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生心理健康社會教育研究

小學生心理健康社會教育研究

發布時間:2020-12-09 13:06:01

Ⅰ 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500字

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與啟示
【摘要】心理學精神衛生健康教育學生保健服務 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心理機能,重視人潛能的發揮,把促進人的健康成長、激發與培養人的積極情緒、幫助人們快樂與成功、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當作自己的歷史使命。積極是針對傳統心理學中的消極層面與現狀而言的,積極心理學認為傳統主流心理學是消極的心理學,因為傳統主流......
【關鍵詞】心理學精神衛生健康教育學生保健服務
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心理機能,重視人潛能的發揮,把促進人的健康成長、激發與培養人的積極情緒、幫助人們快樂與成功、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當作自己的歷史使命。
「積極」是針對傳統心理學中的「消極」層面與現狀而言的,積極心理學認為傳統主流心理學是消極的心理學,因為傳統主流心理學在理論與實踐探求中遵循消極、悲觀的研究路線與模式,將研究與實踐的重點放在人及人類社會諸如精神疾病、人格問題、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極的問題上,而忽略了心理學應有的其他使命。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應該致力於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並以此為出發點,對心理學重新進行詮釋,給心理學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以促進心理學的繁榮與發展。
1 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目前主要包括3個方面[1]:一是主觀層次,主要研究個體的主觀體驗,包括主觀幸福感和滿足、希望、樂觀主義、快樂和充盈等,重點是對人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強調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和樂觀地面對未來;二是個體層面,主要研究個體的人格特質,包括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對美的感受力、毅力、寬容、創造性、關注未來、洞察力、才能與智慧等,積極心理學希望尋找到一條能使個體具備這些積極人格特質的有效途徑;三是群體層面,主要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應該致力於研究建立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系統,以培養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責任感、有利他主義、有禮貌、有職業道德。
具體來講,積極心理學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積極方面,強調采更加科學的方法來挖掘人的潛力與創造力,激發人的活力,幫助人們樹立自信心、堅定生活信念、尋求獲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觀念等。
2 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2.1 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2002年教育部下發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筆者認為,在傳統主流心理學背景下,《綱要》中的目標是很難實現的。原因如下:首先,雖然《綱要》強調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但在傳統主流心理學背景下,教師常常把學生當作「問題的來源」,常常以學生存在的問題當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即使在面向全體學生的時候,採取的也常常是先呈現問題,然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教育模式,在面對個別學生的時候,更是以問題為把手,這樣不僅造成了師生關系的對立,而且還導致了沒有問題的學生開始注意自己的心理問題,促使學生養成關注自身消極層面,忽略自身積極品質培養的思維定勢。其次,在傳統主流心理學背景下,教師具有的消極問題意識也使得教師本人和學生只關注心理問題的消除,而忘卻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他的職能,即幫助學生挖掘潛能、培養他們積極的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在對傳統主流心理學批判的基礎上,提出應該強調個體和群體的積極層面,關注個體正在經歷的知足、滿意等主觀感受,注重個體體驗過去的良好狀態,對未來保持樂觀和充滿希望,關注培養積極的社會群體與組織。這不僅是對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意識與消極取向的一個警醒,更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消極目標與積極目標、全體目標與個體目標、總目標與具體目標)的整合變成了可能。
2.2 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傳統主流心理學背景下,對心理健康標准採取的是消極的取向模式,研究工作的重點集中在心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上。顯然,這種價值取向是片面的、消極的。積極心理學強調應該從積極的層面來研究與探討心理健康問題,認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注重培養人們的積極心理品質,而不僅僅是消極的心理疾病的預防矯正。從這種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也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
2.3 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體關系 雖然在傳統主流心理學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強調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的平等,也認為良好咨詢關系的建立有助於問題的解決,也強調心理咨詢中應該嫻熟地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與手段;但這些美好的願望與原則常常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來訪者即問題學生」的觀念下,變得不切實際與形同虛設,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想的、平等的主客體關系在實際工作中變得對立起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常把自己當作教育者的角色,而把學生當作是

Ⅱ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的工作就業情況怎麼樣 有哪些方向

我有一個老師,他大學學醫學,然後考了心理研究生。他現在在做心理咨版詢,同時權也是我們醫學心理學的老師。另外我們自己學校心理專業的同學(醫學院)畢業後不留校的話,就去精神病院工作。不知道和你的情況是否一樣,希望能幫到你。

Ⅲ 辯論賽辯題:心理輔導推進教育減負增效

減負不是新問題,從新中國成立開始,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但卻往往事與願違。之所以這樣,是我國國情決定的,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我國,一直以來教育的全部內容就是知識的傳授,需要大量的灌輸、講解,需要教育者按照書本和教育者的意圖去理解所學的知識,強調的是思維的求同性。雖然教育行政部門一再強調學生的練習應有限度,但畢竟「熟能生巧」可以有效的應付考試,重復練習也就成為提高學生成績的唯一途徑,這種千百年來形成的慣性,絕非一朝一夕能夠更改。更為嚴重的是,過重的課業負擔已成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過重的負擔必然會造成學生情緒的長期緊張和不安,並由此導致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據國家「八五」重點科研項目「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驗課題組」的專家學者對東北76所學校的萬余名學生進行心理檢測發現: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的表現,近30%的小學生心理素質處於不及格水平,而優秀或良好者僅佔8.2%,原因是巨大的壓力下「心理超負荷運行」,「長期緊張在心理中的積淀」。為此,全國各地都對此展開研究:其中90年代,廣西師范大學的調研報告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巡視組的調查報告應該是世紀之交的實證調研的比較成功的研究,但如今的狀況得不到反映,內容陳舊;上海地區各有關高校和學術機構、期刊、媒體、教育行政部門乃至政府都高度重視,並取得了一些國內前沿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在日本、捷克和丹麥等國家較早在這方面展開研究,並已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在我國由於教育體制等方面的原因,減負問題的研究和實施還存在以下問題:1、研究大多停留在對政策的解讀,提出合理化建議或意見,實質性意義不大;2、理論性的研究成果多,可操作性的東西少;3、對解決減負問題外部因素研究的多,對內部心理減負問題研究的極少; 4、具有一般意義上的研究的成果多,具有本地區特色的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解決減負增效問題研究的極少。

「十五」期間,我校圍繞學科教學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成功的完成了省教研室重點課題《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研究》。該課題經專家組鑒定,其研究成果達省同類領先水平,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和應用前景。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方式也有了較大轉變,教科研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增強,打下了堅實的教科研基礎。但是,基於「十五」課題研究還存在不足之處,我們進行了深刻反思,認識到既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還要對現階段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與心理健康教育展開研究。因為過重的課業負擔不但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還直接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如對優秀品格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對學習興趣的影響,對腦機能的影響,還可能導致各種身心疾病等。

通過本課題研究,特別是針對過重的課業負擔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及輔導技術,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引導減輕小學生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信心等實現減負增效等方面,從理論上進一步弄清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心理成因,尋找有效對策,從而在實踐中解決小學生課業負擔問題,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最終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其全面發展。

二、研究目的與內容:

1、探索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針對現代學生日常學習中存在的壓力,採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切實有效地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2、研究以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學情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3、探索在現行班級授課下,優化教學班的身體心理的方法。

4、探索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配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減去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過重負擔,使學生的素質得以健康的、平衡的、全面的發展。

三、研究方法和途徑:

在課題研究中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實證研究法,並結合文獻法、觀察法進行研究,具體為:

1、運用目標評價和過程評價的方法對減負增效效果及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水平做出評估。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配合教學研究製作教學錄像片,進行教學反思和案例分析,在實踐中形成有效的減負增效策略,不斷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3、定期進行資料交流學習,結合實踐進行思考,在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反復檢驗理論假設,及時反饋、調控、總結。

四、研究步驟:

1、准備階段(2006年7月――2006年10月)

申請立項,成立課題組,制定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2006年11月――2008年6月)

1開展理論學習與研究

2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3按照實施內容和方法進行研究與分析,有效的減負增效策略,不斷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進學生健康、平衡、全面發展。

3、總結階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

對實驗目標、內容進行客觀分析,撰寫結題報告。

五、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報告、研究論文及教學案例匯編

六、研究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提供經費支持。校長積極支持、指導課題組開展研究活動,為課題研究創造必要的條件,提供必要的經費,解決研究過程中的問題,保證研究活動順利進行。

2、培訓教師。對課題組成員和相關教師進行培訓,組織學習自主探究教學相關理論,更新教育觀念,掌握研究的內容和方法,了解研究的有關要求。

3、專家指導。請湖北大學、華師大、省教研室有關專家進行指導,幫助解決研究中的理論與方法問題。

4、建立研究活動制度。按課題研究工作計劃,組織課題組全體成員開展各種研究活動,活動中主研者和參研者均應發表自己的意見並承擔一定任務,每次活動後,認真分析得失,作好記錄。建立課題進展報告制度,對課題進展情況進行認真登記,建立進展報告登記冊。

5、加強課題研究檔案管理。課題檔案由課題負責人建立,由教科室負責收集、整理、保管,並定期進行檢查,確保材料完整、准確、系統。

Ⅳ 教育學心理學書籍

平時關注一下你們那教育局的網站信息,他們會公布報名時間和地點等。教師資格證考試好像是每年一次大概在3月吧!至於題網上有賣的30每本。16開紅白的,等參加地方教師招聘時也可以看.

Ⅳ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怎麼寫

(一)中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主要表現 1、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人際關繫上 (1)師生關系的問題; (2)親子關系的問題; (3)同伴或同學關系的問題; (4)對異性的看法問題; (5)人際交往障礙問題。 2、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學習上 (1)學習壓力問題; (2)厭學問題; (3)學習困難問題; (4...)學習障礙問題。 3、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自我」上 (1)自我評價問題; (2)自我體驗問題; (3)自製力問題。 (二)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外部社會因素 (1)社會因素; (2)學校因素; (3)家庭因素; (4)大眾傳媒因素; (5)網路因素。 2、學生內部自身因素 (三)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 1、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 (1)體現為學習的主體; (2)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 (3)從學習中增進體腦發展; (4)在學習中保持與現實環境的接觸; (5)在學習中排除不必要的憂懼; (6) 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1)能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 (2)能客觀了解他人; (3)關心他人的要求; (4)誠心的贊美和善意的批評; (5)積極地溝通;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1)善於正確地評價自我; (2)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 (3)及時而正確地歸因能夠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4)擴展自己的生活經驗; (5)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立抱負水平; (6)具有自製力。

Ⅵ 為什麼要研究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適應和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那麼,心理健康在中小學生中有什麼作用呢?心理健康對中小學生起著什麼樣的引導?

第一,促進學生生理肌體的健康發展,我們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宗旨是查明心理疾患,確定病態程度,尋找醫治方法,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從而帶動生理肌體的正常發育,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促進學生智力的健康發展,中小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有意義的思想活動,需要學生有健康的心理機制,以確保學生有比較明確的學習目的,比較堅定的學習意志,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比較高強的學習注意力,這些個性心理品質一經形成便可以成為中小學生巨大的學習動力,極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動腦筋,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第三,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要求,是加強中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基本任務。中小學生正處在品格、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學生時期的兒童、青少年正經歷著生活和學習的種種迷茫和困惑,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療救當代中小學生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礙,驅散學生成長中的各種迷霧,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全面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打下堅定的基礎,已成為我們廣大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責無旁貸。

第四,能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並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並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第五,穩定、協調的個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並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系。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

第六,熱愛生活,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在於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是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必然沖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種種社會矛盾、人際關系的矛盾、成人社會的諸多心理沖突等,必然突出地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反映出來。稚嫩的心靈承受著幾代人給予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種種羈絆,束縛著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一切不能不讓人為之擔憂。然而,只要我們及早加以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重要的是為父母、為師長者要切實了解我們的孩子,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迷津」。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學校的職責不限於傳授各種知識,培養各種技能,以及發展智慧能力,學校更負有促進與指導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的主要職責。中小學生階段,是人生中心理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因此,學校應當重視和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仍然還需要進行,因為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勢在必行。

Ⅶ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小學復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一、制調查目的有 90.5%的學生是健康的, 但也有 9.5%的小學生存在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 如學習焦慮、 沖動傾向、恐怖傾向、對人焦慮和自責傾向等等;從而提出應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盡快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同時需進一步重視家庭教育並特別重視女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沿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存在著重智輕德、重表(身體) 輕里(心理)的現象,學生的心理問題較少受到重視。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 不斷深入, 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日益被人們所認識, 為此我國已明確提出了由應試教育向 素質教育轉軌的口號,學生的心理素質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Ⅷ 中國目前研究<<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有哪些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健康的范疇在擴大,社會對每個人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不僅要求有著健康的身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而小學生正是心理發展、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有著重要作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尤其對小學高年級十一、二歲的學生。他們已經進入「心理斷乳期」,主體意識增強,認為自己經長大成人了,成熟了。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們的情緒會躁動不安,需要同學、老師、家長的理解、賞識與溝通。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淺談看法:一、使小學生的各種活動與積極的情緒體驗相結合小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特別是在學習活動中,常常會產生各種情緒體驗。經常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如高興、快樂、幸福、滿足等可使兒童增強自信心,情緒高漲,精神飽滿,既能提高其完成學習任務、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長期體驗消極情緒而引發的種種情緒障礙。積極的情緒體驗會成為學生新的活動動機,使他們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因此,在小學的教學中,教材和教學方法都要適合小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要幫助小學生掌握學習內容,使其經常產生成功的喜悅。教師還應特別注意因材施教,對優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標要求,使其不斷產生新的成就感;對差生要給予耐心細致的幫助,對他們的要求不能太高,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鼓勵。二、發展小學生的高級情感在教育中要培養小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發展其道德感。通過繪畫、唱歌、跳舞、體育競賽、美化教室和校園的勞動、游覽、參觀、學習英雄事跡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培養小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以發展他們的美感。求知慾和好奇心是小學生理智感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要鼓勵他們克服困難,使他們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歡樂,以發展他們的理智感。三、培養小學生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能力(1)建立適當的需要。教師要幫助小學生確定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奮斗目標,切忌期望過高;要引導他們實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優等生或爭強好勝的小學生,不要為小事而過於自責,凡事要放寬心,想得開。(2)尋找樂趣。教師要讓小學生保持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對各種活動都傾注熱情,積極參與,享受生活的樂趣。小學生還要培養自己廣泛而穩定的興趣,從中獲得快樂。(3)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緒的重要條件。教師要教會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悅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憐、不自責。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他可愛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經常肯定他們,鼓勵他們。(4)多與人交流。許多小學生還不善於與人交流,其實小學生多與家長、教師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長知識,受到啟迪,增進友誼,能給自己帶來意外的收獲和快樂。四.建立學校--家庭心理教育網路學生生活在家庭的時間很多,家庭環境,家長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全的心理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發展,甚至會造成學生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因而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利用家長會等形式開設心理講座,講清兒童的心理發展的特點,指導廣大家長掌握科學的家教方法。學校和家長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使學生發揮才智,發展想像力、創造力,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總而言之,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小學教師不可忽視的重點。

Ⅸ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什麼急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心理健康為人們重視的程度是與社會的發達程度相關聯的。一般來專說,社會發屬展的程度越高,人們所承受的社會壓力越大,人們的心理健康的問題越突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日益為人們所重視,正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反映了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心理健康社會教育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