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班主任評價獎勵機制
小學班主任工作評價機制
一、指導思想:
班級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是學校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在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中起著指導的作用,並負有協調本班各科的教育工作和溝通學校與家庭、社會教育之間聯系的作用。為使班主任工作管理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和業務理論素養,我校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小學德育規程》和我校實際情況,特製定王屯小學班主任工作評價制度。
二、評價對象
全校班主任教師。
三、評價原則
1、客觀公正、嚴格認真原則。
3、評價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四、結果運用
最新範本,供參考~
1/5頁
1、評價結果作為教職工評價中班主任工作能力考評的自評、互評參考,校評的重要依據。
2、作為每月班主任工作質量考評。
2、此評價結果將作為評選優秀班主任和優秀班集體的重要依據。
3、教導處根據評價內容作好相關的檢查記載。
五、量化評價內容
(一)、計劃與總結
開學前圍繞學校整體德育計劃,制定班主任工作計劃,學期結束認真撰寫工作總結。根據檢查計劃撰寫及執行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二)教育活動
1、 根據學校整體要求及實際情況,定期進行守紀、守法、安全教育,認真備好,上好班隊活動課。根據檢查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2、 加強班級管理,班中無曠課、逃學的學生。(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情況除外)。學校根據人數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三)日常工作
最新範本,供參考~
2/5頁
1、 認真抓好清潔(包括:做好保潔工作,公地、教室無亂丟、亂吐、亂刻、亂畫現象)、兩操工作,
2、 落實學校財產管理制度,維護好班級物品(門、窗、課桌、椅等),桌椅損壞、電燈故障情況出現及時處理。以上情況學校根據檢查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四)文化建設
加強班級育人環境建設,班級布置保持整潔完整。根據檢查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五)評價工作
認真開展學生德育評價,學期結束客觀、公正、准確、真實地對學生進行操行評定,評語能反映個性,不一般化。及時、規范、全面具體填好學籍檔案,符合要求。根據檢查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六)團結協作
與科任教師適時溝通了解學生情況,解決教師反映的學生違紀情況。根據檢查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七)家長工作
做好與家長交流工作,對待家長平等、熱情,組織好定期的家長會,做好家訪工作,每學期家訪10人次,並有相
最新範本,供參考~
3/5頁
應的家訪記錄及家長簽字,根據檢查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八)小幹部培養
健全班級組織,建立班委會制度,明確班幹部職責,每月召開一次班委會,進行總結及小幹部培訓,作好會議記錄。學校調查訪問學生進行核查,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九)按時完成任務
對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按時完成,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學校根據檢查情況確定優、良、合格、不合格。
(十)樹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特色突顯的班風。根據對學生、教師、家長、學校的評價確定班風的優、良、合格、不合格
【本文檔內容可以自由復制內容或自由編輯修改內容期待你的好評和關注,我們將會做得更好】
最新範本,供參考~
❷ 如何加強中小學教師職後教育制度
完善我國教師職後教育的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教師職後教育的制度建設
第一,盡快制定教師職後教育機構的認可制度。我國現有的教師職後教育機構主要由高師院校繼續教育學院、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校等組成,而面對龐大的基礎教育教師隊伍,這些職後教育機構在管理、課程、專業等方面已落後於當前學校教學的需求。因此,必須調整和制定新的有關職後教育機構的評估標准和認定辦法,讓有條件的民營教育機構參與到教師職後教育中來。引入競爭機制,建構多元化的教師之後教育基地。
第二,建立教師職後教育的課程開發與審定製度,構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師在職培訓課程體系。教育行政部門要採取措施鼓勵職後教育機構根據自身力量和優勢,吸收培訓教師和中小學教師加入其中,把學校教學中改革成果,科研成果,辦學特色轉化為教師培訓課程。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也要組織權威機構和專家對開發和引進的課程教材進行審定,實行准入與許可制度。
第三,實行職後教育機構教師任職資格制度。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提高教師職後教育的關鍵。在教師職後教育師資資格認定上,可以借鑒《教師法》中教師的資格和任用制度的規定,建立起完備的教師職後教育師資資格認定製度。
第四,確立職後教育激勵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學教師職後教育的考核、晉升、獎懲制度。可以設立職後教育獎學金,對職後教育取得優秀成績的教師給予獎勵。對無故不參加職後教育的教師應取消其教師資格。通過這些措施來鼓勵中小學教師進修行為,從而提高其教學水平。
(二)進一步推進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的改革
我國雖然實行了教師資格證書制度,但是教師資格是終身制的,無限有效,這樣的制度不利於激發教師在職進修的積極性。因此要改革教師資格證制度,把教師進修與更換教師資格證制度聯系起來。國家權威部門在鑒定教師專業發展水平並頒發新證書的過程中,要做到嚴格和科學。嚴格把關,控制證書獲得率,頒發證書時應對教師實際教學能力本身的考察為依據,而不能根據教師所寫的關於自已教學的書面材料為依據。
(三)加大政府對教師職後教育的投資力度,制定職後教育投資政策
教育投資是教育運行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要保證我國教師職後教育資源的有效投入及其優化,著眼點是探索一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能夠滿足我國教師職後教育事業持續、穩定發展需求的資源供給體系。加大職後教育資源的來源,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探索職後教育成本由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社會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積極開辟職後教育經費來源的其他渠道,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為職後教育的發展提供相應的資金和多種服務。
❸ 小學教育學學校制度文化對學生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學校中的傳統、儀式和規章稱為學校制度 文化。學校中的傳統無論是合理 還的不合理的,都會在學生群體 中一屆屆傳下去,在學校中,師 生關系、領導關系、讀書風氣、 考試風氣、上課方式等等都屬於 學校傳統的一部分。都會給學生 造成一定影響 但學校傳統的影 響一般不是強制性的要求實現 的。而學校的許多儀式,如在學 業方面、體育方面等等的一些活 動確是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一般 是在學校的要求下產生,還有學 校的規章制度都是學校的在辦 學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制度文化, 是學校特色鮮明的表現,它將對 學生人格的養成產生不可磨滅 的影響。
❹ 小學教育學學校制度文化對學生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一個國抄家各級各類教襲育機構與組織的體系及其管理規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的體系;二是教育機構與組織體系賴以存在與運行的一整套規則,如各種各樣的教育法律、規則、條例等。現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為學校教育制度。
構建一整套學校制度,學校能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參與、科學管理、社會監督的重要制度,可以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可以促進學校內部及學校與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大意義。督導部門發揮監督和指導兩大職能,對於推動學校制度的建設,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滿足本地區社會大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實現本地區教育化對這方面問題的研究,既有理論價值,也有現實需要。
❺ 清政府頒布的標志我國小學制度正式建立的學制是什麼
我國清末以前的小學教育,大致可分為鄉學與國學兩種 。前為統治階級下層子弟以及後來的一般平民子弟而設;後者多招收統治階級貴族子弟。呈現雙軌色彩。由課程觀之,由於朝代變更,教育制度隨之演變,故歷代小學課程,向無一致之標准。然其中的中心思想,以倫理為主幹,教人立身處世、待人接物之大道,則兩千餘年,並無改變。
我國小學正式課程的產生,實始於清末推行新教育時期。清光緒28年(1902年),公布《欽定學堂章程》,教育分3段7節。第一段為初等教育,其中分蒙學堂、尋常小學堂及高等小學堂等3級。類似小學性質的尋常小學堂,學制3年,所開課程計有修身、讀經、作文、習字、史學、輿地、算術及體操。
光緒29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取代了《欽定學堂章程》。這個文件不但明確了整個學校教育制度,還規定了各級學校的課程。小學亦稱初等小學堂,兒童7歲入學,修業5年。其宗旨為「啟其人生應有之知識,立其明倫理、愛國家之根基,並調護兒童的身體令其發育」。初等小學堂內分完全科與簡易科兩種。前者所開設課程包括必修科和隨意科。必修科有: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算術、歷史、地理、格致、體操。此外視地方情形,尚可加設圖畫、手工一科或兩科,為隨意科;《孝經》、《四書》、《禮記》節本為完全科必讀的經書。每周上課30小時,讀經時間佔全部課程的2/5。後者所開設課程計有修身、讀經、中國文學、史地、格致、算術及體操等科。
光緒33年,頒布《女子學堂章程》,設立女子小學堂,內分初高兩等。初等小學堂7歲入學,修業3年,課程為修身、國文、算術、女紅、體操等科,並以音樂、圖畫為輔;高等小學堂10歲入學,14歲畢業,課程主要是中國歷史及地理、圖畫、格致、修身、女紅、算術、國文、體操。設立女子小學堂的宗旨在於養成女子之德操及必須之知識技能,並留意身體之發育。
《奏定學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學課程是我國的第一套正式的小學課程。其中安排了一系列的基礎性學科及圖畫、體操等科目。課程內容有所更新、課程結構有所改進。奠定了現代小學課程發展的基礎。但修身與讀經講經佔了相當多的課時,孔孟之道仍居統治地位
❻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我國中小學實行什麼責任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關於學校的規定指出,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任職條件。校長由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聘任
❼ 美國小學教育制度改革,注意只要小學部分,最好從美國歷史、文化等多角度說明逐步改革的原因
為了提高公立中小學教育的質量,近20年來,美國各州在學生的學業成績評價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嘗試,並就建立保證教育質量並促進其不斷提高的績效制度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就前者而言,主要涉及中小學教學的測驗等微觀領域,而後者則觸及學校和學區乃至州的評估等宏觀層面。正是通過這種雙重並舉的大范圍改革,美國中小學教育質量呈現出逐年提高的勢頭。本文就上述兩個方面近年來的改革進展情況作一介紹。
一、州級評價制度的全面推廣
在美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伴隨著州級課程標準的制定,州級評價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第一,州級考試制度已經普遍建立,學業考核的重點是基礎和核心課程。據統計,至1990-2000學年,全美 50個州中已有48個州建立起了州一級的考試制度,只有衣阿華和內布拉斯加(該州也於2001年春季舉行了全州統一的寫作測試)仍將考試的許可權下放到學區。就48個州的考試科目來看,主要是針對中小學的基礎和核心課程,具體情況為:數學(48個州)、閱讀(48個州)、寫作(31個州)、社會學科(29個州)、科學(34個州)。[1]1994年頒布的「改進美國學校法」(IASA)要求各州每隔3個學年就要對學生進行一次考試,分別是3-5年級、6-9年級、10-12年級。但是,實際上各州要求比這要高。從1999-2000學年的情況來看,主要可以分成下面 3種類型:第一種是在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每個科目只在一個年級考核;第二種是用同一種評定方法對小學2 或3年級至8年級以上的學生就同一科目逐年進行考核;第三種是用多種評定方法對小學2或3年級至8年級的學生就不同科目逐年進行考核。
只有少數州對每個年級的學生進行考試,但多數是針對不同的學科,或運用不同的測試手段。例如,肯塔基州績效測試系統(CATS)對4年級和7年級的閱讀、寫作和科學進行測試,對5年級和8年級的數學和社會學科進行測試。不參加此考試的3、6和9年級的學生要參加閱讀和數學學科的「基本技能綜合測試」(CTBS)。至於高中階段,這些課程的測試分布為:10年級的閱讀;11年級的數學、科學和社會學科;12年級的寫作。路易斯安娜州和馬里蘭州對3-9年級學生每個學年就同一課程考試,但評價的方法多樣。
此外,許多州也鼓勵作為管理學校的基層行政的學區來舉辦考試,作為州級考試的補充。
第二,測驗的對象涵蓋中小學的各個年級,測驗的起始時間有低齡化的趨勢。從測試的年級來看,多數州是在小學3年級以後才開始對學生進行測試。但近年來,包括阿拉巴馬州在內的7個州開始對小學1、2年級學生,甚至是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進行測試,目的是為了盡早診斷和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例如,阿拉巴馬州的閱讀測評和佛蒙特州的發展性閱讀測評均是用來測試1、2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還有堪薩斯等5個州是通過地方來實施早期測試,測試方法也由學區來決定。如德克薩斯州就要求每個學區編制一套閱讀測試工具為該州幼兒園階段至小學2年級的學生進行測試。
第三,高中階段的考試受到各州的普遍重視。1996-1997學年,有18個州要求高中畢業生參加州組織的考試,以取得畢業資格。近年來打算這么做的州開始增加。預計到2008年,將推廣到28個州;2個州將要求學生在州級和學區級測試之間選擇。此外,有7個州雖然不會將州級考試當作畢業要求,但將會把成績記錄在成績冊或畢業文憑中。例如,在康涅迪格州,10年級學生參加的學業成績測試分數就被記錄在成績冊中。成績達到州成績目標的高中生獲得每一通過學科的合格證書。在阿肯色州,學生在每門課程結束時的考試分數也被記入成績冊和學習檔案。還有少數州,如肯塔基和佛蒙特,對高中畢業生進行的考試不是針對學生,而是用來評價學校的績效。就高中階段測試的內容來看,多數州是針對學生的語言、數學、理科和社會學科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
第四,兩種類型的測驗相互補充。中小學常用的測試手段仍然是參照常模測驗和標准參照測驗兩種。但各州在具體選擇上不盡相同。在50個州中,只採用標准參照測驗的有17個州,只採用參照常模測驗的有2個州,二者相結合的有29個州,尚未建立州級評價制度的只有2個州。在二者同時並用的29個州中,有以下幾種情況:( 1)互為補充。其中4個州將參照常模測驗當作主要的測驗手段,只是在某些年級和學科輔之以標准參照測驗。例如,威斯康星州在3年級的測驗中用標准參照測驗作為參照常模測驗的補充。有的州的做法正相反。例如,西弗吉尼亞州用標准參照測驗對多數年級學生進行測驗,但在11年級主要採用參照常模測驗。(2)交叉使用。有10個州在不同年級分別採用不同的測驗。(3)同時並用。屬於這種情況的有8個州。如亞利桑那州2-11年級學生要參加名為SAT-9的參照常模測驗,但3、5、8和10年級學生還要參加標准參照測驗。(4)編制州一級的考試,這種考試包含了全國性的參照常模測驗和州的標准參照測驗。
就測驗的類型而言,還存在一些問題:(1)各地在對待兩種測驗的態度上存在不同意見。強調運用參照常模測驗的理由主要有3點:一是學生家長、社會公眾以及政府部門均需要有一種測驗方法來對本州學生和其它州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比較。例如,全國教育進展評價組織(NAEP)就可以提供這樣一種比較。但它只是定期在州一級進行,而且涵蓋的學科數也有限。二是可能也是出於第一個方面的原因,一些州的議會要求進行參照常模測驗,以了解本州的教育情況。三是對於人口少的州來說,設計全州統一的標准參照測驗的成本太高。應該說這幾點是目前爭論較多的問題,關鍵是設計出一種兼顧兩種測驗優點的測驗。(2)在試題的類型方面,聯邦政府曾要求各州在關鍵性考試中採用多項選擇客觀測驗,但這種測驗本身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3)各州在推行嚴格的考試制度中存在較大的社會壓力。社會公眾雖然大多對標准化測驗表示贊同,但很少有家長認同以一次測試來決定其子女的升留級或能否畢業。例如,密歇根州的家長成功地阻止中學畢業考試。馬里蘭州教育委員會出於對不及格率太高以及白人學生和少數群體學生成績拉大的擔心,也決定推遲實施嚴格的、在中學畢業考試證書上記載成績的考試。
第五,成績評定依舊以等級制為主,但在精確化程度上比以往有所提高。1994年頒布的「改進美國學校法 」要求各州舉行的考試的評分等級至少包含3個層次,即高級(Advanced)、熟練(Proficient)和部分熟練(Part ially Proficient),用以反映學生的不同成績水平。所有已經舉行州級考試的州都將於2000-2001學年設定學生成績測試等級。至2001年1月,美國教育部已經批准了28個州設立的成績水平等級。在多數州,測試成績的等級是分成4-5等,也有個別州分成2等,有的州甚至分成8等。有的州是根據學生的年級和學科類型來分別設立測試等級。
具體做法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科羅拉多州的模式,將測試成績定為4個水平,分別是高級、熟練、部分熟練和不及格。一種是明尼蘇達州的模式,將3年級和5年級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定為4級,分別是:幾乎未掌握知識和技能、部分掌握知識和技能、良好的學業表現、優秀的學業表現;而對於8年級和10年級學生的閱讀和數學測驗,只設定了一個級別,答題正確率達75%以上即為合格。
至於教師評定測試成績的用語,各州沒有統一的做法。對於達到標準的多數是用「熟練」或「合格」來表示。由於在畢業證書中往往會有學生的成績記錄,對於成績等級如何表示已經引起社會的關注。1997年,密歇根州甚至因證書中最低兩等的教師評語引發了家長的抗議,於次年通過立法予以更改。
第六,傳統的評價方式開始發生變化,在測試中越來越注重開放題和表現作業等非傳統的測試方法。近年來,美國中小學學生的評定方式發生了許多變化。多重選擇題和判斷題等類型的客觀性測驗雖仍被廣泛採用,但不再是惟一的方式,而且各州在設計這類題目時更加關注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技能和過程,而不是僅僅像過去那樣只是關注提供的答案。與此同時,一些新的所謂「非傳統的」評定方法,如表現評定(Performance tasks)、簡答(Short answer)、設計(Projects)、擴展書面反應(Extended wri tten response)、檔案袋(Portfolio)、學生作業(Student work)、展示(Exhibitions)評定等,開始受到重視。因為這些評定方式更能夠反映出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全面而真實的情況。據統計,目前只有個別州單純依賴傳統的考試方法。
二、績效制度的普遍建立
美國各州近年來也在積極地建立宏觀的評估體系,以便形成確保教育質量得以維持和不斷提高的有效機制。這就是所謂的「基於表現的績效制度」(Performance-based Accountability)或「基於標準的績效制度」(S tandard-based Accountability)的建立。
(一)績效制度的類型
1.公眾報告制(Public reporting)。這是最為常見的績效制類型之一。所有各州都提供或要求下屬學區向社會公布本州和本學區公立學校、學區和州的年度教育報告,其中包括各所學校學生的成績情況,以便為社會公眾了解。社會公眾可以要求質量差的學校採取措施改進辦學質量。家長可以以此作為子女選擇學校的參考和依據。據統計,到2000年9月,所有的州均向社會提供了至少一份年度績效報告,提供2份以上報告的有39個州。其中,有的州側重於學區一級,有的州側重於學校一級,許多州二者兼顧。[5]學校年度報告單的內容至少包括各個學校學生在州或學區測驗中不同等級線上的成績排名。如果是在以參照常模測驗為考試依據的州,還要列出學校在全國的排名情況。此外,年度報告單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學生在非認知領域的表現情況,以及其他影響教育的因素。前者包括就學率、輟學率和畢業率;後者指標包括學校紀律、安全情況、教學氛圍、反映師資質量的教師學歷水平和教齡、班級規模、師生比,以及經費投入等等。
2.州級績效制(State-defined accountability systems)。採取這一模式的有33個州。主要做法是根據州一級的測驗成績來對學校和學區進行評估,這其中有3種情況:20個州依據標准參照測驗的結果;6個州依據參照常模測驗,盡管這些州同時進行兩種測驗,但在進行績效評估時只根據參照常模測驗的結果;餘下的7個州中採取的是二者相結合的辦法,分別根據兩種測驗的結果作為績效評估的依據。如在肯塔基州和路易斯安娜州,參照常模測驗佔40%-50%的比重。
此外,上述33個州中有19個州已經或打算根據考試成績以外的指標作為績效評估指標,這些指標分別為:入學率(15個州)、輟學率(12個州)、畢業率(6個州)、校園安全(2個州)、休學率(2個州),等等。這些州在對學校和所在學區進行績效評估時對待這些指標的做法不盡相同。有的州是作為評估指標體系的一個部分,在總評估指標里佔一定的比例。有的州作為單獨的指標,與測驗成績並列。還有的州則作為次要的指標看待。
3.地方績效制(Locally-defined accounta-bility systems)。採取這一模式的州較少。主要做法是由學區來為學區內的學校訂立績效標准。
目前美國各州提高學生學業成績水平的措施方面還存在不平衡性,這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即期望學生達到的成績水平、達到此成績水平的學生人數比例,以及各個學校達到此目標所要花費的時間。就第一個方面而言,雖然各州都提出要使所有學生的成績達到熟練水平,但在界定上存在較大的差異。第二,各州在要求一所學校學生的考試通過率方面的要求上也不盡相同。例如,7個州要求達到90-100%,8個州要求60%-85%,還有8個州要求50%。最後,在達標的時間表上,各州情況也有差別。6個州將用5到20年不等的時間使所有學生達標。佛蒙特:2008年;俄勒岡:2010年;肯塔基:2014年。有的州不明確規定具體時間,而是採取逐步提高的方式。
(二)評估的方法
那麼,各州如何對學校進行評估呢?已經和即將將績效評估付諸實施的33個州採用的方法主要有3種。第一種是以絕對指標(Absolute Target)來衡量學校的辦學情況。採用這類做法的有14個州。例如,佛羅里達州將絕對評估指標分為6個等級,最高為A等,最低為F等,根據一所學校學生在閱讀、數學、寫作等考試中的通過率和成績來分等。在1999-2000學年度,得克薩斯州不僅規定了成績指標,而且還在輟學率等非認知領域作了硬性規定。第二種是以相對發展(Relative Growth)指標來衡量。例如,一所學校本學年度與上一學年度有關指標的對比,通常可能還包括與州目標的對比情況。採用這類做法的有馬里蘭等5個州。第三種方法是看一所學校是否縮小了成績差距(Achievement Gap),即降低了最低分數段學生人數的百分比。但沒有一個州單純依賴這一方法。實際上,有8個州是將第一種和第二種方法相結合。有6個州是以第三種方法作為補充手段。
(三)評估的結果
評估的直接結果主要是為了達到兩個目的:獎勵先進,懲罰後進。但是,終極目的還是為了提高中小學辦學的質量,這也正是建立績效制度的出發點和歸宿。由於美國採取的是高度的地方分權體制,甚至連州與學區的許可權分配也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差別,所以在具體的影響方面也因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績效評估的結果主要針對3個方面,即學校、學區和學生。但從實際上看,主要是針對學校。近年來美國各地紛紛建立起了校本績效制(School-BasedAccountability),地方教育行政當局在給予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的同時,更加強調學校要為學生的學習負責,因此突出了學校層面的評估,要求學校對辦學績效負責。目前有 16個州明確提出了學校(而非學區)對辦學負責。例如,馬里蘭州有被稱為「馬里蘭學校表現計劃」(MSPP)的校本績效制,它包含學生參與與學業成績指標、學校年度表現報告、學校改進計劃,以及獎懲措施等內容。
對於辦學質量高的學校,各州採取了有效的激勵機制,包括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兩方面。例如,根據佛羅里達州1999年頒布的立法,每所評估合格學校(包括達到A級,等級逐年提高或雖不合格但質量有明顯提高的學校)將獲得額外財政補助。新澤西州每年撥出1000萬美元用於獎勵先進學校。具體的做法是對90%以上學生成績達標的學校予以獎勵,其餘的學校根據學生測驗的及格率被分成5個檔次,分別對學校予以獎勵。非物質的激勵措施包括由州推廣辦學經驗等措施。
對於達不到標準的學校來說,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1)改進。這包括舉行公眾聽證會,讓社會公眾了解學校的辦學情況,發動所在社區的支持;撰寫或檢查學校改進或行動方案,找出落點,提出改進策略和措施;予以各種技術層面的支持;州政府官員現場檢查,提出改進計劃,確定改進的時間表。(2)干預。如果學校在規定的期限內無法改進,州教育當局可對學校的辦學加以干預,具體包括:1)列入州發布的警告名單。如阿拉巴馬州的警告分為3個等級。阿肯色州將不合格學校且在4年時間內無法改進的分為4級。2)現場檢查,加大技術支持力度。3)暫時終止或取消州認可合格地位。4)在學區或學校范圍內進行教學人員和行政人員的調整或安排。5)允許學生轉學。目前至少有6個州允許這樣做。6)州對學校進行接管或重組。在科羅拉多州,如果差校在 2年內未能改善,將取消公立學校地位,經由協商後轉為私立學校。如果最終還是無法改進,那麼差校將關門倒閉。
相對於學校而言,績效評估對學區的影響要小些。目前真正要求學區對於本區內學校和學生的業績負責的只有俄亥俄等4個州,而且其中3個州即將改為校本績效制。但有13個州採取了學區和學校雙重負責的做法。
由於績效制度主要針對宏觀的體制層面,其內容很少涉及如何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個問題正在被人們所認識。隨著校本績效制的建立和推廣,許多人開始提出學校教學的關鍵在於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也是教師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但績效制缺乏鼓勵學生(特別是中學生)學習的機制,長期以來學生學習好與壞是一個樣的。針對這個問題,一些州開始根據測驗成績來決定學生是否留級,特別是針對像3、5、8年級這樣處於關鍵轉折階段的學生。到2008年,全美國將會有28個州要求學生參加州組織的中學畢業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