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全國中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

全國中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

發布時間:2020-12-14 21:47:50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關於教育技術的概念

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教育技術是在視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於1970年由美國教育技術委員會向美國國會遞交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後來經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修改後形成的一個完整概念,現行的"教育技術"定義中,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學會(簡稱AECT)在1994年發布的有關「教育技術」的定義影響很大。 我國對教育技術定義的討論相當豐富,《中國電化教育》和《教育技術研究》雜志發表了幾乎國內全部重要學者對教育技術定義理解的論文。 AECT『94定義:教學技術是關於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英文原文: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該定義將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表述為關於「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改變了以往「教學過程」的提法,體現了現代教學觀念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從傳授知識轉向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重大轉變。學習過程是學習者通過與信息、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認知過程,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種信息和環境條件。新的教學理論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能積極進行信息處理的主動學習者,而教師要提供能幫助和促進學生學習的信息資源和學習環境。從21世紀社會發展和人類發展的需求出發,建造一個能支持全面學習、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創造學習、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大系統。

教育技術發展歷史

美國教育技術產生最早,發展脈絡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響最大,其他國家如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均以美國的教育技術理論模式做借鑒,英國、美國可作為研究教育技術發展歷史的典型代表。美國教育技術的形成與發展可從三個方面追溯:一是視聽教學運動推動了各類學習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二是個別化教學促進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的形成;三是教學系統方法的發展促進了教育技術理論核心——教學設計學科的誕生。這三個方面發展的起源不同,但都與」視覺教學——視聽教學——視聽傳播——教育技術「這一發展軌跡。 1、視覺教育 最早使用視覺教育術語的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紹如何拍攝照片、如何製作和利用幻燈片的書,書名就是《視覺教育》。1923年,美國教育協會建立了視覺教育分會。 2、視聽教育 30年代後半葉,無線電廣播、有聲電影、錄音機先後在教育中獲得運用,人們感到視覺教育名稱已經概括不了已有的實踐,並開始在文章中使用視聽教育的術語。1947年,美國教育協會的視覺教育分會改名為視聽教學分會。在諸多關於視聽教育的研究中,堪稱代表的是戴爾(E. Dale)於1946年所著的《教學中的視聽方法》。該書提出的「經驗之塔」理論成了當時以及後來的視聽教育的主要理論根據。 3、視聽傳播 1960年,美國的視聽教育協會組成特別委員會,研討什麼是視聽教育。1963年2月,該委員會提出報告,建議將視聽教育的名稱改為視聽傳播,並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另外,許多研討視聽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趨向於採用傳播學作為視聽教育的理論基礎。 4、教育技術 由於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理論觀念的拓新,國際教育界深感原有視聽教育的名稱不能代表該領域的實踐和研究范疇,1970年6月25日,美國視聽教育協會改名為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Association for E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簡稱AECT)。1972年,該協會將其實踐和研究的領域正式定名為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的名稱確定以後,人們便開始探討它的定義。1970年,美國政府的一個專業咨詢機構教育技術委員會在給總編和議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教育技術是按照具體的目標,根據對人類學習和傳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資源的結合,從而促使教學更有效的一種系統的設計、實施、評價學與教的整個過程的方法。」

我國教育技術發展

我國的教育技術最早主要是音頻和視頻技術,及其它技術手段在教育中的發展和應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電化教育手段。以廣播電視和衛星為主體的遠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學的組織、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的一些變革。80年代中後期,計算機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進步,帶來了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同時也使教育技術乃至教育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世界各國都把科教興國作為重要舉措,對教育技術的發展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把發展教育技術作為教育的發展和民族發展的推動力。美國1998年投入510億美元,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術終身學習。柯林頓擔任總統時曾提出,2000年美國必須實施100%的學校與國際互聯網連通,使美國從小學到大學都實行「人、機、路、網」成片的先進國家。德國教育部長阿萊格爾1998年宣布,制定教育技術發展方案,重點傾向於應用多媒體教學和微機操作水平的提高。馬來西亞建立了「多媒體超級走廊」,使教育信息化達到了國際水平。 我國繼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工作的意見》之後,1999年6月13日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則為教育信息化和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提出了更為明確的任務: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陳至立部長曾強調指出:「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 教育技術正從教育改革邊緣移向中心,教育技術在教育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

現代教育技術

突出「現代」是體現在: (1) 更多地注意探討那些與現代科學技術有關的課題; (2) 充分利用眾多的現代科技成果,作為傳播教育信息的媒體,為教育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 (3) 吸收科學和系統思維方法,使教育技術更有時代特色,更科學化,系統化。 教育技術與教學媒體 教課書 語言實驗系統 傳統教育媒體 現代教育媒體 黑板 實物 標本 模型 報刊 圖書 資料 圖表 照片 掛圖 視聽媒體 幻燈 投影 錄音 錄像 電視 電影 CD VCD 攝像系統 綜合媒體 微格教學系統 CAI系統 多媒體計算機 衛星接收 教育媒體 網路 手機 無線寬頻網路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各種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為人類社會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字的出現,特別是印刷術的發明,使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知識傳播成為可能.幻燈,無聲電影,有聲電影,無線電廣播,電視,投影等視聽媒體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知識傳播質量和效益.隨著人類社會步入信息社會,以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具有將儲存記憶,高速運算,邏輯判斷,自動運行等功能與信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集於一體的功能,使人類對知識的學習進入到立體傳播階段. 現代教育技術呈現出聲像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綜合化,信號處理的數字化,信息儲存的光碟化,教學過程的智能化等趨勢,使世界各地的受教育者能夠隨時進行自主學習,快速,便捷地獲取世界最先進,最優秀的文化.

AECT94定義與2004定義比較

1、教育技術AECT94定義: 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資源與過程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2、教育技術AECT2004定義: 教育技術是通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的研究與符合道德規范的實踐. 3、該定義表明: (1) 界定的概念名稱是"教育技術"(Ecational Techonology).而不是"教學技術"(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2) 教育技術有兩大領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規范的實踐". (3) 教育技術有雙重目的:"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 (4) 教育技術有三大范疇:"創造""使用""管理".與AECT94定義比較,相當於將94定義中的五大范疇整合為2004定義中的三大范疇.其對應關系是:將94定義中的"設計""開發"兩個范疇合為一個范疇"創造";將94定義中的"利用"范疇改成了一個較簡單的詞"使用";將94定義中的"管理"與"評價"兩個范疇化為"管理"一個范疇. (5) 教育技術有兩大對象" "過程"和"資源". 與94定義中的"學習過程""學習資源"有一定區別.2004定義中的"過程"和"資源"之前有一個限定詞"適當的技術性的"過程與資源. (6)教育技術的主要特徵在於其技術性. 4、教育技術AECT2004定義的主要貢獻: (1) 將教育技術的研究范圍由教學領域擴展到企業績效領域; (2) 首次明確提出教育技術的實踐應符合道德規范的要求; (3) 首次將"創造"作為教育技術領域的三大范疇之一,強調教育技術創新; (4) 從對一般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研究限定為對"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的研究,突出了專業特色和工作重點. 5、該定義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局限於美國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行業背景,強調了定義的實用性和規定性,對教育技術本質的認識仍不夠深入; 其次,在一定范圍內強調教育技術實踐的道德規范性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避免矯枉過正.

教育技術的特徵

關於教育技術的特徵 教育技術不是一般的某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它包含了三種概念(學習者為中心、依靠資源、運用系統方法)綜合應用於教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技術重視分析、研究學習者的特點(諸如行為水平、能力、知識基礎、年齡特徵等),因為學習者的情況對於選擇目標、確定步調、確定評價性質等許多教育決策都產生直接影響。在教育技術中,解決問題的表現形式是依靠開發使用學習資源與促進個別化學習來提高人的學習質量。學習資源包括信息、人員、材料(教學媒體軟體)、設備(硬體)、技巧和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使它們在學習中產生整體功能、發揮優良作用,就必須通過進行系統的設計實現優化組合。因此涉及到進行一系列的教育開發工作,進行有效的教學資源開發和有效的教學過程設計。 教育技術重視所有學習資源或稱為人類的學習媒體的開發、應用、管理,設計和學習者的學習經驗,強調用科學的系統方法來分析和整合「教、學」過程。例如,利用系統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經過需求分析、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制訂出可以操作的逐次遞進的學習目標,並根據這些學習目標選擇適當的策略(過程、方式、媒體),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與學的設計方案,並在方案的試行中,進行評價總結,依據需要作必要的調整和修改。這樣的系統過程為實現優化教學活動(或學習經驗)提供了途徑。 可以把教育技術應用於解決教學問題的基本指導思想概括為:以學習者為中心、依靠資源和運用系統方法三個概念的整合應用。其基本的實踐原則是首先要鑒定問題,弄清所要解決問題的本質,然後根據問題的實質來研究、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其操作程序是按照系統方法的程序和步驟來操作實施。操作過程可分為六個步驟,即鑒定、設計、選擇、實施、評價和修改與推廣。亦可概括為兩個基本環節,鑒定問題和解決問題,即首先確定要解決的是什麼性質的問題(或需求),然後再根據問題的性質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其過程如圖1.4所示。在應用實踐中,對進行的每一步驟還需要運用有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術來支持教育開發的系統方法。 可以說,實際上教育技術早已普遍存在於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採用學校的班級授課、個別化教學,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都或多或少,或部分或全部涉及到一些使用媒體的教學技術內容和不包含實在媒體的相關方法、策略等教學技術內容。例如,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涉及的、稱為傳統的教育媒體:教科書印刷品、黑板、粉筆、實驗室、教具、掛圖,及條件較好的學校配備的、稱為現代的教育媒體:幻燈機投影儀、電視錄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衛星教育系統等。同時,教師常常進行的課前備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使用相應的教學程序和方法,了解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情況的測驗等,都是屬於不包含實在媒體的相關方法、策略等教學技術內容。因此,一切教育活動中都涉及教育技術的內容。雖然教育技術本身不是陌生的事物,存在於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但是,作為專門的學科內容,一個研究卓有成效的領域,一套對改善教育效果、對教育發展和改革存在著巨大潛力的有效方法和專業知識技能,還未被所有教育工作者認識、熟悉、掌握,需要更多的學習、使用和進一步推廣。

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觀念的聯系

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觀念的聯系 學習化社會概念的提出,既是對未來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一種預測,同時也是對人類未來發展提出的一種理想和目標,其中還包含人類對自身未來社會發展所提出的挑戰。 終生學習的概念,實質上是在綜合了終生教育和學習化社會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涵蓋了終生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基本思想。由此出發,終生學習的概念應該包含有3個方面的最為基本的內涵和外延: 第一,終生學習必須具有學習化社會的前提,也就是社會必須為人們的終生學習提供學習的條件和機會; 第二,這種學習不能是一種終極性學習方式,而應該是一種終生性的學習方式,是持續人一生的學習方式; 第三,終生學習還必須要求打破某一種教育機構壟斷教育的局面,必須實現社會處處是教育、社會無處無教育的學習化情景。 終生學習以上3方面的基本內涵和外延,體現出終生學習與終生教育和學習化社會之間的關系,但這並不意味著終生學習僅僅是終生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簡單相加,其實,終生學習概念的提出在思考角度和視角方面具有其獨特之處,該概念是從學習者主體的角度加以提出的。可以說,終生學習強調了學習者的主體性地位,強調了把教育和學習看成是以主體為核心的一種生活方式。 學習化社會和終生學習具有極強的主體性特徵。學習化社會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社會形態,因此,對學習者主體地位的強調就成為了學習化社會的重要前提。同時,終生學習不是一種外在的被動式學習,而是從學習者自身需要出發的一種主動的自願的學習,在此意義上,也要求充分體現出學習者的主體性地位。這種主體性特徵所延伸出來的就是學習化社會和終生學習中學習方式的個性化,即不同的主體在學習方式的選擇上具有符合自己實際的個性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育由於強調一統和共性而對個性的忽視。當然,對個性化的強調也並非否認學習化社會和終生學習共性的具備,事實上,學習化社會和終生學習同樣具有共性或整體性的特徵。這種共性或整體性主要體現在從教育角度看,整個社會的教育屬於一個主體,從個人一生受教育的實踐來看,人生的教育屬於一種整體性行為。 從終生學習所想達到的目標來看,它是力圖建立這樣的一個社會:即整個社會無處不具有學習的機會和條件,教育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成為普遍的社會行為方式和價值選擇;學習在社會中發揮和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從此目標界定出發,要求社會勇於承擔起相應的教育責任,為教育和學習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環境。 由於學習化社會學習者主體性學習地位的獲得,使傳統的以管理者和教授者角色出現的教育者再也不能適應新的需要,因此,這要求教育者的角色發生相應的改變。在角色改變的同時,也連帶地使教育者的功能發生轉變。這可以說是對教育者,尤其是對教師帶來的最大影響。教育者作為社會成員的組成部分,在學習化社會同樣面臨終生學習和終生教育的問題,因此,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具備學習者的新型角色定位。教育者或教師在學習化社會,無論是作為社會公民,還是作為專業人員,都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識和信息,這也是教育者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的重要保證。傳統師生關系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關系模式,教育者或教師處於管理者、監督者的地位,學生自然就是被管理者。在這種關系模式下,學習者的個性和主體性都得不到發揮,導致教學過程中學生要素的缺失。而學習化社會由於突出強調了學習者的主體性地位,學習者在教學中的作用發揮,成為衡量和評價教學的重要指標,在此種背景下要求改變教育者、管理者、教授者和監督者的角色定位,而實現教育者和學習者的平等性合作。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學習者的人格、個性和主動性,教學便成了教育者和學習者合作完成的一種過程。 在此意義上,學習化社會和終生學習無疑對教育者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此外,學習化社會學習者主體地位的獲得,要求教育者改變傳統教授者的角色,而以引導者的身份進行教育。傳統教育模式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只由教師講,而學生不參與的單向式的教育方式,但是到了學習化社會,這種單向式的學習將會被學習者自身的學習所取代,這就要求教育者從傳統的教授者的角色向引導者方向轉變,通過教育者自身的經驗、技巧和知識積累,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和學習者之間的關系是屬於平等的合作關系。 學習化社會和終生學習對教育者所帶來的沖擊無疑是十分巨大的,這也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者正在或即將面臨的最大挑戰。 終生教育、終生學習和學習化社會作為一種重要的國際性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潮,一方面對教育領域理論的豐富和完善正在或必定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另一方面,這些宏觀性的理念、思潮不僅僅是理論層面的趨勢,而是逐步在走向現實,逐步從理論層面向實踐層面轉化。在不久的將來,終生教育、終生學習和學習化社會將成為世界各國努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標。終生教育、終生學習和學習化社會所帶來的沖擊是廣泛而又深遠的,既對傳統的教育理論帶來巨大的沖擊,同時也對世界各國的教育實踐構成了挑戰,當然同時也是一種動力。終生教育、終生學習和學習化社會形成的沖擊和挑戰可以說是全方位的,既有對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挑戰和沖擊,也有對機構、團體、政府和國家的挑戰和沖擊。面對如此的挑戰和沖擊,順應終生教育、終生學習和學習化社會的潮流將成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和個人的可持續性發展,這是教育自身的理想和目標。同時,學習化社會的基礎條件和技術保證離不開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所以,它也是教育技術本身的重要使命。

教育技術與教育的發展關系

教育技術與教育的發展關系 在教育發展的認識中流行著「四次革命論」,這種觀點主要有這樣一些來源: 其一,1978年底,由原美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聯絡處印發的小冊子—《美國教育技術》提出。它寫道:「歷史學家已經確定了教育上曾發生的三次重大革命。第一次是將教育年輕人的責任從家族轉移到專業教師手中;第二次是採用書寫文字作為與口語同樣重要的教育工具;第三次是發明印刷術和普遍運用教科書。第四次教育革命現正發生於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這是近年來電子學、通信技術及數據處理技術飛躍進展的結果。」 其二,據1972年正式發表的美國卡內基高等教育委員會(Carnegie Commission)的專題報告《第四次革命一一高等教育中的工業技術》披露,「四次革命說」源自英國教育家阿什比。阿什比(Ashby. E.)曾長期領導過擁有實權的英國大學教育經費評議會,他還先後擔任過「女王學院」和劍橋大學的副校長。他雖然自稱「是一個行政管理人員」,但做過13年教授,富有歷史的、教育的廣博知識。1966年,他赴以色列技術學院作了題為「教育中的技術學」(Technology in Ecation)的演講,旨在「討論教育技術的一些潛力和風險」。阿什比在演講的中開宗明義地指出「In the long history of ecation there have been four intellectual revolutions」,直譯即為「在教育的漫長發展史上產生過四次智力革命」。然後他展開論述:「當教育的職責由家庭轉移到基督教會或猶太會堂時,這是第一次革命」;第二次革命「就是採用書寫作為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術的發明」;「我們現在正面臨著第四次教育革命」,源於「本世紀在教學上又開始採用新技術......如電影、唱片、電視、錄音機、程序教學、數字計算機」。[2] 「人類教育史上曾有過教育技術的三次重大革命。自本世紀50年代以來,隨教育機器、教育電視、計算機輔助教學、衛星通訊技術的發展,教育技術開始了西方教育家所謂的『第四次革命』。」 這兩種觀點確實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對人們的認識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其三,章偉民、曹揆申的觀點。他們認為:「如果真要說教育發展史上有四次革命的話,應該把阿什比所謂的第二和第三次革命,即「採用書寫文字」和「印刷術的發明」歸作一次革命,而把班級授課制的推行看成另一次革命。理由是根據美國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前主席伊利(E1y,D. P,1972)所描述的教育技術領域,它主要涉及三類資源,即教學人員、教學工具和教學活動。教師和教科書曾經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和工具資源,而教學活動則表現為各種教學的形式和方法。」「如果說,以專職教師的出現為標志的第一次教育技術革命為後來的『教師中心』鋪設了溫床,以教科書的採用為標志的第二次教育技術革命為後來的『書本中心』創造了條件,那麼,以班級授課制的推行為標志的第三次教育技術革命則為後來的『課堂中心』帶來了契機。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教育技術的這三次重大變革,奠定了近現代的學校教育工作模式。」 「現代教育技術所追求的目標是:在充分發揮任課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開拓更多的教育信息來源,使學生有較大的學習自主權和主動性,真正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在精選善用文字教材的同時,編制多樣化符號形態的教學資料,讓學生能通過各種感官認知教材,提高接受信息的效果;在認真組織班級面授的同時,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和方法,使教學體制符合『教育大眾化』和『學習個別化』的雙重需要,增強教育對現代社會發展的適應性。總之,教師、課本和課堂還將作為『現實的東西』繼續存在,只是在當前的第四次教育技術革命中,它們都需要進行改革,使之成為新的教育方式的有機組成部分。[3]」 盡管這些說法存在一些不同,但是就題目和內容來看,無疑是在論述教育革命的新進展問題。綜合上述可以順理成章的做出推論:
第一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由於人類社會有了專職的教師,把孩子們集合起來在一起學習。對年輕一代的教育責任,從家族手中轉移到專業教師手中,引起了教育方式的重大變革。從此,那種隨著家族在勞動中和日常生活中學習的形式,便成為特定的教師職業和學生跟隨專業教師的學習形式。「兒童被集中在一起,由專人進行教育」,「教育是由原始社會的大家族負責的」情況消失了。與人類早期的任何社會分工所達到的必然結果一樣, 這樣的教育活動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效率。
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由於人類創造了文字,出現了文字體系,把書寫作為與口語同樣重要的教育工具,引起了教育方式的由此重大變革。從此可以不像過去那樣,要把知識信息都裝在腦子里,或用結繩記事的方法來幫助記憶,而可以書寫下來或銘刻在木板和石頭上。教育由口耳相傳的單一信息傳播方式轉為以文字為主的等多種信息傳播方式的傳授,並增加了信息的來源和記錄的可靠性。這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特別是自學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條件,教育活動效率自然又大大提高了一步。
第三次革命
第三次革命,由於印刷術的出現和班級授課制的完善。使用紙張印刷的教科書及便宜又方便,內容豐富、信息記載容量大,很快得到普遍運用。人們不僅可以向教師學習,也可以向書本學習,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再一次變革。教科書的運用,極大的擴大了教育的對象,使知識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大大增加,把知識傳得更遠。不久,班級授課制也隨之產生,開始對大量學生進行編級分班教學。開創了人類社會對年輕一代進行系統地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的新天地。其特徵是:有規定的學習年限和課程表;班級學生的年齡和學力基本相同;教材統一,學習進度一致;教師面對學生集體授課,授課方法多種多樣。這種「工業化大生產」的教育形式促成了「寶塔式」的教育制度,形成了所謂「精英」教育的體制。由於教師和教科書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和體現,從人類教育整體上看,教育活動的效率又上了一個台階。
第四次革命
第四次革命,是由於信息技術(例如,通信技術、同步衛星技術、電視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和系統科學方法、人類腦科學及心理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並先後被引入到教育領域,正在引發和推動教育理念、方式、結構等的又一次重大的變革。學習資源不只僅限於教師和教科書,更多的教育媒體被引入到學習中。學習環境的擴展,使人類學習的場所豐富起來,「地球村」和全球性的學習這些前人們想都無法想像的事情成為現實,隨之而來的,不僅是對教育理念、教育時間、教育形式、教育結構等方面的革命性、震盪性的沖擊,而且必然引起教育的深刻、全面、廣泛而持久地變革。 這一變革最終將成為怎樣一種教育局面,現實中,人們可能是無法完全、清楚地預先描繪出的。但是,它造就的將會是一個學習化的社會,這是可以確信無疑的。教育技術作為「學習的資源和過程的設計、開發、管理、應用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必然會在這場變革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❷ 我的專業是現代教育技術 也就是俗稱的中小學計算機老師 那這個專業和計算機教育有什麼區別呢

教育技術可以授予理學和教育學學位,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學位授予文件(徵求意見稿)還可以授予工學學位。一般師范類畢業可以直接在當地教育局申請高中信息技術教師資格證,對口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也就是您所說的可以當計算機老師,不過由於本專業比較新,社會了解度和認可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大多數中小學招聘老師時候還是喜歡要或者習慣要計算機專業的老師,這是教育技術專業的一個無奈。
區別:教育技術側重於計算機應用軟體和教學設計,就是如何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學習和教學,其實一般教師也應該具備這種能力的;而計算機教育專業側重於學習語言和計算機本體的研究,也就是如何學習學好計算機,更加專業計算機的教學,軟硬體均有所涉及。
關於報考事業單位和公務員:一般來說還是有優勢的,我報考過(本人授予的是理學學位,已成功進入省直屬事業單位)曾經成功掛靠到教育專業、計算機專業、理工類專業,但是都要和用人單位打電話解釋,因為他們對這個專業不了解,主要看用人單位的要求條件,還有你們學校掛靠在什麼院系下面也很主要,比如在信息工程學院或者計算機系下面報計算機類(包括理工類)的那就好說些,教育學院下面教育類的就好說些,基本上教育學的不用解釋,因為本身專業名字有教育二字,所以一般大家都認為是教育學類的,國家文件也最支持教育學類,畢竟教育技術的大類是4教育學,說的時候自己的口才也很重要,相對而言,報名通過其實是比較容易的,難的是扎實復習取得好成績,如果你成績足夠高,想考上公務員就找一些不限制專業的,最主要的是一定要考到高分!祝你好運!

❸ 如何理解現代教育技術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以及教師教育技術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能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的發展

能夠提高教師教育技術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要大力推開
積極應用到教師教育活動中

❹ 如何提高現代教育技術在農村小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提高現代教育技術在農村小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專:
1、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應屬用現代教育技術,先進的教學理念要靠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實現。在信息化的今天,如果依然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學工具,就不能實現現代教育技術進農村小學課堂的目標。
2、加強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目前有相當數量的農村小學教師還不會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應該定期組織培訓。培訓時要結合農村小學教師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教學,有的要從最基礎的正確開、關機開始,直到使教師掌握多媒體技術。
3、有效開發和利用資源。對優質課資源、課件資源等網路資源,要指定專人負責資源的收集,集體觀摩網上優秀教師的示範課,充分利用網上的優秀課件,並進行互相交流和探討。
4、教育部門和學校要逐步健全評價機制。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的開展,需要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推動和促進。要將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納入評先創優的范圍內,對進步顯著、表現優秀的教師要給予適當獎勵,並作為對學校教師考核評估的指標之一,與職稱評定掛鉤。

❺ 說明教育技術對中小學教學的意義

一、現代教育技術使學校辦公自動化。隨著計算機配置和網路設備的普及程度提高,學校在管理自動化上不斷加強,表現在藉助校園網路信息平台,實施辦公辦文信息化,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實現了無紙化辦公,有力促進了學校辦公辦文水平的提升。辦公自動化是學校發展的必然趨勢。幾年來,學校不斷加大計算機及網路設備的投資力度,學校任意一間辦公室、多媒體教室等都裝網路介面並方便地與Internet相連。學校各辦公室的日常文字處理、教務處排課及學籍管理、成績統計分析、學生信息管理、教學設備及實驗儀器等都實行計算機管理。
二、現代教育技術使教師教學手段豐富化。應用信息技術,開闊了教師的眼界,有利於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共享優質的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手段。教學資源的來源可以來自外部資源,也有來自內部的教育資源,要讓這些教育資源成為對教育教學的有效支持,可以根據視頻、音像、動畫、文字等信息屬性予以分類。教師要結合自己教學風格與學生實際,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資源進行創造性地應用,才能發揮好教學資源應有的作用。數字化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課堂效率,使教師教學過程游刃有餘,得心應手。信息技術給教師自我發展帶來了機遇。通過網路平台可以使教師分享更多優秀的教學案例,教學視頻可以幫助自己剖析課堂教學中的成敗,教育博客可以記載教學中的精彩片斷,教師的教研活動因網路而突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多的觀點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得到碰撞,更多的教學技巧在網路的對話中得到發展。
三、現代教育技術使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數字化學習是信息時代學習的重要方式。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有利於學習者主動學習的實現,有利於素質教育的實施。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也是學習信息的傳播者,而學習者只能被動地作為信息接受者。在信息教育中,學習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動地獲得相關的學習信息,使學習者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的方法。會不會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是當前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課堂教學所提供的教學環境,使得課堂上信息來源變得豐富多彩,教師和課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種媒體的運用不僅能夠擴大知識信息的容量,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通過數字化學習環境,教師和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當前國內、國際現實世界中的信息作為教學資源,並融入到課程之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和利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會使用信息技術是學生今後進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惠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
四、現代教育技術使班級授課個性化。眾所周知,班級授課制解決了大規模向全體學生教學,提高學生共同進步的問題,但也帶來了難以照顧學生個性差異的弊病。而教育信息化可以彌補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網路來設計課程,也可以通過網上論壇進行專題討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練習,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實現個性化教學的目標,讓不同學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礎上獲得進步,激發興趣,因材施教。
五、現代教育技術使師生評價標准化。長期以來,師生的評價標准始終是制約教育發展的一大「瓶頸」,使用信息技術,我們可以方便地對師生作出標准化、系統化、科學化的評價,更好地促進教師的教學工作,更好地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信息技術在自我評估中對定量評價能發揮出科學計算的優勢,而通過學校網站、博客等記錄下的學校發展過程中的軌跡,對定性評價又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家校互動又可以讓家長成為學校發展的義務監督員,幫助學校發展。因此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學校進行科學的自我評價和師生評價,幫助學校健康發展。
六、現代教育技術使情感交流數字化。利於信息技術平台,領導與教師之間、老師與老師之間、家長與老師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不用見面就可以進行信息交流和感情的溝通,大家當面不好說不敢說的話也許可以在網路上一吐為快,這就磨合了大家之間的距離,使情感得到交流和共鳴,潤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信息技術也使大家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大家不在一起也能經常探討工作中的問題,甚至於生活中的困惑。
七、現代教育技術使校外聯系便捷化。信息技術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使校外交流和聯系更加方便,也更加便捷,這就減少了人力、物力、財力的開支,更有利於學校與外界的互動。學校是一個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地方,但是學校也不可能包羅萬象,尤其是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倡導的研究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就更需要校外專家的指導幫助,通過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建立家長(社區)志願者和(校外導師)博客、論壇平台等方式,通過整合這些來自校外的優質資源,使學校教育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八、現代教育技術使對外宣傳快速化。宣傳是學校的名片,當前,學校領導重視對外宣傳就離不開信息技術,只有利用信息技術才能實現宣傳的快速化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術將學校優秀文化和辦學思想進行了延伸:①影響家庭教育。通過網路家長學校,提供一些案例供家長參考和討論,使家庭教育透過網路得到學校的支持。②促進社區教育。發揮學校優質資源的價值,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③促進教育公平。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在師生推優等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上,通過網站上公示,規范操作程序,實現公平公正。④豐富網路文化。對學生進行網路的道德規范、安全意識、責任意識等方面的教育,樹立學生正確的觀念與健康上網的良好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九、現代教育技術使辦學效益和影響擴大化。學校使用信息技術使我們跳出了地域的限制,改變了時間的制約,使我們的學校不再是某個地域的學校,而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學校;使我們學習的時間不再是固定的上課時間,而是自由學習的時間。信息技術增大了學校的辦學效益和影響,表現在①宣傳自己的辦學風格;②展示自己的團隊精神;③推廣自己的成功經驗;④吸收更多的優秀學生。學校網站的建立「打破」了學校的圍牆,搭建了一個學校、家長、學生互動的交流平台,完全突破了某個學校時間、空間的局限,為學校的發展創造了無限的可能。

❻ 作為教師應該如何應對教育信息化的挑戰

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已十分廣泛,而教育信息化對學校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尤其對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促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等都能起到顯而易見的作用。那麼,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應對自如、如何通過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來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課堂教學的實際與學生的需求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必須進行深入的思考。

1.教育信息化對教師意味著什麼?

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作為教育系統的一個基本構成要素,並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徵是開放、共享、交互和協作。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過程,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使教育和教學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跨越新的台階。當然,教育信息化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學形式、學習方式等也會產生巨大的沖擊,而且這種沖擊已經形成。但它又是一種有利於教育健康發展和進步的沖擊,因為我們的學校教育已從中初步嘗到了甜頭。

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離不開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師又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力量。在信息化時代,一個教師如果不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沒有現代人必須具有的信息技術,難以立足於三尺講台,也談不上稱職,更會貽笑大方。因為在如今的社會里,人人已經置身於信息化所覆蓋的環境之中,從舉手投足到待人接物,假如沒有一些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恐怕會處處遭遇難堪。而校園更是信息化普及的先遣之地,教學大樓、教室、實驗室、圖書館、辦公室等等,哪一處沒有信息化的痕跡?只不過程度有高有低而已。當然,我們的教師要完全適應教育信息化,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那麼,在教育信息化時代,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應該有怎樣的實際表現呢?首先,要樹立現代化教育觀念。教師應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即對學生的多種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組織、協調,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及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其次,要有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這就需要教師熟練掌握相關的電腦知識和有關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學習必需的軟體,培養自己設計和製作課件的能力,做到能進行單機教學和網路教學。

2.教育信息化應該指向課程整合。

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師來說,課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非常重要方面,如果他能很好地運用合適的教學軟體進行課程開發,對於突破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提高教學效率無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對改革現有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也具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

課程整合就是將各種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應用到課程中,使課堂教學從傳統的教科書、講義、粉筆和黑板中解脫出來,對教師而言,則是走向現代教學的開端。但要達到課程整合的目標,也並非輕而易舉。教師不僅要掌握信息技術手段,還須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本學科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教師在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必然會碰到難以預料的問題和困難,這就要求教師注意積累,想方設法獲取各種有用的信息,如有目的地經常上網搜尋信息或閱讀有關紙質媒體、電視媒體、電子讀物,對信息源的了解越多越好,要能從一般人不易察覺之處發現那些隱含的信息,並不斷提高自身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另外,教師還要不斷提高對相關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夠創造性地策劃、處理和加工所獲得的信息,如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撰寫課件腳本,同時能從實際出發,考慮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體現嶄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要能經常根據獲取的教育教學的最新信息,組織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策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經常處於「否定之否定」的狀態,對於特別適合運用計算機等現代媒體輔助教學的課程內容,要及時納入到課件製作的范圍,並盡可能地製作成相關的課件用於教學,達到提高教學的目的。

3.教育信息化最終要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培養。

注重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的培養,是教師面對教育信息化要注意的又一個重要方面。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面向信息社會的人才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就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會中每一個人賴以生活、學習的基本能力,是進入信息社會的通行證,是實現國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礎和保證。教育信息化應將每一位學生的信息能力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在信息化社會里,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地選擇信息、利用信息,就會有被信息淹沒的危險。教師應注重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引導和指點學生學會搜集和處理信息,並轉化為自己的一種能力;要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路、書刊、電視等渠道來開展學習(包括網路環境下的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加快上述能力的培養。

在以知識的傳遞、知識的理解為中心的傳統接受式教學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與現代化社會的要求是有相當距離的。要扭轉這種局面,促使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思維方法,並教會他們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知識,主動地去探求未知世界。

❼ 如何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

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通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體現了當代最偉大、最活躍的生產力。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與普及,不僅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變教與學的方式;而且,對教育思想觀念、教育理論、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也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基於信息技術的教育打破了時空界限,提高了人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了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教育技術就是運用教育理論及各種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和應用教育技術是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普及教育技術,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普遍的共識和不可逆轉的趨勢與潮流。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對教師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嚴峻挑戰,教師教育必須加快信息化的發展步伐。加快教師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高教師教育水平,對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為此必須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重視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積極探索和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師教育新模式,用信息化帶動教師教育的現代化,實現教師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以盡快達到教師專業化的要求。
我認為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核能力
首先在健全學校的教育技術的設備。先進有效的教學設備 是教育技術發展的基礎。因為國家財政必須加大教育技術的投入力度。
其次,要更新傳統教育教學觀念,不僅在教師教育中, 而且要在學習中適當地引入一些輔助技術。各個地區的學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課程的性質,選用合適的方法,來實現課程知識的傳遞。要加學生對新的教育形式的適應性,以形成良性的互動。
總之,教育技術是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它的用途在於促進教育的簡捷與高效。每一位教師都應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以適應現代化的教育。

❽ 如何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一、學校領導重視。
學校領導應該首先熟悉現代教育理論,能對當前的現代教育信息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只有領導對現代教育技術引起了重視,才能制定學校教育信息化的規劃,才能根據學校的需要,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的配置,才能對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加以重視,才會給教師創造培訓的機會,讓教師的教育信息素質得以提高。更何況,實現學校教育信息化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效益。教師的綜合業務素質水平在實施素質教育中至關重要。
二、舉辦專門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
由於農村中小學的教師比較多,在舉行這樣的培訓時,培訓單位可以採用分級培訓方式,即:在每個學校抽選幾名對現代教育技術比較熟練的老師進行集中培訓,培訓後的教師在回自己所在學校進行二級校本培訓。有些農村學校沒有進行校本培訓的設備。上一級的培訓單位可以考慮將這些學校的老師也集中在一起進行專門培訓。關鍵是在培訓中,要力求讓每個培訓的老師都有所收獲,不能搞過場。平時對所有參培的學校進行抽查考核,把深化教師應用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利用加強管理的方式讓農村中小學的學校教育信息化有所發展。
三、教師要堅持學習,提升課程整合能力,推進課改的深入。
盡管部分農村中小學嚴重缺乏教師,課程負擔比較大,空餘時間很少。但作為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推動者,我們也應該合理地利用空餘時間,加強自身的學習,從注重針對性、操作性和實效性入手,利用網路教室、遠程教育資源等多種途徑學習教育技術基礎與應用知識、教育技術與教學設計整合知識等,平時多製作課件,通過自己的學習和努力,提高自己的應用實踐能力。學校也可以舉辦「課件比賽」、「多媒體教學」、「遠程教育資源教學」等活動,利用活動來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學校教育信息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育信息化素質的提高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先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春天才會更加燦爛,素質教育在農村中小學才能得到真正的全面普及,我們國家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又將向前邁出一大步。

❾ 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初中數學模擬試題

選擇題
1. 學習資源的提供方式一般包括( D)兩種
A提供卡片和提供課件
B提供材料和提供試卷
提供軟體和提供信息
D提供內容和提供地址
2.從狹意上來說,信息技術是指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A)為主幹,結合集成電路技術、光碟技術、機器人技術、高清晰度電視技術等綜合技術。
A計算機技術
B文字
C紙張
D印刷術
3.(A)是非線形超文本結構的網站及網葉核心。
A超級鏈接
B表格
C圖像
D動畫
4.POWERPOINT平台分為(A)
A工作區、備注頁和大綱視圖區
B工作區和大綱視圖區
C工作區和備注頁
D備注頁和大綱視圖區
5.下面的(D)不是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實驗專題的復習方法。
A用錄像重現實驗過程
B設置可能情況,明確實驗實質
C相近實驗的比較,形成系統認識
D滿堂灌的實驗復習
6.把信息技術作為探索研究工具,學生們運用信息技術進行「Movie」主題的探索,這是信息技術在英語學科中的(c)運用形式 。
A為教師的演示教學提供新方式
B擴大和緊密英語學習共同體
C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的英語學習
D創設英語學習環境
7.在《拋物線》一課中,某老師利用計算機在大屏幕上顯示太空中彗星飛行的情景,並對彗星劃過太空的軌跡進行定格,這種方式是利用計算機(B)
A呈現教學內容
B創設教學情景
C作為認知工具
D作為學習工具
8.小學語文「四結合」試驗主張的識字教學模式可用(B)六各自來概括
A看、聽、說、讀、寫、想
B看、聽、說、寫、打、想
C看、聽、說、讀、打、想
D看、聽、說、寫、讀、打
9.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教學流程是(C)
A呈現教學內容,提供學習任務和學習材料,增強認知結構
B呈現教學目標,提供學習任務和學習材料,增強認知結構
C呈現先行組織者,提供學習任務和學習材料,增強認知結構
D呈現教學目標,增強認知結構,提供學習任務和學習材料
10.無論傳統的、還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大致可以從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B)兩個維度加以定位。
A直接教學和間接教學
B合作學習與個體學習
C模仿學習和發現學習
D基於問題學習與資源型學習
11.下面的(C)是真實性任務的典型代表。

12.與「知識點之間相互關聯」的教學信息組織結構相對應的軟體導航是(D)
A有線形的橫向導航
B線形的縱向導航
C非線形的樹狀導航
D非線形的網狀導航
13.(A)是指將網路作為調查內容的傳播工具,廣泛調查的調查方法。
A網上調查
B郵件調查
CBBS調查
DIP調查
14.按照討論的人數來分,討論和交流可以分為(B)的類型。
A個人思考、小組交流;全體交流與討論
B全體交流與討論;小組討論、全體交流
C同步交流、非同步交流
D分開討論;合作性討論
15.在實施教學評價時,絕對標准對應的評價方式是(A)
A標准參考評價
B常模參照評價
C綜合評價
D直接評價
16.格羅斯曼關於教師專業的看法是(C)
A本體性知識;實踐性知識;條件性知識
B內容知識;教學法的知識;實踐的知識
C學科內容知識;學習者和學習的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課程知識;情景知識;自我的知識
D廣泛的普通教育;索要任教的學科內容;教育文獻;反省的實踐經驗
17.為了迎接21世紀知識經濟的挑戰,必須把(A)當作整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把教育信息化放到戰略高度,搶占叫信息化「制高點」
A現代教育技術
B信息技術
C素質教育
D創新教育
18.(A)是指一種能讓學生自學特定材料的個別化教學方法,學生的自學是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學習進行的,特定的材料是以特定的順序和小步子安排的。
A程序教學
B拋錨式教學
CBBS調查
D隨機進入教學
19、行為主義理論的教學方法在 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A情境性教學
B直接教學
C程序教學
D隨機進入教學
正確答案:C

20.程序教學法,直接教學法和支架式教學法分別是 D 學習理論的教學應用。
A. 行為主義,建構主義,認知主義。
B. 建構主義,行為主義,認知主義。
C. 認知主義、行為主義,建構主義。
D.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
2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能僅限於學科課程,還涉及活動課程,不能僅限於顯性課程,還要涉及 B
A. 選修課程
B. 隱性課程
C. 拓展性課程
D. 綜合課程
22.知覺,模仿,操作,准確,連貫和習慣化等層次的目標屬於 B 領域。
A. 認識
B. 動作技能
C. 心理
D. 情感
2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學習目標上的整合包括五個方面,即解決實際問題與創造能力,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社會交流與協作能力和 D
A. 信息獲取技能
B. 信息組織技能
C. 信息評價技能
D. 信息處理技能。
24.專題網站一般有首頁,主頁, D 測試區,討論區,一般頁面等構成。
A. 備注
B. 視圖
C. 大綱
D. 導航欄。

25.在教師的隱愉中,由一桶水變為河流的隱愉是 B 變化的表現。
A. 中心-----邊緣
B. 靜態------動態
C. 奉獻-----雙贏
D. 傳遞者-----促進者
26.班拉認為觀察學習分為四個過程,依次為:D
A. 保持過程,注意過程,動機過程,復制過程
B. 注意過程,復制過程,保持過程,動機過程
C. 動機過程,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復制過程,
D. 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復制過程,動機過程
27.在綜合實踐課中,學生使用 C 完成自已的報告.
A. 網路搜索工具
B. 多媒體網路全書
C. 字處理軟體和演示軟體
D. 資料庫

28.[美]國際教育技術協會認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應具備的技術素養的績效指標是: B
A. 基本操作的概念,社會道德與人文方面的要求,使用輸入輸出設備的能力,技術作為交流的工具,技術作用研究的工具,利用技術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
B. 基本操作的概念,社會道德與人文方面的要求技術作為提高學習效率的工具,技術作為交流的工具,技術作用研究的工具,技術作為解決問題與決策的工具.
C. 基本操作的概念,社會道德與人文方面的要求,使用信息工具獲取遠程信息的能力,技術作為交流的工具,利用技術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技術作為解決問題與決策的工具.
D. 基本操作的概念,社會道德與人文方面的要求,技術作為提高學習效率的工具,利用技術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技術作為研究的工具,評價電子信息資源的能力.
29.在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小學階段的內容安排中,在用計算機畫畫方面要求學生掌握 D
A. 繪圖工具的使用,圖形製作,圖形修改組合等處理,動畫製作.
B. 繪圖工具的使用,圖形製作,圖形修改復制組合等處理,動畫製作.
C. 繪圖工具的使用,圖形著色,圖形修改復制組合等處理,幾何畫板.
D. 繪圖工具的使用,圖形製作,圖形著色,圖形修改復制組合等處理.
30.根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以將整合的進程大略分為三個階段:封閉式的,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整合階段, A
A. 開放式的,以資源為中心的課程整合階段.
B. 封閉式的,以資源為中心的課程整合階段.
C. 封閉式的,以課件為中心的課程整合階段
D. 開放式的,以軟體為中心的課程整合階段
第十一套判斷題目:
1、 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有兩個主要目標。第一,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第二,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對)
2、 教學計劃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資源、教學/學習活動、教學支架、組織形式、教學環境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描述或說明。(對)
3、 可用信息技術來模擬無法用肉眼觀察的微觀化學反應的化學實驗。(對)
4、 通過網路搜索有關人類迫害大自然造成嚴重後果的案例,以及最新的環境保護的進展和舉措等,能夠實現讓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的具體內容目標。(對)、
5、 信息技術為英語閱讀的教學和學習提供了廣泛的學習資源、方便的學習工具、靈活的學習策略、多樣的交流方式,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交際能力創設豐富的學習環境、交流和交際環境。(對)
6、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英語學習,學生和教師都是信息的來源,這種環境是可以有學習這控制的、允許學習者在特定內容領域里探索和驗證假設的發現式學習環境,學習著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按照自己獨特的方式和路徑學習。(對)
7、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創設出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綜合應用各種數學知識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對)
8、 信息技術的使用與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向排斥,二者不能共同服務於學生的學習。(錯)
9、 正資料相互依賴是指其他組員受到獎勵時,每個組員獎勵也受影響。(錯)
10、 在拋錨式教學中,學生面臨的是被簡化為課堂教學的結構化的、抽象的單一模式的問題。(錯)
11、 資源型學習中的學習資源分為預設資源、相關資源和泛在資源。(對)
12、 發現學習只適用於自然學科,不適用於社會學科。(錯)
13、 教師在利用PPT呈現教學信息時,切忌內容繁多,避免學生「吃不消」的現象發生。(對)
14、 在互聯網中,學生只能進行遠程同步的交流,不能進行非同步的互動(錯)
15、 課堂教學與教科書的應用被國外稱為「第四次教育革命」。(錯)
16、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所預期達到的結果,它強調教育結果是不可見的和不可測量的。(錯)
17、 人們對於教師的隱喻有宏觀層面的,也有微觀層面的。宏觀層面是指社會對於教師職業的期待和要求,如「教師是園丁」。(對)
18、 認知主義理論家門認為,學生是一個積極的信息加工者,他們積極地做出選擇、注意等反應;他們積極地組織他們已經知道的信息來實現信息的學習,學習者的先前的知識對極大程度地決定他們的學習、記憶和遺忘;他們積極的尋求信息來解決問題。(對)
19、 美國信息素養國家標準的技術效能工具內容描述的是利用工具從各種途徑檢索、評估和收集信息;利用技術工具處理數據、報告結果;對新的信息資源和技術創新進行評估和選擇。(錯)
20、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學習與認知的有效工具。那麼在學習中,學生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和存儲信息,處理信息,創作、表達思想和交流信息,探究、解決問題,利用工具書以及參考資料。(對)
21、 教師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經歷的Internet階段中,教師學會Internet、網站建設等,將Internet的有關信息資料引入教學,按照預先設定的課堂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從網上搜索資料,通過師生、生生的互相交流,獲取並理解知識。(對)
22、 為了使操練和練習有效,要從大量的項目中隨機挑出項目,這樣做能加速學習進程,縮短所需的練習時間。(錯)
23、 小整合觀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信息技術有機地與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融合為一體,成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與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高度和諧自然地有機部分。(對)
24、 在學校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師之間可以進行集體備課、分配任務、網上論壇上的合作。(對)
25、 觀摩是教師整合能力的發展方式之一,它包含了觀察、思考、模仿和創新四層意思。(對)
26、 在信息技術課程里,學生要學習從淺到深、從簡到繁、從低級到高級、從硬體到軟體的各種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基本知識和應用技術。(對)
27、 英語課程標准(二級)的內容標准中的語言技能包括語音、詞彙、語法、功能和話題五個部分。(錯)
28、 在小學高年級段的數學標准與信息技術整合點中,在統計與概率部分,學生可以運用數學符號使用數學符號使用ICT交流運算結果 。(錯)
29、 對於情感方面的教學評價,可採用真實性評價、表現性評價以及檔案帶評價等方法(錯)
30、CAI等同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

閱讀全文

與全國中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