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教育學心理學復習資料

小學教育學心理學復習資料

發布時間:2020-11-24 10:28:09

小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考試重點是什麼

教育學:1、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2、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3、制約課程的因素,課程評價模式和方法、課程的基本結構,我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
4、教學的原則,常用的教學方法
5、在教學史上影響比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的基本程序,班級授課的類型和結構,教學過程的基本方法
6、德育的意義,德育過程的基本方法,德育的原則,德育的主要途徑,德育的主要方法
7、制訂教育目的的依據
8、教師的人格特徵
9、我過現行小學課程設計應遵循哪些原則?
教育心理學:
1、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內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狀況
2、心理發展及學生心理發展基本特徵,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3、學習的定義,學習的主要理論,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論,當今建構注意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4、學習動機與學習的關系,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5、遷移的概念及種類,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如何在教學中促進遷移
6、知識與知識學習的類型,
7、心智技能形成有關理論
8、學習策略構成,教學中如何運用學習策略
9、問題解決的過程,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0、皮亞傑與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影響態度與品德形成的基本條件
11、心理健康的標准,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12、教學目標的分類及表述方法
13、課堂氣氛的影響因素。課堂管理的策略,問題行為的主要策略
14、教師應具有的特徵,教師期望的效應,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㈡ 請給我發一份小學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復習資料可以嗎 我是湖南長沙人 這個星期6就考試了,好郁悶的

教育學名詞解釋
1、教育學——是通過研究教育現象來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是教育科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學科。
2教育科學——指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
3教育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
4、教育學的任務——是通過對教育現象的研究,來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觀規律,從而為教育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5、義務教育——是國家通過法律形式予以規定的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培養人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8、遺傳素質——是先天繼承下來的,與生俱有的生理特點和解剖特點。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目標、總要求,是所培養的人應達到的最終標准。
10、全面發展教育——就是「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而實施的教育。」
11、「個人全面發展」——指人們有目的地聯合起來,控制、利用合發展由資本主義生產提供的物質基礎,並消除其歷史造成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為核心展開的人的發展中的矛盾,從而達到個人智力和體力的統一,物質勞動、精神勞動和享受的統一,生存和發展的統一,使個人的天資和潛能、興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發展,使個人的身心、精神、才能、個性全面而和諧的發展。
12、素質——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資質、特點特徵等。
13、素質教育——是按照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和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特點,來發掘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潛能,弘揚其主體精神,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
14、應試教育——是一種以升學為唯一目的,圍繞應考科目去開展學校活動的,片面的選拔淘汰教育。
15、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的人。
15、師生關系 ――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法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而結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16、師德——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必須履行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定社會或階級道德的一種具體、特殊的表現形式。
17、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而結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19、癸卯學制——1903年修改為癸卯學制,這是我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始。它以日本的學制為藍本,並保留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殘余,以讀經尊孔為教育宗旨。其特點是學習年限長。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
21、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務和實施德育內容所採取的具體手段。
23、知行統一原則——又稱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既要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又要引導他們久進行實際鍛煉,把理論教育與組織實踐活動、提高思想認識和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為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導學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觀點、道德行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系統的影響,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26、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務、德育內容與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發展水平之間矛盾,是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
27、課程—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28、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學生學習系統地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
30、課程計劃——又稱教學計劃。是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任務,由政府主管部門制訂的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安排和規劃的指導性文件。
31、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手段和方式的總稱,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師生相互聯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學法的辯證統一。
32班級授課制——又稱課堂教學,是將學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班級,教師根據規定的課程內容,按固定的教學時間對全班學生進行統一教學的組織形式。
33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為設計和組織教學而在實踐中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
34班主任——是組織領導班級組成為堅強集體,協調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人。
整體轉換運動。其核心是人的現代化。

教育學簡答題
1、 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哪三個階段?萌芽階段;形成階段;科學教育學階段
2、 古代學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徵?(1)階級性,等級性(2)非生產性(3)專門化(4)教育內容具有明顯的分化趨向和知識化趨向
3、 近代學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徵?生產性;普及性;系統性;雙軌制
4、 現代學校教育的發展呈現出了哪些基本特徵?(1)與社會聯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學制的開放性,梯形化和彈性化(3)教育的現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性
5、 生產力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1)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類型和結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和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制著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內容;還制約著教育方法、手段、設施及形式等;(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條件;教育是實現科學知識社會化和使現代科技由可能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關鍵;教育還是實現科學知識再生產和生產技術更新的重要手段。
6、 政治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政治與教育的制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影響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響教育制度的形成和變化(3)影響教育財政狀況(4)影響受教育權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對政治會有一定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主要表現在影響社會政治延續和推動社會政治生活兩個方面。
7、 人口對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1)人口數量影響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重點的制定和實現(2)人口結構及其分布狀況影響教育結構及學校布局狀況。(3)學齡人口數量影響教育規模及經費使用。
8、 教育對人口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長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質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結構合理化的作用。
9、 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視培養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呵護兒童健康;著力增強動手能力;特別關注學習態度
10、 少年期的教育應該注意些什麼?重視青春期教育;豐富精神生活;鼓勵獨立判斷獨立思考
11、 青年期教育主要應該注意哪三個方面?(1)學會正確認識和處理自我秘社會的關系(2)樹立事業心、責任心、提高從事社會職業的素養、從事創造性活動的意識和能力(3)正確處理友誼、愛情和婚姻
12、 學校教育發揮主導作用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符合社會發展方向、反映社會發展要求;有效地協調其它教育影響;符合教育對象身心發展規律;創設適宜的動物園文化環境,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動;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
13、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體表現:(1)控制教育對象發展方向和預期結果(2)指導和支配整個教育活動過程(3)評價、檢測教育質量
14、 我國的現行教育方針是什麼?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5、 「個人全面發展」包含哪三個層次的目標?(1)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彌補舊式分工對工人所造成的缺陷,減輕資本對工人,尤其是對童工有體力智力方面的摧殘(2)在處於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之間的作為過渡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滅舊的分工,推動社會發展,向「個人全面發展」這一理想目標日益逼近,(3)到共產主義社會,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矛盾的最終解決,觀念中的「個人全面發展」和現實中的「個人全面發展」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
16、 全面發展教育與「個人全面發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區別:(1)角度不同,全面發展教育界是從教育學的角度,「個人全面發展」是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角度,(2)二者分屬不同范疇,「個人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一個與共產主義理想聯系在一起的最終目的,全面發展教育則是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組成部分而言的(3)實現條件不同,實現「個人全面發展」,與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一樣,必須同時具備各方面的相宜條件才行,全面發展教育僅藉助學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實現。聯系:(1)都是以研究人的發展問題為為基本任務,(2)教育畢竟是人的發展重要影響因素,(3)「個人全面發展」學說是指導全面發展教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武器,這一學說對我們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規和進行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17、素質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徵?主體性、全體性、全面性、長期性、開放性、時代性、實效性。
18、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1)注重思想先導,建立實施素質教育的動力機制(2)改革檢測評價,建立實施素質教育的導向機制(3)抓好常規管理,建立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機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實施素質教育的保障機制
19、課堂素質教育的四個基本點:認知停*點,情感激發點,思維展開點,心靈交流點。在這四個基本點中,*認知停*點解決學會的問題,*情感激發點解決想學的問題,*思維展開點解決會學的問題,*心靈交流點解決樂學的問題。
20、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1)狠抓薄弱環節,努力爭取全面提高教育質量(2)建立新型課堂人際關系,增強心理相融度(3)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4)充分發掘潛能,注重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
21、課堂素質教育應該遵循哪些教學原則?(1)全面施教,整合優化(2)注重個性,鼓勵創新(3)目標導向,情境熏陶(4)動手動腦,和諧發展(5)師生互動心向一致(6)關注學法,改進教法
22、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策略:(1)精講精練加強針對性(2)分層遞進,符合規律性(3)學會做人,尋准教育點(4)指導學法,教人會學(5)自主發展,訓練自控力
23、在社會發展中教師承上啟下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知識的創造者和傳播者;社會的代表者和社會道德的實踐者
24、 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紀律的管理者;班集體的領導者;心理健康的維護者;父母的代理人
25、 教師勞動的特點有哪些?勞動對象的復雜性;勞動手段的主體性;勞動過程的創造性;勞動方式的個體性;勞動成果的長效性
26、 教師的職業道德有什麼特殊要求?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團結協作
27、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五對矛盾是什麼?主觀的成熟體驗與客觀的相對不成熟的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強烈的活動需要與能力發展的同步的矛盾;旺盛的求知慾與識別能力較低的矛盾;性意識的萌芽,成熟和道德法制觀念薄弱的矛盾。
28、學校教育制度有什麼重要意義?學校教育系統作為國家對年輕一代進行教育的最嚴密、最有效的組織,它集中體現了整個教育制度的精神實質,學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確和完善,它直接關繫到教育目的的實現,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進行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而也對政治經濟制度的鞏固,生產力的提高,青少年兒童身心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9、我國1951年學制主要有什麼特點?(1)明確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國人民特別是工農幹部受教育的機會,突出了「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向工農開放」的方針,(2)新學制確立了各類技術學校和專門學校的地位,保證了各種人才的培養,體現了教育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方針,(3)保證了一切知識分子和老年知識分子接受革命政治教育的機會,(4)體現了方針、任務的統一性和方法方式的靈活性,(5)充分體現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則。
30、我國中小學德育的根本任務是什麼?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首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2)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3)逐步形成社會主義基本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4)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32、老師指導學生自我教育應進行哪幾方面的工作?(1)指導學生掌握修養的標准(2)自我評價(3)道德情感體驗(4)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品德。
33、中小學教學的任務有哪些?學習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獲得基本技能;發展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教會學生學習,培養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34、 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有哪些?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
35、 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演示法、參觀法、實習作業法、練習法、實驗法。
36、 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講授的內容要有科學性;講授要有系統性連貫性和邏輯性,層次清楚,突出重點、難點;講授的語言要有條理性、簡練性、啟發性、生動性、語音、語調要有和諧性;恰當運用板書和體態語言,強化講授效果。
37、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依據有哪些?根據教學目的和任務來選擇;根據學科和教材特點來選擇;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來選擇;根據學校的客觀條件來選擇;根據教師的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和個性特點來選擇。
38、班級授課制有哪些特點?以「班」作為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能擴大教育對象,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教師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教學;便於學生之間互相觀摩,互相啟發,互相幫助,互相促進;能發揮班集體的教育作用,有利於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能保證正常的教學常規,有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由於班級授課制的優越性,因此,自產生以來,班級授課制便成為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39、怎樣備課?做好三項工作: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寫好三個計劃學年或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單元教學計劃;課時計劃(教案)
40、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教學目標明確,完成任務好;教學內容正確、充實。抓住重點、難點、關鍵;教學方法適當,教師善「啟」善「導」;語言規范、板書整潔;教學進程組織嚴密、結構緊湊;師生雙方積極性高。

教育學選擇填空題
1、《緒論》 最早闡述教育目的、制度、內容、方法、師生關系的教育專著是《學記》。童年期是培養動手能力的關鍵期,學校產生的必備條件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一定的政治基礎、一定的文化基礎。貫穿於《大教學論》全部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自然適應性原則,人生階段一般分為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2、《教育基本規律》 教育的基本規律有兩條,一條反映的是社會發展與教育的辯證關系,另一條反映的是人的發展與教育的辯證關系。學校教育的出現是教育從社會生活中獨立、分化出來的一大標志。現代社會發展變化的迅猛,在教育上表現為由主要為繼承已有文化遺產服務逐步向主要為未來社會服務,即由繼承型轉向發展型模式。科學教育是現代教育的核心。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就是要培養現代化的人。在現代社會里,經濟、政治、文化和人口等是影響教育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一定社會里,通過組織控制、政策限制、法律強制和思想教育等途徑實現著其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教育具有文化功能,這一功能表現在延續、更新、普及、整合文化上。教育的歷史性集中體現在時代性和階級性上,教育以人為對象,以育人為己任。學會行走和初步掌握口語是嬰幼兒期極具重要意義的兩件事情。幼兒的主導活動是游戲,養育是嬰兒教育的首要任務,好奇心是人的智慧發展的原動力。童年期最為艱巨的任務是掌握和運用書面語言的能力,核心任務是幫助兒童學會學習,也是培養動手能力的關鍵期。青年應學會選擇。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分為內外兩大類,內部因素主要是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外部因素主要有遺傳、環境和教育。宏觀社會環境和微觀社會環境構成人的生活環境。生物本能起源說的觀點是法國利托爾諾。教育的心理模仿說是美國教育學家孟祿。奴隸社會是教育作為獨立活動的形成期。制定教育目的是社會實現對教育進行控制的中心環節。原始教育的基本特徵有:內容的同一性、整體的原始性、形態的融合性。文化通過文化背景對教育的影響具體體現在:提高人們的教育需求和加強學校與社會的廣泛聯系。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教育與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經政制度之間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繼承性,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發展的規律。養育中要注意以下幾點:注意滿足嬰兒的合理需求;有意適度訓練其器官;在生活環境中有意設置豐富的刺激物;盡量接近自然。早期教育需特別注意的是:關注非智力因素,為正規學習打好基礎,發展幼兒口語,教幼兒學會使用玩具、器具。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個性發展的核心是創造能力的培養。愉快教育的核心是不斷獲得成功。我國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據有: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發展變化的狀況;人的自身發展的需求;馬恩關於「個人全面發展」的學說。素質的基本屬性有:相對穩定性;內在性;整體性。應試教育的主要危害有:嚴重地影響國民素質的提高;摧殘身心健康;壓抑個性發展。在西歐,教會學校的目的在於培養僧侶,封建主培養騎士。三類基本教育目的即個體本位觀、社會本位教育目的觀和文化本位觀。培養什麼人的問題,是制定教育目的時所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一般來說,教育目的包括兩大構成要素,一是規定所培養的人具有的社會功能,二是規定通過教育在教育對象身上所要形成的各種內在素質及其結構。全面發展教育由德、智、體、美、勞共同構成。德育是以培養教育對象思想品德為目標的教育活動。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德育的實質就是把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品德的過程。智育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育。體育,以身體活動為基本內容,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美育是掌握審美知識,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4、《教師與學生》 在教育過程中,教與學這一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師的教,「教有法而無定法」說明了教師工作具有創造性,教師的勞動也有復雜性,創造性是學生主體作用的最高表現。學生主體性表現在:創造性、自覺性、獨立性。學生客體性表現在:向師性、依賴性、可塑性,教師的素質包括:思想品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知識素質包括:精深的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教師的作用表現在:對社會的作用、對學生的作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師的職業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則是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教師的智能結構是指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師生關系通常表現為教育關系和心理關系,而後者又包括情感關系和認識關系。根據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分為命令-服從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參與型。
5、《學校教育制度》 我國近代最早的學制是癸卯學制,解放以來我國學制基本上沿用1951年學制,我國當代學制改革的主要文件是《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學制按橫向劃分有:幼兒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學制建立的依據有:社會生產力和科學發展狀況、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本國原有學制和本國歷史文化傳統。我國學制改革應遵循以下原則:改革學制結構,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1951年學制突出了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向工農開放的方針。1958年學制進行了十年一貫制的試驗。
6、《德育工作》 構成德育過程的主要形態是:說服教育、實際鍛煉、陶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從學生的道德意志、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作為開端。社會主義學校德育包括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評價法有四種主要方式:表揚和獎勵、批評和懲罰、評比競賽、操行評定。德育方法除說理教育法外,還有實際鍛煉、示範教育、陶冶教育、自我教育、品德評價法五種方法。
與評定。考試、考查是檢查學生成績的方法。
8、《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主導作用,學校各項工作的基礎是班主任工作,公正性原則上是班主任工作中致辭關重要的原則,培養班集體的先決條件是確立奮斗目標,調查了解學生是建設班集體方法的第一步,常規性班級管理包括:班級規章制度的制定和班級規章制度的執行。有學生對班主任說放在筆盒裡的10元錢不見發了,班主任怎麼做最好:對全班同學進行教育,希望拿錢的同學主動承認,教育同學加強防範意識,希望拿錢的同學悄悄把錢放回原處。班主任是學校領導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得力助手和骨幹力量。是班集體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工作的原則是班主任對全體學生進行教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解決班主任工作過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和協調班主任工作過程中的各種關系的基本准則,是班主任工作過程中規律和特點的反映。班主任工作的原則有:全面性、公正性、民主性。班主任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要有民主意識。班幹部的選拔和評優應該民主評議。新生的入學教育包括適應教育、常規教育、傳統教育、學習方法教育。班集體的管理包括常規性的班集體管理、階段性班集體管理、畢業班集體管理。制定班主任計劃包括學期工作計劃、具體執行計劃。總結有全面總結、專題總結。班集體的形成過程有:初建鬆散階段、基本形成階段、鞏固發展階段。
9、《課外校外教育》 課外校外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專題集會屬於群眾性活動,課外校外教育的區別是組織者不同,它們的聯系表現在有共同的特點、作用、內容和形式上,課外校外教育活動的特點有:形式上的多樣性、活動上的自主性、內容上的廣泛性、組織上的自願性。群眾性活動有:報告會、座談會、專題集會。課外活動的指導原則包括:自主性原則、自願性原則、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課外校外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有三大類即群眾性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活動。小組活動是課外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要養育結合。

㈢ 小學教育學心理學

這里有些教育網的試卷,http://www.osjyw.com/html/shitijijin/jiaoshikaoshi/index.html
看對你有沒有幫助

㈣ 湖南小學教育學心理學復習資料

抱歉,我是河南的

㈤ 小學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原理的復習資料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號文件《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並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台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明了,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

㈥ 小學教育學復習資料

小學教育學(中等師范)復習資料:第八章教育法
一、教育的國家化和教育法的產生
19世紀下半葉,由於教育向世俗化的過渡和公共的國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開始成為對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意義的社會性事業,這就要求擴大國家直接干預和調整文化教育發展的職能,更有效地發揮國家管理教育事業的作用。因此,歐美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把教育納入國家活動之中,用行政手段發展公立學校體制,用法律的手段確立義務性的國民教育制度。這樣一種趨勢,在教育史上被稱為教育的國家化。
教育管理的國家化和國家教育權力的產生標志著教育權結構的一次歷史性轉換。在這之前,教育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父母的一種自然權利。學校產生以後,父母的教育權就委託給了學校和教師,從而構成了學校、教師、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具有私事性質的社會關系。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教育的國家責任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通過法律的手段確立國家的教育權力,加強教育管理的集中性、統一性和權威性,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行政系統,是有效地實現教育的國家責任的客觀需要。
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中,復雜的教育運行過程要做到有序化、科學化,僅僅依靠教師的個人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它要求教育工作必須依准 ,體現國家的整體利益。
教育法是現代教育發展的產物,是現代國家的一個重要立法領域。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它不僅表現為法律數量的大規模的增長,而且表現為法律地位的增強,法律調整的擴大,以及法律向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進行的愈來愈大規模的功能擴張。
二、國外教育法發展的歷史及其特點
西方國家教育法的歷史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零星立法階段
文藝復興以後,歐洲的某些國家,特別是德意志的某些公國,就已頒布關於強迫教育的法令。而在現代工廠制度的推動下,才產生了教育向現代化的過渡,並產生了現代意義的教育立法。因此,最早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教育立法是在工廠法之中。從19世紀初葉起,英、法、瑞士等國都先後制定了一系列工廠法規,其中重要的條款幾乎都涉及童工問題。
2.專門對普及義務教育進行立法階段
大工業生產發展為教育的普及創造了客觀條件,並促成各國紛紛開始進行義務教育的立法活動。最初的普及義務教育立法主要是圍繞初等教育的強制性、免費性和公共性三大主題展開的。
3.廣泛進行教育立法的階段
廣泛地進行教育立法是隨著資產階級加強對行政控制的過程而出現的。這個轉變從19世紀中期開始醞釀,20世紀初開始,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在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達到高潮。
4.教育的綜合立法階段
第二次大戰以來把教育看作是一個整體和社會子系統,把教育立法看作一項綜合性的法治工程,在加強教育立法的同時注重教育法治工程與整個社會工程的協調。教育法在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都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從廣度上看,教育已日益為各國立法所重視,教育法規在所有法規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從深度上看,教育立法已深入到教育活動的各種內部和外部的社會關系,對教育的調節開始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法治工程。
三、我國教育法制建設的現狀與前瞻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相繼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頒布了6部教育方面的法律,它們分別是:198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93年分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和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我國的教育法體系由縱向4個層次和橫向6個部門構成。
教育法位於我國教育法體系的第一個層次。它是以憲法為依據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規定我國教育的基本性質、地位、任務、基本法律原則和基本教育制度等。教育法是全部教育法規的「母法」,是協調教育部門內部以及教育部門與其他社會部門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也是制定教育部門其他法律法規的依據。作為教育領域的基本法律,教育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
部門教育法位於我國教育法體系的第二個層次,主要調整各個教育部門的內外部關系。由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師法和教育經費法6個部門組成。每一部門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單行法律。
教育行政法規位於教育法體系的第三個層次,主要是為實施教育法和各單行法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屬於這一層次的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和發布,它應是我國教育法的主體。
最後,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教育行政規章位於教育法體系的第四個層次,它不僅數量最多,而且規定的也最為具體、詳細。

小學教育學(中等師范)復習資料:第六章學校咨詢與輔導
第一節 學校咨詢與輔導概述
一、學校咨詢與輔導的發展概況
(一)早期的職業指導活動
現代的學校咨詢與輔導(以下簡稱學校咨詢)起源於20世紀初美國的「指導運動」。當時社會和教育部門對學生們擇業求職及職業適應上面臨的各種困難越來越關注,於是開始設立幫助機構以提供職業指導。帕森斯率先於1908年在波士頓成立了職業介紹所,並於隨後出版了《選擇職業》一書。此後有關職業指導的課程或講座引進到一些學校,政府也在20年代開始規定學校應開設職業指導課程。30年代逐漸地開始有人在學校內成立教育與職業輔導中心,帕特森和威廉森於1938年出版的《學生指導技術》,初步總結了對學生進行指導的理論和實踐。在這一階段幫助學生的活動主要定位在指導,它的特點是,幫助者處於主導地位,根據其豐富的知識經驗,專業技能,評估學生的特點,提供與職業有關的信息,為學生的決策起導向作用。
(二)心理咨詢與治療活動的開展
心理衛生運動是學校咨詢的另一個來源。20世紀初,精神分析療法就在精神疾病的治療中開始占據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診療方式就是心理學家和病人進行系統的會談。到四五十年代,心理咨詢開始作為獨立的專業領域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獲得承認,1942年,羅傑斯出版了《咨詢與心理治療》一書,強調咨詢的過程應當充分重視當事人認識和改善自我的能力與責任,提出了「當事人中心」的觀點,指出咨詢者不應當扮演居高臨下的仲裁、指示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真誠的態度,認真傾聽、接受和鼓勵當事人表達情感、認識自己、激起改善的願望。在學校咨詢領域,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適應當中出現的各種困難與障礙日益受到重視。這一階段,對學生的咨詢的治療活動,取代指導活動而成為主角。
(三)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政府支持下,學校咨詢的工作開展得越來越普及。與此同時,心理學界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思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沃恩發表《變化世界中的咨詢者》強調咨詢服務不應當只是局限於少數學生的治療矯正,而要關心全體學生的發展需要。布洛克爾在《發展性咨詢》中提出,咨詢應當幫助廣大學生認識、理解和接受自己,度過發展過程中的危機。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咨詢應該以預防問題的發展為目的,而不是等到造成嚴重的行為障礙再去忙於矯治。到70年代,發展性指導已經成為學校咨詢的重要工作內容。
目前在學校咨詢當中,指導的模式、治療的模式和發展的模式共存共生,既有互相借鑒,也有綜合運用。學校咨詢也越來越強調學生所處獨特環境的影響,使幫助更有針對性,如跨文化咨詢成為關注的熱點。美國是世界上心理咨詢待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其學校咨詢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制。
二、學校咨詢與輔導的基本任務★★★
從根本上看,學校咨詢的目標在於為全體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幫助。具體而言,不同處境的學生所需要的幫助可能是不同層次的,這就決定學校咨詢的任務是多層次的,一般可分為缺陷矯正、早期干預、問題預防和發展指導。
(一)干預與矯正
1.缺陷矯正。對於極少數長期處於惡劣環境下已經積累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和行為障礙的學生,需要進行系統的矯正。
2.早期干預。面向少數學生進行,他們可能已經出現某種程度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就可能演變為嚴重的障礙。早期干預就是指在問題出現初期給學生以幫助。
(二)預防與發展
1.問題預防。對於部分學生群體來說,目前並沒有明顯的問題,但是某些心理素質比較薄弱的學生,有可能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出現問題。問題預防就是指在可能的問題發生之前,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工作,提高學生將來問題的能力。
2.發展指導。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學生在不同的時期,面臨不同的適應和發展的任務,可能會出現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在此之前,我們就應該開展必要的指導活動,幫助學生成功完成心理—社會發展任務。
(三)預防與干預的平衡
從實際情況看,在學校咨詢開展起來的地方,干預和矯治的任務比較容易受重視和強調。但現在西方國家相當強調學校咨詢工作應當在干預和預防之間取得平衡。我國一開始也許可以更偏重發展性指導的任務,但今後也應當逐漸增強咨詢服務方面的專業力量。
三、學校咨詢與輔導的主要工作★★★
(一)針對學生的個別問題提供咨詢服務
干預和矯治的任務主要是通過心理咨詢活動完成的。主要的方式有個別咨詢、團體咨詢、電話咨詢和通信咨詢等。最主要的是在咨詢室進行的面對面的咨詢。
(二)在班級中開展以心理衛生為主要內容的課程輔導
預防和發展性指導的任務主要通過課程輔導的方式進行,常常以班級為單位開展。
(三)為其他教師和家長提任顧問或間接咨詢
(四)配合學校教育需要開展必要的心理測評工作
(五)協調學校和社區咨詢
第七章 教育測驗與評價
第一節 教育測驗
一、教育測驗的概念
(一)概念界說
測量是給事物的某種屬性給定數值的過程,回答了「有多少」的問題。教育測量包括了從身體身體素質到興趣態度等多個方面。
測驗是對於知識水平、情意狀態、運動技能等的數量化測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測驗僅指一份測驗卷子,而廣義的測驗指編制試題、施測、評分到報告成績的全過程。在教育領域,測驗只是測量的一種形式,主要用來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心理特點。如果說測量回答了「有多少」的問題,只考察量的大小,測驗則回答了「某個人做的怎麼樣」的問題,包含了對測驗結果的解釋和評判。
規范的考試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編制試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過程,如期中、期末考試。它與測驗的區別有兩種看法。第一種是從教育測量學中引出,認為測驗更為規范,從試題編制、實施測驗測驗到評分過程都有嚴格的程序,而考試則是教師可自行安排,相對靈活,技術要求不高的測驗形式。另一種觀點與第一種正好相反,認為測驗比較隨意,而考試則較為正式。本書主要採用第一種觀點。
評價是對某種教育活動的價值判斷。評價包含定性描述或價值判斷,更多的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
(二)測驗的功能
測驗具有以下功能:(1)激勵功能;(2)診斷功能。診斷性測驗主要考察兩個方面,一個是看基礎打得好不好,可否滿足學習某種新知識的需要,另一個是看理解和掌握上有什麼錯誤及其原因所在,它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反饋信息,使教師能及時調整教學;(3)區分和選拔功能。升學考試就體現了測驗的選拔功能,如高考;(4)評定功能。
二、測驗的類型
從測驗目的上考慮,可以分成安置性測驗、形成性測驗、診斷性測驗和總結性測驗。從測驗內容上考慮,可以分成成就測驗和學能測驗。從規范程度上區分,可以分成標准化測驗和教師自編測驗。從結果解釋所參照的標准區分,又可以分成常模參照性測驗和標准參照性測驗。
(一)安置性測驗、形成性測驗、診斷性測驗和總結性測驗
安置性測驗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組。安置性測驗涉及的范圍比較窄,難度也比較低。
形成性測驗針對某一教學單元而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其目的不在於評定學生,而是為了調控教學。
診斷性測驗能夠反映學習中常見的錯誤,診斷學習困難,特別是找到困難的成因。診斷性測驗的目的是發現問題,評分不作為正式成績。
總結性測驗用於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階段性總結分析。在一個段落或一門課結束後,教師會編制一套試題,全面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現行小學學科測驗多採用閉卷形式,有時候也要求學生完成實踐性課題。
(二)標准化測驗和教師自編測驗
標准化測驗在試題編制、施測和評分過程中有著嚴格的規范。標准化測驗是由測驗專家和教師共同編制的,試題質量較有保障。最典型的標准化測驗是智力測驗,如「比奈智力量表」。
教師自編測驗是教師自己編制的測驗,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實際引用現代測驗原理編制的。教師自編測驗針對性、靈活性強,能反映實際教學中遇到的特殊問題。
(三)成就測驗和學能測驗
成就測驗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常結合具體學科而設。學校平時的課堂測驗,期中、期末考試等,都是成就測驗。
學能測驗,又稱學能傾向測驗,它考察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獲得的能力,與學業成就有較大關系。學能測驗不局限於某門課程,關心各門課程都需要具有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推理測驗和數字推理能力測驗。學能測驗一般在小學畢業前進行,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學生的發展潛力。
學能測驗與成就測驗的區別在於,成就測驗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著重考察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學能測驗的測驗內容比較寬泛,側重於能力考察。
(四)常模參照性測驗和標准參照性測驗
常模參照性測驗是按照在特定群體中的相對位置決定成績的好壞。選拔性考試一般是典型的常模參照性測驗,如高考。常模參照性測驗要在所定教學內容中,選出一些能區分出學生水平的題目,它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應該能拉開分數距離。題目難度以中等為宜,特別難和特別簡單的題目要少一些。
標准參照性測驗是考察是否達到了預先規定的標准,類似於各種執照考試,如駕駛執照考試。這種測驗只關注考生是否達到了應該達到了應該達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別的考生怎麼樣。確定「合格」或「掌握」的標準是標准參照性測驗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標准參照測驗往往是針對某幾個特殊的知識點而設計,題目覆蓋面廣,並盡可能把所學的重要知識都反映出來。標准參照性測驗不去刻意拉開學生間的距離,題目該難就難,該易就易,完全隨知識點的要求而定。
常模參照性測驗和標准參照性測驗的區別是:前者著重同學間的比較,後者關心有沒有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常模參照性測驗適用於選拔性考試和總結性評定;而標准參照性測驗適用於診斷和發現學生的不足,從而為改進教學提供反饋信息。
三、良好測驗的標准
好的測驗都應當符合一定的要求,通常用實用性、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等指標衡量測驗質量。
1.實用性
實用性反映了試題的基本質量,其基本要求是便於組織,便於實施,節時省力。(便於組織。(2)測驗便於實施。(3)容易評分。(4)結果要容易解釋。
2.可信度
可信度又稱信度,指測驗結果的前後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數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具體要求是,先後兩次用同樣的試卷測查同一批學生,則兩次測驗的分數應該比較相近;對同樣的答卷組織兩次評分,評分結果相近。如果上述評分結果相差懸殊,就表示可信度很低。評分的客觀性常用評分者信度來說明。
3.有效性
有效性在測量學上也稱為測驗的效度,指一個測驗能測到預先想測的知識和能力的程度。估計測驗效度的方法主要有兩種:(1)內容效度,反映了題目對所考察內容的代表性問題。(2)效標關聯效度,反映了測驗分數和所選擇的效標分數之間的一致程度。和信度相比,測驗的效度更為重要。因為效度高的測驗信度一定高。
4.難度
難度即測驗的程度,提供了試題平均通過率的信息。一份試卷的難度取決於每一道題的難度。難度用全體被試在某題的得分率(P)表示。如果全部通過,難度為1;如果誰都沒有通過,難度為0。難度值在0到1之間,難度值越大,表示題目越容易。高分段人數少,低分段的人數多,表示難度較高。高分段的人數多,低分段的人數少,表示難度較低。難度中等時,最容易拉開考生間的檔次。不同的測驗對難度有不同的要求,如選拔性考試難度以中等為宜,否則很難篩選。一般來說,某一道試題答對的學生少於20%時便是過深,答對的多於80%時則是偏淺。
5.區分度
區分度是測驗能否拉開分數距離的指標。試題的區分度也稱為鑒別力,表示某道題目能夠將不同程度的學生鑒別開來的能力。試題難度直接影響區分度,特別難的題目大家都不會做,特別容易的題目大家都會做,這兩種題目區分度都很低。反之,中等難度的試題的區分度比較高,難度為0.5的題目,區分度最大。
四、測驗的編制和實施
(一)確定試題內容
在選擇試題內容時,應設計測驗藍圖。測驗藍圖包括確定測驗目的、測驗內容以及編制雙向細目表等內容。(1)確定知識點。(2)確定認知水平。(3)設計雙向細目表。雙向細目表是由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構成的的。
(二)選擇試題類型
課堂測驗的題型有客觀題和論文題兩種。客觀題包括填空、判斷正誤和多項選擇等題型。論文題包括簡答題和論述題。因為客觀題和論文題各具優缺點,所以搭配使用效果最佳。
(三)評分
計分方法可分為等級分和百分制兩類。等級分在中國隋唐一代就廣為使用,百分制則是20世紀初教育測量學的發展產物。等級制的計分方法除五分制和A、B、C、D、E外,還有許多變形。使用等級分的好處是避免了在同一分數等級上同學間的攀比,會減輕過分的分數競爭。但缺點在於,等級分比較粗略,不容易反映個體間細微的差別,評分尺度也較難把握。在評分時,教師要注意到自己對學生的看法可能會影響到評分過程。和百分制相比,等級制能避免「分分計較」的學習心理,減輕學生的考試負擔。
(四)測驗分數的解釋
分數只有經過解釋具有實際意義。解釋分數時,既可以和其他同學的學習表現相比較,也可以和考核標准相對照。分數的意義是在比較中獲得的。如同樣考85分的兩個同學,其分數值雖然相同,但反映出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並不完全相同。

㈦ 求關於小學教育學心理學的資料

《小學教育心理學》模擬試卷.rar
全國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小學教育心理學試題.rar
2005年1月全國小學教育小學教育心理學試卷.rar
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心理學》《教育學》《教學法》綜合試題.rar
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心理學》《教育學》《教學法》綜合試題答案.rar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心理學(兩學考試)試題之二(附答案).rar

http://www.xkcmath.com/article.asp?articleid=3463
下載這些看看吧

㈧ (小學)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重點有哪些

教育學:1、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2、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3、制約課程的因素,課程評價模式和方法、課程的基本結構,我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
4、教學的原則,常用的教學方法
5、在教學史上影響比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的基本程序,班級授課的類型和結構,教學過程的基本方法
6、德育的意義,德育過程的基本方法,德育的原則,德育的主要途徑,德育的主要方法
7、制訂教育目的的依據
8、教師的人格特徵
9、我過現行小學課程設計應遵循哪些原則?
教育心理學:
1、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內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狀況
2、心理發展及學生心理發展基本特徵,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3、學習的定義,學習的主要理論,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論,當今建構注意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4、學習動機與學習的關系,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5、遷移的概念及種類,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如何在教學中促進遷移
6、知識與知識學習的類型,
7、心智技能形成有關理論
8、學習策略構成,教學中如何運用學習策略
9、問題解決的過程,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0、皮亞傑與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影響態度與品德形成的基本條件
11、心理健康的標准,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12、教學目標的分類及表述方法
13、課堂氣氛的影響因素。課堂管理的策略,問題行為的主要策略
14、教師應具有的特徵,教師期望的效應,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㈨ 可以給我小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的重點復習資料嗎 不好意思 我是新手 沒有財富值耶

我是心理學專業的。你要哪方面的資料。心理學有很多分支。看你樣子。是要教育心理學?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教育學心理學復習資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