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教師教育敘事

小學教師教育敘事

發布時間:2020-11-24 11:55:22

1. 小學語文課題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是什麼小課題自己做的!

小課題研究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課題就是我們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小課題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課題,由教師個人或幾個人合作,能在短期內取得成果的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研究是教師的必備素質,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小課題研究一般有以下四個步驟。
一、選定課題
選定題目是課題研究的關鍵。題目決定了研究的深度、廣度、意義、內容和過程。選題不可盲目草率。一般的思路是發現問題——查找資料——分析問題——確定課題。選題存在一定誤區:越時髦越好;越熱門越好;越大越好。其實,時髦的、熱門的、大的不一定是對的、好的。小課題研究的特點是熱中求冷,同中求異,小題大做。選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途徑:
(1)從教育教學的問題及困惑中選題
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教師天天置身於教育現場,這是教育問題的原發地。比如: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怎樣提高學生作業的效率;如何讓課堂教學既開放又有序;如何對待學生間的差異等。教師可以從自己感到不很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去選題,長期積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來建立自己的「問題庫」。
面對諸多的實際問題時,教師究竟該選哪一個問題作為小課題進行研究? 這要從值得研究的問題的價值和緊迫性方面考慮。當問題成為困難時,教師需要分析問題的主要表現與原因是什麼。繼而查閱資料、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教師關注、追蹤、分析某個教學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成為課題。如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主要表現在沒有掌握所學內容,解決的辦法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習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個課題:促成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策略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發現課題
教師之間的切磋與交流是小課題的來源之一。交流可以開闊視野,讓教師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學情況,這樣,教師自身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可能會被激發出來,逐步形成小課題。
(3)在理論學習中反思出課題
在閱讀學習中,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時時注意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對自己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或經驗進行解讀和分析,使有價值的問題或經驗在聯系、解讀中逐漸清晰起來。
(4)從學生的反應中尋覓課題
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反應,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與學生交流,更好地發現學生現實的需要,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同時,挖掘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價值的小課題。
(5)從已有成果的應用研究中歸納課題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將他人研究的成果應用於自身的教育實踐。這類課題由於是學習他人的成果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體實施,比較適合年輕教師。一般要從教師自身感興趣的他人成果選題,但必須注意可操作性。
(6) 總結經驗形成課題
教師結合自己的興趣,對自我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分析及總結,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這有助於幫助教師發現自己的教育教學亮點、成功之處,促進教師個性化發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這類小課題一般適合已經具有一定教學實踐的骨幹教師去研究。
(7)創新工作生發出課題
這類小課題往往需要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教師教育科研素養要求比較高,因此比較適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師去選擇。研究的取向主要為發現新規律、探索新方法、闡述新關系。
二、制定方案
確定課題以後,首先進行課題論證。即對課題的意義、課題的內容、課題的現狀、課題的效益以及課題的可行性等進行分析研究。然後確定課題研究的目標、過程、內容和方法(形成假設),寫出課題研究方案。小課題研究,教師不一定要撰寫詳細、規范的研究方案,但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研究目標和內容,明確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必須有一個清晰的、具體的研究思路。最後填寫課題研究「評審表」,申報有關部門批准。
課題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內容,:1.課題的表述(課題名稱);2.課題涵義(研究對象與范圍);3.研究的目的和意義;4.研究的內容;5.研究的方法;6.研究的步驟;7.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8.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9.經費預算與設備條件要求。
三、實施研究
實施課題研究是實踐研究計劃的過程,是課題研究的核心部分。教師不但要明確課題研究的途徑,更要注意課題研究的方法。教育課題研究的方法很多,這里特別強調文獻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研究過程要充實、切實。及時搜集、整理、保存原始資料。這將成為教師撰寫論文最生動有力的素材。要特別注重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對細節的反思與改善,可以提升教學實踐水平。要注意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實踐,反復修正。小課題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實效。立足於教師個人的特點、興趣和愛好,著眼於解決問題,改變思維方式,轉變行為方式,服務於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服務於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要注意與同事間的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尋求專家引領。同時,管理者要注重課題研究操作的個性化。鼓勵教師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開展研究。
四、表達成果
結題論文(報告)是課題研究過程和結果的總結性文件。撰寫結題論文是提升課題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小課題研究成果表達方式很多,例如:論文、教育敘事、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實在講述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產生新體會、新發現、新認識,進行新思考。
結題論文的一般格式如下:
導論部分
導論是其正文的起始部分,導論的撰寫要簡明扼要地闡述以下內容:研究問題的來源,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義;研究的內容、方法、過程和階段,以及研究中需要交代的問題
正文部分
正文是課題研究報告的核心部分。其表現形式多樣,可根據需要而確定。通常採取以下格式:
1、問題的提出
問題的提出在研究報告至關重要。為什麼研究這個問題(或為什麼確定這個課題)?主要背景是什麼,研究現狀怎麼樣,擬解決的關鍵性問題有哪些?創新點是什麼?這一部分對這些問題都做出回答。可以說,課題立項是否有重要價值,通過問題的提出就可以判斷出來。
問題的提出主要包括三大要點:一是背景,二是原因,三是基礎。
2、課題研究的設計
課題研究的設計主要說明課題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研究假設,主要內容,研究目標,研究的對象和方法,研究的指導思想與原則等。
3、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
這部分要寫出課題研究過程的實施步驟和具體研究情況,把研究過程中獲得的第一手材料和感性認識,通過比較、分析、歸納和進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體現課題研究的進展歷程。
4、課題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這部分主要包括課題研究的結果、結論與分析。結果應當包括成效、成績和成果。撰寫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研究結果作為客觀事實呈示出來。這部分力求圖文並茂,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有創新之處,具有一定影響和推廣價值的成果。
5、課題研究的反思
課題研究的反思是課題研究報告正文的最後部分,主要敘述課題研究中還有哪些問題還沒有解決;在研究產生的新的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對未解決的問題提出某種的設想和探索性意見等。
附錄部分
附錄部分是指附於文後,與研究報告有關的引文注釋、參考文獻和原始資料(如文章、調查報告、文件、圖表、資料、問卷內容、測驗題目等)。

2. 如何發揮農村小學校長在教學工作中的引領作用

1、創設氛圍,創造條件,強化教師教學成就感
營造一個寬松、開放的成長氛圍,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很大幫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及時向教師傳遞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挑戰和要求,使教師產生來自於教育改革、課程改革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校長要搭建平台,引導教師撰寫教學反思、教育隨筆、教學論文,把教學實踐中的得失成敗上升到理論高度,並積極推薦優秀文章在各種刊物上發表。對教師的成果進行宣傳展示,無疑是他們擴大影響的「快車道」,是提高工作熱情的「助推器」。讓教師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自豪感和內驅力,增加每位教師的成功機會。俗話說:「表揚用喇叭,批評用電話」,對於教師取得的成績,校長不妨「小題大做」,大張旗鼓地宣傳展示,因為教師看重的往往不是物質獎勵,他們更看重精神鼓勵,「名聲在外」和「聲名遠播」會讓他們頓覺「風光無限」。
2、建章立制,規劃目標,引領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考慮長期發展,制定本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規劃,落實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要求。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組建指導小組把脈問診,幫助青年教師根據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三年規劃」來制訂自己專業發展三年計劃,採取各種切實有效的措施,為教師「充氧」「加油」。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要求教師工作學習化、學習生活化,做一名學習型的教師。要求教師每天看網、寫博,與名師進行交流,與專家進行對話。每學期免費為老師購買幾本書,如朱永新的《新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等等。要求教師認真學習,做好學習筆記,隨時寫下心得體會,定期進行沙龍研討,只有培養教師廣泛閱讀的良好品質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吸納千家之精華,「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學中才能厚積薄發。
3、搭建平台,提供條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一是積極參加外出培訓和校本培訓,拓展教師專業知識。為了讓教師有親歷和名師面對面學習的機會,學校應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做法。「走出去」聽名師的課,感受名師的教學魅力。但多數情況下,農村學校的校外培訓因時間、經濟等問題學校不可能把所有教師都送出去學習,而教師在成長過程中面臨教學實踐中的困境切實需要解決。面對客觀現實,要求外出學習歸來的教師完成三個一:一篇學情報告、一節匯報展示課、一份教學反思,這就使更多的教師共同分享了外出培訓的收獲,使一人的外出學習惠及更多的人,提高培訓效益。校本培訓是提高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可持續性發展的有力保障。定期舉辦學校公開研討課、教學研討會,積極承辦學區、市等各級各類教學研討活動,為教師創造公開教學、公開研討、公開辯論的機會。搭建平台,優課展示、定課研究、同課異構,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開發校內教師教育資源,促進教師的合作、探究、交流,有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打造研究型教師隊伍。
二是課題研究,提升教師科研能力。課題是教育實踐和教育認識進一步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教師之間就最為關注的教學問題進行研討,可以不斷地發展教師個人的教學思想和反思個體的教學的行為,理性地回答教學中的「是什麼、為什麼、怎樣辦」的問題,從而將實踐經驗提升為有價值的理論認識。教師在課題的選擇、設計、研究和結題一系列活動過程中,能夠依據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思考,進行研究,自覺地加入到學習和研究的行業,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實踐者和創造者。
三是專家引領,激發教師職業追求。首先是借力,即藉助專家、學者的力量進行專業引領。聘請省、市級專業研究人員來校講座、作專題報告、教學現場指導以及教學診斷等,來提升教師的理論素質,加快專業發展。通過專家引領,「我上先行課,你在後邊學」。把專家引領和支持青年教師「走出去」參加各類培訓學習結合起來,有效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培養出本學校的名師。其次是充電,即派骨幹教師、管理人員外出學習、培訓,接受新觀念、新方法。再者是壓擔子,即給青年教師開學習菜單、任務工作單,指導練五功,以學促練、以教促練、以訓促練、以研促練、以賽促練,促進青年教師迅速成長。
四是同伴合作,修煉教師業務素質。把骨幹教師培養、名師培養有機結合起來,發揮骨幹教師的傳、幫、帶、作用。推行青年教師培養結對子制度,把有經驗的中老年教師與青年教師結成對子,指導、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才。以教研組為單位通過案例教學分析、同伴觀摩課研討、章節說課討論、同課異構等方式,積極倡導「合作教研」、「自主教研」、「開放教研」,教師之間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專業切磋、協調和合作,共同分享教育教學經驗,共同分享教育教學資源,互相學習,彼此支持,使教師在互補共生中成長,彼此在互動、合作中成長。
五是自我反思,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自我反思是教師與自我的對話,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積極倡導每人每周寫一篇教育敘事,每兩周寫一篇教

3. 農村中小學教師如何撰寫教育敘事

學清教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過程、感想或啟示、想法建議等。

4. 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怎麼提出問題的教育敘事

好的課堂提問能有效調控教學程序,提高教學效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要精心醞釀提問內容,注重目的性、啟發性、趣味性、預見性和難易程度;要准確把握提問時機,問在關鍵處、問得靈活、注意火候;要合理安排提問對象,遵循目的性原則、量力性原則、寬廣性原則;要靈活運用提問技巧,形式要多樣、語言要明確、態度要自然、要有一定的等候時間等等;要有效處理提問結果,尊重學生、善待錯誤、盡量讓學生證明答案。 1、課題提出的現實依據 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教師們經常運用的教學手段。准確、恰當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由於諸多原因,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差的問題顯得相當突出。教師隨心所欲地提問,問題欠思考力或太過玄奧,課堂上存在低效提問、無效提問的現象,甚至出現不良提問和失誤提問。大部分老師在問題提出後,急於求答,對於答不出的學生,不善於啟發答問的思路,點評答問的得失,全由教師一人包辦。有些教師不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忽視對問題的精心設計和組織;提問的技巧、時機掌握不夠好;忽視學生的提問導致學生不會或不敢提出問題等等,嚴重的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通過提問可以使想法更清晰生動、迅速激發想像、刺激思維、誘發行動。」所以在當今數學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主動探究等教學模式的背景下,要激發學生高層次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我們就必須運用各種不同的提問策略,使提問追求高品質的思考,促進課堂的有效交流。 2、課題提出的理論依據 ①我國傳統「啟發式」的教育理論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精闢地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離不開啟發誘導,提問在課堂教學諸因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5.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敘事論文怎麼寫

教師教育敘事
這些的文章幫忙,是還可以幫助完善而已的。幾號需要的呢 ?

6. 中小學教師如何撰寫教育敘事——校本研修專題之三(上)

它是當今世界課程改革背景下廣泛流行的一種教育科研方法,近十年來也頗受我國教育界關注,一線教師和研究者也樂於使用。但是對於農村學校尤其小學教師來說,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其原則、特點、操作策略如何?它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隨筆、教育論文、教學案例等幾種文體的寫作有什麼不同?究竟怎樣的教育敘事才是優秀的?為此,本人不揣淺陋,再談校本研修專題之二——教育敘事——的撰寫,以便釐清,有裨益於同仁。 一、什麼是「教育敘事研究」概念(一)敘事與教育敘事「敘」是敘述,「事」即故事。合言之,敘事(narrative)就是陳述人、動物、宇宙空間各種生命事物身上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情。教育敘事(narrative in ecation)是從文學敘事遷移到教育研究領域中的一種方法。教育敘事就是「講教育故事」,講述敘事者親身經歷的教育故事。它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二)教育敘事研究將敘事研究運用於教育領域,就是教育敘事研究(narrative research in ecation)。最初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教育研究領域,經過80年代加拿大的幾位課程學者的大力倡導,至90年代末開始引起我國教育研究者的關注,並被逐漸運用於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研究中。教育敘事研究又稱「教育故事研究」,是由研究者(「我」,多數情況下是參與行動研究的教師本人,下同)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自己研究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其實它是自己對自己的研究,「是一種平民的思維和話語方式」。除了敘述之外,還要進行反思、評析,是「講教育故事+反思或評析」。它是研究者採用「講故事」的方式「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實質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即「以敘事的方式反思並改變自己的生活」。 因此有人認為,教育敘事研究就是敘事化的教學反思。由於教育敘事研究是為改進教師的日常教學生活而進行的「行動研究」,因此也有人將它稱為「敘事的行動研究」。可見,所謂的教育敘事研究,簡單地說,就是指以敘事的方式開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過對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師生活和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和分析,發掘或揭示內隱於日常事件、生活和行為背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中發現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宏觀上,它還能以此改進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以更鮮活的形式豐富教育科學理論,促使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更加完善和靈活。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開展這種研究活動就叫教育敘事研究,若將教育敘事研究活動撰寫成論文,就稱為「教育敘事研究報告(ecation narrative study)」,人們習慣將兩者都簡稱為「教育敘事」。如《安慶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手冊》中規定的「教育敘事」這一文體其實就是指「教育敘事研究報告」;本文標題亦然,後文中除大、小標題之外有時也簡單稱為「教育敘事」。二、教育敘事研究的理論策略既然教育敘事研究對象是教師的教育活動,那麼它必須具備「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與分析」的內容和特點。(一)教育敘事研究的內容1、學習理論、積累經驗。學習有關教育敘事理論——理論支撐,這是研究前提,也是激發教師智慧的源泉、提升敘事研究的奠基石。積極關注教育經驗、關注學生每一天的發展變化,注重教育敘事的方法研究與運用。2、研究教師的教育活動。研究教師的教育思想,尋找教師生活故事中所蘊涵的教育理念。研究教師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教育活動,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並由此帶來教育的整體升華。3、研究教師的教育對象。研究學生的認知與情意特點、人格特質,研究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身心規律,研究學生感興趣、常思考的學習活動等。(二)教育敘事研究的分類與層次根據不同的視角可將教育敘事研究分成不同的類型。1、教育敘事研究的類型。根據教育行為涉及對象,分為教學敘事、生活敘事(管理敘事或德育敘事)和自傳敘事;根據教師行為,分為生活敘事、思想敘事、課堂敘事;根據敘事主體,分為個體敘事和群體敘事、自我敘事和他人敘事;根據敘事內容,分為教育行為者的思想敘事、教育活動敘事、教育行為對象敘事。2、教育敘事研究的層次。一個完整的教育敘事應包括敘述事件、反思事件和升華事件三個方面。據此,教育敘事研究也就相應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情景層(對教育、教學過程和細節的描述);二是經驗層(對情景知識的討論,對教育、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和反思);三是理論層(情景中的具體經驗在更大的教育、教學范圍內的普遍性意義和價值,如啟示、經驗、教訓)。(三)教育敘事研究的特點華東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鄭金州指出:「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特點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其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教育敘事研究最顯著的特點,是以教師自我反思將教育實踐與教育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1、敘述過去的教育故事:敘述故事內容是實際發生、已經過去的教育故事。敘述者既是說故事的人,也是故事中的角色。2、故事情節完整曲折:敘事談論的是特別的人和特別的沖突、問題,或使教育生活變得復雜的事情,是有曲折的情節、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富於戲劇沖突。3、故事人物形象具體:特別關注敘述者的親身經歷,不僅把作者自己擺進去,把寫作的對象從知識事件轉換為人的事件,而且採用「心理分析」技術,對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行為作出解釋和合理想像。4、教育理念是歸納出來的:教育理論、教育信念是從過去的具體教育事件及其情節中歸納出來的,而不是演繹的。(四)教育敘事研究與相近文體的區別1、與教學論文的區別:表述方式上,教學論文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展開論證;教育敘事是以敘事為目的,通過故事說明道理,以記敘為主,兼有說明和議論。思維方式上,教學論文寫作一般是演繹思維、從抽象到具體;而教育敘事則屬於歸納思維,方式相反,從具體到抽象。2、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的區別: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好的教育教學思路,寫在教之前,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教學過程的說明或表述,是預期、不是結果;教育敘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學事件的反映,寫在教之後,是事實、是結果。教學實錄與教育敘事都是描述教學情境,但內容的詳略、描述的角度又有不同:教學實錄有聞必錄,它記錄整個過程的全部內容;而教學敘事則依據不同的主題有所選擇,甚至只是過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斷。3、與教學案例(研究)的區別:教學案例與教育敘事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現,但兩者又有不同:教育敘事敘述的只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個案;而教學案例則是教學的整合,在教育敘事的基礎上,以某個核心主題為對象,可選取若干個有典型意義的、不同角度的教學故事進行研究、反思和討論,是宗案。4、與教學隨筆的區別:兩者共同點是敘述教育情境,夾敘夾議,反映個人的思考。但教學隨筆寫作形式比較靈活,通常對教學活動有感而發,自由灑脫,屬於感性化的教育故事式的散文;而教育敘事所敘述的教學事件必須有典型性,蘊含一定的教學理念、教育思想,反思也較深刻,其理性色彩濃厚,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能於平常中見深刻、於細微處見精神。三、教育敘事研究的操作策略教育敘事研究的操作過程其實就是研究者的具體設計並實施的過程。(一)確定研究問題教育敘事研究是有「教育」意義的問題:一是研究者對該問題確實不了解,希望通過此項研究獲得一個答案;二是該問題對研究者來說具有實際意義,是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二)選擇研究對象選好對象是確保研究順利實施的前提。需要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互動與合作。研究者要有靈敏的「嗅覺」,能細致入微地把握研究環境、研究對象;研究活動要得到被研究者的認同、理解與合作。(三)進入研究現場這是研究者獲取真實資料的直接來源。現場觀察教師的生活,理解教師做法的背景,進而把握教師的行為、觀念所賴以產生的深層原因。要善用慧眼發現和搜集鮮活的故事,並做好現場筆錄(有人形象地稱為「鋼筆錄像」),及時轉化為教育故事文本。(四)開展觀察訪談為獲取更多的信息,需圍繞研究問題開展觀察訪談。觀察力求客觀,避免「先見」或「預設」的干擾,要求研究者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親和力;訪談力求開放,使被訪者能輕松思考並回答問題,以確保研究自然、真實。(五)整理分析資料從實際出發,力圖創設現場感,既要淋漓盡致地展現真實的教育生活,又要剖析現場各種信息,解析故事現象所隱含的重要價值。研究者應注重從所收集的大量資料中尋找出「本土概念」,即被研究者經常使用的、用來表達他們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凸現研究的「個性」特徵,彰顯研究報告的「個性」。

7. 撰寫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案例」,要求包括教學設計和學習案例兩部份,請問這學習案例部分應該寫些什麼

給你復制了一點兒,你可以「網路一下」,網上還是有很多的
一、教學案例撰寫的意義
1.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使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
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典型記錄,也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真實體現,因此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是教師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
二、什麼是教學案例?
四種說法: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展開全文一、教學案例撰寫的意義
1.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使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
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典型記錄,也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真實體現,因此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是教師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
二、什麼是教學案例?
四種說法: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學校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典型事例和疑難問題,案例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教師在處理這些問題時的行為、態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例證。教學案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偶發事件、有意義的、典型的教學事例處理的過程、方法和具體的教學行為與藝術的記敘,以及對該個案記錄的剖析、反思、總結。案例不僅記敘教學行為,還記錄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反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它既有具體的情節,過程,真實感人,又從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的高度進行歸納、總結,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諦,予人以啟迪。可以說,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具體教學情景的故事。在敘述這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三、教學案例的特點
1、案例與論文的區別
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看,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
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來看,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2、案例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的區別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四、教學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謂背景,即是向讀者交待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紹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和條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環節,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場景,是提供給讀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資料,如所在學校的情況、個人的工作背景、事件發生的起因等。
2.主題
每篇案例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即這個案例要說明的某個問題,是反映對某個新理念的認識、理解和實踐,還是說明教師角色如何轉變,教的方式、學的方式怎樣變化,或是介紹對新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和處理,等等。
3.細節
有了主題,就要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選擇最能反映主題的特定的內容,把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要特別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為人物的行為是故事的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面對同一個情景,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學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揭示這些,能讓讀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這個環節中,要講明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問題是什麼,問題可以和事實材料交織在一起。這是整個案例的主體,要詳盡地描述,展現問題解決的過程、步驟以及問題解決中出現的反復挫折,也可以涉及問題初步解決成效的描述。
4.結果
案例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某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解決了哪些問題,未解決哪些問題,有何遺憾、打算、設想等。以「問題」為主線,有矛盾、沖突甚至「懸念」,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
5.評析
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表明對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的看法和分析,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評析可以是自評,就事論事,有感而發,也可請專家點評、深化。通過對背景、問題、解決問題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總結利弊得失和啟示。
五、 教學案例的特點和撰寫要求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典型性,不要事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與教案和教學設計相比,教學案例是課後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反應,寫的是結果。而教案和教學設計是教師在課前完成的實施教學過程的「藍本」。
與教學實錄相比,教學實錄是對教學過程的完整描述,而教學案例是對教學情境作有選擇的描述、記錄和點評。
4.撰寫的教學案例要有價值性。
通過對教學情境的描述、反思,既能提升自己教學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又能為其它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一種有效方式。
定義: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情感在內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個教育情境的故事,在敘述一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作用:案例性事件在教師教學生涯中是層出不窮的,從清晨跨進校門到傍晚離開學校,都會有一些值得回味的事例。這些事件或事例完全可能以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教師把事件轉變為案例的過程就是一個重新認識這個事例、整理自己思維的過程。其作用其體表現為:①案例研究(寫作)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育教學經歷的機會;②案例研究(寫作)可能促使老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③案例研究(寫作)可以促使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化水平;④案例研究(寫作)為教師之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有效的方式。
特徵:①真實性——案例必須是真實發生的事件;②疑難性——案例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事件;③典型性——案例必須是包括特殊和典型案例問題的故事;④濃縮性——案例必須多角度地呈現問題,提供足夠的信息;⑤啟發性——案例必須是經過研究,能夠引起討論,提供分析和反思。
區分: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教育敘事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有研究統計,在老師反思的敘事研究中涉及的內容包括有:讀書感想、社會問題、學生教育問題、宏觀教育、現實生活、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等,而教學案例所敘述的故事主要應定位在教學研究上,包括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技能等,其案例問題則集中在教學、教學法、認知水平、情感與態度、教學背景等方面。

範例:
從「伯樂」與「千里馬」談起——《馬說》個性化閱讀課教學案例
案例背景
《馬說》是一篇寓言性質的雜文,文章借伯樂相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各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和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經過一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們多數掌握了文中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句式結構,疏通了文意,理解了文章蘊涵的寓意。
但我認為閱讀這篇文章既要重視研究文章呈現出的共性思想,還要善於調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嶄新的角度開拓更廣闊的思想領域,得出屬於自已的個性化感悟,從而體會到更多的閱讀樂趣。於是,我上了一堂《馬說》延伸課,要求學生從「伯樂」與「千里馬」談起。
案例描述
教師: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共同研讀了《馬說》,現在我請大家一起背誦課文。
(多數學生能夠准確背誦全文。)
好的,那麼現在請同學們一起回顧一下本文的寓意。
(學生回答。在上一堂課中已歸納出來,答案統一。)
我相信同學們讀了這篇文章後一定會有許多的感悟,那麼,就請大家從新的視角,進入新的思想領域,去獲得新的閱讀感悟吧!好,我們就從「千里馬」與「伯樂」談起。
「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同學們能否調動你們的積累,說一說你所知道的關於「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呢?
(學生討論)
學生發言:
XXX:《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到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說的就是「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
XXX:蕭何月下追韓信。
教師:非常好!這兩位同學說的是幸運的「千里馬」,他們遇到了伯樂,施展了自己的才華。那麼,是不是每匹「千里馬」都能遇到「伯樂」呢?假如你自認為是一匹「千里馬」但一直沒有遇到獨具慧眼的「伯樂」,你會怎麼做呢?
(學生討論,教師參與,請各個小組選派一名同學回答,歸納各小組意見。)
教師:同學們作為現代人,已經不會再有像「千里馬」那樣「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被埋沒的悲劇了,在沒有伯樂的情況下,你們不會坐等機遇的到來,你們會施展才華,創造機遇,毛遂自薦。
但是,俗語說「機遇只屬於有準備的頭腦」。你必須是一個真正的人才,才能最終得到機遇的垂青。你是人才嗎?現在就請同學們以我們所學過的文言文為依託,引經據典,談一談「人才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參與、引導)
學生發言:
XXX:從《愚公移山》中我明白了人才應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XXX:《愛蓮說》告訴我們人才要有「蓮」那樣高潔的品質。
XXX:《扁鵲見蔡桓公》中,扁鵲作為人才,在遇到桓侯的幾次「不悅」、「不應」後,他非但沒有想方設法去克服困難,反而選擇了「逃秦」之路,這是不對的。作為人才他應當善於發揮自身的作用。
教師:是的,真正的人才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一個富有才學的人。人才需要自己歷煉,也需要「伯樂」的成就。同學們再暢所欲言,聯系生活談談「伯樂」在選拔人才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學生討論。)
學生發言:
XXX:要有不同的衡量人才的標准。
XXX:「伯樂」選拔人才要多角度、多層次。
XXX:「伯樂」應該擦亮眼睛,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教師:好!從同學們的發言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敏銳的思維,感受到了你們對「伯樂」與「千里馬」的關注。「人才」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還將一代一代地延續,還將會上演更多更精彩的劇集。
今天,我們的討論就到這里。我相信,今天的這堂延伸課大家一定從中獲得了嶄新的閱讀感悟,體會到了更多的閱讀樂趣。請同學們在今後的閱讀中也像今天這樣嘗試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維去感悟文章,你將大有收獲。
案例反思
可以說這是一堂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實踐課。在這堂課中大部分的學生 能根據 老師的問題開動腦筋,調動積累,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活躍。
我認為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鼓勵學生像今天這樣,閱讀文章不要只停留在研究文章的共性思想上,而應該拓寬思維,聯系生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個性化的感悟。
我會將這種個性化閱讀指導課延續下去,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細心捕捉學生們閃現的靈光,創新的火花。收起

8. 小學勞技教學敘事

隨著「教師專業化」、「行動研究」、「校本研究」、「科研興校」、「反思性教學」、「教師成為研究者」等教育觀念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開始與大學教育研究者一起開展「合作研究」。在與中小學教師「合作研究」的過程中,不少大學研究者鼓勵教師留心收集自己的研究資料,然後整理成「教育論文」並爭取公開發表。中小學教師最初對「發表教育論文」往往很有興趣,熱心地請大學研究者幫助他們「修改」文章,大學研究者也很樂意提供這種「專業支持」。

可是,發表教育論文似乎並不能促進教師教育實踐的改進,也很難說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於是,經過較長時間的「合作研究」之後,合作研究中的雙方對這種以發表「教育論文」為目的的「教育科研」不免發生懷疑。

我們也曾與中小學教師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研究」,在我們的合作研究中,也曾遭遇過類似的尷尬。不過,在一次與教師對話的過程中,我們意外地發現教師在「謙虛」地承認自己「理論水平不夠,不會寫論文」的同時,他們很善於講述自己經歷的教育故事。他們敘說出來的「教育故事」很真實,且令人感動。

於是,我們開始改變合作研究的策略,把合作的重點從原來的「給教師做教育講座」轉移到「聽教師講述自己的故事」。我們建議教師「講述」自己是否遇到了什麼教育問題或教育困惑,自己遇到這個教育問題的情境;問題發生之後,又是怎樣想辦法解決的,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是否發生了一些有意義的教育事件,是否有值得敘說的細節。

那次對話使我們意識到,教師做研究可以採用「敘述教育故事」的方式,我們甚至在某些合作研究中提出「教師做研究就是講教育故事」。在我們的合作研究中,不少教師很願意接受這種研究策略,並感受到「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對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的作用。

不過,我們也不斷地遇到中小學教師提出來的質問:敘述出來的教育故事是否算教育論文呢?

我們的解釋是:敘述出來的教育故事顯然不是教育論文,它毋寧說是一種「教育記敘文」,我們稱之為「教育敘事」。但又有誰能夠說只有教育論文才算是教育成果呢?

就實際效果來看,「敘述」包括口述和書面描述,教育故事對教師本人確實是比較有效的研究方式。如果教師引經據典地寫「教育論文」而對自己所發表的「教育論文」中的觀念並不相信的話,這種「教育論文」不僅不能說比「教育敘事」更有理論水平,而且簡直不能算是研究成果。相反,如果教師將自己遇到的教育事件敘述出來,這種敘述不僅可以啟示他人,引起共鳴,而且可以在自我敘述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並在反思中回過頭來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通過敘述教育事件來改進、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這才是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

基於這些考慮,我們在合作研究中常常建議教師以多種方式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們將這種研究方式稱為「敘事研究」或「敘事的行動研究」。敘事研究的內容包括教學敘事、管理敘事或德育敘事。由於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最日常的教育生活,所以,我們將教學敘事作為所有敘事研究的重點。

「教學敘事」即教師將自己的某節「課堂教學」敘述出來,使之成為一份相對完整的案例。為了讓教師有話可說,學校可以配合「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或稱之為「研討課制度」)個人將自己的這節「公開課」(或稱之為「研討課」)相對完整地記錄下來,使之成為一份「課堂教學實錄」。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為「用鋼筆錄像」。在我們與中小學老師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師將這個過程總結為「集體備課——集體聽課——集體討論——個人敘事」。

但「用鋼筆錄像」只是教學敘事的第一個步驟,這個步驟使「教學敘事」僅僅落實為一份「課堂教學實錄」。由於「課堂教學實錄」很難反映教師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後所引起的「教學改進」與「教學重建」,所以,我們建議教師可以「夾敘夾議」,將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以及對這一節課某個「教學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關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用「當時我想……」、「現在想起來……」、「如果再有機會上這一節課,我會……」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教學改進」、「教學重建」的考慮。在我們與中小學教師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師將這種「夾敘夾議」的方式稱為「插入」或「塗抹」,即教師將自己對本節課的感想「插入」到課堂教學實錄中,將自己對整個教育或相關教育理念的理解「塗抹」到相關的課堂教學實錄中。

之所以強調要配合學校的「集體備課制度」和「公開課制度」,主要考慮到這兩種制度有利於教師之間相互合作,而且經過集體備課和公開課之後,教師可以根據討論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討論中所發現的教學收獲與教學遺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學。

這種「教學敘事」的方式同樣適合於學校的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可分別稱之為「德育敘事」、「管理敘事」。比如教師可以將班級管理中發生的某些學生生活事件敘述出來,使之成為一份有教育意義的「班級管理敘事」。如果教師針對某個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蹤研究,那麼,這種「班級管理敘事」會顯得更有價值。同樣,這種敘事也適應於校本的行動研究。校本的行動研究或敘事的行動研究的基本理念是:第一,「敘述」其實是一種行動方式,如果教師不行動,如果教師不改變自己的教學,教師就無話可說。第二,教師「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實質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教師參與教育研究不只是為了發表教育論文,不是為了炫耀某種研究成果。第三,對大學研究者而言,與中小學教師合作研究,最好是「聽教師講述自己的故事」。

目前,寫教育論文是每個教師在成長過程中都要面對的事情,也確實有許多教師在寫論文的時候犯了難。教師到底要不要寫論文也引起過有褒有貶的爭論。本文作者提出的教師做研究要關注發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故事,並通過對這些故事的敘述去反思自己的教學,從而改進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而不是去寫那些有時是連自己也不理解的觀念性的論文。這種方式與其說是教育論文,毋寧說是教育記敘文。以此類推,可以提出教學敘事、德育敘事、管理敘事等等,在這些敘述中尋找那些有意義的細節,然後進行反思與分析。這也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9. 小學教師晉級的教育敘事怎麼寫

撰寫教育敘事研究應該說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應該是百花齊放,千姿百態,給人以啟迪和回味。以下幾點我認為要考慮的:
1、「教育敘事」必須基於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對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可以做某種技術性調整或修補,但不能虛構。
2、每個「教育敘事」必須蘊涵一個或幾個教學事件,即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某一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或發生的某一種意外的」教學沖突」。
3、由於它是對具體的教學事件的敘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節性和可讀性。它不同於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或「教案」),也不同於教學之後的「教學實錄」(或」課堂實錄」)。
4、每個「教育敘事」所敘述的教學事件必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蘊含一定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5、「教育敘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學事件之後獲得的某種教學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師忽視了教學事件之後導致的某種教學遺憾。
6、「教育敘事」的寫作方式以「敘述」為主。這種」敘述」可以是上課的教師本人在反思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第一人稱的語氣撰寫的」教學事件」。要盡可能地」描寫」教師自己在教學事件發生時的「心理」狀態,常常用」我想……」、「我當時想……」、」事後想起來……」、」我估計……」、」我猜想、……」、」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等等句子。此類心理描寫實際上是將教師的個人教育理念、個人教育思想滲透在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上,體現了教師在「反思」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時顯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個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敘事「必須有一個照亮整個文章的」主題」。這個「主題」常常是一個教學理論中已經在談起、討論的問題,這個」主題」是所敘述的教學事件中產生、蘊含著的,而不是將某個理論問題作為一個」帽子」,然後選擇幾個教學案例作為例證。
附教育優秀敘事一例:
教師要善於及時發現課堂中生成的問題
今天我聽了一節練習講評課,練習講評課到底該如何上這里暫且不說,我要說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善於發現問題實在是太重要了。
講的是閱讀初一下《未選擇的路》完成課文練習:
第二個問題是「請你說說關於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學生1: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
學生2: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學生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應該說學生回答得都很不錯,初一的學生能作這樣的回答,可見課外是作了精心准備。
接著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類共同的(理想)……(沒聽清楚)。老師一聽,覺得很陌生,於是就問:「是誰說的?」這個學生一時答不上來,下面是一片鬨笑聲。
我感到非常遺憾!
遺憾之一:是這一位學生沒有說:「是我說的」。我們的學生進入幼兒園起就灌輸要當聽話的好孩子,強調的是整齊劃一。這使我想起《讀者》20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護好你孩子的天賦》,文章通過對1979年中美小學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較,得出了一些簡單的結論:
美國:
1.每個學生無論成績好壞,能力優劣,都趾高氣揚,躊躇滿志……
2.小學二年紀的學生加減乘除還在掰手指頭,就整天鬧著要創造發明,想著把地球調個頭……
3.美國小學重視音體美,輕數學……
4.小學課堂幾乎處於失控狀態……
中國:
1.中國小學生課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後,老師發問才舉起右手……
2.中國有一種作業叫「家庭作業」……
3.中國把考試分數最高的學生稱為最優秀的學生,並頒發證書,而其他人沒有……
4.中國小學生起得很早,7點鍾的時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學生……
文章最後的結論是:中國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學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們的分數是世界上任何學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過去了,美國培養了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的科學文化遠遠走在中國的前面。
我們的學生就是不敢說「是我說的!」,缺的正是美國孩子那種自以為是的自信和躊躇滿志的敢說敢想;也許這位學生有這樣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說出口。難怪上海師范大學現代教學技術系研究生導師黎加厚老師經常說一句話:我們中國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在幼兒園的時候就被消滅掉了!
遺憾之二:是這位老師沒有鼓勵他說出來,更沒有阻止學生的鬨笑,或者對學生的鬨笑加以引導和討論。
教師沒有這種意識,一種鼓勵學生敢於發表不同意見的意識,這位學生的回答顯然與眾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創的,但與眾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師就要鼓勵他說出來是誰說的,如果說「是我說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準我們班裡將來會出一個或者幾個名人?誰敢說我們這位同學將來一定不是名人呢?我們從小就應該有這種自信,應該為這種自信鼓掌!這是一個多麼有發揮價值的問題。
教師也沒有對學生的鬨笑加以引導和討論,學生的鬨笑是明顯地傷害了學生,打擊了學生的自信,我們學生之所以不積極參與活動,不敢發表獨立的見解,很重要的原因不盡是怕教師批評,而是怕講錯了被同學恥笑,講對了是英雄,講錯了就成了被恥笑的對象,因此寧肯不說。即使從保護學生的自信與發言的積極性出發,教師也應該設法阻止學生的鬨笑,或者加以引導討論,讓鬨笑者明白這位學生的可貴之處以及自已的不是。
可惜我們這位教師沒有這一種意識,由此看來,教師最可貴的是要善於及時發現課堂中生成的問題。記得一位偉人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教師教育敘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