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課標對小學科學教學有什麼指導意義
《新課標》要求我們樹立「人本」觀念,我們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才能彰顯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作用,才能適應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關鍵詞:主體性 正文: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實踐性很強的體育,在教學中更應該注意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教師要改變過去全控性的教學模式,主動轉變角色,由「主宰」變為「服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和真實情感體驗,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練的空間,教師作以適時點撥引導。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呢?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認真探索,不斷總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學生,抓住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特徵 什麼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指在教學過程中,處於認識客觀世界主體地位的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自身的發展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主觀能動性。仔細觀察,充分了解,你會發現學生主體性發揮有許多鮮明特徵: 1、學習主動積極,自覺性強 學生在對體育學習有正確的認識,把學習的目的明確為自身需求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這種高水平動機上後,就會表現出學習積極主動,自覺性很強。 2、好強、好奇、好思、好問 好強,表現為任何事情不甘落後,敢於挑戰和超越他人與自我,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好奇,再現為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好標新立異,好奇思妙想;好思,表現為好獨立思考,琢磨學習中的問題,自己努力尋求解決辦法,甚至經常關注老師的教,發表自己的見解;好問,好向教師質疑提問,好追根問底,尋根溯源。 3、在支配與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時,表現出意志力持久 體育學習不是娛樂,它不可能時時生趣,處處有樂,學生的體育學習總是在有趣與無趣交織,歡樂與困難同在的狀態下進行的。因此體育學習需要意志支撐。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正表現在能以持久的意志力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尤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仍堅持不懈上。 4、能掌握並運用學習策略 學生掌握了學習策略,能根據學習環境,學習任務,學習內容,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學習方法,高效地進行創造性學習,這也是學生主體性高水平發揮的重要特點。 二、學生主體性發揮必備的條件 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取得教學的成功,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1、確立主體教育觀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求教師樹立主體教育觀,確立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受訓和盛納知識的容器。傳統教育,過重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結果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被抹殺。主體教育觀正是要糾正這一偏差,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 2、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強弱直接關繫到主體性的發揮水平 「欲圖體育之功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於體育自覺不可」,可見體育的功效與主體意識有直接關系。教師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一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目的教育,提高動機水平,二是要教育學生認識學習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取決於自己主觀能動性發揮的作用大小。主體意識是主體性發揮的前提,教師要在教學中重視這個基礎的訓練與培養。 3、營造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 心理學研究證明,愉快的感情是認識和實踐能力的動力機制。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學生主動思維,大膽學練、質疑,嘗試探究的前提條件。學生置身於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之中時,情緒就會受到感染,激勵,主動性也油然而生。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高高在上,讓學生敬畏三分,教學語言總是命令式的,那麼教學氣氛沉悶、呆板、壓抑,學生情緒低落,思維窒息,主動性消失,也就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注意主動營造課堂的良好氣氛,重視感情投資,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學生,用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理解等去熏陶感染學生,點燃學生的求知探究之火,樹立學習的信心,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以取得高質量的教學成效。 4、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 傳統的體育教學以講解示範獨占課堂,學生是在教師的全力灌輸下,進行接受收式學習。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壓抑和阻礙了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形成。雖然講解示範是基本教法,但絕不可視為是唯一方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要注重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防止單一的方式使學生產生訓練和學習的興趣疲勞。可運用發現法、討論法、嘗試法、分析比較法、游戲法等多種方法的合理運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者變成主動求知者。 5、讓學生體驗成功,獲得精神動力 成功是激勵學生主體性發揮的重要動力源泉。成功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出歡樂與喜悅,而且更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堅定「我行」的信念,使學生對未來學習充滿期待。因此,教師教學中充分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功,避免一生多受失敗而產生消極心理。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向更高目標努力,不斷超越自我,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對學生的點滴成功給予及時恰當的激勵評價,強化主體動機,激發主體性的發展。 6、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與健體的方法 只有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健體,學生才能真正具有學習與鍛煉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可能形成科學自覺的學習鍛煉品質,在任何環境與條件下從事科學的身體鍛煉。學生會學習、會健體是主體性發揮的高質量的體現。因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與健身方法;其次,要教會學生善於依據客觀實際選用學習健身方法及內容;再次,要教會學生制定學習和鍛煉的目標和計劃;最後要教會學生對學習與健身過程進行自覺有效地調控,客觀地檢查與評價學習與鍛煉的效果。 三、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興趣和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做到「以人為本」。要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服務者」,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各種需求,精心安排內容,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於被激活狀態,養成主動學習的品質習慣。 1、教學內容的公開化 每個學生各有自己的特長與特點。因此,每節課前,教師可先公開教學內容,徵求學生意見,了解學生最想學哪些內容,或對哪些活動最感興趣,怎樣組織才最受歡迎等。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有利於消除學生因為內容不適合自己而產生的消極、被動心理,使學習更具主動性。 2、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的興趣愛好,要求教師精心選編多種教學內容讓學生選擇。如素質練習,一般都由教師安排固定節目。如上肢力量訓練,學生同做多少個俯卧撐;腰腹力量練習,學生共做多少個仰卧起坐等。學生沒有選擇的餘地,不利於個性的發展和主體性的發揮。因此,諸如上面的訓練可以這樣安排:事先多選擇准備多種訓練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項目,讓學生從幾個項目中任選一個項目練習,運動量以達到自己最大強度的百分之多少來確定。學生從「訓練項目超市」中,自由選擇練習內容,其練習的興趣和鍛煉實效將大大提高。 3、教學內容的綜合化、開放化 在體育教學中縱向發展的基礎上注重橫向的擴展,啟發、引導學生運用各種學科的知識經驗,從各種思維角度去研究,去理解,從而解決體育學科中的問題。這就要求體育老師在內容選擇與制定上綜合化,促使師生將體育學科的教與學的成果重新整合,有效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要適應的個性化發展,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正確引導學生走向社會,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選擇,使教與學更具開放性,更適應時代需要。 四、讓學生明確目標,做體育練習的主人 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也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前提條件,學生若不明確教學目標,課堂練習中就會漫無目的,充滿盲目性,處於被動練習狀態。 體育教學目標具有導向激勵及評價的功能。要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目標的功能,促使學生主動地、活潑地進行體育練習。體育教學目標一是要明確具體;二是要通過學生努力,可以實現,先讓學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標梯度。過去教學中目標抽象、模糊,空洞,讓教學中的訓練程度和評價都很難把握,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教材中把「提高學生投准能力」,改為「用沙包向8米遠,直徑為1米的地面目標投准,命中度一級指標為70%以上,二級為60%以上,三級為50%以上。這樣具體操作性強的目標,練習起來學生目標明了,心中就有數了,不在把練習當作應付老師的負擔,就會積極認真的做好每一次練習,做學習和鍛煉的主人。 總之,在如今「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不能降低教師的作用和地位,而且會因向教師提出更高要求,而使教師主動具備更高的職業素質。因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不可能自然生存發生,需具備相應的條件,而這些條件要教師來創造和提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不能降低,只是角色發生轉變罷了。
『貳』 小學科學教育反思
孩子們真的在像科學家一樣探索嗎?------對當前小學科學教育的幾點反思(二)發布時間:2005-11-01 點擊:2594 作者:張明翔 來源:漢博網站
二、孩子是在享受探究的樂趣嗎?
(案例2)你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這是三年級下冊的一節科學課《 感覺周圍的空氣》 ,要求學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氣後用感官感覺空氣,並能夠用口頭語言把自己的感覺描述出來, 從而使學生感覺到空氣就在我們身邊。在學生匯報了想對空氣作哪些了解後,進入下面的教學環節。
師: 你還有什麼方法能把空氣放到課桌上進行研究呢?
生:用塑料袋裝一些空氣。
生:拿氣球吹一些空氣。
生:我們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氣。
師:好,同學們想了這么多辦法,課本上只介紹了一種方法,還不如我們想得多。我們就用這些辦法來收集空氣,然後大家一起來玩空氣,你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開始。
學生一聽到「開始」就迫不及待地動手做起來,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氣,有的往塑料袋裡吹氣,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氣,有的還在商量辦法。空氣採集到後,有的孩子在拋塑料袋, 有的相互扔來扔去, 當一個孩子用手猛按塑料袋發出很大的響聲後,教室里「啪」「 啪」的聲音不斷,此起彼伏,整個課堂充滿歡聲笑語,大家玩得非常開心。但教學再也無法延續。
(反思): 「玩」不是科學課的目的
在現在的科學課堂教學中, 我們經常聽到「 玩」這個詞。有的教師甚至把「玩」當成是轉變教學觀念,突出學生主體性的表現。一節課中總要玩幾次,並把觀察、實驗也全部叫做「玩」。 「玩中學」希望把孩子從沉悶的書本中解放出來,認為孩子只要通過玩就會學得更好。 但是把教學過程完全建立在學生帶有盲目性的 「玩」的基礎之上,並不是科學的。孩子們自己動手玩確實很重要,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也確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課堂參與率。但這種「玩」忽略了科學探究的復雜性,壓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只是處於動手操作的興奮之中,而認識不到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復雜性,感受不到科學發現的興奮。在「玩」 的過程中,學生的活動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他們往往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希望得出與自己的期望相符合的答案,而對於那些有礙於他們研究的「障礙」,往往不會追究。 學生僅僅是在享受動手操作的 「自由」所帶來的樂趣,而不是在感受探究所帶來的樂趣。所以我們也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在研究一個事物時,大多數學生首先會受材料的吸引,三四分鍾後新奇感逐漸消失,學生開始做小動作,甚至去捉弄別的孩子。
(對策)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長,才能各不相同,課堂作為一個學習載體,必須要為這些各具特色的個體提供學習活動的舞台,並讓他們盡情盡興。可這些學習個體的自控技能又不成熟,要讓課堂產生最大的效益,必須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現在我們很多教師認為,喚起孩子的學習慾望,更多的是靠學生喜歡的內容來吸引他們。但是要真正激發學生對探究活動的參與慾望,使他們發自內心地產生觀察,實驗的動機,最重要的還是來自學生對觀察,實驗的內心需求。雖然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對表面事物和感官現象做出反映,它是瞬間的和無意識的行為,通過現有的知識和簡單的行動就能夠得到滿足。 在教學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材料的吸引力遠遠大於教師。只有讓我們的孩子在動手之前能對活動作縝密的設計(在活動過程中,能將自己的所做所見與所想進行對比才會有一定的收獲。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創設條件,激發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 並保證孩子的探究慾望得到滿足。
『叄』 結合實際,談談目前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當前我國科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科學教育已開展了二十多年,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首先,從最能直接判定科學教育的水平及其有效性的學生科學素養上看,2000年北京市中學生科學素養狀況調查顯示,北京市中學生科學態度正確的佔60.5%,不正確的佔39.5%;科學文化知識方面正確選擇的佔68.9%,31.1%的中學生沒有正確選擇;生活舉止良好的佔54.2%,45.8%的中學生缺乏良好的生活舉止。其次從國民的科學素養看,我國在1992年採用國際通用的抽樣調查方法,調查了我國國民的科學索養情況,並與14個發達國家進行比較,發現國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程度,我國排在倒數第一。學生的科學素質是學校教育的產物,國民素質反映國家的整體教育水平。可見,我國科學教育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科學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課程設置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
1科學教育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脫離
長期以來,在傳統的學校精英教育體制下,中小學的教育功能主要是為升入高一級學校培養優秀學生的,在教育內容上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只學必考的內容,其他內容可以少學或不學。在這種體制的影響下,中小學科學教育在內容上完全脫離日常生活,「封閉的實驗室研究與抽象的問題為主,導致學生對科學理論的來源和科學理論對實際生活作用的認識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位訪美學者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中美兩國學校里的重要問題。然而,焦點不同,中國的學校更強調學習理論,而美國的學校則更強調學習實踐。」其實,實踐與理論間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技術就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2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帶有權威性和機械性
我國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講解和提問為主,學生從上學之日起就圍繞著教師、教材、考試轉,聽課、記筆記、背誦、做練習是大多數學生的主要學習策略。這種學習策略完全違背了科學的含義和價值。「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會使科學知識變得枯燥無味,錯過了學習科學的本質即科學精神的機會。同時,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即忽視了前科學概念。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知道某些事情並不涉及我們的概念圖式和它們所代表的含義之間的一致性,我們不能直接地接近那個真實的世界。
3科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趨向單一性和專門化
從課程開發的模式看,有兩種基本形態: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我國科學教育課程設置採用的是分科教學法,體現在如小學的自然和中學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課程中。而在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的課程改革起,其科學課程的整合就已開始,從幼兒園到8年級的科學教育早已是綜合性的了。當代科學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分科課程教學只注重學科本身內在的邏輯性、完整性,而忽視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在今天這個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素質型人才的社會里,單一的學科教育束縛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直接有礙於公眾科學素養的整體提高,是不符合個人和社會的需要的。
另外,我國科學教育課程設置的問題還體現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分離上。20 世紀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教育思潮相互整合的時代,「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教育的整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發展對現代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我國當前以應試教育為主要特徵的科學教育具有濃厚的「科學主義」色彩,把科學教育的目標局限在單純地培養科學專家和技術專家上。忽視了對其人文精神的培養。
二、解決對策
我國的科學教育應該將重點放在科學教育的情景化上,即教會學生把在學校學習的科學知識用於理解和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上。按照當代科學社會學和科學教育學及科學哲學的觀念,科學非純科學,科學是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它受社會價值的影響,同時又影響著社會價值。並且,科學知識是依賴於杜會背景而決定的研究成果。因而很多構成科學方法、判斷和激情等方面的東西只有在讓學生親自與科學接觸時才可以獲得。基於上述觀點.本文試以情景化這思想為核心提出解決的對策。
1開設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重視技術教育和人文教育
隨著當代科學的發展,科學作為一個系統不僅僅是一個單獨的學科,還是一個由單獨學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交叉學科,它是作為科學系統的子系統而存在著的,這就呈現出科學教育具有綜合性或整合性趨勢。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的優勢在於:第一,各學科之間本來就具有相似性和關聯性,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能利用各學科的特點和優點更有效地解決社會復雜的實際問題;第二,多學科研究協同發展能產生新知識突變,出現新的科學局面;第三,使知識科學具有豐富的生活性、具體性和多樣性,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科學教育課程設置上,首先應重視技術教育。理科課程應設置相應的「動手動腦」課,如讓學生設計一個方法來固定物體或移動物體,設計一個天平用於比較兩個物體的重量,設計警報裝置的電路等。學校應定期開展技術設計活動,展現學生設計製作的作品。這種課的教學可以參考STS課程,即科學—技術—社會教學模式。它將科學、技術、社會的知識融入科學教育之中,擴大了科學教育的內容,使科學教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並十分關注科學的熱點問題。如最早開展STS課程的英國,其課程包括讀物、教師指導書、錄音、決策游戲、幻燈片和統計材料等。教材按不同年齡段設計為成套的模塊組合。每套包括100~120個模塊不等。在取材時不但考慮到自然科學學科,而且特別留意使用這樣三種題材:(1)與日常生括及現實社會有關聯的同題;(2)科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發明、發現;(3)贊成與反對的觀點並存和答案不限於一個的日常生活中有爭議的科學、技術問題。
科學教育需要人文科學的融合。人文科學以其「隱性」的特點有助於科學教育的發展和完善。隱性教育主要是通過校園的建築、文化、學習氣氛等對科學教育產生影響。在台灣的科學課程改革中就增加了「潛在課程」。目前台灣的一些小學已修建了植物園、動物園及科學信息櫥窗等。根據整合的思想,隱性教育還需要與顯性教育整合才能使科學教育更有效。現代建構主義明確提出,要在科學課程中進行顯性的科學本質教學,以達到教育的人文化。因此,可以通過在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課程內容中融入對科學本質的討論。通過對一些著名的科學產品和科學實驗的背景及發明創造者的介紹,了解這些對我們生活有重大影響的科學事物的由來和科學家高尚的科學品質和生活逸事,使學生融入科學文化中,通過榜樣示範效應激發學生學科學的興趣。
2分析、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使教學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
一般來說.學生是按自己的想法去解答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是簡單地復習學過的內容,而是用新的觀點去改造原有的想法。因為每個學生學習知識都有一種再創造和再發現的過程,學生要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正如皮亞傑所說:「學生通過吸收並與原來知識相融合的過程來建立理論的層次結構。」而哈什維總結了實證研究的結果,指出學生一般傾向於觀察那些符合自己「概念」的實驗,而忽視那些與自己「概念」相左的結果。這說明學生力求發現的僅僅是他們目前「概念」所允許他們發現的內容。因此,根據學生學習的這一特點,教師在科學教育中應該遵從以下原則:(1)了解學生現有的科學知識水平,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講授。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提問題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思維品質,然後再介紹常規知識、概念等。按照建構主義的學習原則,提問題應注意:要求學生作出一個可檢驗的預測;利用不很昂貴的設施或器材;有一定的復雜性,可以使學生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適合於小組活動。(2)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想取代錯誤的觀念。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難免存在一些錯誤,教師應認識到學生看似錯誤或迷惑的觀點恰恰表明他們目前的理解程度,因此,需要教師去主動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並據此備課,正是因為了解學生的「錯誤觀念.所以才能通過教與學的互動,使觀念轉變,形成科學的思考方法,從而獲得科學知識。正如許多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所說「備課一方面是備教材,另一方面是備學生。
3創設情景教學環境,以探究的教學方法將科學知識教授給學生
美國的《科學教育標准(草案)》明確指出了「科學探究是學生科學學習中「基本的、起支配作用的原則」,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通過活動和探究獲得知識,掌握科學的方法,形成對自然的科學態度。情景教學和探究式學習方法在科學教育中的有效性在於;第一,大量研究揭示、科學知識是依賴於社會情景而形成的研究成果,它是在實驗室的控制下、在大自然的情景中、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探索出來的,而且科學觀點或理論在被科學團體確認前i幣要經一些主要的科學社會機構進行交流和檢查,因此它具有情景性和社會性,如果忽視它的這種特性,那麼必然會使科學概念和理論過於抽象。加拿大的科學教育就強調科學課程需要通過積極的實驗方法去學習,要求所有的學生參加實驗活動,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在真實的問題與事件的情境中教授科學概念;第二,就思維活動的功能而言,既需要主體批判地考察已有的認識成果,又需要大膽創新。在認識過程中,批判是創造的前提,而創造又是科學批判精神的內在要求。建構主義認為,任何優秀的「教」和「學」的實質是一種批判性的關系。
根據情景教學的優點和思維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第一,教師應注重科學教育內容的時代性、現實性,即科學知識應與時俱進。發達國家就很重視科學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如英國的電腦教育,在整個歐洲都是出色的,不僅抓得早還抓得緊。另外,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與社會牛活日常生活相結合,不但使學生容易掌握,而且使學生能更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以及處理好偶發事件。第一,科學教育課程應重視實驗課和討論課,將學生放入一個真實的情景中進行學習。第三,善於利用認知沖突,將學生置於問題情境中,使學習的重點從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進行復制轉移到學生成功地組織他們自己的經驗。第四,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科學的解釋。教師所起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獲得可以幫助他們解釋和評價科學性問題的證據;引導學生根據事實證據形成解釋,對科學問題作出回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其他可能的解釋來評價他們自已的解釋;引導學生交流和論證他們所提出的解釋。
現代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客觀有效的,教授過程和課程設置應該是靈活的,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富有時代感、擁有理性思維和具有靈活應變能力的新一代。
『肆』 學科學對小學生有什麼作用
自然課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自然課講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識,專但涉及面很廣屬,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無所不包,同時也是中學地理、化學、生命科學的基礎。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新的課程標准,小學自然課已更名為小學科學課。
學科學,對小學生的作用非常大,一方面可以教育小學生最基礎的常識,避免一些因為太過無知而導致的危險,另一方面則是啟發他們對於科學的興趣,以及培養比較理性的思維方式,當然功利一點也是為後續的學業和考試作預備。
『伍』 為什麼說小學科學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提到: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每一位公民的科學素養專提出了新的要求屬。科學素養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備一定的運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對於公民改善生活質量、增強參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科學課程要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如果想了解更多科學知識就來求助七檬科學哦!
『陸』 小學科學課與其他課程有怎樣的關系如何對待這些關系,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的科學課是為了讓學生們對周圍世界保持好奇心,能有學習、自己動手的興趣,知道一些現象產生的原因,能樹立孩子對科學的熱愛、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等等。初中的科學課嘛,主要是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做的能力,能發現問題,進而引起思考,探究如何解決問題,切實實施「做中學」的理念,讓學生能夠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平時總有人說科學是以前的自然、社會等副科,這種說法是不完全的,科學課最大的挑戰不是在課內,而是在課外,現在的教育對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特別重視,所以會有很多的實驗,而要做這些實驗就要完成大量的准備工作,這是之前的自然和社會所不具備的。另外,科學課比較注重細節,非常重視規范的養成,上課方法新穎,比如說畫電路圖,老師把學生們的實驗成果粘在硬紙板上,然後叫學生們畫相應的電路圖,即使有些線沒畫直也會指出來,真佩服老師這種一絲不苟的態度,科學往往就是如此,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嚴謹行嗎?就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總之,通過開展科學課堂觀察評價,強調了對科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在學習過程,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身參與探究性實踐活動獲得的感悟和體驗,重在學生的全員參與,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這樣的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它不是完成某種任務,而是一種持續的過程;這樣的評價旨在發展,是為學生服務的;這樣的評價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建構個體發展。最終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科學素養的養成和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
這一時期,較完善的科學教材教法體系開始形成,新的科學教材處於實驗階段。2001年初,國家教育部開始組織編寫新的《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根據新的課程標准,學科的名稱由原來的「自然」改為「科學」。這一改動不僅反映了教學內容上的擴展,從以自然現象、事物為主拓展到整個自然科學領域,包括與自然科學有關的人文精神、價值觀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STS)等等,而且還包含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2001年全國《科學》課改實驗區38個,2003年在對實驗教材進行修訂後全國實驗區增加至380個,學生人數達1/3;2004~2005年將進入課改推廣階段,2004年學生人數要達2/3,2005年人數將達100%。作為這次《科學》課改的指南———《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從培養全體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促進全民科學素養提升的良好願望出發,在結構、內容、體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其主要特點如下:一是與時俱進。《標准》十分重視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確定學科定位,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這一提法既體現了當前知識經濟初現端倪,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現代科技高速發展,對生活在這樣時代的人所必須具有的科學素養的高度關注,又體現了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讓學生學習基本知識與技能,更要全面發展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體素質,真正體現了「與時俱進」。二是高瞻遠矚。《標准》是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加拿大、俄羅斯、香港、台灣等國家與地區的科學課程標准與教材和我國歷年來的教學大綱與教材之大成,再結合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實際,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等基本理念與課改思路。這使得本學科的改革起點高、定位遠,可謂「高瞻遠矚」。三是系統完善。《標准》系統地給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課改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准、教學建議、課堂教學實施與評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編寫的思路與設計原則、教師的專業要求與隊伍建設、科學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科學教室的設置等內容,為科學教師有效實施小學科學教育提供了依據。四是靈活變通。作為課程標准,既要給教材編寫者與教師正確的目標與具體內容要求,使他們知道通過該學科的教學,學生必須達到什麼目標,但又不能把實現目標的過程與方法定得過,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標准》對目標,以學生為第一人稱,講述他們通過學習必須學會或達到的程度;對過程,則以建構的方式既給教師如何實現目標提供啟示或範例,又允許教師開發與創造更有效的實施方法與途徑,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從而使教師能靈活變通的去實施《標准》。目前,《科學》教材已有多種版本。除了教科版、蘇教版和河北版已經投放實驗區,還有海淀版,青島版通過了審定,湖南、廣東、湖北、河南也都正在積極籌備推出新的教材。新的《科學》教材都緊扣《標准》,各具特色。概括起來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點:第一,在指導思想上,體現了活動性、過程性、主動性和發展性。新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習者本人,強調學習的過程。教材通過設計系列活動(如實驗、討論和一些小欄目)讓學生去親身經歷(教科版為了引起小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還特意採用了一些小學生自己的設計和習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實用性和時代性。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特別注重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出發,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內容,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不僅如此,在內容上還強調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增加了反映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新成果、新話題和社會生活中人們共同關注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從科學課程的學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並真實地感受和體驗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內容組織上,體現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邏輯性。新教材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把科學知識的學習貫穿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學科的人為界限,建構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框架,將內容上有聯系的活動組成一個教學單元,全面體現大單元綜合的編排思想,而且結構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適應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邏輯性強。這種形式的編排有助於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和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第四,在呈現方式上,體現了多樣性、趣味性和啟發性。打開一本本新教材,可以發現,幾乎冊冊形式多樣,活潑可愛(出現了以童話、詩歌、謎語等形式來表達科學內容)。教材印刷精美,圖文清晰,色彩艷麗,文字優美,導語生動,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對小學生具有吸引力。總之,這次科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極大地完善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材教法體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柒』 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在小學教育中的意義
小學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是為孩子樹立健全教育的基礎;自然科學可以讓孩子在小學時代就樹立良好的科學觀!
『捌』 淺談小學科學教學如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小學科學課作為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培養學生的科學志趣和創新精神,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談談粗淺的認識。
一、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內涵
科學素養是目前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的最主要目標,《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也將科學課定格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們理解的科學素養是指「會讀能寫」。如《英漢教育詞彙》解釋為①識字;②讀寫能力。《西方教育詞典》則解釋為「一個人的讀寫能力和他所屬的集團或文化對他所期望的讀寫能力。」
195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榮譽教授赫德在一篇名為《科學素養:它在美國學校的意義》的文章里,第一次用科學素養這個名詞來描述對科學的理解,並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作為重要的問題提出來。1970年,赫德對科學素養的概念選擇了「科學啟蒙」這個詞,認為科學教育的廣義目的是培養一個啟蒙的市民,能夠使用科學的智力資源去產生一個有利於人類發展的環境。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應該理解科學事業,認識科學知識是不斷發展的,以有用的途徑知道一些主要的概念、假說、定律和理論,認識科學中系統研究的價值,認識探究過程和概念、定律和理論的關系,用文化、社會和歷史的觀點看待科學事業的需要,認識科學繁榮的文化條件與科學事業的普遍性。目前,人們對科學素養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學知識(概念、定律、理論等),技能,科學方法、科學過程、過程技能與思維方法,價值觀,解決社會及日常問題的決策,創新能力,科學、技術、社會及其相互關系,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倫理與情感。研究專家把科學素養劃分為方法論的、專業的、通用的、技術的、業余的、新聞報道的、科學政策的等。我們認為,小學科學所講的科學素養主要指通用的,即一個社會公民應該具有的一般的科學素養。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科學思想和創新精神,培養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情趣和志向,豐富和積累科學基礎知識,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表述、操作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難,積極探索,敢於攀登的意志和品格。
二、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原則
1、把握啟蒙性
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是長期的過程,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啟蒙課程」,但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他的科學素養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轉折期。這一階段學生將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學到的知識將對後繼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又處於打基礎的階段,知識積累與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極其有限。因此,科學教育不可能以系統的知識學習與方法訓練為主,只能根據小學生的經驗,在他們熟悉的周圍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興趣,練習方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這就是科學啟蒙的含義。
2、體現開放性
科學課程的開放性是指科學教育不是一個完全可以預設的過程,尤其對以科學探究為主的教學來說,更是無法預測將會出現什麼結果,即使是過程,也很難完全預設與控制。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這個過程將隨著教師、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與具體情況而展開。因此,科學教育從目標、內容、過程、結果到評價都應體現開放性,既要有一定的目標與要求,又不能拘泥於這些目標與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適當的機動與靈活性,使教學過程跟隨學生的學習過程,緊貼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成效。
3、注重探究性
探究既是小學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科學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由於科學素養的目標是由多因素組成的,因此其教學過程與單純傳授知識的講授課相比,也應該有所不同,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由教師引領探究向學生主動探究發展。
4、追求整合性
科學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陣地,但我們也要注意科學課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與人文精神的整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探索,啟發他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科技教育,從而滿足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大大提高科技教育的效果。
5、突出應用性
科學來源於生活,也終將應用與生活,突出應用性,就是要幫助學生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的觀念;其次,要讓學生懂得:「我們現在所學的科學就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6、理解主體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是指在科學學習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收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與實驗,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
『玖』 為什麼要重視小學科學實驗
在高中物理課程中,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作為目標,科學探究是一種精心設計的,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服務的教學活動.作為一種教學方式,要求學生經歷與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相似的過程,深入理解、掌握物理學的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 科學探究是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高中物理課程驗證性實驗與探究性實驗有什麼區別?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怎樣考查與評價呢? 高中物理課程 重視科學探究源於現代社會科學與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物理學以及物理教育的重新認識.過去,人們通常認為物理學主要是有關自然的現象、概念以及規律等構成的知識體系.正是在這樣的認識下,基礎教育建立了以傳授知識、強調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物理課程體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認識到,物理科學不但是一個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如果將人們對自然的探究以及通過探究發現的現象、規律以及建立的概念和理論視為一種社會生產活動,物理知識只是這一過程的一個「產品」.顯然,物理科學作為培養未來公民科學素養的一個核心課程,僅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應該培養學生「生產」這些「產品」的能力,即科學探究能力. 在高中物理課程中,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作為目標,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探究是一種精心設計的,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服務的教學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經歷與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相似的過程,深入理解、掌握物理學的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 驗證性實驗與探究性實驗有什麼不同? 傳統的物理課程通常通過驗證性實驗促進學生對物理學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物理實驗能力.現在,高中物理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及物理實驗的能力,強調通過探究性教學促進學生對物理學的理解.驗證性實驗與探究性實驗作為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同. 驗證性實驗是一種步驟驅使的教學活動,探究性實驗是一種問題驅使的教學活動.通常,驗證性實驗的實驗器材、實驗方案通常由教科書、實驗手冊或教師給定、提供,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按事先制定的步驟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按部就班」地操作,其智力活動水平相對不高.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驗證性實驗更強調行為與規則的統一.而探究性實驗需要學生自己設計並進行實驗,尋求答案、發現規律.例如,探究怎樣使水「火箭」飛得更高或更遠,學生將會面臨變數的選擇,變數的控制以及設計、製作或選定實驗器材等諸多問題.不同的變數對應著不同的實驗方案,也對應著不同的問題解決技巧.學生智力活動的水平相對較高,更強調獨立的思考與行為. 驗證性實驗以檢驗已知概念或關系為主要目標,探究性實驗以發現新概念或關系為重點.在驗證性實驗中,學生活動的中心是驗證教學中已經講述過的概念、關系或規律,例如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的結果是已知的,實驗的目的是通過具體實驗,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這一比較抽象的物理規律.從活動過程學生的思維特徵看,驗證性實驗更多地體現出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過程.在探究性實驗中,學生活動中心探究未知的問題,並從中發現新的概念、關系或規律.例如,探究「火箭」裝水的多少與飛行高度的關系,學生需要通過具體的實驗結果,得出裝多少水「火箭」能飛得最高的結論或總結出「火箭」裝水的多少與飛行高度的關系.在探究性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更多地體現出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驗證性實驗有助於促進學生掌握陳述性知識,探究性實驗有助於促進學生掌握程序性知識.在驗證性實驗中,實驗目的通常是促進學生對科學概念、規律這樣的程序性知識的掌握與理解.與驗證性實驗不同,探究性實驗學生則需要自己識別、區別、控制與探究問題有關的變數,並制訂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收集實驗數據,並通過分析與論證得出結論.在這里,結論的正確與否更多地依賴於實驗的過程與方法是否正確、可靠,而不是來自於書本知識.因此,探究性實驗更能發展學生怎樣做實驗這樣的程序性知識. 驗證性實驗的結論具有較大的確定性,探究性實驗的結論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驗證性實驗從實驗原理到設計,從變數的選擇到控制,從器材的製作到選擇等都經過教材的編寫者、實驗器材的開發者以及教師等人員的精心設計、製作與准備,以確保學生的實驗結果與所需驗證的規律達到較好的一致性.驗證性實驗通常很少讓學生面對並處理錯誤的、不確定的問題和概念.探究性實驗則不同,探究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面臨不確定結果的探索過程,也許探究活動的開始環節,如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就決定實驗不可能得到預期的結果.因此,探究性實驗允許學生從錯誤和失敗中學習,甚至將問題或錯誤視為一種有意義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深入理解. 科學探究怎樣評價? 從近幾年我國義務教育課程的改革實踐以及國外部分國家和地區在科學探究能力的考查與評價方面所做的工作來看,科學探究與物理實驗能力的考查與評價呈現如下特點: 探究問題大多為生活常見的物理問題情景.如取材於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斯諾克檯球,就球桌桌邊高度與檯球反彈能量損失多少建立物理問題情景,探究球正常撞擊桌邊時,球與桌邊接觸點的高度對球的能量損失的影響.從而為設計斯諾克檯球桌邊高度,使得當球撞擊桌邊時,球的動能損失最小建立依據. 利用簡單、易行的實驗器材作為考查與評價學生科學探究與物理實驗能力的工具.如探究小球在凹型球面振動周期問題,使用的器材為一小鋼球、一凹型表蓋玻璃面和一隻停表.探究彈簧振動過程中的能量轉化與守恆問題,使用的主要器材為一小彈簧、一有底座的帶刻度尺的木棍. 精心設計實驗與探究過程.配備一定數量的備用器材;制訂嚴格的考試流程,如考試採取輪轉式實驗的方式進行,要為考生輪換實驗留下相應的時間;學生遇到問題導致實驗中途不能進行,監考人員可以給予必要的幫助,使實驗能繼續進行下去,以便能繼續考查考生的其他實驗與探究技能,但所提供幫助必須記錄在案,而在實驗的數據處理和分析環節則不能提供任何幫助. 注重問題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實驗與探究能力的考查,通常都採用開放——建構型問題.在一個共同的大背景下,按一定的邏輯關系設置若干個小問題要求解答,是一種典型的題型,也是考查考生收集信息,設計實驗,運用科學概念和規律分析問題、進行交流,評估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等科學探究能力常用的一種方法.試題通常以一個物理問題為起點,通過一個個有待解答的物理問題構成的問題串,形成一個既有一定的限定,又有一定開放性的物理問題情景,以便考生能比較充分地展示收集信息、設計實驗、評估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等科學探究能力. 重視在過程性評價中考查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部分國家和地區已將對學生平時在學校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考查與評價成績納入畢業考試成績之中,成為學生獲得畢業文憑以及升學與就業的重要參考.(作者為西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副教授,教育部物理課程標准組核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