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五篇具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
1、《情況不同》2、《靠自己》3、《鯊魚與魚》4、《神跡》5、《釣竿》 6、《你不能施捨給我翅膀》 7、《頭魚》8、《習慣的力量》 9、《上帝施捨的天堂》 10、《孩子的答案》 11、《批評,原來可以如此幽默》 12、《批評與鼓勵》 13、《生命中最初的痛》 14、《兩種思維的碰撞》 15、《兩種思維的碰撞》
B. 教育案例和教育故事有什麼區別
案例一般是真實的,或者合理的、有正確答案的。
故事一般是瞎編的、虛構的,並非以提問方式結束的。
教育,教導育人。
教育故事,以一個故事敘述的方式教育人,以給人啟發。
教育案例,以一個真實案例敘述的方式教育人,有標準的答案參考。
C. 關於教育的典故和故事
1、高斯解數學難題
1796年的一天,在德國哥廷根大學,一個19歲的青年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例
行的兩道數學題,但青年發現今天導師給他多布置了一道題。第三道題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是要求
只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邊形。他沒多想,就做了起來。然而,青年感到非常吃
力。青年絞盡腦汁,感到自己學到的數學知識對解開這道題沒有什麼幫助。困難激起了青年的斗
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當窗口露出一絲曙光時,青年長舒了一口氣,他終於做出了這道難題。見
到導師時,青年感到有些內疚和自責。他對導師說:「您給我布置的第三道題我做了整整一個宵,
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栽培。」導師接過學生的作業一看,驚呆了。他的聲音都顫抖說:「這……真
是你自己……做出來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著激動不已的導師,回答道:「是的,但我很笨,竟然
花了整整一個晚上才做出來。」 導師讓他坐下,取出圓規和直尺,在書桌上鋪開紙,叫青年當著他
的面做這道題。青年很快就解開了這道題。導師激動地對青年說:「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有
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牛頓也沒有解出來,阿基米德沒有解出來,你竟然一個晚就解出來了!
你真是天才啊!我最近正在研究這道難題,昨天給你布置題目時,不小心把寫有這個題目的小紙條
夾在了給你的題目里。」後來,每當這個青年回憶這件事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
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我可能就無法解開它。這個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2. 陶行知的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了他,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陶行知到校長
室時,王友已等在門口准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並說:「這是 獎給你的,因為
你很准時,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說:「這第二顆
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接著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我
調查過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
良,並且有跟壞人做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
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行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因為
我正確地認識了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沒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3. 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
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
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
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
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4.陶行知喂雞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台,不慌不忙地從箱子里拿出一隻大公雞。台下的
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麼。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後按住公雞的
頭,強迫它吃米。可大公雞只叫不吃。怎麼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
里塞。大公雞拚命掙扎,還是不肯吃。陶先生輕輕地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
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
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
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台下一時間掌
聲雷動,為陶先生形象的演講開場白叫好。
5.朱熹讀書
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
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特別強調「循序而漸進」。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
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
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
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後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說:「學者
觀書,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就是說,讀書要
扎扎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扎實的學問。
(3)小學教師教育故事案例擴展閱讀:
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
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
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
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
性的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
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
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
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
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
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
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D. 班主任教育故事 怎樣正面引導教育孩子的案例
記得那是我走上教育工作崗位的第五年,班上有個學生叫徐偉,胖乎乎的,能說會道,是個挺可愛的男孩。可是在學習方面他給人的感覺就沒那麼好了,上課時思想老是不能集中,做作業時動作很慢,老是磨蹭磨蹭,而且不肯動腦筋,回家作業經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書寫相當潦草,小組長每天都向我告狀。於是,我找他談話,希望他能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學習為重,按時完成作業,知錯就改,爭取進步,爭取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他口頭上答應得好好的了。可他就是「勇於認錯,堅決不改」,他依然我行我素,毫無長進,每次我都要被他氣暈了,我的心都快冷了,多少次想想還是算了吧,或許他是根「朽木」。但又覺得身為班主任,不能因一點困難就退縮,不能因一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無法轉化而影響整個班集體,我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要盡最大的力量去轉化他!我把心一橫:不轉化你,誓不罷休。他無進步,或許是他沒有明確學習目的,沒有真正認識自己的錯誤,沒有真正要做個他人喜歡的人的思想。
為了轉化徐偉同學我採取了以下措施,我先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樹立做個好孩子的思想。於是我再找他談話,談話中:「你想改正錯誤嗎?想做一個討人喜歡的孩子嗎,你要怎樣做才好呢?」「我今後一定要遵守紀律,認真完成作業。」「那你可要說到做到喲!」「好!」後來,他無論是在紀律上,還是在學習上,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當他有一點進步時,我就及時給予表揚、激勵他。使他處處感到老師在關心他。他也逐漸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確了學習的目的,端正了學習態度。
為了提高他的學習成績,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個責任心強、學習成績好、樂於助人、耐心細致的女同學(朱倩)跟他坐,目的是發揮同伴的力量。事前,我先對這個女同學(朱倩)進行了一番談話:為了班集體,不要歧視他,要盡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幫助他,督促他使其進步。朱倩同學滿口答應,並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或、課堂時間幫助他。有時,朱倩同學也會顯得不耐煩,說徐偉不太聽話,不太樂學……此時,我就跟朱倩同學說:要有耐心,慢慢來。後來,徐偉同學取得進步時,除了表揚他,我還鼓勵他們說,這也離不開同學們的幫助,特別是朱倩同學的幫助。在同學們的幫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進步。他學習上更努力了,紀律上更遵守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成 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為此,我感到由衷的高興。我想,「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說得一點兒也沒錯,我們的孩子就需要用愛心和耐心去感化。
從這個教育故事我深刻的認識到,怎樣做一個好的班主任。
一、以人為本,愛心感化。
我們教育學生,首先要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座心靈相通的愛心橋梁。這樣老師才會產生熱愛之情。「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對於徐偉這樣的孩子,要敞開心扉,以關愛之心來觸動他的心弦。「動之於情,曉之於理」,用師愛去溫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說服他,從而促使他主動地認識並改正錯誤。
二、同伴相助,友情感化
同學的幫助對他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同學的力量有時勝過老師的力量。同學之間一旦建立起友誼的橋梁,他們之間就會無話不說。讓他感受同學對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學是自己的益友。讓他感受到同學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讓他在快樂中學習、生活,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無窮的快樂!通過同學的教育、感染,促進了同學間的情感交流,這樣在轉化後學困生工作中就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學生的行為,習慣,愛好及其落後的原因,從而確定行之有效的對策,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正確引導。因此,我就以愛心為媒,搭建師生心靈相通的橋梁。充分發揮學生的力量,安排一個責任心強、學習成績好、樂於助人的同學跟他坐,給予學習和思想上的幫助,從而喚起他的自信心、進取心,使之改正缺點,然後引導並激勵他努力學習,從而成為一個好學生。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個班主任應以賞識的眼光和心態看待每一個學生和每一個孩子,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也正由於有了老師對他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勵、寬容和提醒,才使他找回了自信。
E. 怎樣寫教育敘事故事和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F. 如何寫好教學隨筆,教學案例,教學故事
1.敘述事例引出想法
教育隨筆往往是由一個具體事例作為由頭。對這個事例的要求是:真實、生動、有新意。真實,就是事例必須是生活當中確實存在的,是自己所見所聞甚至是經歷過的,而不是隨意捏造的,或者道聽途說的;生動,是指事例有一定的故事性,而且比較有趣,或者有經典細節的,可讀性較強,不是那種平淡無奇的老生常談;有新意,指的是事例能折射出某種新的動向、新的意識,或者是一種新的現象的端倪。例如下面這個事例:
這是一次區級優秀小學語文教師語文教學課堂展示活動。第三位上場執教的是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她執教的課文是《董存瑞捨身炸暗堡》。因為是借班上課,上課伊始,老師為了調動情緒,活躍氣氛,她問學生「:你們最崇拜的是誰?」學生紛紛舉起了手,有的說崇拜球星羅納爾多,有的說崇拜影星趙薇,有的說崇拜棋王聶衛平……待學生講了一些崇拜對象後,老師反問:「你們猜,我最崇拜誰?」話音剛落,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老師崇拜董存瑞。」一聽這么整齊的回答,坐有近百位聽課教師的多媒體教室里頓時爆發一陣鬨笑。老師們為什麼笑?笑學生回答得巧妙?笑學生回答得整齊?恐怕都不是。本來,老師也許是要說崇拜董存瑞的,可是,這一陣鬨笑,使老師尷尬了,語塞了,她承認不行,不承認也不行。
這個事例無疑是新穎而有新意的。事例的敘述應該簡潔而不粗略,具體而不煩瑣,不要用籠統的概括,也不要用細膩的描繪。事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隨筆的價值。因此,精心選擇事例是寫好隨筆的第一步。引出事例後,可以說說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旁徵博引深入分析
事例的內涵總是多元的,往往可以從多方面來思考,產生不同的想法,但在教學論文寫作時, 不能想到什麼寫什麼,不能方方面面都寫,而是要抓住感受最深的、有新意的、最有現實意義的一點來展開。在這一層寫作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A.不要就事論事,只作簡單的判斷,說這個現象好或不好,簡單的判斷是容易的,但這是沒有說服力的。
B.要透過現象看實質,作深層次分析,挖掘出潛伏在現象背後的根源。例如有一篇《教學的尊嚴在於思想》的隨筆,在舉出事例後分析:「有些教師太聽話,他們規規矩矩照著課本教,他們不折不扣地按照參考書上說的辦,他們把課本和教參作為絕對正確的聖旨,不敢越雷池一步。為什麼會這樣謹小慎微、唯唯諾諾呢?分析原因,大概有三:一是他們以為這樣教就不會錯,保險,因為課本和教參就是這樣,如果說錯了,那也不是我的責任;二是他們以為這樣教,就能有效應對考試,考試的內容總是課內為主,課外是沒底的,課內是抓得牢的;三是這樣做省力,課本和教參里現成的,拿來就可用,不用動任何腦筋,而且誰也不會說」。這個分析,實事求是,很有說服力。
G. 有關於教師職業道德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題
1、一位學生在班裡丟了10元錢,班主任氣不打一處來,讓全班32名學生投票選「賊」,結果有2名學生入選。當2名學生要求拿出證據來,老師舉起手中的選票:「這就是證據!」
⑴班主任的做法對不對?為什麼?
⑵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應該樣做?
參考答案:
⑴班主任的做法是不對的。
⑵分析:該班主任對於「班級里學生丟10元錢」事件,採取了學生「投票」選「賊」的辦法,並以此作為證據來處理,這是侮辱學生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僅違背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也違反了教育法律法規,不僅給學生造成心靈上的傷害,也有悖於教師的職業形象。
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應該做到:①教師要模範遵守憲法及其他各項法律、法規,尤其是要帶頭遵守《教育法》和《教師法》等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堅持德法並重,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完全符合法制的要求和教師職業道德要求。②教師要學法、知法、懂法,自覺增強法律意識,全面履行教師的義務和正確行使教師的權利,並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學校、學生和自己的合法權利。
2、記得在一個寒冬的早晨,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同學們在上早讀,書聲朗朗。我剛到校,來到班上,手插在褲兜里,臉對著全班同學。這時,一個學生走進教室。我大聲說:「××,你為什麼又遲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聽到有人嘰咕:「……自己也遲到……」一個女同學正在向旁邊的同學使眼色,臉上露出不服氣的神情。我心頭一驚,正要發作的火一下子熄滅了。這事兒使我陷入深思。平時,一些看起來很細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於沒有重視,結果給了學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課上,有的學生被叫到前邊板演,寫完後隨手粉筆往台上一扔,沒有輕輕地放回粉筆盒;小幹部用教鞭敲擊講檯面要同學安靜下來……這不都是我的行為在學生身上的再現嗎?我感到,在學生面前,教師的一舉一動都要十分審慎。數十雙眼睛好像數十面明澈澈的鏡子,照得教師毫發畢現,不容你有絲毫的懈怠。
⑴案例中,教師扮演的是什麼角色?為什麼?⑵案情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參考答案:
⑴教師扮演了「學生楷模」的角色。
⑵分析:中小學生正處在成長過程中,教師對他們有一種自然的影響力和特殊的信任感,使學生表現出明顯的「向師性」,他們會把受自己尊敬和愛戴的教師視為效法的模範,「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的人格、品性、德操都能給學生起奠基作用。案例中的教師,在課堂上不注意小節,「自己也遲到了」、「隨手扔粉筆」、「用教鞭敲擊講檯面」等等,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卻給學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教師在學生面前,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他都在對學生進行示範。
⑶啟示:①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細節中,要對學生施加積極影響,消除消極影響。②教師是學生行為規范的代表,是學生效仿的楷模;教師要擔當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角色;③教師的榜樣作用,構成了一種不可缺少的「教育力」。教師要成為學生真正的楷模。
3、高中歷史課上,教師讓學生閱讀有關古希臘和中國古代神話的兩段描述,然後,提問:「從這兩段描述中,可以發現古希臘和古代中國神話有什麼不同?」
學生甲回答:「希臘神話有比較完整的系統,而中國神話比較零散。」
教師點評道:「這位同學的回答很不完整,哪位同學來補充一下?」
這時,甲同學羞得滿臉通紅,而班裡則是一片寧靜。
(1)教室里為什麼會出現「一片寧靜」?(2)請對老師的「點評」進行點評。
參考答案:
⑴教室里出現「一片寧靜」的原因是教師的點評不僅傷害了甲同學的自尊心,而且也對其他同學產生了消極性的暗示,挫傷了他們踴躍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⑵相對於小學生和初中生,高中生的自尊心更強,他們在課堂上能主動舉手發言的並不多。應該說學生甲通過自己的認真思考,總結出古希臘和古代中國神話的一個不同之處,是難能可貴的,應該給予熱情的鼓勵和肯定的評價。可是教師的點評,卻是一種否定性的評價,挫傷了學生甲和其他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學生回答問題不完整,是課堂上經常出現的情況,如果教師換一種說法:「這位同學經過認真思考,已經找到了古希臘和古代中國神話和一個不同之處,很好。大家再想想,還有沒有其它的不同之處?」這樣的點評對甲同學是一種褒揚,也必然能激勵其他學生繼續思考,踴躍回答,課堂教學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4、2002年2月,美國一所中學28名學生在完成一項生物課作業時,從互聯網上抄襲了一些現成的材料,被任課女教師發現,判28名學生生物課得零分。他們還將面臨留級的危險。在一些學生家長的抱怨和反對下,學校要求女教師提高學生的分數,女教師憤然辭職,學校有近一半的老師表示,如果學校要求老師改分數,他們也將辭職。教師們認為:教育學生成為誠實的公民比通過一門生物課的考試更為重要。社會上一些公司也要求學校公布這28名學生的名單,以確保公司永遠不錄用這些不誠實的學生。
⑴案情說明了什麼道理?⑵那位女教師為什麼要這樣做?
參考答案:
⑴案情說明了「誠實守信」教育的重要性。
⑵分析:案例中,學生抄襲作業是不誠實的表現,應當予以教育。但是採取何種方式進行教育?面對一些學生家長和學校要求提高分數的壓力,那位女教師憤然辭職,並得到了近一半老師的支持。這位教師不僅要求學生做到誠實守信,而且自己首先做到誠實守信,堅持原則,不給學生加分數。這位教師不僅能自覺按教師道德要求行事,認真履行道德義務,而且還能敢於與違背教師道德的人和事作斗爭,以強烈的道德責任感維護道德的嚴肅性和正義性,以自身正直的道德人格力量引導和感召學生和教師。
⑶這位女教師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
①誠實是一個文明有序的社會中人人必須具備的起碼品格。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正在成長中的學生,我們應讓學生先成人,再成才。教師的言行必須起示範作用,教育學生本分做人。
③ 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更是在教育學生如何做人。
③「教育學生成為誠實的公民比通過一門課的考試更為重要」。要讓誠實在整個社會形成一種風氣,必須從我們每個人自身做起。
5、在課間時,一個一年級的學生不慎在廁所里弄得將褲子、鞋子上都是糞便。張老師給她脫掉滿是糞便的褲子和鞋子,一遍遍給她清洗身體,並把衣服洗得乾乾凈凈。當這位學生接過衣服的時候,兩眼含著感激的淚水說:「張老師,您比媽媽還好。」這話一點兒也不誇張。不知有多少次,她給嘔吐的學生打掃臟物,給學生系褲子,擦鼻涕;又不知有多少次,她給學生買早餐,從家裡端來開水,給學生服葯,一連兩個月給患眼病的學生上眼葯,背著燙傷腳的學生上廁所,送回家。有多少家長拉著張老師的手說:「孩子交給您,我們心裡踏實。」
⑴請分析說明張老師擔當的角色?
⑵簡要談談你對這一角色的認識。
參考答案
⑴張老師扮演的是「家長代言人」的角色。⑵分析:案例中的張老師給學生清洗身體,洗凈衣服,打掃臟物,而且經常給學生買菜送飯,送水送葯,上學放學來回接送,真正做到了對學生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受到了學生及家長的愛戴。
⑶認識:
①教師與其他職業人員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教師要經常扮演慈母的角色。
②從學生角度來說,中小學生對教師的態度很象對自己父母的態度,視教師為長輩,充滿尊敬、依戀之情。從家長角度來說,他們已將管理、教育孩子的責任部分地移交教師,希望教師成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指導者和釋難者;同時也會要求子女聽從教師的教誨。
③教師對學生充滿熱情、希望和信心,不僅反映在學習上悉心指導,在生活和情感上無微不至關懷,而且還要反映在安全上給予保障。
★6、某校一位學生期中物理考試成績12分,讓學生自評時,該生給自己打了99分,於是老師在卷面上批示:
「你去死!」
指出該教師存在的錯誤,並進行原因分析和點評。
參考答案:
①這位教師犯了語言過失錯。
②案情中,這位教師認為,學生考試成績很差,卻自評打分很高,是公然做了手腳,不知羞恥;對老師是一種輕慢與冒犯,於是作出了「你去死」的不文明批示。這位教師有著強烈的「師道尊嚴」心態,學生稍有冒犯、怠慢就使教師出現沖過職業「底線」的不道德行為。現實中還有一種人際關系:教師訓斥學生,同事以至家長往往認為老師是「為孩子好」,表示理解與寬容,使得失去監督、獲得同情的。正是這種人際狀況使我們有些教師懲罰批評學生時,隨心所欲,甚至有恃無怨,以至變相體罰學生,這種行為應當予以糾正。
7、初中數學課上,老師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講完了規定的內容,老師問:「同學們,聽懂了嗎?」全班學生大聲說:「聽懂了。」老師又問:「誰還有沒有聽懂的地方,請說出來,老師再詳細講解一下。」張同學站起來怯生生地講了不懂的問題,老師認真做了解答。最後,老師說:「記住,今後要專心聽講啊。」
請對這位老師的教學行為發表評價。
參考答案:
①按照新課程理念,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學生自我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知識基礎不同,對教師的講授,有聽不懂的地方完全是正常的。
②案情中,教師認為學生有疑問就是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顯然是武斷的結論。老師看似不經意的一句「今後要專心聽講」,實際上是向全班學生傳遞了一個錯誤信息,那就是學生有不懂的地方肯定是上課沒有專心聽講,哪個學生原意戴上「不專心聽講」的帽子呢?學生有沒有聽懂的地方,本身就很難為情,是鼓足了勇氣才向教師請教的。
③教師的這句話,極有可能扼殺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的勇氣和自信;很有可能導致學生再也不敢承認有「不懂」的地方了,這對教育教學的順利開展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8、某班主任將一位調皮學生送到學校政教處,結果他的雙手被手銬拷在了辦公室窗戶的鐵欞上。請對學校政教處的做法闡述您的見解。
參考答案:
①案例中的教師以權沖「線」,是違法的行為,會對學生產生嚴重的傷害。
②政教處是負責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能部門,按照正常的情況,應該有的放矢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並積極與班主任取得協調,這是它的職責,也是職業的底線。案例中,政教處對待調皮學生不是採用耐心說服教育的方式進行教育,而是用對待罪犯的方式進行處置,把學生拷在辦公室窗戶的鐵欞上,這是對學生的合法權益的明目張膽地侵犯。他們把職責當成了權力,膨化「管」的手段,恃強凌弱,再加上歧視後進生的情緒化因素,便一時性起,無所顧忌,致使喪失了校規、校紀的約束力。
③案情告訴我們,作為「教師」職業的人必須承載起比普通人更多的道德義務和社會責任,社會的政治與法律也賦予了教師職業更多的權力和義務。教師心中要有職業「底線」。
9、天堂與地獄的差別
一個基督徒問牧師天堂與地獄之間有什麼差別,牧師把基督徒帶到地獄,看到地獄里有一口巨大的盛滿豐富食物的鐵鍋,地獄里的每個人都拿著一個長長的勺子去舀食物吃,但是勺子把太長,他們無法把食物送進自己嘴裡,結果只能空著肚子飽受飢餓的煎熬,望鍋興嘆。牧師又把基督徒帶到地天堂,看到天堂里仍然是一口巨大的盛滿食物的大鍋,人們手上也拿著一個長長的勺子,但天堂的人們卻沒有餓著肚子,而是在享受著豐美的食物,其樂融融。為什麼天堂的人這樣快樂?原來天堂里的人用長勺彼此喂對方去吃!這就是天堂與地獄之間的差別。(1)這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哲理?(2)請您談談對這個故事的理解。
參考答案:
①這故事告訴我們要建立「雙贏」的人際關系。
②分析:故事通過「天堂」與「地獄」的差別的比較,提示了人際關系。我認為:首先,人人互助就是天堂。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需求互惠的思考框架和心意。雙贏思維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和資源,而非你死我活的敵對式競爭。雙贏思維鼓勵我們共同解決問題,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信息、力量、認可和報酬的分享。其次,助人者自助!孤家寡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因而,一個人要想在自己的事業中取得成功,一定要廣結善緣,樂於助人,在幫助別人獲得成功的同時,自己也獲得成功——達到「雙贏」的功效!
③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團隊中教師必須本著雙贏思維,齊心協力,才能完成學校教書育人的重任;雙贏思維是教師之間協作的首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