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教育資源最豐富的上海,小學家長比哪裡都焦慮
【英盛觀察】
1 造火箭的工廠
我們往往都會用自己身上的教育經歷版本來指導自己的孩子教育,特別是一些孩子還小或者沒有孩子的年輕人會說,幹嘛那麼焦慮?我們小時候懵懵懂懂的,長大不也好好的嗎?
我也非常想當然地想把我的成長模式套用到自己孩子身上。一個小城市孩子的教育往往是:進一個還可以的小學,在小學里排名中上,然後考到那個城市數一數二的重點中學,通常重點中學有直接錄取和贊助錄取之分。成績差一點的孩子家裡往往也會掏錢贊助,讓孩子在一個相對不錯的學校。這樣,家長也就不怎麼焦慮了。然後,到了高中畢業,可能有30-40%的一本比率,60-70%的二本以上比率。大家都有個高校去讀,相安無事,讀完找一個工作。
可是,在上海,一切好像就不是這么回事。全方位的競爭壓力加上未來焦慮,更因為很多的信息不對稱被加劇放大。眾多小學生家長在這個都市像茫茫孤舟,想要去選擇一個可以略為依靠的木樁都非常困難。
有人把養孩子比喻為造火箭,一開始殫精竭慮,以求各個零件精密無缺,但發射時也可能因為某個技術環節或者偶然因素而失敗,即使成功了,它也就消失在遙遠的外太空,偶爾發回一點信號:爸爸媽媽,我要錢...
當然,這是笑談。但是每一對生了孩子的父母,都已經把火箭胚胎造下來,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志存高遠?特別是,大批的新上海人中,都是當年通過寒窗苦讀換來社會流動性,從小城市來到大上海紮根立足。他們很難想像自己的孩子會在學習上不如自己(至少在感情上不容易接受),最終要去到二三線城市的二三線大學就讀。(我覺得老上海人也大致如此)
所以,新上海人一開始對孩子的期望就是比小城市高的。通常碰到一些孩子沒上小學的父母說,我們對孩子是放養,沒什麼期望。但這個「沒有什麼期望」其實是有底線的:有個本科讀就可以吧。
而回到小城市的「沒有什麼期望」,那就是這個孩子如果讀不來書,父母就會想為他在社會找一條出路,可能就是去做生意,或者做一些甚至是所謂「販夫走卒」的工作,討個生活而已。新上海人斷然不能接受出身優秀的自己的孩子會走到這個地步。
可是,當你的孩子進入小學,你會發現,想「有個本科讀」其實也沒有那麼容易,如果你是「菜小普娃」(育兒網站術語,就是「菜場小學普通娃」),很可能你就沒有什麼出路了。為什麼?因為上海的教育資源馬太效應非常之嚴重。
先來看一個數字,前面提到的1201名錄取復旦到上海交大的考生里,有50%來自6個重點中學,70%來自12個重點中學。這些重點學校里,一本率至少是80%以上,上海最有名的上海中學,一本率達到令人咋舌的99%。而普通的學校,一本率可能只有20%左右。
這20%左右的一本率,可能不如一些小城市的重點高中了。孩子肯定是有出路的,也沒必要放大焦慮,只是一來,如前文所說,新上海人家長期望值增高,二來孩子一直在普通學校里,對自信心、學習習慣等的培養不利。
那麼,一個普通的上海孩子,如何進入那些高產而有競爭力的教育鏈條呢?這意味著你要在小學入學、小升初、初中中考這三大關口PK掉相當多的競爭對手。以2015年400名左右高三學生,其中139人能進復旦交大的上海No.1 上海中學為例,它的高中生來源,主要是它嫡系的民辦華育中學,其他學校大多隻是零星貢獻幾個學生。能進上中的學生鳳毛麟角。這條鏈條繼續追索下去,能進華育中學的,又大多是是上海小學的學生。因此,上海小學的學區房長年不衰,推而及之,其他的名校也大致如此。
所以,現在上海的學區房狂熱已經不只是熱在像上海小學這樣的名牌小學,一大批第二梯隊的小學也水漲船高,因為對於家長來說,這至少是保底選擇。而且從理財的角度來看,學區房也是一種保值或者投資。第一梯隊的學區房,單價已經動輒10萬/每平方米以上了,第二梯隊6-8萬/每平方米倒是不錯的投資對象。
但是,天下沒有那麼容易吃到的餡餅。爭搶的人多了,變數就大了。作為一個家長,我一開始對上海的教育信息之不對稱感覺相當奇怪和不適應,以小城市的思維來看,你對一個學校的生源,學生畢業去向比率,競爭力等等,通常有一個穩定的認識。但在上海,情況非常之復雜。家長對上述信息其實很難弄清楚,學校方面也往往不願提供太明確的信息。以至於我在育兒網站上看到有一些家長辛辛苦苦用大數據統計的方式,比較她心儀的兩所小學學生的奧數成績、升學比率等,且不說收集數據本身之難,更何況還動用了專業的統計學知識原理,實在讓人佩服。
但是在網上,這樣的統計並沒用得到太多人的重視,為什麼?因為上海的教育政策,包括隱性政策每年都在變,這些數字趕不上變化。
比如說,上文說到的學區房,現在大多都規定要提前3-5年就先把孩子戶口遷入,有些學校要求一家三口戶口都遷入,然後你購買的這個學區房,要在5年裡沒用使用過一次學區名額。即使提前3年買入,也不是特別保險,因為如果學生太多,學校會按戶口遷入時間排序,遷入4年的就比3年的有競爭力。
最近,教育部又在醞釀新政策,說要引入「學區聯動機制」,就是不再單一的一片學區對應一個學校,要多片學區對應多個學校,以這樣來降低學區房熱度。但誰也不知道這個政策具體怎麼操作,是不是換湯不換葯。學區房照樣熱著。
好了,看到這里,讀者你應該已經相當累了。但是,這只是小學的第一步,到了初中,一個小學往往對應幾個初中,官方的說法是通過電腦抽簽排位的方式,來讓一些生源不好的學校都有人讀,這些學校就成了「鬼見愁」學校,有時這個小學同時對應一個好學校,一個中等學校,一個差學校,電腦排位有沒有人為操縱我就不知道了。
然後,前些年上海實施了一項政策,名牌高中的初中部全部實施民辦化,也就是他們不掛鉤學區房了。比如上文提到的上海中學的初中部,就變成了華育中學。這樣,一個小學生就得拼盡全力去爭搶這些民辦初中的名額。這種爭搶一般是通過奧數成績、參加學科競賽獲獎、加上美其名曰的「學校活動日」面試去達到的。導致大批孩子幾乎從上小學開始就去讀奧數,參加英語比賽,還要參加這些初中辦的「小五班」,也叫「坑班」,提前去獲得一些預備名額。因為,在上海流行一句話,叫「初中不讀民辦,大學就讀民辦!」
在這里又要說回新上海人父母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參與意識和參與力度,空前之高。我們小時候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基本屬於放養式的,他們也不怎麼懂行。現在,每個孩子背後都站著兩個高智商的父母。他們會幫孩子比較、甄選、決定戰略。你如果不熱心子女教育,不多做調研,你對這些名目繁多,每天都在變的政策應對上就非常被動。
例如,很多人認為錯過了小學學區房,可以通過初中學區房補回來,於是就在打初中學區房的主意。可是,有些政策是,如果你小學在外區讀,初中想回來,即使你有當地學區的戶口,仍然要參加統籌分配,就不知道分配到哪裡去了。一個小學生,同時有學籍和戶籍兩大因素,決定他們的去向。學籍和戶籍,哪個被教育部門優先考慮,恕我駑鈍,我目前還研究不明白。
2 另一條道路?
那麼,很多人會說,哎呀,那麼麻煩,我就不讀公立了,讀私立民辦好了,反正我的孩子以後要出國的。
對的,你不是第一個這么想的,在你前面已經有千千萬萬的家長這么想了。這些家長都志存高遠,對中國教育體制失望,自己也有實力和雄心讓孩子出去讀書。所以上海的私立教育是全國最發達的,在小學階段就有10幾家不錯的學校。
但是這些學校,入學競爭之激烈,不亞於名牌大學。通常是100:1的比例。對於一個去參加面試的五歲孩子,有的還懵懵懂懂,要在10人一小組的面試活動里表現自己,非常困難,除非性格上天然有外向的優勢。要知道,以100:1的比率,10人一小組通常一個人都選不上。
小學過後,初中考試和面試,競爭同樣激烈。而且有一些私立小學,學的還是雙軌制,就是讓你保持可以選擇高考的可能性,學公立課程,再加一些外語課程。到了初中,這樣的雙軌制越來越不適用了,作為家長你得盡快想好,你的孩子要不要參加中考,如果不要,就不用受公立教育那茬苦,如果想出國讀書,現在就得抓緊進入西方學習體系,以進入高中的IB或者DP這樣的體系,和國外銜接。
所以,真相就是,一個小學四五年級,10歲左右的孩子,家長就得決定,你的孩子要選擇什麼道路了。另外,還要看看你的荷包,一路私立學校到出國讀書的銀子,三四百萬是跑不掉的,處在三明治夾心層的三四十歲的父母,你的資產實力足夠雄厚了嗎?
讀私立學校,出國讀書的風尚,已經越來越成為新中產階級的家庭標配,人自然都是嚮往現代、先進的教育體系。對於壓力巨大,政策盲點甚多,焦慮蔓延的國內教學體制,很多人天然就傾向於國外教育。
人多了,路就不好走了。現在正是幫助申請國外讀本科,以及申請到國外讀高中的教育中介最好的時代,簡直門庭若市,對於准備幾百萬送孩子出國的家庭而言,幾十萬的中介費,如果能幫孩子申請上美國前五十,甚至前二十的大學,絕對是值得的,因為一耽誤,就是孩子一年的時間。
「洋高考」的路並不好走,不是有錢就萬能。申請美國規定要考美國的SAT考試,目前該考試在大陸沒有考點,要出境考試,距離最近的香港,考點在香港機場附近的博覽館,被稱為」萬人坑「,一萬個考生在裡面考,狀態容易不好,於是學生們選擇東京、新加坡等地去考。他們通常組團前去,也有中介幫忙組織。往往要不只考一次,因為中國孩子最流行刷分,美國學校只有較低的分數線要求,,你托福考100,我就要考110。這樣,那些考100的人也沒信心申請了,就想著再考一次把分數提上去。
另外,在個人陳述和個人表現這方面,更是五花八門的競爭。我孩子所讀的民辦學校家長會上,舉了一個例子,說今年他們學校一個上了牛津大學的孩子,從初二開始,就做了一個project,研究全球城市的水資源保護問題,為此他去了5國13城考察,形成報告,他們舉例的意思是,要出國的孩子,在初中就要形成自己的一個project。這種方法我沒有異議,但是我當時就在想,這裡面除了家長的物力財力支持,還要耗費家長多少心血參與。如果是我來幫孩子做這個水資源保護project,以做我記者的職業經歷,我肯定能幫他聯繫上達聯合國,中達各類研究專家,下達各種實地調查資源,可是如果這樣做,孩子只是一個前台代表。如果不這樣做,孩子的競爭力肯定會打折扣。我還沒進入到這個階段,我希望到時能和我的孩子好好做一個project,我不會越俎代庖太多,但我肯定會給予資源指導。
這就是新時代育兒教育的家長參與度要求。平心而論,每次看到家長群里各種家長的盡心盡力,包括之前說的那些大數據統計等,我和太太都有點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對孩子太不盡心。我們應該多做些什麼。
Ⅱ 上海哪幾個區的教育比較好,請推薦幾所好的小學。謝謝
當然是老城區的那幾個區教育好些,很多重點學校歷史比較久,都集中在那,以後也基專本屬不會搬遷。有一句俗語,徐匯教育甲上海,像有名的建襄小學、匯師小學,還有很多重點中學都在那裡扎堆了,另外靜安和長寧教育也很不錯。你要是想具體了解上海哪些學校教育好,可以去中原地產的學區房專題頁面看看,上面對上海各重點小學有很詳細的介紹,還介紹了這些小學的區域情況、對口樓盤呢,要是你想買學區房就更有幫助了。哈哈。。。
Ⅲ 上海哪幾個區的教育比較好,請推薦幾所好的小學。謝謝
當然是老城區的那幾個區教育好些,很多重點學校歷史比較久,都集中在那,以後也基本不會搬遷。有一句俗語,徐匯教育甲上海,像有名的建襄小學、匯師小學,還有很多重點中學都在那裡扎堆了,另外靜安和長寧教育也很不錯。你要是想具體了解上海哪些學校教育好,可以去中原地產的學區房專題頁面看看
http://sh.centanet.com/ad/ad20100409xqf/xqf_xh.htm
,上面對上海各重點小學有很詳細的介紹,還介紹了這些小學的區域情況、對口樓盤呢,要是你想買學區房就更有幫助了。哈哈。。。
Ⅳ 上海哪幾個區的教育比較好,請推薦幾所好的小學。謝謝
當然是老城區的那幾個區教育好些,很多重點學校歷史比較久,都集中在那,以內後也基本不會搬遷。有容一句俗語,徐匯教育甲上海,像有名的建襄小學、匯師小學,還有很多重點中學都在那裡扎堆了,另外靜安和長寧教育也很不錯。你要是想具體了解上海哪些學校教育好,可以去中原地產的學區房專題頁面看看
http://sh.centanet.com/ad/ad20100409xqf/xqf_xh.htm
,上面對上海各重點小學有很詳細的介紹,還介紹了這些小學的區域情況、對口樓盤呢,要是你想買學區房就更有幫助了。哈哈。。。
Ⅳ 上海公辦幼兒園佔比超過六成,小學佔比是否更高
上海公辦幼兒園佔比超過六成,與其他地區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與我國經濟中心,年均GDP總值高達萬億,相比於其他省份更高。巨大的經濟優勢導致上海市的教育水平普遍提升。上海公辦幼兒園佔比超過六成,其目的是為了解決了城市郊區結合,人口集中說導致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平均問題。由此引申,我認為小學的佔比會更高。
上海市也提供了相關的扶持政策來增加公辦小學的佔比。上海市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的素質。在規劃小學的升學路線時,選擇各區的公辦教育資源顯然已經是一個優質解,有招生優勢,不搖號,生源好。根據升學情況分析,公辦學校在家長們的擇校參考排名中,大佔比地擁有好的排名,保護了公辦小學的競爭力。
Ⅵ 上海哪個區的中小學教育比較多
我感覺薪資標准可能都差不多。關健是哪個學校管理更人性化,更願意多考慮老師的發展前景。
Ⅶ 四川的中小學教育跟上海中小學的教育相差大嗎
相差還是很大的,教材不同,教育方法不同,學習方法也不同。最明顯的是英文差距,外地很多地方都是上了小學才有英文課,上海從幼兒園就有英文課教育了,基本上外地孩子來上海上學,英文都是跟不上的節奏。
Ⅷ 上海小學教育質量如何,教育偏重於什麼
小學時期的教育不同於幼兒園了,幼兒園是啟蒙性質的教育,小學教育是打基內礎,掌握基容本方法的時期,中學則更深入全面了。個人感覺幼教比小教好,我是小教的,感覺已經是夕陽專業了,最近這幾年正好是八零後生育高峰,而且幼兒教師不足是一直存在的問題,本科幼教更是稀少。
Ⅸ 為什麼上海鄉鎮的小學教育質量不好。因為外地人太多不在這里高考嗎不負責任。
不能這樣看的 有些事情並不是表面看出來的,可以點差學校和去教育局反應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