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小學語文的朗讀背誦能力
摘要:閱讀與背誦是語文學科中的主體內容,它貫穿於語文教學的整個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背誦習慣,教給學生科學的背誦方法,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語文教學;背誦能力;習慣培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對於小學生的背誦要求是: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然而,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注重了識字教學和品讀感悟教學,而忽視了學生背誦能力的培養,學生根本達不到課標規定的背誦要求。那麼,語文教師怎樣才能使學生對背誦優秀詩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背誦效率呢?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背誦習慣
1.培養認真背誦的習慣。首先,表現在背誦的時候能夠聚精會神,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背誦的詩文上,防止漫不經心、匆匆過目、不求甚解的背誦。這要求教師從低年級培養學生抵制外界干擾的能力,形成專心背誦的習慣。認真背誦的習慣越好,背誦的效果也越好。
2.培養一邊背一邊想的習慣。「熟讀精思,學而不思則罔。」學起於思是我國傳統的閱讀經驗。背誦離不開動腦思考,沒有思維的背誦,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背誦主要是靠思維接受文章的信息,思維是影響背誦效果的極為重要的一個條件。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經驗的教師都會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發展學生的思維。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在背誦時邊背邊琢磨或背後掩卷而思,慢慢地就會養成一邊背誦一邊想的習慣,這樣背誦效果非常好。
3.主動克服背誦困難的習慣。背誦過程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為他們在背誦中往往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是屬於語言文字的理解方面的,有的屬於知識方面的。這就需要學生不怕困難,想盡辦法克服困難。如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翻查工具書,不理解的問題向別人請教,解決背誦中的問題,在這種自覺的背誦活動中,學生的意志得到磨礪,背誦的信心得到增強,背誦的能力得到提高。
4.培養課外背誦的習慣。學生背誦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在課內憑借課文學會背誦。但是,課內背誦時間、數量都很有限,需要靠課外背誦來擴大背誦量,進一步提高背誦能力。常言道「得法於課內,增益於課外」。課外背誦為學生開辟了豐富知識,開闊眼界,鞏固課內學習,培養背誦能力的廣闊天地。然而,課外背誦不像課內那樣,有規定的時間和內容,是在一種寬松自由的狀態下進行的。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主動的學習態度,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學生一旦養成課外背誦的習慣,將會終生受益。
二、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
1.利用繪畫,快樂背誦。有些優秀詩文,意境很美,文章里包含著詩、情、畫、意。在背誦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把課文內容用畫筆描繪下來,雖然有的學生畫技不是很好,但這樣可以使背誦內容形象化,降低了背誦的難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背誦興趣。
2.情境表演,讓學生體會背誦之樂。教師可以創造輕松、愉快的背誦環境,把學生從枯燥的背誦中解放出來,他們才能積極主動地背誦。有些詩文在背誦之前,不僅告訴學生要進行情境表演,還要評選表演明星。教師對背誦的內容再適當點撥,學生就能認真背誦,積極排練,然後進行課堂表演。利用這樣的形式進行背誦,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背誦興趣,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培養學生的背誦能力,鞏固背誦內容。
3.目標分層,讓學生體會成功之樂。收獲成功,是激發學生繼續學習興趣的動力。在背誦過程中,教師設立不同的背誦目標和要求,使每個學生都能成功。比如優秀生,由於他們的基礎好,思維反應敏捷,背誦也快,就應鼓勵他們不要滿足於現狀,而是要設立新的目標,使他們更上一層樓。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妨幫助他們定一個更為實際可行的目標,比如,長一點的文章可分幾次背,每次背誦的錯誤不多於5個,並在他們達到目標時給予及時表揚和鼓勵,從而使學生對背誦產生興趣,充滿自信,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背誦。
4.師生互背,調動學生的背誦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背誦能力的培養,啟發於低年級,得益於高年級。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背誦時有畏難情緒,教師可以把背誦的詩文示範性地背給學生聽,然後再要求學生背,在課堂上師生相互比一比,看誰能既有感情,又能准確流利地背誦下來,這樣學生的背誦興趣一下子提高了,而且會產生一種想要背誦的渴望,這種強烈的渴望之情一直延續下去,將終身受益。
三、指導學生掌握背誦的方法
1.利用聯想法指導背誦。聯想就是搭起一座記憶的橋梁,利用我們熟悉的事物去連接新的信息,並能節約時間並強化記憶效果的方法。在背誦的過程中,聯想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指導學生背誦三年級《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時,我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找出和課文內容相關的聯系點,然後讓學生聯想這些相關的知識點,對課文內容進行集中背誦,避免死記硬背,從而使課文內容記憶深刻。學會聯想的方法,不但有助於背誦,而且有助於迅速回想起所背的內容。
2.利用多媒體指導背誦。許多優美的詩文,圖文並茂,教師如果利用多媒體,圖文結合,為學生創設情境,使背誦內容形象化,可以增強背誦的效果。如指導學生背誦古詩時,教師可以利用情境動畫的特點,將古詩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通過觀察、朗讀、想像,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詩的意境,就會牢固地記住古詩的內容。再如,指導一年級學生背誦《春天來了》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播放春天美麗景象的視頻,美麗的畫面、生動的解說,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對背誦的內容一目瞭然,毫不費勁就能背誦會全文。
3.利用肢體語言指導背誦。在背誦詩文中,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有利於幫助學生准確、深刻地理解背誦的內容,形象生動地活躍課堂氣氛,有效地提高背誦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指導三年級學生背誦《讓我們盪起雙槳》這篇課文時,要求學生一邊背一邊用雙手搖槳,用眼睛欣賞北海公園紅牆綠樹,白塔倒映的美景,用點頭、微笑釋放快樂的心情。肢體語言把學生引領到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中去了,背誦效果自然非常好。
總之,語文教師應該把學生背誦能力的培養置於閱讀教學之中,放在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高度,不斷地探索行之有效的背誦方法,為學生的閱讀和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⑵ 小學語文教師的知識素養
小學語文教師知識素養試題
一、閱讀教學應培養學生哪些能力?
閱讀教學重點應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二、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有: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三、有觀點認為,《語文課程標准》淡化了語文知識的教學,這意味著語文知識教學不重要,語文知識教學是可有可無的。你怎麼認為?
答:(1)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2)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使每一位學生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只有「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3)「知識和能力」目標在「三維目標」中起著奠基作用,是學生綜合素養提高的基礎,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新課程並沒有否定它的重要性。(4)新課程的教學應在重視學生「知識和能力」目標達成,同時重視其他兩個緯度目標的達成。
四、試論發展性評價的基本特徵。
新課程改革倡導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發展性評價的基本特徵體現為「多元性、主體性、過程性、激勵性」幾個方面。
多元性,體現在全面評價。根據人類智能多元構成的特點和社會對人才多元發展的需求,多元評價主張「多一把評價尺子,多一批優秀人才」。採用多元的評價標准、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或渠道,注重發現並發展個體多方面的潛能。
主體性,重在全員參與。突出被評價者的主體地位,允許被評價者以主體的身份參與評價,更多地體現對評價對象的關注與關懷。
過程性,即全程評價。評價時時刻刻發生在教學活動中,強調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更為注重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激勵性,強調全人意識。評價對象是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而不是被物化的工具。評價應以保護人的尊嚴為起點,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的,使每一個體的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張揚
五、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四大理念、五大領域分別指什麼?
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四大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五大領域: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六、新課程中,小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包括什麼?
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感能力和思維能力,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以及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七、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和「課外閱讀總量」在各學段的要求分別是多少?
答:第一學段: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第二學段:A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B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 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A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B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八、在教學中如何落實「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一基本理念?
答: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⑶ 談談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如何對學生進行評價
新課程標准抄中指出,小學階段閱讀能力主要包括幾個方面:對文章重點語句透徹理解的能力;對文章重要信息進行篩選、歸納、總結的能力;對整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觀點的把握能力;對文章表現手法的認識能力,包括對各類文體的認識,對文章立意、結構、構思、語言的認識。② 筆者認為還應加上兩個方面:有一定的閱讀速度,就是指的是規定一分鍾之內讀多少個詞;並通過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效率。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對閱讀能力的闡釋,提升了我對語文閱讀能力的理解,那就是在一定的閱讀速度下,能理解文章重點詞句,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對文章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有積累好詞好句,寫讀後感等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語文素養。這種能力是在語文課內學習學到的,走向課外去運用,再從課外回歸到語文課內學習來,從而提高了自己語文能力。
⑷ 小學語文試卷分析分析試題對教學有何指導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目的是:1.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2.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3.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4.培養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反思。鑒於此,現就我校實際,以小學1—6年級期末檢測語文試卷為例,看小學語文新課標評價建議的相關要求。
通過對本次小學1—6年級語文試卷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其命題目的及特點。整套試卷命題依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緊扣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體現了「三重」原則,即重基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重能力(識字能力、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積累運用能力),重創新(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實現了「三維」目標。試題特點如下:
1、加重了基礎知識的考查與評價:語文學科是基礎工具性學科,從小打好基礎,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至關重要。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夯實基礎,明確要求,扎實訓練。在本套試題中對字詞句的考查可謂面全樣多:選正確的讀音,看拼音寫字,形近字組詞,補充成語,選填關聯詞語,按要求寫句子,縮句,擴句,比喻句,擬人句等多種句式的變換,以及加標點,查字典等等。由此可見,我們今後的課堂應該讓學生在課內識字、練字、用句,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基固本。
2、做出了「語文教學要注重積累」的導向:這次質量檢測的各年級試卷都注重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如二年級題中的4小題把成語補充完整,四年級的第二大板塊「善於積累」中的 「寫出和人、水有關的詞語」,把「霧鎖山頭山鎖霧」補充完整,並感受奇妙之處, 「請你回想本學期要求背誦的內容,把句子補充完整等等。以上試題源自教材,題目的形式又有別於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注重了語感的培養,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體現了「新課程標准」的要求,對今後的語文教學起到了明確的導向作用。
3、落實了口語交際能力的考查與評價:《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在公民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本套試題側重了口語交際能力的考查與評價,例如:二年級的 「我的小嘴兒真會說」,三年級的 「我會說」,五年級的 「能說會做」以及六年級的 「我最想說的話是……」等,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容忽視。
4、「閱讀」、「情感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靈魂,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
如一年級的 「讀一讀,填一填」中的比一比誰大誰小;六年級的試題內容:「關於鳥的故事」中的「邊讀邊想邊做」各題,是對學生語文閱讀綜合能力的考查,有對學生理解能力、觀察能力的考查,也有對學生知識積累、知識遷移、知識拓展的考查。四年級「開卷有益」部分中的「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請你試著用一句格言式的話寫出來」。我們知道,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慢功,需要的是慢慢的品、慢慢的讀,在讀中再有一個消化和理解的過程,這樣才有可能內化為語文素養,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提醒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是「教教材」,盲目做題,而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教給方法,培養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文閱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感悟,他們的閱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要達成這一目標,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命題的整合。我們應拓寬命題思維,拓展命題空間,打破學科界限,貫通學科與生活的聯系,賦予試卷豐富、多樣的功能,盡可能使有限的試捲成為融合聽說讀寫、整合三維目標、匯合課內外知識的載體,從而全面綜合地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這一點中,對於閱讀板塊的考查,我認為應努力做到「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原則,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運用和遷移的綜合能力。
閱讀題設置得如何,經常被視為衡量一份語文試題「技術含量」高低的重要標准。事實也往往如此。在平時的測試與考試中,能真正測試出學生閱讀能力與水平高低的,閱讀板塊,往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閱讀題的設置,應要贊成「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題思路,也即「知識在課內,取材於課外」,換句話說,也就是閱讀題的測試材料應完全取自於課外。
與此同時,從教學的導向來看,測試卷中的閱讀題如果來自於課內,容易產生教師上課或復習期間猜題押寶現象的發生。此舉,或造成教學過程中的眉毛鬍子一把抓,不分重點,題無巨細式的講解與分析;或造成在復習期間的重復訓練,題海戰術,無端浪費學生的時間與精力,從而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從我們日常的教學情況來看,一些教師為了試題中的一篇課內閱讀題,在復習期間往往會准備幾十篇甚至於上百篇的課內段落讓學生去練習,甚至背誦標准答案。如此復習與教學,我們的孩子豈有不厭學之理?
題例:閱讀題《蠟燭》(四年級)中有一題:在橫線上填寫出一句與蠟燭的精神有關的古詩詞句子。
【試題把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了,價值取向是語文教學既要立足文本,也要適度地超越文本。】
對於「跳出文本考文本」的出題原則,或許我們中間的一部分教師會質疑:難道我們的文本教學不需要了嗎?產生這種想法的教師,其實是對閱讀的內涵與本質了解不夠造成的。閱讀題,考的並非只是閱讀材料中的幾個知識點,而更多的是,通過閱讀材料,考查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與理解水平。而這一閱讀能力與水平的形成,是一個螺旋上升、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滴水成冰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們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每一個單元到每一冊教材的編制,都是各類專家經過反復論證與謹慎推敲過的。這些內容不同,體裁各異之文本,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形成了一冊冊具有知識結構系統化,能力訓練序列化的教材。通過一篇又一篇課文的學習,一個又一個知識點的落實,目的正是為了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會有「教材是個例子」的說法。反之,如果撇開課文,而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所謂的課外閱讀,那隻會是捨本逐末、語文就會像斷線的風箏,無從把握而失去方向,失去歸宿,就更談不上語文教學的科學性與高效率了。
一份好的試卷,首先要能比較客觀地反映一個階段學生該學科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讓學生能夠看到自己一個階段語文學習的主要成績,知道自己以後努力的方向;其次,要能夠體現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對教師的教學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相信,以課程標准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新要求為指引,來研究命題新思路,探索復習新策略,一定能夠使語文考試真正成為評價語文學習的客觀工具,成為激勵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效動力,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作出實際的貢獻。
⑸ 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幾個原則和具體方法,小學語文論文
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
[摘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新課標下如何有效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探討,提出了創設情境、有效提問、巧用評價及讀練結合等相關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策略
新課改以來,對閱讀教學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層出不窮。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樹立「為學生語文素養發展而教」的理念,關注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作相關策略探討。
一、策略一即引趣激興,創設情境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習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1.實體情境。教師充分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適用於中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如教材中的《要下雨了》,有條件的話,可讓學生觀察「魚出水面,燕子低飛」這些自然現象,了解下雨前動物的特點;又如《找春天》、《秋天的圖畫》、《秋天的雨》此類涉及山川日月、花鳥魚蟲等的教學內容,如有條件,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認識,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情趣。
2.模擬情境。教師根據講解的需要,可運用電教手段,如放幻燈和錄音帶,使學生獲得形、聲、色的直觀感覺;或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再現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據課文內容,師生分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能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寓教於趣,寓教於樂,提高教學效果。
如我在教《淺水窪里的小魚》一文時,充分地發揮了電教手段的優勢,創設了小魚在美麗的大海中游著,小魚後面藏著一些詞語,讓學生認讀,接著海上颳起了風暴,小魚被困在淺水窪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學習的內容,並用話語和音樂為輔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臨其境,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為學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3.語感情境。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老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渲染也是創設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學《美麗的公雞》,當公雞的圖象出現在孩子眼前時,老師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語言加以描繪:「看,這是一隻多麼美麗的大公雞,它紅紅的冠子,漂亮華麗的外衣,腳上還穿著一雙金黃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學生聽了老師的描繪,便能充分感受公雞的美麗。教師通過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能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其情境。
4.想像情境。運用擴散思維的方法,啟發學生合理想像,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關注人物的命運,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強化感受,由「動情」到「悟理」。 如在教學《淺水窪里的小魚》中小男孩撿魚這一片段時,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想像他在撿魚扔魚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設身處地為小魚著想,為小男孩著想。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始終能以飽滿的情緒參與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策略二即有效提問,感悟文本
適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師只有充分利用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課堂教學的節奏和方向,突出授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從而成為課堂的主導。學生則會根據教師的提問,有選擇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上,使自己的思維處於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從而更好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對話文本。
1.抓題眼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導入,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學生情緒,誘發學生的感情。導課的形式多種多樣,而問題導入最能激起學生的探究願望。我們可利用語文課程的有效資源,抓住課文題眼巧設問題。如《布衣元帥》一課,上課伊始,可讓學生質疑提問:什麼是布衣?布衣和元帥好像是不相乾的兩種人,怎麼會連在一起?由於問題來源於學生,在學習文本時,他們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去解決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想像,這堂課的學習會因了學生解決課前問題的濃厚興趣而輕松愉快。小學語文教材中類似的課題很多,比如《玩出了名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課前或由老師設問,或由學生質疑問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發學生閱讀期待,為學生進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2.抓關鍵詞句提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詞語是課文的基本單位,詞語學習是項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別是對課文中的關鍵詞、難懂詞語更應該不惜時間,深入理解。因此,閱讀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拓展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從小處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發散學生思維,使詞義理解得更透徹。使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師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雲》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是從哪些地方讀懂『紋絲不動』的?」王老師就是抓住「紋絲不動」這個詞語組織教學,從大處著眼,有效地為學生感悟文本並和文本進行對話設下廣闊的背景。他緊扣文本,讓學生對「紋絲不動」的感悟層層深入:從對「紋絲不動」的字面意思到「紋絲不動」的原因及「紋絲不動」的結果,最後至不「紋絲不動」的後果,對話剝筍似的不斷深入,學生做到了多元解讀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偉大形象,體現了王老師精湛的閱讀教學藝術和高效率的教學課堂。
3.抓主要線索提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新課改中提出了自主學習,我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朱熹也曾說過:「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引導學生對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本脈絡清晰,條理清楚,在文本教學時,教師如果抓住主要線索教學,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好漢查理》一文中,查理的變化和傑西的言行是兩條主要線索,為了讓學生明確「查理有哪些變化?查理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我讓學生讀悟交流,感受查理的變化,提問:查理有哪些變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然後相機出示以下句子讓學生談感受:a.「不,好漢查理從來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b.「謝謝!」查理顯得彬彬有禮。c.「當然可以。」d.「查理雖然調皮,但說話是算數的。整整一個暑假,他每天都陪傑西在草地上玩。」e.「傑西,我會做個好漢。」通過這幾句關鍵句子的理解感悟,引導學生體會到查理確實變了,變得有禮貌了,變得誠實、守信了,變得有上進心了,自信了。由於所提的問題起到了提綱契領的作用,整堂課避免了出現「滿堂問」的現象,學生在讀中思議,在讀中質疑釋疑,在讀中理解感悟,學得自主,學得愉悅,學得扎實。
三、策略三即巧用評價,激活課堂
新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正逐步由單一的教師評向多元評價轉變,也就是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作為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評價語言這一法寶,在教學中利用文本的內容進行巧用評價,激活學生的情緒,創造一種美妙的語境,讓課堂評價語言這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評價方式真正發揮其獨有的魅力,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都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於永正老師曾在一次公開課上不經意的讓一位男同學讀課文,這位同學把課文讀的正確、流利而又聲情並茂。於老師聽完他的朗讀後主動走上前去,微笑著和這位男生握手,並真誠的說:「你讀的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在讀這篇課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學們想再聽你朗讀一遍。」話音未落,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精彩表現的學生,更是送給對學生進行真誠評價的於老師。在這樣充滿愛意的課堂中,學生展現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語文的歡樂。
四、策略四即讀練結合,提高能力
葉聖陶先生說「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基本知識和基本訓練都很重要,我們更要重訓練……」「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同時也訓練思想品德),而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兒童時期打下的基礎極關重要。」如果學生在語文課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讀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不過關,那麼語文課程對學生的人文熏陶、生命發展就無從談起。因此,語文課應該把「練」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只有讓「讀」與「練」結合,在課堂中做到以讀為本,讀練相融,才能讓學生真正積累語言,感悟內化語言,遷移運用語言,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素養才能全面提高,我們的閱讀教學才真正扎實有效。
讀練結合,切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對低段學生而言,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詞語的推敲和品味,設計靈活多樣的練習。其次以說代寫,融口語訓練和思想品德為一體。比如可以看動畫說,用詞語說,想像說,聯系實際生活說等等。如在教學《淺水窪里的小魚》最後一個環節里,我進行了兩個拓展訓練:1.出示海底世界畫面,說說小魚會對小男孩說些什麼?2.如果你看到了一種受傷的動物,你會怎麼做? 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啟發了他們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說話能力,又把問題引申到實際生活中。高段的練筆形式多樣,如仿寫,續寫,擴寫,縮寫,改寫等等,我們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相關練筆。
參考文獻:
〔1〕楊九俊.《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6.
〔2〕薛法根.《推敲新課程課堂》.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1.
⑺ 小學語文關於"閱讀"的目標,教學及評價作業2,怎樣理解閱讀能力的綜合性特點
1.強調感性在閱復讀教學中制的重要地位
理性的方式只體現了人與事物的一種關系,而忽略了世界向我們展現的更多可能性,讓學生感性地揣摩課文是一切理解、探究的基礎.
2.理性分析也離不開感性
真正的理性是並不脫離感性的.而不是脫離感性的抽象(「稀薄的抽象」).然而,知性分析形成閱讀教學的套路,分段和歸納段落大意,分析思路是詞、句、段、篇.
3.感性與理性統一,體現了閱讀能力的綜合性
分析與綜合無法彼此孤立地存在,局部分析以整體感知為前提,最終達到整體領悟和把握.可以歸納為「整體—局部—整體」.
4.理解性閱讀與創造性閱讀應該統一
閱讀能力的綜合性,還表現在理解性閱讀與創造性閱讀的關系.在閱讀教學中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要建立在「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即與理解性閱讀統一起來,兩者不是對立或取代的關系.因此對閱讀的評價也是綜合考察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