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職稱〔2013〕4號《省職稱工作領導小組關於印發江蘇省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資格條件的通知》第二十七條
根據我的理解,你參加成人高考師范院校的數學教育專業或者自考數學教育專業,找到就其中的專業主幹課考試過關可以了。當然,最好全部過關,拿學歷證。建議拿到手後復印所有考試科目考試成績。僅供參考,以省教委、省人事廳解釋為准。
⑵ 浙江試點義務教育學校城鄉同步課堂工作安排是怎樣的
2018年8月5日,為進一步促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浙江省教育廳印發《浙江省義務教育學校「城鄉攜手、同步課堂」試點工作方案》,確定22—30組學校先行試點。
(二)確定試點學校、制定試點方案(2018年8月-9月)
1.確立實驗學校(2018年8月-9月初)
全省確定22-30組學校先行試點,每組試點由縣域內結對的城鄉2所學校組成。要求杭州、寧波、溫州分別確定小學、初中各2組學校試點,其他設區市分別確定小學、初中各1組學校試點。鼓勵各設區市增加試點學校。
2.制定試點方案(2018年8月-9月初)
開展前期研究,分別制定「城鄉攜手 同步課堂」管理工作指南、教學工作指南和技術環境建設指南(試驗稿)。
召開試點工作動員會議。召集試點學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及下屬教研機構、教育技術部門負責人會議,研究制定各個試點方案。
3.教師培訓和完善技術環境(2018年9月)
培訓各試點學校開展同步課堂的學科教師,指導各地完善試點學校開展試點班級的技術環境。
(三)開展試點工作(2018年10月-2019年6月)
各試點學校正式開展「同步課堂」教學實驗,積累實驗資料,總結試點經驗。
試點領導小組加強日常工作指導,涉及試點的所有縣(市、區)均落實省、市教育部門兩級聯系人員,每月定期到點上指導試點工作。試點所在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要親自聯系試點學校,加強統籌協調;縣(市、區)教研機構和教育技術部門要落實試點學校聯系人,加強業務指導。各試點學校要成立由校長牽頭的工作小組,建立城鄉試點學校協調聯動機制,每周召開試點工作例會,總結工作進展經驗,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
(四)總結和推廣試點經驗(2019年6月-9月)
召開試點工作總結會議,推廣成功案例,制定出台《關於浙江省義務教育學校「城鄉攜手、同步課堂」工作的指導意見》。召開現場推進會議,開展種子學校校長、教師培訓。2019年9月在全省全面推廣。
⑶ 如何有效組織管理綜合實踐活動
手頭恰好有個類似的材料,共享給你,但願不影響原作者的版權,因為我也不知作者是哪位
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幾點認識
在新一輪課改中,「綜合實踐活動是新型的課程,它體現了課改的鮮明特徵,是對傳統教育理念、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是本次課改的熱點和亮點。
我區從2002年9月始進入國家級試驗區,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的課程,還處在實驗探索階段,需要研究探討的問題很多。目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已經成為中小學共同關注的焦點。如何根據學生發展的水平,學校管理現狀和教師實際情況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談談自己幾點認識。
一、 以勞動技術教育為切入點,實施綜合實踐活動
在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把原中小學生活與勞動、勞動技術教育學科統稱為勞動與技術教育領域,作為國家指定的四個學習領域(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之一,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如何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四大塊內容有效地開展起來,成為各校課改的難點。
勞動技術教育自從1981年列入國家中學教學計劃以來,走過了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有好些地方取得了一定成果,建立了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專用的學生實習基地或勞技室,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以勞動與技術作為切入點來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是可行的,體現課程改革繼承與創新,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勞動技術教育倡導的以勞輔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溢美、以勞促創新,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思想和作用,勞動技術教育的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再強化它的生成性和創新性也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四個特徵。當前,對學校來說有一支技術實踐能力較強的勞技教師隊伍,特別是勞動與技術教育兼有原有的學科課程特點也有活動課程特點,使它成為四個指定學習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
以勞動技術教育作為操作平台,在勞動與技術實施指南中指出它是以作品的製作為載體,把「研究性學習」引入其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去整合其它學習領域,使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內容更豐滿、更豐富、更有實用性和拓展性。勞動技術教育基礎比較好的學校,在引入「研究性學習」時可把作品的製作過程,從怎樣做,變換成為什麼這樣做;有什麼辦法把作品的質量做得更好。通過這樣的引入,使學生有主動探索尋找資料,創新的過程,也使學生在選擇「研究性學習」操作項目時,也有所依據,不感到茫然或手足無措,學校容易管理,教師心理有底,逐漸摸索適應,也不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學習負擔,又能符合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以「勞動技術教育為載體,並以此為切入口,多領域相互融合」的實施方案,是新課程體系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初級階段」,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相互融合的實踐定會大大推動課改進程向更高級階段發展。
二、以活動課程(興趣小組)為基礎,實施綜合實踐活動
90年代以來,為適應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競爭的需要,針對中小學教育存在的弊端,全國各地開展了教育實驗,大膽進行了課外興趣小組,第二課堂等實驗研究。每到周六(或其它固定時間)一所學校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按學生志願參加的興趣小組全面開展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在90年代中期不再為活動而活動,而逐漸被規范成一種課程——活動課程。把國家課程分為三大板塊: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確定了具體的活動課程目標,學科課程目標以單一的學科能力的培養為核心,而活動課程目標以綜合能力(主要是學生動手能力、交往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經過幾年的努力,部分學校已形成了自己特色,建立了比較能勝任的教師隊伍。
活動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總體目標(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動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和綜合實踐活動的特徵(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生成性)相比較,活動課程具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礎性。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對活動課程的延伸、重組與提升,提出更高的符合時代的要求。因此各校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中,充分利用原來活動課程(興趣小組)的資源,引進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理念,改造原來的活動課程(興趣小組)的教育模式,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穩步的發展。
三、任課教師的配置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關鍵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學習領域,要求擔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具有很高的素質,而高素質綜合實踐活動的不足,困惑著各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我們注意到省級實驗區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及課時安排中綜合實踐活動在初中階段的課時總量排在各學科課時總量的第二位,而其它學科的課時在相應的減少,一方面說明國家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視,另一方面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配置的壓力更大。
如何配置綜合實踐活動任課教師是實施課程目標的關鍵,我們在實施進程中,建議學校做到「班級固定、年級協作、學校協調」。
班級固定:就是明確每一個班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任課教師,並進行相應的管理,是提高課程效率的重要措施。如原擔任勞技課的教師可任綜合實踐活動課專任教師並負責統籌。
年級協作:就是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要以年級為單位,把一個年級的教師相對組織起來,(同時可補嘗由於其它學科因課時減少而不足的工作量),共同參與課程的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完全由學生的活動構成;活動小組由幾十個甚至幾個學生組成。一個班級幾個或十幾個小組同時進行活動,光靠一個專任教師是不夠的。在某一個班級進行活動的時候,整個年級的相關教師都應該參與到課程當中來,以解決人員不足的問題,並發揮教師各自的專業優勢。學科是單一的,活動卻是綜合的。
學校協調:就是指學校要設立研究和協調綜合實踐活動的專門機構和人員,以保證綜合完成活動的有效實施,為每一個班級,每一個年級活動開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關系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課程,校本課程是由學校開發的課程,它們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興趣、愛好,他們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學習內容和方式,學習目標、內容的選擇的主體是學生,且沒有固定的教材。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社區發展的需要,學校的特色,學生(大多數學生)的興趣而自主開發課程,它有確定的目標和內容,有專門的校本教材(如原有的鄉土教材),學生學習目標、內容的開發主體是教師。
2、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具有開放性;隨著每一個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也隨著過程取向變化而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會在這個進程中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其活動的目標和內容具有生成性。校本課程有確定的教材,一所學校最多也只有近十本校本教材,它們的課程目標和內容具有確定性,雖然,它們教學目標和內容可按學生的需要進行調整,但也是針對大多數學生。
3、綜合實踐活動在開展進程中,某一個活動小組的組成人數在幾十個(大多數)時,這時,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形成相當於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在組織教學中,參加某類的校本課程的人數很少時(幾個人),這時,校本課程的教學形成可相當於綜合實踐活動。
五、綜合實踐活動與綜合學習活動的區別與聯系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目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它的教學目標就是「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動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檢,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在新的課程結構中它是獨立的課程。
綜合學習活動是指某一學科課程內綜合活動,而學科課程主要是向學生傳授人類經驗積累中的精華,學科課程的內容側重昔時信息和間接經驗並以讀書為主要方式。強調終結性評價,側重於考察學生學習的結果,開展學科課程的綜合學習活動,目的是為更好地完成學科內容的教學,服務於學科內容。
學校在組織學生進行「綜合學習活動」中不能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混為一談,我們認為,學科「綜合學習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完全屬於兩個系列,應該得到非常明確的區分。
1、學科類綜合學習活動是在特定的學科知識體系學習中展開的,所展開的活動內容都與其相應的學科領域直接相關。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是面向學生的生活,面向實際、面向社會,它不具有特定的學科知識體系,盡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各類學科知識,但它不受體系化知識框架的局限。
2、學科類綜合學習活動的目的,必須以掌握系統的學科知識為基礎,同時發展和促進學生在某一特定學科領域的能力及綜合素養。對學生有一個最基本的目標要求。而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於滿足學生的個性需要。它的目標要求由活動的過程取向決定。
3、學科類綜合學習活動的學習方式往往具有鮮明的學科特徵:如科學課程中的綜合學習活動大都以觀察、實驗、製作為主,而社會、語文等課程中的綜合學習活動則以調查和各種形式的表達為主。而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方式則因活動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多樣化的特點,隨活動過程的取向所決定,它不受學科特徵的局限。
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類綜合學習活動,從課程結構上看,它們屬於兩個序列的活動。但學科類的綜合學習活動有時可以轉化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內容。從整個課程教學中看,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關系。共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它們的總目標是一致。
六、領導重視、制度的到位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穩步發展
從新一輪課改中,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是新開設的國家級課程,它既無教材、參考書,又無能適應綜合實線活動課程教學的大量教師,目前也無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標准,現在只有靠領導重視,制度到位,才能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穩步發展。
十幾年前,勞技教育和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同樣遇到了很多困難,教師缺乏,技能低下,學校領導不夠重視等。經過十幾年來領導的重視,每年在暑寒假對勞技、科技教師採用請進來,或「能者為師」的形式進行不斷培訓,經常性組隊或觀摩全國、省、市各類比賽,造就了一支技術過硬的教師隊伍,現在能在全國、省、市「三模」、「風箏」比賽中獲得很好的成績。制度到位,促進勞技課教學、科技活動健康發展。在區級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督導中,勞技教學和科技活動有比較大的份額,督促和引導學校開展勞技教學和科技活動,規范了學校的教育。學生在勞技和科技活動中成績突出的,與學生的中考學業成績及學校的督導分相掛鉤;在初中階段,學生在省、市、區勞技或科技獲獎都能有相應的加分。這樣促進了學校、教師、學生開展和學習勞技教育、科技活動的積極性,有利於勞技教學和科技活動的穩步發展。
現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教師所涉及的教學內容更廣、更雜、課時更多,更需要領導的重視,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開展新課程理念、各學科知識和技能等全方位的教師培訓;用學校教育教學水平評估機制督促學校按國家課程設置課時安排,開足開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生聯系生活,認識自然、社會和自我開展的活動,活動的目標和內容由活動的取向所決定。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中,特別是初期,教師、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與自己生活相關、有利自己綜合實踐能力提高、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活動中去。年級組、學校、縣(區)級應組織各種活動,通過學生的演講、表演、探究、作品、競賽等表現自己,對部分取得成績的學生,學校、區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政策上加以肯定,在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業成績評價上,各種評選、選拔及中考中以獎勵加分。這些活動的開展應以基礎廣泛、經常性、平等,且要體現學生親自動手和通過努力體現才能的項目。活動的開展對班級、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示範和引導輻射作用。
我認為領導的重視、政策的到位,學校、教師、學生必將會認真對待綜合實踐行活動課程。也能彌補綜合實踐活動在學生學業評價中難以統一命題測試的不足,將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穩步的發展。
⑷ 成人高考的報名條件
問題:成人高考從報名到畢業需要多長時間?
回答:1、拿到畢業證的年數分析:
第一、成人大專分為全日制脫產和業余、函授三種。
第二、全日制脫產(就是不上班,光學習,像那些高三考上大學的學生一樣天天在學校學習)的正常學習年限是2年,也就是說你入學後需要讀書2年才能獲得畢業正。
第三:業余、函授一般是上班的人學習的,也就是邊工作邊學習,通常需要2年半到3年才能拿到大專正。
第四:所以幾年才能拿到畢業正關鍵要看你就讀的是全日制脫產還是業余、函授。
第五:考上大專後,必須參加各們課程的學習、考試,等全部課程都通過了(60分以上),就可以申請畢業,拿到畢業正,所以必須考試才能領證。
2、畢業證
(1)畢業證是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修完學校所安排的全部課程並成績合格,達到畢業條件,由辦學單位頒發的用於證明學習經歷的書面憑證。
(2)是學生在學制規定的年限內通過學習,修完教學計劃所安排的全部課程並成績合格,准予畢業,由辦學單位頒發的用於證明學習經歷的書面憑證。
(3)畢業證書基本記載項一般有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畢業時間、學制、畢業專業、發證時間、證書編號、學校公章、學校鋼印、校長名章等。
今年成人高考報考人數激增,出現了搶考位、搶為學位的現象,快人一步學習,才能被擇優錄取,考上名校!
如果您已經決定要提升學歷考文憑,建議大家先選好學校與專業,參加助學計劃,現在開始看教材,看線上課程進行備考。
助學計劃包含助學大禮包:備考教材+線上輔導課程+一對一報考咨詢服務,前50名僅需299元,考過可抵扣學費,考到一定分數可獲得全額學費獎學金,免費上大學!
點擊鏈接即可報名,先到先得:
⑸ 中小學教學人員(初級)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大綱的模塊指南
模塊1 開始培訓的准備(4學時)
(一)目標
1.了解此次培訓的主要模塊、過程、方法,需要完成的任務及應取得的成果。
2.了解教師與學員、學員之間的交流方式,利用技術建立課上和課下的多種交流渠道,體驗正確交流方式的重要性,為後續模塊的學習做好准備。
3.掌握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意義及作用。
4.形成學習小組,在小組活動中體驗協作學習的過程;在對個人活動、小組活動評價與反思的過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識。
(二)任務
1. 互相認識,形成融洽的師生、生生關系;
2. 介紹培訓模塊、方式和最終學員需要提交的成果的形式;
3. 檢查和准備每個人的軟硬體設備;
4. 建立個人文件夾。
(三)教學活動建議
1.本模塊對於保障整個培訓課程的順利實施具有導向性作用,要注意觀察學員,引導他們從心理、方法和技術上做好各種准備。
2.組織學員相互認識,讓學員嘗試利用技術進行課堂和課外的交流,體驗各種交流方式的不同。
3.要努力使學員理解培訓的方式、成果要求、評價形式等,並達成共識。個別學員的困惑或不同見解可以在全班范圍內適當組織討論,重在參與和體驗,不要簡單地給出結論。
4.要充分利用學員已有經驗,重視學員獨特體驗,使學員形成自己的觀點。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1(相互介紹+討論)
(1)培訓教師與受訓學員的自我介紹與相互認識。
(2)了解培訓的方式及主要內容模塊,了解培訓的評價方法。
(3)了解利用技術手段進行交流的重要性及方式。
2.師生互動2(案例觀摩+閱讀+講解+討論)
(1)案例觀摩。
(2)介紹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意義及作用。
(3)進一步了解新課程標准所採用的教育觀及學生發展觀對教育技術運用的影響。
3.自主活動1(操作+思考)
(1)檢查培訓中用到的相關軟硬體。
(2)建立作業文件夾,檢查作品檔案袋。
(3)建立自己的電子郵箱,留存教師、學員的電子郵箱地址,嘗試與教師及學員進行交流。
(4)思考自己的選題,用電子文檔記錄下來,存入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作品檔案袋)中。
4.小組活動(共享+討論)
(1)形成學習小組,為小組命名,組織組內交流、共享、互幫互助。
(2)在小組內介紹自己的選題意向,並征詢小組成員的意見,記錄小組成員對自己選題的建議。
(3)完成此次小組活動記錄文檔。
5.自主活動2(評價+反思)
(1)參考提供的小組活動評價模板、小組活動中的個人行為評價模板,評價此次培訓中的小組活動及個人活動。
(2)反思本模塊的培訓,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2 編寫教學設計方案(4學時)
(一)目標
1.掌握教學設計的定義及其作用。
2.掌握教學設計方法的一般過程及關鍵環節。
3.運用教學設計方法初步完成一份教學設計方案。
(二)任務
1.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學設計實踐。
2.觀摩所提供的教學設計方案,結合教學設計方法分析其優缺點。
3.參照本模塊中提供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完成所選內容的教學設計方案。
(三)教學活動建議
1.本模塊強調案例研討對學員教學設計實踐的啟發效果,通過案例的比較分析,理解學習教學設計的作用以及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對教學設計方法和實踐的指導作用,不要糾纏概念。
2.重視學員對自己經驗的反思,鼓勵學員以開放的心態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感受,通過正反案例,使學員在處理已有經驗和新知識、自己的理解和他人的經驗等交織的過程中,加深對教學設計方法的理解。
3.重視對各種教學策略的體驗。在體驗中,幫助學員理解和掌握各種教學策略的概念和方法。
4.為學員提供教學設計實踐的便利條件,包括評價的參考標准以及活動過程模板,但要引導學員突破模板的束縛,鼓勵創造性地運用過程模板。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閱讀+講解+討論)
(1)教學設計的定義及其作用。
(2)觀摩教學設計案例。
(3)教學設計方法的一般過程。
(4)教學設計方法的關鍵環節。
2.自主活動1
(1)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學設計實踐,填寫反思記錄文檔。
(2)分析教學設計案例的優缺點,填寫案例分析表。
(3)閱讀本模塊中提供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選擇適用於自己選題的模板。
(4)基於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初步完成選題的教學設計方案。
3.小組活動
(1)在小組內共享反思記錄表,討論後概括教學設計方法的特點及注意事項,形成一份小組作品。
(2)參考本模塊提供的小組作品評價模板,評價小組作品。
(3)在小組內介紹各自的教學設計方案,征詢小組成員的意見,記錄小組成員對自己選題的建議。
4.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參考教學設計方法的特點及注意事項,思考並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方案。
(2)將修改後的教學設計方案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3)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3 教學媒體的選擇(4學時)
(一)目標
1.掌握各類教學媒體在學科教學中運用的特點。
2.結合案例了解各類媒體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支持作用。
3.分析演示型教學媒體的特點,選擇所用的教學媒體並分析其運用形式。
(二)任務
1.概括出各類教學媒體在本學科教學中運用的特點。
2.觀摩所提供的教學案例,分析案例中各類媒體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支持方式。
3.用文字編輯軟體中的表格或電子表格軟體列出所選擇的演示型教學媒體,並分析其運用形式。
(三)教學活動建議
1.本模塊旨在建立技術是幫助學與教的工具的正確媒體觀,強調不同媒體的不同教學特性和使用范圍,要發揮媒體的綜合優勢,強調合理運用,不盲目追求技術的先進性。
2.要強調動手實踐,要求學員在操作體驗的過程中,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總結教學媒體的應用特點及其對教學的支持方式。
3.通過對正反案例的對比分析,使學員從不同角度理解媒體的運用特性,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掌握媒體選擇的原則。
4.要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概括的媒體選擇原則,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制訂的媒體應用表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閱讀+案例觀摩+講解+討論)
(1)各類教學媒體的特點。
(2)案例觀摩,掌握分析案例中媒體對教/學的支持作用的方法。
2.自主活動1
(1)基於以上學習,概括出各類教學媒體在本學科教學中的運用形式及特點,對在教學中所能用到的媒體加以標注,填寫媒體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記錄表。
(2)觀摩學科案例,分析案例中媒體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支持方式,填寫媒體運用分析表。
3.小組活動
(1)在小組內共享自主活動中的第一項,討論後概括出媒體在本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方式及特點。
(2)在小組內共享媒體在學科中的運用記錄表,討論後概括出媒體在本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方式及特點,形成一份小組作品。
(3)在小組內共享媒體運用分析表,討論並形成一份小組作品。
(4)與小組成員討論,如何在自己的選題中運用演示型教學媒體。
4.自主活動2
(1)基於以上的活動,用文字編輯軟體中的表格或電子表格軟體,列出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所選擇的演示型教學媒體及其運用的方式,將此表格添加到上一模塊完成的教學設計方案中,並將修改後的文檔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2)將小組活動中形成的兩份小組作品整理成電子文檔,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3)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4 教學資源的收集與整合(一)(2學時)
(一)目標
1.了解教學/學習資源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2.掌握常見教育資源的類型及運用策略,掌握選擇教學資源的基本原則和實施策略。
3.了解資源與媒體的聯系與區別。
(二)任務
1.列出能為本學科教學所用的資源類型、工具及其運用策略。
2.基於自己的教學設計或選題,選擇所要使用的各類資源。
(三)教學活動建議
1.注重使學員形成正確的資源觀。要明確教學資源不僅要支持教,更重要的是支持學;要注重多種教學資源的運用,既要重視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也要重視其他渠道的資源利用。
2.重視正反案例的對比分析,注意既要採用同一學科不同應用形態的教學資源運用案例,也要採用同一應用形態的教學資源在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的案例,使學員多角度、多層次理解教學資源的運用特性和應用原則。
3.要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概括的教學資源應用原則及其注意事項,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制定的教學資源應用表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應用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1(思考+討論)
(1)有哪些形式的資源可為教育教學所用。
(2)不同類型資源的作用有什麼不同,如何才能綜合其優勢。
2.師生互動2(思考+閱讀+講解+討論)
(1)教學資源應用於教學過程的優秀案例觀摩。
(2)教學/學習資源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3)常見教育資源的類型與運用策略。
(4)選擇教學資源的基本原則和實施策略。
3.自主活動1
(1)列出在你所教學科中所用資源的類型、工具。
(2)列出你在運用各類資源、工具時的策略。
(3)列出資源在運用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4.小組活動
(1)在小組內共享上述三項內容,討論後形成一份小組學習作品,並在全班內共享。
(2)參考本模塊提供的作品評價模板與小組活動評價模板,評價小組作品。
5.自主活動2
(1)基於以上的小組活動,思考在選題規定的教學活動中所要使用的資源與媒體,用文字編輯軟體中的表格或電子表格軟體列出並說明運用的形式,將文檔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2)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5 教學資源的收集與整合(二)——信息技術技能(8學時)
(一)目標
1.掌握收集教學資源的方法。
2.能夠對收集的文本、圖片、聲音、動畫等資源素材進行簡單的加工與處理。
(二)任務
1.運用收集資源的方法,基於自己的教學設計,選擇、收集所要使用的各類資源。
2.運用文字處理工具對收集的文本資源素材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
3.運用圖片處理工具對收集的圖片資源進行截取和改變大小、亮度等簡單的加工處理。
4.運用音頻處理工具對收集的聲音資源進行截取、增補、去噪音等簡單的加工處理。
5.運用網路下載工具將動畫下載到本地機,並插到自己的文本中。
(三)教學活動建議
1.增強學員積累資源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學員注重平時資源的積累,包括收藏優秀網址、素材庫以及平時瀏覽網頁時收集一些好的素材,分類存放以備教學之用。
2.注意分享中小學教師已有收集資源的體驗,使學員從中掌握資源收集的小技巧,提高資源檢索、下載的效率。
3.通過案例使學員理解不同格式素材的質量和教學特徵,掌握基本的分辨能力和恰當選取素材的能力。
4.突出素材處理工具常用、實用的使用功能,注意不同學科的不同需求。既要教會學員掌握一些基本的工具、使用技巧,更要重視引導學員學會運用軟體工具的幫助功能,學會上網搜索常用軟體工具等,力求知識遷移和自我提高。
5.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概括的教學資源的應用特性,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收集的教學資源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1(思考+討論)
(1)在日常教學中有哪些收集資源的方法?
(2)在學科教學中,常用的資源類型有哪些,各類資源的教學運用效果如何?
2.師生互動2(思考+討論+閱讀+操作)
(1)觀摩收集各種類型的教學資源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所包含的資源類型。
(2)收集資源的方法。
(3)介紹資源收集的常用軟體。
(4)運用各類簡單的多媒體加工與處理軟體,對收集的各類資源素材進行簡單加工處理。
3.自主活動1
(1)基於以上的學習活動,思考在選題規定的教學活動中所要使用的資源類型,用文字編輯軟體中的電子表格軟體或表格列出並說明運用的形式,將文檔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2)基於自己的選題,參考教材附錄中提供的搜索引擎、資源站點、學科網站,收集教學設計中所要使用的資源素材。
(3)記下本學科比較好的資源網站地址,並添加到收藏夾中。
(4)利用相關的資源加工與處理工具,對收集到的資源素材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使之更好地應用於學科教學。
4.小組活動
(1)利用本模塊中提供的資源站點評價量表,完成對某一學科站點或資源站點的評價。
(2)在小組內、全班內共享好的學科教學站點、優秀資源站點。
(3)在小組內展示處理過的各類資源,征詢小組成員的意見。
5.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優化修改自己的資源素材。
(2)將修改後的資源素材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3)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6 教學資源的收集與整合(三)——信息技術技能(10學時)
(一)目標
1.了解教學資源的呈現類型,了解教學資源呈現的設計方法。
2.掌握運用簡單的課件製作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的方法。
3.了解運用簡單的網頁編輯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的方法。
(二)任務
1.基於自己的教學設計,設計教學資源的呈現方式。
2.利用演示文稿設計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
3.觀摩並分析如何利用網頁設計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
(三)教學活動建議
1.通過案例分析使學員理解不同呈現方式的資源對教學的支持方式的不同,並能夠分析自己的教學需求以及教學資源對具體教學環節的支持方式。
2.要使學員樹立合理運用資源的意識,力求能以簡單的技術實現必需的教學功能。
3.開發工具的教學中,要尊重學員的意願和已有基礎,以教學功能的實現為目標,不嚴格規定使用哪一種軟體,但可以建議學員使用通用性的軟體,以便共享資源。
4.促使學員形成記錄學習過程的意識,建議他們把學習中碰到的問題、心得隨時記錄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關注學習過程的自我反饋和自我指導。
5.學員開發教學資源課件的過程中,既要重視對學員的個別化指導,更要強調學員之間的合作和互幫互助意識的培養,重視應用自我評價、小組評價以及教師對小組團隊集體評價。
6.在強調學員自主探究、開發教學資源課件的前提下,為學員提供必需的自主學習資源,同時要重視對具體操作方法的指導,教學上採用「由扶到放」的策略,重視變式練習的應用。
7.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討論、制訂的教學資源評價標准,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設計、開發的教學資源課件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案例觀摩+閱讀+講解+操作)
(1)觀摩各種呈現類型的教學資源案例,分析教學資源呈現的設計方法。
(2)運用簡單的課件製作工具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與整合的操作方法。
(3)觀摩並分析簡單的網頁編輯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的操作方法。
2.自主活動1
(1)基於學員的教學設計選題,完成對教學資源結構的設計,記錄在文檔中。
(2)利用相關資源開發與整合技術(簡單的課件製作工具、簡單的網頁編輯工具)完成教學資源。
3.小組活動
(1)參考資源評價的方法,在小組內討論資源收集與開發的注意事項,討論確定資源評價的量規。
(2)在小組內展示各自的教學資源,並征詢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
(3)以小組活動的方法評價每一位成員的教學資源。
4.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優化修改自己的資源。
(2)將修改後的教學資源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3)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7 形成完整的教學設計成果(2學時)
(一)目標
1.了解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作用,初步掌握設計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方式或方法。
2.能夠對教學設計方案及教學用資源進行反思與改進。
(二)任務
1.設計選題中的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方式或方法。
2.整理培訓過程積累的學習結果。
3.修改教學設計方案及教學用資源。
(三)教學活動建議
1.重視學員在以往教學實踐中應用評價理念和方法的經驗,強調通過分享理解各類評價的概念及其作用。
2.重視評價案例的資源建設。通過案例的研討、分析,使學員正確認識形成性評價促教、促學的作用,積累本學科在形成性評價實施方面的優秀經驗。
3.鼓勵學員對自己在培訓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反思,理解形成性評價對教學的啟發,掌握將形成性評價與教學活動相結合的方法。
4.通過分享和反思,促使學員明確教學設計和教學資源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正確的資源觀。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案例觀摩+講解+討論)
(1)觀摩教學設計成果的完整案例。
(2)了解形成性評價在教學中的作用。
(3)了解總結性評價的作用。
(4)介紹常用的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的設計方式與方法。
2.自主活動1
(1)參考案例中形成性評價的內容,在選題中制定出形成性評價的方法或方式,添加到教學設計方案中。
(2)參考案例中總結性評價的內容,在選題中制定出總結性評價的方法或方式,添加到教學設計方案中。
(3)整理前面各個培訓模塊中積累的個人學習成果材料。
(4)優化教學資源、修改完善教學設計方案。
(5)將完成的內容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作品檔案袋)中。
3.小組活動
(1)小組內展示各自的教學設計成果(重點是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資源),並聽取成員的反饋意見。
(2)以小組活動的方法評價每一位成員的教學資源。
4.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修改優化自己的教學成果,並保存在自己的作業夾中。
(2)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8 單元/主題的教學設計(7學時)
(一)目標
1.結合自己所教學科和具體的媒體環境,掌握教學單元/主題的教學設計。
2.掌握單元/主題教學所需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與開發的方法。
3.能夠對單元/主題的教學設計方案及教學用資源進行反思與修改。
(二)任務
1.完成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方案。
2.初步完成單元/主題所需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與開發(如果課時不夠,完成資源框架即可)。
(三)教學活動建議
1.重視案例資源的建設,強調通過案例觀摩與研討,使學員理解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的概念、作用以及與一節課設計的不同之處。
2.關注培訓後的應用情況,增強學員積極應用的意識,既要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現有條件可能存在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困難中的有利因素,選擇恰當的應對策略的能力。
3.為學員提供充分的學習支持,包括主題/單元設計參考列表、設計模板等,同時也要引導學員突破參考列表、設計模板的束縛,鼓勵創造性地運用。
4.主題/單元教學設計完整成果的完成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要注重學員對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理解和體驗,強調對方法的指導,要求完成教學設計方案,但不對成果做過高的要求。
5.要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理解的主題/單元教學設計要求,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完成的主題/單元教學設計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案例觀摩+講解+討論)
(1)觀摩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成果的完整案例。
(2)了解單元/主題教學設計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2.自主活動1
(1)完成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方案。
(2)單元/主題所需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與開發。
3.小組活動
小組內展示各自的教學設計成果,並聽取成員的反饋意見。
4.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優化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成果,並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2)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9 教學設計的實施與評價反思(5學時)
(一)目標
1.了解評價的一般方法。
2.掌握教學設計實施的評價方法。
3.在教學設計實施與展示的過程中,建立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緊密聯系的意識,並以此形成將所學的方法運用到今後的教學工作中的意識。
(二)任務
1.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的教學設計成果,基於組員反饋意見加以修改。
2.在全班試講、展示教學設計成果,分析討論該成果的優點及需要改進之處。
(三)教學活動建議
1.要充分尊重和發揮學員在教學設計成果評價方面的經驗和體會,通過研討了解教學設計成果形成性評價的方法及特點,理解教學設計成果評價對教學設計本身、教學實施的意義。
2.在展示和評價之前、之中,注重應用一些提高活動參與度的策略,並使學員理解並掌握這些策略。幫助學員合理評價他人,既強調欣賞他人,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又要中肯地提出合理化建議。
3.體驗和理解從設計到實施的關系,掌握根據教學進程的變化進行教學實施調控的一些基本策略。
4.發揮技術在教學設計成果評價、數據收集、數據統計、結果保存等方面的優勢,培養學員使用技術開展形成性評價的初步意識和基本能力。
5.注意利用所學知識更好地完成說課,提高說課能力。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1(思考+討論)
在技術條件尚不具備時,有哪些策略或方法可在教學中有效地運用教育技術?
2.師生互動2(思考+閱讀+講解+討論)
(1)評價案例分析。
(2)評價的一般方法。
(3)教學設計實施的評價方法。
3.小組活動
(1)在小組內學員每人展示一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的教學設計方案和教學資源,組內成員給出評價及修改意見。
(2)基於組內成員給出的修改意見,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成果。
(3)在全班內,以說課、試講的方式展示教學設計成果。
(4)在小組內,分析所展示的教學設計成果的優點,並指出其有待修改之處。
4.自主活動
(1)將自己的作業文件夾壓縮打包後提交,將作品檔案袋所有材料整理後提交。
(2)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10 培訓的總結與提高(2學時)
(一)目標
1.總結和鞏固教學成果;
2.分享學習經驗,形成長期堅持在運用中學習的情感和態度。
(二)活動
1.檢查自己的學習成果、發現問題;
2.對學習成果進行交流分享;
3.提出對培訓的改進建議,明確今後一段時間的個人學習和應用計劃。
(三)教學活動建議
1.運用在信息環境下涉及倫理道德問題的案例,使學員意識到正確對待網路安全和道德問題的重要性,增強學員對網路安全與道德問題的鑒別能力。
2.採用游戲性活動,使學員能夠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分享培訓體會、困惑以及對培訓的建議。
3.讓學員嘗試自擬訪談表或調查表,以獲取他人的反饋意見,並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他人的建議。
4.培訓的反思和評價要強調培訓全過程,關注培訓的理念、方式以及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教學和個人發展的啟示。
5.學習成果和學習計劃都是為了促進知識、技能在教學中的應用以及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在教學中要增強學員在應用中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教師專業發展的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思考+閱讀+講解+討論)
信息環境下的倫理道德與網路道德。
2.自主活動1
(1)檢查自己的學習成果。
(2)檢查自己在培訓的各模塊中任務完成情況與存在的問題。
(3)反思整個培訓過程,完成反思文檔及反思日誌。
3.小組活動
(1)組內討論、全班共享,如何把此次培訓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今後的工作中。
(2)列出你仍有的困惑,與小組成員、培訓教師進一步討論、交流。
(3)聽取小組成員、培訓教師對自己本次培訓的評價,吸取有益建議。
4.自主活動2
(1)思考如何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工具和方法,有效地獲取本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反饋意見及相關的數據資料,反思自己在接受培訓、實踐過程中的表現。
(2)結合自己心中尚存的困惑,制訂一個自己今後學習的計劃。
(3)評價本次培訓活動,提出培訓意見 。
⑹ 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試題常用的小組教學形式有哪些
有效教學互動的形式
有效互動不是任由教師控制、單向影響的活動。從師生互動的信息傳遞方式來看,有效的教學互動有以下三種形式:
1.雙向型
在這種互動方式中,師生之間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饋。在課堂上主要表現為師問生答或生問師答等的師生對話形式。
2.多向型
這種互動形式與雙向型互動不同的是,互動過程中除了師生之間有相互作用之外,學生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雙向流通。它強調信息的多向傳遞反饋。在課堂上的常見形式是:同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競賽等。
3.網狀型
在這種互動中,學生和教師構成一張緊密聯結的網,每位學生、每個老師都是這張網的一個結點。能夠牽一點而動全網,互動的輻射范圍非常廣。這種互動強調師生平等參與學習活動,信息全面開放,教師不再是唯一的學習源。這種互動的載體往往是大型的數學游戲或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的網上互動活動。
在實際教學中,這三種互動往往交織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學效果來說,在這三種互動形式中,雙向互動的效果比較差,多向互動的效果比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網狀互動。
「全員參與、平等信任、互尊互愛、自由溝通、情知相融、共同活動」是我們新課程所要求的互動的理想境界。
教學互動的組織實施一般按以下流程:
(一)互動的預備策略與方法
1.創設利於有效互動的環境
互動理論強調互動是人與環境的作用。因此,創建適於學生互動學習的物理環境(比如教室布置、座位安排、燈光、綠化等)和積極的社會心理環境(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實施有效互動的前提。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才會有一種安全感和愉悅感,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有效地開展各種教學互動。在互動中,教師要積極鼓勵互動、創設互動條件、消除互動障礙,努力培養學生樂於互動的態度。
2.預設互動:有效互動的支點
要切實搞好課堂教學互動,就必須要有互動預設。在課堂教學設計時,就要結合課堂教學目標、教材、學生實際、教法等,預設好如何互動引入?何時在課中互動?怎樣互動?在結尾如何互動?是否要延伸互動等問題。預設互動的要點是:「多預精用,彈性設計」。多預精用是指預設時多准備幾種互動方案,在互動的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要多元化,但在課堂教學時,要根據課堂實際,精挑細選地用。彈性設計是指根據課堂的多變性、生成性,在設計互動活動時要考慮「不同人的發展」而因人設計學習目標,考慮「不同人的認知」因人設計互動內容、互動形式。
(二)教學互動的組織策略與方法
1.疑問:有效互動的起源
問題是學生思維互動的發動機。課堂教學的互動往往就是始於問題、為解決問題而開展的活動。沒有問題的互動就像沒有油的發動機,最多隻是形式上的互動,沒有思維上的實質互動。問題又何來?通常是由教師來提。對教師提問來說主要是注意兩方面:怎麼提和提什麼。有效互動的提問重在引導,要避免大量的一問一答和一問齊答,這會造成互動范圍小、學習被動或互動失真,甚至造出「南郭先生」。提的問題要緊扣教學目標、要利於學生互動、要因人施問,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設問題情境。
2.對話:有效互動的重要方式
課堂教學是以對話為主要互動渠道的學習過程。所謂對話,是指師生基於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和傾聽而進行雙向溝通的方式。課堂上互動不起來,在很多情況下,問題就出在對話上。如何才能實現真實有效的對話呢?(1)人與人之間必須構建一種民主、平等的「你—我」關系。特別是教師要與學生保持觀念平等、人格平等,要盡量保護學生的創新靈性,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2)給學生平等的話語權。這要做到: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發表意見,允許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允許不同的學生發表意見。
⑺ 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