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德育滲透計劃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德育滲透計劃

發布時間:2020-12-16 18:20:22

❶ 如何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緊密貼近學生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由學生自主實踐和探索,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全新課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書本,超越封閉的課堂,面向自然、面向社會、面向學生的生活和已有經驗,在開放的時空中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增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實際體驗,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即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不僅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
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空間,使得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呈現一種動態的「活水」式教育。讓學生走向社會,接觸社會現實,參與各種社會活動,讓他們了解社會生活的基本活動過程,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產生問題意識。如,帶領學生參觀了新開發的工業園區後,寬闊整潔的街道,鱗次櫛比的樓房,使學生感慨不已,不由地產生了好奇:「家鄉可真美啊!」這就是一個語文實踐活動研究的問題:探尋家鄉的變化。在形成了這樣的疑問後,學生便開始了深層次的實地調查,他們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分布到各個地方,通過了解與統計,探尋著家鄉的變化,知曉了家鄉的經濟快速發展與橋、路有很大的關系。在調查研究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形成了較強的參與意識和公民意識。
社會是個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實踐資源,也為孩子們的活動貢獻出了比教科書更詳盡、更感性、更生動、更富有人情味的環境。語文課程很多內容反映的都是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它本身就來源於社會。因此,只有把社會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社會中學習「社會」,才能提高學生認識社會的能力,使課本知識變得「活」起來,在社會中得到拓寬、發展、延伸。
我們不求讓孩子對某一項內容、某一點知識有非常精深的了解,只求讓孩子們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有充分的感性認識,最主要的是培養孩子們對社會的態度,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公民意識,這是給孩子們最寶貴的財富。
二、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安排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內容,有舉辦故事會、詩歌朗誦會,辦小報,演課本劇,調查社會上的用字情況等。如:低年級學生學習識字並不單純圍繞課文進行,而是從實際生活出發,把識字面擴展到他們所接觸的廣闊的生活空間。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關因素引導學生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又如:做一些小製作,像小學語文五冊的《做賀卡,送賀卡》,做的時候,可按照課本上的要求,先讓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做,然後再進行經驗交流,最後以小組為單位,其它同學照著做,說說自己的製作過程,已經做過的同學可以在原有基礎上發明創造,也可當評判員進行評價。不管製作的實物是否精美好看,教師都應該鼓勵每位同學,只要他們樂於參與,樂在其中就行。
像小學語文五冊的《收集小笑話、小幽默》,此類收集整理的活動怎樣開展才更有效呢?現在的孩子,家長給孩子買的課外讀物較多,報刊雜志上笑話也隨處可見,一方面學生能輕易收集到笑話、幽默,但另一方面學生如何去優化選擇,提高鑒賞能力則是難點。針對這種情況,搜集活動可以這樣進行:讓學生在各類書刊中找有價值的笑話、幽默記下來,想一想為什麼會令人發笑,笑過之後有什麼收獲,完成收集任務後,在班內進行展示,只要用一兩句話說明收集它的原因即可。老師梳理學生的評價,使大家都明白了優秀的幽默笑話的共性。老師再提供圖片,讓學生進行笑話創編,還可以針對班級的一些問題以幽默化的提示語來提醒、啟示同學們。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感到有趣,還增長了許多課外知識,也學到了不少文學知識。因此教師利用好教材中的這些內容,創造性地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而且拓寬了知識視野,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三、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陶冶學生的文化情趣
區域特色文化,應成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一般說來,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體現著一個地區人們的精神風貌,假如我們把區域特色文化引進到語文實踐活動中來,更能讓學生體驗到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根據我縣蟋蟀文化的實際,同學們按照自願組合的原則,建立了六個「蟋蟀探秘組」,對蟋蟀的歷史、捕捉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研究。通過研究,同學們對家鄉的蟋蟀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最後形成的課題研究成果中,許多同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不但對蟋蟀的知識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總結出:家鄉的蟋蟀將成為家鄉人民的致富之路,蟋蟀成為家鄉的特色文化。
四、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無數的環境教育的內容,課文內容展現提供的資源只是一個範例。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了相關的課文知識後,便會產生許許多多的疑問,促使學生不斷思考,不斷探究,不斷拓展延伸,使知識得到更好的遷移內化。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環境教育資源,精心設計語文實踐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習慣,又能增強學生關注環保的意識。
例如:課文《鏡泊湖奇觀》一課,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就欣賞北國美麗的湖泊森林,對鏡泊湖的產生及其特點有濃厚興趣。由於學生沒有親自游覽過,缺乏直觀印象,再加上人生閱歷較淺,理解作品的蘊涵有一定難度。於是可布置學生結合查閱有關資料,做好課前探究學習:根據課文的描述,結合自己的創造性想法,學生畫圖、找實物、收集有關圖片、找標本、找錄像帶。為了查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有價值的材料,學生跑圖書館、求家長幫忙、上網查詢、親自動筆畫、動手做。大家都想通過自己親身努力獲得最有價值的資料,查找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篩選的過程,而且他們是懷著極大的熱情與渴求知識的心理在主動地學,自覺地學。課文還沒有講,他們的身心早已進入學習狀態。他們為找到的精彩資料而歡欣,為尋求到課本以外的知識而鼓舞。課還沒上,環境意識已在孩子心中萌動,進而在具體地展開探究鏡湖泊及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等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與自然、歷史、社會等各個學科進行整合,開展探究環境保護的小課題。如,研究如何保護瀕危動植物資源、關於不可再生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等課題。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質疑、觀察、收集處理信息、堅持寫體驗日記、寫調查報告和匯報總結等,積極進行科學探究。
對自然環境的研究是一種真實的研究體驗。在觀察與研究中,同學們領悟到自己的生活與環境息息相關,懂得人們的生產、生活對環境的各種影響,並了解環境保護的常識,掌握了基本的環保技能,同學們自覺地從身邊小事做起,關注周圍、社區、國家乃至世界性的環境問題,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五、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自主學習意識、創新實踐能力和交流協作精神的重要途徑。現代教育特別強調學科教育與實踐活動的溝通、合作、交流,重視通過發展性的研究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的自修和補充,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且在這多渠道的平等、民主的實踐合作中,要求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謙讓、競爭,這必然有利於學生人格品質的健康發展。利用語文教學資源中的相關知識,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有利於培養和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順利發展和形成。
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需要學生交流合作的機會很多。如:在口語交際中,要求學生介紹家鄉優美的風景、名勝和變化,讓學生給前來參觀的客人當一回小導游。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與同一家鄉的同學進行自由組合的形式,研究家鄉風景名勝的形成原因、野生動植物資源、家鄉的歷史傳說、名人軼事、環境現狀、經濟發展等各方面情況,讓學生合作設計活動方案,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網路資源,通過上網查找、實地考察、深入采訪等各種方式收集信息。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動腦想、動手寫、動手畫、動口說,不僅調動了合作參與熱情,還提高了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僅學會了在合作中學習,而且增強了學習中合作的能力。
因此,人與人之間生活在真實的社會中,必定會發生著種種的聯系。學生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通過與他人的接觸、交流,總會產生許多的人際問題。通過交往,讓學生懂得尊重他人,體諒他人。在「師生」「生生」互動中,懂得他人和社會群體在個人生存與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體驗關懷別人和接受別人關懷的快樂。通過這些互動交往形成團結合作的精神。
六、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倡導。要求低年級學生能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例如:以「春天」為主題,通過尋找春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有意識地觀察春天的變化,體會春天萬物復甦所煥發出的勃勃生機,喚醒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教材中「語文天地」安排了「春之聲」詩歌朗誦。在設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時就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僅憑形式單一的朗誦會,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因此,在組織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時應對教材進行改編。讓學生走進春天,感受春天,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春天的熱愛之情。綜合實踐活動《美麗的春天》活動步驟是:1、自由活動。布置學生分頭收集關於春天的資料,各種形式的都可以,如詩歌、照片、磁帶、圖片、故事等。2、分組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收集的材料分成四組,分別是「詩歌組」 「色彩組」「故事組」「我和春天」小組,指導學生分組後再集體交流材料,並根據自己小組的實際情況做進一步的收集和准備工作,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提出改進意見或幾人合作匯報一份材料。3、課堂展示,匯報交流。(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裡》,學生對照文字跟唱歌曲,配上自己的動作表演唱歌曲,使學生在歡快活潑的氣氛中進入「春天」這一研究主題。(2)分組交流匯報資料。學生分詩歌組、色彩組、故事組進行交。(3)教師評價學生表現,小結課堂,鼓勵學生走進春天,強健身體,愛惜美好家園。
這樣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了空間。學生通過繪畫、演唱、解說、表演等不同形式表達自己對春天的熱愛。從而更加充滿興趣地參與學習,參與交流,並在交流過程中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獲得成就感,從而使綜合實踐活動的開放性得到充分體現,使每一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創造性的表現。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德育因素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與新課程同生共長。我們相信,只要深入發掘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德育資源,適當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使學生憑借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因此,我們無論從大語文觀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角度考慮,都應該積極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探索。這樣,必將會賦予語文實踐活動新的內涵,為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❷ 如何在綜合實踐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摘 要:新課程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實踐性等特點。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活動過程中滲透德育的養成教育比別的學科滲透德育內容具有更大的教育空間和教育價值。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滲透德育養成教育的途徑有:營造環境育人、分層教育育人、親身體驗育人、家校合力育人、社區實踐育人、學科教學育人。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 滲透 德育 途徑
正 文:
「道德根本上是實踐的」, 道德的實踐本質決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強烈的實踐性特徵。新課程下的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沒有圍牆」的學科。它是面向學生生活領域的一門課程,其課程內容來源於學生生活,來源於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的問題,因此,圍繞問題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其意義在於比其它課程更注重德育教育的價值。本人認為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滲透德育養成教育必須從如下幾方面入手:營造環境育人;分層教育育人;親身體驗育人;家校合力育人;社區實踐育人;學科教學育人。
(一)營造環境育人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有目的、有計劃的建設積極的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校園文化建設,學校的醒目校風、教風、學風育人向上、向善;名人畫像,振奮人心;板報張貼了學生們的出色作品,激勵著他們積極進取;溫馨的校園提示語、每日提示語等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愛護花草、愛護公物、節約用水、注意安全等等……處處體現了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園環境建設,只有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下,才能發揮它的巨大魅力。要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讓師生參與到校園環境建設中來。我校在校園建起「生物實踐活動基地」,為學生參加勞動、學習新知提供了平台。裡面的蔬菜區:種馬鈴薯、辣椒、蘿卜、玉米、黃瓜等;花卉區:養有月季花、含笑、丹桂等花卉;林果區:栽有橘子、柿子、琵琶等十餘種樹木。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師生們在基地中忙碌的身影。每到春天,師生們開始做發芽實驗,為果樹剪枝;夏天,師生們為基地中植物澆水、施肥、捉蟲,進行管理;秋天,是師生們收獲的季節,收割莊稼,採摘瓜果,收獲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冬天,師生們忙著給小樹穿棉衣以保護它們順利過冬。時常看到學生們拿著小本記觀察日記,老師們帶著學生到基地上課……等等這些已成為學校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學生們熱愛勞動、熱愛學習、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優良品質在活動中逐漸形成。
班級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更是學生良好品德得以形成的基地。加強班級環境建設,充分利用板報、專欄等進行養成教育。如一年級老師們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專門設有「我最守紀律」、「我最講衛生」、我最愛學習」等專欄,只要學生表現突出或有點滴進步,就獎勵一顆小星,孩子們的積極性特別高,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一顆顆小星的照耀下逐漸形成。中高年級學生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我們為他們創設了展示才藝的「風采展示台」、挑戰自我的「雛鷹爭章」等,為學生健康發展提供平台。有的班級還開展了道德儲蓄活動,把學生每次做的好事、壞事記錄下來,每月進行評析、反思,使學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引導他們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小事做起,並持之以恆,「聚沙成塔」,逐步積累,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分層教育育人
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必須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遵循教育規律。
1、年齡特點
一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深奧的道理聽不懂,但他們對兒歌、童謠非常感興趣。我們抓住這一特點,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將「德育」的內容編成朗朗上口的童謠。如第一冊「今天我上學」這一課,我們一年級老師編了兩首童謠來體現:「小鬧鍾,早早叫,提醒我,不遲到。鉛筆、橡皮、文具盒,書本、作業、小書包,整理好了不能少。刷牙、洗臉穿好衣,吃好早餐上學去。見到老師和同學,大大方方問聲好!」「上課會聽講,不搞小動作。作業認真做,不等別人催。課間愛游戲,不追不跑不打鬧。擦桌擺椅和掃地,樣樣活兒干仔細。我是一名小學生,快快樂樂來學習。」這樣把對學生的行為要求巧妙的穿插在童謠中,讓學生在誦讀中明確做什麼,怎麼做。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2.身心特點
「生活即教育」,只要你用心去發現,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我們要本著這一理念,充分挖掘學生的優點。比如根據學生愛看、聽故事的特點,開展「道德故事徵集」活動,可以是搜集到的傳統美德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做過的、看到的、聽到的反映良好品德的故事。如搜集的「張良拾鞋」、「牛頓請客」、「鑿壁借光」等傳統故事,從電視上看來的「東方小故事」等故事。同學們通過搜集故事,不僅增長了知識,更能從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達到以自己的故事教育自己,鼓勵自己,發展自己的目的。
(三)親身體驗育人
養成教育不僅要通過學習來實現,更需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在實踐中產生。給學生一個崗位,讓學生自我實踐,經受鍛煉,是養成教育的有效手段。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如今,孩子們卻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干什麼都要人侍候。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讓學生從小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裡的事幫著做」的好習慣,要求每個學生做好自己的事情外,在家庭中找到一個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做。如一、二年級的小同學可以洗襪子、拿碗筷、擺拖鞋、澆花等家務;中年級同學可擇菜、淘米、買生活用品等;高年級同學可幫父母做飯、洗衣、幹些農活等,這項活動受到家長們的歡迎。三年級楊玉瑩的家長(客車司機)說:「楊玉瑩到家可勤快了,每天都幫我洗車、擦車。」一年級李浩強的家長說:「別看我家是小男孩,每次吃飯時都是他拿碗筷,有時還幫我收拾桌子呢!」家務雖小,卻是孩子們的一片孝心,勤勞的習慣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崗位體驗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方法。所謂崗位體驗,就是給學生創設一些崗位,讓他們承擔一定的責任,讓他們感受參與的真實,參與的快樂,參與的辛苦,從而獲得真情實感,在行為選擇中形成良好的習慣。開展值周班長制度、紀律監督崗、紅領巾監督崗、老師小幫手等崗位活動。讓學生在崗位上鍛煉,學會更多的本領,體驗服務的快樂,在體驗中形成良好的習慣。
一個個崗位,一次次體驗,使學生們學會了本領、學會了生活,學會了學習,學會了交往、學會了閱讀,學會了搜集信息等等,使崗位體驗達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四)家校合力育人
學校是德育的主要陣地,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必須讓德育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家庭,走向社會,結合「三級道德教育」系列活動讓家長和社會各屆人士都了解學校的德育工作,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趨於一致,形成具大的教育合力。
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始終是家校聯手的最有效的途徑。通過各種方式與家長溝通,共同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充分利用「家校聯系卡」和電話同家長聯系,通過相互之間的反饋,老師和家長都能及時了解學生發展近況;定期不定期的召開家長會,教師與家長互相交談,談孩子的優點、興趣、特長、需要努力的地方等,共商如何讓其發揚長處,克服短處。充分利用「家長報喜單」向家長報告孩子的獲獎情況及點滴進步,讓家長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分享孩子的喜悅。此外,每學年,我們還進行「好家長」的評選活動,選出優秀家長推薦到縣聯評「百名優秀家長」,調動廣大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參與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對「好家長」予以表彰,讓他們介紹經驗,以帶動所有家長。拉近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距離,拓寬養成教育渠道。
德育是知、情、意、行的過程,知是行的基礎。聘請法制校長來校講座,進行《未成年人保護法》、《交通法規》、《校園意外傷害》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引導學生知法守法;每學期,我們還不定期的組織學生到街道、公路兩側撿拾白色垃圾,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進行宣傳,教育和感染了周邊的群眾,使他們認識到環保的重要,亂扔亂倒的現象明顯減少;清明節來了,少先隊代表們在「王村口革命烈士碑」前緬懷革命先烈,踏著烈士的足跡前行;重陽節到了,學生代表們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為他們唱歌、跳舞,給他們打掃衛生等,讓老人們愉快地度過一個個節日。一幕幕、一場場,為學生融入社會提供了平台,使他們在參與活動的同時,規范自己的言行,確立做人的准則,為他們以後走向社會,成為合格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社區實踐育人
利用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和感染性。我校充分結合本地優勢,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引導學生關注身邊小事,善於發現,展開調查
有的學生發現村裡街道兩邊經常有糞便堆積,影響村莊美觀,於是開展《農村廣泛堆積的糞便怎麼辦?》的調查,通過訪談、查找資料,寫改進方案、散發宣傳材料、與村幹部商量給街道「整容」等環節,增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讓街面上糞便運出,同時在空地上栽花種草,使街道整潔美觀。通過活動,學生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改善村裡環境,從小養成了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有的學生發現農村在收獲季節,公路上就會出現許多晾曬稻穀問題,弄得公路上全是谷糠、飛塵,給行人車輛行走帶來極大不便,有時還造成交通事故,司機和晾曬者之間吵架、打罵的事例也時有發生,危害特別大。孩子們就此采訪了行人、司機、晾曬者,了解他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尋求解決方案,同時與鄉政府取得聯系反映情況,散發「公路拒決晾曬」宣傳單,以孩子們的實際行動來影響社會,效果很好。
這些小調查活動都是學生們自己觀察思考後提出來的,一項項活動雖小,學生們卻是一絲不苟的進行的,參與活動的同時,他們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調查訪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2.引導學生關注農事,勤於思考,深入挖掘
在農村,只有立足於農、服務於農,活動才有吸引力。所以在組織活動時,要引導學生多關注農事,同家裡、村裡、鄉里農業生產結合起來組織活動,讓活動散發出濃濃的鄉土氣息,才更貼近學生,吸引學生。
有的小組進行了《我們村的生活垃圾去哪裡?的調查》發現現在農村仍然存在生活垃圾亂丟亂倒現象,於是建議村民將垃圾集中處理,保護環境。有的小組進行了《農用三輪車為我們帶來了什麼的調查》發現農用三輪車雖說給農民帶來了方便,經濟又實用,但它尾氣、雜訊超標,又經常超載造成惡性交通事故,弊大於利。
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學生們儼然成了家鄉的小主人,成了家鄉脫貧致富的小參謀,他們在輔導老師的帶領下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探究,既學會了本領,也為自己成長為新時期的新型農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些活動學生們非常樂意參加,參與活動的同時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精神和負責態度,使他們認識到動植物都是人類的朋友,深切的體會到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從小樹立起用自己的雙手改變生存環境,改善環境現狀的環保習慣。
(六)學科教學育人
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提出,基礎教育的任務不應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是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並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而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就必須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位哲人說過:「習慣是一種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當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習慣後,不僅能提高學習的質量,而且能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人受益終身。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教是為了不教」,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確是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

❸ 試析中學綜合實踐課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

教師不是先知先覺者,也不是知識的源泉,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不能僅僅內把教師定位容在「知識的佔有者」、「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上,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僅是專業知識,也包括教學藝術和手段。「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界定和「一桶水」的比喻已不符合今天的現實。

閱讀全文

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德育滲透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