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中小學教育教學大綱解讀

中小學教育教學大綱解讀

發布時間:2020-12-10 04:30:13

Ⅰ 牛津小學英語教學大綱是什麼

小學英語教學大綱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前言

外國語是獲取世界科技、文化等信息,提高民族科學文化素質,加強國際交往與合作的重要工具。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和21世紀對人才的需要,使外語成為我國學校教學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學階段是兒童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也是兒童發展接近外語本族語語音和語感的最佳時期。小學開設英語課,有利於激發兒童學習英語的興趣,打好進一步學習英語的基礎。學習英語,有利於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開闊兒童的視野,培養兒童的綜合素質。

一、教學目的

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基本的聽、說、讀、寫訓練,使學生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掌握一定的詞彙和最基本的語法知識,培養學生基本的日常會話能力以及拼讀、拼寫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喜歡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為他們升入中學繼續學習英語奠定初步的基礎。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二、教學要求

小學從一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共計六年。

小學一、二年級

5小課時/周×70周=175課時

小學三、四年級

4課時/周×70周=280課時

小學五、六年級

4課時/周×70周=280課時

(註:每小課時220分鍾;每課時=40分鍾)

小學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1)語音、語調輸入階段(一、二年級):聽說為主。

(2)語音、語調輸入和拼寫階段(三、四年級):繼續聽說,認讀、拼寫跟上。

(3)語音、語調輸入和讀寫並行階段(五、六年級):聽、說、讀、寫全面訓練。

小學英語通過六年的教學應達到以下要求:

一、二年級

(1)在課堂上,藉助實物、圖片、教師的動作與表情,能對教師用英語提出的要求作出基本正確的反應。

(2)能夠聽懂,並能根據實物、圖片、動作等,用正確的語音語調說出所學單詞400個左右。

(3)能夠背誦所學的兒歌,會唱所學的英文歌曲。

(4)能夠掌握最基本的日常交際用語(如Hello./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能夠進行簡單的對話(發出簡短的指令,作出簡單的陳述,使用簡單的疑問句以及對簡單的疑問句和選擇疑問句作出回答等)。

三、四年級

(1)基本能夠聽懂課堂用語。

(2)能夠按順序背誦字母表,並可以認讀、拼寫字母的大小寫形式,區分印刷體和手寫體。

(3)能夠用正確的語音、語調朗讀所學的單詞、片語和課文。

(4)能夠根據場景,用正確的語音、語調進行簡單的對話。

(5)能夠聽懂,並用正確的語音、語調說出所學單詞400個左右,並能夠拼寫其中所學常用單詞200個左右。

(6)能夠正確、規范地書寫大小寫字母、單詞和句子。

五、六年級

(1)能夠聽懂課堂用語,基本聽懂題材熟悉、難度淺於教材課文、語速為每分鍾80詞左右的聽力材料。

(2)在能夠用正確的語音、語調朗讀所學的單詞、片語和課文的基礎上,掌握所學重點單詞、固定短語和基本句型的基本用法。能夠用正確的語音、語調說出所學單詞400個左右,能夠拼寫所學常用單詞250個左右。

(3)能夠在所學語言知識范圍內進行日常會話。

(4)能夠閱讀與教材課文難易程度相當的原版簡易圖畫故事。

(5)能夠書面回答與課文有關的問題,能寫便條式的、以雙方信息交流為主的英語。

(6)理解以下時態: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和be going to表示的將來時。掌握所學規則動詞的詞形變換。能識別所學實義單詞的詞性。

三、教學內容

為達到上述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小學階段應教授下列幾方面的內容:

(一)字母表

(二)基本語音、語調

(三)詞彙

1.接觸(聽、說、認讀)1200個左右單詞和一定數量的短語和習慣用語。

2.拼寫450個左右常用單詞。

(四)語法

1.名詞 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名詞的數、專有名詞、所有格。

2.代詞 人稱代詞的主格、賓格形式,物主代詞的形容詞性與名詞性形式,指示代詞,不定代詞,疑問代詞。

3.數詞 100以內的基數詞和序數詞。

4.介詞 詞彙總表中介詞的用法。

5.連詞 詞彙總表中連詞的用法。

6.形容詞 作定語和表語的形容詞。

7.副詞 詞彙總表中表示時間、地點、方式、程度、疑問的副詞的用法。

8.動詞

動詞的詞類: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連系動詞、基本的情態動詞和助動詞(be,do,have,shall,will)。

時態: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和be going to表示的將來時。

9.感嘆詞

10.句子 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

(五)日常交際用語

四、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遵循英語教學規律,寓思想教育於語言教學之中。

小學英語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體現教育、教養、教學三個原則。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於語言教學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杜會主義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進行思想教育要言傳身教,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師要熱愛學生,熱愛小學英語教育事業,處處作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學有榜樣。

(二)重視培養學習興趣,創設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

小學英語是入門教學,應把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放在首位,寓教於樂。組織課堂教學時,要注意結合兒童好動、愛說、愛唱、善於模仿等特點,通過說唱、游戲等方式使學生主動、大膽、愉快地參與教學活動。要堅持以表揚、鼓勵為主,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發展其求知慾,培養學生穩定而持久的英語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只局限於課堂上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而應包括設法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理解帶來的樂趣。教師可以使用圖片、手勢、適當的漢英對照、孩子們熟悉的內容或游戲等辦法,盡量降低非語言因素引起的理解難度,設法使孩子領會、接受信息和指令,並且通過按照指令辦事(如課堂上翻書、模仿、表演等活動)和欣賞動畫等過程,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理解帶來的樂趣。

(三)要側重聽、說能力的培養,同時注意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

小學英語教學重在加強基本功訓練,為學生繼續學習打好基礎。在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的訓練中,側重進行聽、說訓練。

小學階段正處於發展接近英語本族語語音的最佳時期,對學生聽力發展也很需要。教學中要側重語音輸人,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語音學習需要經過大量反復的操練。兒童模仿力強、記憶力好,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聽、多說,培養學生基本的聽說能力。這不僅可以有效地發展小學生標準的語音、語調,而且還可以改善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中高級階段學生口語不理想的狀況。

小學階段的閱讀訓練,特別要注意閱讀材料的選擇。閱讀材料要盡可能地選擇故事情節生動,且接近兒童日常生活以及兒童認知能力的原版材料。要培養學生正確、規范地書寫英語字母、單詞和句子的習慣;以及最基本的寫的能力。

(四)堅持以自然環境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

兒童心理語言學家認為,兒童傾向於在自然環境中學習語言。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決定了兒童具有與他人接近並達成與他人認同的意願和能力。在語言學習活動中,兒童處在一種極其開放、靈活變通的狀態,接受可輸入語言的速度快、理解程度高。因此,教師要充分運用實物、圖片、手勢、直觀教具和表演等方法,並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大量正確的語言輸入,使學生在一種近似自然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學生在接觸所輸入的大量正確的語言信息中,主動、自然地抽象出語法規則,使學生正確地理解、模仿所輸入的正確語言,並在潛意識中主動地改正錯誤,而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出於「對」與「錯」的理性思考來學習語言。教師要力求避免採用首先講解語法規則(或句型),之後進行用中文組織的大量的句型操練,以復習鞏固所學的語法規則的傳統教學模式。

(五)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英語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努力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使每個學生都能投人各種操練活動。應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堂活動要注意學生的能力層次。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滿腔熱情地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最終達到教學基本要求。對有語言特長的學生,要為他們創造發展特長的條件。

五、積極開展英語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有利於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在娛樂中不知不覺地學習英語。

課外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內容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形式要多種多樣,如英語角、唱歌比賽、朗讀比賽、拼寫比賽、做游戲、表演、小小討論會等。

每學期,學校應至少組織一次全班或全年級性的課外活動。

六、測試

測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成績和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的有效手段。測試要以平時檢查和階段性測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即要由任課教師評定學生的平時成績,又要進行期末學習成績檢查。測試包括筆試、口試和聽力,要根據各年級的教學要求,在不同階段有所側重。測試時應注重能力測試,基礎知識的測試也要滲透在能力測試之中。

中小學教學人員(初級)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大綱的模塊指南

模塊1 開始培訓的准備(4學時)
(一)目標
1.了解此次培訓的主要模塊、過程、方法,需要完成的任務及應取得的成果。
2.了解教師與學員、學員之間的交流方式,利用技術建立課上和課下的多種交流渠道,體驗正確交流方式的重要性,為後續模塊的學習做好准備。
3.掌握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意義及作用。
4.形成學習小組,在小組活動中體驗協作學習的過程;在對個人活動、小組活動評價與反思的過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識。
(二)任務
1. 互相認識,形成融洽的師生、生生關系;
2. 介紹培訓模塊、方式和最終學員需要提交的成果的形式;
3. 檢查和准備每個人的軟硬體設備;
4. 建立個人文件夾。
(三)教學活動建議
1.本模塊對於保障整個培訓課程的順利實施具有導向性作用,要注意觀察學員,引導他們從心理、方法和技術上做好各種准備。
2.組織學員相互認識,讓學員嘗試利用技術進行課堂和課外的交流,體驗各種交流方式的不同。
3.要努力使學員理解培訓的方式、成果要求、評價形式等,並達成共識。個別學員的困惑或不同見解可以在全班范圍內適當組織討論,重在參與和體驗,不要簡單地給出結論。
4.要充分利用學員已有經驗,重視學員獨特體驗,使學員形成自己的觀點。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1(相互介紹+討論)
(1)培訓教師與受訓學員的自我介紹與相互認識。
(2)了解培訓的方式及主要內容模塊,了解培訓的評價方法。
(3)了解利用技術手段進行交流的重要性及方式。
2.師生互動2(案例觀摩+閱讀+講解+討論)
(1)案例觀摩。
(2)介紹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意義及作用。
(3)進一步了解新課程標准所採用的教育觀及學生發展觀對教育技術運用的影響。
3.自主活動1(操作+思考)
(1)檢查培訓中用到的相關軟硬體。
(2)建立作業文件夾,檢查作品檔案袋。
(3)建立自己的電子郵箱,留存教師、學員的電子郵箱地址,嘗試與教師及學員進行交流。
(4)思考自己的選題,用電子文檔記錄下來,存入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作品檔案袋)中。
4.小組活動(共享+討論)
(1)形成學習小組,為小組命名,組織組內交流、共享、互幫互助。
(2)在小組內介紹自己的選題意向,並征詢小組成員的意見,記錄小組成員對自己選題的建議。
(3)完成此次小組活動記錄文檔。
5.自主活動2(評價+反思)
(1)參考提供的小組活動評價模板、小組活動中的個人行為評價模板,評價此次培訓中的小組活動及個人活動。
(2)反思本模塊的培訓,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2 編寫教學設計方案(4學時)
(一)目標
1.掌握教學設計的定義及其作用。
2.掌握教學設計方法的一般過程及關鍵環節。
3.運用教學設計方法初步完成一份教學設計方案。
(二)任務
1.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學設計實踐。
2.觀摩所提供的教學設計方案,結合教學設計方法分析其優缺點。
3.參照本模塊中提供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完成所選內容的教學設計方案。
(三)教學活動建議
1.本模塊強調案例研討對學員教學設計實踐的啟發效果,通過案例的比較分析,理解學習教學設計的作用以及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對教學設計方法和實踐的指導作用,不要糾纏概念。
2.重視學員對自己經驗的反思,鼓勵學員以開放的心態與同學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感受,通過正反案例,使學員在處理已有經驗和新知識、自己的理解和他人的經驗等交織的過程中,加深對教學設計方法的理解。
3.重視對各種教學策略的體驗。在體驗中,幫助學員理解和掌握各種教學策略的概念和方法。
4.為學員提供教學設計實踐的便利條件,包括評價的參考標准以及活動過程模板,但要引導學員突破模板的束縛,鼓勵創造性地運用過程模板。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閱讀+講解+討論)
(1)教學設計的定義及其作用。
(2)觀摩教學設計案例。
(3)教學設計方法的一般過程。
(4)教學設計方法的關鍵環節。
2.自主活動1
(1)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學設計實踐,填寫反思記錄文檔。
(2)分析教學設計案例的優缺點,填寫案例分析表。
(3)閱讀本模塊中提供的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選擇適用於自己選題的模板。
(4)基於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初步完成選題的教學設計方案。
3.小組活動
(1)在小組內共享反思記錄表,討論後概括教學設計方法的特點及注意事項,形成一份小組作品。
(2)參考本模塊提供的小組作品評價模板,評價小組作品。
(3)在小組內介紹各自的教學設計方案,征詢小組成員的意見,記錄小組成員對自己選題的建議。
4.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參考教學設計方法的特點及注意事項,思考並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方案。
(2)將修改後的教學設計方案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3)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3 教學媒體的選擇(4學時)
(一)目標
1.掌握各類教學媒體在學科教學中運用的特點。
2.結合案例了解各類媒體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支持作用。
3.分析演示型教學媒體的特點,選擇所用的教學媒體並分析其運用形式。
(二)任務
1.概括出各類教學媒體在本學科教學中運用的特點。
2.觀摩所提供的教學案例,分析案例中各類媒體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支持方式。
3.用文字編輯軟體中的表格或電子表格軟體列出所選擇的演示型教學媒體,並分析其運用形式。
(三)教學活動建議
1.本模塊旨在建立技術是幫助學與教的工具的正確媒體觀,強調不同媒體的不同教學特性和使用范圍,要發揮媒體的綜合優勢,強調合理運用,不盲目追求技術的先進性。
2.要強調動手實踐,要求學員在操作體驗的過程中,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總結教學媒體的應用特點及其對教學的支持方式。
3.通過對正反案例的對比分析,使學員從不同角度理解媒體的運用特性,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掌握媒體選擇的原則。
4.要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概括的媒體選擇原則,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制訂的媒體應用表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閱讀+案例觀摩+講解+討論)
(1)各類教學媒體的特點。
(2)案例觀摩,掌握分析案例中媒體對教/學的支持作用的方法。
2.自主活動1
(1)基於以上學習,概括出各類教學媒體在本學科教學中的運用形式及特點,對在教學中所能用到的媒體加以標注,填寫媒體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記錄表。
(2)觀摩學科案例,分析案例中媒體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支持方式,填寫媒體運用分析表。
3.小組活動
(1)在小組內共享自主活動中的第一項,討論後概括出媒體在本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方式及特點。
(2)在小組內共享媒體在學科中的運用記錄表,討論後概括出媒體在本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方式及特點,形成一份小組作品。
(3)在小組內共享媒體運用分析表,討論並形成一份小組作品。
(4)與小組成員討論,如何在自己的選題中運用演示型教學媒體。
4.自主活動2
(1)基於以上的活動,用文字編輯軟體中的表格或電子表格軟體,列出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所選擇的演示型教學媒體及其運用的方式,將此表格添加到上一模塊完成的教學設計方案中,並將修改後的文檔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2)將小組活動中形成的兩份小組作品整理成電子文檔,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3)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4 教學資源的收集與整合(一)(2學時)
(一)目標
1.了解教學/學習資源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2.掌握常見教育資源的類型及運用策略,掌握選擇教學資源的基本原則和實施策略。
3.了解資源與媒體的聯系與區別。
(二)任務
1.列出能為本學科教學所用的資源類型、工具及其運用策略。
2.基於自己的教學設計或選題,選擇所要使用的各類資源。
(三)教學活動建議
1.注重使學員形成正確的資源觀。要明確教學資源不僅要支持教,更重要的是支持學;要注重多種教學資源的運用,既要重視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也要重視其他渠道的資源利用。
2.重視正反案例的對比分析,注意既要採用同一學科不同應用形態的教學資源運用案例,也要採用同一應用形態的教學資源在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的案例,使學員多角度、多層次理解教學資源的運用特性和應用原則。
3.要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概括的教學資源應用原則及其注意事項,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制定的教學資源應用表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應用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1(思考+討論)
(1)有哪些形式的資源可為教育教學所用。
(2)不同類型資源的作用有什麼不同,如何才能綜合其優勢。
2.師生互動2(思考+閱讀+講解+討論)
(1)教學資源應用於教學過程的優秀案例觀摩。
(2)教學/學習資源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3)常見教育資源的類型與運用策略。
(4)選擇教學資源的基本原則和實施策略。
3.自主活動1
(1)列出在你所教學科中所用資源的類型、工具。
(2)列出你在運用各類資源、工具時的策略。
(3)列出資源在運用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4.小組活動
(1)在小組內共享上述三項內容,討論後形成一份小組學習作品,並在全班內共享。
(2)參考本模塊提供的作品評價模板與小組活動評價模板,評價小組作品。
5.自主活動2
(1)基於以上的小組活動,思考在選題規定的教學活動中所要使用的資源與媒體,用文字編輯軟體中的表格或電子表格軟體列出並說明運用的形式,將文檔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2)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5 教學資源的收集與整合(二)——信息技術技能(8學時)
(一)目標
1.掌握收集教學資源的方法。
2.能夠對收集的文本、圖片、聲音、動畫等資源素材進行簡單的加工與處理。
(二)任務
1.運用收集資源的方法,基於自己的教學設計,選擇、收集所要使用的各類資源。
2.運用文字處理工具對收集的文本資源素材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
3.運用圖片處理工具對收集的圖片資源進行截取和改變大小、亮度等簡單的加工處理。
4.運用音頻處理工具對收集的聲音資源進行截取、增補、去噪音等簡單的加工處理。
5.運用網路下載工具將動畫下載到本地機,並插到自己的文本中。
(三)教學活動建議
1.增強學員積累資源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學員注重平時資源的積累,包括收藏優秀網址、素材庫以及平時瀏覽網頁時收集一些好的素材,分類存放以備教學之用。
2.注意分享中小學教師已有收集資源的體驗,使學員從中掌握資源收集的小技巧,提高資源檢索、下載的效率。
3.通過案例使學員理解不同格式素材的質量和教學特徵,掌握基本的分辨能力和恰當選取素材的能力。
4.突出素材處理工具常用、實用的使用功能,注意不同學科的不同需求。既要教會學員掌握一些基本的工具、使用技巧,更要重視引導學員學會運用軟體工具的幫助功能,學會上網搜索常用軟體工具等,力求知識遷移和自我提高。
5.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概括的教學資源的應用特性,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收集的教學資源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1(思考+討論)
(1)在日常教學中有哪些收集資源的方法?
(2)在學科教學中,常用的資源類型有哪些,各類資源的教學運用效果如何?
2.師生互動2(思考+討論+閱讀+操作)
(1)觀摩收集各種類型的教學資源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所包含的資源類型。
(2)收集資源的方法。
(3)介紹資源收集的常用軟體。
(4)運用各類簡單的多媒體加工與處理軟體,對收集的各類資源素材進行簡單加工處理。
3.自主活動1
(1)基於以上的學習活動,思考在選題規定的教學活動中所要使用的資源類型,用文字編輯軟體中的電子表格軟體或表格列出並說明運用的形式,將文檔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2)基於自己的選題,參考教材附錄中提供的搜索引擎、資源站點、學科網站,收集教學設計中所要使用的資源素材。
(3)記下本學科比較好的資源網站地址,並添加到收藏夾中。
(4)利用相關的資源加工與處理工具,對收集到的資源素材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使之更好地應用於學科教學。
4.小組活動
(1)利用本模塊中提供的資源站點評價量表,完成對某一學科站點或資源站點的評價。
(2)在小組內、全班內共享好的學科教學站點、優秀資源站點。
(3)在小組內展示處理過的各類資源,征詢小組成員的意見。
5.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優化修改自己的資源素材。
(2)將修改後的資源素材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3)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6 教學資源的收集與整合(三)——信息技術技能(10學時)
(一)目標
1.了解教學資源的呈現類型,了解教學資源呈現的設計方法。
2.掌握運用簡單的課件製作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的方法。
3.了解運用簡單的網頁編輯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的方法。
(二)任務
1.基於自己的教學設計,設計教學資源的呈現方式。
2.利用演示文稿設計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
3.觀摩並分析如何利用網頁設計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
(三)教學活動建議
1.通過案例分析使學員理解不同呈現方式的資源對教學的支持方式的不同,並能夠分析自己的教學需求以及教學資源對具體教學環節的支持方式。
2.要使學員樹立合理運用資源的意識,力求能以簡單的技術實現必需的教學功能。
3.開發工具的教學中,要尊重學員的意願和已有基礎,以教學功能的實現為目標,不嚴格規定使用哪一種軟體,但可以建議學員使用通用性的軟體,以便共享資源。
4.促使學員形成記錄學習過程的意識,建議他們把學習中碰到的問題、心得隨時記錄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關注學習過程的自我反饋和自我指導。
5.學員開發教學資源課件的過程中,既要重視對學員的個別化指導,更要強調學員之間的合作和互幫互助意識的培養,重視應用自我評價、小組評價以及教師對小組團隊集體評價。
6.在強調學員自主探究、開發教學資源課件的前提下,為學員提供必需的自主學習資源,同時要重視對具體操作方法的指導,教學上採用「由扶到放」的策略,重視變式練習的應用。
7.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討論、制訂的教學資源評價標准,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設計、開發的教學資源課件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案例觀摩+閱讀+講解+操作)
(1)觀摩各種呈現類型的教學資源案例,分析教學資源呈現的設計方法。
(2)運用簡單的課件製作工具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與整合的操作方法。
(3)觀摩並分析簡單的網頁編輯工具開發與整合教學資源的操作方法。
2.自主活動1
(1)基於學員的教學設計選題,完成對教學資源結構的設計,記錄在文檔中。
(2)利用相關資源開發與整合技術(簡單的課件製作工具、簡單的網頁編輯工具)完成教學資源。
3.小組活動
(1)參考資源評價的方法,在小組內討論資源收集與開發的注意事項,討論確定資源評價的量規。
(2)在小組內展示各自的教學資源,並征詢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
(3)以小組活動的方法評價每一位成員的教學資源。
4.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優化修改自己的資源。
(2)將修改後的教學資源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3)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7 形成完整的教學設計成果(2學時)
(一)目標
1.了解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作用,初步掌握設計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方式或方法。
2.能夠對教學設計方案及教學用資源進行反思與改進。
(二)任務
1.設計選題中的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方式或方法。
2.整理培訓過程積累的學習結果。
3.修改教學設計方案及教學用資源。
(三)教學活動建議
1.重視學員在以往教學實踐中應用評價理念和方法的經驗,強調通過分享理解各類評價的概念及其作用。
2.重視評價案例的資源建設。通過案例的研討、分析,使學員正確認識形成性評價促教、促學的作用,積累本學科在形成性評價實施方面的優秀經驗。
3.鼓勵學員對自己在培訓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反思,理解形成性評價對教學的啟發,掌握將形成性評價與教學活動相結合的方法。
4.通過分享和反思,促使學員明確教學設計和教學資源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正確的資源觀。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案例觀摩+講解+討論)
(1)觀摩教學設計成果的完整案例。
(2)了解形成性評價在教學中的作用。
(3)了解總結性評價的作用。
(4)介紹常用的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的設計方式與方法。
2.自主活動1
(1)參考案例中形成性評價的內容,在選題中制定出形成性評價的方法或方式,添加到教學設計方案中。
(2)參考案例中總結性評價的內容,在選題中制定出總結性評價的方法或方式,添加到教學設計方案中。
(3)整理前面各個培訓模塊中積累的個人學習成果材料。
(4)優化教學資源、修改完善教學設計方案。
(5)將完成的內容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作品檔案袋)中。
3.小組活動
(1)小組內展示各自的教學設計成果(重點是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資源),並聽取成員的反饋意見。
(2)以小組活動的方法評價每一位成員的教學資源。
4.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修改優化自己的教學成果,並保存在自己的作業夾中。
(2)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8 單元/主題的教學設計(7學時)
(一)目標
1.結合自己所教學科和具體的媒體環境,掌握教學單元/主題的教學設計。
2.掌握單元/主題教學所需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與開發的方法。
3.能夠對單元/主題的教學設計方案及教學用資源進行反思與修改。
(二)任務
1.完成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方案。
2.初步完成單元/主題所需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與開發(如果課時不夠,完成資源框架即可)。
(三)教學活動建議
1.重視案例資源的建設,強調通過案例觀摩與研討,使學員理解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的概念、作用以及與一節課設計的不同之處。
2.關注培訓後的應用情況,增強學員積極應用的意識,既要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現有條件可能存在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困難中的有利因素,選擇恰當的應對策略的能力。
3.為學員提供充分的學習支持,包括主題/單元設計參考列表、設計模板等,同時也要引導學員突破參考列表、設計模板的束縛,鼓勵創造性地運用。
4.主題/單元教學設計完整成果的完成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要注重學員對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理解和體驗,強調對方法的指導,要求完成教學設計方案,但不對成果做過高的要求。
5.要鼓勵學員根據自己所理解的主題/單元教學設計要求,對自己和小組成員所完成的主題/單元教學設計進行評價、討論,以增強他們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案例觀摩+講解+討論)
(1)觀摩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成果的完整案例。
(2)了解單元/主題教學設計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2.自主活動1
(1)完成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方案。
(2)單元/主題所需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與開發。
3.小組活動
小組內展示各自的教學設計成果,並聽取成員的反饋意見。
4.自主活動2
(1)基於小組成員的反饋意見,優化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成果,並保存在自己的作業文件夾中。
(2)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9 教學設計的實施與評價反思(5學時)
(一)目標
1.了解評價的一般方法。
2.掌握教學設計實施的評價方法。
3.在教學設計實施與展示的過程中,建立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緊密聯系的意識,並以此形成將所學的方法運用到今後的教學工作中的意識。
(二)任務
1.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的教學設計成果,基於組員反饋意見加以修改。
2.在全班試講、展示教學設計成果,分析討論該成果的優點及需要改進之處。
(三)教學活動建議
1.要充分尊重和發揮學員在教學設計成果評價方面的經驗和體會,通過研討了解教學設計成果形成性評價的方法及特點,理解教學設計成果評價對教學設計本身、教學實施的意義。
2.在展示和評價之前、之中,注重應用一些提高活動參與度的策略,並使學員理解並掌握這些策略。幫助學員合理評價他人,既強調欣賞他人,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又要中肯地提出合理化建議。
3.體驗和理解從設計到實施的關系,掌握根據教學進程的變化進行教學實施調控的一些基本策略。
4.發揮技術在教學設計成果評價、數據收集、數據統計、結果保存等方面的優勢,培養學員使用技術開展形成性評價的初步意識和基本能力。
5.注意利用所學知識更好地完成說課,提高說課能力。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1(思考+討論)
在技術條件尚不具備時,有哪些策略或方法可在教學中有效地運用教育技術?
2.師生互動2(思考+閱讀+講解+討論)
(1)評價案例分析。
(2)評價的一般方法。
(3)教學設計實施的評價方法。
3.小組活動
(1)在小組內學員每人展示一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的教學設計方案和教學資源,組內成員給出評價及修改意見。
(2)基於組內成員給出的修改意見,修改自己的教學設計成果。
(3)在全班內,以說課、試講的方式展示教學設計成果。
(4)在小組內,分析所展示的教學設計成果的優點,並指出其有待修改之處。
4.自主活動
(1)將自己的作業文件夾壓縮打包後提交,將作品檔案袋所有材料整理後提交。
(2)反思此次培訓活動,填寫培訓日誌。
模塊10 培訓的總結與提高(2學時)
(一)目標
1.總結和鞏固教學成果;
2.分享學習經驗,形成長期堅持在運用中學習的情感和態度。
(二)活動
1.檢查自己的學習成果、發現問題;
2.對學習成果進行交流分享;
3.提出對培訓的改進建議,明確今後一段時間的個人學習和應用計劃。
(三)教學活動建議
1.運用在信息環境下涉及倫理道德問題的案例,使學員意識到正確對待網路安全和道德問題的重要性,增強學員對網路安全與道德問題的鑒別能力。
2.採用游戲性活動,使學員能夠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分享培訓體會、困惑以及對培訓的建議。
3.讓學員嘗試自擬訪談表或調查表,以獲取他人的反饋意見,並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他人的建議。
4.培訓的反思和評價要強調培訓全過程,關注培訓的理念、方式以及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教學和個人發展的啟示。
5.學習成果和學習計劃都是為了促進知識、技能在教學中的應用以及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在教學中要增強學員在應用中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教師專業發展的意識。
(四)教學活動舉例
1.師生互動(思考+閱讀+講解+討論)
信息環境下的倫理道德與網路道德。
2.自主活動1
(1)檢查自己的學習成果。
(2)檢查自己在培訓的各模塊中任務完成情況與存在的問題。
(3)反思整個培訓過程,完成反思文檔及反思日誌。
3.小組活動
(1)組內討論、全班共享,如何把此次培訓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今後的工作中。
(2)列出你仍有的困惑,與小組成員、培訓教師進一步討論、交流。
(3)聽取小組成員、培訓教師對自己本次培訓的評價,吸取有益建議。
4.自主活動2
(1)思考如何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工具和方法,有效地獲取本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反饋意見及相關的數據資料,反思自己在接受培訓、實踐過程中的表現。
(2)結合自己心中尚存的困惑,制訂一個自己今後學習的計劃。
(3)評價本次培訓活動,提出培訓意見 。

Ⅲ 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變遷

我國的數學教學大綱是隨著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進程而變化的,當代數學的課程是這個歷史演變的產物,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我國的第一個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誕生於1952年,名為《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它主要是根據前蘇聯中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編制而成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都基本上與前蘇聯的一致,形成了新中國數學教學的基本框架,對現在影響都十分廣泛.

1955年,教育部對1952年的這個大綱草案進行了修訂,制定了《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正草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先搬後化」的原則,以前蘇聯八年級、九年級的數學課本為依據編譯了我國的數學教材. 這與我國當時學習蘇聯,和國內暫無完整教學體系的實際情況一致,致使我國後來與世界教育大潮接軌進行教學改革和教材更新帶來巨大的阻力.

1961年,通過對1955年的大綱修正草案進行修改,制定了《全日制中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提出了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開始有了一點點自我的特點.

1963年,又在1961年大綱的基礎上制定了十二年制的《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 這一大綱,首次提出了「培養學生正確而迅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的要求,它結束了我國完全機械模仿外國模式的數學教育,尤其是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這三大能力的提出,使我國的基礎數學教育在世界基礎數學教育中日漸體現了強大的優勢,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民數學素養的提高. 中學數學中提出對三大能力的培養,使中學數學教學有了自己的目標,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慢慢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它對我國中學數學教育的影響是深刻而深遠的,止今乃至將來的一段時期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十年動亂後,1977年10月恢復了中斷多年的高考招生考試. 1978年,通過對過去的反思並以當時的國情適當吸收先進國家的數學教學的經驗,根據對數學教學內容的「精簡、增加、滲透」的「六字」方針,制定了《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

1983年,在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的背景下,制定了《數學教學大綱》. 這份大綱,提出了基本和較高的兩種教學要求. 在基本要求中又設立了必學內容和選學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了甲種本和乙種本兩種教材.

按照「降低難度、減輕學生負擔,要求明確具體」的原則,1987年制定了《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 這一大綱屬於過渡性大綱,將1983年增加確定的多數必學內容改為選學內容. 高考只考必學內容,它使選學內容形同虛設. 但這一大綱,明確提出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基」概念,教學中要求使學生學好「雙基」,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

1990年,在調整數學教學計劃的要求下,國家教委頒布了《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改稿)》. 這份大綱,把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任務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1996年,為了與九年制義務教育銜接,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本)數學》,於1997年秋季在「兩省一市」試驗中試用. 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分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選修分選修Ⅰ和選修Ⅱ,選修Ⅰ供文科學生使用,選修Ⅱ供理科學生使用,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都為高考考試內容. 這分大綱,首次提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數學實際應用能力,增設了「教學測試與評估」項目的要求. 這一大綱的出台,對我國的數學課程建設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數學教育教學的改革.

2000年,在「兩省一市」試驗的基礎上,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訂版)》,大綱中首次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它基本完成了由大綱至課程標準的准備工作,也進一步推動著數學教育教學的改革.

我國的數學教學大綱的制定,使數學教育形成了注重系統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基」教學,並以掌握知識與技能和訓練為主要特徵的教學思想和方法,使我國的基礎數學教育在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方面長期領先於國際水平. 但是,以往的數學教學,也存在著嚴重的忽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動手能力、創新意識等多方面的問題,制約了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活動中的創造性. 基於這些問題,通過研究當今發達國家的數學情況,並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於2003年正式頒了《普通數學課程標准(實驗)》,使我國的數學教育理念更加與國際接軌,也為廣大數學教師提出了教學改革的新課題.

不成你去101學習輔導答疑網問問,最近一個月正在搞活動,贈送金幣免費解答,那裡都是老師在線解答疑難問題滴!

Ⅳ 《中小學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首先得確定兩個概念的定義:
1、教學大綱指學校每門學科的教學綱要。其中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和實習、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等。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包括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學大綱還包括參考書目、教學儀器、直觀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學大綱的教材的廣度和深度,一般應是學生必須達到的最低標准。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和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
2、課程標准現在也叫新課程標准(簡稱"新課標"),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新一輪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准,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經過全國近300名專家的共同努力,18種課程標准實驗稿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簡言之:教學大綱是以前的叫法,新課程標準是教學改革後的叫法。沒有本質區別。

Ⅳ 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和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和初中有什麼區別

1、教育部中心制定了不同的考試大綱:

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大綱(2科):

《綜合素質考試大綱》、《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試大綱》

初級中學教師資格考試大綱(15科):

《綜合素質考試大綱》、《教育知識與能力考試大綱》

《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等13科;

2、面試考試大綱不同:

面試大綱有三類:《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大綱》、《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大綱》、《中學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大綱》。小學和中學的面試大綱不相同。

拓展資料:

教師資格證的每年都有兩次報考機會。教師資格考試需要全國統考,包括筆試和面試兩部分。

筆試每年3月和11月各一次,主要考查教育理念、職業道德、法律法規知識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學、學生指導和班級管理的基本知識;擬任教學科領域的基本知識,教學設計實施評價的知識和方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而教師資格證的面試時間是每年的5月和12月各一次,主要考查考生的職業認知、心理素質、儀表儀態等教師基本素養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教學基本技能,包括抽題、備課(活動設計)、回答規定問題、試講(演示)、答辯(陳述)、評分等環節。

教師資格證考試筆試的合格線由國家確定,而面試成績合格線由市教委確定。筆試和面試均合格者由教育部考試中心頒發教師資格考試合格證明,有效期為3年。

Ⅵ 中小學英語教學大綱那一年變成課程標準的

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英語課程標准(2001版)》(實驗稿),2011年已經不是實驗版,是正式版了。

Ⅶ 求電子版《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匯編:地理卷》(吳履平主編,2001年)

書名=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匯編 地理卷

作者=吳履平主編;課程教材研究回所編

頁碼=507

ISBN=7-107-12998-8

出版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1

附件已經上傳


Ⅷ 我想要現行的北京市的中小學教學大綱.....有沒有人能給幫個忙啊

http://www.doc88.com/p-309514178956.html

Ⅸ 誰有《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匯編歷史卷》哈

高中歷史教學大綱

一、教學目的
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
歷史教學在普通高中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的歷史教學,要在初中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及其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初步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要能初步形成正確的時空概念,掌握正確換算歷史公元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技能,具備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運用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指導學生搜集和整理與學習相關的歷史資料,培養學生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闡述,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與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意識;使學生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二、課程、課時安排高中歷史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
1.必修課:中國近現代史,每周3課時,共99課時。
2.選修課
選修I:世界近現代史,每周2課時,共65課時。
選修Ⅱ:中國古代史,每周2.5課時,共60課時。
三、教學內容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內容概述
近代部分
中國近代史始於1840年鴉片戰爭,止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始終是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堅持反帝反封建斗爭,並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
(一)鴉片戰爭前夕,中國處於清朝封建統治之下,國勢衰微,危機四伏。與此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加緊對外擴張。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並最終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世紀50年代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更多主權,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擴大了對華商品輸出,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這種經濟上的侵略進一步擴大。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任務。19世紀中期,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這場運動失敗了。
鴉片戰爭時期,在一些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開明官僚中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林則徐等人開眼看世界,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二)19世紀60年代初,清朝政局發生變化,慈禧太後通過政變奪取了實際的最高統治權。此後,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起來。
清朝統治階級內部的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掀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19世紀四五十年代,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先於民族資產階級誕生。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民族工業開始出現,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中國社會經濟形態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
19世紀70年代以後,列強加緊侵華,經中法戰爭、中日戰爭,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它們在加強資本輸出的同時,還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運動。由於反動勢力的強大和維新派缺乏群眾基礎,戊戌變法運動失敗了,但是,它引發了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蓬勃興起。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推動了民主革命的迅猛發展。
清政府在形勢的逼迫下,推行的「新政」和「預備立憲」,沒有能夠挽救其統治危機。1911年爆發的武昌起義,迅速得到全國響應,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朝滅亡。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革命果實被封建軍閥袁世凱篡奪。
(四)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公然恢復君主專制制度,出賣國家利益。對此,革命黨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局面,給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之辛亥革命的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較大發展,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也壯大起來。
(五)20世紀初期,思想解放的潮流日趨高漲。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沖擊了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傳播、共產黨早期組織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等地建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2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隨後,中國共產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發動國民革命,舉行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六)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對外依附帝國主義,對內實行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經濟上採取統一財政、整頓金融等措施,中央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工農業也有一定發展。
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創建工農紅軍。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為中國革命指明了由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經濟建設,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中華蘇維埃政權,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四次反革命「圍剿」。
由於中國共產黨內的「左」傾錯誤,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長征。1935年的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正確領導。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三省,扶植清遜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愛國軍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抗日救亡運動迅速興起。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華北事變,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一二·九」運動爆發,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掀起新的高潮。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七)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大舉侵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日戰爭開始。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幾次大規模抵抗日本侵略的會戰。侵華日軍在攻陷南京後,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創建抗日根據地,長期堅持敵後抗戰,發展成為抗戰的中堅力量。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戰略方針,對國民政府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政策,扶植汪精衛漢奸政權;以主要兵力進攻八路軍、新四軍;在淪陷區,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實行法西斯殖民統治。
在相持階段,抗日根據地在共產黨領導下進行了艱苦鬥爭,淪陷區人民採取各種形式堅持抗日。國民政府逐漸轉向消極抗戰,積極反共。
抗日戰爭後期,各個抗日根據地得到了鞏固、發展,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准備了條件。中國共產黨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制訂了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國的正確綱領、策略,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八)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國支持下,積極准備發動內戰。為爭取國內的和平、民主,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在重慶談判。1946年夏,國民黨撕毀談判協議,派軍隊向解放區大舉進攻,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奮起抵抗。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內戰爆發後,國民黨強化獨裁統治,政治更加腐敗,加緊搜刮人民,經濟日趨崩潰。國統區人民民主運動空前高漲。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了土地改革運動。
1947年,人民解放軍開始戰略反攻,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解放軍取得了戰略上的決定性勝利。1949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接著,人民解放軍進行渡江戰役,解放南京,國民政府垮台。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大綱解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