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不同之處
幼兒園和小學是相互銜接的兩個教育階段。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在教育性質、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 幼兒園教育屬於非義務教育,小學教育則屬於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普及性」等特點,即讓每個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因此,家長必須將適齡孩子送到小學接受小學教育。
2、幼兒園教育是「教養並重」,小學教育則是「以教為主」。
幼兒園除了對兒童進行全面、和諧發展的啟蒙教育外,還要給兒童以生活照料和養育等。小學則要依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標准,對孩子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包括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每門課程不僅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還特別關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以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3、 幼兒園課程是綜合性的,小學課程則以分科為主。
幼兒園課程將和領域內容有機整合起來,以主題方式呈現。小學則設有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社會、自然、體育與健身、唱遊、美術、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等學科,還有各類興趣活動和探究活動等。
4、 幼兒園的教育方式以游戲為主、小學則以課堂教學為主。
幼兒園教育注重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小學教育非常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操作、探究、討論、表達等方式進行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
② 幼兒園教育要與什麼以及小學教育相銜接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的必要性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是指幼兒園和 小學這兩個學段之間的前後互相連接。幼兒和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其社會技能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是初步的、朦朧的,還處在萌芽階段和成長階段。然而培養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言語理解能力和讀寫算所需的基本技能,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與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等,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作為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也應該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環境創設、專業素養、教學時間、與家長溝通等等方面開展實踐嘗試。 我們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學前教育階段與小學階段之間的過渡銜接,幫助兒童順利地適應從幼兒教育過渡到小學教育。就目前而言,幼兒園與小學存在著某些斷層現象,主要體現在: (1)關系人的斷層。孩子入學後,必須離開「第二個母親」角色的關系——幼兒園教師,而去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教師,這使孩子感到壓力和負擔。 (2)學習方式的斷層。小學中的正規科目學習方式與幼兒園的自由游戲、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方式有較大區別。 (3)行為規范的斷層。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在小學不再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後,必須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融入班級的大集體、大環境。 (4)社會結構的斷層。孩子入小學後與幼兒園的友伴分離,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並為班級所認同。 (5)期望水平的斷層。家長和教師都會對上了學的孩子給予新的期望和壓力,為了學業而減少了孩子游戲、玩耍、看電視的時間等。 (6)學習環境的斷層。幼兒期的自由、活潑、自發的學習環境轉換成為分科學習、規范學習、系統學習等等。面對這么多斷層現象,我們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更應清晰的認識這些難題,並且對這些斷層現象進行提前訓練、引導和疏通,使得幼兒能夠更早的適應這些新的變化,所以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問題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後天的成長。 從目前幼小銜接課程現狀結果來看,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仍然持有傳統的學科本位課程觀念。這種知識本位、學科本位的課程觀,向兒童展示的知識世界與其真實的生活世界是不相匹配的,顯然也是不符合時代需要的。當然,幼小銜接教育不是幼兒園向小學靠攏,也不是小學向幼兒園靠攏,而是要雙方朝著一定的目標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協作。但是幼小銜接課程改革面臨一些問題。如,教師對銜接教育的認識還存有偏差、課程觀念陳舊、課程目標過於集中而不利於幼兒的全面發展、課程內容有待進一步改善、教師對教材的依賴性較強、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充分等等。 為使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協調一致,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方面,我們要認真研究幼小教育的差異性,進而更好地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另一方面,要深人研究幼小教育的連接點及其共性,使幼小教育銜接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講:首先,進一步加強對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的培養。研究發現,幼兒園雖然對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有一定認識,但重視程度不如以認知為中心的培養。因此,幼兒園教師還需通過積極的理論學習和深人的教學實踐,加強對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切實搞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其次,改變偏重說教的教育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養大班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目前,幼兒園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的途徑,盡管有專門教學與隨機教育兩種主要形式,但多數以說教式的認知教育為主。說教式的教育方式一來不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容易使幼兒處在被動的學習地位,二來實際教育效果並不好。因此,應該改革現階段偏重說教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教育以及教學活動中通過行為實踐、移情訓練等方式激發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主動性,多形式、多渠道地培養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並且將能力培養目標滲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去,體現「教育貫穿一日生活」的思想,盡可能多地為幼兒創造實踐的機會,讓幼兒在行動中加深認識、提高能力,最終通過豐富幼兒的實踐經驗來促進幼兒社會性品質的內化和能力的獲得。最後,積極謀求幼兒家庭的配合,發揮家園共育的巨大作用。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的形成決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光靠幼兒園的單方面努力就能培養起來的,還需要幼兒家庭的充分配合。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也只能通過日常生活持續的強化才能得以形成與鞏固。所以,幼兒園應該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廣大家長認識到社會性適應能力對孩子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共同為幼兒提供持續一致的行為鍛煉機會,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的發展。
③ 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主要區別
我認為幼兒園教育重在啟蒙,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做人的基本道理養成。而進入小學後,雖然德育、智育也非常重要,但學文化知識已進入主軌道。如認可,請採納。
④ 簡述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主要區別
我國現在每年有2100萬至2500萬幼兒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而每一年的入學新生,或多或少對小學學習生活產生各種不適應,且情況十分普遍。由於上課時間長,作業多,部分學生出現了身體疲勞、睡眠不足、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現象。這導致了學生心理壓力大,謹慎負擔重,甚至有些學生失敗率高,課堂違紀現象多,自尊心下降等。因而有些孩子留戀幼兒園的生活,產生怕學、厭學情緒。
造成兒童不適應的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存在差異,並且兩者的聯系與銜接不夠。
(一)社會要求的差異
幼兒園以游戲為主要活動,游戲靈活、自由、趣味性強,沒有嚴格的約束力、規范性;小學市義務教育,以教學為主要形式,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大綱要求進行系統學習,要求每名學生達到一定的程度。
幼兒園強調生活常規、游戲常規,不帶強制性;小學則一進校門就有許多學習、紀律常規要求和行為規范要求,學生必須遵守,帶有強制性。
幼兒園的活動以無意性和具體形象性為主,幼兒不會緊張、勞累,學習結果無統一的評分標准,幼兒的責任意識弱,壓力小;小學的學習具有社會義務,有趣的、無趣的東西都要學,要思考,要作業,要考試,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因而容易精神緊張,且有壓力;
在幼兒園,即將畢業的幼兒市園里年齡最大的兒童,一進入小學則立刻處於學校中的最小地位,隨著社會地位的變化,自我感覺和自我價值也隨之改變。
(二)生活制度上的差異
生活節奏發生變化,主要變現為主要活動內容與制度的不一樣。幼兒園的活動是動靜交替,每天的教學活動不超過一小時,且大多數是游戲化的教學,其餘時間以游戲為主,午睡兩個半小時,輕松而愉快;小學生主要是課堂學習為主,每節課40分鍾,上午3--4節,下午1--2節,課間的自由活動和游戲時間很短,而且因為是學校里最小的學生,受到老師的控制也很多,午睡時間得不到保證。生活制度的急劇變化,智力活動時間的驟然增加,使得孩子的神經系統負擔加重,許多兒童倍感疲勞:有的上課打瞌睡,面容消瘦,體重下降;有的則對學習缺乏興趣,不願上學。
(三)人際關繫上的差異
幼兒園實行保教並重,教師整天和幼兒相伴,參加幼兒全天的各項活動,對幼兒的各個方面都關懷備至,猶如慈母。幼兒對教師在生活上、心理上都產生安全感、依賴感,彼此之間較平等融洽,考慮到幼兒年紀小,給予獨立支配的活動較少;小學里的教師把精力主要放在教學上,重視完成教學大綱,注重教材進度,忙於批改作業及抓課堂紀律,和學生的接觸主要在課堂上,且許多教師過於嚴肅,要求嚴格,批評多餘表揚。
在幼兒園里,保教人員與幼兒的比例為1:11,而小學為1:30,這意味著更多的小學生分享一位教師,教師給予兒童的注意大大減少,個別接觸的機會就會更少。
在幼兒園,幼兒間經過2--3年的共同學習和生活,互相已經非常熟悉,和諧而友好。踏進小學,孩子進入新的班集體,要重新建立新的夥伴關系,重新彼此適應。
(四)學習環境的差異
幼兒園學習、生活的設施一般都相對集中,活動室、盥洗室、餐廳、休息室等緊密相連,給幼兒的生活、活動帶來極大的方便;小學的建築高大,場地寬闊,使得剛入學的兒童有些很不適應,有的可能會迷失方向,有的可能找不到廁所甚至自己的班級。
幼兒園的活動室里常常布置各種活動角,供幼兒互相觀察、游戲、休息、勞動之用,幼兒有較多的自由選擇餘地,互相之間合作交往的機會多;小學的教室里只有成套的課桌椅,兒童面對的除了老師就是同學的後背,聽是唯一的選擇,沒有或很少與同伴討論或自己選擇學習方式的機會。
(五)教育內容、方式的差異
幼兒園幼兒活動的時間大多用於發展幼兒的口頭語言,學習周圍環境和日常生活中的粗淺知識技能,以及一些藝術和體育活動,不強調系統性;小學以書面語言為主,強調系統化的知識學習和讀、寫、算等基本訓練,語言和數學的內容急劇增加,體育活動大大減少,僅限制在體育課及課間。
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從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出發,常用直觀的教具、游戲和多樣化的方式吸引幼兒參與和投入活動;小學以課堂教學為主,灌輸的成分較多,課堂紀律嚴謹,約束性大。
(六)教師評價的標准和要求上的差異
幼兒園教師較重視激發幼兒的想像力,而小學的教師較重視對孩子知識、能力的培養。舉例:美術課
正是幼小銜接中的這些差異,造成了幼兒入學後的不適應,因此,需要幼兒園於小學雙方共同協調才能解決。
⑤ 幼兒園教學和小學教學的區別
幼兒園與小學教育之間的差距仍然較為懸殊,表現為:(1)開始正規的學習生活,要求提高了。幼兒園是保教並重的機構,以游戲為主要活動形式,幼兒主要進行靈活、自由、富有趣味性的活動,教師對幼兒的約束少,不像學校教育那麼規范。而小學是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以上課為主要活動形式,必須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要達到一定的質量要求。(2)幼兒園幼兒是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獲得對周圍世界的認識的,教師不給幼兒打分,幼兒無壓力,更談不上對學習的責任感,而幼兒入小學成為小學生後,學習成為一種社會義務,開始系統地接受各門學科的基本知識,進行基本的學習能力訓練,這是社會的責任,這就迫使兒童不僅要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同樣還要學習不感興趣的內容,並且要求取得好成績,這就需要有意識的努力。(3)學習內容從口頭語言過渡到書面語言,要求心理活動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難度增大。(4)學校實行升留級制,學習程度以分數衡量,分數的高低會受到周圍人們的評價和成人的獎懲,兒童之間的競爭,必然引起壓力、緊張和情緒上的恐懼。(5)生活制度的變化。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以游戲為主。動靜交替,每天上課(或集體教育)時間不過一小時。其他時間以游戲為主,還有2小時午睡。小學生除早讀課外,上午上課3~4節,下午l~2節,課間休息,游戲時問很短,午睡得不到保證。因此,使兒童身心負擔加重,疲勞,不願上課。(6)師生關系的變化。在幼兒園中,老師像母親一樣關心孩子,對幼兒的睡眠、生活、飲食、清潔衛生等都關懷備至,與幼兒的個別接觸多,老師與幼兒關系密切融洽。幼兒入小學後,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往減少,態度也較為嚴肅。(7)生活環境的改變。幼兒園的生活環境注意娛樂性和趣味性,比較自由,而小學多數只有桌椅,座位固定,對兒童缺乏強烈的吸引力。
⑥ 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
第一,教育的對象不同。幼兒園將幼兒作為教育的主要對象;而早教機構其教育對象除了孩子,還有家長,而且首要的是家長。早教機構強調親子互動,使家長通過與孩子共同游戲掌握親子教育的方法與技能,成為合格的家庭教育者。
第二,教學活動的形式不同。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主要是教師面向幼兒,以教師講解、幼兒學習為主要形式。而早教機構是一種特殊的、專業化程度很高的新型教育模式,通過父母與寶寶在老師指導下一起游戲的方式,引導父母學會在游戲中觀察兒童、了解兒童,進而掌握一套科學的游戲方式。
拓展資料:
幼兒園,原稱勘兒園,是幾百年前從普魯士引進的體制。舊稱蒙養園、幼稚園,為一種學前教育機構,用於對幼兒集中進行保育和教育,通常接納三至六周歲的幼兒。
小學教育專業,
是在培養小學教師五十多年的經驗基礎上,於200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新增設本科專業。主要是具有中等師范及以上學歷的學生所學專業和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在職小學教師。其中,文史類面向文史類教師;理科類面向理科教師。
幼兒園的任務為解除家庭在培養兒童時所受時間、空間、環境的制約,讓幼兒身體、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發展。可以說幼兒園是小朋友的快樂天地,可以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度過童年時光,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可以從小接觸集體生活。
幼兒園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基礎的基礎,是對兒童進行預備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為習慣良好、初步的自然與社會常識)。其教育課程沒有明顯的區分,大概由語言、科學、藝術、健康和社會等五個領域以及各種活動構成。各個領域相互融合,決定教學內容。
為了更好地滿足基礎教育對小學教師的人才需求,在院、系辦學思想的指導下,積極實踐以人為本、整體教育、目標培養、實踐體驗的教育理念,構建2111人才培養模式。2111即可擔任小學語文、數學2門主課的教學,兼顧1門其它課程,指導1門活動課程,專長1門課的教學。
在構建課程結構體繫上堅持體現「三性一體」的特徵,三性指高等教育的共性、高師教育的特性、與小學教育專業的個性,一體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為一體。
在培養工作中堅持大學通識課、基礎專業課、學科專業課、公共選修課、活動課、社會實踐課六個課程平台以小學教育專業實踐和小學教育研究一線貫穿,並充分體現小學教育專業綜合培養、學有專長的2111人才培養特色。
根據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在大學通識課、基礎專業課的基礎上設置了中文、數學、英語、體育、藝術、科學教育和信息技術等不同的學科方向,開設了不同的課程,學生四年內平均要學習2800學時;本專業結合教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教育見實習和論文寫作等實踐活動,學生畢業平均要修滿181學分。
小學教育專業招生對象為五年制普師三年級畢業生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學制四年,學歷本科。
學生修滿規定的總學分,德、智、體、美合格,准予畢業,發給小學教育專業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在此基礎上,外語、計算機通過相應級別考試,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⑦ 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區別是什麼
幼兒園只要是給孩子培養習慣的,主要偏重於性格和素質,小學就要嚴格多了,而且學得科目和知識也多了。 求採納~
⑧ 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有什麼區別
1.幼兒園屬於非義務教育,而小學屬於義務
2.幼兒園"教養並重",小學則"以教為主"。
3.幼兒園課程是綜合性的,將各領域內容有機整合起來,以主題方式呈現。
4.幼兒園以游戲為主,注重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
幼兒園整個活動應以游戲為主,"上課"時間很短,主要培養一些幼兒的習慣,他在以後的小學甚至更長遠的生活打下基礎。教學活動主要是教幼兒認知,辨別事物,中小學就是理解和運用知識。課程的性質:基礎性、非義務性、啟蒙性。教學不應追求過高的目標,應貫穿於幼兒的一一生活之中。
學課程目標較為明確,以教為主,學生已掌握一定的知識為主。
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不同:
一、教育內容不同。
幼兒園教育是寓教與**常活動之中的,是以游戲活動為主要形式的,小學教育是對兒童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的開始,學習成為孩子們主要的任務,有嚴格的作息制度和課堂紀律,許多事情都要靠孩子自己應對,孩子在學校的主要任務不是游戲而是學習。
二、 活動形式的不同。
幼兒園活動生動有趣,孩子們不會感到枯燥,而小學是通過課堂授課的形式進行學習,
三、 教師角色的轉換。
在幼兒園教師象母親一樣照顧幼兒的飲食 睡眠 冷暖 衛生等。與幼兒有相當多的個別交流,在小學教師固然也會照顧兒童的生活,也與他們個別交流,但其主要經理放在課堂教學,批改作業和班級管理上。
四、 自控要求的不同。
幼兒園雖然也很重視幼兒行為規范的要求,但紀律的約束度沒有小學那麼高,在小學孩子學習自己趕興趣的東西,還要學習他雖不趕興趣但又必須掌握的知識思維要跟著教師的教學節奏。
五、自我管理要求不同。
在幼兒園教師把一切活動安排的井井有條,孩子們在游戲活動中可以自由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和生活。可在小學就不同,兒童需要有條理的做好課前准備,也記錄作業。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更高。
六、對孩子的學習期望不同。
在幼兒園,孩子孩子也要學習,但對他們的學習知識和技能還沒有嚴格的任務要求,進如小學後學習知識和技能是他們必須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