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創建省級教育強縣解說詞

小學創建省級教育強縣解說詞

發布時間:2020-12-09 05:33:31

⑴ 創建教育強鎮准備哪些資料

創建教育強鎮匯報材料 為學校進一步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好契機。為此,我校搶抓機遇,狠抓落實,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斷提高師資水平,加快學校建設,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努力創建優質、有特色的學校。現就我校創建教育強鎮工作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夕陽小學服務於七營鎮21個自然村服務范圍總人口3258 人。校園佔地面積10400平方米建築面積3271平方米學校現有教學班8個學生132人。有專任教師19名其中小學高級教師 6人其餘均為大專以上學歷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100%。 學校牢固樹立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宗旨以勤奮、求實、創新的精神進一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斷提高師資水平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加快學校建設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努力創建優質、有特色的現代化農村小學。 學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求實務真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二、具體工作做法及經驗。 1、抓普及程度保穩定 普及程度指標是基礎教育各項指標中的重中之重沒有普及程度的鞏固與提高就沒有學校的穩定與發展。我校嚴格依法辦學依照有關規定進行招生保障服務區內學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嚴格執行「兩免一補」政策認真做好「控流防輟」工作不讓一個學生流失和失學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學生輟學率為0。 2、抓師資水平強自身 一是組織開展了「講師德、鑄師魂、樹形象」師德演講比賽、師德論文評選等師德教育系列活動嚴格執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寧夏中小學教師行為「十不準」》、《海原縣中小學教師十堅持、十反對》的規定不斷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激發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甘於奉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是以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為載體實施教師全員培訓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加大培訓的力度提高了教師的整體素質。在培訓過程中把課程改革與校本教研結合起來把信息技術應用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有機結合起來把班主任隊伍培養和加強德育強化班級管理有機結合起來。 縣級骨幹教師3名通過培訓促進了我校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是認真實施「課堂質量工程」用「達標」考核驗收促「崗位練兵」有利地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更新促進了課堂教學水平和執教能力的提高。目前已形成一支學歷達標穩定合格的教師隊伍。 3、抓教育質量謀發展 近年來學校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以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創造」為理念著力打造「素質教育」特色品牌。健全各項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完善考核細則。在學校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全體教職員工開拓進取勇於創新、團結協作、愛崗敬業形成了嚴格加科學的管理方法合格加特長的育人模式苦幹加巧乾的教風學風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4、加快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作用。 在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我校現代化教育教學設備得到落實建有遠程教育點和計算機教室實現寬頻聯網。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信息化在加快教育信息化硬體建設的同時加強教師的電教設備和網上資源使用培訓、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力度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5、切實做好教育行風建設。 學校成立了行風建設領導小組建立健全行風建設的各項規章制度、責任書、目標考核制度層層責任明確。年初有活動安排年中有活動記錄、檢查年末有總結。 一是嚴格按照收費標准、項目進行收費並及時向學生家長公開、公示。 二是嚴格財務管理制度堅決執行收支「兩條線」采購先預算填單申請待審核後統一購買每學期及時向教職工公布學校收支情況。 三是按照校務公開管理制度凡涉及師生切身利益的事如收費、評優評先、評職稱等全部進行公示。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1、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發展學校信息化建設還顯滯後教師信息化水平較低。 2、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能相對落後不能完全適應教育的發展。 3、學校發展還顯緩慢不能緊跟時代的要求。 五、今後發展的方向 1、加強師資培訓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努力辦出優質教育和學校特色。 2、多方籌集資金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逐步向現代化學校邁進。

⑵ 振興方山縣教育,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該如何做

可見,你是一個有心有志之人。有志者,事竟成!
簡單易行的方法:版1、向一些在實踐卓有成效的權前輩先輩們取經,及在網上找資料學習;
2、根據自己學校和班級或學生特點,制定合適的規劃和計劃;
3、每天晚上總結一下當天的工作,不斷改進。
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你一定可以不斷充實自己,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方式,不斷增強信心,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⑶ 有關教育創強的演講稿

強國必先強教,興粵必先興教;教育興則百業旺,教育強則後勁足。近年來,梅州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眼光謀劃教育發展,以大手筆和大氣魄推進教育事業改革,探索出一條以教育支撐區域綠色崛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新路。2008年,梅州市提出創建「教育強市」的發展目標,先後投入了40多億元,成功創建了6個教育強縣(市、區)、85個教育強鎮(街道),成為全省同時期通過「教育強縣強鎮」驗收最多、推進速度最快的山區市,教育公平得到切實保障,群眾對教育滿意度明顯上升,成為梅州綠色崛起戰略中的新亮點。

第一圍龍:強調過程,黨政擘畫繪藍圖
「一把手負責帶頭創強,做好了再上去,沒完成的留下來繼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句話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以來,一直在校園櫥窗里作為上賓被禮待,讓教育界人士深感肩負重任,不敢鬆懈。然而,真正與其它各行各業比較,拿捏在地區領導手中,教育事業無疑是不佔優勢的: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因此,一些地區領導對教育的重視往往只能停留在各種公文上,要真正落到實處,恐怕得先發展經濟。在財政收入尷尬的欠發達地區,教育創強的任務就顯得更加艱巨了。
梅州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山區市,是起步較晚的欠發達地區,但教育在這里卻得到了真正重視。近年來,梅州市委、市政府在實施「全力加快綠色的經濟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梅州」戰略過程中,深刻認識到要在新一輪發展競爭中有所作為,就必須充分發揮崇文重教的後發優勢,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通過發揮教育的功能作用,為梅州實現「綠色崛起」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黨政牽頭,領導帶隊推動教育「創強」
無論是在政府機構還是企業,要把一件事做好,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得到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為了把教育「創強」工作落實,梅州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強」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創建教育強市辦公室。梅州市委書記朱澤君、市長譚君鐵、副市長李遠青等領導多次到「創強」縣(市、區)調研,深入學校指導工作。由市委書記親自帶隊和各部門負責人積極參與,梅州市教育「創強」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自2008年啟動「創強」後,成功創建了6個教育強縣(市、區)、85個教育強鎮(街道),成為同時期全省通過「教育強縣強鎮」驗收最多、推進速度最快的山區市,率先探索出一條山區市推動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道路。
有了市委、市政府領導牽頭,在梅州市各區縣,教育「創強」工作也得到了高度重視。以葉帥故鄉梅縣為例,在該縣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工作動員大會上,縣委書記要求各鎮(辦事處、高管會)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克服一切困難,確保按規劃完成創強任務。同時,縣委、縣政府還明確表示,將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對各鎮的創強工作予以全力支持。縣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創強」工作,時任縣委書記李遠青、時任縣長張文廣親自動員、部署和督查「創強」工作,經常到「創強」鎮督促檢查,現場辦公,協調解決「創強」工作和學校建設進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縣人大、縣政協多次組織專題調研,為解決「創強」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提供決策依據;分管創強工作的縣人大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劉新生和分管教育工作的副縣長李丹玲經常深入到各鎮、各學校調研、督查「創強」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梅縣各鎮營造了濃厚的「創強」氛圍,從2008年9月全面啟動教育「創強」工作,用了短短的兩年時間,至2010年12月,就成功創建成「廣東省教育強縣」,至2011年底,20個鎮級單位全部通過了「廣東省教育強鎮」的督導驗收,實現了全縣鄉鎮「創強」全覆蓋。

政策指導,目標明確營造重教氛圍
要真正落實「創強」工作,除了領導的重視和調研指導,還需要有明確具體的指導方案。梅州市委、市政府先後出台了《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工作的決定》《梅州市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工作實施方案》《梅州市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表彰獎勵方案》《關於減免在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期間學校建設各種規費的通知》等文件,明確目標和任務,提出具體的措施,以順利推進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工作。
在充分學習和理解市下發的相關文件的基礎上,各區縣紛紛根據自身情況,提出了具體的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創強」工作要求和實施方案。其中,豐順縣就把教育列入縣委、縣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把發展教育事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制訂並出台了《豐順縣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的決定》和《豐順縣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實施方案》兩個綱領性文件,使教育發展在時間上有序、空間上有位,提高了教育事業發展的前瞻性。縣政府把創建省教育強縣作為重點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奮斗目標,落實推進措施。
此外,為營造「人人知創強,人人為創強」的良好氛圍,梅州市還把宣傳工作作為關鍵性工作來抓,充分利用標語、橫幅、有線電視、網路、宣傳欄、板報等各種有效載體和媒介,多管齊下,擴大宣傳,形成全力推進教育「創強」工作的良好氛圍。通過各種可操作性強的指導方案和豐富到位的宣傳措施,梅州全市上下形成了「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責,師以從教為榮,民以支教為樂」的良好社會氛圍。

落實責任,各級各部門形成整體合力
誠然,如果以速度為標准衡量教育「創強」工作,梅州市自全面啟動教育創強工作至今已歷時五年了,這個速度與省內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並不出色。但正如梅州市教育局局長羅嘉文所言,「梅州市抓教育不是政績工程」,不求「速成」,而是把工作落實到位,讓教育真正惠及群眾。回顧近年來梅州市各區縣各學校因教育「創強」帶來的喜人變化,就能發現這五年非常充實和有意義,各級領導、各部門各司其責,把「創強」工作落實到位。
關於「落實到位」,據羅嘉文介紹,梅州市的第一條經驗是依靠黨的組織力量,由各級黨委牽頭,各級、各部門黨委書記帶隊,從市級、縣級到鎮級、村級都有相關班子在領導教育「創強」工作,「一把手負責帶頭創強,做好了再上去,沒完成的留下來繼續干」。豐順縣的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工作領導小組就是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分管教育的領導、教育局長、財政局長任副組長,各鎮黨委、政府和縣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組成。縣委、縣政府專門安排4位縣領導分別擔任教育強鎮督查組長,牽頭督導,分片負責,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各鎮、各中小學校督導教育「創強」工作。而梅縣則由縣長與各鎮(辦事處、高管會)鎮長(主任)立下了「軍令狀」,簽訂了《創建教育強鎮工作責任書》,明確了縣、鎮兩級政府在創強工作中的職責和任務。
第二條經驗,充分協調各職能部門,形成合力。創建教育強縣,離不開各職能部門的全力配合,豐順縣教育局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與財政、發改、住建、國土、衛生、消防等部門各盡其責,相互配合,對教育「創強」工作特事特辦,廣開綠燈。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為各鎮的創建工作提供優質服務,形成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
第三條經驗,「創強」人員深入一線落實工作。梅縣教育局領導班子職責、分工明確,經常深入到「創強」鎮,對學校建設、場室規劃、設備設施的配置、校園文化建設等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指導和督查。教育局各職能股室「室室有職責,人人有責任」,縣「創強辦」還建立了幹部蹲點「包鎮」工作制度,對各鎮的「創強」工作實行「包干責任制」。「創強辦」在一線為各鎮「創強」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並定期組織人員對各「創強」鎮的工作進行階段性檢查,形成了「創強」鎮之間、「包點」幹部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工作機制,確保了各鎮的「創強」工作順利推進。

第二圍龍:強力投入,眾志成城顯堅固

「鎮里最好的建築就是學校,最好的環境就是校園。」
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梅州市把教育作為重要內容,除了先後出台了創建教育強市工作的決定、實施方案、表彰獎勵方案以及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決定等政策文件,還特別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確保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逐年增長、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逐年增長、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要在財政收入捉襟見肘的欠發達地區實現這些「增長」,難度可想而知。那麼,梅州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資源的傾斜,給梅州教育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集腋成裘辦教育
基於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這一共識,2008年,梅州在全省山區市中率先系統提出整體推進創強工作,弘揚崇文重教傳統,舉全市之力,五年來先後投入40多億元創建教育強市。其中,梅州市政府共撥出本級財政1.05億元專項資金,獎勵通過「創強」驗收的縣(市、區)和鎮(街道),有力地激發了各級各部門的「創強」積極性;同時「創強」工作也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理解和支持,全市共收到「創強」捐資15.04億元,佔全市「創強」資金的40%。
據梅州市副市長李遠青介紹,該市「創強」資金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各級政府的財政撥款,二是社會各界的捐資。為確保對教育建設的資金投入,豐順縣明確落實各級籌資任務——縣政府負責50%,鎮級政府負責40%,學校負責10%,基本形成了以「財政擠一點、群眾籌一點、鄉賢助一點、華僑捐一點」的多元籌資機制。五年來全縣共籌集「創強」資金3.52億元,其中財政投入2.27億元,社會各界捐資達1.25億元,為創建教育強縣打下良好的基礎。「華僑之鄉」梅縣也通過走政府投入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捐資的多元化籌資渠道,從2008至2011年累計投入「創強」資金4.3億元。在積極發動華僑、「三胞」和社會賢達捐款的同時,梅縣財政優先保障教育經費投入,各鄉鎮壓縮一切開支,放緩其它項目建設,傾盡所能地把鎮級有限經費用於學校建設。
梅州市各級黨政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保障了「創強」工作的順利開展,而群眾對教育的支持也為「創強」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在資金募集過程中,社會各界支持「創強」工作的熱情高漲,紛紛慷慨解囊捐資助學,涌現了不少感人的事跡:豐順朱氏家族獨資1000多萬元建設留隍中心小學,從選址、設計、建設、資金投入全部由朱氏家族一手操辦,學校建成後無條件交給政府辦學,朱氏家族每年出資300多萬元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馮小華先生捐資1500萬元、譚偉龍先生捐資200萬元,為豐順中學招聘「211工程」大學師范類本科畢業生、碩士生充實到教師隊伍,並設立獎教獎學金;興寧市張堅力先生捐資2150多萬元建設永和中學新校區,改變家鄉教育的落後面貌;年近七旬的民間老中醫陳勝征先生騎著自行車把十多本存摺送到「創強」人員手中,把自己多年辛苦積蓄100萬元以其父母名義捐給興寧市福興中學,成立「文欽桂清獎教獎學基金」……
對此,經常到縣、鎮一線指導「創強」工作的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長賴厚芳深有感觸:「教育『創強』是切切實實的民心工程,只有辦教育才能有這么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得到黨政、群眾廣泛支持和資源投入,其它工程都不可能。」

資源傾斜惠學子
在教育投入上,梅州全市上下可謂凝心聚力。「創強」資金的一分一毫都承載著華僑、「三胞」、社會賢達和廣大群眾改善山區教育,給孩子良好學習環境的殷切心願,梅州各級「創強」人員壓力不小,對資金的使用可謂慎之又慎。雖說對教育事業的投入並不能立竿見影,但走訪各學校已能明顯感受到「創強」工作給梅州市教育帶來的變化,群眾對教育的支持已經可以看到成效了。
走訪鄉鎮學校之前,梅州市「創強辦」人員多次自豪地向記者介紹:「鎮里最好的建築就是學校,最好的環境就是校園。」當時記者只是笑而不語。走訪豐順縣的八鄉山學校後,記者不得不同意這句話——沿著山路而上,可看到民舍零星分布在山林里,好不容易來到唯一的大片平地,佇立其中的幾棟大樓正是八鄉山學校,而旁邊不起眼的建築是鎮政府。八鄉山鎮是典型的山區小鎮,經濟基礎薄弱。鎮黨委、政府充分認識到「創強」是造福鄉民的民心工程,比規劃提前三年創建教育強鎮,使這個只有一萬多人口的革命老區小鎮成為豐順的第三個教育強鎮。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其它鎮上。因此,省教育強鎮督導驗收組在驗收過程中,經常會發現一個現象:鎮政府辦公大樓很破舊,但學校卻都是全鎮最漂亮的建築。
除了重建山區學校,梅州市還通過多種形式優化資源,使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抓好校舍安全工程建設,至2011年7月底,全市中小學校D級危房全部停用並拆除;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近年來共撤並262所中小學,通過驗收標准化學校684所,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71.7%,排在全省山區市前列;推進義務教育標准化學校、鄉鎮中心幼兒園、村級幼兒園等省級教育民生實事建設項目工作,各建設項目的竣工率均達100%。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以來,梅州市共新增校園面積129萬平方米,新增建築面積86萬平方米,新購置計算機3.06萬台、電教平台3116個,新增圖書416.5萬冊,新購教學儀器1.37億元。特別是已完成「創強」任務的鎮,完全小學以上學校均已建成標准化學校,呈現出「校舍新、設備全、標准高」的亮點。

第三圍龍:強勢公平,協調發展見和美
「創強不是讓你的孩子沒書讀,而是讓他們到更好的學校來。」
「教育均衡發展首先要保證受教育機會均等,要統籌兼顧並向農村傾斜,逐步消除城鄉差距。」
教育關乎「三民」——民生訴求、民眾素質、民族未來。梅州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作為構建和諧梅州的基礎工程之一,科學布局,精心謀劃,把城鄉一體化、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作為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考量內容,無疑是既有擔當重任的勇氣,更有破解難題的智慧。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梅州將緊緊圍繞以質圖強、均衡發展的目標,以建立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制度為基礎,以持續改善農村學校、城鎮薄弱學校辦學條件並提高管理水平為重點,加快教育均衡發展步伐,努力促進教育公平。

資源整合,城鄉教育一體化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建築如此,教育亦如此。夯實教育基礎,首先要合理安排、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努力縮小城鄉間、區域間、學校間的發展差距,確保區域教育的公平發展,實現教育整體均衡。此外,加大中小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力度,新建、擴建、遷建和改造學校一批。實施千所規范化學校建設工程,初步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2008年,梅州市大力實施千所規范化學校建設工程,至2012年,有規范化學校681所,比例達71.38%,其中梅江區、梅縣、蕉嶺縣、平遠縣等4個區、縣實現規范化學校全覆蓋。在實施規范化學校建設工程中,梅州市堅持「硬體從實、軟體從嚴」的原則,扎扎實實推進,實現了「強鎮無弱校」。 在硬體建設上,很多學校不但還清了學校建設的歷史「舊帳」,而且讓學校硬體得到適度超前發展。
城鄉教育差距是當前教育不公平的集中體現,農村學校普遍面臨「散、小、偏」問題,與城市學校不論是在辦學條件上還是在師資水平上均存在較大差距。為此,梅州市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按照「三集中」原則,對農村學校進行布局調整,將初中向中心鎮集中、完全小學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學資源向城郊結合部集中,科學配置教育資源。通過實施該項工程,全市農村學校總數減少了845所,其中初中減少36所,小學減少809所,從而通過資源整合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教育實力的農村學校。2011年全市平均每校規模為:小學243人/所,初中1386人/所,城鄉學校差距進一步縮小。為適應城鎮化深入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統籌考慮城鄉人口流動、學齡人口變化,充分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先建後撤,分類推進,群眾滿意」的原則,做到「四不撤」:規劃方案不合理不撤,操作程序不規范不撤,保障措施不到位不撤,群眾思想工作未做好不撤。把學校建在教師喜歡教、孩子們喜歡讀的地方,力爭農村義務教育布局調整工作在「好上學」和「上好學」中找到最佳平衡點,從而使這項工作得到穩妥有序推進。
羅嘉文告訴記者,梅州人歷來就有「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情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們採取「向上爭一點、財政擠一點、鄉賢幫一點、學校湊一點」,多途徑籌措發展資金,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結合「校安」工程,以危房改造和布局調整為重點,將D級危房全部拆除,大力完善師生生活設施,大量增加寄宿制學校。積極採取延長公交線路、開通「兩定(定時定點)鄉村公交」、市區中小學生免費乘公交車、補助生活費、建設鄉鎮廉租房、落實「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等方法,解決布局調整後學生上學的實際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布局調整,從而使農村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為農村中小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⑷ 創建教育強市意見書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的整體水平,努力提高廣大市民的素質,不斷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健康、快速、協調發展,切實增強我市發展後勁和綜合競爭力。
二、總體目標
到2007年,全市的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幼兒教育、特殊教育協調、均衡發展,社會教育機構、文化、科技設施基本滿足社會需要,初步建設成學習型社會。主要指標達到:
(一)鞏固提高普及義務教育的目標。至2007年,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5%以上,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5%以上;至2010年,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保持100%,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7%以上。
(二)義務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階。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達標率,2007年全市達到80%以上,2010年達到100%。普通高中達到廣州市一級標准以上學校,2007年80%以上,2010年10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07年達到25%以上,2010年達到28%以上。
(三)提高幼兒教育水平。2007年,全市幼兒園達到增城市一級標准25%以上,其中達到廣州市一級標准12%以上,達到省一級標准5%以上;幼兒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80%,每個鎮街辦1所中
心幼兒園,積極發展村級幼兒園。到2010年,取消全市所有學前班,學前三年兒童受教育率達到95%,0-6歲兒童的家長及看護人員普遍受到科學育兒的指導,全部鎮街中心幼兒園達到規范化要求。
(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到2010年,形成學前和小學教師以專科為主、普通中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以本科為主且碩士佔一定比例的專任教師學歷結構體系。小學、初中和高中教師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比例分別達到45%、15%、30%左右;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學歷基本達標,「雙師型」(有技術職稱的教師)占專業課教師60%以上,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比例達到30%左右。
(五)完善社區教育、成人教育網路。每年有30%以上農村勞動力接受教育培訓,企事業幹部職工的年培訓率80%以上。
(六)加大對教育的財政投入。教育經費切實做到「三個增長」(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生均教育經費逐年增長;生均公用經費逐年增長)和「三保」(財政預算保證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學雜費全額用於保證學校的正常運作;教育費附加全額用於保證教育事業的發展),預算內教育經費的支出占財政支出30%以上。
(七)實施「五項工程」,加快農村基礎教育發展。
1、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生活設施改造工程。從2005年開始,對全市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生活設施全面進行改造,重點改造學生宿舍、飯堂、廁所和沖涼房等學生生活用房。至2007年,全市基本完成農村中小學校生活設施改造工作,基本消滅生活危房,達到"四有"要求,即有符合國家要求的學生宿舍,住宿生人均宿舍建築面積初中不少於2.7㎡,小學生不少於2.4㎡,一人有一床;有符合衛生要求及基本滿足學生用餐的飯堂;有衛生、干凈的廁所;有沖涼房。
2、實施義務教育"五○班額"工程。要結合我市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實際,加快農村中小學校布局調整,確保有足夠的學位滿足學生入學的需要,尤其要積極解決部分城鎮因校舍緊缺而帶來的學位不足、大班額等問題。至2007年底,全市基本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現象,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最高班額要控制在50人左右,達到國家"普九"要求。
3、實施農村中小學"新裝備"工程。結合近年農村中小學校布局調整的實際和實施基礎教育新課程的要求,開展新一輪的農村中小學教學儀器設施設備建設,重點是完善義務教育學校實驗室建設和常規教學儀器設備,尤其要抓好鄉鎮中小學和初中常規教學儀器的配備工作。至2007年,全市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學儀器設備基本達到省規定的標准,基本能保證實驗課正常開課的需要。鄉鎮中心小學要按規模配備必要的科學實驗室、計算機室、語言實驗室、音樂室、美術室、儀器室、圖書館(室)。初級中學要按規模配備必要的理、化、生實驗室和儀器室、計算機室、音樂室、圖書館(室),鄉鎮中心小學和初中演示實驗開出率要達100%,分組實驗開出率達90%以上。
4、實施普通高中"擴容促優"工程。加快普通高中發展步伐,加快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規模,提高初中畢業生升學率。至2007年,初中畢業生升學率要達到95%;同時,要合理調整普通高中學校布局,加快優質高中學校建設,增加優質學位數量。
5、實施"強師興教"工程,全面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要為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培訓提供必要的條件,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
實施「五項工程」,切實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對於推進中小學標准化建設,促進區域教育均衡、協調發展,提高農村教育的整體水平,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強我市經濟發展後勁和教育強市工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市教育局要制訂詳盡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報市政府審批後組織落實,如期在2007年接受上級部門對"五項工程"的驗收和績效評估。
(八)60%的鎮街要達到省教育強鎮的標准。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領導,形成共識。
1、成立創建教育強市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市成立創建教育強市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XX、市長VV任領導小組組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市教育局),負責組織「創強」的具體工作,定期向領導匯報「創強」工作的進展,協調處理「創強」的有關事宜。各鎮街也要相應成立「創強」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制定創建教育強鎮工作方案,明確「創強」工作是市和鎮街兩級政府的責任。各級黨委、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應高度重視,將其納入工作的議事日程,切實抓好 「創強」的有關工作。
2、要廣泛宣傳"創強"在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宣傳教育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使全市的幹部、群眾以及社會各屆人士形成良好"創強"工作氛圍,積極支持我市"創強"工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
3、各級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積極履行在「創強」工作中的職責,分工合作,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二)重點突破,創建教育強鎮。
1、按省教育強市的指標要求,必須要有xx%的鎮達到省教育強鎮,GG市政府要求我市X個鎮街都要基本達到省教育強鎮指標要求。具體安排如下:
2006年上半年:XX鎮 X街、XX街;;
2006年下半年:XX灘鎮、XX鎮、XX街、XX街;
007年:XX鎮、XX街;
2008年:XX鎮、XX鎮。
2、市設立創建教育強鎮專項經費,用於支持各鎮街,尤其是農村地區的中小學布局調整、教育信息化建設、校長和骨幹教師培訓、規范化學校建設等工作,確保我市基本達到省教育強市的水平。
3、加快我市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縮小我市城鄉教育發展的差距。特別是街、村兩級要更多地關注和支持幼兒教育、職業教育,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達到GG市骨幹成校以上標准。
(三)落實教育的「三項改革」、「六項工程」。
1、落實《中共增城市委、增城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施意見》和《中共增城市委、增城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中心城區和中心鎮中小學校建設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實施「三項改革」、「六項工程』,深化教育投入機制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新課程改革,大力推進學校布局調整、規范化學校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育信息化,以及提高教師普通話整體普及程度和英語教學水平。
2、實施"強師興教"工程,著力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水平。建立和完善剛性引進人才與柔性引進人才相結合的制度,提高新教師准入門檻,公開招考、錄用新教師。加強教師隊伍交流、支援工作,建立中心城區、經濟發達地區各級各類優質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山區各級各類薄弱學校的制度,從2006年開始,中心城區中小學教師首次聘任高級教師職務的,必須有到山區、農村薄弱學校工作一年以上的經歷。著力改善山區、農村教師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條件,認真落實特殊教育教職工的特教津貼(基礎工資和職務工資之和的30%)。積極引導和鼓勵新招聘的師范院校畢業生到山區、農村任教。深化以教師職務聘任制為重點的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動態的、定期調整的學校編制管理制度。積極推進學校分配製度改革,擴大學校分配自主權,建立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重點崗位傾斜的分配激勵機制。根據「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探索建立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優勞優酬、以崗位工作業績為主要考核指標的分配辦法,充分發揮工資收入的激勵功能。
3、加快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全市中小學要按規定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按標准配置學生和教師用計算機,生機比例高中達到8:1、初中達到12:1、小學達到20:1,師機比例達到4:1。小學要配備1個以上多媒體計算機教室,中學要配備2個以上多媒體計算機教室。大力推進教科網建設和教育信息中心建設。2006年實現高中、初中學校網路與省教科網互聯;2007年實現中心城區小學、鎮街中心小學與省教科網互聯;到2010年,全市所有的中小學校網路都實現與省教科網互聯,全面提升教科網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加強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建立我市的教育資源庫和數字型檔,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快教育招生考試信息化建設,提高招生考試管理水平。
(四)大力推進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建設。
根據國家對義務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省制定義務教育學校規范化辦學標准和實施方案,要加大財政投入,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促使我市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優化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加快中心城區和中心鎮的中小學校建設,繼續實施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撤銷規模過小、布點分散的學校,使我市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教育管理和教育質量都能達到較高水平。形成集中城鎮和中心村辦學的新格局,把中心城區、中心鎮中小學校做大、做強,滿足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的入學需求。到2007年,全市公辦初中撤銷10所,新建6所,擴建14所,由目前32所減少到27所(不含完全中學初中部),平均每所初中規模達到2000人左右;全市公辦小學撤銷174所,新建15所,擴建40所,由目前263所減少到105所,平均每所小學規模達到1500人左右。新建學校的佔地面積中學達到100畝以上,小學達到80畝以上。實施義務教育「50班額」標准工程,切實解決城鎮學校大班額問題,逐步使班額符合國家「普九」規定。實施農村中小學實驗室「新裝備」建設工程,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全面充實和完善農村中小學常規教學裝備,加強農村中小學實驗室和圖書館(室)建設。
加快我市致明學校異地新建工作,把致明學校建設成為標准化特殊教育學校。
對撤並學校後帶來的學生上學交通問題,有市交通局牽頭,市教育局和各鎮街協助,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
(五)積極穩妥推進免費義務教育,認真解決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
1、按照先困難家庭、後普通家庭,先農村、後城市,先經濟欠發達地區、後經濟發達地區的原則,積極創造條件,逐步推進免費義務教育。
2、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把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對在我市居住半年以上並有固定住所、穩定工作和穩定收入來源的非戶籍人口,其適齡子女隨父母流入我市的,列入我市接受義務教育范圍。非戶籍人口在我市連續暫住5年以上,有固定住所,有合法就業或經營證明,有計劃生育證明並依法納稅的,其子女入學與我市戶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積極支持民辦學校招收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面向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的公益性學校。具體實施辦法按廣州市制定的相應規定執行。
(六)大力推進優質普通高中建設。
1、普通高中原則上集中在荔城地區和中心鎮舉辦。通過布局調整,撤並規模小、辦學效益低的普通高中,重點擴大荔城地區普通高中和新塘中學辦學規模,使普通高中平均規模達到2500人以上,並在2007年全部普通高中建成廣州市一級標准以上學校,在荔城、新塘中心城區分別建設1所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和省一級標准學校。
2、積極推進高中階段教育辦學體制改革。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高中階段學校;鼓勵民辦普通高中上等級上水平。積極探索多種形式辦學,形成公辦高中和民辦高中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民辦高中招生納入我市招生計劃,招生政策與公辦高中同等待遇。
(七)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
1、加快職業教育園區建設,重點辦好市電大、市衛生學校、市職專、新塘職專,促進我市普教職教的協調發展,優化布局結構,有效整合各種職業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
2、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改革。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中等職業學校,形成政府主導,行業、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鼓勵中等職業學校通過社會贊助、捐資、貸款、投資、合作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採取獨資、股份制、聯辦、合作(含中外合作)等多種形式辦學。在明晰學校產權、確保公有教育資源不流失的前提下,允許行業、企業、社團和個人採取購買、承包、租賃等方式,參與公辦中等職業學校辦學。
3、創新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模式。全面實行學歷教育與技能培訓相結合、全日制與業余制相結合、職前教育與在職培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鼓勵中等職業學校與行業組織、企事業單位多形式共建或聯合辦學,成立有行業組織、企事業單位代表參加的專業教學指導機構,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生產、社會服務、技術推廣緊密結合。企業要積極支持和接受職業學校學生實訓。
(八)積極促進民辦教育發展。
1、把民辦教育納入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積極促進民辦教育加快發展、有序發展;優化、充實、提高民辦幼兒園、小學、初中,大力發展民辦高中階段教育,鼓勵行業、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在我市舉辦民辦高等教育。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教育,只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都鼓勵其加快發展。
2、落實鼓勵民辦教育加快發展的優惠政策。把民辦學校用地納入當地公益事業用地計劃予以安排,非經營性教育設施用地可採取劃撥土地的方式解決。新建、擴建民辦學校,政府應當按照公益事業用地及建設的有關規定給予優惠;民辦學校的用地、基建、水、電及其他辦學有關方面的規費,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待遇。民辦學校依法享受國家規定的稅收優惠;對向民辦學校捐贈財產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稅收優惠。經批准,可以向民辦學校出租、轉讓閑置的國有資產。
3、加強對民辦教育的規范化管理。加強政府部門的統籌協調,明確管理職責。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級轄區內相應的民辦教育工作,將民辦教育納入正常管理范疇,落實管理職責。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開的民辦學校審批、評估等制度,重點加強對產權、財務、招生、教學和安全的監督與管理,並將其納入教育督導的范圍。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分別負責相關民辦教育工作。
4、建立健全民辦學校設置評議和公告制度、辦學水平評估及評估結果公告制度、招生廣告備案制度。規范民辦學校董事會或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指導和支持成立各級各類民辦教育協會,使其在維護民辦學校合法權益、促進民辦教育理論研究、開展辦學經驗交流和研討、強化民辦教育行業自律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九)初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1、加強各級政府的統籌力度,積極扶持學前教育發展。大力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採取多種形式舉辦幼兒園,形成以公辦幼兒園為示範,以民辦幼兒園為主體,公辦與民辦學前教育相結合的發展格局。建立靈活多樣的0-6歲兒童早期教育服務網路,充分滿足家長教育和幼兒成長的多種需要。
2、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形成"黨政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各類學校、教育培訓機構和各種文化設施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向社區開放,努力滿足各類人群的學習需求。大力推進圖書館、科學館、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和廣播、電視、報刊等終身教育設施的完善和經營。荔城和新塘要加強和完善「六館一宮」(科技館、圖書館、文化館、紀念館、博物館、運動館和少年宮)建設,積極抓好社區內的青少年校外素質教育,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德育、科技、文化、體育等活動場所。
3、努力發展成人教育。建立以市成人教育培訓中心為龍頭,以鎮街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為骨幹,以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為基礎的市、鎮、村三級實用型、開放型農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訓體系。積極開展在職人員崗位培訓、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弱勢人群生存發展技能培訓、外來人群適應城鎮社會生活培訓、老年人群社會文化活動等。繼續推進農科教結合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統籌,調動各種教育培訓資源,完善市、鎮兩級農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實行鎮街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與當地中等職業學校、普通中學或中心小學結合,「兩塊牌子、一套人馬」辦學。積極開展農民就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進一步增強服務「三農」的能力。
(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推進學校德育工作創新。堅持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提高感染力、吸引力,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大德育格局。加強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加強中小學校外教育活動場所、德育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強化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結合網路信息時代發展的現狀,全面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進網路的工作。加強國情教育、人口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大力創新教育觀和人才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體系和管理制度。調整和改革中小學課程體系和教育內容體系,不斷優化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加大實驗教學改革力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加強學校體育、衛生和藝術教育工作,積極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和競技運動,增強學生體質。建設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普及衛生常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
3、深化學生評價制度改革。建立發展性評價制度,改變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充分發揮評價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功能。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建立完善綜合、動態的學生成長記錄手冊。以實施素質教育為導向,堅持和完善小學、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制度。
(十一)建立三級檔案資料庫。
市、鎮街、學校三級都要建立教育檔案資料庫,要把2004年9 月以來的教育教學資料收集、整理、歸檔、入庫。創建教育強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按照《廣東省教育強市督導驗收標准(試行)》的各項指標要求,設計好檔案目錄。各鎮街、各部門、各學校要按照市印發的檔案目錄,實事求是,從嚴要求,建好本級的檔案資料庫。創建教育強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對資料建庫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及時收集、整理、匯總有關檔案資料。
四、保障機制
(一)責任機制。
各級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要積極履行創建教育強市工作的職責,千方百計開創我市教育事業的新局面,各級政府、各職能部門的主要領導人是本區域、本部門創建教育強市工作的責任人,市委、市政府將創建教育強市的工作列為考核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指標。
(二)經費投入機制。
2005-2007年,我市創建省教育強市總投資約12.5億元,其中廣州市下撥創建教育強市專項資金約3.1億元,市、鎮兩級政府自籌資金9.4億元(含向國家開發銀行申請借貸5億元,前期市、鎮投入3億元)。
採取以政府投入為主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辦法發展教育事業,鼓勵社會各界集資、捐資、投資教育。
市、鎮街兩級財政要把創建教育強市的資金納入年度預算內管理。市、鎮街兩級的教育費附加要確保用於創建教育強市的基建費支出。
根據國務院《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決定》精神,全市教育事業的人員經費由市政府負擔;教育事業發展經費,市、鎮街兩級的投入按一定的比例,由市、鎮街共同負擔。各鎮街負責創建教育強鎮(街)總投入(含征地款)的25%,市負責各鎮街總投入的75%。市設立創建教育強市專項經費,並要繼續抓好教育資金的投入,確保教育經費「三個增長」落實。按照《廣州市教育經費投入與管理比例》的有關規定,調整支出結構,規范預算內、外教育經費管理,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確保教育經費來源。
(三)督導檢查機制。
市、鎮街及有關職能部門要就創建教育強市的工作做好規劃,有計劃地推進各項工作。市政府教育督導室每年組織一次「創建教育強市工作督導檢查」,並向有關單位通報,督導檢查的結果作為各鎮街、部門主要領導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

⑸ 教育創強教師代表發言稿

強國必先強教,興粵必先興教;教育興則百業旺,教育強則後勁足。近年來,梅州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眼光謀劃教育發展,以大手筆和大氣魄推進教育事業改革,探索出一條以教育支撐區域綠色崛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新路。2008年,梅州市提出創建「教育強市」的發展目標,先後投入了40多億元,成功創建了6個教育強縣(市、區)、85個教育強鎮(街道),成為全省同時期通過「教育強縣強鎮」驗收最多、推進速度最快的山區市,教育公平得到切實保障,群眾對教育滿意度明顯上升,成為梅州綠色崛起戰略中的新亮點。

第一圍龍:強調過程,黨政擘畫繪藍圖
「一把手負責帶頭創強,做好了再上去,沒完成的留下來繼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句話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以來,一直在校園櫥窗里作為上賓被禮待,讓教育界人士深感肩負重任,不敢鬆懈。然而,真正與其它各行各業比較,拿捏在地區領導手中,教育事業無疑是不佔優勢的: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因此,一些地區領導對教育的重視往往只能停留在各種公文上,要真正落到實處,恐怕得先發展經濟。在財政收入尷尬的欠發達地區,教育創強的任務就顯得更加艱巨了。
梅州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山區市,是起步較晚的欠發達地區,但教育在這里卻得到了真正重視。近年來,梅州市委、市政府在實施「全力加快綠色的經濟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梅州」戰略過程中,深刻認識到要在新一輪發展競爭中有所作為,就必須充分發揮崇文重教的後發優勢,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通過發揮教育的功能作用,為梅州實現「綠色崛起」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黨政牽頭,領導帶隊推動教育「創強」
無論是在政府機構還是企業,要把一件事做好,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得到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為了把教育「創強」工作落實,梅州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強」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創建教育強市辦公室。梅州市委書記朱澤君、市長譚君鐵、副市長李遠青等領導多次到「創強」縣(市、區)調研,深入學校指導工作。由市委書記親自帶隊和各部門負責人積極參與,梅州市教育「創強」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自2008年啟動「創強」後,成功創建了6個教育強縣(市、區)、85個教育強鎮(街道),成為同時期全省通過「教育強縣強鎮」驗收最多、推進速度最快的山區市,率先探索出一條山區市推動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道路。
有了市委、市政府領導牽頭,在梅州市各區縣,教育「創強」工作也得到了高度重視。以葉帥故鄉梅縣為例,在該縣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工作動員大會上,縣委書記要求各鎮(辦事處、高管會)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克服一切困難,確保按規劃完成創強任務。同時,縣委、縣政府還明確表示,將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對各鎮的創強工作予以全力支持。縣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創強」工作,時任縣委書記李遠青、時任縣長張文廣親自動員、部署和督查「創強」工作,經常到「創強」鎮督促檢查,現場辦公,協調解決「創強」工作和學校建設進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縣人大、縣政協多次組織專題調研,為解決「創強」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提供決策依據;分管創強工作的縣人大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劉新生和分管教育工作的副縣長李丹玲經常深入到各鎮、各學校調研、督查「創強」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梅縣各鎮營造了濃厚的「創強」氛圍,從2008年9月全面啟動教育「創強」工作,用了短短的兩年時間,至2010年12月,就成功創建成「廣東省教育強縣」,至2011年底,20個鎮級單位全部通過了「廣東省教育強鎮」的督導驗收,實現了全縣鄉鎮「創強」全覆蓋。

政策指導,目標明確營造重教氛圍
要真正落實「創強」工作,除了領導的重視和調研指導,還需要有明確具體的指導方案。梅州市委、市政府先後出台了《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工作的決定》《梅州市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工作實施方案》《梅州市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表彰獎勵方案》《關於減免在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期間學校建設各種規費的通知》等文件,明確目標和任務,提出具體的措施,以順利推進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工作。
在充分學習和理解市下發的相關文件的基礎上,各區縣紛紛根據自身情況,提出了具體的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創強」工作要求和實施方案。其中,豐順縣就把教育列入縣委、縣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把發展教育事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制訂並出台了《豐順縣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的決定》和《豐順縣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實施方案》兩個綱領性文件,使教育發展在時間上有序、空間上有位,提高了教育事業發展的前瞻性。縣政府把創建省教育強縣作為重點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奮斗目標,落實推進措施。
此外,為營造「人人知創強,人人為創強」的良好氛圍,梅州市還把宣傳工作作為關鍵性工作來抓,充分利用標語、橫幅、有線電視、網路、宣傳欄、板報等各種有效載體和媒介,多管齊下,擴大宣傳,形成全力推進教育「創強」工作的良好氛圍。通過各種可操作性強的指導方案和豐富到位的宣傳措施,梅州全市上下形成了「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責,師以從教為榮,民以支教為樂」的良好社會氛圍。

落實責任,各級各部門形成整體合力
誠然,如果以速度為標准衡量教育「創強」工作,梅州市自全面啟動教育創強工作至今已歷時五年了,這個速度與省內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並不出色。但正如梅州市教育局局長羅嘉文所言,「梅州市抓教育不是政績工程」,不求「速成」,而是把工作落實到位,讓教育真正惠及群眾。回顧近年來梅州市各區縣各學校因教育「創強」帶來的喜人變化,就能發現這五年非常充實和有意義,各級領導、各部門各司其責,把「創強」工作落實到位。
關於「落實到位」,據羅嘉文介紹,梅州市的第一條經驗是依靠黨的組織力量,由各級黨委牽頭,各級、各部門黨委書記帶隊,從市級、縣級到鎮級、村級都有相關班子在領導教育「創強」工作,「一把手負責帶頭創強,做好了再上去,沒完成的留下來繼續干」。豐順縣的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工作領導小組就是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分管教育的領導、教育局長、財政局長任副組長,各鎮黨委、政府和縣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組成。縣委、縣政府專門安排4位縣領導分別擔任教育強鎮督查組長,牽頭督導,分片負責,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各鎮、各中小學校督導教育「創強」工作。而梅縣則由縣長與各鎮(辦事處、高管會)鎮長(主任)立下了「軍令狀」,簽訂了《創建教育強鎮工作責任書》,明確了縣、鎮兩級政府在創強工作中的職責和任務。
第二條經驗,充分協調各職能部門,形成合力。創建教育強縣,離不開各職能部門的全力配合,豐順縣教育局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與財政、發改、住建、國土、衛生、消防等部門各盡其責,相互配合,對教育「創強」工作特事特辦,廣開綠燈。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為各鎮的創建工作提供優質服務,形成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
第三條經驗,「創強」人員深入一線落實工作。梅縣教育局領導班子職責、分工明確,經常深入到「創強」鎮,對學校建設、場室規劃、設備設施的配置、校園文化建設等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指導和督查。教育局各職能股室「室室有職責,人人有責任」,縣「創強辦」還建立了幹部蹲點「包鎮」工作制度,對各鎮的「創強」工作實行「包干責任制」。「創強辦」在一線為各鎮「創強」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並定期組織人員對各「創強」鎮的工作進行階段性檢查,形成了「創強」鎮之間、「包點」幹部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工作機制,確保了各鎮的「創強」工作順利推進。

第二圍龍:強力投入,眾志成城顯堅固

「鎮里最好的建築就是學校,最好的環境就是校園。」
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梅州市把教育作為重要內容,除了先後出台了創建教育強市工作的決定、實施方案、表彰獎勵方案以及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決定等政策文件,還特別建立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確保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逐年增長、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逐年增長、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要在財政收入捉襟見肘的欠發達地區實現這些「增長」,難度可想而知。那麼,梅州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資源的傾斜,給梅州教育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集腋成裘辦教育
基於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這一共識,2008年,梅州在全省山區市中率先系統提出整體推進創強工作,弘揚崇文重教傳統,舉全市之力,五年來先後投入40多億元創建教育強市。其中,梅州市政府共撥出本級財政1.05億元專項資金,獎勵通過「創強」驗收的縣(市、區)和鎮(街道),有力地激發了各級各部門的「創強」積極性;同時「創強」工作也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理解和支持,全市共收到「創強」捐資15.04億元,佔全市「創強」資金的40%。
據梅州市副市長李遠青介紹,該市「創強」資金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各級政府的財政撥款,二是社會各界的捐資。為確保對教育建設的資金投入,豐順縣明確落實各級籌資任務——縣政府負責50%,鎮級政府負責40%,學校負責10%,基本形成了以「財政擠一點、群眾籌一點、鄉賢助一點、華僑捐一點」的多元籌資機制。五年來全縣共籌集「創強」資金3.52億元,其中財政投入2.27億元,社會各界捐資達1.25億元,為創建教育強縣打下良好的基礎。「華僑之鄉」梅縣也通過走政府投入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捐資的多元化籌資渠道,從2008至2011年累計投入「創強」資金4.3億元。在積極發動華僑、「三胞」和社會賢達捐款的同時,梅縣財政優先保障教育經費投入,各鄉鎮壓縮一切開支,放緩其它項目建設,傾盡所能地把鎮級有限經費用於學校建設。
梅州市各級黨政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保障了「創強」工作的順利開展,而群眾對教育的支持也為「創強」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在資金募集過程中,社會各界支持「創強」工作的熱情高漲,紛紛慷慨解囊捐資助學,涌現了不少感人的事跡:豐順朱氏家族獨資1000多萬元建設留隍中心小學,從選址、設計、建設、資金投入全部由朱氏家族一手操辦,學校建成後無條件交給政府辦學,朱氏家族每年出資300多萬元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馮小華先生捐資1500萬元、譚偉龍先生捐資200萬元,為豐順中學招聘「211工程」大學師范類本科畢業生、碩士生充實到教師隊伍,並設立獎教獎學金;興寧市張堅力先生捐資2150多萬元建設永和中學新校區,改變家鄉教育的落後面貌;年近七旬的民間老中醫陳勝征先生騎著自行車把十多本存摺送到「創強」人員手中,把自己多年辛苦積蓄100萬元以其父母名義捐給興寧市福興中學,成立「文欽桂清獎教獎學基金」……
對此,經常到縣、鎮一線指導「創強」工作的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長賴厚芳深有感觸:「教育『創強』是切切實實的民心工程,只有辦教育才能有這么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得到黨政、群眾廣泛支持和資源投入,其它工程都不可能。」

資源傾斜惠學子
在教育投入上,梅州全市上下可謂凝心聚力。「創強」資金的一分一毫都承載著華僑、「三胞」、社會賢達和廣大群眾改善山區教育,給孩子良好學習環境的殷切心願,梅州各級「創強」人員壓力不小,對資金的使用可謂慎之又慎。雖說對教育事業的投入並不能立竿見影,但走訪各學校已能明顯感受到「創強」工作給梅州市教育帶來的變化,群眾對教育的支持已經可以看到成效了。
走訪鄉鎮學校之前,梅州市「創強辦」人員多次自豪地向記者介紹:「鎮里最好的建築就是學校,最好的環境就是校園。」當時記者只是笑而不語。走訪豐順縣的八鄉山學校後,記者不得不同意這句話——沿著山路而上,可看到民舍零星分布在山林里,好不容易來到唯一的大片平地,佇立其中的幾棟大樓正是八鄉山學校,而旁邊不起眼的建築是鎮政府。八鄉山鎮是典型的山區小鎮,經濟基礎薄弱。鎮黨委、政府充分認識到「創強」是造福鄉民的民心工程,比規劃提前三年創建教育強鎮,使這個只有一萬多人口的革命老區小鎮成為豐順的第三個教育強鎮。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其它鎮上。因此,省教育強鎮督導驗收組在驗收過程中,經常會發現一個現象:鎮政府辦公大樓很破舊,但學校卻都是全鎮最漂亮的建築。
除了重建山區學校,梅州市還通過多種形式優化資源,使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抓好校舍安全工程建設,至2011年7月底,全市中小學校D級危房全部停用並拆除;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近年來共撤並262所中小學,通過驗收標准化學校684所,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71.7%,排在全省山區市前列;推進義務教育標准化學校、鄉鎮中心幼兒園、村級幼兒園等省級教育民生實事建設項目工作,各建設項目的竣工率均達100%。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以來,梅州市共新增校園面積129萬平方米,新增建築面積86萬平方米,新購置計算機3.06萬台、電教平台3116個,新增圖書416.5萬冊,新購教學儀器1.37億元。特別是已完成「創強」任務的鎮,完全小學以上學校均已建成標准化學校,呈現出「校舍新、設備全、標准高」的亮點。

第三圍龍:強勢公平,協調發展見和美
「創強不是讓你的孩子沒書讀,而是讓他們到更好的學校來。」
「教育均衡發展首先要保證受教育機會均等,要統籌兼顧並向農村傾斜,逐步消除城鄉差距。」
教育關乎「三民」——民生訴求、民眾素質、民族未來。梅州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作為構建和諧梅州的基礎工程之一,科學布局,精心謀劃,把城鄉一體化、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作為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考量內容,無疑是既有擔當重任的勇氣,更有破解難題的智慧。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梅州將緊緊圍繞以質圖強、均衡發展的目標,以建立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制度為基礎,以持續改善農村學校、城鎮薄弱學校辦學條件並提高管理水平為重點,加快教育均衡發展步伐,努力促進教育公平。

資源整合,城鄉教育一體化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建築如此,教育亦如此。夯實教育基礎,首先要合理安排、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努力縮小城鄉間、區域間、學校間的發展差距,確保區域教育的公平發展,實現教育整體均衡。此外,加大中小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力度,新建、擴建、遷建和改造學校一批。實施千所規范化學校建設工程,初步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2008年,梅州市大力實施千所規范化學校建設工程,至2012年,有規范化學校681所,比例達71.38%,其中梅江區、梅縣、蕉嶺縣、平遠縣等4個區、縣實現規范化學校全覆蓋。在實施規范化學校建設工程中,梅州市堅持「硬體從實、軟體從嚴」的原則,扎扎實實推進,實現了「強鎮無弱校」。 在硬體建設上,很多學校不但還清了學校建設的歷史「舊帳」,而且讓學校硬體得到適度超前發展。
城鄉教育差距是當前教育不公平的集中體現,農村學校普遍面臨「散、小、偏」問題,與城市學校不論是在辦學條件上還是在師資水平上均存在較大差距。為此,梅州市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按照「三集中」原則,對農村學校進行布局調整,將初中向中心鎮集中、完全小學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學資源向城郊結合部集中,科學配置教育資源。通過實施該項工程,全市農村學校總數減少了845所,其中初中減少36所,小學減少809所,從而通過資源整合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教育實力的農村學校。2011年全市平均每校規模為:小學243人/所,初中1386人/所,城鄉學校差距進一步縮小。為適應城鎮化深入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統籌考慮城鄉人口流動、學齡人口變化,充分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先建後撤,分類推進,群眾滿意」的原則,做到「四不撤」:規劃方案不合理不撤,操作程序不規范不撤,保障措施不到位不撤,群眾思想工作未做好不撤。把學校建在教師喜歡教、孩子們喜歡讀的地方,力爭農村義務教育布局調整工作在「好上學」和「上好學」中找到最佳平衡點,從而使這項工作得到穩妥有序推進。
羅嘉文告訴記者,梅州人歷來就有「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情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們採取「向上爭一點、財政擠一點、鄉賢幫一點、學校湊一點」,多途徑籌措發展資金,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結合「校安」工程,以危房改造和布局調整為重點,將D級危房全部拆除,大力完善師生生活設施,大量增加寄宿制學校。積極採取延長公交線路、開通「兩定(定時定點)鄉村公交」、市區中小學生免費乘公交車、補助生活費、建設鄉鎮廉租房、落實「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等方法,解決布局調整後學生上學的實際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布局調整,從而使農村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為農村中小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⑹ 建設教育強縣,我應怎麼辦小學教師討論發言稿應該怎麼辦

下午好!感謝你們能從百忙中抽出時間來參加今天的家長會,說明大家對自己的孩子都十分關心。在此,我們對您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由衷的感謝!
學生安全涉及千家萬戶,關系社會穩定,各方面對此高度關注,我們更是堅決把學生的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終保持高度的警覺,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和片刻的放鬆,做到了警鍾長鳴,常抓不懈。關於學生安全的道理,這里我就不多說了,今天,我只談兩個方面的話題:
一、 介紹我們學校的安全管理措施
1、學校每天在學生正常上課時間配有值日老師,門口也配有保安。
2、家長一定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要提前到校。每天早晨7:55預備,孩子不要早於7:40進入校園,從下周起,下午2:30預備,2:20前禁止學生到校。中午這段時間有三個多小時之久,所以,各位家長完全可以把孩子接回家中,吃上可口的飯菜,不僅孩子們的安全有了保障,就是身體健康也多了一重保險,這樣也能杜絕一些孩子中午吃過飯後到處亂跑,下午沒有精力聽課。上午放學時間11:05,下午5:05分放學後。我們誠請各位家長准時來接孩子。學校之所以把時間卡得那麼准,就是為了能夠加強管理,盡力避免所有的可能發生的事故,所以,請各位家長朋友予以支持。

⑺ 如何寫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解說詞

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狀和對策 一、調研目的、意義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工作涉及每一個家庭,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教育問題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教育公平,特別是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已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的核心問題之一。 《甘肅省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20122020年)》提出:「到2015年,全面完成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全面消除義務教育學校危房,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縣域內義務教育初步實現均衡,基本消除薄弱學校和大班額現象;全省累計有30個縣市區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實現均衡發展。」永昌縣就是這30個縣市區之一。 為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保障國家、省、市、縣《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省、市《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提出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好迎接2015年省政府對我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的基礎工作,全面分析我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困難、問題,研究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對策與措施,特開展此項課題研究。 二、調研內容、要點 調查了解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總體狀況,並對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學校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進行具體調研,重點開展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的調研。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台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於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8項指標為主,分析縣域內小學、初中校際間均衡狀況。調查了解近年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相關舉措的實際成效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聽取師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對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展的意見、建議。 三、調研方案、策略 (一)調研方法 通過數據採集、現場考察、聽取匯報、座談交流等形式開展全面調研。 1. 考察調研學校,分別召開教師、學生和家長座談會,要求參加座談會的教師、學生、家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 2. 召開部分義務教育學校負責人座談會,現場考察以外的學校負責人參加,並有廣泛代表性。 3. 召開社會各界人士座談會,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鄉鎮領導、村主任等。 4. 採集義務教育學校8項指標數據,分別計算小學、初中差異系數,評估縣域內小學、初中校際間均衡狀況。 (二)調研時間與地點 時間:2013年9月底完成調研,並上報調研報告。 每個調研點選取調研學校:優質、一般、薄弱小學和初中學校各1所。 (三)組織與實施 1. 課題組成員分工。 2. 調研工作開始前,召開調研點有關人員和調研人員會議,統一調研要求,部署調研工作。 3. 調研工作結束後,課題組成員撰寫專題調研報告,總結調研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成績和經驗,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並研究提出解決問題、推進發展的措施和建議,最後形成總調研報告。

⑻ 《我為創建教育強鎮作貢獻》作文,如何寫(要快)

我們鎮素有「墾區重鎮」之稱,教育一直是我們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張重要「名片」,也是我們著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舉措。自去年鎮黨委、政府提出創建杭州市現代化標志性教育強鎮的目標以來,全鎮上下對「創強」工作的思想認識統一,行動步調一致,計劃措施周密,效果體現明顯。相信通過我鎮的「創強」工作,一定會推動全鎮的教育事業發展再上一個新的台階,全鎮的各項工作也一定會實現一個新的跨躍。
一、本鎮的自然、社會、經濟、教育概況
我們鎮位於蕭山的東北部,東接農一、農二兩個農墾場和83021、83351兩個部隊農場,南連黨灣鎮,西鄰省級中心鎮—義篷鎮,北靠廣袤的蕭山墾區,距杭州市中心約40公里,是蕭山一個比較典型的墾區鎮,也是全區區劃面積最大的一個建制鎮。全鎮總區劃面積88.xxxx公里,下轄1xxxx行政村、xxxx社區,3.xxxx人口。通過歷屆黨委、政府和全鎮人民的不懈努力,依靠上級各個部門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們已經躋身省級教育強鎮、省級衛生鎮、杭州市小康鄉鎮、杭州市新農村鄉鎮和杭州市雙擁模範鎮的行列。去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31.3億元,比上年增長4xxxx,農民人均收入超過xxxx元(1001xxxx),財政預算內可用資金240xxxx元。 作為蕭山的墾區鎮,新灣的文化底蘊並不深厚,發展條件也受到客觀環境的制約,但這幾年隨著杭州發展戰略的轉移和環杭州灣產業帶的興起,新灣的區位優勢不斷凸現,發展潛力不斷放大,外界對新灣的認同感和美譽度也不斷提升,讓我們黨委、政府和全鎮人民對今後的發展充滿信心。更讓我們感到高興的是,新灣歷屆黨委、政府多年形成的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和持之以恆努力打下的扎實教育基礎,使我鎮教育事業一直走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前列。全鎮現有初中2所,中心小學3所,鎮中心幼兒園1所,公辦民工子弟學校1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共有中小學專任教師21xxxx,其中初中專任教師9xxxx,小學專任教師12xxxx。共有在校初中生158xxxx,小學生325xxxx,在園幼兒105xxxx。目前,全鎮有省級示範初中、示範小學2所,省一級成校1所,杭州市級示範初中、示範小學2所,杭州市級示範幼兒園2所。
二、創強的主要措施
開展杭州市現代化標志性教育強鎮創建工作,是我鎮繼2001年創建為省級教育強鎮後又一次新的目標提升,應該說這次「創強」的要求更高、內涵更深、難度更大。為了保證「創強」目標的如期實現,我們主要致力於在以下「四個堅持」上做文章、下功夫、求突破:
(一)堅持以教育優先為引領,切實推進教育強鎮戰略
我鎮歷屆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教育,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實現「九五」教育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制定了加快發展教育的「十五」規劃。近年來,為爭創杭州市現代化標志性教育強鎮,鎮黨委、政府不失時機、精心造勢、周密部署,堅持把「創強」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並作為黨委、政府向百姓承諾的重大實事工程來進行重點實施。由於鎮黨委、政府歷屆領導都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因此,鎮政府的大樓卻仍是2xxxx年以前建造的舊式樓房,不僅空間小,而且很多辦公室連空調都沒有安裝。為保證「創強」工作的順利實施,我們具體做到「四個到位」:
1、做到組織領導到位。確定爭創目標後,鎮黨委、政府專門建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創強」領導班子,組織有關力量,對照杭州市現代化標志性教育強鎮的規定標准,對全鎮的教育硬體設施再次進行調整和投入。同時,由黨委、政府牽頭,多次召開社會事務辦與輔導學校兩個層面的專題會議,分解任務,明確責任,落實措施,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輔導學校全力抓、有關部門配合抓」的良好「創強」氛圍。在實施的過程中,鎮黨委、政府還多次聽取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創強」工作匯報,積極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努力確保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2、做到制度落實到位。為了把對教育的重視真正形成持久的規范,我們相繼建立健全了黨政班子成員聯系學校調研和專題研究教育工作制度,一年一次教育工作會議制度,鎮人大主席團對教育工作專題調研視察制度,鎮黨委、政府班子成員定期聽取教育工作匯報制度等相關制度,使黨委、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納入了正常化、規范化的軌道。
3、做到資金保障到位。我們新灣是蕭山的一個經濟欠發達鎮,客觀上財力不足,但鎮黨委、政府始終堅定這樣一個信念,就是最窮也不能窮教育,財政最困難也要保障教育經費的最大投入。2004年,全鎮財政收入240xxxx元,用於教育1269.xxxx元,教育的撥款佔全鎮預算內專用資金的52.xxxx,年人均預算內教育經費35xxxx,年人均教育經費57xxxx;中小學生人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小學22xxxx,初中33xxxx;實際公用經費:小學77xxxx,初中114xxxx。同時,鎮政府還切實加強對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的徵收和管理,按規定足額徵收,2004年徵收農村教育費附加60xxxx元,占上年農民人均收入1.8xxxx,較好地保障了教育的經費來源。
4、做到整改落實到位。針對預查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鎮黨委、政府認真討論,落實整改。為保證「創強」經費的投入,鎮政府決定取消原定於05年實施的xxxx項目:一是取消了新灣鎮首屆全民運動會,二是取消了在全鎮安裝治安電子監控系統,三是取消了塘新線兩側的改造工程,投入50xxxx萬元用來新建新灣初中、鎮小塑膠田徑運動場,宏圖中心小學食堂兼風雨操場。增加計算機170台,多媒體50台,全鎮中小學課改起始班全部安裝了多媒體。鎮中、鎮小新增加計算機房,其它學校增加計算機數量。同時對四大系統、八類教室進行了投入和改造。10月份通過了學前教育達標鎮驗收。應該說整改措施有力,投入力度大,這對經濟欠發達鎮來說,做到這一步確實很不容易。
(二)堅持以資源整合為抓手,確保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整合優化辦學資源,是我鎮構建現代化教育強鎮的重大舉措,也是保證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從2001年開始,我們圍繞這一重大目標,精心謀篇布局,積極科學論證,切實加大調整力度,使新灣的教育亮點更亮、重點更重,實現了更高層次上的快速協調發展。具體我們做深了「三個點」的文章
1、堅持把突破點放在調整優化教育布局上。小而散的教育布局,是我們農村教育多年積存的一個現實。為了突破這一瓶頸制約,鎮黨委、政府站在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高度,大手筆規劃,超歷史投入,高起點建設,2000年投資150xxxx元實施了新灣鎮中易地新建工程,新建的新灣鎮中佔地面積4333xxxx米,建築面積1540xxxx米,不僅大大提升了辦學檔次,而且走活了新灣教育的整盤棋,起到了「四兩拔千斤」的作用。2002年,我們將原新灣初中校舍劃分兩塊,大塊劃入鎮中心小學,小塊作為成校教育用房。通過這一重大調整,不僅撤並了原共建、共裕、建華三所村完小,使我鎮成為全區第一批結束村完小歷史的鎮;而且更好地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現在我鎮形成的「一成、二中、三小、五幼」的總體教育布局,可以說校校有精品、有亮點,成為新灣教育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2、注重把關鍵點放在改善優化教育環境上。近年來,政府已先後投入200xxxx萬元用於教育事業建設,各中小學校的教育環境均得到了較大改善。目前,新建的新灣鎮中校園環境優美,硬體設施完善,建有計算機網路、閉路電視、通訊、廣播xxxx校園系統,設有語音教室xxxx,電腦教室xxxx,被確認為省現代化教育技術裝備I類標准學校、省農村示範初中、杭州市文明學校和蕭山區一級學校。經擴容改造後的新灣鎮小辦學條件更是日趨完善。植物園成為學校一大景觀,有天橋與校園相連,整個校園四季蔥綠,凸現了校園的人文景觀。學校設有xxxx電腦教室和電子軟體資料室,建有校園網路管理中心,安裝了校園通訊、閉路電視、智能廣播系統,是蕭山區第一批「一級中心小學」和「省示範小學」。2004年鎮政府投入30xxxx萬元用於前進中心小學舊教育樓改造;2005年鎮政府又將對宏圖中心小學食堂和風雨操場建設,預計投入30xxxx元。
3、注意把著力點放在均衡發展各類教育上。一是高標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在充分利用各種宣傳陣地,廣泛開展「一綱四法」宣傳的基礎上,我們通過多種有效措施,多渠道地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入學問題。04年鎮關工委向困難學生發放就學資助券8570xxxx,資助困難學生12xxxx;新灣鎮中自96年起已連續2xxxx開展向身邊同學捐資助學活動,師生捐款累計達2xxxx萬元;新灣鎮小的師生還自發為民工子弟學校的外地學生慷慨解囊、奉獻愛心。這些捐助活動的開展,有力地保證了全鎮適齡兒童依法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04年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為10xxxx,初中入學率、鞏固率為10xxxx和10xxxx,7—15周歲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10xxxx,17周歲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為10xxxx。二是積極提升幼兒教育檔次。近幾年來,我鎮先後將三所中心幼兒園改制為民辦公助的辦園模式,既增強了辦園的內在活力,又加快了幼兒教育社會化、幼托一體化進程,現鎮中心幼兒園和前進幼兒園已成為杭州市農村示範幼兒園。2005年,全鎮3—5周歲幼兒入園率為103.xxxx。05年,對照杭州市學前教育達標鎮標准,鎮黨委政府制訂創建規劃,撥出專項經費,落實專人負責,鎮領導高度重視,現已順利通過蕭山區首批學前教育達標鎮驗收。三是有效推進成人教育。鎮成校堅持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充分發揮成校的多種功能,扎實有效地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和科普知識教育。04年共組織各類培訓近40期,受訓890xxxx次,占勞動力總人數41.xxxx。積極開展掃盲工作,全鎮青壯年非文盲率達99.xxxx。與此同時,鎮成校還積極與中等、高等學校掛鉤,組織開展各類學歷教學活動,目前通過成校學習取得高中、中專畢業文憑的8xxxx,取得大專畢業文憑的8xxxx,現在在讀的大專、本科14xxxx。為提高成人文化素質,為當地的經濟建設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三)堅持以素質教育為目標,著力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近幾年,我們一方面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另一方面注意加強對學校辦學方向、教育理念、學校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指導管理,扎實推進素質教育,著力打造特色品牌,全面提升新灣教育的總體水平。
1、抓牢「育人為本」的理念,努力塑造學生美好心靈。全鎮各學校堅持把德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以舉辦法制學校、少年軍校、少年團校、「爭做文明學生」、「行為規范示範生」、「雛鷹好少年」等一系列活動為載體,利用班隊課、思想品德課、晨間談話、課間操談話等陣地,豐富和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如新灣初中專門與新灣派出所開展了警校共建活動,通過請教育局領導作法制教育報告、請南郊監獄少年犯現身說法和學校舉行「告別四廳一吧,爭做文明學生」的簽名活動,使法制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同時,我們還充分發動學校、社會、家庭的力量,依託比較完善的德育網路,共同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近幾年中,全鎮中小學生無嚴重違紀行為,違法犯罪率為零。04年,我鎮中小學校都成為安全文明校園。
2、抓准「教學為主」的方向,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積極創新思路,切實做好「減負提質」文章,嚴肅執行區教育局提出的減負二十條規定和「八大禁令」,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新灣初中自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已連續五年升蕭中人數比例在農村初中居領先地位,升省重點高中人數每年都在10xxxx以上,屢次創下歷史新高。2004年,兩個學期三個年段xxxx合科競賽,其中五次的獲獎比例獲義蓬學區第一,學科競賽獲區級以上2xxxx次,獲獎人數居義蓬片前列。2005年,新灣鎮中初三上蕭中分數線達1xxxx,再次刷新了新灣鎮中蕭中上線率高的紀錄。
3、抓深「活動為輔」的基調,努力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打造鮮明而具個性的辦學特色,是我鎮各中小學校的明顯特點。如前進初中針對地處圍墾的實際,把傳統武術教育作為特色教育的突破口和創新點來悉心研究、潛心挖掘,04年10月份成功地舉辦了第三屆武術節,受到了區委、區政府和區委宣傳部、區教育局領導的高度評價;今年5月,前進初中柔道隊、摔跤隊參加杭州市第十六屆運動會分獲兩個團體第二名。宏圖中心小學繼續打造「口琴學校」特色,以培養「合格+特長」為目標,盡最大努力謀求學校藝術教育的立足點,該校有兩首口琴吹奏曲被上海音像出版社製成VCD向全國發行。今年暑假參加國際口琴邀請賽獲銅獎。新灣鎮小的特殊教育已成為全區的一個窗口,先後兩次接受國家教育部的檢查,並受到高度評價。新灣鎮中的科技和讀書教育活動也一直是學校教育的亮點,04年在參加區中小學創新大賽中,學校科技獲獎達3xxxx項;參加浙江省第二屆「奕陽杯」電子百拼圖比賽,學校獲優秀組織獎;省讀書教育活動連續第八次獲團體優勝獎。前進中心小學參加區中小學無線電測向錦標賽獲團體A 組第三名。蕭山電視台《教育天地》第四期於10月8日播出「新灣努力打造教育『金名片』」,進一步提高了新灣教育的知名度。
(四)堅持以隊伍強教為保證,積極提升教師整體素質。
要辦好教育,關鍵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圍繞「外樹形象、內強素質」的目標,不斷完善人才選拔機制,積極構建人才培養體系,促使大批教育人才脫穎而出,造就了一支教學理念深厚、教育水平高超的教師和教育管理隊伍,增強了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也樹立新灣教師的良好形象。
1、強化師德師風建設,著力打造「名師」工程。為了進一步調動激勵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我鎮從1998年就開始在學校中舉行「十佳教師」、「優秀班主任」評選活動,並在每年的教師慶祝大會上進行隆重表彰;2002年,鎮政府又出台了《關於設立教育貢獻獎勵辦法》,每年獎勵一批區級及區級以上的教壇新秀、優秀教師和學科帶頭人,以培養和吸引更多的名優教師為新灣教育作貢獻,03、04年獎勵達3xxxx元。同時深入開展「教師行為規范達標學校」和「做人民滿意教師」的創建評選活動,結合區教育局「八大禁令」加強行風建設,使廣大教師養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學行為習慣。
2、切實提高教師地位,努力關心教師生活。鎮黨委、政府十分關心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積極在全鎮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保證教師工資按月發放,獎金及時兌現,千方百計為教師排憂解難。每逢節日,鎮黨政班子成員總是風雨無阻,集中到學校進行慰問看望,並召開座談會聽取教師的意見和要求,真心送去黨委、政府對全鎮教師的關懷和愛護。同時,政府每隔兩年組織全鎮教師進行一次體檢,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每年的超支醫葯費在年底予以解決。在關心教師物質生活的同時,鎮黨委、政府還十分重視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近年來,全鎮有2位教師當選為區人大代表,1位教師當選為區黨代表。
3、不斷加強師資培訓,合力推進科研興師興校。為培養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鎮政府和輔導學校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引導教師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業務進修,目前我鎮中小學專任教師合格學歷達10xxxx,初中本科學歷達到77.xxxx,小學大專學歷達到75.xxxx,專任教師小學高級以上職稱比例42.xxxx,專任教師初中中高級職稱比例52.xxxx。與此同時,鎮輔導學校近幾年還堅持多管齊下,採取多種途徑,在各中小學校中開展行之有效的師資建設活動,包括在全鎮青年教師中開展話題作文競賽、數學解題能力競賽、說課、演講等比賽,邀請一些處於學科前沿陣地的專家、老師來校作教育工作報告,組織教師與一些名師名校進行校際教研活動和教育信息交流活動等,使教師們不僅掌握了教育的前沿信息,而且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教育水平。在濃厚的師資建設氛圍中,各學校還積極開展「科研興校」活動,做到每個學校每年都有一個比較明晰的教科研主攻方向,每個教師每年都有一個教育主題,圍繞專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期末寫出論文。2004年,全鎮在區級以上教育改革科研中獲獎8xxxx,其中16篇獲省級以上獎項,6篇獲市級獎項,教育科研提高了學校的品位,樹立的學校的品牌意識。
三、今後的工作打算
我鎮的教育工作在區教育局和上級領導的支持、關心下,在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要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需要我們從更高的層面上正視現實,從更深的層次上找准問題,進一步付諸扎扎實實的努力。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進一步做好觀念提升的文章。樹立現代化的教育觀念,是我們創建杭州市現代化標志性教育強鎮的關鍵所在。所以,我們要借「創強」的強勁東風,進一步從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手段等方面進行全面提升,用觀念的提升來切實加快全鎮教育現代化進程,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新課程標准,提高全鎮人口素質。
(二)要進一步做好投入提高的文章。按照「創強」的硬體建設要求,我們已完成了新灣鎮中、新灣鎮小的60xxxx塑膠跑道建設。但是,我們不能滿足於現狀的「創強」指標,鎮內還有更多的學校同樣需要投入建設。「創強」是我鎮優先發展教育堅定決心所走出的第一步,今後的路將更艱難、更曲折,我們不能對教育發展和投入松勁。只有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才能保證我鎮教育的發展繼續超越於經濟的發展,最後達到經濟、教育發展取得雙贏。
(三)要進一步做好教師提質的文章。我們將繼續大力實施「名校」、「名師」工程,培養出更多、更高層次的名優教師,打出新灣教育品牌。繼續打造量足質優的教師隊伍,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採取有力措施,使教師在偏僻的圍墾安心教學、傾心工作,為新灣「打造富裕和諧的強區重鎮、構建魅力大氣的東部新城」發揮出更大的潛能和作用。
鎮黨委、政府有決心、更有信心在各位領導、各位專家的大力指導下,以這次「創強」為契機,繼續加大對教育的關心和支持力度,努力使我鎮的教育事業再上新台階,再創新輝煌。
最後,懇請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對我鎮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

⑼ 宜山鎮的教育事業

宋時,宜山設有私塾。清時,宜山舊學有星岩書院和親仁社學。光緒三十二(1906)年春,當地廩生陳琛(字筱坨)於星岩書院創辦溫州府平陽縣公立儀山初等小學堂,時教6人,學生5班66人。次年鄉紳白際宸(字樂亭)將原親仁社學(楊公祠)改為溫州府平陽縣公立群演初等小學堂,時教師5人,3個班,學生51人。宣統二年(1910),陳錫琛設群演小學為平陽縣江南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更名為平陽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校,開拓新址,興建教學樓,聲譽大振,求學者有來自赤溪、藻溪、橋墩、礬山、山門乃至泰順等地。民國18年(1929)龜山(今珠山)創辦宜山鎮第六、七、八保聯立國民學校,教師4人,班級4個,學生134人;民國21年(1932)水門創辦宜山鎮第十、十一、十二保聯立國民學校,教師4人,班級3個,學生118人。1949年5月宜山解放,學校向貧下中農開門,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至1952年,小學12個班,學生465人。1953年,小學附設初中班。1956~1965年間,教育大發展,除全日制學校,各村創辦了村小、耕讀小學,有的村還辦午、晚班。兒童入學率達95%以上。期間,宜山中學(時稱平陽縣第四初級中學)創辦於1956年,時3個班級,168位學生,教職工9人。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教育戰線進行撥亂反正,宜山鎮教育步入正常教學軌道。1984年,幼教、普教、成教一起抓,1988年普及初等教育,四率達標:兒童入學率99.2%,鞏固率99.6%,畢業率99.7%,普及率99.78%。1990年宜山鎮開始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1991年,宜山鎮小學48個班,學生2954人,老師128人;中學33個班,學生1800人,教職工119人。2000年,教育設施優化,教育綜合實力經全面考核,位居溫州市第十名。2001年率先跨入省級教育強鎮行列。鎮一小、縣實驗二小成為省級示範鎮學校。
2005年宜山共有中學3所(含高中),小學4所,幼兒園10所,共計教職員工593人,在校生10853人。

⑽ 如何提升我縣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

擔兩個人的愛情是抄很痛苦的,只有兩顆心去真心經營愛情,那才是真正的愛情.在愛情的世界裡沒有真正的幸福,也不會有什麼永恆的快樂,畢竟人都是有感情的,總有太多的現實讓你無法不顧愛情,你我只是塵世中的一員,又怎麼可能不顧人家和朋友的眼光,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心情,不顧別人的感受去愛,去追逐?也許你會在他離開的時候難過傷心,但是總比失去自己的靈魂好.因為沒有人會陪你一輩子的……
如果你真的愛一個人,那個人便會在你最想忘記的時候出現在你的心裡,會在你最難過最失落的時候出現在你的心裡,可是你卻想了又想卻無法確定是否要告訴他你現在的感受,你現在的苦惱

閱讀全文

與小學創建省級教育強縣解說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