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計劃
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什麼是習慣?為什麼要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什麼是習慣
1、習慣是一種行為方式。
2、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3、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二)習慣的分類
習慣簡單可以分為良好習慣和不良習慣。
(三)為什麼要培養兒童的良好學習習慣
1、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習慣就是素質,習慣影響人格。
2、兒童時期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期:培養始於父母,養成始於家庭,關鍵在於幼兒園和小學。
3、加強德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應該求真務實,從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開始。
俄羅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烏申茲基說過:人的好習慣就像是在銀行里存了一大筆錢,你可以隨時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個人的壞習慣就好像欠了別人一筆高利貸,老在還款,老還不清,最後逼得人走入歧途。這個比喻非常好。今天的家長要想給自己的兒女留下什麼?我想應該給我們的子女從現在開始留下好的習慣,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財富。
二、培養兒童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嬰兒期(0-3歲)培養兒童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禮貌習慣。
(二)幼兒期(3-6歲)鞏固和擴展嬰兒時期養成的習慣,培養初步的學習習慣和遵守規則的習慣。
(三)小學時期(6-11歲)鞏固和擴展嬰幼兒時期養成的習慣,培養學習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交往的習慣、生活自理和自我保護的習慣。
我重點講講小學生的學習習慣。
我總結一個小學生學習好的三個關鍵要素是:1、學習的動力,就是愛學2、學習方法,就是會學習3、勤學習,就是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勤學習是學習好的保障。
小學生要培養的學習習慣有八個:
1、 明日學具,准備齊全
我在西城區一所比較不錯的小學做過一個調查,這個學校有一千個孩子,我在學校大門口站著看遲到情況,一千個學生竟然一個遲到的都沒有。等上課鈴聲一響,我就看見有八個孩子慌慌張張的往教室外跑,我就攔住他們問他們干什麼去。其中一個小男生說:「我媽沒把我的語文書裝我書包里,我得回家取書」。我又問另外一個:「你干嗎去?」答:「今天有體育課,我忘記穿運動鞋了」。我問你們都是幾年級了,他們說是四年級了。我就說這些事情不是你父母的事,是你們自己應該准備好的。你們早應該在一、二年級就養成這個習慣。
2、今天任務,今天完成
3、發現錯誤,及時改正
有一個小男孩,挺聰明,但是數學總是80多分,沒得到一回滿分。我就覺得奇怪。後來就知道怎麼回事了。這個小男孩到四年級的時候,班上剛換了一個男班主任,這個班主任老師看了這個小男孩的數學卷子就明白了,就把小男孩叫到身邊來,說:「過來過來,我考你一道題」。老師問:「7×8=?」小男孩說:「這太簡單了,7×8=58啊」。同學聽了都哈哈大笑。老師說:「你錯了,你都錯了三年了,你自己好好演算一下7個8相加是多少?」孩子演算完了說:「怎麼7×8=56啊,我一直以為7×8=58呢。」就是這么一個小故事告訴大家,孩子在第一次錯誤的時候,我們老師和家長都沒有及時地幫助孩子糾正,所以孩子才會一直把錯的當對的。學習上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知識上的錯誤,所以家長和孩子不要怕學習上出現的錯誤,錯了要馬上改過來。
4、專心學習,珍惜時間
六一節前我給孩子的家長咨詢發現家長普遍反映一個問題:孩子學習磨蹭。我建議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寫作業提出三個要求;數量、質量、時間。以前家長和老師只對孩子寫作業有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但是現在不要忽視學習效率,重視學習效率就要重視學習的時間掌握。
5、讀書寫字,姿勢端正
現在的小學生很多讀書姿勢不正確,眼睛離書本太近,現在北京的小學生近視率達到百分之三十多,近視情況非常嚴重。我們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讀書寫字姿勢端正,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
6、課前預習,單元復習
小學生要從二年級開始培養這個習慣,這個對學習非常重要。我這里提倡單元復習,是因為我們的學生往往掌握的知識是分散的知識點,掌握系統的知識才會對學習的應用個更為有用。所以家長要讓孩子注重單元的復習,學會把零散的知識組織成系統的知識。
我給大家介紹三個復習方法:正向復習法、橫向復習法、重點復習法。
7、讀書看報,查找資料
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讀課外書是浪費時間。其實讀課外書有四點好處:學會做人、增長知識、學會寫作、有助於課內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新課程標准對小學生提出的要求是小學生要閱讀145萬字。對一年級小學生沒有要求,對二年級小學生要求看5萬字,三、四年級小學生各看20萬字,五、六年級小學生各看50萬字。學會查找資料最好的辦法就是上網查找,正是為了適應這個要求,我們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
8、學有計劃,學有目標
② 小學尖子生培養方案
一、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確定人生目標
沒有理想和目標的人生,就像行船沒有了航向。人生道路上就會感到迷茫,不知所從,從而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有時甚至會使人迷失繼續奮斗的意義、勇氣和信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確立人生的目標。有了理想和目標,學生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么做,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有興趣學習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尖子生就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有勁,就不會出現尖子生中途夭折的現象。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採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
(一)、經常找尖子生進行個別談話,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讓他們知道學好本領干什麼,為誰學習;
(二)、召開主題班會,教師要結合社會現實幫助同學分析和糾正他們的想法,讓學生能夠明確不同想法的好壞利弊;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目標,從而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的狀態;
(四)、給學生介紹偉人以及成功人士的人生目標,以增強學生建立自己理想和目標的方向感和自信心。
二、培養學生的堅忍不拔的意志力,形成學習耐力
有了理想和目標,下一步就是怎麼具體去實現。學習本身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由於有些學生的毅力不夠,造成學習過程的中斷和停頓,不能堅持下去,這也是部分尖子生成績下滑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天才始於勤奮,勤奮在於堅持。有了堅韌的意志力,學生就會在學習過程中克服這些缺點,做到學習過程中的堅持不懈,形成學習過程的持續性,做到對所學的知識學得扎實,掌握得牢固。使學習過程進入良性循環,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採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
(一)、經常給學生講一些勵志學習的例子,培養學生如何做到堅持不懈地能力;
(二)、從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培養和磨練學生的毅力,形成做事有始有終的性格;
(三)、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克服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的缺點;鼓勵學生形成堅持到底的信心和決心。總之,堅強的毅力是一個好學生不可缺少的學習品質。
三、培養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形成苦學加巧學的學習習慣
成績好離不開學習,學得好離不開勤奮。可是只有勤奮是不夠的,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倡學生創造性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和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要引導學生形成創造性學習的能力,這樣,學生在不斷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中就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大大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興趣,做到學而不厭,思而不倦。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採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
(一)、經常介紹一些成功的學習者的良好的學習方法,以及他們的學習方法的形成過程;
(二)、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的知識,教師建議性地給出相應的學習方法供同學參考;
(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對不同知識應該採取的方法各抒己見,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各顯所長,取長補短。
四、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適當評價,正確引導
教師應該注意學生的學習心理變化,注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就要求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有效的適當的評價,而且評價要有針對性,適當性,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好的方面應該提倡和鼓勵學生保持下去,不合適的或者學習方法方面存在問題的,教師應該採取適當的方式和方法給學生指明,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樂意接受,真正接受並改正。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採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
(一)、對學生的好的方面要及時地給與適當的表揚,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二)、通過與尖子生談心,在思想上進行溝通,以克服有些尖子生思想偏激的毛病;
(三)、採用潛移默化,和風細雨的方式幫助尖子生建立志存高遠,心胸開闊的品質,鼓勵尖子生勇於改正自己的缺點,使得他們從知識結構到人格培養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五、注意培養尖子生的抗挫進取能力
承受打擊的能力差,是現在一些尖子生成績下滑的另一個原因。尖子生一般具備以下幾個特點:成績好,智商高,精力充沛。由於他們經常有好成績,受到好評,在班裡出眾,有些尖子生就受不了失敗的打擊,他們的智商高,逆商(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因為他們缺少的正是挫敗。有些尖子生可能會因為一次挫敗而一蹶不振。現代社會,沒有哪一個人總是能做生活的常勝將軍,必然會面臨一些挫折和失敗,所以,注意培養學生的逆商,提高學生抗挫折的能力不僅在學生當前的學習活動中非常重要,就是在學生將來步入社會也是非常有價值的。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採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
(一)、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結合所教學的內容介紹一些成功人士的創業經歷的失敗和成功的過程,讓他們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這樣不僅給予了學生抗挫的意識,而且還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使學生更有興趣地進行學習;
(二)、創設情景,使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一下挫折的滋味,並引導他們從挫折的陰影里走出來;
(三)拿他們和別的班或者兄弟學校的尖子生相比,讓他們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六、注意培養尖子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現在有些尖子生在班級里很有優越感,這樣就會使一些尖子生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不願意幫助別的同學學習,更以向別人請教為恥。有這種傾向的尖子生是很危險的,不僅可能導致自己挫敗,而且尖子生往往在班裡起著模範帶頭作用,這樣就會使整個班級的學風不正,好的學習方法得不到發現和提倡,也不可能形成同學之間的團隊意識。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揚團隊精神,讓他們明白一個人再聰明,力量也是渺小的。在社會中,只有和別人團結起來,形成「我們」,發揮團隊的力量,才會有更大的作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採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
(一)、教師可以舉辦各種集體活動,動員學生積極參與,而且要讓學生明白每次活動的意義和要達到的對學生的訓練目標;
(二)、樹立一個班級的共同目標,讓全班同學齊心協力去完成。比如,提高班級成績在學校的名次和搞好班級衛生大比評等等,以此來鍛煉同學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
(三)、還可以形成學習小組,讓尖子生幫助後進生學習,或者尖子生之間的互相幫助,以達到共同進步,讓學生在合作中體會到成就的快樂。
七、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突出創新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什麼都在不斷的更新換代,如果思想上跟不上時代的前進步伐,必然導致自我封閉和落後。時代要求創新,沒有創新,沒有彩頭,就不會有突破性和實質性的進步。同時,在創新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獨創的新鮮感和成就感,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生創新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創造新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一題多解,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指導學生在思考的時候注意思維的邏輯性和全面性。
八、增強學生全面發展的意識,做到各方面素質的不偏不廢
現在有些尖子生,學習很好,頭腦靈活,但是體育鍛煉或動手能力差,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開發。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和學生細心交談,讓他們懂得個人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並且要和學生家長取得聯系,讓家長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得到素質的全方位鍛煉。同時要讓學生明白,專才固然重要,但是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各學科之間越來越沒有明確的界限,要完成一件事情往往需要不僅僅是一個學科或一個方面的能力。要讓學生明白一科強不算強,各科都強,全面發展做個全才才是強的道理。同時要讓學生在學習各科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治學嚴謹的好習慣。
總之,尖子生的培養,教師首先要從自我做起,做到心雄寬廣,海納百川,能夠接受不同性格的尖子生的挑戰,並且耐心細致地對他們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說服教育。同時要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和學習,擴大知識儲備以應對千變萬化的尖子生教育形勢。只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再加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幫助,尖子生培養工作就一定能夠做好。
③ 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包括哪些方面
一、學會制定學習目標
在實驗中,我們發現,有一部分的學生學習帶有很大的盲動性,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東一榔頭西一棒,學習處於無狀態之中;有一部分學生制定不切實際的過高的學習目標,當學習目標達不到時便灰頭喪氣。為此,我們指導學生在制定學習目標時,一是採取分級確定的原則。即總體目標、學期目標、階段目標、單元學習目標逐次確定,知識和能力目標逐個確定。一般來說,知識的分級目標根據知識的網路結構循序確定,能力和素質的分級目標 依據知識載體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螺旋式遞進;二是量力而行的原則。即: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對某些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可分步驟完成,對數學能力分階段達到,對素質的提高分層次滲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學會制定學習計劃
無寧靜無以致深遠,學習需要專心孜志,我們認為制定學習計劃是個好辦法。所謂學習計劃就是把自己需要學習的內容、需要訓練提高的素質、需要完成的作業安排進去,使自己的學習活動在時間和內容等方面能夠有計劃的進行。學習計劃對於學生學習實踐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它可以使學生知道在什麼時間應該學習了,嚴密完整的學習計劃還應當包括每次學習什麼內容?採取怎樣的學習方法?學習多少時間等。隨著個人學習計劃的落實,學生的學習任務也就按期完成了,這就是學習計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三、學會選擇和利用學習資料
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供強大的支持服務。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科學突飛猛進的年代,學校現代化教學設備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日新月異。
在信息社會,學會捕捉信息、採摘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是進行終身學習的必備條件。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不知道怎樣根據自己的數學學習水平和學習要求選擇和利用資料,有的學生基本知識還沒有到位,就去搞中級、高級題庫或競賽題;有的學生選擇的參考書錯誤百出,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有的學生選擇相似的參考書,作了大量的重復勞動,從而被題目牽著鼻子走,是學習處於十分被動的狀態。為此, 我們指導學生怎樣精選一本參考書,怎樣摘錄和歸納對己有用的信息,教會學生精讀和泛讀的方法。
四、學會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的方式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的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的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究,學生的學習過程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方式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為此,我們著重研究怎樣引導學生轉變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在學習活動中把發現、探究、研究的等活動凸顯出來。是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④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學計劃
小學教育處於教育的基礎地位,使學生受益一生的行為習慣有一些是在小學階段養成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你一輩子。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小抓起,從點滴做起,必須靠潛移默化、日積月累。葉聖陶先生曾說:「習慣是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都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間,加強橫向聯系,把單純的課堂教學擴大為多渠道參與的教育網路,創設全方位育人的環境,才能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
下面就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談一下個人的粗淺認識。
一、提高認識,教師言傳身教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哪些行為習慣不能養成,為什麼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要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辨別能力,並通過與優秀同學相互交流學習經驗,從而和自己進行對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別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讓學生形成共識,從而取長補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
1、師生認真學習有關條例,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准繩,重點抓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制訂開展養成教育的具體措施,教育學生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使用文明語言,禮貌待人,養成良好的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
2、學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時間與教師在一起,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早晨,學校領導、學生代表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師生互相問好;每個星期一舉行庄嚴的升旗儀式,老師正規的禮儀動作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給學生播撒了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良種。
教師要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不應該只教書,不育人,不能當「教書匠」。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認真探索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的規律,把說在嘴上,寫在紙上的「教書育人」切實記在心裡,落實到行動上,自覺站在育人的高度進行教學。
二、根據學齡特點實施分層教育
1、低年級學生,通過各種競賽,通過得小金星,初步養成。
低年級的學生,最缺乏自覺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沒有意識。作業時常不做或忘記帶回家;廢紙到處亂扔,自己的課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麼,沒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鬧,當班主任的最頭痛,不管怎麼說都沒用,上課講了,下課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們也有自身的特點,就是有好勝心理,也愛挑別人的毛病。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些讓他們形成自律。
我們可用「比比誰最棒」的方法。課堂上,把要求告訴他們:小朋友們,你們都很棒!但老師不知道,哪個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們來比比看,究竟是誰最棒。老師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們想要嗎?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只有達到老師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
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後你可以布置任務和要求。但剛開始,要求不能過高,從淺入深,逐步提高。同時要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幫助別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這種方法也可評價學生的課下表現。
然後利用班會課,總結學生一周來的表現情況,指出缺點,對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同時分發小金星。老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語,也不要吝嗇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處,都可以得到,這樣更能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小金星可以讓學生自己貼到榮譽角上去,這樣更能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發現小學生的行為都有明顯提高,很多事情無需老師督促,學生之間便會相互指出,然後加以改正。
2、中年級學生,利用天天行為規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級小學生漸漸的有了自我意識,開始會主動思考,判斷是非對錯。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們的大腦里開始會比較,但出發點大多考慮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指責。他們所想到的還比較片面,有時還不夠成熟,自律能力還不夠強。
此時應當加強他們的行為規范。根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需要,利用班會課通過學生提議,老師完善,共同制訂「天天行為規范」, 每個學生都有一張,要求每個同學每天看一邊,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為規范」要求努力做到。經過幾個月的實踐後,每位學生都能自覺的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看到水龍頭沒擰緊,他們便會主動上前擰緊;看到地面上有紙屑,他們能主動拾起來;看到小同學摔倒了,他們會主動上前將他扶起。由此看出: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能使學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師教育管理更加輕松。
3、高年級學生,利用榮譽,增強自身使命感。
高年級小學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轉為自律。此時,老師會發現他們越來越難管,也越來越難溝通。他們似乎已經習慣於學校的條條框框,習慣於老師的嘮叨不休。對於行為習慣,他們很少違反,但也不會主動,看到不好的現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掛起。
對於高段學生,一味說教不行,採用比賽也無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怎麼辦呢?可採用多種方法結合。學校的競賽,要積極爭先,拿出榜樣作用。同時班級里開展「班級榮譽,我的責任」活動,以加強每個學生的班級榮譽感,同時把所有責任,讓每個學生承擔。中國有句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是這種思想,讓人覺得彷彿好壞是所有人的責任,就可以減輕自身的責任,恰恰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沒有責任了。所以我們班級奉行「班級榮譽,我的責任」,誰犯了錯誤,就要承擔一切責任。班級得到了榮譽,也是你的榮譽。
有了責任,才有動力,才會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養成自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學中,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對於教育任務的完成,對於學生的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對於每位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不能只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三、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矯正學生不良行為。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家庭和社會也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學校要主動與家庭、社區密切配合,擴大學校教育對社會和家庭的影響,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1、家校配合,構築良好育人環境。日本教育家福澤渝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家庭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規守矩,家長首先要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並注意盡量避免消極言行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我們主要通過家訪、舉辦家長學校、召開家長會和實行家長開放日等多種形式與家長取得聯系,指導家庭教育,開展「我和規范同成長」的家校活動。使家長了解並配合學校貫徹落實新《守則》和《規范》,改進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極做法,共同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
2、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懂得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社會化的過程伴隨人的一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感受遵規守法對成長的重要。因此,學校要善於與周邊的社區單位取得聯系,組織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活動,充分利用社會為我們提供的豐富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優良品德。比如培訓安全小衛士,讓他們不只在校內,在校外也要起到監督檢查的作用,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維護公共秩序的工作,讓學生從以往簡單、空洞的說教變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自覺地養成了珍愛生命、預防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質。
四、注重反復,強化訓練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復的實踐、尤其是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他們自製能力差,一些良好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到鞏固為止。同時設計一些簡單、易行、有意義的活動,讓他們通過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實驗證明,一項行為習慣至少要經過21天不間斷的訓練才能形成。可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長期堅持,反復訓練。
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來引導學生行為的自覺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實可行的行為要求,及時將本周學生行為與規范要求相對照。並且每月根據學生實際更換新的目標,鼓勵學生對照目標找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同時,教師要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平時,可以通過「電話」、「家校聯系卡」的方式及時與家長進行交流,對孩子在家的行為提出要求,使家長有的放矢地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當某種良好的行為或動作通過強化訓練,已經滲透到他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經中的時候,才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這個時候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才能算真正養成了。我們只有立足於「知」「行」統一的原則,在課內外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行為習慣教育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各個細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優良品德。
⑤ 小學生注意力培養方案有哪些
注意依據是否需要主觀意志的控制和調節可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⑥ 農村小學教師定向培養計劃
2016年各省高中起點本科層次農村小學教師初中起點的五年制定向師范生和公費定向培養計劃招生工作基本要求: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中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自2007年我國開展定向培養鄉村中小學教師工作以來,吸引了大批優秀的中學畢業生就讀師范專業,培養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本土化農村教師,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國務院和教育部領導的高度認可。
高中起點本科層次農村小學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計劃招生,初中起點的五年制定向師范生。
鄉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招生均要求有本地戶口,畢業後會本地農村中小學就業。
鄉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納入普通高等學校年度招生管理,列本科高校提前批次,定向招生。戶籍在有定向培養計劃縣(市、區)的考生,參加當年全國統一高考,可填報本縣(市、區)鄉村教師的定向志願。招生時按志願填報情況分縣(市、區)擇優錄取。
招生錄取程序:
1.填報志願。高考成績達到招生當年省本科二批次最低錄取分數控制線以上的考生,須在提前錄取批次志願欄中填報小學教育專業。填報志願的時間及要求按有關規定執行。
2.面試。所報學校會同各市教育局對填報了公費定向師范生志願(提前批次的中小學教育專業)、高考成績達到省本科二批次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具有本轄區內戶籍的所有考生進行面試。面試結論為「合格」或「不合格」。異地參加高考的考生須回戶籍所在地市教育局參加面試。考生面試時,須攜帶本人戶口薄。面試前,市教育局對考生的有關情況進行審核,考生的戶籍、年齡及有關情況經審核不符合招生條件的,取消面試資格。面試與公布面試結論的具體時間、地點及要求另行通知。
3.簽訂《高中起點本科層次農村小學教師公費定向培養協議書》。
錄取為鄉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的師范生,在入學前與戶籍所在縣(市、區)教育局簽訂《定向就業協議 書》。
考生憑錄取通知書和《定向就業協議書》辦理入學手續。
入學復查:
承擔定向培養任務的院校做好師范定向生入校後的復查工作,要將復查合格的錄取名單送市、縣教育、人事部門和省教育廳師資處備案,作為學生畢業後定向就業的依據。其它政策:
1.公費定向師范生畢業後到指定的初級中學所轄農村小學從事教育工作不少於8年;其任教崗位和編制由簽訂協議的市人民政府負責落實。
2.公費定向師范生在校學習期間,學費、住宿費、軍訓服裝費和教材費免繳,其所需費用由省財政承擔;並按國家和省有關規定享受獎助學金等資助政策,在資助政策規定的范圍內與其他在校生享受同等待遇。
3.公費定向師范生在校學習期間,一律不得轉學校或轉專業。
4.公費定向師范生應在畢業當年上崗前通過國家中小學教師資格統一考試,並取得相應的教師資格,符合相應教師執證上崗條件,否則,按違約處理。
5.公費定向師范生在協議規定的服務期內,不得脫產攻讀研究生,但可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⑦ 如何培養小學生培養問題意識的計劃
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培養創新精神,應始於問題意識。然而問題意識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養和激發。
關鍵詞:學生問題 意識培養 創新思維
平時聽課,教師都做了充分准備,課堂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方法靈活,師生互動,氣氛活躍,課上的是滴水不漏?,得到聽課教師的一片贊揚聲,不過,總感到我們的老師對課堂的控制欲太強,學生的活動、回答的問題都是教師設計好的、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學生從來都不主動問問題,也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有權利向老師提出問題,這在根本上還未脫離教師主體地位這一傳統教學方式。這種現象與我們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存在著很大差距。學生長期沒有自己的問題可提,思維被別人牽著走,怎麼稱得上「主動地發展」?學生長期沒有「疑」可質,對什麼結論都深信不疑,其創新精神又從何而來?當然,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學生心理上講是缺乏問題意識的表現。所以有關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認真思考。
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培養創新精神,應始於問題意識。然而問題意識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養和激發。據考察和研究,中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薄弱,具體表現為兩種典型形式:第一類是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第二類是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第一類情況是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沒有表現出來,呈潛在的狀態。對教育者來說,是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而激發的過程就是使潛在的、靜態的問題意識轉化為顯在的動態的問題意識,發揮其作用和價值。第二類情況是學生因教與學等多種因素,不善思考,思維惰性大,不能提出問題或者是不善於提出問題,問題意識較少或沒有。對教育者來說,當前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下面我針對上面的情況和自己教學的一點經驗體會,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前提。
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過硬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弄懂、理解新知識、才有可能對新知識產生興趣、好奇,才有可能有問問題的意識和沖動。所以掌握過硬的知識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古人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和學生共同探討知識產生、發展、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要讓學生學得扎實,學得靈活,學得輕松、有趣,對沒懂的、好奇的、有興趣的東西有問的沖動,有問問題的信心和勇氣。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尊重前輩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學習,汲取營養。只有學好課內知識,又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和訓練,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厚積而薄發,形成敏捷的思維,產生各種真知灼見,從而質疑問難。如果不學無術,卻指望「天下掉下一大餡餅」,一下子具備了強烈的問題意識,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敢問問題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使學生敢問。但是,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和緊張心理:害怕提問題,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淺顯、幼稚而招來譏諷,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引起老師不悅,再加上教師和教材的權威地位,使學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教師則樂於以「教」為中心,以中考為最終目標,完全忽視學生對學習的情感,致使學生根本無法真正參與學習。因此,給學生創設真正寬松和諧的民主課堂,讓它來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使學生有一種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真正做到師生平等、生生平等至為重要。
課堂中的師生平等,應該是教師以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所有學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個性以及他們各自的哪怕是極為細小的創造力。課堂上無論學生提的問題多麼膚淺,多麼幼稚,甚至離題萬里,也不要簡單予以否定,都須給予熱情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維的空間自由馳騁,逐步做到敢於思考,勤於思考,勇於提問,善於提問。
三、要給學生動手實踐、思考、提問的時間和空間。
傳統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學生沒有自己思考的空間與時間,沒有機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平時教學中,無論是概念教學,還是解題教學,凡是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就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想、去猜測、去探索、並動手操作,讓教室成為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空間和樂園,而不是老師代替包辦。例如:在幾何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來探索、證明定理、定義、推論等。在學生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就會碰到各種困難、發現很多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會有問問題的沖動、需要,長期如此,就會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因此,我們教師就應該為學生提供這種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問題意識。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作為老師我們也可以在課堂上故意留點疑問,露點破綻,在講解過程中設置點誤區,引起學生的質疑,讓學生思考,利用認知沖突引起討論,甚至爭論,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認真聽講,大膽發現,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當然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空間也需有「度」。當學生已「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就顯得非常必要,讓他們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四、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有問題想問。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還依賴於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要通過各種手段為學生創設提問題的課堂情境。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引起,且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質疑釋疑的情境,通過教師的點撥、誘導,引導學生去體會、去感悟,打破已有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喚起學生思維,激發其內驅力,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困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作進一步的探究以解答問題,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如進行「太陽光和影子」教學前,讓學生觀察自己一天的影子變化,第二天上課時讓幾位學生講述自已觀察的結果,學生對這幾位同學觀察的結果很是懷疑,問了很多關於太陽光與影子的問題。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在「人在太陽光下影子是不是如此-----」的情境中進行的。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引導他們產生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
五、增強學生質疑能力,使學生會問問題。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了要讓學生敢問、想問,還要讓學生會問問題,教師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和技巧,真正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促其得法善問,必須經常性地指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質疑。例如,可從創設問題情景上質疑,從問題證明推理上質疑,從知識應用上質疑,還可以從內容的矛盾處、對比處質疑……啟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梳理、分析、比較、歸納、篩選,使學生明白什麼是有效提問,什麼是無效提問,什麼是膚淺的問題,什麼是深刻的問題,從而影響其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我還會讓會提問題的孩子講講他是如何設計提問的,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水平,其創新思維得到激發,就一定能提出有創造性的問題。質疑問難不僅僅是在學習新課前,也可以出現在對課文深入理解進行反思後。例如:在學習了幾何「順次連結任意四邊形的四邊中點所得到的圖形是什麼圖形?」同學們通過猜測可能的答案,在猜想、說理中就會提出許多問題,有的是膚淺的,有的是有質量的,有學生就問到原對角線位置對新四邊形的結論有何影響?這就是一很好的問題。在數學學習中,有關概念、性質、法則、定律等基礎知識,只有聯系實際加以應用,才能加深理解。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鼓勵他們最大限度地去發現問題。
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出合理的評價,多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
學生最渴望得到的是老師的欣賞和贊美,尤其是後進生,如果學生的提問得不到及時的贊美和恰如其分的評價,則會喪失提問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我們教師要耐心地傾聽並投以信任、贊許的目光,並鼓勵學生與教師就某一問題進行探討。對學生提出的不明確的問題,應採用與學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理清問題的思路,抓住關鍵處提問,如學生提問出現問題或錯誤,教師不宜加以嘲笑,應肯定其大膽行為,發現其發光點。教師如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評價學生,會更好地起到傳授知識、表達思想、喚醒學生潛能的作用。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要處理好「放」與「收」,「提問」與「釋疑」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為學生主動創新能力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開發訓練批判性思維,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批判性思維就是不相信權威,敢於在既定理論、觀點方面進行質疑,突破常規定型模式,超越傳統理論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領域。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需要在教學中鍛煉學生的各種思維,關鍵在於排除學生思維定勢的干擾,引導學生變換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經常採用「變式」以及問題的前後聯系來消除學生思維中的定向思維。
開發學生的批判思維應鼓勵學生挑戰「權威」。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學生往往把教師和教材看作是知識的權威,一味迷信。「老師說的」、「書上寫的」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我們老師應引導學生挑戰「權威」,。總之,批判性意識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導,批判性思維就可形成,而這種思維正是問題意識形成的一個核心要素,如果我們有意識放開手腳,讓學生大膽反思與批判,我們就會常常驚喜於學生耳目一新的見解。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要處理好「放」與「收」,「提問」與「釋疑」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為學生主動創新能力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⑧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研究計劃
一、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需要和願望,才會出現一種激勵、推動自己去學習數學的心理力量,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和願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考慮,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這樣設計:今天老師要給大家分月餅,請大家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並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後做。如果有4個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兩個手指。我接著說,現在只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學生都難住了,有的學生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麼意思,回答說,這表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於是我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慾望。 又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先創設了一個超市,出示一些商品和它們的單價,讓學生進行購物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讀出商品的標價,接著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結合教材進行觀察和討論,「這些數有什麼特徵?」、「這些數又叫什麼數?」等問題。這時學習小數已成為學生的自身需要。當學生學會讀小數後,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小數點右邊的數和小數點左邊的數在讀法上有什麼不一樣?這個問題又激起了學生的探求慾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始終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數學教學各個環節中,都應精心創設充滿美感和智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學習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他們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二、重視課堂的有效評價語言,激發學習興趣。 和諧的課堂評價能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有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我們都會使用評價,評價可以是口頭語言,也可以是稱贊的目光、親切的微笑等體態語言。如「你的想法很獨特,大家可以來討論一下。」假如學生提出的問題果真有價值,老師應該馬上肯定:「你的問題很有價值,老師很重視。」條件許可的話,可以組織學生一起來探討。有時,我們會在課堂上聽到「好的」、「不錯」類似這樣的評價。對教師來說是簡單了,可對於學生而言卻缺乏針對性,甚至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習主動性減弱。有效的評價既能指明優缺點,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力量。 三、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習興趣。 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都曉得「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對該老師上的課青睞有加。現代教育家認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系基礎上,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所以,師生關系的和諧,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師生是平等的。教師應從高高的講台上走下來,深入學生中間,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到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從而樂於和教師交往,增加學習興趣。有一次我讓學生自己獨立地做我布置的練習。一生突然大聲說:「有一隻鴿子的信送不出去。」我微笑著詢問是哪一隻,其他小朋友爭先恐後地回答:「15-9」。 孩子們發現了老師出題的失誤並大膽的指出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設想當時如果我對貿然出現的聲音立即批評,不僅使那位學生的思維停頓,連其他孩子的學習熱情都會受到影響。教師除了在課堂上以平等、熱情的心態對待學生外,還應在課外捨得感情投資,多接觸學生,主動找學生談心,詢問其學習、生活情況。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的選擇、學生的個性,關心每一位學生。在學生有錯時,不過分批評指責而是給他們改過的時間和機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積極學習之中。 四、讓學生具體實踐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動手實踐,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他們深刻地理解知識並有效地運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去動口數、動口說、動手擺、動腦想,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概念,變枯燥被動為主動學習,從而達到激趣樂學。而且通過讓學生具體實踐,動手操作,能不斷地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並且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了發展,收到較大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有趣的拼圖」時,通過以下四組活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滾一滾」,請小朋友按順序分別從學具袋中拿出長方體、正方體、球和圓柱各一個,把它們一起放在滑板頂端,觀察一下這四個物體同時往下滑,會有什麼情況出現。這樣一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滾」的過程中發現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