動的順序、學科課程的體系、科學理論的體系、學生發展規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提出的。
上述幾個方面都對教學活動的進行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學科課程體系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是最主要的,教學活動的順序必須以這兩方面為依據,按照這兩方面的要求持續、連貫地進行。同時,教師也要了解作為課程基礎的科學理論本身的發展變化,從而能夠更自覺地安排、處置教學,使教學活動的順序更加科學、合理。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准)的順序教學。教學大綱(課程標准)是各門課程的內在邏輯系統的反映,並且樹立在小學生發展一般規律之上,各種教材是以此為依據編寫的,教學活動從基本上是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准)的順序展開的。教師要認真學習和研究教學大綱(課程標准),充足了解和掌握課程的邏輯以及對學生的要求,這是教學系統性的基本保證。
2.教學必須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教學大綱(課程標准)雖然考慮了學生的認識發展,但主要是按照內容編排、制定的,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針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需要和特點處置好近與遠、淺與深、簡與繁等問題。
3.根據詳細情況進行調整。系統性原則並非要求教師刻板、僵化地執行大綱。教學大綱(課程標准)是按照一般和普遍規律制定的,在實際教學中,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情況有很大差異。在基本聽從大綱順序的前提下,教師要善於從自己面對的實際出發,適當地調整速度,增刪內容。
(四)鞏固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安排和進行專門的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保存。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置好教學中獲取新知識與保持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學活動是不間斷地、連續地進行的。學生要不斷地學習、記憶新知識,而人的記憶和遺忘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必然會產生對舊知識的遺忘,因此在教學中需要進行不斷的鞏固工作,通過訓練、復習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鞏固的意義不僅在於強化舊知識,也有助於學習新知識,因為知識是有內在聯系的,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人類早已留意到鞏固對於學習的價值,孔子就說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對於所學知識的理解是鞏固的前提,沒有學會的東西,是不可能真正鞏固的。教師首先應當保證學生學懂學會,才有可能獲得鞏固的良好效果。
2.保證鞏固的科學性。心理學研究揭示了關於記憶和遺忘的一些規律,按照這些規律組織安排鞏固,可以提高鞏固的效率。教師應當認識並且善於運用這些規律。
3.鞏固的詳細方式要多樣化。除了常見的各種書面作業外,教師應當善於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比如調查、製作、實踐等,都能夠使學生通過將知識運用於實際有效地達到鞏固的目的,並且能夠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4.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近年來海內若干調查顯示,小學生的學習壓力過重、睡眠不足是相稱普遍的現象,原因之一是作業量偏多。小學兒童的身心發展對他們的一生、對整個國家和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當本著對兒童和社會負責的精神,合理地安排鞏固工作,將學生的作業量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國家對小學生的作業時間和睡眠時間都有正式規定)。
(五)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
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教學活動要講究效率,在同樣的時間內,學生所學越多則教學效率就越高。但是,教學效率的獲取必須以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脫離了這個基礎,不僅教學效率本身是不可靠的,還會對小學生的發展造成消極的結果。教學難度超過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學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各種心理機能也不可能得到恰當的運用和提高;教學難度低於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學生會因為缺少必要的留意和緊張而難以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由於無法進行有價值的學習活動而使各方面的發展失去機會。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徵。教師應當不斷加強自身的心理學素養,及時掌握心理學的新進展。20世紀以來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於教師准確理解和貫徹量力性原則具有重要的意義。
2.了解學生發展的詳細特點。年齡特徵和發展階段主要是揭示個體發展的普遍規律,這些普遍規律體現在小學生的發展各個方面,而且是極為多樣化的。教師要詳細地研究學生的發展特點:例如,在學習某種新知識的時候,他們原有的知識預備情況如何?他們的思維或記憶水平是否能夠完成這一學習任務?可能發生什麼困難?能夠達到什麼樣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在這樣的研究基礎上,才可能真正做到「量力」。
3.恰當地掌握教學難度。什麼樣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量力性的要求,很難有穩定、確切的詳細標准,需要根據心理學揭示的普遍規律和對學生的詳細研究,由教師自己來掌握,這是教師勞動發明性的體現,是需要教師不斷思索、不斷解決的問題。
(六)思想性與科學性統一的原則
指教學要在科學的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將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傳授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小學開設的各門課程,是按照教育的基本目標選擇安排的,一般地說,在科學性和真理性上是有保證的,這些課程的學習,對於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作用必然是積極的和肯定的。但是,對於小學生來說,完全憑借科學真理的思想品德教育價值去直接、自動地發揮作用是不夠的,需要教育者引導和挖掘,使之充足地對受教育者產生熏陶作用,對於理性和邏輯思維能力尚處於十分稚嫩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尤其如此。另外,教育者本人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修養總是會投射到教學活動中,假如教育者在這方面與課程所體現的方向存在差異,就有可能扭曲其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價值,因此需要通過這一原則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堅持准確的方向。小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分辨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師要主動、適時、適當地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形成和提高對是非、善惡、美醜的認識。
2.嚴格遵守職業道德。作為社會公民,教師享有思想和信奉自由,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體現國家意志,按照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學,堅持和維護社會基本的政治觀點和價值觀念,不能用帶有個人色彩的思想觀點隨意地影響學生。這是由教師的職業道德決定的,在小學階段更是如此。
3.實事求是。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特殊要防止形而上學,不能穿鑿附會、生拉硬扯。那種「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性,本身就是違反這一原則的,從長遠看其效果更是適得其反。
4.講究教學藝術。要善於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學任務的詳細特點,自然地將思想性與科學性結合起來,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許多優秀教師在這方面發明了寶貴經驗,廣大教師應當善於從中學習。
(七)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指教學活動要把理論知識與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這一原則是為了解決和防止理論脫離實際、書本脫離現實問題而提出的。
學生主要學習理論知識,而且是在相對封閉的學校和課堂里通過教師的講授和書本學習的。這種狀況很輕易導致學生所獲得的理論知識與其來源和去向脫節:既不了解概念和原理是如何產生的,又不能夠運用它們去闡釋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提供和發明機會,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和形式使學生從事實踐活動,引導他們體會思想觀點、態度信念等的形成對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意義。
在當前,貫徹這一原則還特殊應當強調教學要聯系學生實際。中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加速了社會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在二十年來所產生的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要超過新中國成立後的前三十年。因此,今天的小學生是在完全不同於他們的父母和教師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在他們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帶有許多新的特點。教師對此要有足夠蘇醒和自覺的意識,而不能夠簡朴地以自己的經歷套用到對學生的教學中。教師應明白哪些知識在過去是生活常識,而對於今天的小學生則完全陌生,哪些知識在過去是專業性很強的,而對於今天的小學生則非常認識。與此相應,在教學中應當選擇什麼事例,應當設計哪些實踐環節,都需要教師認真思索,根據學生的成長發展實際進行安排。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實際是相對理論而言的,沒有理論,聯系實際就降低到了兒童自然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學校教育的優勢和意義。
2.留意在聯系實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與課堂學習相比,聯系實際的實踐過程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能力要求,教師要敢於放手,鼓勵學生去嘗試和探索,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補充書本知識的不足,從而使各種能力得到鍛煉、發展。
3.聯系實際應當從多方面入手。首先,應當盡可能廣泛地讓學生接觸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次,應當盡可能與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再次,應當留意
小學生發展的實際。
4.幫助學生總結收獲。小學生的行為自覺水平和反思水平還比較欠缺,不大善於分析、總結在聯系實際過程中的收獲,聯系實際輕易流於形式化。教師要加以引導,提供機會並提出要求,讓學生及時交流體驗,表示感受。特殊應當提出的是,總結收獲留意的是學生的真情實感,不能夠人為地拔高小學生的思想和認識。
(八)因材施教原則
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置好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統一要求與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問題而提出的。
由於遺傳素質、家庭環境和個人成長經歷的不同,在同一班級中的小學生,雖然有著共同的年齡特徵,但是在學習的成績、學習態度和方法、興趣和興趣、氣質和性格、稟賦和潛能方面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師是對由個性完全不同的學生組成的集體教學,因此因材施教要適應每個學生的不同需要及可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孔子的教學實踐就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典範,值得我們學習,如他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老是退縮,因此我要鼓勵他上前;仲由呢,他膽子大,敢作敢為,因此我要壓壓他」。朱熹總結孔子的教學經驗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我國目前的小學教育普遍班級大,學生人數多,因材施教原則的貫徹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毫無疑問,教師應當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將這一原則最大限度地付諸實踐。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要求。
1.充足了解學生。在共同的年齡特徵基礎上,兒童存在差異。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須充足地了解每一個學生。除學習成績以外,學生的個性特徵的各個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都是教師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
2.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的差異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義不僅包括承認差異,而且包括尊重差異。小學階段的課程和教學以所有正常兒童可以達到的程度為標准,在達到標準的基礎之上,教師應當答應學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異,並且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詳細條件幫助他獲得最相宜的個性發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難度和深度。良好教育的結果是培養出大批個性充足發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標准件」。正如杜威所說,「假如從個人身上捨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假如我們從社會方面捨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集體」。
3.面向每一個學生。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兒童必須接受的,完成小學教育是中國每一個適齡兒童的基本權利。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每一個兒童有權利得到適合於自己的教育。因此,現代教育強調,不能夠要求兒童適應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適應兒童。
㈢ 教育學和小學教育的區別在哪裡
教育學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是教育學類專業。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較高教育理論素養和較強教育實際工作能力,能在中等師范學校、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機構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等從事教學、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小學教育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於教育學類專業。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扎實的學科知識和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能在小學從事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教育學包括小學教育,比小學教學范圍更廣。
㈣ 小學教育學什麼
小學教育專業主要學習課程有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普通話、教師口語、版教學設計、權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學、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現代漢語基礎、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基礎寫作、兒童文學、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初等數論、數學分析。
應用數學、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小學自然課程與教學論、小學社會與品德課程教學、小學藝術課程教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簡史、比較教育、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
(4)教育學小學擴展閱讀
知識技能
掌握該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較高的文化素養;了解現代人文社會科學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就;具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懂得教育教學規律。
培養要求
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人民教育事業;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學會用這些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教師職業道德。
㈤ 小學教育學哪些課程
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普通話、教師口語、教學設計等。
1、教育學
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學是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和解決教育問題、揭示一般教育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教育是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教育學是有目的地培養社會人的活動。它是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2、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
3、邏輯學
邏輯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指導人們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的學科.邏輯學是研究純粹理念原則性的一門極為重要的科學,純粹理念就是人類大腦思維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
4、普通話
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 是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准漢語。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
5、教師口語
《教師口語》再版,說明"教師口語學"研究勢在必行,前景光明。要開好"教師口語"課,必須加強"教師口語學"研究,必須建立"教師口語學"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已成為近年來廣大口語教學研究工作者的共識。
㈥ 小學教育和教育學有什麼區別哪個更容易進入學校就業
1、專業不同
學教育專業是分文理科的,學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在安排實習、見習的時候也是分學科的。但是教育學沒有分的這么細。
2、課程不同
小學教育:心理學原理、小學生心理學、教育基本原理、現代教學基本理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現代教育技術、漢語通論、寫作、文學概論、人類與社會、大學數學、概率統計、物理學基礎、人類與自然、小學語文數學英語教學原理和教法、小學教育原理和方法、音樂、美術、比較教育學、小學班隊工作等課程。
教育學: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育通論、教學論、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教育統計測量評價、教育哲學、中小學語文或數學教學法等。
3、就業不同
小學教育就業方向:小學教學、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及在其他部門從事相關工作。
教育學就業方向:教育見習、實習、社會調查、教育調查等,就業范圍大。
教育學專業證書是從事教師的前提,但取得教育專業證書卻不一定從事小學教師行業,它有多樣式的選擇,更容易進入學校就業。
(6)教育學小學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培養目標
小學教育專業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其綜合素質概括為一個核心、兩種水平、六種能力、十二項基本功。
即:以師德為核心開展教育,努力使學生達到本科層次學術水平和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具備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活動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學習發展能力,和講、寫、算、創、教、用、作、彈、唱、跳、畫、練十二項基本功。
教育學的發展趨勢
21世紀教育學的發展趨勢:
1、教育學問題領域的擴大;
2、教育學研究學科基礎的擴展;
3、教育學研究範式的多樣性;
4、教育學的進一步分化和綜合;
5、教育學與教育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
6、教育學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廣泛。
㈦ 教育學(中小學)是什麼意思
教育學 專業,中小學 方向
㈧ 教育學和小學教育的區別是什麼哪個更好就業一些
初等教育的范圍包括小學教育。
我國的教育現階段分為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
初等教育包括現在的小學九年義務制教育加上高中,而高等教育主要是指大學及研究生教育。
職業教育則是指技校、高職、中專等專門為職業就業而開展的教育了。
因此說,初等教育包括小學教育,而小學教育是初等教育的一部分。
拓展資料:
初等教育(primary ecation)是指教育系統中最基礎的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它為第一級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最初始的階段。具有最大的普及性、廣泛性,一般都屬義務教育階段。初等教育是近幾百年來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結果,其源頭是在 15 世紀的歐洲。
而初等教育制度的實施得以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上,並以全民為對象,則到 19 世紀後期才逐漸實現。在 20 世紀,隨著時代的前進,初等教育在制度、結構、課程和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但各國實施初等教育的狀況各不相同。初等教育專業以培養中小學急需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教師為主,以培養幼兒教師 及婦聯、公安、武警、醫院等部門的心理咨詢與治療人員和社會上的心理咨詢師為輔。
21世紀初等教育在大學是一門專業,而針對文理科又有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有所長,具備小學教育專業知識,勝任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具有現代教育觀念,能適應21世紀教育教學改革,能獨立進行教學、科研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寬厚的文化科學知識;具有較為扎實、系統的學科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為系統的小學教育理論知識。
小學教育專業,是在培養小學教師五十多年的經驗基礎上,於200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新增設本科專業。主要是具有中等師范及以上學歷的學生所學專業和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在職小學教師。其中,文史類面向文史類教師;理科類面向理科教師。
㈨ 小學教育學與教育學有什麼區分
我是師范院校的,如果在學校裡面是很容易的,在外面有點困難,不過也很簡單,就「教育學」和「心理學」兩科,只要都過60分就可以,普通話只要二級乙等就可以了。祝你成功!
㈩ 請問,教育學和小學教育哪個專業好,哪個容易學,哪個好就業。謝謝。急
教育學,用的地方比較多,它包括了小學教育,但是學的東西不是很精,但是面很廣,你在選擇的時候要考慮清楚將來要往哪方面發展,想在小學范圍內發展的那就選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