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主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在字詞基礎知識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小學課文中出現一些環境基礎知識的名詞,要講清其詞義,滲透教育是顯而易見的事。有些名詞如「龍」,看來與環境教育無關,其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花三兩句話就能使學生受到一次環境教育。「龍」除了傳說中是能呼風喚雨的動物及帝王的象徵外,還有一種解釋是「近代古生物學上指一些巨大的有腳有尾的爬蟲」如恐龍、翼手龍。它們生活在廣闊的濕地,吃大量的藻類植物,地球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早就滅絕了。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被毀,珍禽異獸就會滅絕,保護環境是我們人類義不容辭的責任。
此外,有目的地要求學生在課內外收集一些詞語,既可使學生積累詞彙、提高語文能力,教師又能見鋒插針地滲透環境教育。比如,收集同竹有關的成語: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罄竹難書、雨後春筍、立竿見影、節外生枝、濫竽充數、夢筆生花、箭在弦上、寄人籬下……之所以有這么多有關竹的成語,是因為中國盛產竹,秦漢以前北方林木密布,草地豐澤,氣候比現在溫暖,黃河以北的地區盛產竹。而且古人衣食住行同竹有著密切的關系,「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篾……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耶。」(蘇軾語)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如果古代氣候也像現在這樣,黃河南北很難植竹,就不可能產生這么多有關竹的成語了。可見,生態環境同語言文字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在閱讀理解課文內容中滲透環保教育。
課堂教學時,有些科普說明文容易滲透環境教育,因為它們本身富有環保方面的知識,例如:《動物過冬》講的是動物有關的科學類知識。學習這課時,教師要一方面布置了搜集資料的任務,讓學生找除了書上面介紹幾種動物過冬之外還有哪些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另一方面結合課件讓學生了解一些人對動物的不當做法,如日本海邊漁民捕鯨的報道,我國東北虎被無情地捕殺等等,喚起學生心裡熱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情感,懂得人與動物在自然界里和諧和處,生態才會平衡,世界才會更美。又如《找春天》一課,教師就可讓學生置身於大自然,呼吸大自然的空氣,觸摸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去尋找春天大自然的特點,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麗,去互相暢談自己的感覺。
寫人敘事的文章似乎和環境教育無關,然而教師如果心中有「環保」,就一定能滲透教育。如閱讀課文《雪猴》,為了讓學生體會邊防戰士熱愛大自然和野生動物的情感,教師可採用手抄報交流的方式教育學生保護野生動物,認識人和動物友好相處,就是保護生態平平衡。
三、在指導學生寫作中滲透環保教育。
寫作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而寫作能力又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思想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的過程中有機地將環保教育滲透於作文教學中,以增強環保意識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在教學了《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後,我引導學生運用文中學到的方法,觀察並描寫一處景物。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看到了美麗的大自然,產生了保護大自然的強烈願望並且在作文中表達出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師讓學生寫想像作文,也不失為培養和增強學生環保意識的一種方式。比如寫《假如我是一棵大樹》,讓學生從當前山林毀壞嚴重,森林火災繁多,人們為謀私利濫砍濫伐等現象入手,道出大樹希望受到人們的正確對待。再比如寫《未來的家鄉》,讓學生暢想家鄉在十年、二十年後的變化,使學生對家鄉美好的未來有一種強烈的嚮往,激發了學生保護家鄉環境,建設家鄉的熱情。
四、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生活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是生活的工具,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源頭活水。口語交際教學要求教師要善於捕捉現實生活中的精彩畫面,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而現實生活中有關環保的話題相當多,如「做賀卡」,可先按課文內容讓學生們掌握做賀卡的知識。然後,講傳統的賀卡不僅給人們帶來了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而且大量的賀卡浪費了寶貴的木材資源,也給地球帶來了生態負擔。我們提倡一種新的時尚,不在新年期間大量發送賀卡,而是用電子郵件或電話來表達自己的親情和友情。還可介紹我國大學生組織的「減卡救樹」活動,提倡把買賀卡的錢省下來種樹,保護大自然。
㈡ 研究怎樣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對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針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此為視角對相關問題展開研究。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德育教育 滲透方法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相關問題展開研究對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實施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針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以此作為重點研究內容。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滲透德育教育
應該說語文學科本身蘊含諸多德育教育元素,但是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師更多的是以應試教育理念引領小學語文教學,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成績上,在教學中只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很少深入挖掘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元素。在以往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工作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即便是在教學中有意無意地滲透了一些德育教育的內容,但是,這樣的德育教育的滲透只是流於形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滲透德育教育,不僅是現階段小學生語文教育的需要,而且是小學生德育培養的客觀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非常必要。
2.小學德育教育內容和手段的創新需要
小學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熱愛自己故鄉的教育、立下遠大志向努力成才的教育、孝順父母長輩的教育、熱愛和關心集體的教育、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養成文明習慣的教育、熱愛環境和勞動的教育、愛國教育,等等。這些德育教育的內容雖然是比較豐富的,但是,只是從大的方向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在上述德育教育的內容實施中,主要集中在思品學科中,因此,德育教育無論從內容和手段的運用方面都比較片面,難以滿足現階段小學德育教育的客觀需要。應該看到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優秀的語文學習篇目,都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文化遺產,在這些語文教學內容中,具有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這些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資源,極大地豐富了小學德育教育的內容,也為小學德育教育的高效開展提供了更多創新實施的手段。與此同時,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雖然一些內容不是明顯的德育教育內容,但是能夠有效強化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效果,有效促進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因此,以小學語文教學為平台滲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
3.小學德育目標的實現需要
新的小學德育教學標准倡導實現的小學德育教育目標主要包括:幫助小學生形成五愛情感,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幫助小學生強化法律意識,形成法律觀念,幫助小學生樹立集體意識,讓小學生認識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使小學生懂得團結同學和關愛同學,懂得勤儉節約和講究衛生,懂得遵守紀律和文明禮貌,等等。通過分析小學德育教學的目標我們發現,小學德育教學的目標有許多地方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相一致。二者有許多交叉點與相互融合之處,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根據小學生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選取一些具有德育教育內涵的語文教學內容滲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小學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促進小學生德育素養的全面提高。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法滲透德育教育
應該看到,課堂教學是提高小學生德育素質的重要陣地,因此,要通過小學語文開展德育滲透,教育課堂教學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平台[1]。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以小學語文課堂為主戰場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滲透德育教育。首先,要通過講解知識滲透德育教育。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採取那種知識灌輸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只要是將應該講解的知識點讓同學們記住了,在考試中能夠答對了,就會認為是教學取得了成功,所以在教學中很少滲透德育教學的內容,錯失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機會。要改變這樣的狀況,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時,就要盡可能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中所蘊含的德育教育內容,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受到思想的啟迪,提高道德素質;其次,運用情感熏陶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主要是結合具有豐富情感元素的教學內容創設情感教學的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的有效運用,烘托充滿真情實感的教學情境,給予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在情感教學的熏陶中,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的形成,以此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再次,運用榜樣學習的方法開展滲透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身教重於言教,單純進行講述式的說教是難以收到預期的德育教育效果的,只有讓學生看到道德的榜樣,才能夠讓小學生受到心靈的啟迪,才能夠真正讓小學生思想得到凈化,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不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榜樣,讓教材中人物的道德力量充分感化學生,讓這些榜樣的高尚情感深入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而且要結合現實中一些先進人物的榜樣對學生進行教育,這也是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
2.通過語文課外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除了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以外,小學語文課外活動也是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相比較,有自身優勢,課外活動教學的方式比較靈活,活動的內容不死板,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年齡特點[2]。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外活動時,要引導學生收集有關德育培養的語文教學資源,通過一系列小學語文課外教學活動將這些教學資源有效滲透進去。這些教學資源中的德育內涵,在一系列的小學語文課外活動的實施中得到有效挖掘。學生在課外活動的開展中,語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時,道德素質也得到很好的培養。課外活動的開展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外活動方式,創新小學語文課外活動形式,這是實現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
3.通過課外閱讀滲透德育教育
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以往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中教師更多關注的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於學生在閱讀中德育得到了怎樣的熏陶則很少關注,這就讓課外閱讀淪為技能的訓練,這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對於學生思想和道德素質的培養非常不利。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課外閱讀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實現小學生德育培養的重要手段,通過內容豐富的課外閱讀,不僅可以有效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還可以砥礪學生的思想,啟迪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培養頑強的意志品格,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優秀的課外閱讀材料,尤其是選擇那些學生歡迎的充滿人文色彩的閱讀材料,這些閱讀材料的選擇,對於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是促進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開展的重要方式。
開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對促進小學生德育素質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針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因此,本文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極具現實意義。
㈢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積極營造寬松、民 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寬松、民 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和人格發展,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而要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必須作出積極有效的努力,具體來講,教師要著重做到以下幾方面:首先,教師要放下師者的尊嚴和長者的架子,把自身置於和學生平等的位置,把學生當作獨立的個體,嘗試和學生做朋友,尊重學生的思想和觀點,用民 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以溫和、民 主的態度對待學生的不同觀點並和學生一起分析和探討,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其次,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緒,在授課的過程中,保持微笑、親切和藹,在學生回答問題遭遇卡殼的時候,及時予以鼓勵和寬慰,以此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和緊張情緒。當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優秀時,同樣給予充分的表揚和肯定,鼓勵學生再接再厲,這樣有助於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放鬆心情、獲得心理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這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無疑是大有裨益的;最後,教師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孩子的心靈都是敏感、脆弱的,教師只有對孩子充滿關愛,才能使其敞開心扉,才能搭建心靈交流和溝通的橋梁;教師愛的猶如陽光,會溫暖和照耀孩子的心靈,幫助孩子走出心理的陰霾,走進健康的集體生活。因此,教師在開展日常教育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和溫暖,在孩子遭遇困難的時候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及時予以開導,久而久之,學生必然願意親近老師,願意向老師訴說內心的困惑,願意聽從教師的教誨,古人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講述的即是這個道理。
二、教師要深入挖掘課文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語文學科在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課文中不僅蘊含了大量的自然、社會、藝術、科學之美,還巧妙塑造了各式各樣、立體鮮明的人物形象,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總理,有甘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有心地善良、淳樸敦厚的農民朋友,有樂於助人、熱愛學習、從小樹立遠大志向的小學生,等等。學生在學習這些課文的過程中不僅會認識到色彩斑斕的世界,了解到更廣闊的空間,同時還會被這些高尚、優秀、感人的人物形象所熏陶和感染。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需要教師予以必要的啟發和引導,比如在學習《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時,教師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這一方面: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悟聾啞青年勤奮、專注的美好品質。與此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青年人看魚、畫魚的畫面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以此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到作者之所以能夠敏銳捕捉到如此真實的鏡頭,都是源於對生活的摯愛。學生只有準確把握了這一點,才能從內心深處產生對別人的欣賞、贊美之情,進而發現、體會生活和世界的美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心靈得到了凈化、情趣得到了提升,同時在人格上還得到了顯著完善,可謂一舉多得,益處良多。
三、教師可在布置作業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布置富有特色的作業,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設計有針對性的、分層次的作業,以此幫助那些學習基礎薄弱、自卑的學生,使之慢慢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又或者教師可布置一些具有心理針對性的作文,如《爸爸,我想對您說》《老師,您聽我說》等,為學生情緒的發泄和傾訴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使得他們內心的困擾和不適得到很好的排解;再或者教師還可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訓練,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廣泛涉獵一些優秀的書籍,讓學生在作品之中領悟人世間的真、善、美,進而得到人格上的熏陶、心靈上的啟迪、情操上的感染等。
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優化學生的心理和人格
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既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通常來講,對課內語文實踐活動,建議教師可多組織作文比賽、演講比賽、朗誦比賽、書法比賽等,這樣既為學生展示才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又能有效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而對於課外語文實踐活動,教師可組織開展「社會用字情況調查」「志願者環保服務」「看望孤寡老人」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合作、交流、組織,增強環保意識和理念,學會貢獻愛心、關愛老人等,這種通過親身實踐得到的收獲遠比教師反復的語言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能為學生接受,當然在完善學生的人格和心理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在當今小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復雜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為此,教師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備,積極努力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小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㈣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幾點看法: 一、豐富課堂形式活躍課堂氣氛。贊可夫說:課堂上應該創造出一種使大家愉快、有強烈求知慾,積極地探求、知識的心理氣氛。課堂教學環境是否愉悅、和諧影響著師生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並制約著教學效率的提高。傳統的教學課堂上呆板枯燥,學生有的噤若寒蟬,一言不發;有的昏昏欲睡,興趣索然。新課程標准(實驗稿)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教師要盡可能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群體中去。這時老師每一期待的目光、會心的微笑、贊許的點頭、親切的撫摸,就會使學生感到一種愛的鼓舞,一種情感的交融,從而使他們在無拘束無壓力的課堂上自由地學習。 二、創設情景,增加學習的新奇感受情景是指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是人們活動的特定舞台。情景作用於人的感官,產生一系列心智活動。創設情景的方法有多種,常見的有謎語法(適用於生字教學)、歇後語法(適用於詞語教學)、故事法(適用於導入新課與新課簡介)、圖畫法(適用於領會課文主要內容)、多媒體操作法(適用於較系統理解課文)、表演法(適用於對文章思想、人物感情的理解)、直觀法(適用於作文教學),以及教師的形體動作設計、變換教學模式、重組教學形式和手段,刺激學生的感覺器 官,增加新奇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知識的熏陶,進行素質教育。 三、改變學習方法,開放語文課堂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的活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自主制定教學目標,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學習需求,還要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方法,指導學生自擬學習的過程與步驟,並注意提供學生交流學習所得的機會。
㈤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責任感教育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嶄新的紀元,人與人之間將更加走向合作與分享,責任感將成為現代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小學階段,孩子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開始迅速發展,這個時候正是培養責任感的最佳時期,所以我們要為孩子在小學階段就打好這個基礎,切實培養起小學生的責任感。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指出:「在社會關系中,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這就確切無疑地指出了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肩負著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責任。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是責任教育?
一、小學責任教育的定義
責任教育是指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途徑、方法,培養責任主體的責任素質,以使其對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加以確認、承諾並履行的教育。學校責任教育就是使學生踐行某種職責,而對學生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影響的過程。
小學生的責任心根據其年齡特點,可以從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以及對自然這幾個維度,劃分為以下四個方面的責任心:
1、自我責任心:自主、認真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自己的事自己做,對自己的生活負責。珍愛生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2、 他人責任心:心中有他人,對他人負責包括對家庭負責任,對集體負責任,感受責任帶給自己的益處等。主要以學生為主體,教育學生去付出責任,並且享受責任帶來的益處,更高層次的是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責任習慣。
3、 社會責任心:承擔家庭責任,對家庭負責。集體的利益高於一切,對集體負責。講公德、守規則,對社會負責
4、 自然責任心: 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對自然負責。
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責任心,怎樣對他們進行責任教育?
二、小學生責任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的責任教育應該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多個環節入手。應該從學習實踐中培養,從行為實踐中培養,從家庭實踐中培養,從社會實踐中培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責任教育呢?
1、根據文本內容,制定有利於學生責任教育的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的三維目標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美、山河壯麗、人民勤勞智慧;了解和熱愛革命領袖及中國共產黨……」例如小學六年級上冊課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學目標制定其中之一:「以讀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懂得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增強環保意識,受到保護環境的教育。」教學目標的制定,有利於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責任教育,培養學生的自然責任心,即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對自然負責。
2、利用新課中的導入,滲透責任教育
在教學中,首先抓好「導課」這一環節。我用生動、形象的電化教學和富有感情語言,將學生的思想感情帶入教材所描寫的情境之中,引起學生內心世界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他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例如新授課文《詹天佑》一課時,我設計的導入是:多媒體出示青龍橋站旁的銅像,講述銅像的由來,讓學生了解傑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事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
根據文本的內容,設計導入,在導入中滲透對學生的責任教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在教學中融入了德育教育,真是一舉兩得。
3、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動地滲透責任教育。
從閱讀課文的全篇內容中,感受人性關懷。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以「情感教育」為主線,把「關愛生命,塑造完美人生」的人文意識傾注給學生,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從中感悟、體味人性關懷。
上課之前我們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准確把握文本,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語文的特點,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在《窮人》一文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貧困毅然收養了已故鄰居兩個孤兒的事,他們的高尚品質讓人感動。為了培養學生對他人的責任心,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問題: 「說說桑娜和和她丈夫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研讀文本,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善良、愛幫助人、勤勞、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有同情心、淳樸……」。通過對教材的發掘,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主人公的高尚品質,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在教學中還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講述人間真情故事,讓學生感受互相關愛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了責任教育。
漢語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它有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和獨特的文化心理特徵。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這個工具。
教學中,我們的課本有很多的課文,我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區分時間的投入,重要的文章要精講,讓學生能夠很清晰的了解文章主題思想、文章的重要內容、文章的重要句子等等。在我們的教學中要勇於進取,用一種獨特的思維去引導學生,吸引學生,讓學生將學習作為一種樂趣長期的堅持下去,養成一種愛讀書、好讀書的境界。
4、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言傳身教相結合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以自己的語言來影響和教育學生,教師的行動更是無聲的教育和最有影響的榜樣。由於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可以說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加強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言傳身教等人格力量的德育功能,其中特別是身教的作用就顯得十分的必要。首先,教師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對學生中模糊的認識或錯誤的觀點要幫助澄清或予以糾正,切忌將社會中的不良風氣帶進課堂,片面的看待個別社會問題;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表現出崇高的敬業精神和高尚的師德,讓學生感受到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認真對待各項工作;第三,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知識淵博、語言表達、板書等教學能力強,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勤奮學習,形成良好的學風。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表達教師愛心,盪起回應。「愛」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基石,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環節,沒有愛,所有的人文精神將失去了光彩。教師要以愛為根,多種方法與學生產生共振,從而達到教育目的。我們不能把眼光放在知識接受上,重知識能力而輕愛好與特長教育,使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老師之間不能和平共處,缺乏融洽寬容的人文內涵。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無私地關愛每一個學生,尊重並欣賞每一個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都能成才,並把這種信心傳遞給學生,在學生心中盪起回應。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新課程改革的歷史背景下,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明確目標,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根據教學內容,創造各種不同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念。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使學生不僅得到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使學生在學習中接受責任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諧社會的新人才。但我們也看到,良好習慣的養成並非一蹴而就,總會有反復,良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責任心的支撐。責任心以認識為前提,以情感為基礎,靠意志來維持,通過行為來體現。一個人具有對己對人、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心,良好的行為才可能穩定持久,進而形成受益終身的良好習慣。
㈥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學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課堂授課,學生在校受教育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課堂里度過的.因此,廣大教師結合日常教學內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點,不失時機地滲透德育教育是學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實有效的途徑.而語文課程在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材中每篇精選的課文內容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藍本,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現結合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會,談淡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語文教材思想內容豐富,插圖及電教配套設施直觀新穎,符合兒童觀察特點,對兒童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直觀感受,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冊語文教材中《識字學詞學句(一)》第一課,書中有八幅關於祖國的首都——北京建築物的插圖,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觀察插圖,認識這些建築物,然後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天安門、故宮、天壇、頤和園等建築物的資料,並進行適當的講解,引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嚮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涉及到愛國題材的內容,如《我愛祖國》、《北京》、《看雪》、《北京亮起來了》等,這些篇章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因此,我在講授這些課文時,除了讓學生掌握本課的基礎知識外,還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思想教育.我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文時,結合文章內容,播放介紹北京夜景的資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麗、輝煌,課後許多學生產生嚮往北京、熱愛祖國的理念. 二、將課文中關鍵性詞句的理解與實踐相 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語文教材中,揭示課文思想內容的關鍵性詞語、句子或段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點」,它是入「道」之門.要找准「悟點」,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個性,不僅在深入挖掘每篇課文內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礎上把握課文的總體,而且把握課文的局部,即對每個關鍵性詞語、句子、段落的個性均有所領悟.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點就越能落實.如:在講授人教版第四冊第二十一課《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潔手裡還是緊緊地攥著麵包紙.」這一句時,我先讓學生表演攥著麵包紙的動作,理解「攥」的含義,再進一步提問,小潔為什麼緊緊地攥著麵包紙,如果她把麵包紙扔進湖裡,湖水會怎麼樣?通過誘導啟發,學生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然後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帶著學生到堵河邊撿垃圾,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環保意識.再如:在教學第五冊第八課《一次成功的實驗》,理解實驗成功的關鍵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句話時,我讓學生先聯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著提問:「從『先』字,你體會出什麼?」學生們分組討論、交流後回答:「從先字,我體會出小女孩在危險時刻,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那麼,你從中受到什麼教育?」學生們思考片刻,有位學生發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心裡多想著別人.」然後,我又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談自己是否「心裡想著別人」,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其中有幾名學生對自己在生活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為他人著想而感到慚愧,並表示今後要向小女孩學習,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後,我給學生布置以「心中有他人」為內容寫一篇小作文.有名學生以《獻愛心,讓我幸福》為題,寫了自己走在路上,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爺爺跪在地上乞討,連忙把自己准備買月餅的錢捐給他的事.文章最後寫道:「是啊,給別人幸福,自己也會感到幸福的.」由此可見,她已經把「心中有他人」這一良好的思想落實到行動中去了.教學中,把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有機地相結合,既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正確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故事啟迪學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生動有趣且內容豐富的故事,如:《誠實的孩子》、《幸福是什麼》、《丑小鴨》、《三個兒子》等,利用這些故事的意義可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啟發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養高尚的情操.在《誠實的孩子》一文中,講述了列寧在姑媽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開始不敢承認錯誤,欺騙姑媽,後來回家以後,主動寫信認錯的事.學生學習了這個故事,懂得了犯了錯誤,應該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如今有許多獨生子女,在家長的寵愛下,不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當成呼來喚去的「傭人」,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利用課文內有關題材,對學生進行教育,第五冊第四課《三個兒子》一文中,通過寫三個兒子在看到各自的母親艱難地提水,只有一個兒子跑上去接過 水桶幫助母親提水的事,贊揚了
㈦ 淺議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實施環保教育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當前生態環境日趨惡專劣屬,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當今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將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生存空間。小學生幼稚單純,可塑性大,是非觀念方向的影響及形成將伴隨終生,而他們對環境的認識又將決定未來的發展趨向。因此,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但是目前小學特別是低年級沒有專門開設環保課,因此結合課堂教學,是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渠道,尤其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蘊藏著有關環保教育的因素,只要教師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境教育滲透,是一個既不加重學生負擔,又能適當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有效措施。使環保教育普及率達百分之百。
㈧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
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空洞的說教是蒼白的.應該找准教材與環境教育結合的切入點,將有關環境知識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入情入理的講授分析,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環境知識,強化學生的環境意識.
根據各年級各學科教學內容的不同,可以分門別類地把環境教育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如自然課,可以結合水土保持、自然保護、珍稀動植物保護等內容,通過養花、植草、馴養小動物、製作動植物標本,培養他們熱愛自然、關心環境的興趣.語文課,可以結合課文《只有一個地球》、《鳥的天堂》,讓學生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強化環境知識的儲備,自覺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開展環保作文競賽,讓學生分析環境污染的危害性,抒發保護環境的理想.數學活動課,可以進行「節約資源」、「綠化校園」的實踐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環境意識.
一、創設情景,樹立理念
要樹立綠色理念,首先就要注意創設情景、營造氣氛.如在班級宣傳欄里設置「綠色報告欄」,如,以植樹節、愛鳥周、世界無煙日等紀念性節日為契機,讓學生展開調查,參與環境保護的實踐活動,做到環保從我做起.同時,師生之間可以自主設置與研發環境保護方面的課題.
二、感知插圖,潛移默化
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多,教材插圖就是「物」,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比如,第九冊《迷人的張家界》,介紹張家界的奇山秀水及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說明美麗張家界為什麼會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在這里就可以引導學生邊欣賞課文,邊把收集到的張家界的風景圖片用多媒體投影到屏幕上,讓學生觀察:張家界「奇、野、峻、幽、秀」的景色.使學生初步形成印象然後旁敲側擊教育學生,努力環保留住美景.
三、一字一詞,見縫插針可以從一些基本字詞去引申闡發與環境聯系著的知識.比如,與「竹」有關的成語: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罄竹難書、雨後春筍等,說明之所以有這么多有關竹的成語,是因為中國盛產竹.秦漢以前,黃河以北的地區也是盛產竹類的.古人的衣食住行便同「竹」發生了密切的關系,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住無竹」的說法.但是現在的北方已然不復歷史上的那樣溫暖.
四、尋章摘句,歸類遷移
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環境教育的課程資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語文教師可以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多途徑搜集環境知識,多渠道地展示,用更形象優美的語言,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閱讀理解,畫龍點睛
語文學科具有形象性和貼近生活的特點,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結合課文內容滲透環境教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很多語文課都是滲透環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個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的.但是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不能使他們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害,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威脅.」教師應該借機啟發學生牢記歷史上破壞生態環境的慘痛教訓,自覺地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告戒同學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破壞了生態平衡,人類自身也將受到自然界的懲罰與報復.
在講授《兩只鳥蛋》中,讓孩子看到了小鳥的明天,我們看到了人類的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講授課文《大瀑布的葬禮》時,教師可以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人們在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時的沉重氣氛,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體會到作者和授課老師所要表達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保護環境的想法.
總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可以啟發學生,讓學生感受文人筆下優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環境與作者抒發感情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對健康人格養成的積極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㈨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1.進行愛護生物資源的滲透教育。愛護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綠化自家的庭院和周圍的環境從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養花種草,嗜盆弄景,既可以慰籍精神,又可以怡情養性,更是環保的好行為。因此在教《養花》一課時可通過讓學生了解老舍先生是如何熱愛花草,精心培育花草,讓學生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但是一個有豐富文化知識的人,而且是一個具有教養,熱愛生活的人,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只有熱愛生活,珍惜人生,心地善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才愛好綠色,追求綠色環境。有無綠色意識是衡量一個人文明素質的標志之一。啟發學生像老舍那樣,熱愛花草,愛護環境,積極種花養草,參與學校的各項種養活動。
2.進行珍惜水資源,愛護江河海洋的滲透教育。從古到今,人們一直都離不開「水」這樣寶貴的東西,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如今水已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水已越來越少。據統計,地球所擁有的水資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淡水卻僅僅只有2.5%呢!但在這些淡水資源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加以利用的。目前在全球淡水資源中,農業用水佔70%、工業用水佔20%、家庭和市政用水僅只有佔10%。目前,我國有200多個城市缺水。現在不少地方已經開始重視起了「節約用水」這四個看似簡單,可是一當做起來難上加難的字了。小學語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與水資源有聯系的課文。讓學生懂得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防止水體污染,養成不隨便浪費水的好習慣。
㈩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火
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教師要善於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態文明因子,找到滲透點和結合點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一、 巧妙點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
教材涉及生態文明的內容,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語匯積累、品詞析句、理解課文等方面入手,適時地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比如,低年級語匯積累教學應把生態文明教育貫穿滲透其中。我們常見的獅子、熊貓、大象、老虎、熊等動物,生活在籠子里,它們為什麼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們自己的家園里?教育學生愛護動物,保護生態文明,思考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面對教材中無數縱橫交織的生態文明教育契機,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仔細體味,自然地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於教學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 相機熏陶,讓學生在自行感悟中提升
第一,欣賞「插圖」,直觀形象。小學語文插圖多達幾百幅,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例如,教學《桂林山水》,利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清澈的湖水,翠綠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樹影。美麗的景色在學生心頭喚起的感覺,會產生愉悅之情,並慢慢沉澱,使之產生保護美麗大自然的願望,這就強化了生態文明教育。第二,欣賞朗誦,感知形象。小學語文課文都是編者從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篩選出來的文質兼備的上乘佳作,如《三亞落日》《草原》《黃果樹瀑布》等,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態文明教育課文。教學時,可播放配樂朗誦,讓學生通過聲音感受自然景觀的美麗,引導學生認識只有生態文明保護得當,自然的美麗才能得以永恆,使學生在熏陶中深刻感悟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第三,自我朗讀,內悟形象。加強朗讀,能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會收到良好的生態文明教育效果。如教學《長城與運河》《迷人的張家界》這類課文,要指導學生在朗讀中,用贊美和喜愛的語氣讀出自己對大自然、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進而提升他們保護生態文明和自然資源的情感。
三、 有意運用,讓學生在反復實踐中養成
課上,在課堂練習中運用。課堂練習,除了鞏固所學知識,也可有意設計生態文明教育滲透其中。如第八冊有個看圖討論練習,除了復習相關句型造句外,可引導學生仔細觀看畫面:青山,綠水,嫩草,舒坡;沙灘野餐,水裡游泳;試飛航模;海鷗低旋。要求學生再造一句,勾畫一幅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的和諧共處圖來。這樣的訓練多次反復進行後,學生必然會得到生態文明教育,形成重視生態文明的意識,養成注意生態文明的習慣。課後,在拓展延伸中運用。一方面,可通過寫作練習有意訓練。另一方面,可通過活動安排反復實踐。小學語文雖有不少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但其深度和廣度還需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來補充。可把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有意安排在活動中,把學生的視野引向更廣闊的課外天地,來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培養學生保護生態文明的社會責任感。
小學語文教學,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外教學活動,都可以滲透生態文明意識。只要我們能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精心挖掘教材的生態文明因素,選准滲透點和結合點,研究滲透技巧,增強滲透效果,就能促進全面的生態文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