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微型課題階段性小結
生活自理,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幼兒園,我們能否抓住這個關鍵階段,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生活自理現狀,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關鍵。結合近幾年的工作經驗,談一下自己的幾點看法。一、增強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識家長無條件的包辦代替,使孩子形成一種錯誤認識: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父母會幫著干(要喝水了,父母會端水來;要起床了,父母會給穿衣服……),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讓幼兒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增強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識。如通過談話「我是乖寶寶」、「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再如在語言活動(詩歌、故事、看圖講述等)中,幫助幼兒充分理解作品內涵,通過作品中角色的行為,使幼兒受到感染、教育。2、通過分辨不同行為(能自理的與不能自理的),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我們可以為幼兒准備不同行為表現的各種圖片、錄像帶等等,讓幼兒在比較中提高對自理行為的認識。二、教給孩子生活自理的技巧要讓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孩子沒學會系鞋帶的方法,就談不上系鞋帶;孩子不會洗臉,就談不上把臉洗干凈;幼兒不知把玩具放到哪裡,就談不上把玩具物歸原處……也就是說,即使幼兒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讓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1、寓教於樂,讓幼兒識得自理的方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編成兒歌、歌曲以及設計成饒有趣味的情節等,讓幼兒在游戲、娛樂中學習本領。如在教幼兒學習如何系鞋帶時,我們可以結合歌曲《系鞋帶》來進行:兩個好朋友,見面握握手,鑽進大洞口,用力拉耳朵,變成蝴蝶走。讓幼兒在歌曲的愉悅里,輕松自主地學習系鞋帶的方法。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進行個別指導。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於沒層次的幼兒來說,要求就有所區別。對於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准,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如在指導穿鞋的過程中,小班幼兒中要求在區分左右腳的基礎上把鞋穿好;大班幼兒不僅要正確區分左右腳,還要求正確系好鞋帶。再如有的幼兒自理能力發展不均衡,系鞋帶是弱項,我們就可以在系鞋帶的技巧方面給予更加耐心細致地個別指導。3、秩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獲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後,要注意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如小班幼兒吃飯,開始可能會撒飯粒的情況,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和練習,幼兒會逐漸正確掌握吃飯的技巧,少撒飯粒或不撒飯粒。4、品嘗成功,進一步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幹」……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但當幼兒限於自身能力,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耐心細致地引導,還可輔以鼓勵性語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會干好的」等),必要時我們還需協助孩子實現成功,以免挫傷幼兒積極進取的精神。
② 如何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課題研究
生活自理,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幼兒園,我們能否抓住這個關鍵階段,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生活自理現狀,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關鍵。結合近幾年的工作經驗,我談一下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
家長無條件的包辦代替,使幼兒形成一種錯誤認識: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父母會幫著干(要喝水了,父母會端水來;要起床了,父母會給穿衣服……),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讓幼兒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如通過談話「我是乖寶寶」、「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再如在語言活動(詩歌、故事、看圖講述等)中,幫助幼兒充分理解作品內涵,通過作品中角色的行為,使幼兒受到感染、教育。
2、通過分辨不同行為(能自理的與不能自理的),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我們可以為幼兒准備不同行為表現的各種圖片、錄像帶等等,讓幼兒在比較中提高對自理行為的認識。
二、教給幼兒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讓幼兒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兒沒學會系鞋帶的方法,就談不上系鞋帶;幼兒不會洗臉,就談不上把臉洗干凈;幼兒不知把玩具放到哪裡,就談不上把玩具物歸原處……也就是說,即使幼兒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讓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
1、寓教於樂,讓幼兒識得自理的方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編成兒歌、歌曲以及設計成饒有趣味的情節等,讓幼兒在游戲、娛樂中學習本領。如在教幼兒學習如何系鞋帶時,我們可以結合歌曲《系鞋帶》來進行:兩個好朋友,見面握握手,鑽進大洞口,用力拉耳朵,變成蝴蝶走。讓幼兒在歌曲的愉悅里,輕松自主地學習系鞋帶的方法。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進行個別指導。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對於沒層次的幼兒來說,要求就有所區別。對於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准,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如在指導穿鞋的過程中,小班幼兒中要求在區分左右腳的基礎上把鞋穿好;大班幼兒不僅要正確區分左右腳,還要求正確系好鞋帶。再如有的幼兒自理能力發展不均衡,系鞋帶是弱項,我們就可以在系鞋帶的技巧方面給予更加耐心細致地個別指導。
3、秩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獲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後,要注意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如小班幼兒吃飯,開始可能會撒飯粒的情況,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和練習,幼兒會逐漸正確掌握吃飯的技巧,少撒飯粒或不撒飯粒。
4、品嘗成功,進一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幹」……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但當幼兒限於自身能力,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耐心細致地引導,還可輔以鼓勵性語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會干好的」等),必要時我們還需協助幼兒實現成功,以免挫傷幼兒積極進取的精神。
三、鞏固幼兒和生活自理行為
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復的過程,還要注意以後的鞏固練習。教師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
1、在一日活動中訓練幼兒的自理能力。
(1)在生活活動中訓練幼兒的自理行為。入廁、盥洗、加點無處不體現著幼兒生活自理的水平,我們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機,指導、監督幼兒的自理行為,使其形成習慣。如入廁後自覺整理好衣褲的習慣,餐前便後自覺正確洗手的習慣,點後正確漱口的習慣……
(2)在區角活動中練習生活自理的技巧。活動區集娛樂、操作於一體,給幼兒提供了充分動手動腦的機會,我們要結合教育目標,的計劃地投放材料,讓幼兒在區角活動中掌握技巧、練習技巧、熟悉技巧。如在操作區有計劃的投放系鞋帶的方法;投放各種豆豆,讓幼兒練習使用筷子的方法……
(3)另外,早操、午睡、戶外活動等都可以滲透生活自理的內容。
2、激發幼兒的好勝心,競爭之中促自理。孩子活潑好動,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話就可以激起他的好勝心,躍躍欲試。我們可以抓住幼兒這一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比賽活動,以競爭促發展,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如舉行「穿衣比賽」、「夾豆比賽」等。
3、讓幼兒由自我服務發展到為集體服務。如每天安排值日生,給幼兒擺餐具、發餐巾等,讓幼兒不僅能生活自理,還會為集體服務、為他人服務,在培養自理能力的同時也塑造了幼兒優良的品質。
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內容存在於家庭之中,而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干也不遲、什麼事都包辦代替,以至吃飯、大小便都有大人幫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兒園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裡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這就需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家園同心,對幼兒進行一致性教育,具體要注意以下幾點:
1、老師要向家長宣傳科學育兒方面的知識,轉變家長的錯誤觀念,讓家長懂得在家裡不要剝奪幼兒自己動手的權利。
2、幼兒園要與家長加強聯系,達成一致目標,共同要求幼兒,及時肯定幼兒的進步,並逐步提出新的要求。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致,結合家園同心,只有這樣,培養幼兒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
③ 如何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培養良好的習慣課題方案有關的書籍
一、問題提出: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該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午睡是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午睡能有效促進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解除疲勞、增強幼兒體質,對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有較大的作用,同時也影響著幼兒下午的活動,為下午能更好的學習、活動打下基礎。研究表明,幼兒不喜歡午睡,睡眠不足,會感到精神疲倦,煩躁不安,吃飯不香,愛發脾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睡眠充足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精力充沛,情緒愉快,食慾好,長得健康。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前提。結合我園的園本課題「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研究」為載體。針對本班午睡出現的一些問題:上床後沒有睡覺的意願,或做小動作,或小聲說話,或睜著眼睛四處看,展開了對幼兒養成良好午睡的好習慣的探索研究。
二、研究目標:
1、在午睡時幼兒進入睡眠室應保持安靜,動作輕輕,腳步輕輕,不說話,不影響別人休息,培養幼兒正確的睡姿,右側卧睡,不趴著睡不蒙頭睡。
2、在午睡時培養幼兒不憋尿、不尿床、及時小便的好習慣。
3、在午睡時幼兒不咬被角和拉鏈,不吮手指,不拿小石子、鈕扣、玻璃球等危險物品。
三、預設研究內容:
1、組織幼兒睡前散步。
睡前散步不僅有助於食物的消化,而且有利於氣血的流通,使氣順血和,由此而得到更好的休息和睡眠。此外,睡前在戶外散步,大腦會更清醒,心情會更舒暢,吐故納新的結果會縮短初睡至熟睡的過程,這對幼兒是有益的。
2、初入睡眠室,教師的要適當提示,以身示範。
在幼兒進入睡眠室時,教師應督促幼兒及時大小便,教師在進入午睡室時,不僅要教育幼兒輕輕講話、輕輕走路,自己也應該做到輕輕講話、輕輕走,多用手勢代替語言,然後指導幼兒按順序脫衣服,整齊擺放,並告訴幼兒穿、脫衣服的正確方法、能有禮貌地向教師或同伴請求幫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幼兒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從而安心地進入睡眠,給幼兒營造一個安靜的午睡環境。
3、重中之重,教師要做好午睡巡視工作。
幼兒的睡姿正確與否,關繫到幼兒睡眠的質量和身體健康。俯卧壓迫心臟,血液循環受影響;左側卧也同樣有影響;蒙頭睡會使幼兒不能舒暢的呼吸到新鮮空氣,容易使幼兒做惡夢,影響幼兒骨骼的正常生長,所以必須培養幼兒仰睡或右側睡的正確姿勢。教師應通過各種故事講述、常規活動來讓幼兒掌握正確的睡姿,並結合午睡實際,密切觀察,隨時糾正幼兒的睡姿。
4、創設舒適的午睡環境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寢室內粘貼一些處於睡眠中的動物的圖案,或者在牆上布置一些星星、月亮等符合睡眠環境的圖案,以增強睡眠的安靜感。睡前,教師要拉上窗簾,為幼兒入睡創造一個安靜、暖和、舒適、寬松、空氣流通的睡眠環境,從而提高幼兒的睡眠質量。
四、研究成效與反思:
在近一個學期的時間里,老師們立足本班實際,發現問題及時研究探討,發掘最有利的解決方法,小處著眼,立足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午睡習慣為己任,不怕麻煩,不懼困難,重於取得了可觀的成效。孩子們從進睡眠室那刻起就開始安靜下來,有條不紊的脫鞋、脫衣、上床、蓋被子、閉眼睛,大多數孩子沒有了小動作,只有一兩個幼兒會眼睛四處看,但對他們自身來說已經是進步啦,孩子們已經養成好的習慣,孩子午睡時的安全系數大大增加,睡眠質量越來越好。這充分說明了,採取有效並適宜幼兒接受的方法與內容是取得良好成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