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當今小學的音樂教育

當今小學的音樂教育

發布時間:2020-12-13 13:45:30

『壹』 當今小學教育現狀是什麼

當今小學教育現狀:
1.重知識輕能力
盡管從理念上看,學校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實際上,即使在小學階段,以考試為中心的現象也很普遍。測驗命題死糾知識的細枝末節,忽略了記憶以外高層能力的評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死記硬背的學風。其後果是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影響了多元能力的發展。
2.片面追求分數
分數成為學習目標,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內在求知動機。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外在動機是為了獲得外在獎勵而激發出的學習動機,比如為了獲得高分而努力學習。內在動機是因為喜歡、有興趣或活動本身的原因而激發起的學習熱情。考試使很多學生為考試而學習,抑制了內在求知動機的發展。僅僅用測驗分數評價學生,也容易挫傷困難學生的積極性。國外研究顯示,那些比較聰明的學生在有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態度更為積極,而那些學習比較慢的學生在不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更積極有效。在小學低年級,分數對差生的不良影響尤為明顯。
3.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學校在評價學生時,學業成績往往是主要的評價標准。有些老師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好而當眾批評學生,甚至羞辱學生,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許多成年人在回憶自己的小學生活時,不能忘懷的是老師的一次表揚或一個意想不到的鼓勵;同時久久不能遺忘的是老師的蔑視或嘲諷。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學生考了高分,就被認為是好孩子,並獲得獎勵;而考得不好,就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責難。考試壓力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引起考試焦慮,危害兒童的心理健康。考試競爭不利於學生間的互助與合作,還會導致一些不良習慣的產生,如抄襲、說謊、攻擊性過強等。
4.制約教學改革
由於測驗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和控製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測驗觀念和測驗內容及方法的變革都難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試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材和教法無法在實踐中推行的事情時有所見。如學校開展「愉快學習」教學改革,但評價時仍然盯著學生在傳統測驗中的得分高低,則改革必然受阻。因為改革意味著採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會對常規教學帶來影響,不僅不能保證使學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時還會因追求一些素質發展使學生的某些分數下降。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有一些學校不敢改革,也不願改革。

『貳』 當今小學生最流行最好聽的歌曲是什麼

在網路上搜啊~!?!

『叄』 當今小學教育的弊端是什麼

不能自由發展。

『肆』 談談對當代小學教育教學的認識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伍』 當今小學英語教學的最新理論成果

·前言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迅猛,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范圍的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現代科學技術的主要標志是信息技術。而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使得外語,特別是英語,日益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與各國交往的重要工具。當代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我國公民具備使用外語的基本技能。但是,由於底子薄、語言環境差、師資水平不高、教學設備條件有限,特別是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評價手段單一,英語的教學質量提高的速度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了更有效大面積地提高外語的教學質量,教育部決定,把小學開設英語課程作為21世紀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並就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提出了具體指導意見,形成了《國家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准(3-12年級)》。
小學開設英語課是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國外語水平。小學生模仿力、記憶力、可塑性強,具有許多成年人甚至中學生所不具備的優越條件,小學開設英語課可以發揮他們學習語言的潛力。小學開英語課可使小學生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開闊視野,擴展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修養,樹立國際意識。因此,小學普遍開設英語的目的並非要求學大量的語言知識,而是如小學英語課程標准所要求的那樣,旨在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積極的態度,建立起自信心,培養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使他們形成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配套教學資料
我們學校早在1996年就率先開設英語課,2000年秋季正式使用PEP小學英語教材。這是一套高質量的教材。必須有合格的小學英語教師還要搞好良好的中小學英語教材的銜接。

三·小學英語教學的特點
首先,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小學生興趣的需求。例如數字、顏色、食品、服裝、玩具、動植物、身體、個人、家庭、學校、朋友、文體等,以及周圍環境和社會生活,這些鮮活的話題,教材採用兒童喜愛的表現形式,如韻律詩歌、寓言故事、會話表演、游戲等,呈現給學生,足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語言功能、結構、話題、任務有機結合。以話題為核心,以功能和結構為主線,以任務型活動為目標安排各單元或各課的教學。學生通過用中學、學中用,「習得」與「學得」結合,學生模仿,教師指導,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書寫、拼讀的習慣,逐步培養起初步的語感。
第三,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情景法、視聽法、結構法、功能法、全身反應法、沉浸法等,創設情景,促進相互交流,如創設打電話、購物、生日聚會、野餐、旅遊、問路、看病等栩栩如生的情景,開展互動式、合作式學習。當孩子們扮演角色,成功地做成一件事時,他們會喜形於色,興趣倍增、信心加強,受到很大激勵。
第四,練習和活動的形式符合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徵。手、腦、口、耳、眼、肢、體並用,動態、靜態結合,基本功操練與自由練習結合,注意發展多元智能。
第五,注意利用多種媒體,提供配套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學生置身於以英語為母語的環境中,體驗英語的實際運用,優化教學過程。
第六,注意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策略的培養,提供評價手段。
第七,具有與之相銜接的中學英語教材。

四.小學英語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小學開設英語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小學生學外語有其優越性。我國小學英語教學發展的速度是很快的。但是,小學英語教學正面臨一些問題。
1、小學英語教材的版面設計問題。教材表面看起來很熱鬧,也很活潑,色彩斑斕,但結果是使教材版面過於紛亂,內容繁雜,主題不突出,很容易分散兒童的注意力,不利於教師組織教學和處理學習的內容。比如,由於每個單元的前言的版面的內容過多,在編排上反映不出學習的順序,師生會感到無從下手。此外,有些教材僅僅反映了一種外在的東西,忽略了內在的因素,如兒童的認知特點,語言學習的規律,外語環境下的語言學習的特點,課堂教學環境中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問題等。例如,有的教材中游戲量和活動量過多,沒有考慮到大班教學中實際課堂組織活動的難度。
2、教材中語言不夠真實的問題。有些教材在語言的呈現上存在著不真實或不夠地道的問題,也就是說語言不符合英語的表達方式,或者說有很重的中國式英語的味道。這里所說的真實性指兩個方面:一個是語言情景的真實性問題,一個是語言本身的真實性問題。有些對話的編排是僅僅為了練習某個句型,盡管有一些插圖,但是說話人之間所說的話缺乏連貫和邏輯。關於語言的真實性問題的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英語中的「What'sthis?」這個句型。老師常常是指著杯子或黑板問學生「這是什麼?」每個學生都知道那是杯子或黑板,語言就沒有真正的交際意義,因為在真實的生活中,很少有人問這種明知故問的問題。用「What』s thisinEnglish?」提問還比較合適。因此,教材在編寫中就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展示出語言在實際運用中的意義和功能。比如,設計一個不易辨認的物體,問學生「What'sthis?」,這樣學生的回答也具有了真實意義上交際以及個性化的學習。或者,設計一個猜物的場景,讓學生運用這樣的句型去猜測物品,這樣語言才可能具有實際的交際意義。只有地道的英語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果。
3、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問題。這里並不是要求教材對學生進行道德的說教,而是要提醒教材的編寫人員在選材和編寫中要注意選材內容和語境的設計應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例如,有的教材畫面中,水管子的水流了滿地,這就不利於對學生進行節水的教育。還有的教材在對話中討論考試的分數,孩子得了高分就高興,得了低分就難過。還有的教材簡直教會學生說謊和捉弄人等等。這都不利於我們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在引進的教材中要特別注意教材的內容應該符合我們國家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
4、對國外引進教材的改編問題。目前使用的PEP小學英語教材質量比較高,語言真實地道,文化內容豐富而生動,版面設計精美,教學設計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實踐,有很多優點和值得借鑒的地方。但又普遍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如:語言輸入量偏大,難度較高,對教師要求較高,文化內容雖然豐富但有局限性,反映的往往是某個國家或區域的文化,不能反映出中國的文化,關於語言知識的學習不夠系統或者跳躍性比較大,學生學習感到越來越難等等。因此教材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們的課程標准提出的要求,也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們國家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學生的需要以及我們國家學生學習語言的特殊的環境。因此,如何將國外的教材很好地進行改編,以適應我們國家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內容要求都是值得很好研究的。

總之,小學開設英語課很有必要,但也面臨著種種問題,如能認真研究,解決開課中的實際問題,一定會大大促進我國小學英語教育的改革。

『陸』 當今小學教育熱點是什麼具體分析闡述下。。。

一、當今小學教育熱點
1、地區差別:教育差距加大

中國是世界上地區差異特徵最顯著的國家之一。據上海智力所的研究,我國義務教育的差異度,全國可分為五類地區,最發達的A類地區為北京、上海、天津;B類地區為遼寧、江蘇、浙江、廣東;最差的E類地區包括寧夏、甘肅、雲南、貴州、青海、西藏。1994年,A、B、E類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之比5.6:2.9:1.0;當年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之比為3.0:2.0:1.0,與1988年(這一比率為2.8:1.5:1.0)相比,呈加大趨勢。

我國地區差距的另一個特點是:不僅各省區之間差距明顯,在同一省內、以及地區之內縣際差異同樣很大。據上海智力所對縣際差距變化的研究,Gini系數由1994年的0.238下降為1997年的0.235,縣際差距在總體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縣的不利狀況更加突出。

據對1782個縣的統計分析,小學生和初中生生均經常性支出,東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地區內縣際差距大於地區間差距。比較而言,小學入學機會平等較令人滿意;東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初中入學率差距比較突出,少數民族自治縣與非民族縣的初中入學率組間差距也較明顯。由於初中教育的急劇發展,初中教育投資增長滯後的矛盾突出。

2、城鄉差別:農村教育問題仍然突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國城鎮人口所佔比例26.23%;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該比例為28.85%,1997年10月,該比例為29.92%,農村人口約佔70%。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農村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整體仍然落後,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依然嚴重存在。城鎮和農村之間適齡兒童的小學入學率、初中入學率、在校生的比重差距明顯,

1995年,農村義務教育適齡兒童佔全國適齡兒童總數的80%以上,而在校生佔全體總數的比例為小學在校生佔70.5%,初中在校生佔57.17%。以1998年我國城鄉普通中學的狀況看,農村學生擁有初中教育份額約一半強,但在高中階段在校生僅佔一成四。城鄉之間的差距,就高中教育而言, 1998年比1995年擴大了2個百分點。

農村學生輟學、流失率仍然較高,初中生輟學率上升,農村輟學率偏高。1998年全國初中在校生輟學率3.23%,達167萬人,比1997年上升0.09個百分點。農村輟學率為4.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97個百分點。有的地方農村輟學率高達10%以上。應當指出,就許多地方的實際觀察,農村學生的流失輟學率,比統計數字要高得多。

由於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全國目前現有危房約1300萬平方米,集中在中西部農村。雖然危房佔全國中小學總校舍的比例不足 1%,但在「二片地區」、「三片地區」比例較高,寧夏中學危房面積達5.32%,小學達4.6%;新疆中學危房達4.05%,小學佔3%;青海中學佔3.16,小學佔4.33。有的貧困縣危房面積高達10%-15%以上,如甘肅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小學危房率高達28.3%。由於七八十年代解決校舍問題時經費不足、建築質量差,80年代末興建的校舍中有「豆腐渣」工程,使一些地區劣質房的比例較高,不足10年的校舍成為危房,新危房出現率每年約為2%-3%。大面積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仍然沒有根本解決。
3、階層差別:關注弱勢群體和貧困學生

8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階層逐漸分化,貧富差距逐漸拉大,成為我們觀察公平問題的另一個重要視角。

據李強的研究,1997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1/5人口佔全部收入的51.
4%,次高的1/5人口佔有8.63%,收入最低的1/5人口佔有4.06%,高收入階層佔有總收入的比例是低收入階層的12.7倍。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數,1979年為0.31,1988年為0.38,1994年為0.434,1997年0.4577,已經超過國際上一般認為的適度范圍,超過國際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另據國家統計局1999年第三季度城鄉居民家庭收入的調查結果,如果按戶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將全部調查戶五等份分組,其中20%的高收入戶占總收入的42.4%;20%的低收入戶僅占總收入的6.5%,高收入組和低收入組的戶人均收入比為8∶1,差距相當大。按1999年8月份戶人均收入計算的基尼系數達到0.354。

由於義務教育階段實際的教育收費不斷增加,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實行收費,社會弱勢群體的教育權利受地不同程度的影響,校園中的「貧困生」群體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對農村大量出現的流失輟學的調查顯示,貧困仍然是使許多任上不起學的第一位的原因。但與以前不同的是,當前許多地方出現的令農民難以承受的教育負擔,是由不規范的亂集資、亂收費造成的。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全國數千萬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是被忽視的。

由於大學、中專等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實行收費,校園中出現了一個不斷擴大的貧困生階層。據魏新的研究,即使是在前幾年每年1千多元學費的條件下,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貧困學生。研究顯示,1997年入學學生組對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價格彈性為1.095,這意味學費增加10%時,約有11%的學生會因難以負擔而放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貧困階層分為城市和農村兩種情況,農村的是絕對貧困階層;城市則是原先的中等收入階層降下來的失業者、退休者等,心理壓力和相對剝奪感更大,社會影響力也更大。由於升學和進入好學校除了能力競爭之外,越來越依賴家長的社會關系、經濟能力,弱勢群體往往缺乏選擇性,城市不同階層對入學機會和學校質量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感受增加。

一些調查顯示,在城市的重點中學,以及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上,不同階層、家庭背景存在明顯差別。占人口90%以上的體力勞動者的子女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試競爭中顯然處於不利地位。北京市招辦統計:1990年北京市錄取新生17248人,其中幹部、軍人、職員子女13474人,佔78%;工農子女3561人,佔21%。北京市一所重點理工科大學1998年招收的新生,其中出身幹部家庭的佔27.0%、知識分子佔9.4%、職員佔3.6%、軍人佔2.1%,工人佔26.4%、農民占 18.7%、其它佔12.2%。名牌大學、重點大學和熱門專業,來自幹部和知識分子家庭的子女比重越來越高。即便上大學,貧寒家庭的學生進入軍校、師范、農林及一些冷門專業。在城市的重點中學,幹部和知識分子家庭的學生占絕大多數,幹部家庭的學生比例遠遠超過其它階層。

不同階層在學業成功上的差異同樣巨大,在各級學校教育中學習失敗、輟學留級、中途棄學的,主要是家境貧寒、社會地位較低的階層的孩子。

4、女性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

近十年來,我國女性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在整體上有很大進步,發展的態勢也較好,見表二、表三。1998年與1990年相比,男女童入學率差距由1.28個百分點降至0.14個百分點;民族聚集區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由3.7個百分點降至0.7個百分點。女性教育的問題集中在農村的貧困邊遠地區,主要表現為女童教育不足。1997年,我國仍有1.45億成人文盲,其中青壯年文盲3775萬,70%為女性。 「八五期間」全國掃除文盲2441萬,女性僅佔41%,比男性低8個百分點。在城市和高層次的教育中,主要表現為女大學生、女研究生在擇業過程中受到的歧視和不公正待遇,涉及用人制度和傳統觀念的改變,正在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全國55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4%(1991年)。比較而言,少數民族學生在各類學校在校生的比率不低,但發展極不平衡,目前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是西部貧困的少數民族自治縣。
二、熱點的背景,運作,意義
我國當前出現的種種教育不平等,主要是由其發展中狀態決定的:經濟落後導致教育的有效供給不足,經濟、文化的不平衡發展導致巨大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貧富分化,重男輕女的文化傳統導致女童教育的薄弱,等等。這一現實是歷史形成的,並將會在我國長期存在,只能通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加以解決。

值得重視的,是在這一實際國情中,導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會加劇現實中的教育不公;同時,相對於縮小歷史形成的發展差距而言,通過制度安排和政策調整來增進社會公平,是更為容易實現的。因而,認識和調整這一制度性因素,應當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這種制度性的不公,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教育資源配置不公、教育政策和規則不公。

1、育資源配置的失衡

對於歷史形成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巨大發展差距,教育資源配置的應當體現:一是規則的公平,以不再繼續擴大差距;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向落後地區傾斜,以主動縮小差距。建國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的運作中,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教育資源配置失衡的狀況雖有所改變,但改革開放之後,各地的發展差距又拉大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

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傳統原因之一,是強調教育的直接功利價值,希望迅速改變工業、科技落後局面,因而,教育的實際重心在高等教育。而計劃體制下的教育資源配置,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並不是從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因而,盡管在一段時間內也有平衡布局的政策,但地區差距還是沒有有效地縮小。例如,中西部許多省區長期以來沒有一所重點大學。

重高等教育,體現的是國家對「效率」的直接追求。由於國家壟斷了教育資源,又財力不足,致使基礎教育長期薄弱。輕基礎教育的現實,不僅嚴重損害了教育公平,而且由於國民素質、勞動力素質低下的制約,總體而言對經濟發展並不是高效的。

2、重點學校制度加劇了教育不公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尤其是基礎教育管理權的下放,大大加快了教育民主化的進程。這一過程同樣受到「公平-效率」矛盾的制約,基礎教育面臨這一選擇:是優先滿足大多數兒童的教育需求,使所有兒童地受到必要的教育;還是通過強烈的競爭和篩選,使一小部分人受到較好的教育?我們事實上選擇了走培養「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線。層層設置的重點學校制度,加劇了基礎教育領域內部資源配置的失衡,導致在地區內、區域內學校之間差距的拉大,甚至是人為地製造差距,造成了一大批基礎薄弱的「差校」、「垃圾學校」。重點學校絕大多數設在城市、城鎮,從而有利於城鎮學生的升學。這種把學校、學生分為不同等級,為了選拔少數「尖子」,而使多數兒童的利益受損、強烈競爭性的教育,是違背義務教育的性質和宗旨的,是「應試教育」的制度基礎,目前正在糾正、改變之中。但公立學校之間業已形成的重大差距,已經成為目前市民關注的新的教育不公的動因。

3、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

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結構、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形成了一種忽視地區差別和城鄉差別的「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國家的公共政策優先滿足甚至只反映和體現城市人的利益,例如過去的糧油供應政策、就業、醫療、住房、勞保等各項社會福利等等。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建立,這一思路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但作為一種和思維定勢它仍有較大的慣性,依然潛存於社會決策之中。對此應當有相應的認識並予以矯正。

例如,無視城市和農村兒童、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兒童在教育環境、教育資源上的巨大區別,主要以城市學生的學力為依據制定的全國統一大綱、統一教材和統一標准,對農村和邊遠地區的學生無疑是很不公正的。多項調查表明,導致農村學生流失輟學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僅次於經濟負擔),是由於教學難度過高,致使許多學生難以勝任,成為學業的失敗者。 [xv]這一「規則的不公」導致了在受教育機會上「起點的不公」。其背後,正是「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作祟。

4、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不公

我國現行的統一高考制度,具備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數面前的人人平等。但由於實際錄取學生採取分省定額劃線錄取的辦法,各省市區的錄取定額並不是按照考生數量平均分布的,而是按計劃體制下形成的優先照顧城市考生的准則,因此出現同一份考卷,各地錄取分數線的極大差異,從而加劇了原本已經存在的城鄉之間的教育不平等。

1998年,太原市中專錄取分數線,非農村學生為376分,農戶生按不同區劃分別為532分、529分,最大差距達156分,引起強烈不滿。 [xvi]近年來各省市高校錄取線的極大差距,也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中國最窮的貴州省,1998年人均GDP為2323元(北京為1.8萬元,為貴州的7.75倍),理工科本科重點線480分,文史類(含外語)知道線為514分,也高於北京市。

此外,一些政策、制度安排不當,也是造成地區之內、階層之間教育不公的原因。例如,由於農村基礎教育管理許可權下放到縣以下,致使鄉際之間的教育差距拉大,部分貧困地區的鄉級財政則無力支撐基礎教育。又如教育收費問題。教育費用過高成為制約農村教育發展和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嚴重問題。

希望對你有用!!謝謝採納!!

『柒』 說說當今的小學教育演講稿

演講稿的結構.演講稿的結構通常包括開場白、正文、結尾三部分.
開場白是演講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開場白能夠緊緊地抓住聽眾的注意力,為整場演講的成功打下基礎.
常用的開場白有點明主題、交代背景、提出問題等.不論哪種開場白,目的都是使聽眾立即了解演講主題、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演講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講的主體.主體必須有重點、有層次、有中心語句.演講主體的層次安排可按時間或空間順序排列,也可以平行並列、正反對比、逐層深入.
由於演講材料是通過口頭表達的,為了便於聽眾理解,各段落應上下連貫,段與段之間有適當的過渡和照應.

『捌』 當今小學教師身上存在的壓力有哪些

小學教師應該是沒有壓力的,

但會因為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能力,

以及學校校長的素質,

讓小學教師負起輕重不同的各種各樣的壓力。

壓力的輕與重,多與少,取決於領導人的素質。

那麼,無端載入到小學教師身上的壓力,有哪些呢?

  1. 學生的成績,教育的質量,學校與學校,班級與班級之間縱橫比較,並以此來衡量教師的教育教學業績。

  2. 學生家長的期望值與自家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平衡。

  3. 教師的職稱,骨幹評審,以及年度考核,評先表模中,嚴重的作弊現象,給普通教師造成的心理負擔。

  4. 崗位,工作量強度,與報酬之間的不平衡,給教師造成的心理壓力。

  5. 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形式主義,給教師造成的額外負擔。

『玖』 較適合當代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教學有什麼方法建議

在當今社會大環境下,傳統的小學德育教學理論已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現狀。為了適應當今時代的要求,小學教師應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育理念,將現代社會德育目標 作為改革方向,修訂德育內容,更新德育方式,鞏固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從而更好地提升小學德育的教學實效性。

『拾』 當今中小學美術教育面臨怎樣的社會背景

一、轉變觀念,樹立全面的科學育人觀
多年來,農村學校的美術教育受傳統觀念的禁錮,一方面,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識落後;另一方面,師資隊伍力量不足,相應的教學設施欠缺或沒有充分發揮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功效。中小學美術教育是我國普及義務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啟蒙教育,它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美術教育實踐證明,學習美術對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審美能力,促進智力發展,有著獨特的教育功效。因此,重視美術教育,教育者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全面科學的育人觀點。
二、穩定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善辦學條件
農村中學師資力量薄弱,而且多是兼職,對此學校應加強美術教師隊伍建設,抓好教師的培訓工作。對有美術愛好和有興趣而又能基本擔任美術課的教師,要定期進行素描、色彩、水墨畫、美術史等方面的知識培訓,不斷提高美術教師的綜合素質。培訓中要充分發揮業務能力較強的教師的帶動作用,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渠道提高教師美術素質修養。此外,要鼓勵教師不斷總結經驗,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挖掘鄉土文化,自製鄉土教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科學的態度和創業精神去研究美術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全面開展各種特色的鄉土教學。
三、重視美術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改革
美術課必須走改革創新之路,教師對教材的運用,要從傳統型向分析型、理解型、動用型和研究型轉變。教學方法上要充分發揮教師特長,尊重學生愛好,利用學生喜歡的、易接受的,因勢利導。教學內容也要從單純的繪畫教學轉變到對學生進行書法、剪紙、水彩、版畫、水墨畫、美術史等方面的知識培養。
課堂美術教學形式是對學生實施美育的重要方面,而課外美術教學則是對課堂美術教學的有益補充和提高。學校可按學生的興趣和學校的條件開展一些專業側重點的學習,如水彩、剪紙、素描、篆刻等或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請一些有造詣的專家來指導;組織學生參觀有關美術展覽;也可藉助錄像、網路、投影等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可以開展有關課題的知識講座,如中學生應有的儀表、如何看待西方現代美術?等來培養學生正確的、健康的審美觀;參加校內外各種實踐活動,如出牆報、定期舉辦畫廊等社會性美術工作,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美術創作才能,提高學習興趣。
四、克服兩種傾向,努力提高課堂效率
由於美術課在中學教育中的實際比重和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克服兩種傾向。一方面,不能因為它課時少,對升學率無多大直接影響,或得不到某些學校領導的重視,就採取放任自游,馬馬虎虎的態度;另一方面,不能因為強調了美術課的重要作用,就把它放到不恰當的位置,擠占其他課時或過分地佔用課外時間。不能把美術課當作是為了培養專門人材而設立的課題,對學生進行過多的美術技能訓練或提出過高的要求。

閱讀全文

與當今小學的音樂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